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比较研究

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比较研究
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对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异同之处主要在于称呼方面、生理及两性语言方面、动物及鬼的称呼方面和汉语谐音方面的禁忌。

关键词:马来语汉语语言禁忌异同

一、引言

言语交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某些话题产生“回避”行为。这种行为一般表现在他们会不情愿,甚至不敢随便提起这类型的话题与词汇,而刻意回避,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危险的、神圣的或是神奇的。而有一部分话题在用语言表达后则会令人感到非常难堪;甚至被认为是不堪入耳的。类似这样的话题往往只限于某些特定的场合下使用。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禁忌”。

《说文解字》对“禁”与“忌”的解释分别为:“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马来语“tabu”(禁忌)则翻译为“某些被禁止谈论的事和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禁忌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于禁忌的分类,《中国大百科全书》根据所禁忌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将禁忌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日常生活禁忌等。由此可见,禁忌已成为了一种民族的特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对于语言禁忌的研究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大致可分为:一、社会学与语言研究;二、语言禁忌及文化心理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色彩;三、语言禁忌与语言系统的研究;四、语言禁忌及语用。马来语语言禁忌与汉语语言禁忌的研究,语言禁忌的成因研究等比较研究篇章则不多,仅有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泰汉语言禁忌的研究等。

二、马汉语言禁忌的相同之处

马来语语言禁忌和汉语语言禁忌都存在相同的地方。这些相同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称呼禁忌

在马来语中,对于宗教师、皇室成员或是一些受人敬仰的职位(如医生、教师等)都不允许直呼其名。马来西亚现任苏丹的首脑本名为“abdul halim mu'adzam shah”(阿卜杜勒?哈利姆)。在书面语中直接使用或是直接称呼是不被允许的;在口语表达方面,马来西亚国民会称呼他为“sultan abdul halim”或是“tuanku abdul halim”(苏丹端姑?阿卜杜勒?哈利姆)。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也存在,为了避免与帝皇或是长辈名称相同而使用他字更替。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嬴政,“政”字在当时是需要避讳的,所以民间将“正月”改为“元月”或是“端月”,也有人将声调从去声“zhèng”改为从阴声“zhēng”。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年轻人称呼长辈都不允许直呼其名。“doktor muhammad”(莫哈默医生)“cikgu chen”(陈老师)等称呼被认为是对长辈最基本的礼貌称谓。

(二)生理及两性语言禁忌

马来语和汉语有许多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而且彼此的阶层特点也非常鲜明。马来语及汉语口语中一般都不会直接说“dia sudah mati”(他死了),而是委婉地说成“dia sudah meninggal dunia”(他去世了)。对于正义的死亡则以“berkorban”(牺牲、捐躯等)来替代。人们认为,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如果不委婉地表达,不仅对死者不尊重,也是没礼貌的行为。

关于性及身体部位方面,中国人对于这类话题也很避讳,这在马来群体中也是一样的。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关于女性的身体部位是不宜在公众场合直说的。所以,对于身体部位一般都会以另一个名称替代。下面举例说明关于女性身体部位的语言禁忌:

女性身体部位语言禁忌

生殖器官“puki”私处“kemaluan”

胸部“kopek”“buah dada”

月事“haid”“datang bulan”

关于如厕方面,马来语和汉语也有诸如此类的语言禁忌。比如“kentut”,(放屁)会替代成“buang angin”(放风),“kencing”(小解)会替代为“buang air kecil”(放水)。

关于女性身体部位的语言禁忌有:生殖器官“puki”会替代成私处“kemaluan”胸部“kopek”会替代成“buah dada”,月事“haid”会替代成“datang bulan”。

三、马汉语言禁忌的不同之处

虽然说马来语语言禁忌及汉语语言禁忌都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为关于动物的语言禁忌和鬼怪的语言禁忌,这些在汉语语言禁忌中是没有的。相反的,汉语语言禁忌如谐音中产生的语言禁忌、数字禁忌等在马来语语言禁忌里也是没有的。

(一)马来语关于动物和鬼怪的语言禁忌

由于原始的马来人大多居住在森林四周,所以他们都害怕老虎、蛇、大象、野猪等野生动物。这是因为在当时的马来社会,森林为他们提供许多生活资源,所以他们认为直接称呼这些野兽有可能马上就会碰上它们,因此会遭受它们攻击,导致受伤,甚至丧命。他们对这些野兽除了产生毕恭毕敬的行为之外,也会以另外一个名称来称呼它们。例如:“harimau”(老虎)会替代为“pak belang”(斑纹叔叔),“belang”指代老虎身上的斑纹。“ular”(蛇)会替代为“akar”(树枝),这是因为蛇的身形如同树枝一样。“gajah”(大象)则会被称为“orang besar”(巨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大象不仅体积非常庞大,而且它的力气足以破坏农作物,甚至伤害人类的性命。

对于“hantu”(鬼怪)的语言禁忌,马来社会中也有一些委婉词,例如在某些地方有鬼魂的存在,他们会称这些鬼魂为“penunggu”(守候者)。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畏惧和信仰等心理因素。这体现出当时的马来社会对于万物的尊敬。(二)汉语谐音产生的禁忌

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许多禁忌语都是由谐音影响而产生的。”比如送礼物时忌讳送时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在上海,有人忌讳探病者携带苹果去探望病人,因为在上海方言里“苹果”与“病故”谐音。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现象,比如:“伞”与“散”谐音,“梨”与“离”谐音等。这些谐音产生的禁忌现象在马来社会中很少出现,甚至没有。

对于带数字的语言禁忌,在汉语中也普遍存在。比如:中国人喜欢数字“8”,因为“8”与“发”谐音,带有“发财”的寓意。此外,也有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在香港和广东一带从建筑楼层、车牌号、门牌号等忌讳数字“4”,很少出现“4”这个数字,因为闽粤方言中的“4”与“死”谐音。但也有许多代表美好寓意的成语都是以“四”字作为开头,如:四季平安、四平八稳、四海升平等。也有以“四”字为开头却充满消极寓意的成语,如:四分五裂、四面楚歌等。因此,中国人对于“4”的看法,存在着矛盾心理。

四、马汉语言禁忌异同的原因分析

在封建社会中,对帝王、圣人、师长等都不能直呼其名。当今社会,如果对长辈和师长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由此可见,称呼语的禁忌已成为礼貌的象征。一个人的谈吐举止取决于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于生理及两性禁忌方面,如果人们毫无避讳地说出此类话题的词汇,会被认为是没修养的表现。

由于马来人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动物以及鬼怪的语言禁忌。他们相信,如果毫无顾及地称呼,不仅是对它们无礼,或许它们很快就会出现。所以,对于这些称呼,他们是敬而远之的。

汉语的谐音语言禁忌以及数字的禁忌多数是由于民间的认知心理及观念的的影响,这些

忌讳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文化。总而言之,马来语语言禁忌及汉语语言禁忌之间的共同性大于差异性,这些语言禁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注意,以免形成误会,甚至产生文化冲突。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

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 1.1.对敏感词的禁忌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等等。而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战死的人,则被称做“捐躯”、“牺牲”、“就义”、“阵亡”,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避讳开“死”字。英语亦然,西方人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He died。而用以下代替 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expire,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 ever,close one’s eyes etc. 1.2.对排泄行为的禁忌 有关排泄的表达成为交际中的主要禁忌,尤其是在讲究礼貌的场合。在实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人们会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如果要上厕所,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 不过,小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姓名称谓 中方有亲属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 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老 生老病死 生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 老 中方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 西方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 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如西方人用B.0.代

2019南开大学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考试大纲

2019南开大学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是全日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入学资格之专业基础课考试。 二考试目的 本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全日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具备“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理解这两门课程的基本概念,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简单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的事实。 考生要用汉语答题,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考试内容 “语言学概论”部分 第一部分语言的性质,包括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其他派生功能、语言是自然形成的符号系统。 第二部分语音,包括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基础、音素、音位、音位的组合。 第三部分语法,包括语法的性质和单位、构词法、构形法、句法。 第四部分语义,包括词汇、词义、词聚、句义、歧义。 第五部分语言的发展,包括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发展。 题型 一名词解释(略) 二判断 示例:洋泾浜不是自然语言。 答:对。洋泾浜是两个不同民族的人在某些特定场合临时把各自的语言混合在一起而造成的交际工具,不当作母语使用,离开特定的交际场合双方都不再使用它,所以不是自然语言。 三简答 示例:两个同义词可以在哪些方面有差别? 答:同义词之间的差别:a语体色彩或风格色彩、b感情色彩、c形象色彩。 四分析 示例:指出下面每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复合词,还是派生词: 剪刀克隆taller 绳子棕色菠萝氧吧dancer 质子actually 答案:单纯词有“克隆、菠萝、taller”,复合词有“剪刀、棕色、氧吧、质子”,派生词有“绳子、dancer、actually”。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32)

语言学概论第三次作业 第四章语法 一、概念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2.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4.复合词 复合词就是完全由词根语素与词根语素结合构成的词。 5.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是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出来的类别。 二、填空(25分,每空1分) 1.(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3.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例如“什么书他都喜欢看”是(陈述句)。 4.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注意:有些同学解题答案是单纯词、合成词,这两个概念是从结构角度划分出来的单位。 5.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6.根据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语素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例如“学习”中的两个语素是(词根),“being”中的ing是(词尾),“reader”中的er是(词缀)。 7.(词尾)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 8.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词根和词缀叫作(构词语素)语素,把词尾叫作(变词)语素。 9.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复合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其构词规则又叫作(派生构词法),或叫(附加法)。 10.(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是语言里最基本的结构格式。 11.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成分)。 12.从语法结构角度分类,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复综语)四种类型,汉语属于(孤立语)。 13.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三、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1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英语中有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 do one’s business等等;3)死亡。“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汉语有“去世了”、“老了”、“走了”、“没了”等。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例如古代皇帝的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战争中死称“牺牲”,坏人的死用“一命呜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1)年老。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同志”、“老大爷”“老师傅”等。而在西方,“老”即“old”一词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old”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retirement home(敬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等。2)谐音禁忌。在中国,四与死谐音,成为不少中国人的禁忌。送钟(终)、送伞(散)、送梨(离)也成为一种交际禁忌。因为五与恶同音,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不吉利。这种谐音禁忌只有汉语中存在,而西方国家不存在。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英国人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二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三是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四是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人们习惯于问“你高寿?”“你贵庚?”“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禁忌语出现一定的趋同性。如英汉语中对“富”都有所保留:He is well off. “他经济条件不错。”对“贫”也不说得那么严重:They are

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

第12期 2011年12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12 December.2011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吴万能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禁忌语源自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禁忌语,忽视这些禁忌语,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及交际的失败。本文从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12—0013-01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生活经历、文化价值观及思维习惯不尽相同,意见、观点也难免存在分歧,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只会让问题搁置,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实际过程中,充分的理由、得体的话语也未必能说服对方,交际双方若忽视禁忌语的存在,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或观点,明确对方语言中禁忌语也尤其重要。 一、关于禁忌语及语用失误 根据国内外学者,如张红玲(2007),胡文仲(2007)的观点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些行为和语言被视为禁忌,但是各个社会禁忌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有些交际场合必须表达时,可以用委婉语来替代。 语用失误指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英语语用失误一般分为两类,即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用法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不当;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过程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而在语言形式选择时产生的失误。语用失误是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全面或不熟练引起的。 二、中西方禁忌语差异之表现 (一)言语禁忌 (1)与性及排泄有关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被视为污秽下流的词语,是英汉禁忌语重要的一类。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与排泄等不洁之物。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过去比较开放了,尤其是在美国,但并不是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性,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下流词语。这些词曾被严禁用在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中,否则会被认为缺乏修养、谈吐不雅。 (2)与怀孕有关的禁忌语。这类词在英语中属禁忌语,这也说明人们对性持保守态度。在中国,把怀孕称为“有喜了 ”“有了”等等,这类委婉语在现代社会仍为人们所沿用,直接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仍被看作是极不文雅的。 (3)关于诅咒、骂人的禁忌语。有些骂人的词语或语句过于粗俗,受到社会的严格限制。英语中诅咒、骂人的词语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相关,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使用这些词语。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转化成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二)习俗禁忌 (1)与死亡有关的禁忌语。和“死亡”相关的词语,一般是各国语言中比较忌讳的,因为死亡使人结束美好的人生,让亲人蒙受巨大的悲痛。所以,交际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讳和死亡相关的词语,尤其“翘辫子”、“见阎王”、“呜呼哀哉”等带有贬义性质的词。有关死的委婉语乃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汉语说:去世、谢世、逝世、牺牲、寿终、作古、已故、尽职、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心脏停止跳动了等等;英语中与世长辞等是褒义,同样含贬义的词语有翘辫子等。 (2)人体的生理缺陷、年老、人体功能等方面的禁忌语。在英语中,表示人长得丑,不用“丑陋”一类词,而说成类似“大众化”;表示男子身体太胖,不用“肥胖”,而说成“比较强壮”;表示女子太瘦,用“苗条”来表示;指瘸子或其他残疾病人,说“生理缺陷”;表示老人“年长的公民”。在汉语里,说“胖”为“富态”“发福”,“瘦”为“苗条”,年老为“高寿”。 (3)有关学校和教育界的禁忌语。英语族文化中,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用“消极用语”,而用“积极用语”来替代。英语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有人帮助他可以学得更好一些,又如懒学生叫“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对考试作弊只说“依靠别人做作业”等。汉语里称成绩或品行不好的学生为“后进生”,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容易被人接受。 三、结语 关于禁忌语,由于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在各自的语言中很多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对方国家却属于“非自由话题”。西方人对个人隐私、个人的行为、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一旦触犯,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长中,要注重禁忌语,说服别人时也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下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本族人对自己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风俗习以为常,而外族人在同本族人交际时一旦违反了这些习惯,又会使本族入无法接受,从而使交际者感到别扭、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当我们欲说服英美人接受或放弃某种观点时,一定不能忽视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209. - 13 -

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对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异同之处主要在于称呼方面、生理及两性语言方面、动物及鬼的称呼方面和汉语谐音方面的禁忌。 关键词:马来语汉语语言禁忌异同 一、引言 言语交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某些话题产生“回避”行为。这种行为一般表现在他们会不情愿,甚至不敢随便提起这类型的话题与词汇,而刻意回避,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危险的、神圣的或是神奇的。而有一部分话题在用语言表达后则会令人感到非常难堪;甚至被认为是不堪入耳的。类似这样的话题往往只限于某些特定的场合下使用。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禁忌”。 《说文解字》对“禁”与“忌”的解释分别为:“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马来语“tabu”(禁忌)则翻译为“某些被禁止谈论的事和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禁忌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于禁忌的分类,《中国大百科全书》根据所禁忌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将禁忌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日常生活禁忌等。由此可见,禁忌已成为了一种民族的特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对于语言禁忌的研究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大致可分为:一、社会学与语言研究;二、语言禁忌及文化心理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色彩;三、语言禁忌与语言系统的研究;四、语言禁忌及语用。马来语语言禁忌与汉语语言禁忌的研究,语言禁忌的成因研究等比较研究篇章则不多,仅有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泰汉语言禁忌的研究等。 二、马汉语言禁忌的相同之处 马来语语言禁忌和汉语语言禁忌都存在相同的地方。这些相同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称呼禁忌 在马来语中,对于宗教师、皇室成员或是一些受人敬仰的职位(如医生、教师等)都不允许直呼其名。马来西亚现任苏丹的首脑本名为“abdul halim mu'adzam shah”(阿卜杜勒?哈利姆)。在书面语中直接使用或是直接称呼是不被允许的;在口语表达方面,马来西亚国民会称呼他为“sultan abdul halim”或是“tuanku abdul halim”(苏丹端姑?阿卜杜勒?哈利姆)。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也存在,为了避免与帝皇或是长辈名称相同而使用他字更替。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嬴政,“政”字在当时是需要避讳的,所以民间将“正月”改为“元月”或是“端月”,也有人将声调从去声“zhèng”改为从阴声“zhēng”。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年轻人称呼长辈都不允许直呼其名。“doktor muhammad”(莫哈默医生)“cikgu chen”(陈老师)等称呼被认为是对长辈最基本的礼貌称谓。 (二)生理及两性语言禁忌 马来语和汉语有许多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而且彼此的阶层特点也非常鲜明。马来语及汉语口语中一般都不会直接说“dia sudah mati”(他死了),而是委婉地说成“dia sudah meninggal dunia”(他去世了)。对于正义的死亡则以“berkorban”(牺牲、捐躯等)来替代。人们认为,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如果不委婉地表达,不仅对死者不尊重,也是没礼貌的行为。 关于性及身体部位方面,中国人对于这类话题也很避讳,这在马来群体中也是一样的。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关于女性的身体部位是不宜在公众场合直说的。所以,对于身体部位一般都会以另一个名称替代。下面举例说明关于女性身体部位的语言禁忌: 女性身体部位语言禁忌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考试大纲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是全日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入学资格之专业基础课考试。 二考试目的 本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全日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具备“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理解这两门课程的基本概念,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简单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的事实。 考生要用汉语答题,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考试内容 “语言学概论”部分 第一部分语言的性质,包括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其他派生功能、语言是自然形成的符号系统。 第二部分语音,包括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基础、音素、音位、音位的组合。 第三部分语法,包括语法的性质和单位、构词法、构形法、句法。

第四部分语义,包括词汇、词义、词聚、句义、歧义。 第五部分语言的发展,包括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发展。 题型 一名词解释(略) 二判断 示例:洋泾浜不是自然语言。 答:对。洋泾浜是两个不同民族的人在某些特定场合临时把各自的语言混合在一起而造成的交际工具,不当作母语使用,离开特定的交际场合双方都不再使用它,所以不是自然语言。 三简答 示例:两个同义词可以在哪些方面有差别 答:同义词之间的差别:a语体色彩或风格色彩、b感情色彩、c 形象色彩。 四分析 示例:指出下面每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复合词,还是派生词: 剪刀克隆 taller 绳子棕色菠萝氧吧 dancer 质子 actually 答案:单纯词有“克隆、菠萝、taller”,复合词有“剪刀、棕色、氧吧、质子”,派生词有“绳子、dancer、actually”。 五论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对禁忌的产生、类别、意义和功能,以及禁忌语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禁忌现象在西方受到更多社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有影响力的著作有D 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Sociolinguistics 和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我国对禁忌现象的研究比西方较晚。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第一次涉及“塔布”, 1983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专门论述了语言禁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语言禁忌现象的研究兴趣浓厚,出版了多本论述禁忌语的专著。2005年,万建中在他的《中国民间禁忌风俗》一书中对禁忌的起源、本质、种类、功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第三章第二小节介绍了语言禁忌,他从不吉利词语的禁忌、破财词语的禁忌、猥亵词语禁忌以及对语言禁忌者的嘲笑四个方面入手,书中关于汉语语言禁忌的例子丰富,通俗易懂。这本著作为我们研究中英禁忌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书籍主要着眼于跨文化知识及相关基础理论,这些书籍也是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如胡文仲主编的《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和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他们分别对中英禁忌习俗,禁忌语以及委婉语进行了比较。在中英禁忌的对比研究中,不少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如王君的“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作者认为英汉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隐私观念、宗教和亵渎语几个方面。而后他又论述了产生这些禁忌语的原因,作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禁忌语的产生归因于宗教信仰、地位等级和自我心理联想,每一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用实时性的例子论证了其原因。 总结 我国虽然已出版过多部关于禁忌语的著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是对禁忌语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其中包括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在对禁忌语进行英

语言禁忌现象的社会语言学

—94—2004年5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y,2004第11卷第3期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11 No.3语言禁忌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吕效东(北京新亚研修学院,北京100085)摘要:语言禁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言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言禁忌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中国的文学传统进一步强化了语言魔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语言禁忌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符号功能的认识,大脑的联想机制强化了汉语中以谐音为主要联想基础的语言禁忌的形成。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禁忌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词:语言禁忌;语言符号;联想机制;社会文化;社会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O-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4)02-0094-04语言禁忌在许多人看来是一种迷信现象,但是它与通常所指的信仰神仙、鬼怪、星占、卜筮、风水、命相等的迷信现象有很大的不同。语言的“魔力”几乎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它无处不在。“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将语言的魔力夸张到极致的思想意识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在当代科学思想已经大为普及的情况下,尽管大多数人对说神弄鬼之类的迷信活动已经失去了兴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往往还会小心翼翼,以免触犯某些不该触犯的东西。即便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无神论者也会受到语言禁忌的影响。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语言的“魔力”,但是他必须尊重全社会对语言“魔力”的畏惧心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触犯语言禁忌,否则将受到整个社会的排斥。鲁迅(《野草·立论》)笔下那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客人在别人家的孩子满月的时候说出了一句大实话:“这孩子将来要死的”,结果遭到了大家一顿合力的痛打。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严重地触犯了语言禁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人说话特别不中听。通常来说“不中听”并不是说的话内容不对,而是说话的方式方法、遣词造句有问题,具体分析起来往往也是犯了听话人的忌讳。比如,一个人就怕别人说他胖,可是偏偏就有人说“你怎么好像又胖了一点”,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关心,而这种关心所能带来的大概是听话者的满腔怨愤。语言禁忌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常见,有些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以至于我们并不认识到这是一种禁忌的表现。比如对于西方人对自己的父辈、祖辈直呼其名的作法,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很新鲜,但至少在中国人相聚的场合,如果一个中国孩子对自己的长辈这样做的话,即便不立刻被大人斥责的话,也一定会让在场的人摇头叹息,认定这个孩子实在是太缺乏家教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为什么在西方社会观念强力冲击下,一些父母对孩子们的“性解放”行为能够容忍,对称呼这样的事情却不能释然于心呢?应该说,这是“家讳”这种古老的禁忌习俗遗留至今造成的心理影响。中国古老的家族礼法规定在日常言谈或使用文字时,要求回避父、祖及所有长辈的名字,这就叫家讳。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就是这种习俗的表现。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这种“避讳”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司马迁的父亲名“谈”所以在著《史记》过程中就忌用“谈”字,苏东坡祖父名“序”,为避祖讳,他给人作序时一律用“叙”字;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提到母亲的名讳“敏”字时,总是说成“密”。这种习俗不仅表现在家庭生活中,收稿日期:2003-12-10作者简介:吕效东(1963-),男,北京新亚研修学院教师。—95—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更是突出,如果犯了皇家的名讳是欺君大罪,甚至会带来灭门之灾;政府官员也把自己的名讳看作不可触犯的禁区,因此出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政治笑话。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家讳礼法甚至得到政府律法的保护,唐代律法就有这样的规定:凡所居官职名称犯父、祖名讳的,可以申请改任其它职务。忌言长辈名讳只是诸多语言禁忌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语言禁忌现象,尽管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已经淡化了许多,以至于大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中国人不习惯直呼自己长辈姓名是长期以来家讳禁忌习俗的影响。除了称谓方面的禁忌之外,岁数、属相也是一种普遍的禁忌内容。很多地方流行提前一年给老人过整数寿诞的做法,起因可能是想借用这种方式迷惑阎王小鬼,帮助老人跨过整数这个坎。由于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许多地方的老人不过这两个生日,甚至在寿诞之日连这两个数字也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代码613)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代码613)真题及详解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面词语后一音节读轻声的是()。 A.上头 B.棉花 C.意义 D.瓜子 2.普通话里,能跟j、q、x相拼的一组韵母是()。 A.开口呼、合口呼 B.开口呼、齐齿呼 C.开口呼、撮口呼 D.齐齿呼、撮口呼 3.从字的结构方式看,属于指事字的是()。 A.家 B.亦 C.女 D.从 4.全是成词语素的一组是()。

A.美、梦、真、言 B.绿、圆、阿、苹 C.机、语、写、憾 D.水、又、不、吗 5.“肺”字在形音义关系上是属于()。A.一形一音一义 B.一形一音多义 C.一形多音一义 D.多形一音一义 6.下列结构中宾语属于受事的是()。A.我写钢笔 B.我一直吃食堂 C.烟囱冒着黑烟 D.修理钢笔 7.属于特指问的句子是()。 A.你不会不来吧? B.你来还是他来? C.究竟谁来? D.你来不来?

8.“他喝了了一杯苦酒”用的是()。 A.比喻 B.比拟 C.移就 D.拈连 9.“现代语言学之父”是()。 A.丹尼尔·琼斯 B.索绪尔 C.布龙菲尔傯 D.乔姆斯基 10.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日常见面的寒瞭不仅可以维持人际关系,更传达山一些实质性的信息,如“已经吃过饭了”、“天气下错”等. B.身势等伴随动作也能传递信息,所以它也是一种语言,称为“身体语言”。 C.人自言自语的时候,不存在交际对象。这时的话语体现不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D.人说出来的话,不仅传递客观信息,也传递主观态度和情感。 11.有的方言区的人不能区分[n]和[l],这两个音在这些方言区的语音系统里一般都属于()。

禁忌语中文解释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 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 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 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 社会自然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 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由于这一点,禁 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 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 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 范。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 人们的注意。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 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因此,我们不难看出, 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①The primitive superstitious stages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tage 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ge the earliest linguistic taboo emerged as a result of the ignorance and superstition of the primitive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Most linguistic taboo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put into effect by rule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uperior social position and keep the society under their control. However, some of them, because of their deep-rooted influence on people’s mind, still remain in language ev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cial system since the third stage, people today show more respec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ight so that the superstitious and feudal elements in linguistic taboos tend to reduce while those reflecting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end to increase. 3 语言禁忌的特征 3.1 含蓄性 含蓄性是禁忌语的非常明显的语用特征,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不直接作出符合其本质的概念和判断,而运用替代、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或根本与客观对象相悖的概念与判断,从而使交际双方能采用比较间接地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安或窘迫。 3.2 普适性 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广泛存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团中,会受到该社团的一套规约的束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