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环境控制维护生态平衡。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搞好粪便、污水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2.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取的病原体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①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毒)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等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等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增)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易被污染,一般必须冷藏保存。

②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菌(毒)株灭活制成,或提取菌体成分制成多糖体菌苗等。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被污染,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较差,接种量大。

③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封闭毒性中心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流行时使用。

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紧急预防使用。

②免疫球蛋白包括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具有一定的抗体种类和水平。可用于麻疹、甲型肝炎等易感接触者的预防接种。

③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发生时,用于机体无免疫保护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感染性疾病,如破伤风,可肌注抗毒素250~500U,同时在另一侧接种0.5ml精制吸附破伤风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从2007年起,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等疫苗接种。

计划免疫的程序是根据有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

3.防护措施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乙型脑炎病毒等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有很多感染性疾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常应按各地区的病种流行情况,在该地采取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可通过普通的健康检查中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患者、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托幼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

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严格管理,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岗位。

5.健康教育平时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患者的措施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患者的关键。诊断包括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等三个方面。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较为客

观、正确;流行病学资料如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等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法定职责。

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有①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②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③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共计35种。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患者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

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

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患者,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患者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

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

(3)早隔离将患者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因病种而异进行隔离,期限要求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

除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患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有些传染病患者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患者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

2.对接触者的措施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

(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

(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

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

3.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许外运。

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

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是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消毒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指平时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①随时消毒: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②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一般是针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肠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炭疽、鼠疫等动物源性传染病。

(三)治疗性预防

正确并及时地治疗患者,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患者形成病原携带者。

(四)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

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启动抗灾防疫计划,控制疫情上升,及时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有针对性地实施大规模预防接种。迅速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饮水消毒措施。抓好饮食卫生问题,防止食品污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开展环境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五)检疫

目前我国实施两种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及疫区检疫。

1.国境卫生检疫是指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进出口岸设立国境检疫机构,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的措施。在我国依据国家对外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

2.疫区检疫疫区系指在其国境内报告疫病疫情的卫生行政机关根据流行病学原则划定的一个地区。此地区无需与行政边界线相符合,人口特征、密度、流动性或媒介和潜在的动物存储宿主能支持所报告疫病的传播。国内遇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在疫区内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可对出入疫区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六)医院感染的预防

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又称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

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当前,随着病原体的变异、耐药菌株的增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新的疾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突然出现,使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部已将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列为考核医疗质量及评审、复审医院等级的重要指标。国内已发生多起医院感染的事件,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的伤害,在社会各界和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因此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感染分为①外源性感染:已感染的患者、带菌者、环境中的病原体及动物感染源都可成为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空气、水和食物、医源性传播、诊疗器械和设备、生物媒介等传播;而新生儿、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患者和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成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医院作为诊治场所,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的危险性更大;②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体内的条件致病菌,通常是机会感染;③母婴传播:是医院感染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早期对孕妇进行严格检查和定期保健,对感染者及时隔离和治疗是必须的。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

1.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根据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1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2.人员培训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进行岗位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

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3.建立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1)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2)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定期整理提供病原种类、细菌耐药性、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5.医院感染的监测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分布,以及影响因素。

6.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7.如发生严重的医院感染事件,应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共16页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库(共100题) 一、单选题(70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 ( D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蚊虫传播 2、甲类传染病有:( A )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3、传染病流行是指:( C)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4、病原携带者是指:( C )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B )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6、造成人群易感因素降低的是(C ) A、新生人口增加 B易感者的集中 C人工免疫 D新兵入伍 7、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几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A)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8、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 D ) A、小RNA病毒科 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痢疾杆菌 9、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C )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0、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D )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4、手足口病哪个年龄组发病率高?( A ) A、≤3岁 B、3-5岁 C、5-7岁 D、7-12岁 11、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 C )

感染科在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

感染科在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综合性医院内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感染科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方法14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72例。对比组患者不采用感染科监控干预,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感染科监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传染病发病率。结果研究组传染病发病率为0,对比组传染病发病率为8.33%(6/72),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科监控的干预能够有效抑制综合性医院内各科室患者传染病发生率,提高医院管理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传染病防控;作用 传染性疾病本身的高传染性,使得其对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健康造成明显的影响。而医院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其各科室内的传染病源携带者数量较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机制,很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增加患者的病痛,并且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1]。本文即对感染科在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治疗的14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72例。对比组患者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45.12±11.96)岁;其中泌尿外科患者16例、妇产科患者12例、呼吸内科患者34例、老年病科患者1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45.75±1 2.08)岁;其中泌尿外科患者18例、妇产科患者10例、呼吸内科患者36例、老年病科患者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比组患者不采用感染科监控干预,研究组则采用感染科监控干预。具体包括:①感染科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采取有效的宣教工作,使患者能够进一步了解综合性医院内常见的传染病种类,使其能够掌握相应疾病的基础知识,在传染病防控工作开展时能够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程度。宣教的方法可以采用讲座、宣传册、网络宣传的等方式,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宣教方式,以满足现代患者多样化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提升宣教工作的效果。②要对患者治疗期间所使用的药物、生活用品等进行严格的处理。在取药时要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科制定的药物污染控制标准开展,对不同患者的药物要单独放置在送药车上。对住院期间患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进行统一处理,其中可回收的要派往指定的清洗点进行消毒和清洗,而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则必须单独放置、统一销毁,以免对病房内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2]。③每天均要对患者所在病房进行清洁消毒,改善病房内空气条件,并有效控制病房内温度和湿度。定期从患者日常用品上采集标本进行检验,并对菌落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如所使用物品需要利用高压灭菌,则必须在灭菌后采用生物监测方式确定物品上菌落数量。④医院感染科要起到对护理人员的监控职能,对各项与院内感染有关的项目进行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

传染病防治知识资料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 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1、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的手足口综合症等。 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

夏季: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 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的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 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 冬季:受气候和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性大爆发。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防治方法: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 三、几种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80%,发病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占40%-50%。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二届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 2019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感染论坛 中南区域感染科专科联盟学术研讨会 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 大会顾问:庄辉、徐建国、王福生、杨瑞馥、夏宁邵 名誉主席:王陇德、杨希忠 大会主席:高志良 大会共同主席(按姓氏拼音排序): 崔富强、窦晓光、鲁凤民、李进、任红、王世文、张文宏 大会秘书长:林炳亮 秘书处成员:刘静、卢庆彬、谢冬英、彭亮、张晓红、李新华、朱建芸、揭育胜、周韵、马燕珊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协办单位:中国病毒病杂志、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中南区域感染科专科联盟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会议时间:2019年5月10~12日 会议地点: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

大会议程 2019年5月10日 时间 内容 主持 10:00-10:30 常委会 学会领导 10:30-11:00 全体委员会 学会领导 11:00-11:50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 学会领导 11:50-12:00 合影 学会领导 13:30-18:00迎接大感染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项目) 会议地点:一层 北江厅+东江厅 时间 内容 讲者 主持 13:30-13:50 感染科医生在抗生素管理中的角色 李大川 高志良 韦 嘉 赵彩彦 13:50-14:10 “大感染”学科建设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王贵强 14:10-14:30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解读 李太生 14:30-14:50 中国血流感染的诊治指南 张文宏 尹炽标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陈 仁 朱 英 14:50-15:10 多重耐药G+细菌的发现和治疗对策 陈佰义 15:10-15:30 我国CRE 耐药的情况和应对策略 王明贵 15:30-15:40 茶歇 15:40-16:00 如何开展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俞云松 郑欢伟 路青华 赵 鸿 16:00-16:20 HAP 和VAP 的诊治 胡必杰 16:20-16:40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和最新进展 卓 超 16:40-17:00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黎 元 刘映霞 吴寰宇 邢卉春 张彦平 17:00-17:20 抗真菌药物的PK/PD 肖永红 17:20-17:40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治进展 刘 静 17:40-18:0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志海

2015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5年各级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的最新标准如下: 专业类别职称Ⅰ类Ⅱ类总分 医、技、药、预防、保健高级、中级15分10分25分初级10分15分25分 护理高、中、初级10分15分25分注:Ⅰ类学分含国家Ⅰ类和市Ⅰ类;Ⅰ类、Ⅱ类学分不可互相替代。 CT和MRI检查技术基础知识 项目负责人:唐光健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国家I类 5.0学分 CT的概念及CT成像的基本步骤 1、以下对像体和像素的认识,错误的是() A、像素是三维的,像体是二维的 2、骨样密度的CT值范围在() A、300~1000 3、脂肪密度的CT值范围在()

4、气体密度的CT值范围在() A、-300~-1000 5、CT值是相对于()的衰减值的比值 A、水 三种新型CT的临床应用 1、高密度和低密度是相对于()的病变密度而言 A、载病器官或组织 2、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做CT增强,肺动脉里有血栓,对比剂进不去,所以显示为() A、低密度 3、CT冠脉成像检查的优点是() D、以上均是 4、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CT成像的狭窄诊断正确率可以达到() B、85%-92% 5、脑内出血的血肿在疾病期显示为() C、高密度 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1、肝脏正常组织的T1值为()ms

2、以下哪种组织的T2值最大() B、脑脊液 3、磁旋比是个常数,它只与()有关系 A、温度 4、下列对于磁共振与CT区别的认识,错误的是() D、CT成像没有骨伪影 5、磁旋比在正常体温下的数值为()MHz/t A、42.58 磁共振的优缺点、DSA的应用及CR、DR的成像 1、数字影像的优点不包括以下哪项() B、减低清晰度 2、X线照相,是以涂了()的图层的X线胶片作为接收X线的介质 B、溴化银 3、以下哪种减影方式临床最常用() C、时间减影 4、目前血管造影最主要是用于() D、介入治疗 5、以下对血管造影的认识,错误的是()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及答案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 一、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下列各项中不是肠阿米巴病并发症的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阑尾炎 D、结肠肉芽肿 E、结肠癌 2、关于鼠疫的预防,错误的是 A、腺鼠疫对周围入群影响不大,不必严格隔离 B、肺鼠疫要单独隔离 C、加强国境检疫与交通检疫 D、进入疫区可进行预防性服药 E、对疫区人群进行鼠疫菌苗预防接种 3、治疗肝病合并糖尿病的药物选择 A、磺脲类药物 B、双胍类 C、葡糖苷酶抑制药 D、胰岛素 E、消渴丸 4、为确诊伤寒阳性率最高的检测是 A、血培养 B、尿培养 C、大便培养 D、骨髓培养 E、胆汁培养 5、男,40岁,出血热少尿期,近2天来渐觉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闷。查呼吸40次/min,双肺散在湿啰音,给予一般上氧及利尿药后效果不明显,血气分析示PaO245mmHg。该病人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 A、肺部感染 B、心力衰竭性肺水肿 C、中毒性心肌炎 D、ARDS E、高血容量综合征 6、有关败血症与伤寒的鉴别下列哪项最重要? A、有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特殊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B、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高低 C、有无皮疹 D、有无肥达反应阳性 E、有无早期感染性休克 7、对于休克的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是 A、神志改变 B、呼吸增快 C、体温过高或过低 D、血压下降 E、心率增快,尿量减少 8、钩体病在病程缓解2周后,出现再次发热,其原因最可能是 A、复燃 B、第二批病原体侵入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复发 E、抗生素剂量太小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的肝、脾、肾、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病理表现为何种细胞浸润?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 E、B淋巴细胞 10、朊毒体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 A、共济失调,肌阵挛 B、痴呆 C、阳性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征 D、畏寒、发热 E、瘫痪 11、鉴别菌痢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的轻重 C、大便常规中红细胞的多少,是否有巨噬细菌或夏科-莱登结晶 D、大便检查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12、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乳鼠颅内注射 B、豚鼠颅内注射 C、接种A549肺癌细胞株 D、接种VeroE6细胞株 E、接种人胚肺二倍体细胞 13、关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急起发热,多为稽留热型 B、全身肌肉酸痛 C、易出现早期休克 D、浅表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编辑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编辑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系统;绝热加湿装置空调系统。设中央空调系统的,各区应独立设置;呼吸道发热门诊设全新风空调系统,肠道、肝炎门诊设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和换气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规范要求;不设空调系统的,应确保自然通风。 4、消毒 ⑴感染性疾病科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⑵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置专用的消毒室。 ⑶各业务用房必须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备用卫生部批件的空气消毒器械,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消毒箱、纱窗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和卫生设施。 5、呼吸道发热门诊的具体要求 ⑴呼吸道发热门诊内至少设置一间诊室。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1.具有传染性。大多数传染病感染而获得并可能传播给他人。2.具有流行性这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对传染病“谈虎色变”,主要就是传染病的这个特点。尤其是“烈性”传染病和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损害极大。如霍乱、鼠疫的暴发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艾滋病等。3.发病急、病情重。一些急性传染病,来势凶猛,如在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暴发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等等4.后果严重。感染了传染病,如未能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差,或残或亡或有后遗症。如流脑,

若不及早治疗,病死率非常高。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女性怀孕前三月感染风疹病毒,易致胎儿畸形。5.及早治疗。早期治疗是治愈传染病的关键,并且与预后的好坏直接相关。如狂犬病:当被狗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可以完全避免患病。若未采取措施,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6.感染后具有免疫性。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缺一不可。1.传染源是指体内含病原体并可传染其它个体的人或动物。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经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呼吸、谈话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自鼻咽部喷出,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防控措施 无锡市勤新实验小学

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流感: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防控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防控措施包括: 1、在流感多发季节发一些宣传资料,让家长明白如何在生活中帮助并监督自己的子女预防流感。 2、做好卫生工作,定期组织全校大扫除,及时处理垃圾,极大限度地抑制流感的传播。良好的卫生环境,对抑制流感病毒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食堂餐具要及时消毒;及时清理剩饭剩菜;定期清洁食堂。 3、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4、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5、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6、各室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7、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8、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二、风疹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多发。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风疹以低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红色或淡红色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 1、开展风疹预防的科普宣传,使师生了解风疹特征与预防的方法。 2、强化晨检报告制度,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指居家隔离或住院隔离)治疗病人,复学必须要有医院证明。 3、教室及集体宿舍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传染病防控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 1、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的手足口综合症等。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夏季: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的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冬季:受气候和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性大爆发。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方法: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 三、几种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80%,发病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占40%-50%。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可成为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可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经胃肠道传播,如甲型;另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如使用不洁医疗器械、输血及血液制品等)及性传播等,如乙型、丙型肝炎。人类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急性甲型肝炎起病急,临床表现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3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总病程约2-4个月;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慢,常无发热,其他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部分病例可转变为慢性肝炎。 3、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其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如不能住院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严格隔离治疗。一般从发病日期起隔离3周(不能确知发病日者,可从确诊日期算起)。必须做到:(1)病人与健康人不在一个床上睡眠,病人的被、褥、衣物要与健康人分开,并进行消毒。(2)病人的食具、漱口用

2016华医网继续教育传染病的传播和防控答案

2016-国家Ⅰ类5分传染病的传播与防控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1名未经治疗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每年可以传染()名健康人B人类肺结核的致病菌90%以上为()D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人占全球新增结核病人数的()A我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位B结核病全身症状最常见的是()A结核病三型指的是()C关于结核病病原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关于中国结核病的流行现状说法不正确的是()C 被称为白色瘟疫的是以下哪种疾病A猩红热的预防与控制.猩红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类传染病B猩红热主要经()传播A猩红热确诊的条件是()C对于GAS的流行病学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猩红热传染性最强是在什么时间()D猩红热皮肤脱屑出现在()B 猩红热大多在发病()小时内出现皮疹B草莓舌一般出现在猩红热()A GAS诊断的金标准是()D治疗GAS感染的首选药物为()A鼠疫的预防与

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规定为()类传染病A鼠疫流行新特点有()D防止人间鼠疫发生和传播的关键是()B控制鼠疫最基本的方法是()D当人类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C鼠疫最主要的传染源是()C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发生于()B鼠疫最适生长温度为()C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目前存在()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D鼠疫患者主要是()患者A军团菌病的预防与控制军团菌肺炎的治疗包括()D庞提亚克热潜伏期一般为()天A临床诊断军团病的有效快速方法是()C 嗜肺军团菌军团菌有15种血清型,其中血清()是主要致病菌B嗜肺军团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温度是()C军团菌的高发季节()B军团菌属于()A军团菌病的易感人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军团菌临床标本需()运送立即送检B()军团菌肺炎可伴神经系统症状C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与控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下列哪项()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刘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一、医务人员防护 (一)防护原则 在标准预防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感染性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使用的一组预防性隔离措施。 概念: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需要隔离,以防止传播。 (二)主要措施 1.手卫生 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每位病人前后,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物理屏障物的使用:口罩、防护镜、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 口罩的使用:

(1)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2)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在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人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手套的使用: (1)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型号的手套。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和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手部皮肤破损时应戴乳胶手套。 (4)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人粘膜或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隔离衣的使用: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等诊疗和护理。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喷溅时。 防护服的使用: (1)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学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手足口。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一)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2)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易被污染,一般必须冷藏保存。 ②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菌(毒)株灭活制成,或提取菌体成分制成多糖体菌苗等。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被污染,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较差,接种量大。 ③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封闭毒性中心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

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流行时使用。 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紧急预防使用。 250~ 按照科 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等疫苗接种。 计划免疫的程序是根据有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

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 要。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患者的措施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传染性疾病防控联动机制

传染性疾病防控联动机制 大班年级组长:全面负责大班当日疫情的观察汇报;全面负责卫生整治和教玩具消毒的落实和检查工作;负责宣传疫情特点和预防措施,并负责对大班幼儿全日检查;当日缺席幼儿的情况追踪、记录和汇报。 中班年级组长:全面负责中班当日疫情的观察汇报;全面负责卫生整治和教玩具消毒的落实和检查工作;负责宣传疫情特点和预防措施,并负责小班幼儿全日检查;当日缺席幼儿的情

况追踪、记录和汇报。 小班年级组长:全面负责小班当日疫情的观察汇报;全面负责卫生整治和教玩具消毒的落实和检查工作;负责宣传疫情特点和预防措施,并负责小班幼儿全日检查;当日缺席幼儿的情况追踪、记录和汇报。 具体措施如下: 一、被隔离班级 (一)隔离一但出现确诊传染病例,班级马上进入隔离状态,启用《传染性疾病防控联动机制》; 被隔离班级:班主任负责不可以随意串班,不可以玩户外大型公共玩具,禁止幼儿参加集体活动。 (二)加强消毒发现疑似病例30分钟内,发现确诊病例10分钟内,到该班级具体指导工作;宣布联动机制启动与否,并随时指导和监督。具体要求: 1、消毒水消毒: (1)家具所有孩子能触摸到的地方包括:地板、墙面、门、扶手把手、桌椅、玩具柜、书包、床边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水拭擦不少于三次(早晨、中午上班、下午午点后)即4L 水加消毒粉20g。周末安排消毒水喷雾消毒一次。特别提醒:椅子注意幼儿手握到的地方要擦拭到位,需要时可喷消毒水消毒。 (2)玩具消毒:所有可浸泡的玩具消毒水浸泡消毒后晾干使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太阳暴晒,雨天时晚上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照射消毒2小时;不可浸泡消毒的玩具,阳光暴晒,天气不适,紫外线消毒,尽量做到一玩一消毒; (3)厕所:每次幼儿入厕后用清水冲一遍,再用消毒水拖一次,厕所拖布和活动室拖布严格分开使用及挂放。 (4)毛巾:每次用过的毛巾常规清洗消毒后,拿到太阳底下暴晒、没有太阳就用开水烫。

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规范化诊治答案华医网

禽流感患者当年龄≥()岁是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60岁 对可疑的禽流感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宜首选()核酸检测 禽流感感染的高危人群为在发病前()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10天 H7N9禽流感不建议使用以下哪种药物金刚烷胺 目1、禽流感重症病例无创通气治疗( )小时无改善,需及早考虑实施有创通气 ●A、1-2 B、2-4 C、5-8 D、6-10 E、12-24 目2、禽流感病毒加热至65C ( )分钟以上可火活 A、2 B、5 C、20 ●D、30 E、10 目3、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A、恶心、呕吐 ●B、肺炎 C、头晕头疼 D、咯血

目4、禽流感诊断的次要标准,下列错误的是( ) ●A、呼吸频率≥20次/分 B、氧合指数≤250mmHlg C、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 D、血尿素氮≥7.14mmol/L E、多肺叶浸润 目5、禽流感患者病情出现下列情况,应进行氧疗( ) A、呼吸频率<24bpm B、呼吸频率<20bpm C、吸空气时Sp02<98% ●D、吸空气时Sp02<92% E、以上都是 狂犬病初次暴露后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用量为()IU/kg 20 世界狂犬病日是() 9月28日 下列哪项不是狂犬病的分期()致死期 下列关于狂犬病病毒的生存条件说法错误的是()易被酚或来苏尔溶液杀灭狂犬病伤口处理时,冲洗每一处伤口至少()分钟 15 1、下列关于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说法错误的是() A、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 B、出现兴奋、烦躁、恐惧 ●C、对外界刺激不敏感、迟钝 D、“恐水”症状

E、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 目2、关于狂犬病初次暴露后疫苗接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A、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要注意禁忌证 B、接种中轻微反应无需特殊处理 C、接种反应较重,应及时就诊 D、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 E、严重不良反应,更换另种疫苗继续原有程序 目3、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包括( ) A、犬、猫 B、蝙蝠 C、浣熊 ●D、鸡、鸭 E、狐狸、狼 目4、狂犬病超过3个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 )天和第( )天各接种1剂疫苗 ●A、0;3 B、0;1 C、1;3 D、1;5 E、3;5 目5、狂犬病伤口确需缝合者,清创消毒后,先在伤周围汉润注射抗毒血清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至少( )小时后再做外科处理 A、1

季节性传染病预防知识要点

季节性传染病预防知识要点 一、基本知识 1.水痘 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2.流行性腮腺炎 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3.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人为传染源,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 患病时出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症状,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4.麻疹 麻疹病人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患病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

其分泌物、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以上)、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7.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在猪中经常发生,但很少导致猪的死亡。人可能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导致猪流感。 人感染主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本次爆发的新型猪流感病毒可能在人体的潜伏期长达7天。 8.肠道疾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等一系列人体病变的传染病,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拉肚子”。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食用了被肠道致病原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而造成的,所以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点就是防止“病从口入”。 二、预防要点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应保持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勤洗手等。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8.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及其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9.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