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排版)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排版)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排版)

第一章导论

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最普遍的现象,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济学家说,劳动创造了财富,“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劳动的恩惠”。所以,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开始就有了人们对许多劳动问题、经济问题的研究,有的人甚至提出至今仍有影响的劳动经济思想。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劳动的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形成、独立发展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劳动经济理论。

第一节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含义

劳动和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从理论上界定劳动力范畴有很多种。其中,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有以下几层意思:

⒈劳动力是一种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自然界的水力、电力、风力不同。而且,还从概念上将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其他能力区别开来,人的能力很多,交际能力、应试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就不是劳动能力。

⒉劳动力是一种与人的活体相联系的劳动能力,所以会有以下特征:一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所以劳动力的发挥是有弹性的,如何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二是具有再生性,如何保证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三是劳动力的存在以人的生命的延续和身体的健康为条件,所以认定生命与健康是劳动力存在的基础。

⒊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和智力分别产生于人的躯体和大脑,它们是相互分工、共同合作的。所以,劳动力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包括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在一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力、智力在劳动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智力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下,劳动力有着不同的含义,通常有三种意思:

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通常说的“节约劳动力”、“开发劳动力”;

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即“劳动者”,如“管理劳动力”、“招收劳动力”、“调配劳动力”等;

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如“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等等。

所以,现代的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这样定义的: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在上述的含义中,涉及到两个界定要素:

1.劳动年龄: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承担一定的劳动。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衰老,到不能从事劳动。所以人的一生会有两个转折点,两个点之间的年龄阶段是劳动适龄阶段,这期间的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现代社会对劳动年龄的上限和下限规定是不固定的,会随着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身体发育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国际劳工组织规定最低就业的年龄为14周岁,美国、我国都是16岁,日本、英国15岁,泰国11

岁,菲律宾是10岁。对于劳动年龄的上限国外不分男女,一般以64岁作为标准,我国是男60岁,女55岁。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生产对劳动力质量要求的提高,劳动力年龄下限推迟,人的身体状况的改善,寿命的延长,劳动力年龄的上限也有后延长的趋势。

2.劳动能力:世界各国都把因伤、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排除在劳动力资源之外,但是对于退休人员的处理则有差异。美国把退休人员看作具有劳动能力,另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在押犯人,各国都不把服刑犯人作为劳动力。

在适龄的劳动力中,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国际上,通用的就业者的统计标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职业的人;因疾病、休假、天气恶劣、劳动争议等原因,有职业但没有工作的人;雇主、个人经营者、协助家庭从事经营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庭成员等。失业者的统计标准为:在规定时期内能够参加工作,积极寻找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在规定时期内被临时解雇正在等待重新雇佣的人;由于疾病而防碍寻找工作的人等。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就业、失业的含义是:

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或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含有酬或自营等各种劳动方式)的人员也视为就业人员,就业人员不包括从事少量经济活动的在校学生。

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二、劳动参与率

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了工作,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是5.5%。

通过一些数据统计,能发现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一些变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我国第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显著高于男性,在女性25~49岁这个劳动年龄内,各个年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普遍下降高于10%。如30~34岁,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92.7%降到80.8%。1999年时,女性25~39岁的劳动力参与率超过90%,而同期的其他国家,日本的女普遍在60%左右,韩国女性,25~34岁年龄中不超过50%,香港地区30岁以下的女性在各个年龄组中劳动力参与率都低于55%。显然,90年代我国同期的劳动力参与率远

高于周边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单职工家庭生存压力大,工资又很低,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都要工作养家。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配置由政府、行政机关统一进行,劳动者无需承担寻找工作的风险和成本,要求工作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就业与否成为个人的选择,使劳动力参与率自然下降。一些人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与其工资太低不如在家享受“有闲”生活,有的妇女因为丈夫收入高而成为“职业家庭主妇”,“职业妈妈”。

2.劳动力参与的影响因素

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教育年限、教育的机会成本、就业起点、市场工资率等。我国现在是9年义务教育,如果再延长三年甚至更多,很显然16岁以上的人口将有很多不进入劳动力群体中,劳动力参与率自然下降。

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退休年龄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

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存在重要影响: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

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对劳动力参与率有影响,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打击个人信心就会使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人口老龄化使总人口中老年人比重增加,必然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其他的因素:工资政策、个人非劳动收入的增加等。

三、劳动力供给

1.含义: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个人。当劳动力进行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一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劳动参与决策,即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求有酬劳动;其二是劳动时间决策,即在个人可支配的时间中,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的选择。

劳动力供给决策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考察这些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中运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三种形式:劳动力供给函数、劳动力供给表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①如果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劳动力供给作为因变量就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这个函数就是劳动力供给函数:

S=f(X1,X2,…..,Xn) Xi=1,2,…..,n

S:代表劳动力供给

Xi:代表影响因素

因素Xi很多,而且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极为复杂,要完全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只考虑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则可以用下面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S=f(W)

W:代表市场工资率

②可以用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示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表和曲线只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曲线中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向右上方的直线,也就是

说,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市场工资率的上升,劳动力供给量也是增加的。

四、劳动力供给的类型

根据分析主体的不同,分三种: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劳动力供给。

⒈个人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一生中各个阶段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一个人的劳动时间的分配通常面临着在家庭和社会或市场之间进行选择。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各个阶段劳动者本身的技术水平、生产率、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比较效用的高低。青年人的时候,技术水平不高,工资率较低,在家庭里从事劳动或者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也低,而且,青年时期多接受教育培训会提高未来的预期效用。所以,青年时期的劳动力供给较少。到中年阶段,家庭稳定,技术水平比较高使得劳动生产率、工资率提高,此时家庭劳动和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这个阶段的劳动力供给较多。当到了接近退休阶段,个体身体健康状况变坏,从事社会劳动的边际效益降低,这时个体的社会工作会逐渐减少直至为零。当然,除了社会因素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还有其它因素,如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成年人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接受较高教育的社会要求等等,个人财富总量、个人偏好等也会对个人的劳动力供给起到影响。

⒉家庭劳动力供给: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生育子女和为子女提供教育是家庭的重要功能,这些都会加大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会影响父母的劳动力供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养育的子女越多,父母的劳动力供给越多,子女受教育时间越长,父母的劳动力供给越多。养育子女所花的费用以及养育子女的未来收益之间的对比也会影响家庭劳动力供给。所以,家庭劳动力供给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⒊社会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社会劳动力供给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看都是不稳定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口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水平等等。

第二节个人劳动力供给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其实就是一种时间使用方式的选择。我们认可吃饭、睡觉是维持生命必须要占用的,那么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被分配于工作和闲暇。闲暇时间的消费会使人身心得到放松,身体舒服、心情愉快,但是因为放弃参与社会劳动而少得到货币收入;在劳动时间里,劳动者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获得报酬,进而可以购买物品,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但是,由于每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总是一定的,所以工作时间和闲暇是负相关的,人们面临着牺牲收入增加闲暇时间还是增加劳动时间以提高收入的选择。所以,从个人的角度讨论的劳动力供给实质就是个人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之间的决策问题,决策的依

据是效用判断。

一、效用

⒈含义:

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程度越高,效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消费中感受到的是痛苦,就是负效用。

⒉特点:

⑴效用首先是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不同的人消费同一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

⑵效用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但是效用与使用价值并不是一个概念,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的一种属性,具有客观性,效用则是主观感受。

⑶效用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相对性。相对性指的是相对于“消费同类其他物品”或“别人消费同一种物品”时的感觉而言的。

效用理论的发展初期,效用的度量是建立在基数效用理论基础之上的,它认为效用就像物品的重量一样,可以计量并且可以加总求和,用处大的效用数量就多。在21世纪初,又提出序数效用论,这个理论并不要求计算出效用的量是多少,因为效用是主观评价,无法计量。但是,效用可以由消费者列出的物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高低或者主观选择的优先顺序。例如,消费者消费唱片和苹果,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计量和加总求和的,但是可以比较消费两种物品得到的效用的高低,或者可以列出两种物品主观选择的优先顺序,如果认为消费唱片的效用大于苹果的效用,就可以说唱片的效用是10,苹果的效用是9,等等,数值的大小反映的是效用先后顺序。

二、无差异曲线

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个人对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出现这样的情况,甲种组合与乙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甲、乙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如果,在坐标系中将甲种组合所代表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就是无差异曲线。下图:

收入

Ya A A`

U1 Yb B U2

Ha Ha` Hb 时间

横轴为闲暇时间H,纵轴为劳动收入Y。在A点,劳动者消费HA的闲暇时间和YA 的劳动收入效用,与B点消费HB的闲暇时间和YB的劳动收入的效用是相同的。尽管B 点比A点获得的劳动收入的消费效用少,但是通过消费比A 点更多的闲暇时间带来的效用得到了补偿,所以A点和B点的总效用是相等的,还有许多同A、B点相似的消费组合点,共同形成一条曲线,图中U0,就是无差异曲线。U0上的任一点所代表的劳动收入和闲暇时间组合所带来的效用都是相等的,所以U0线之外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的效用都与曲线上的效用不同。例如,A’的效用组合。即消费主体消费HA’的闲暇时间和YA的劳动收入,其中消费的劳动收入与A点相同,但是闲暇时间却比A点多,所以A’所获得的总效用比A点的多,也就比U0上的任何一点都多。A’也同样可以确定一条无差异曲线,U1,这条曲线上的组合带来的效用都高于U0。也就是说,曲线U0右边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大于曲线U0上的效用。同理,位于U0左边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小于曲线U0上的效用。这样的曲线有无数条,对应与不同的效用水平,从左到右,效用是在升高的。

⒈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也即选择顺序在前,反之,则效用水平越低。选择顺序在后。

⒉在同一平面内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否则会与无差异曲线的性质相矛盾。

⒊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同时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出的程度取决于增加消费一个单位的物品必须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的多少,即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性质。

⒋由于个人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同,反映不同的人以劳动收入替代闲暇的不同比率,即,某个人为放弃一小时闲暇从事劳动获得一元收入就感到满足,而另外的人可能对此认为没有任何意义。

边际替代率

指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增加消费一个单位某种物品的同时必须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的数量。具体到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上,指的就是维持消费闲暇和劳动收入的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劳动收入的比率。如下图,可以看到A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过A点的切线的斜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随着消费闲暇越多,其边际机会成本越高,所以无差异曲线表现的比较陡峭,之后逐渐变得平缓了。而且,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因为,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A点,闲暇较少,收入较多,为增加一些闲暇△H,就要减少较多的收入△Y;B点上,闲暇较多,收入较少,为增加一些闲暇△H,只需减少较少的收入△Y。

MRS=△Y/△H

=收入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Y

三角Y A

三角Y B

三角H 三角H H

三、预算约束线 从前面的分析,“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中,越是在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选择顺序也就越先。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与左下方的无差异曲线相比,要么是闲暇多些,要么是收入多些,或者是两种都多,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效用最大化。但是,现实中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人们是不可能作出这种选择的。 首先,人们受到个人可支配时间的限制。无论是以小时还是周、天、月来计量时间,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天中只能有若干小时用于劳动,有若干时间用于享受或消费闲暇,也就是说,个人的可支配时间是一个既定的量,用H 表示。

其次,如果个人把他所有可支配的时间均用于劳动,个人能得到多少收入?这完全取决于个人依其劳动能力的状况所能获得的市场工资。用Y 表示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全部用于劳动所能获得的劳动收入。这样就会得出下面的预算约束线。

如图,横轴为时间,OH 为个人可支配的全部时间,从原点向右计量为闲暇时间,从H 点向左计量为劳动时间。无论个人在劳动与闲暇之间如何配置选择,劳动时间与闲暇之和等于OH 。纵轴OY 为收入,如果将可支配的时间都用于劳动,个人依劳动能力获得的收入为OY 。在横轴的原点上,闲暇为零,劳动时间为OH ,收入为OY ,连接H 和Y 点的直线就叫做预算约束线。它表示的含义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的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在预算约束线内的任何一点所表示的闲暇和收入组合都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预算约束线以外的任何一点所表示的闲暇和收入的组合在既定的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是不能达到的。

Y

Y

a

Y 闲暇 劳动 H

如果将直线HY 与横轴的夹角设为α,则这条直线的斜率为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就是个人放弃的闲暇与所获得收入的比率,就是工资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因为每个人可支配的时间不同,劳动能力不同,工资率就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预算约束线也就不同。如下图,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分别是H1,H2,H3,劳动能力相同,工资率相同。由于H1 < H2<H3,所以纵轴上截距H1Y1离原点较近, H3Y3较远。如果,个人可支配的时间相同,即同为H1,但劳动能力有差异,所以工资率不同,则工资率低的人,预算约束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小于工资率高的。即图上Y4代表的工资率高。所以,个人预算约束线的形状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

OH OY tg =时间劳动收入α=OH OY tg =时间劳动收入α=Y3 Y4 Y2 Y1

O 收入 时间

第二章P26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整理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 A.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 A.有正向 B.有负向 C.没有 D. ( )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4.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 (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5. A. B. C.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D. ( )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A.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 ( )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9.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 10. 技术进步对( )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 A.“互益”基准 B.“互惠”基准 D.“互利”基准“互助”基准C.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 1 A.生产费用 B.教育费用 D.社会公共支出C.工时损失费用 13.对于等效用曲线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低 B.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正 C.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可以相交 D.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14.E>1是表示劳动力供给弹性如何?( ) S A.供给无弹性 B.供给有无限弹性 D. 供给富有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15.长期劳动力需求调整与短期相比幅度更大,是因为下列哪个效应也开始起作用?( ) A.规模效应 B.收入效应 D.外在化效应 C.替代效应 16.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个人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 ) A.学费 B.由于上学而放弃的收入 D.书籍费C.超出不上学时的部分生活费用 17.下列哪个选项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 A.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技巧能被许多企业利用 B.铁路机车司机 C.石油工人 D.整个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的一些行业 18.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延期支付?( ) A.小时工资 B.养老金 D.免费午餐住房C. 19.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造成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因素?( ) ...A.种族 B.性别 D.民族传统劳动技能 C.20.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垄断力量造成的市场歧视?( ) A.男雇员不愿意在妇女领导下工作 B.企业以5分钟打字测试为依据,拒绝得分低于55分的所有申请者 C.雇主由于既定偏好,不愿意雇佣女性 D.二元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总结(自) 第二章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P68) 答:(P38-39) 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 (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闲暇减少,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P68) 答:(P54-55) (1)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 (2)生育行为的变化:①生育观念变化(不愿生);②市场工资的提高也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因而成为家中孩子数减少的原因之一——③致使妇女的保留工资的下降,更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3)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影响。①生产家庭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被大幅度削减,解放女性劳动力;②缩小夫妻之间边际产品的差距,减缓对专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第三章 1.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P107) 答: (1)新增工作者效应: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逆(反)周期趋势。 (2)受阻工作者效应:a.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找不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暂时退出);b.隐性失业者——存在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

势。 2.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老龄化?(P107) 答:(P86-89) Ⅰ.影响因素: (1)法定退休年龄; (2)继续工作的工资率; (3)退休的福利水平 ①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②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 Ⅱ.老龄化的解决: ①延迟退休(具体对策如雇佣老年人单位给予减税优惠等);②提高生育率;③纳入移民 3.为什么说马尔萨斯有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的预测是错误的?/影响女性生育孩子的因素?(P108) 答:(P102-104) (1)假定孩子是正常商品: A.如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预算线向上移动,孩子数量也会增加; B.但,生育孩子的价格(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家庭想生育的孩子数的减少——拥有孩子的成本有:①尿布、奶粉价格;②住房价格;③教育价格等。这些成本的加总使得生育孩子尤其昂贵,远超收入增加部分。 (2)另外还有: ①母亲的工资:(与教育有关)工资越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大,生育率较低; ②企业是否提供育儿场所等。 第四章 1.论述一个存在着两部门的经济中,最低工资对被覆盖的部门和未被覆盖的部门的影响。(P175)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十一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十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潜在利润为正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更() A、平坦 B、陡峭 C、无差别 D、不确定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决定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因素 A、劳动生产率 B、产品收益率 C、劳动投入费用 D、产品质量 3、、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的差异 A、工资形式 B、总收入 C、工资水平 D、劳动成本 4、下列不属于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的是() A工资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政府调节机制 5、集体谈判的双方为() A、雇主和员工 B、雇主和工会 C、雇主和政府 D、政府和工会 6、蛛网稳定条件是指() A、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B、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C、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需求弹性为1 7、效率合约是指() A、工会效率最大化 B、用人单位效率最大化 C、用人单位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 D、工人效率最大化 8、在家庭劳动力供给中,引起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是() A家庭收入的下降B家务劳动时间的增加 C制度劳动时间的下降D教育培训投入的下降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征税使工资率上升,则会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A减小B增加C不改变D不确定 10、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斯密 B、配弟 C、李嘉图 D、斯图加特·穆勒 11、把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引入家庭经济行为领域,为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的经济学家是() A、舒尔茨 B、贝克尔 C、明塞尔 D、卢卡斯 12、由于农村各产业和农村各部门不能容纳的劳动力所形成的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 B、广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C、农民劳动力 D、狭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13、内部人控制形成的工资收入具有()的特征 A、补偿性 B、竞争性 C、垄断性 D、平均性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延期支付方式的是() A、带薪休假 B、免费工作午餐 C、折价优惠商品 D、失业保险 15、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历年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年龄在下列哪个区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 A.16-55岁 B.16-60岁 C.18-55岁 D.18-60岁 2.下列哪个公式表述是正确的?( ) A.MRP=MR·P B.MR=MRP·MP C.MR=MRP·P D.MRP=MR·MP 3.劳动力买方独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 A.MRP L<ME L B.MRP L=ME L C.MRP L>ME L D.MRP L≥ME L 4.下列哪位学者的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 A.贝克尔 B.明塞尔 C.舒尔茨 D.马歇尔 5.下列哪种工资理论认为:如果工资和购买力高,需求则强烈,生产则可持续发展?( ) A.工资基金理论 B.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C.均衡价格理论 D.购买力工资理论 6.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C.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指数 D.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 7.新《工会法》规定:所有用人单位一律按工资总额的多少拨缴工会经费?( ) A.1% B.2% C.3% D.4% 8.用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往往会产生下列哪种歧视?( ) A.雇主歧视 B.雇员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垄断歧视 9.下图中哪条曲线表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2.基尼系数 3.总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 4.计时工资 5.劳动需求 6.计件工资 7.劳动力 8.劳动与资本投入的替代效应 9.就业结构 10.派生需求 二、填空题 1.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前提,一是,二是。 2.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劳动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和资本之间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 3.在等产量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为过该点的切线的。 4.在长期中,如果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将调整各种要素的投入量,直至每单位货币所购买的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 5.如果A类工人的劳动需求相对于B类工人的工资率变化的交叉工资弹性EA,B 的绝对值小于0,则这两类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 6.劳动和闲暇之间的无差异曲线越陡,表明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越重 视。 7.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会导致个人向社会的劳动供给。 8.50年代末60年代初,舒尔茨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大胆提出和明确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性质、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思想与观点,被称作。 9.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应当以形式按支付给劳动者。 10.研究个人和企业在工资和风险之间的选择时,向上凹的是无差异曲线,向下凹的是等利润曲线。 11.用于分析个人在工资和伤害风险之间选择的曲线叫。 12.享乐主义模型认为,其他条件相同,工资率随着危险程度的上升而。 13.性别歧视通常采用两种比较明显的形式,即和。 14.和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相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有 的研究方法和的研究方法。 15.在短期,企业的劳动需求为其等于时的劳动投入数量。 16.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斜率为,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斜率为。 17.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分析实际上是分析企业在和

自考串讲高频考点讲义00164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教材框架图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5)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9) 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0) 第二节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13) 第三节劳动参与决策 (19)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21) 第一节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22) 第二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23) 第三节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26)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的调整 (29) 第五节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31) 第四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33)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 (34)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35)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36)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38) 第五节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 (38) 第五章人力资本 (40) 第一节人力资本投资 (41) 第二节个人教育投资决策 (42) 第三节企业培训投资决策 (43) 第四节内部劳动力市场 (44)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与工资结构 (46)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47)

《劳动经济学》 第二节工资形式 (48) 第三节工资差别 (50) 第四节产业和地区工资差别 (51)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54) 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55)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55) 第三节集体协议与收入差异 (56)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的一般考察 (59) 第一节就业总量的决定 (60) 第二节失业及其类型 (61) 第三节失业的度量及影响 (63) 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64) 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65) 第二节菲利普斯曲线 (67) 第十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70) 第一节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 (71)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 (72) 第三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73) 第十一章劳动关系 (75)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76)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调整 (78)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word精品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单选题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 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 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 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 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 客观事实 B. 价值判断 C. 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 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 3. 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 C ) A. 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B. 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 C .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 研究如何规范的问题 4. 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D) A. 相对稀缺性 B. 绝对稀缺性 C. 普遍稀缺性 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 A. 需求弹性 B. 资源的稀缺性 C. 机会成本 D. 边际生产力 6.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B ) A. 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 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 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 A. 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 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 C. 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 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8. 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 D) A. 就业率 B.失业率 C. 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参与率 9. 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 D) A.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B.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 D.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10.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 ) A. 劳动者家庭或个人 B. 政府或公共部门 C. 行业工会 D. 企业或雇主 11. 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B ) A.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 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 .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 .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2. 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 B ) A.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工资标准 B.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 C.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互补关系 D. 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 13. 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 A ) A.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 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C. 收入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D. 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 14. 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的是( D ) A. 中国具有13 亿以上人口 B. 张三家里18岁以上成员有3 人 C. 李四今年大学毕业,正在寻找工作 D. 王五来到人才市场应聘,要求最低工资不低于1万元/年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就业人口+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精品资料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B ) 的。 B. 向后弯曲D.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 影响。 A. 有正向C. 没有 B. 有负向D. 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 大,陡峭 B. 大,平缓 C. 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 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 来支付。 A. 企业 B. 员工 C. 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 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 技工 D.女工 11. 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C. 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工资率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3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8-29 10:13:20 一、单选题 1. (5分)源于经济总量失衡的失业是() ? A. 摩擦性失业 ? B. 结构性失业 ? C. 周期性失业 ? D. 隐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2 失业类型与成因,7.就业与失业 2. (5分)反映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 A. 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 B. 水平线 ?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 D. 垂直线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劳动力需求,1.1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3. (5分)效率工资理论是劳动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新的启示是() ? A. 保持适度失业率是必要的 ? B. 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 ? C. 其可以为工资刚性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解释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4. (5分)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什么() ? A. 劳动者的工作量 ? B. 企业的工资制度 ? C. 政府 ? D. 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 (5分)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与支付相应报酬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指()

? A. 基本工资 ? B.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 C. 福利及利润分配制度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1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6. (5分)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是什么() ? A. 周期性失业 ? B. 隐性失业 ? C. 结构性失业 ? D. 摩擦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就业与失业,7.2 失业类型与成因 7. (5分)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A. 正相关 ? B. 负相关 ? C. 成正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得重要分支,就是一门研究( )得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得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就是指() A、人得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得人“人” C、简单得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得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就是( ) A、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C、国家与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得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与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B、不变C、难以确定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得直接原因就是() A、生产过程得周期性B、劳动力再生产得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得经济下降所造成得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得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难以判定 10、水平形状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得弹性为() A、0 B、1 C、正无穷 D、不确定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得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排版)

第一章导论 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最普遍的现象,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济学家说,劳动创造了财富,“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劳动的恩惠”。所以,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开始就有了人们对许多劳动问题、经济问题的研究,有的人甚至提出至今仍有影响的劳动经济思想。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劳动的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形成、独立发展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劳动经济理论。 第一节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含义 劳动和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从理论上界定劳动力范畴有很多种。其中,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有以下几层意思: ⒈劳动力是一种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自然界的水力、电力、风力不同。而且,还从概念上将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其他能力区别开来,人的能力很多,交际能力、应试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就不是劳动能力。 ⒉劳动力是一种与人的活体相联系的劳动能力,所以会有以下特征:一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所以劳动力的发挥是有弹性的,如何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二是具有再生性,如何保证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三是劳动力的存在以人的生命的延续和身体的健康为条件,所以认定生命与健康是劳动力存在的基础。 ⒊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和智力分别产生于人的躯体和大脑,它们是相互分工、共同合作的。所以,劳动力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包括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在一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力、智力在劳动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智力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下,劳动力有着不同的含义,通常有三种意思: 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通常说的“节约劳动力”、“开发劳动力”; 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即“劳动者”,如“管理劳动力”、“招收劳动力”、“调配劳动力”等; 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如“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等等。 所以,现代的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这样定义的: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在上述的含义中,涉及到两个界定要素: 1.劳动年龄: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承担一定的劳动。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衰老,到不能从事劳动。所以人的一生会有两个转折点,两个点之间的年龄阶段是劳动适龄阶段,这期间的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现代社会对劳动年龄的上限和下限规定是不固定的,会随着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身体发育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国际劳工组织规定最低就业的年龄为14周岁,美国、我国都是16岁,日本、英国15岁,泰国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