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紫苏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紫苏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中国茶油行业研究

《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 2011-2015年中国茶油市场供需调查及营销模式 研究报告 内容介绍: 第一章茶油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茶油基础概述 一、茶油特点与分类 、茶油 价值与作用 第 节茶油 采集与加工 一、茶油采收 、茶油榨油 、制作方法 四、生产工艺 第 节油茶 种植及管理 一、生长条件 、品种分布 、生命周期 四、成林管理 第

章 2010-2011 中国茶油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 中国油茶产业运行综述 一、我国油茶产业特点分析 、种产销一体化企业情况 、我国油茶产业农民情况 四、我国油茶产业最大制约 、我国油茶产业育苗情况 六、2010-2011 全国百个油茶示范县确定 第 节 2010-2011 中国茶油产业动态分析 一、百万亩茶油基地或落户安徽太湖 、乳源建立20万亩油茶基地 德安开建亚洲最大茶油生产基地 第 节 2010-2011 中国茶油产业发展综述 一、中国茶油业运行特点分析 、中国茶油产区域分布

、种植茶油树生态效益显著 第四节 2010-2011 中国茶油剖分地区运行分析 一、广东打造油茶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油茶之乡"湖南茶油产业发展加快 第 节 2010-2011 中国茶油产业面临 挑战 第 章 2006-2011 中国茶油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监测 第一节 2006-2011 (按季度更新)中国茶油加工行业数据监测回顾 一、竞争企业数量 、亏损面情况 、市场销售额增长 四、利润总额增长 、投资资产增长性 六、行业从业人数调查分析 第 节 2006-2011 (按季度更新)中国茶油加工行业投资价值测算

紫苏油的提取工艺

紫苏油的提取工艺 目前见于报道的有压榨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 1.压榨法 紫苏籽→干燥→粉碎→压榨→棕黄色油状液体。潘国石等以该工艺提取时间8h,温度100℃,出油率37.5%。目前应用最广泛。 2.索氏提取法 紫苏籽→干燥→粉碎→脂溶性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回收溶剂→棕黄色油状液体。潘国石等采用该工艺提取时间72h,温度100℃,出油率40.5%。 3.超临界CO2提取法(SFE) SFE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提取技术,主要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萃取溶剂,从药材中提取有效成份。特别适用于脂溶性、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分的提取。隋晓等的萃取T艺参数如下:压力20MPa,温度40℃,时间6h,CO2流量30L/h。萃取率达37.2%。 4.微波辅助提取法 宋曙辉等对微波辅助提取技术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选用石油醚为提取剂,提取两次,原料与提取剂的比例分别为1:6和l:4。提取频率为2450 MHZ,提取功率70W,提取时间为5min(第一次3min,第二次2min)。提取率达34.8%。 5.超声波提取法 刘希夷等人研究该法萃取紫苏籽油工艺流程,通过优化超声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条件,得到最佳工艺:功率400W,时间90min,温度46℃,得油率达56.65%。 比较以上几种方法,由提取紫苏籽的出油率可知, 超声波提取法出油率较高。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速度快、效率高、溶媒CO2可循环利用、绿色无污染,优于其他分离方法,但其成本高。索氏提取法每次提取的量较少,只能用于试验研究。因此超临界CO2萃取法的分离技术在工业化应用上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由二氧化锰制备碳酸锰的实验研究报告

由二氧化锰制备碳酸锰的实验研究报告 摘要:由于高纯碳酸锰在通讯业的广泛应用,碳酸锰的制备工艺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工业上几种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实验室方法中几种还原剂的差异,以及制备过程和含量分析过程。具体为酸性条件下,以二氧化锰为原料,以草酸为还原剂还原二氧化锰得到硫酸锰,硫酸锰再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锰沉淀。碳酸锰沉淀经洗涤、烘干后对其纯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二氧化锰碳酸锰实验室制法络合滴定工业制法 前言: 1.二氧化锰(MnO 2 ):黑色粉末状固体物质,晶体呈金红石结构,不溶于水, 二氧化锰显弱酸性,在酸性介质中是一种强氧化剂,在碱性介质中,易被氧化成锰酸盐。 2. 碳酸锰(MnCO 3 )俗称“锰白”,为玫瑰色三角晶系菱形晶体或无定形亮白棕色粉末,微溶于水(在25℃时溶解度为1.34*10—4g,溶度积为8.8×10-11),溶于稀无机酸,微溶于普通有机酸,不溶于乙醇、液氨。相对密度3.125。 碳酸锰在干燥的空气中稳定,潮湿环境中易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锰而逐渐 变成棕黑色。受热时会分解氧化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锰并放出CO 2 ,与水共沸时即水解。在沸腾的氢氧化钾中生成氢氧化锰。 3. 碳酸锰是制造电信器材软磁铁氧体、合成二氧化锰和制造其他锰盐的原料, 用作脱硫的氧化剂、瓷釉、涂料和清漆的颜料,也用作肥料和饲料添加剂。 它同时用于医药、电焊条辅料等,且可用作生产点解金属锰的原料。所以能在实验室里通过较简便的方法制备 MnCO3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4. 工业上生产碳酸锰主要有下列四法:一、将软锰矿煅烧成氧化锰,酸化后 加入过量碳酸氢铵即可制得碳酸锰。二、以菱锰矿为原料,采用无机酸浸取,获取相应的锰盐溶液,锰盐与碳酸盐沉淀剂再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碳酸锰。三、向锰盐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氨气制备碳酸锰。四、用贫矿湿法可直接生产高纯度碳酸锰。 5. 实验室由MnO2制备MnCO3的实验的流程:MnO 2→Mn2+→(CO 3 2-) MnCO 3。 关键步骤是将MnO 2 还原为Mn2+这个过程中选择什么还原剂,主要的还原剂 有C粉、Fe2+、I-、浓HCl、浓H 2SO 4 、Na 2 SO 3 、H 2 O 2 、H 2 C 2 O 4 。本文简单介绍了 各个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及制备方法。

茶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收稿日期:2009-08-21;修回日期:2009-12-08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1064201000027)作者简介:李 丽(1983),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粮油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作者:吴雪辉 油脂加工 茶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李 丽,吴雪辉,寇巧花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州510642) 摘要: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独特的保健功能。茶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在高级食用油、化妆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介绍了茶油的理化特性、保健功能、加工工艺,并对茶油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我国茶油产业的发展。关键词:茶油;理化特性;保健功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22;Q94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7969(2010)03-0010-05 Research advance and appli ca ti on prospect of cam elli a seed o il L I L i,WU Xuehui,K OU Q iaohua (College of Food Science,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 Abstract:Ca mellia seed oil is a unique woody oil in China .Ca mellia seed oil has many functi onal compo 2nents,and it has the br oad market p r os pect in f ood,cos metic and medicine industry .The physicoche m ical p r operties,health functi on and p r ocessing technol ogy of ca mellia seed oil were intr oduced,and the app li 2cati on p r os pects were vie wed s o as t o p r omote the devel opment of ca mellia seed oil .Key words:ca mellia seed oil;physicoche m ical characteristics;health functi on;utilizati on 茶油是从山茶科油茶树种子中获得的,又名茶籽油、山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我国油茶资源丰富,油茶林面积约占木本食用油料面积的80%以上,广泛分布于南方17个省的丘陵地区,尤以广西、湖南、江西、云南等地为最多 [1] 。 茶油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和少量的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油酸含量达到74%~89%,脂肪酸组成与世界上公认为最好的橄榄油相似,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茶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对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功效。此外,传统医学认为,茶油有清热化湿、杀虫解毒的作用,能清胃润肠,可治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等 [2,3] 。 目前,我国的茶油加工业主要以生产食用油为主,随着对茶油营养保健价值、经济价值的进一步认 识和茶油系列产品的深度研究,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茶油化妆品和医药系列产品具有很大潜力 [4,5] 。 本文介绍了茶油的理化特性、保健功能和加工工艺,并对茶油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油茶资源,开发茶油在医药、化妆品、化工等行业中的应用,促进我国茶油产业的发展。1 茶油的理化特性 表1列出了茶油与橄榄油的理化指标。 表1 茶油与橄榄油的理化指标 指 标 茶 油 橄榄油 碘值(I )/(g/100g )83~8980~88皂化值(K OH )/(mg/g )193~196185~196折光指数(25℃)1.460~1.4641.468~1.470 凝固点/℃ -10~-5 -3~7 不皂化物含量/(g/kg )≤15 ≤15 相对密度(20℃) 0.912~0.9220.910~0.915V E 含量/(mg/kg )510~75070~190 茶多酚含量/(mg/kg ) 121741 由表1可见,茶油的理化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茶油碘值低,相对于其他植物油不易氧化。茶油有较低的凝固点,在0℃还能保持液体状态,不皂化物含量很少,食用后易消化吸收。茶油中还含有

二氧化锰的制备反应研究

二氧化锰的制备反应研究 CMD 主要生产方法: 1)碳酸锰热分解法碳酸锰热分解法是将碳酸锰经过焙烧,使其热解 氧化生成二氧化锰的方法。而碳酸锰的制取方法多种多样,实用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硫酸锰与碳酸盐反应法、硫酸锰与氨及二氧化碳反应法、一氧化锰与氨基甲酸铵反应法、硝酸锰与碳酸盐反应法、氯化锰与碳酸盐反应法等。 碳酸锰热分解制备二氧化锰的主要反应:2MnCO3+ O2=2MnO2+ 2CO2 2)硝酸锰的热分解法 硝酸锰的热分解法是将硝酸锰置于一密闭的电炉装置中,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温度,可以得到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硝酸锰热分解法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的优势在于产品质量较高,可用于电池的生产及化学工业的催化剂等。但生产过程中要用到硝酸,不仅生产成本较高,且对设备的防腐要求较高,分解过程产生的气体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3)氢氧化锰氧化法 氢氧化锰可以直接氧化制备化学二氧化锰。用空气或氧气直接将碱性介质中的氢氧化锰氧化为一种中间产物,然后再用强氧化剂经深度氧化或加酸处理制得二氧化锰; 或者用强氧化剂氯气、锰酸盐等将氢氧化锰氧化为二氧化锰。氢氧化锰一般以二价锰盐(硫酸锰、硝酸锰、氯化锰等) 为原料,通过氨气、氨水、石灰乳、碱金属氢氧化物等中和后制备。氢氧化锰氧化法的优点是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短,化

学二氧化锰的品质优良,但成本较碳酸锰热分解法高。 4) 硫酸锰氧化法 由硫酸锰直接氧化制备化学二氧化锰的研究相当活跃。直接氧化法是将硫酸锰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剂(氯气、氧气或空气、高锰酸盐、过硫酸铵、次氯酸或其盐、氯酸盐等) 反应,使其直接氧化为二氧化锰。CMD 的改性研究: 1)初级MnO2重质化处理 用化学法制备出具有较大振实密度的MnO2粉末,称为重质化学MnO2。主要用途是在干电池中作为极化剂。目前,用化学法制备的MnO2由于受方法的影响,一般产品的粒度较小、堆积疏松,体积容量比较小,不能符合电池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重质化处理。主要采用氯酸钠进行重质化。先需要对初级化学二氧化锰进行酸处理,将粗制二氧化锰用硫酸进行歧化,使二氧化锰提高活度,同时浸出其中的低价锰化合物,使之生成硫酸锰或二氧化锰。其化学反应为:MnCO3+H2SO4→MnSO4+H2O+CO2↑ MnO+H2SO4→MnSO4+H2O Mn2O3+H2SO4→MnSO4+MnO2+H2O Mn3O4+2H2SO4→2MnSO4+MnO2+H2O 然后向溶液中加入氯酸钠,反应为: 5MnSO4+2NaClO3+4H2O→5MnO2+Na2SO4 +Cl2+3H2SO4 2)CMD 的掺杂改性 常用的二氧化锰由于其可逆性差,并不能应用于可充电池,因此,消

山茶油市场调查报告

山茶油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市场销售(超市销售及网络销售途径)的山茶油产品销售价格及产品宣称卖点开展了相应的市场调查; 二、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集中在中山市城区超市,及国内知名的网络销售网站淘宝旺及阿里巴巴网站; 三、详细调查资料介绍:(详细请查看后附调查分析资料) 四、市场样品调查结果:(请参见下表)

五、“完美牌压榨山茶籽油”的卖点优势: 卖点优势: 1. 五大质量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 走高档礼品路线,可引用金浩的广告语“少吃油,吃好油”; 3. 天然山茶籽油(野生因后续可能申请有机食品,而不得不放弃); 4. 树龄20-30年,可引用“大壹品”的宣传路线提高产品价值(经过与周董确认, 我司产品油茶树的树龄一般在20-50年间,故宣传20-30年); 5. 额外添加天然VE,使茶油营养搭配更趋完善,而且不含任何防腐剂和抗氧化 剂,市场上唯一一款产品添加天然VE; 6. 采用传统冷压榨工艺制作(引用“老树根”品牌的宣称),同时可突出“头道 初榨”的卖点,一方面0化学残留,另一方面可体现其珍贵; 7. “珍稀资源,仅供追求健康生活的家庭使用”(借鉴“金世本香”的宣传方法), 不提出万分之一的数据,而转成健康的说法,意思是只要您想要健康这种珍惜资源才会为您所用,暗示“送礼送健康”; 8. 完美直销的渠道,对销售及推广的优势,且还有越用越便宜的优惠;

详细调查资料介绍: 3.1 金龙鱼牌油茶籽油 品牌:金龙鱼 厂家: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 生产商:嘉里粮油有限公司 宣称卖点: 1. 榨取南部高山秋后优质野生茶籽的精华 (非转基因产品); 2. 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 3. 质量等级:国家一级; 4. 加工工艺:压榨; 5. 2009年3月前产品为国家免检产品; 销售途径:大型商超,未见在小型超市或粮油专卖店中销售; 包装规格:750ml/瓶(玻璃瓶装),5L/瓶(PE塑料瓶装) 销售价格:750ml/瓶(大润发价:45元/瓶)(吉之岛价:46.8元/瓶) 5L/瓶(统一价格为215元/瓶); 市场销售主要竞争对手:湖南金浩茶油(500ml/瓶) 卖点分析: 优势:1. 凭借“金龙鱼”品牌效应,可获得众多消费者的信赖; 2. 走低价位路线,用性价比(品牌与价格之比)来打击竞争对手金浩的产 品; 3. 唯一一款市场产品在产品上附带介绍说明小册子; 缺点:1. 包装上没用明确说明产品中山茶籽油的纯度,及是否有勾兑其他油份; 2. 该产品为纯代工产品(OEM)(加工方上海嘉里反馈); 3. 从销售角度,为迎合顾客价格需求及打击竞争对手,走低价位销售,从 成本分析中可得出2个结论,一为该产品为调低成本有掺杂可能,二为 金龙鱼集团手中掌握着大量廉价的山茶油资源,因而价位较低,但通过 汇盈公司周新平、上海嘉里、薛雅琳等方面了解到基本可把第2个结论 排除;

微乳液

微乳液 目录 简介 起源 形成机理 混合膜理论 双重膜理论 R比理论 几何排列理论增溶理论 制备 制备原理 制备方法 影响因素 反应物的浓度表面活性剂 界面膜强度 表面活性剂类型陈化温度 展开 简介 起源 形成机理 混合膜理论

双重膜理论 R比理论 几何排列理论 增溶理论 制备 制备原理 制备方法 影响因素 反应物的浓度 表面活性剂 界面膜强度 表面活性剂类型 陈化温度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若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液体经混合乳化后,分散液滴的直径在5nm~100nm之间,则该体系称为微乳液。微乳液为透明分散体系,其形成与胶束的加溶作用有关,又称为“被溶胀的胶束溶液”或“胶束乳液”。简称微乳。通常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电解质等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液状稳定体系。分散相的质点小于 0.1μm,甚至小到数十埃。其特点是分散相质点大小在0.01~0.1μm间,质点大小均匀,显微镜不可见;质点呈球状;微乳液呈半透明至透明,热力学稳定,如果体系透明,流动性良好,且用离心机100g的离心加速度分离五分钟不分层即可认为是微乳液;与油、水在一定范围内可混溶。分散相为油、分散介质为水的体系称为O/W型微乳状液,反之则称为W/O型微乳状液。微乳液一般需加较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并需加入辅助表面活性剂(如极性有机物,一般为醇类)方能形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地板抛光蜡液,机械切削油等。微乳液在石油开采中用于提高采收率。 编辑本段起源

微乳液这个概念是1959 年由英国化学家J . H. Schulman 提出来的[1 ],微乳液一般是由表面活性剂、助 表面活性剂、油与水等组分在适当比例下组成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低粘度的热力学体系。由于其具有 超低界面张力(10 - 6~10 - 7N/ m) 和很高的增溶能力(其增溶量可达60 %~70 %) 的稳定热力学体系[2 - 3 ]。 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乳液,在微泡中经成核、聚结、团聚、热处理后得纳米粒子。其特点粒子的单分散和界面性好,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多用此法制备。 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透明的水滴在油中(w/o)或油滴在水中(O/W)形成的单分散体系,其微结构的粒径为5~70 nnl J,分为O/W 型和w/o(反相胶束)型两种,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形成的有序组合体。1943年Schulman等在乳状液中滴加醇,首次制得了透明或半透明、均匀并长期稳定的微乳液。1982年Boutnonet等首先在W/O型微乳液的水核中制备出Pt,Pd,Rh等金属团簇微粒,开拓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微乳液通常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溶剂和水(或水溶液)组成。在此体系中,两种互不相溶的连续介质被表面活性剂双亲分子分割成微小空间形成微型反应器,其大小可控制在纳米级范围,反应物在体系中反应生成固相粒子。由于微乳液能对纳米材料的粒径和稳定性进行精确控制,限制了纳米粒子的成核、生长、聚结、团聚等过程,从而形成的纳米粒子包裹有一层表面活性剂,并有一定的凝聚态结构。 编辑本段形成机理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AOT);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TritonX 系列(聚氧乙烯醚类)等。常用的溶剂为非极性溶剂,如烷烃或环烷烃等。 将油、表面活性剂、水(电解质水溶液)或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然后向体系中加入助表面活性剂或水(电解质水溶液),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可形成澄清透明的微乳液。目前微乳液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混合膜理论 Schulman和Prince认为微乳液是多相体系,它的形成是界面增加的过程他们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吸附形成作为第三相的混合膜出发,认为混合吸附

紫苏油的压榨工艺

紫苏油的压榨工艺 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油的加工工艺是“化学浸出法”。物理压榨法的生产工艺要求原料要精选,油料经去杂、去石后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压榨过程中添加炒籽,经榨机榨制后,采用高科技天然过滤提纯技术而制成的。保持了大豆的原汁原味,香味醇厚,富含维生素E,保质期长,且无任何添加剂,不含溶剂残留和含皂量,是一种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结合生产出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紫苏油采用物理压榨,保证原生态。 浸出法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通过将油料与“六号轻汽油”(“六号溶剂油”的俗称)等有机溶剂充分结合后进行抽提,因此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正乙烷等有机物难完全清除,只有精练达到非常严格的标准之后,才能放心食用,否则,很容易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但在高温精练中,难免会使一些维生素的营养物质受损失。在我国,除了部分大豆油是通过压榨工艺生产外,由于浸出法出油率高,所以大部分粟米油、大豆油、棉籽油等基本上都采用“六号轻汽油”浸出法加工制造。 2、营养成份不同压榨大豆油具有色、香、味齐全,保留了各种营养成份之特点。浸出油是无色、无味的,经加工后大部分营养成份被破坏。由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的食用油标准已出台实施,取消了我国目前使用的1986年、1988年制定的老标准,新标准规定:压榨大豆油、浸出大豆油要在产品标签中分别标识“压榨”、“浸出”字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讲究营养与健康

成为人们的追求,将大豆油生产工艺透明化,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了解大豆油的生产工艺,把知情权交给消费者,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3、原料的要求不同“压榨大豆油”由于采用的是纯物理压榨法,保留了大豆和原汁原味,所以对大豆原料要求非常严格,原料要求新鲜,酸价、过氧化值低,因而价格相对偏高;同时由于只进行压榨,大豆饼中残油高,压榨油出油率相对偏低。所以压榨大豆油的价格相对偏高。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紫苏油交易网。

油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油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1前言 油脂普遍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和动物的脂肪组织中。我们日常食用的棉籽油、花生油、豆油、猪油、牛油、羊油等都是油脂。在室温下油脂有呈固态或半固态的,也有呈液态的。一般把呈液态的油脂叫做油,呈固态或半固态的叫做脂肪。植物油通常呈液态叫做油。动物油通常呈固态叫做脂肪。油和脂肪统称油脂。 油脂是人类膳食中的基础营养素之一,是人体中脂肪和热量的主要来源它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同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热量的总和此外.它不仅能为人体提供一些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如磷脂、甾醇或胆固醇,以及含多个双键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等) 而且还能帮助人体吸收脂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等。 油脂在化学成分上都是高级脂肪酸跟甘油所生成的酯。含有不饱和脂肪酸。 近年来的动物实验证明.缺乏必需脂肪酸将导致生长迟缓,并出现鳞屑样皮炎;一些研究认为婴儿的皮肤湿疹是缺乏必需脂肪酸的一种表现;在临床上发现成人长期靠静脉注射给养的患者,在不补充必需脂肪酸时会产生皮疹。实验还证明花生四烯酸是合成前列腺素所必需的前体,它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另外,多不饱和脂肪酸还有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血脂的作用[1]。 山茶油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2]。山茶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抗氧化剂调节免疫功能;预防肥胖;护肝作用和其他保健作用[3]。 在人们普遍关心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功能的同时,还应注意它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另一面。由于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双键很容易被氧化.导致油脂酸败(醅败),从而丧失其原有的生理功能及产品应有的风味和口感,甚至产生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所以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微乳液的性质与应用

微乳液的性质与应用 应化1008 马亚强 2010016218 Abstract:I n this article , the conception , structure , properties and preparation of microemuls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addition,the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s in tertiary oil recovery,pharmaceutical, porous materials and cosmetics have been introduced. Keywords:microemulsion ; surfactant ; cosurfactant ; surface tension ; HLB value 前言: 微乳液自1943年由Hour和Schulmant 发现以来,其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20世纪70年代发生世界石油危机后,由于微乳体系在3次采油技术中显示出巨大潜力而迎来了发展高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乳液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展,除了3次采油技术外,目前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而且,现代高新技术和新型功能材料,如纳米材料、气敏材料、多孔材料等的制备与应用中,都与微乳液有密切关系。微乳液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热门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研究领域。 1.微乳液的性质和组成 1.1 微乳液的性质:微乳液明确定义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四组份, 在适当比例下, 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分散相粒径在0.1μm以下。而普通乳状液分散相颗粒在0.2

中药紫苏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中药紫苏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5-01-13T09:23:53.26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龚新月1曹栀1徐升2张先元2李娜2董滟 [导读] 提高记忆力、改善视力在食物中加入富含ɑ-亚麻酸饲料进行子鼠二代培养,可提高子代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子代小鼠视网膜中的DHA增加,视网膜反射能增强 龚新月1曹栀1徐升2张先元2李娜2董滟2(通讯作者)(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2)(2.成都中医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四川成都610072) 【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在中国,紫苏子(PerillaFrutescensSeed)是一味治疗咳喘、便秘的中药,其味辛、性温,无毒,以降气消痰、平喘、润肠功效见长,中医长期用于治疗痰壅气逆、咳嗽气喘和肠燥便秘等疾病。紫苏子来源于唇形科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ll.)的干燥成熟果实[1],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需脂肪酸,是目前最富含α-亚麻酸的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医疗价值与开发潜力。为使此药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实践,笔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紫苏子的相关文献,将紫苏子的本草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综述如下:1.本草沿革紫苏子原称“苏”之“子”,入药始载于魏晋《名医别录·卷第二》:“苏”,“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2]”“紫苏子”作为本草正名,始见于唐初《药性论》,《本草衍义》谓“苏,此紫苏也,背面皆紫色佳子治肺气喘急”,至明代,对紫苏子的描述更为详尽,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并载:“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下气宜用子也”。明代《韩氏医通》中所载三子养亲汤,具有顺气降逆,止咳平喘之功效。方中,紫苏子降气化痰为君药,取“子以养亲”之意。 综观历代本草,其中所记载的紫苏子主要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紫苏,且古今均是运用其降气消痰,平喘,润肠之功效。 2.化学成分紫苏子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采用GC2MS法对脂肪酸的组成进行鉴定表明紫苏子油主要含4种脂肪酸:α-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软脂酸[3]。紫苏子总氨基酸的量为18.9%,其中,必需氨酸的含量占8.039%。紫苏子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Fe、Mn、Cu、Zn等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此外,从紫苏子中还检测到芹菜素、木犀草素等黄酮类成分。 3.药理研究进展及应用3.1止咳、祛痰、平喘研究发现,紫苏子提取的脂肪油有明显的止咳和平喘作用。王永奇等[4]研究表明紫苏子水提物、醇提物和醚提物和水提取物有较好的镇咳祛痰作用,炒紫苏子水提物的大剂量组和炒紫苏子醚提物的小剂量组均有明显的平喘效果,其平喘效果与氨茶碱的平喘效果相当。据此推测紫苏子可与其他药物协同治疗慢支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3.2抗炎、抗过敏晚近研究发现,炒紫苏子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其有效成分是以木犀草素为代表的酚类化合物。分析其抗过敏的机制可能是木犀草素等酚类化合物能抑制组胺、白三烯及PGD2的释放[5]。Yun-KyoungYim等[6]研究表明紫苏子油联合针灸治疗可通过恢复Th1/Th2免疫系统失衡及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发挥抗炎和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3.3降血脂、降胆固醇王雨等[7]研究以0.8、4.2、25.0g/kg剂量的紫苏子掺入高脂饲料中喂饲大鼠30d,各组动物生长、活动正常。各剂量组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剂量组的血清TC、TG明显降低,各剂量组的HDLC无明显变化。TaoZhang等[8]也发现紫苏子油可促进小鼠肝脏的脂肪酸的氧化,并抑制肝脂肪酸合成,从而显著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3.4降血压在我国,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降压药对肝肾功能多有不良反应。为寻找无毒副作用的降压药,吴旭锦等[9]通过腹腔注射左旋硝基精氨酸15mg/(kg·d),构建大鼠高血压模型,发现紫苏子油纳米乳明显抵抗大鼠尾动脉血压的升高。另据研究发现,紫苏子油可使伴有脑中风易发症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延长15%~17%,收缩压下降10%左右,血小板凝集性显著降低。 3.5保护肝功能、降转氨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子含有的酚性成分具有强抗氧化、抗脂质过氧化、抗炎作用及基于此的肝损伤保护作用[10]。耿芹[11]等研究发现主要含有迷迭香酸、迷迭香酸苷及黄酮类物质的紫苏子醇提物,通过改善三羧酸循环的代谢情况而对CCl4引起的肝脏线粒体功能紊乱有改善作用,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强度在生药当量20g.kg-1时,作用效果与联苯双酯临床等效剂量相当。 3.6抗氧化、抗衰老1956年英国学者哈曼(Harman)提出的自由基学说认为:电离辐射、氧化性环境、污染等常会诱导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蓄积,从而引起细胞损伤、凋亡。现代医学认为,自由基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炒紫苏子成分中含有多元酚结构,能提供大量的酚羟基还原自由基,从而起到抗自由基作用[12]。 3.7提高免疫力王钦富[13]等研究发现炒紫苏子醇提物可明显增强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血清溶血素水平,增强IL-2生物活性,提高溶菌酶含量,提高IFN-γ水平,表明炒紫苏子醇提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非特异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3.8抗肿瘤吴旭锦等[14]将紫苏子油制备成一种水包油型纳米乳,并进行其对体外培养的小鼠乳腺癌细胞EMT-6的凋亡诱导试验,从胞形态学、生物化学等多方面的考察结果表明,紫苏子油纳米乳能诱导体外培养的小鼠乳腺癌细胞EMT-6发生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3.9提高记忆力、改善视力在食物中加入富含ɑ-亚麻酸饲料进行子鼠二代培养,可提高子代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子代小鼠视网膜中的DHA增加,视网膜反射能增强[15]。因此,紫苏子中的脂肪油提取物具有促进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以上研究表明紫苏子促进学习记忆能力作用的机制可能是与其富含的a-亚麻酸有关。 4总结目前,紫苏子化学成分比较明确,主要包括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芹菜素、木犀草素等。其药理研究,多集中在呼吸、心血管、消化等方面,具有止咳平喘、降血脂、护肝、抗肿瘤等作用。有研究报道,补充紫苏子油能延缓IgA肾病的进展,此外,

山茶油的药理活性及专利应用_李宁

第41卷第10期2013年5月广州化工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Vol.41No.10May.2013 山茶油的药理活性及专利应用 李 宁,贺均林,王 敏 (南宁市化工研究设计院,广西 南宁530022) 摘 要:介绍了山茶油和其他几种食用油的化学成分及摄入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情况,概括了近几年关于山茶油抗氧化、 抗菌、抗肿瘤以及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理活性研究的文献报导,同时对几项专利技术的临床应用药理活性情况进行概括,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山茶油;抗氧化;抗肿瘤;药理活性;专利中图分类号:TQ6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677(2013)10-0030-04 通讯作者:李宁(1983-),女,本科,工程师,应用化学。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Camellia Oil and Patent Application LI Ning ,HE Jun -lin ,WANG Min (Nanning Chemical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Guangxi Nanning 530022,China ) Abstrac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amellia oil and some kinds of edible oil and the effect cases of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to body health were introduced.The literature reports of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camellia oil in antioxidation ,antibacterium ,anti -tumor ,crimson blood fat and blood sugar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The clinical effect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bout the several patent technologies was reviewed and the developing outlook was proposed. Key words :camellia oil ;antioxidant ;anti -tumo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patents 山茶油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脂之一,是从油茶中经压榨和浸出法制取的高档食用油脂,其油酸和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比橄榄油的含量还要高,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健康食品[1]。从茶籽中经压榨或浸出的物质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代始称油茶,沿用至今。闽东一带的茶油,历史上主要用作照明燃料和素食用油,另外也用于皮外伤、幼儿保健、胃炎、毒虫叮咬引起的疮或疮疹等诸多病的药用,成为闽东地区村民的家庭常用药。《本草纲目》记载:“茶油性偏凉,有凉血、止血之功效,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农息居饮食谱》记载:“茶油润燥、清热、息风和利头目”。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有“茶油润肠、清胃和解毒杀菌”。现代据中医科学论述,茶油性平,能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血浆纤蛋白、血糖度,经常食用对高血压、心血管、脑血管、肥胖症等疾病有明显的食疗作用;茶油精制后在医药上可用来作为注射用油[2];在化工、轻工行业,山茶油可作为生产助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原料[3];茶油还是天然的、氧化稳定性好的植物油,在精制过程又可把酸价抑制的非常低,所以是最适合做化妆品的油[3]。由此可见,油茶在国内外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本文对山茶油成分分析、临床应用和专利研究最新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山茶油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1山茶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山茶油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属于不干性油,是山茶籽的主要成分,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和其他添加剂,约占山茶籽干重的25% 35%。茶油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 在“不聚脂”上,食用后易被人体吸收、消化,这得益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李莉等[4]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后GC /MS 分析了茶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共鉴定出4种脂肪酸,油茶籽油富含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10.6%)和油酸(63.0%),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3.6%;刘云等[5]从怒江山茶籽油中除了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出李莉文献中的成分,还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出油中富含硫、磷、钾、铁、锌等矿质元素,其含量均高于白花油茶籽油;国家粮食局的龙伶俐等[6]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荼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现行GB 11765-2003(油茶籽油)国家标准的特征指标中脂肪酸只有3个,根据分析结果建议在准备修订的标准中将脂肪酸增加到9个,包括棕榈酸、硬脂 酸、油酸、亚油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烯酸、二十四碳酸,以使修订后的油茶籽油国家标准符合我国油茶籽油品质现状。另有文献报道了常用的14种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发现在食用性植物油脂中,橄榄油、豆油、葵花油、芝麻油、玉米胚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在68%以上;花生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8.98%;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16.19% 28.94%不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以花生油最多,达到27.34%。在功能性的植物油脂中,茶籽油、山茶籽油、核桃油、沙棘油、红花油、月见草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在62%以上,五味子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只有1.46%;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6.68% 29.86%不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五味子油最多,达到56.33%,其它油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都在2%以下。不同品种油的脂肪酸含量见表1。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工程师园地 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2-0061-02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本文翔实的介绍了微乳液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192 文献标识码:A Prep 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M A X iao -jing ,W ANG Zheng -ping ,CHE N X ing -jua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euls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property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03-12-16 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1 前言 微乳液最初是1943年由H oar 和Schulman [1] 提 出的,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定义是由Danielss on 和Lindman [2]提出的,即“微乳液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微乳液能够自发的形成,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面膜所稳定,直径一般在10~100nm 范围内。微乳液的结构有三种: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和油水双连续型。O/W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界面膜三相组成。水核内含有少量的助表面活性剂,油连续相内含有一些助表面活性剂与少量水,界面膜由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且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仅存在于界面膜上。界面膜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朝向水核,两者分子数之比一般为1:2[3]。W/O 型微乳液由水连续相、油核和界面膜组成,界面膜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朝向水连续相。油水双连续结构最初由Scriven [4]提出,是指油与水同时成为连续相,体系中任一部分油在形成油液滴被水连续相包围的同时,与其它部分的油液滴一起组成了油连续相,将介于液滴之间的水包围。同样,体系中的水液滴也组成了水连续相,将介于水液滴之间的油相包围。最终形成了油、水双连续结构。双连续结构具有W/ O 、O/W 两种结构的综合特性,但其中的水液滴、油 液滴已不呈球状。而是类似于水管在油基体中形成网络[3]。 微乳液粒径介于胶束和宏观微乳液之间,微乳液液滴大小一般为10~100nm ,而乳状液一般大于100nm ,胶束一般小于10nm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 乳液时,发现颗粒越细分散度越窄,而一般的乳状液的粒度分布较宽,即颗粒大小非常悬殊。微乳液一般为澄清、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分散体系,有的有乳光。因其颗粒太小,用通常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其颗粒。而一般的乳状液通常为不透明的乳白色。微乳液稳定性好,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分层和破乳,若将其放在100个重力加速度的超速离心机中旋转数分钟也不会分层,而宏观的乳状液则会分层。微乳液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性质,普通的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加入后可由原来的70mN.m -1降至20mN.m -1,在微乳液中,界面张力可降至超低10-3mN.m -1~10-4mN.m -1。在三次采油、日用化工和 化学反应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5~6]。 2 微乳液的制备 211 H LB 法 一般认为,H LB 为4~7的表面活性剂可形成W/O 型乳液,H LB 为9~20的表面活性剂则可形成O/W 型乳液。一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 LB 值很 高,这时可以加入助表面活性剂醇或H LB 值低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以降低整体的H LB 值。而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可根据其H LB Sum 101N o 12 化学工程师 Chem ical Engineer 2004年2月

微乳(及胶束)

微乳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及水相在适当比例下形成的一种澄清透明带乳光的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系统。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形成的均一透明并包含药物的溶液,在环境温度(通常为37℃)和温和搅拌的情况下,遇水自发乳化形成粒径在10—100 nm的水包油型乳剂,所以也为微乳的一种。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口服亲脂性药物载体。 1 微乳的结构特点 微乳从结构上分为3种,水包油型(O/W),双连续相微乳和油包水型(W/O)[1]。O/W 型微乳,细小的油相颗粒分散于水相中,表面覆盖一层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分子构成的单分子膜,分子的非极性端朝着油相,极性端朝着水相,O/W 型微乳可以和多余的水相共存;W/O型微乳,其结构与O/W 型微乳相反,可以和多余的油相相共存;双连续相微乳,即任一部分的油相在形成液滴被水相包围的同时,亦可与其它油滴一起组成油连续相,包围介于油相中的水滴。油水间界面不断波动使双连续相微乳也具有各向同性。一般来说,O/W型微乳可以将水难溶性药物溶解在油相部分,然后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分散在水相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水相溶液,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疗效。水溶性药物易增溶在W/O型微乳的液滴中,双连续相微乳可同时增溶水溶性和油溶性的药物。研究发现,微乳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增溶量,不管是水溶性药物还是油溶性药物,在微乳中的增溶量远远高于药物在水中和油中的溶解度之和[2]。目前临床上50%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因为水难溶性成了口服和注射的最大障碍,所以微乳就成为这类药物给药的良好载体。同时药物增溶在微乳的液滴中,减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2 微乳增溶药物的机理 2.1 胶柬增溶理论 胶束是由两亲性的聚合物(amphiphilic block copolv—mers)分散在水相中自聚集而形成的具有球形内核一外壳结构的共聚物胶束,其疏水部分构成内核,亲水部分形成外壳。关于胶束的增溶机理,Monica L等[3]认为,正相胶束的疏水内核可以作为水难溶性药物的容器,将药物增溶在核心,亲水性外壳对内核的保护作用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胶束的形成是两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是导致分子缔合的吸引力,另一个则是阻止胶束无限制增长形成宏观态的排斥力。形成胶束主要的驱动力是内核一外壳结构自由能的减少。关于微乳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机理,有学者认为[4],微乳是一种膨胀混合胶束,微乳形成时油相增溶到烃核内部,不仅增大了内核体积,而且由于油相对药物的溶解性较好,从而极大地提高药物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所以胶束的增溶理论可以部分解释微乳的增溶机理。 2.2 微乳具有更强的增溶效果 在对比油相、胶束和微乳增溶作用效果的研究中,姚静等[4,5]研究发现:微乳对药物的增溶效果远大于油相和胶束。胶束对水难溶性药物主要增溶在非极性的烃链形成的核内,而微乳对药物的增溶则有内核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烃链两部分的共同作用,所以微乳比胶束可以增溶更多的分散相。O/w 型微乳对油的最大增溶量可达60%,同时微乳中的助表面活性剂如乙醇、丙二醇、PEG等对药物在脂质中的溶解有促进作用[6]。此外,微乳显著的增溶效果也与其高分散性有关。 3 筛选增溶微乳处方的方法 3.1 油相的选择[7] 油相分子的体积越小,溶解力越强,油分子链过长不能形成微乳,为了提高主药的溶解度,增大微乳形成区域,应选择短链油相。常用的有豆油、IPM、中等脂肪链长度(C8一C10)的甘油三酯类。在油相中能很好地溶解药物的微乳,对其增溶效果更好。王晓黎等[8]研究发现,微乳和胶束表现出对不同脂溶性药物(吲哚美辛、硝酸咪康唑、布洛芬)溶解能力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