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祥子的悲剧命运

2021年,祥子的悲剧命运
2021年,祥子的悲剧命运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

欧阳光明(2021.03.07)

内容摘要:老舍的《骆驼祥子》作品中,祥子这一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无疑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祥子是一个有生气充满进取精神,勤劳、善良、朴实、忠厚,能任重致远的具有“骆驼”性格的形象。他为了个人理想努力过、挣扎过,抗争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买车的曲折过程中,主人公祥子人性及心理发生异化,他已丧失了原来的美好品质,没有了进取心和人生的理想,最终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作品向我们展现了祥子唏嘘可叹的悲剧命运,而促成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原因则是小说极力体现的,本文主要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理性思考与深度解析。

关键词:祥子命运悲剧社会环境自身弱点

老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非常熟悉底层贫民生活的艰辛和悲剧命运,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是一部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成就很高,影响深远。作品塑造了祥子这一典型悲剧形象,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文中的主人公--祥子,刚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一个有生气充满进取精神,勤劳、善良、朴实、忠厚,能任重致远的具有“骆驼”性格的形象。但是,在

他几经城市生活波折之后,他已丧失了原来的美好品质,没有了进取心和人生的理想,最终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这部力作里,老舍以其独特的视角,着力挖掘了以祥子为典型的车夫们身上所蕴蓄的深刻悲剧性因子。同时,作品的深层意图不只在表现祥子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更通过描写祥子的悲剧命运,向人们揭示促成祥子命运的因素——社会环境和自身原因。

一、时代注定了祥子的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中作者的意图明显,祥子的悲剧命运是时代所注定的社会悲剧。小说于1936——1937年发表,揭示贫苦人民生活,描写底层人民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因此,包围祥子的是强大凶险的社会环境,为了加强作品的悲剧效果,作者特意安排了一种架势,即强汉对阵。现实无情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强大的,而祥子本身也是非常强大的,他有健壮的身体、执拗的性格以及争强好胜的心地,而且脾性正直、忠厚、朴实、坚韧,这些特点都是他作为一个强汉的典型标记。强汉性格具有敢于与苦难做斗争的特征,而且极有可能战胜苦难,成为强者。但是,《骆驼祥子》中的强者被生活硬生生的毁灭,这在引发人们同情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并挖掘造成此悲剧的复杂因素。祥子原本具有敢冲敢闯、不服输不言败的硬汉性格,但是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祥子毁灭的彻底。小说详细的描写出现实社会是如何将祥子本身具有的农民美德蚕食殆尽,将其性格扭曲变形,最后将祥子抛到流氓者行列中。小说向我们传递出,如祥子一般生命力刚健的强者都无法生存于当时社会,那么,性格软弱的人又怎可能在那个世道沦亡的时代

中存身呢?这种几经挣扎、几经抗争却终究毁灭的遭际大大增强了小说悲剧效果,而祥子展现的矛盾性格更加显示出作品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老舍一方面向我们展示祥子美好的性格品质,而在另一方面又着力打量这些品质被吞噬的过程。例如,祥子吃苦耐劳、扶弱济贫,但是老舍着力向我们展现祥子有德无助的局面,显示祥子求而不得的惨状,展览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毁灭的整个过程,让人们更加清楚的体会悲剧的内涵与意味。祥子的毁灭存在一定社会原因,小说背景为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侦探”“逃匪”盛行,使悲剧原因有了社会根源。而作品中也一再出现好人削成坏嘎嘎、人将同类向野兽中驱逐等具有警示性的语言,这些一针见血的语句概括出酿成悲剧的社会缘由,这也反映出作者老舍对当时社会的绝望及痛苦。《骆驼祥子》中,作者并没有对救世良方进行一丝一毫的探寻,而是将社会现状和盘托出,这种举动也说明当时社会的生存机遇中,祥子的悲惨命运是必然的。

祥子最初的形象是很完美的。不仅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就连拉车的姿势也很漂亮。同时又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农村农民的美德。他拼命拉车干活,把挣钱看成“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他相信自己能够凭借自己年轻,健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过上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他脸上的精神”,“只要他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辟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这时期的祥子是充满希望,充满生气的,是有理想的。经过三年的努力工作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车了。他以为自己

的生活从此就要改变了,他还幻想着自己以后还能开一个车厂子呢。但生活的车轮并没有随祥子朴实的愿望转动,严峻的现实给了他第一次的打击。他那用血汗换来的新车没拉多久就被军阀乱兵抢走了。在整个丢车事件中,不幸中大幸的是意外得到三匹骆驼。他想着用骆驼去换车,想着就得到了一点安慰。回到城里之后的祥子因为“骆驼祥子”外号后,名声越来越臭。他的性格也逐渐的想消极变化,他开始羡慕烟酒,逛窑子。不过强烈的买车欲望使他产生了顽强的抵抗力。他变得比以前更自私了,他拼命和别人抢生意。连老弱病残的都抢,“像只饿疯了的野兽”,只是希望尽早买到车。这个时期的祥子所暴露出来的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和性格,其实已经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了。“吃苦,他不怕,他得重新来过”,祥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他决心重打鼓另开张。直到祥子去曹府拉包月车的辛苦积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抢走时,祥子的斗志就完全消失了。

三年血汗换来的新车被大兵强行夺走,在杨宅拉车,整天累得发昏,到曹宅,被特务抢走了准备买车的一点积蓄,与虎妞结婚,进而忍受家庭生活的牵系与精神上的痛苦。可见,在祥子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构成祥子两次大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军阀混战抢走了他的车;二是孙侦探敲诈抢走了他的钱。这就是乱军阀混战,特务统治必然要造成的悲剧。因此,祥子做—个独立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后毁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在他—次次失败的偶然性中孕育着他最后被毁灭的必然性。所以说,祥子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战乱的时代,是人吃人的社会制度,给祥子的一生带

来了无数的灾难,摧毁了他健壮的身体与美好的精神,使这个充满青春活力,满怀生活理想的劳动青年一步步堕入了绝望的深渊。祥子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悲剧就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二、性格矛盾造成的悲剧命运

老舍在作品中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变化轨迹,构思精巧,前后对比反差强烈。小说主要突显祥子的本身性格特点,并自始至终的让这种矛盾性格与现实社会的对立贯穿全书。这与小说的创作主旨是不谋而合的,同样是为了反映底层人民生存悲剧,对社会暴虐给予抨击。悲剧人物一般存在三种类型,一种是由于个人缺陷而导致的悲剧人物,第二种是由于意外事件等偶然因素而产生的悲剧,最后一种是与现实进行斗争,终被现实毁灭的类型。老舍很明显地将全部类型都融合于祥子一人之身, 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以及他的个人奋斗的错误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

作品对现实同祥子之间的较量特意展示,并交代了悲剧结局,祥子抗争的力量越大,现实给予的打击就越严重,所遭受的不幸就越沉重。时时处处的碰壁遭殃下,祥子不得不认清楚现实的本质,当一个人坚持斗争,唯一的结局就是走向堕落,还有什么与这种精神上的悲哀与绝望相比更为残酷的呢?通过剖析祥子的悲剧命运,只能产生一个结论,在黑暗混乱的旧社会,任何品格、任何付出,强汉也罢,弱者也罢,都不能阻止一个人走向毁灭。现实与祥子之间如同做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不管祥子怎样躲避、挣扎,悲苦、灾难、毁灭无时无刻的不在作用着他。正如老舍所提醒我们的那样,

吃人的社会中,底层市民所谓的抗争与奋斗都是徒劳无功的,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反复发生的希望、失望与绝望交织的过程。毫无疑问,批判是老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祥子18岁之前一直生长在农村,接受的完全是农村个体经济及其习惯势力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积淀不仅赋予他勤劳诚实正直本分的美德,同时可造就了狭隘封闭愚昧自私等思想和思维的缺点。他天真地相信只要行得正就能立得牢,不招人惹人就能平安生存。军阀混战的消息传遍全城,到处关门闭户,祥子却要碰运气,并自以为即使不幸赶到“点儿”上,“他必定有办法,不至于吃很大的亏”。但是,恶劣的社会情势并不因他的隔膜而不变化,不因他的麻木而放过他。车还是被抢去,还差点儿送命。这固然是生活所迫使然,但他的简单封闭确实加速了悲剧的进程。孙侦探顺手敲诈了他买车的钱,他万分愤怒,但是,困惑的只是自己没招惹别人何以受单负,他只知道不招惹人就不该受欺负,而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没有公道的社会里,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像他这样既无势也无财势,而又不能审时度势,虽不伤害别人也注定要遭殃的。

由于祥子来自农村,在他身上存在着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落后的、个体的生产方式使他只知道攒钱买车,与车无关的事,他一概不闻不问,打仗了,他还想着拉车出城,结果丢了车子。他和周围的车夫不相往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有时因拉座与人争骂。他也曾从老马、小马身上认识自己,模糊地有所醒悟,但是这只能更加促使他拼命的赚钱,早一天实现他的理想。对于祥子来说,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种种

压制而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正如小说中老马所揭示的“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个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惨的结局。很显然,祥子的悲剧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但作者对祥子中个人奋斗道路的描绘并没有到此为止,他还向更深层作了细致的挖掘,既写了祥子对于自己的努力有过反思,又写了自己对这种努力的疑问。比如第一次丢车以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中就觉得发堵,不由的想到,要强又怎样呢?即便马上再弄来一辆车,“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暗淡,并向自己提出了严峻的反问。

小生产者的自私性,小生产者的等级观念。在看到别人不幸的时候,注意的更多的是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同阶级之间存在隔膜,以至于为了一己的生存而不顾别人。祥子虽然是个车夫,但是,祥子看到那弱的车夫在风雪中时,他觉得自己与他们不能相提并论,他现在虽是与他们一样受苦,可是受苦的程度到底不完全—样;现在他少受着罪,将来他还可以从这里逃出去;他想自己要是到了老年,决不至于还拉着破车去挨饿受冻。他相信现在的优越可以保证将来的胜利,因而祥子对待“那羸弱残兵的态度,就象驶汽车的对待那些拉洋车一样”,“不肯在—块谈”,也不肯“有什么来往”。他想“自己与他们早然同是在地狱里,可是层次不同,若是和

他们有什么来往”,“有失身份”。他觉得“凭着个人的努力,赤手空拳可以成家立业”,于是,他“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这就集中表现了祥子小生产者的思想弱点:幻想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地位,这种想法在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下是根本办不到的。这些小市民的思想性格弱点,也导致了祥子的失败。个人奋斗的道路决定了祥子的性格,既是要强自负的,同时又是软弱的,个人奋斗的幻想一旦破灭。就必然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听天由命,安分守己;一是走向个人报复的盲目性和疯狂性,破坏性。当祥子在一次次失败中越来越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但又看不到正确的出路时;就从一次次的失望而走向了绝望。因此,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祥子已变成了行尸走肉般的“个人主义来路鬼”,并且说:“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自己”。

另外,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虎妞对祥子的诱骗造成了他们两畸形的夫妻关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祥子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交给了刘氏父女,任听他们摆布。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导致了婚后的不平等。祥子的婚姻悲剧,使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打击并不轻于前两次。虎妞设下的圈套让他有苦难说,他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在她困难时弃之而去。处处碰壁的他不得不回到她的身边,他别无选择。在这件事上,他无能为力,他清楚的意识到“命是自

己的,可是却叫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直入人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当他知道小福子死后,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三、深层思考,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

学者樊骏说过: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斗争的艰巨,以及包括作家自己在内的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痛苦,同时严肃地表达了与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一切告别的愿望,期待着它们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就是悲剧的积极意义和巨大力量之所在,也是为什么它虽然使人难受,害怕,却又让人们所喜爱,并且难以忘怀。即使当作品所描写的一切灾祸,苦难,失误等真的都过去了,悲剧——尤其是其中的杰出者——却能依然以其真实的描绘和严峻的思考,充满了激情的理性和散发着理性的激情,以及由此构

成的悲剧性,继续给人以激动和启迪。不仅记载于文学的史册上,也铭刻在人们的心灵中。

《骆驼祥子》是一部成功的悲剧作品,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以至于其它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人们从作品中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发人深省的悲凉,通向现实的思考。读者能够从小说中记忆起曾经一再发生过的悲剧,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心情自然也就格外沉重,久久难以忘怀那悲剧作品中的人与事。作品中老舍一开始就揭示了祥子必然性的悲剧命运,突显出作者对于祥子命运的本质思考,从而理性挖掘造成祥子命运的根源。小说中,老舍一再提到“辙儿”,起初祥子还没有进入到车夫门道,自强自爱,老舍称他为“辙儿”,后来祥子自甘堕落,老舍说他成为了一个确确实实的“辙儿”,这其中就暗含了祥子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可抗拒。当我们真正深入到作品之中,也会对这种悲情含义给予肯定,同时体会到一种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一定意义上来说,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处于理智清醒状态下所刻意创造的难堪、盲目且相当糊涂的一个底层人民的奋斗过程。也就是说,作者事先已经做好定论,故意让笔下的人物展现出一副不理智的状态。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作者占据悲剧创作的思想意识,站在悲剧人物的立场打造人物,也有着厚实的人物塑造经验与创作经验。

老舍把旧北京城里受人歧视的贫民车夫,塑造成性格鲜明、血肉丰

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艺术典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在这个充满悲剧意义的车夫的故事中,读者得到的是穿透心灵的震撼和通向现实的反思。祥子的悲剧首先指向那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是具有深广的历史和社会冲突的产物。祥子的悲剧也是其自身固有缺陷、劣性(不合群、自私、狭隘、脆弱、屈服等)的极度膨胀的结果。这是对那个不合理的制度、畸形的文明、社会的深刻控诉,也是对一个个人主义奋斗者沉沦于逆境悲怆的哀叹。

《骆驼祥子》的创作,以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塑造了祥子的典型形象,写出了城市个体劳动者的悲剧史。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长篇的全部描写,客观上能使人们认识到:不推翻这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就不能解放,同时我们也应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不但应该改造客观世界,也应该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结束悲剧。

从祥子满怀希望,独自挣扎苦斗,直至意志崩溃,不断堕落,滑向深渊的悲剧人生图卷中,能体味到老舍对现代城市文明病以及落后愚昧的传统文化给贫民带来肉体、精神双重伤害的深深忧虑和警醒,它凝聚了作者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艺术思考、文化批判和道德审视。

作品通过祥子这一形象,为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这是《骆驼祥子》这一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五四”以后反映人力车夫生活的作品都没达到这个高度,而《骆驼祥子》无论从思想的深度和艺术

技巧上都很成熟。作者通过描述祥子进行多次顽强的抗争企图获得一个独立人权的失败过程,引人深思,启示人们去思考他们如何摆脱不幸的命运和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是祥子形象通过个人奋斗道路的失败给人们的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祥子的悲剧形象,不仅在当时能够引起读者的反省,就是到了今天,小说中所揭露的那些小生产者的意识还依然相当普遍的,这无疑影响和妨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当今时代,我们再读老舍的《骆驼祥子》,仍然能够从主人公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2、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二)》东方出版中心,2010.

3、老舍《骆驼祥子》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