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技术规程》

《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工作组

二〇一七年五月

标准名称: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技术规程编制单位: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目次

1 项目背景 (1)

1.1 任务由来 (1)

1.2 编制过程 (1)

1.2.1 工作过程 (1)

1.2.2 相关文献、资料及管理规范查阅 (3)

1.2.3 相关机构调研 (3)

2 技术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4)

2.1 促进海滩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4)

2.2 培育海滩深度休闲方式 (4)

2.3 提升海滩管理水平 (4)

3 技术标准制定依据与原则 (5)

3.1 制定依据 (5)

3.2 制定原则 (6)

3.2.1 注重海滩自然属性,具备海滩基本功能 (6)

3.2.2 以生态和谐为导向,体现环境保护价值 (6)

3.2.3 强调海滩开发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6)

4 国内外情况简要说明 (7)

5 技术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制定说明 (9)

5.1 内容与适用范围 (9)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9)

5.3 术语与定义 (10)

5.4 总则 (11)

5.4.1 评价目标 (11)

5.4.2 评价内容 (11)

5.4.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2)

5.5 主要技术规定 (12)

5.5.1 因子分类 (12)

5.5.2 因子评分 (13)

5.5.3 评价方法 (14)

5.5.3 海滩质量分级 (14)

5.6 对附录的说明 (14)

6 海滩质量评价实例 (16)

6.1 案例概况 (16)

6.2 海滩评价数据来源 (16)

6.3 因子评分 (16)

6.4 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 (16)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由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滨海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海洋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海滩作为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资源,对其的合理、科学、有规划、可持续利用是蓝色经济发展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对海滩的使用和开发管理不足,尚缺必要的海滩指标作为管理依据,对海滩质量缺少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规范。海滩利用、保护和管理等举措需要更具针对性,急需对海滩质量进行准确评价以实现我国海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合理、科学评价海滩质量,制定本标准。

1.2 编制过程

1.2.1 工作过程

(1)资料收集与分析

基于国内外旅游海滩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旅游海滩调查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海滩资源的分布特征(含岸线长度、沙滩宽度和沙量等)、开发利用现状、近岸水域环境资料、人文背景等,对我国908成果和历次海岸带调查中关于海滩的资料数据进行综合搜集分析。

(2)代表性海滩补充调查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气候环境、开发类型等方面代表性的典型海滩,开展海滩自然属性(如规模形态、沉积物、稳定性、水质、生态、动力条件等)和社会经济属性(如游客容量、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旅游配套设施等)的详细调查。

(3)我国海滩资源现状分析

基于代表性海滩调查成果,结合我国908成果和历次海岸带调查中关于海滩的资料数据,综合分析我国海滩分布特征、海滩环境现状、开发利用态势等,从整体上认识我国海滩的基本特征。

(4)海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立足于我国海滩实际,紧扣海滩特征,借鉴国内外海滩质量评价的经验,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海滩质量评价体系,整合海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我国海滩质量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技术路线

国海滩大面调查

海滩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建立因子评分标准

因子权重设置与归一化

海滩质量评价方法

样本海滩试用

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技术标准

海滩质量评价体系

反馈和改进

1.2.2 相关文献、资料及管理规范查阅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与SrpingerLink数据库,查阅海滩质量评价、海水浴场规范等自然科学,以及管理、法律、经济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把握国内外海滩质量评价研究动态,掌握国外应用的海滩质量评价技术方法。

近年来,标准编制工作组承担了大量海岸带调查和研究项目,包括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砂质海岸生境养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与“海岛旅游海滩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沙质岸滩风暴效应地貌过程模式拓展研究”、“台湾海峡西岸强潮砂质海滩地貌动力学过程研究”等,在全国沿海开展了大量的海滩研究与调查,在海滩保护与管理研究方面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些项目成果均为本标准的编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与资料基础。

此外,查阅了相关的环境空气质量、海水水质、游泳场所卫生、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等方面的国家管理规范,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借鉴意义。

1.2.3 相关机构调研

本标准已实际应用于《福建省滨海沙滩资源保护规划(2014-2020年)》与《长乐市滨海沙滩保护与利用规划(2017-2025年)》,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标准编制工作组分别会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和福州长乐市海洋与渔业局召开研讨会,征求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地方海滩试点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技术标准。

2 技术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2.1 促进海滩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压力使海滩资源遭受人为破坏,经济的发展也蚕食大量的海滩资源,从而造成海滩生态环境破坏,海滩吸引力减弱。因此亟需有效的海滩质量标准以对自然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评估,从而达到保护海滩生态系统的目的,使海滩资源利用价值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又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游乐环境,促使海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2.2 培育海滩深度休闲方式

目前我国的海滩旅游产业仍停留在初级的观光阶段,海滩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尚未形成规模性观光、度假、生态旅游等多层次的产品结构。通过该技术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提升海滩质量,有助于改变粗放经营的开发现状,提升海滩旅游产业品位,培育深度休闲方式。

2.3 提升海滩管理水平

海滩质量标准和分级体系不仅已成为海滩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工具,而且是海滩经营者运营海滩的参考与度量标准。质量标准和体系可为地方海滩行政管理部门评估海滩的优劣,促进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透明度和效率、明确各自职责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区域海滩管理的水平。

3 技术标准制定依据与原则

3.1 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2010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2月;

《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12月;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2010~2020年),2012年4月;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年3月;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2012年3月;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2015年7月;

《关于全面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2016年6月;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2009年10月;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6年1月;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1998年7月;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998年1月;

《GB 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1996年9月;

《GB/T 18972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03年5月;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2016年8月。

3.2 制定原则

3.2.1 注重海滩自然属性,具备海滩基本功能

海滩自然属性包括海滩地形地貌条件、海滩稳定性、海滩动力条件、生态环境、景观特点等要素,是海滩质量的基本体现,也是海滩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优良海滩应能体现海滩的海岸防护、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三重基本功能。

3.2.2 以生态和谐为导向,体现环境保护价值

海滩与相邻陆域、海域生态环境的和谐性是海滩健康的重要因素,优良海滩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体现海岸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3.2.3 强调海滩开发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具有可持续性的海滩开发类型应以合理的旅游开发为主,包括文化活动、景观改善、服务保障、旅游辅助、海滩养护等方面。各类开发和保护活动应该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促进海滩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考虑海滩与周边环境、其他旅游资源的融合。

4 国内外情况简要说明

欧美各国的海滩评价体系是基于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作为管理与开发海滩资源的有效手段,国外基于各自区域海滩的特点,从不同视角建立了数个不同版本的成功且实用的海滩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标准作如下简要说明。

①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是由欧洲环境教育联邦委员会提出的欧洲“蓝旗”评价标准(Blue Flag Campaign),共有33个指标,包括水质、环境教育和信息、环境管理,安全和服务四个方面。②优良海滩指南(Good Beach Guide)由英国海洋保护协会(MCS)每年发布一次。分为2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水质标准,第二部分包括海滩属性、安全、垃圾、设施、野生动物、海边活动、可达性、停车、公共和旅游通知等。③健康海滩评价(National Healthy Beaches Campaign)是由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海岸带研究室提出,是对美国最主要的公共娱乐海滩进行评价后所形成的年度海滩名录,始于1996年。根据60个严格挑选的评价标准,从“好”到“差”分为1~5个级别,每年对约650个海滩进行评价。

④澳大利亚的海滩安全计划主要关注对海滩的安全评价,根据海滩地形地貌形态与波高综合评价,分为1级(安全)-10级(极不安全)10个安全等级。

国内学者对海滨浴场管理、海滩质量评价有所涉及,但成果较少,且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形成标准并用于实践。欧寿铭与杨顺良(2001)评估了厦门市海滨浴场的质量现状与存在问题,依据现有海滩资源估算了海滨浴场的客容量。陈春华(1992)选择13个自然因子(坡度、水色、风速、波高、水温、光照、粒径等)、6个水质因子和8个海滩底质因子,对海南省海甸岛东北部海

滩旅游资源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李悦铮(2000)选取多个因子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计分法对辽宁省海滨浴场资源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王晓青(2012)从海岸带环境预测、预报、管理,及为游客安全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探讨建立海水浴场环境安全评价系统。李占海等(2000)提出了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比体系,在此基础上,于帆等(2010)探讨了我国海滩质量标准分级体系,并在6个不同开发程度的海滩进行了试点验证。

5 技术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制定说明

5.1 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滩范畴以及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海滩质量,海滩自然质量,海滩开发质量,以及海滩质量评价的依据因子、指标赋值、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大陆与海岛滨海海滩,包括自然海滩、修复海滩等。可应用于海滩质量监督检查、海滩资源管理、海滩旅游指示和海滩开发利用等方面。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T 18190-2000 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GB/T 18972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 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 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5.3 术语与定义

海滩Beach

由波浪作用塑造的,由未固结砂、砾质沉积物组成的海滨地貌单元,由后滨、前滨和内滨组成。

前滨Foreshore

滩肩顶(或在没有滩肩顶情况下,大潮高潮时波浪冲溅的上界)和大潮低潮时波浪冲溅回卷流(backrush)作用到低潮线之间的海滩剖面的斜坡部分。

后滨Backshore

从倾斜的前滨向陆伸延到生长植物或自然地理特征改变的地方(海蚀崖、沙丘地带等)。

破波带Breaker zone

来自滨外的波浪变得不稳定而破碎的区带。

内滨Inshore

从前滨向海伸展到刚超出破波带的海滩剖面部分。

干滩Dry Beach

海滩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一年中长时间不受海水覆盖和作用的部分。

海滩质量评价Beach Quality Assessment

针对特定目标海滩定性和定量采集海滩指标,开展定量评定的过程,是比较和判断海滩质量状况的一种技术手段。

海滩质量Beach Quality

对特定目标海滩,其质量包括自然条件和开发状况两方面综合水平。

海滩自然质量Beach Natural Quality

由海滩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海滩功能构成,包括海滩地貌特征、近海水体环境、地理环境条件和生物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质量水平。

海滩开发程度Beach development Degree

海滩作为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是海滩社会因素的整体体现,包括人文背景、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

海滩等级Beach rating

根据海滩质量评价结果,对海滩进行等级分类。本标准将海滩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类别。

5.4 总则

5.4.1 评价目标

为了保护海滩资源,加强海滩管理,规范海滩开发利用行为,促进滨海海滩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此标准。

本标准可用于衡量特定海滩的自然状况、开发水平和整体质量,规划和保护区域海滩资源,为科学、合理、有序使用海滩资源提供依据。

5.4.2 评价内容

本标准以海滩的自然属性为主,兼顾开发水平,评价指标包括海滩特征、近岸水体环境、地理环境条件、生物生态环境、人文背景、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等七个方面。

5.4.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选取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反映我国海滩资源的主体现状,其概念明确。

(2)简单化:评价指标必须具有简单、易操作特性,具有明显的可测性和可比性,且易于获取。

(3)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海滩质量的主要特征和状况,涵盖性强。

(4)广域性:评价指标可以反映我国沿海区域的所有海滩的特征,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确保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5)独立性: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不交叉,不重叠。

5.5 主要技术规定

5.5.1 因子分类

(1)评价因子级别

根据每个因子的重要程度,将所有的73个因子分为Ⅰ、Ⅱ、Ⅲ三个级别。

Ⅰ级因子:海滩质量的基本控制因子,包括干滩宽度、海滩长度、海滩蚀淤状态、波浪、气温、水质、海滩区位、政策与规划等8个因子。

Ⅱ级因子:海滩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平均潮间带滩面宽度、潮间带坡度、干滩物质、海滩砂质感和纯净度、相邻陆地地形地貌、水温、裂流、水色、污水排放、风况、大气质量、近岸人工养殖、海滩废弃物堆积、海滩活动等23个因子。

Ⅲ级因子,除Ⅰ级和Ⅱ级外的其他所有因子,共计42个。

Ⅰ级因子为控制因子,Ⅱ为基本因子,Ⅲ为辅助因子。前两者是必选的,Ⅲ级因子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能获取此因子情况时,可以采用其中值代替。但总数不得超过10项。

(2)评价因子权重

在最初的海滩质量分级规程试点验证阶段,Ⅰ、Ⅱ、Ⅲ三个级别因子分别设置权重为3、2、1,结果显示海滩之间的质量评价结果相差有限,难以区分质量等级,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不同海滩之间的差异。

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海滩质量区分度,本规程采用幂级分布来设置因子权重,Ⅰ、Ⅱ、Ⅲ三个级别分别设置权重为8、4、2。

5.5.2 因子评分

因子评分标准参考附录A,采用5级和3级分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因子逐个定级。采用该标准进行逐项评价时,若某海滩的实际情况同时符合某个因子的两个标准,选择得分低的评价得分。

每个因子的评价得分(S f)即为其对应的级别,则其权重得分(S w)为:

S W=W f?S f/5

式中W f为因子权重。

5.5.3 评价方法

海滩质量的评价分为三种:自然评价、开发评价和整体评价。海滩自然质量是海滩自然属性的量化表示:

B N=∑S wN=∑w f?S f

44

1

/5

式中B N为海滩自然质量得分,S wN为每个海滩自然属性因子的权重得分。

海滩开发质量是海滩开发状况的量化表示:

B H=∑S wH=∑w f?S f

73

45

/5

式中B H为海滩开发质量得分,S wH为每个海滩开发状况因子的权重得分。

海滩质量得分(B I):

B I=∑S w

73

1=∑w f?S f

73

1

/5

式中B I为海滩质量总得分。

海滩质量总得分B I为海滩自然质量得分与开发质量得分之和,即

B I=B N+B H。

5.5.3 海滩质量分级

海滩质量差中良优海滩自然质量≥32,≤80 >80,≤96 >96,≤112 >112,≤120 海滩开发质量≥16,≤40 >40,≤48 >48,≤56 >56,≤80 海滩质量≥48,≤120 >120,≤144 >144,≤168 >168,≤240 5.6 对附录的说明

本规程附录A为海滩质量评价指标赋值表,对应7个方面的海滩质量评价内容,分别为海滩特征、近岸水体环境、地理环境条件、生物生态环境、人文背景、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编号为表A1~表A7。

附录B为海滩质量评价因子原始数据获取方式,包括现场调查、资料收集与调访三种形式,编号为表B。

附录C为海滩质量评价调查表,根据7个方面的海滩质量评价内容分为三部分,编号为表C。

6 海滩质量评价实例

6.1 案例概况

选取福建四处代表性海滩作为评价案例。

6.2 海滩评价数据来源

本案例基于2010-2013年对福建省上述四个海滩进行的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获取了四个海滩各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作为海滩质量评价的基础数据,数据的来源方式见附录B。

6.3 因子评分

依据附录A中的海滩质量评价七个方面的指标赋值表,对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赋值,得到下述七个方面的评价因子得分表,见表1。

6.4 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

根据本标准方法计算权重得分,根据自然评价、开发评价和整体评价所包含的指标体系,计算海滩的自然评价得分、开发评价得分和整体评价得分,并依据海滩质量分级标准确定相应的海滩等级,结果见表2。

表1 海滩质量评价因子得分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