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舞蹈简史

中外舞蹈简史
中外舞蹈简史

一些成为流行的民俗舞蹈,一般都具有两个特征:性感与技巧。

踢踏舞分为两个流派:爱尔兰踢踏舞,美国踢踏舞。

流行舞有两大舞系:

1 拉丁舞: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斗牛

2 摩登舞: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舞维也纳华尔兹

什么是纪功舞蹈:反应和歌颂统治者功绩的舞蹈。中国历代统治者在取得王位以后,一般要将自己的功绩或德政以乐舞的形式进行表现和宣传。所谓“功成作乐”

东周的“礼崩乐坏”:

1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的“礼乐政治”出现危机,致使“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形成,在加之当时清新活泼,充满人间真情的民间乐舞涌入宫廷和贵族之家,严重冲击了雅乐的统治地位,加速了“礼崩乐坏”的进程;

2 “礼崩乐坏”的形成,还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休戚相关,在周初《六大舞》被固定下来后,长期用于宗庙祭祀变成经典的“先王之乐”,势必导致原有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活力的丧失,充满生机的“桑间濮上之乐”就会顺应时代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

《六大舞》:黄帝的《云门》尧的《大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

汤的《大濩》武的《大武》

《六小舞》:《帗舞》《羽舞》《里舞》《旄舞》《干舞》《人舞》

武的的《大武》:周武时期的乐舞,是武王克商后命周公而作,颂武王伐纣除其害的德能功绩。

周代雅乐的主要功能:教化与祭祀

“百戏”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

“以舞相属”是汉代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性舞蹈,其形式为一个人自舞——他人继舞为报——相属另一人,其目的是在相属过程中增进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从形式上看):

1 纵向继承。对战国楚地民间舞蹈的翘袖折腰之姿,轻盈曼妙之态的继承。

2 横向吸收。一方面,从同时代的姊妹艺术如杂技,武术,幻术等方面吸收养料;另一方面对各地少数民族的舞蹈兼合并著。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从思想上看):

1 神仙幻想,代表作《总会仙唱》,其以歌舞的形式表现了汉代人对神界歌舞的幻想,同时也折射出他们对人生永恒延续的希冀。

2 “人一己”意识,代表“以舞相属”,汉代人在向往神界的同时也积极于现实生活,“以舞相属”通过人民有来往的舞蹈过程,获得一种社会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使个体的“人一己”意识得以表现并强化。

清商乐舞的特征:

1 抒至言情

2 飘逸娴雅

3 以目传情,眼神的运用

4 以轻见长,“体轻如风”“纤腰袅袅”

5 以妙取胜,“独特的意蕴”

宫廷宴乐:指旧时王朝的宴飨典礼,娱乐欣赏中所运用的乐舞。

主要包括“九十部伎”“坐立部伎”“健软舞”“大曲”“歌舞戏”

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其实雄伟。

堂下坐奏谓之“坐部伎”:人员较少,精巧典雅,温馨致雅。

宋的“队舞”的定义:是以唐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的结果,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什么是芭蕾舞:

广义的说,芭蕾泛指各种舞蹈或舞蹈剧。

狭义的说,芭蕾是一张特定的舞种,是古典芭蕾的略称,专指15世纪出现于意大利,经过300年的发展而形成的,有特定的审美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欧洲古典舞蹈。

“席间芭蕾” 1581年《皇后的喜剧》

芭蕾三大奠基人:

1 吕里路易十四的芭蕾老师,他与戏剧家莫里哀合作创作了十余部舞剧。

2 博尚路易十四的老师,1651年被任命为皇家舞蹈院第一院长

3 莫里哀

诺威尔的思想核心:情节芭蕾。《关不住的女儿》多贝瓦尔

浪漫芭蕾的三个时期:

1 奠基时期:

开创者——塔里奥妮父女

代表作——《仙女》

艺术特色:a 编导充分考虑主演的形体条件和技术基础,设计了希尔菲这个角色的舞蹈。

b 编导从逃避现实追求幻想的浪漫的主义原则出发构建两个不同的世界

c 编排清晰易懂

2 鼎盛时期:

代表人物——佩罗·格里奇夫妇

代表作——《吉赛尔》

艺术特色:a 线索单一,结果清晰完整,人物性格鲜明,主题鲜明。

b 对不同的人物和不同场合采用不同表现手法。

C 舞蹈编排。

d 舞蹈音乐更多完备。

3 衰落时期:

代表作——《葛蓓莉亚》编导(代表人物):圣列翁主演:朱瑟·比亚搏扎奇

原因:a 芭蕾明星的退出

b 资产阶级的反对,聘请演员

艺术特色:a 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木偶题材

b 轻松诙谐内容空间仅注重娱乐

c 音乐符合剧情发展

d 女演员反串男演员

浪漫芭蕾特点:a 更富有诗意,更直接,更深刻的诉诸观战的情感,舞蹈从理性上升到感性,更加深探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b 浪漫芭蕾的舞蹈技术提高,特别是女子足尖技术

c 题材多提取与神话传说,爱情故事,诗句

交响编舞法:从音乐出发,按照音乐的内容和形象来设计舞蹈和场面的一种编舞方法。

应用:《堂·吉诃德》第三幕“梦”

《天鹅湖》第二幕“群鹅舞蹈”

《胡桃夹子》“小雪花舞”

《舞姬》四幕“幻影王国”

俄罗斯学派的形成:主要吸收意大利和丹麦学派的精华,并结合本民族的文学艺术传统和形体特点,创立了俄罗斯芭蕾学派。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1900年8月,年仅 10岁的他进入圣彼得堡帝国芭蕾舞蹈学校学习。

十八岁时便以天才的表演艺术闻名全俄。1909年加入佳吉列夫创建

的俄国芭蕾舞团,编导、演出了《牧神的午后》,《春之祭》等不朽

芭蕾巨作。在一战期间,尼金斯基离开俄国芭蕾舞团,与舞蹈家罗茉

娜结婚并旅居海外。

戏剧芭蕾:特指以舞蹈表现故事或戏剧情节的芭蕾,通常是有一条或几条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戏剧芭蕾”要讲故事,要演戏,通常必须借助了哑剧手势和面部表情多,非常舞蹈手段。现代舞的训练五大体系:

a玛莎·格莱姆 b默斯·堪宁汗 c保罗·泰勒 d霍塞.林蒙e汉姬.霍尔姆

邓肯的艺术特色:

a 对古希腊艺术精神的追求

b 伴随着音乐起舞

c 即兴起舞

邓肯的舞蹈思想:

a 建立民族自由的美国舞蹈

b 生活于艺术一体化

c 赞美女性自由的身体与心灵

泰格·肖恩代表作——《劳工交响曲》

玛莎的艺术特色:

a 独特的个性特征

b 沉重的原始风格和性意味

c 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戏剧性追求

d 紧张沉重的肢体语言

e 一呼吸喂原动力的“收缩——伸展”的技术体系

舞蹈剧场:是德国表现派代表,在20世纪中后期的分枝,共有两大流派,一派是强调舞台乃至生活的戏剧性,追求用舞蹈去真实的表现人生,代表人物皮娜·鲍希;另一派则以纯舞蹈探索为主,迷恋对纯都动作形式的探索,代表人物苏珊·林克。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内容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中国舞蹈历史发展娱人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

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城镇妇女对开展广场舞活动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镇妇女对开展广场舞活动看法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物质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业余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近两年,时尚的妇女广场舞在我市开展得如火如荼,给我市的风貌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深深的感受到广场舞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因此,我在暑假期间针对“城镇妇女对开展广场舞活动的看法”做了一次访谈调查,与晋江市青阳街道普照社区里的几位妇女进行了一次访谈,现将此次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广场舞蹈这一群众性文化艺术早已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之中。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晋江世纪公园广场上总会响起欢快动感的音乐声,几十位妇女齐聚在这里,一同随着节拍跳起优美轻快的广场舞,喜爱跳舞的普照社区居民许阿姨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告诉我,每天晚上,只要天气允许,都会到这里参加广场舞。她说,跳舞不仅可以煅炼身体,还可以让身材变得更匀称,更重要的是能结识到更多朋友,现在大家来跳广场舞都形成了习惯。前几年,这个广场还没有这么热闹,直到开始跳广场舞,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驻足观看的路人也多了起来。 据介绍,她们的舞蹈队伍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近百人,广场舞文化活动人气越来越旺。黄阿姨说,没跳广场舞之前,每天吃完晚饭不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就是和邻居朋友搓麻将,现在就不同了,有时候吃完饭,一看时间到点了,碗筷还没来得及收拾就出门去跳广场舞了!因为她太喜欢跳舞了!不过,有时候不同的队伍之间也会因为场地问题而出现“抢地盘”的尴尬。 舞蹈和其他的运动不一样,一边听音乐一边跳舞,是一种享受。王阿姨表示,跳舞的时候,觉得自己变年轻、变自信了。她说,最初觉得不好意思,只在一旁观看,不敢和别人一起跳,直到后来,跳舞的人越来越多,她终于忍不住也加入了她们!社区居委会很支持她们的活动,专门给她们请了个舞蹈老师来教她们跳舞,有时她们还去参加汇演。跳舞的人,年龄跨度大,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根据这次访谈的内容,可以看出广场舞的流行归功于多个因素。 首先,广场舞蹈动作简单易学,内容丰富多彩,音乐节奏明快,是妇女们乐于接受的娱乐方式,改变了以前单调无聊的生活方式。其次,跳舞有健身效果,多练习不仅能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还能起到减肥的作用,保持优美的身材。一些疾病的发生与人体过胖有关,比如“三高”等病症,经常锻炼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很有益。再次,妇女们齐聚在一起跳舞,话题多了,相互之间的走动就更加频繁了,结交的朋友更多了,邻里之间也更和睦了。此外,跳舞是一种享受,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以前很多人吃过晚饭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在家里打麻将,这在损害身体的同时还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广场舞的出现,有利于改变这些习惯,陶冶性情。最后,广场舞是一个很好的个人压力释放和情感宣泄方式。跳广场舞的过程中,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忘却烦恼,让心灵得到调节和释放,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 广场舞的流行,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也给城市的文明建设加了不少分! 舞蹈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艺术性的健身活动。广场舞的流行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健康意识提高的体现。广场舞实际上是广场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来源于健身,最开始的时候,人们聚在一起跳跳舞,主要是为了健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广场舞的队伍中,除了健身外,更是在营造一种全民运动的氛围,带动城市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的发

学前儿童音乐与舞蹈教育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音乐与舞蹈教育》课程作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1.杜威提出的种族经验与儿童个体经验的三方面分歧 答:第一,儿童经验是关于儿童个人的一个狭小的世界,而种族经验是关于一个在空间上无限扩大的世界; 第二,儿童经验是统一与整合的,而种族经验是分门别类并专门化的;第三,儿童经验是实际与情绪的结合,而种族经验是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 2.学校课程有效组织学生经验时,经验组织的起点、终点各是什么?学校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答:经验组织的起点是儿童个体经验,具体地说是儿童达到现在水平的结构化知识中起作用的兴趣与冲动;经验组织的终点是与种族经验的汇合,即掌握包含在学科中的事实和真理。学校课程的任务是完成从儿童个体经验向种族经验推进的这种方向性。 3.经验还原(名词解释) 答:经验还原是指把种族经验形式的学科知识转换为能引起儿童兴趣与冲动的一种活动状态。 4.替音乐符号找参照物是指什么? 答:用比音乐符号更具体生动的符号来诠释音乐符号。 5.儿童音乐教学中的经验还原是指什么? 答:通过寻找音乐符号参照物的方式,把音乐作品抽象的音响形式转换成为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与冲动的参照物形式。 6.在经验儿童音乐教育中,经验还原教学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什么?答:首先是教学准备,通过经验还原的手段把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特性全都转化为非音乐内容,并最后投放到身体动作表演中;其次是教学实施,通过适宜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在音乐故事情境中与音乐作品的各种参照形式亲密接触,玩耍;最后停留在身体动作表演这种对照形式上。 7.经验还原儿童音乐教学的音乐性目标

广场舞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广场舞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当下,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广场舞凭借自己的动感活力受到了很多群众的欢迎,具备广泛并且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建设城市文化、促进区域和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及 作用。因此,本文阐述了广场舞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指出了制约广场舞发 展的因素,以期能够促进广场舞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广场舞;城市文化建设;作用与地位;健康发展 1 引言 近年来,群众物质条件逐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这种背景之下,广场舞凭着 喜闻乐见与娱乐性特点,在城乡广大地区蓬勃兴起,成为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广场舞集健 身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基础上,能够有助于繁荣城市文化生活,在促进 我国全面建成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次探讨对更好的 开展广场舞活动有一定的帮助。 2.广场舞符合城市文化建设的需求 2.1 符合群众健康生活方式 广场舞简单易学,节奏感强,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愉悦身心,起到了丰富群众业余文 化生活的作用。同时它抵制了赌博、麻将、六合彩等不良的社会习惯的扩散,为群众的业余 生活注入了健康新鲜的活力。广场舞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利的聚会场所以及轻松的交流氛围,达到消弭委靡、缓解压力、陶冶心灵,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正是因为广场舞的普适性,让 社区群众关系变得融洽,营造了和谐温馨的城市生活。 2.2 弥补了我国社区基础体育设施匮乏的现状 广场舞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只需要一块空地和一台音响就能开展起来,具有场地不受限制、 器材简易性等特征;其次,广场舞的参与方式完全体现主观的意愿和需要,时间可长可短,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目前,我国对体育的认识有误差,我们的体育成长是以竞技体育为重, 在这种模式上我国体育场馆以“大型化,为角逐办事”为主,对于群众健身就考虑得少。广场 舞的出现,符合了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需求。 2.3 适应体育产业发展和加快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需要 广场舞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正在不断加速发展。广场舞从城市走进农村,走进社区群众的生活,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广场舞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 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为了进一 步推广全民健身的理念,国家体育总局还举办广场舞培训班及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等,各省、市 级政府积极提高基层业务骨干的水平,传播科学健身的理念。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阶段,要将实现体育事业发展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目标,推进体育事业新发展。 2.4积极应对老龄化发展的需要 “积极老龄化”被定义为“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它是联合国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重大策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9年提出的“健康老龄化”基础上的一个新观点、新理念。据调查显示,广场舞的参与者中,中老年人居多。如今参与广场舞的中老年人,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健身,更像是许多寂寞的老 年人在一起抱团取暖。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压力较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难 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

西方音乐简史期末考试复习内容(一)

《西方音乐简史》期末考试复习内容(一) 1.古希腊时期的主要乐器有:拨弦乐器里拉和基萨拉;吹管乐器阿夫洛斯管。 2.帕莱斯特里那是文艺复兴时期罗马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六声部弥撒曲《玛尔切里 教皇弥撒曲》证明复调音乐与虔诚的宗教精神不矛盾,避免了复调音乐被罗马天主教会排斥。 3.歌剧1600年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标志着音乐上的巴洛克时期的开始。早期第一部 重要的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于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 4.奏鸣曲式:一种大型器乐音乐结构,定型于18世纪上半叶,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 部三大部分组成。 5.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主要代表人物。 6.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第三交响曲最早确立了交响曲中的英雄性构思,并且最早引入葬 礼进行曲;第六交响曲“田园”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纯器乐的交响曲中加入合唱。 7.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带有标题的交响音乐新体裁,创始人是李斯特,他本人写有13 首交响诗,代表作有《玛捷帕》、《塔索》等。 8.格利高里圣咏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传说教皇格利高里一世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重 要作用,因此称为格利高里圣咏。格利高里圣咏综合了多种古老的欧洲圣咏,最终形成于约8、9世纪,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主要运用于日课和弥撒。格里高里圣咏是无乐器伴奏的纯人声歌唱的单身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节奏自由即兴,旋律音调平缓,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歌唱几种演唱方式。 9.《弥赛亚》是巴洛克大作曲家亨德尔所作的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组 成,1742年首演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弥赛亚”是基督教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此剧分三部分,分别讲述了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合唱是此剧的核心,第二部分终曲《哈里路亚》大合唱显示了巴洛克宗教合唱音乐辉煌壮丽的顶峰。 10.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于1791年英年早逝。他的创作涵盖了18世纪 所有的音乐体裁,共作有600多部作品。作为一位歌剧大师,他的旋律写作出色,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最优秀的作品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协奏曲也是莫扎特最得心应手的形式之一,在他的27部钢琴协奏曲中,乐队和钢琴达到和谐的均衡统一。莫扎特的音乐体现出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抒情优美,又充满戏剧性。 1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1685年出生于德国爱森纳 赫的音乐世家,1750年去世,这一年也被普遍认为是巴洛克时期的结束。 巴赫的创作和他所得到的职位的要求是紧密相关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708

音乐教案-舞 蹈 音 乐

音乐教案-舞蹈音乐 音乐教案-舞蹈音乐音乐教案-舞蹈音乐舞蹈音乐 一、学科:艺术欣赏 二、教学内容:舞蹈音乐 三、课型:视听结合欣赏课 四、教具:磁带、录像带、VCD、DVD 。 五、教学目的: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让学生了解在欣赏舞蹈作品时,通过“听觉”和“视觉”共同来完成作品欣赏,并了解音乐对舞蹈表演起到烘托作用、渲染作用、点缀作用从而起到对舞蹈内容的深化作用,并从中了解世界多元舞蹈音乐文化。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放片段无音乐的舞蹈录像《多彩的脚铃》,(CL37)然后再放带音乐的舞蹈录像《多彩的脚铃》。 问题:1、你们看了这段录象后,你觉得舞蹈能离开音乐吗?2、那么你们认为音乐在舞蹈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P29(音乐对舞蹈起到烘托作用、渲染作用、点缀作用) (二) 艺术性的民间舞 我们知道在音乐中有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之分,而在舞蹈中分为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下面,我们分别来欣赏这些舞

蹈,先来欣赏经艺术家们加工、提炼、整理的艺术性的民间舞 1、《洗衣歌》 先请大家看书上的详细介绍(P30、31),并熟悉音乐主题。 请同学视听这个舞蹈的片段。VCD/3 这个舞蹈具有什么特点?(藏族特有的踢踏舞节奏的舞蹈) (三)芭蕾舞 刚才我们欣赏了民族舞蹈,接着我们来欣赏芭蕾舞,芭蕾舞中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芭蕾舞,有西洋的芭蕾舞,我们先来欣赏中国民族芭蕾舞。 1、《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CL24)吴祖强等曲芭蕾舞 作者介绍:P32 熟悉书中的两段主题音乐 剧情介绍:P31 欣赏要求:看书后的问题P32 曲式结构:三部曲式引子‖:A:‖‖:B:‖‖:A:‖ 先请大家一起来视听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注意每段一开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再看芭蕾舞中《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的表演。(欣赏后讨论并回答书中的问题)1)、舞曲在总体情绪上有们什么特征?体现了什么革命精神? 情绪:轻松、欢快、活泼、诙谐、幽默。 精神:革命大家庭的和谐、团结精神及革命军队的乐观主义精神。 2)、三段体结构的中段在节奏上、主奏乐器上与前后两段什么区

音乐专业中外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音乐专业中外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五年制)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外音乐史是高职音乐专业必修的音乐基础课程。它是一门概要的学习、了解中国外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传统和遗产的音乐史论课程。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开阔艺术视野,使之对中外音乐文化传统具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为专业学习、艺术实践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把原来传统教学中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内容加以整合,使学生对音乐史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尤其是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理解的更为深入。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二、课程内容、目的、要求 (一)中国音乐简史部分 1、教学内容:原始社会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的起源和远古音乐的状况。 (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2、教学内容:先秦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对先秦音乐的主要内容作以了解。 (2)、先秦历史作以简介。 3、教学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重点了解何承天的<<声无哀乐论>>。 (2)、理清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延续和创新。 4、教学内容:隋、唐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隋、唐音乐及历史的辉煌,并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对唐代大曲重点介绍。 5、教学内容:宋、元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对中国戏曲音乐作重点掌握。 (2)、各个戏曲门派代表人物着重介绍。 6、教学内容:明、清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明、清音乐概况。 7、教学内容:中国近代、现代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堂乐歌。 (2)、了解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同。 8、教学内容:中国现代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是对器乐创作和音乐社团的了解。 9、教学内容:五、六十年代的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五、六年代的代表作曲家、作品。 10、教学内容:七、八十年代前后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七十年代社会现状从而理解当时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对歌剧、合唱作重点介绍。 (二)外国音乐简史部分 11、教学内容:古希腊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产生和特点。 (2)、与中国同期音乐相比较。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著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另外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 1、百戏: “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歌舞戏:

中外音乐史专题

《中外音乐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中外音乐史专题 课程名称(英文): 课程编号:05040204 教学对象:文艺学方向研究生 预修课程: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课程总学分:3学分 开课单位:鲁艺学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 1、树立正确的音乐史学观,对中外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晰地认识。 2、对同一时期中外音乐发展作比较研究。 3、总结中外音乐发展的特点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文艺学研究方向的专业学位课之一。主要介绍中外音乐发展史,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问题。使研究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音乐史学观,对中外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晰地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音乐教育、音乐研究和音乐实践。 三、学习方式:(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 1、讲授:45 学时 2、讨论:9 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 第一章音乐的起源。(3学时) 第二章上、中古时期的音乐发展。(6学时) 第三章说唱与戏曲音乐的特征。(6学时) 第三章近现代音乐的发展。(6学时) 第四章现代音乐的发展。(6学时) 第五章器乐发展。(3学时) 第六章中世纪音乐(6学时) 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6学时) 第八章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9学时) 第九章20世纪音乐。(3学时) 五、考核方式: 撰写课程论文1篇。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1、《中国音乐通史》,梁茂春、陈秉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6月。

音乐舞蹈培训心得体会

音乐、舞蹈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2010、2011年度“薄改”项目学校 一、培训时间:2013年4月9日——11日 二、培训地点:腾一中 三、辅导老师:许勇明 三、参训人员:腾冲县2010、2011年度“薄改”项目学校音乐舞蹈教师 四、培训内容: (一)、开班典礼,姜家庆、张俊荣老师及一中赵校长讲话 (二)、聆听学习徐老师“音乐课改及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讲座 1、儿童歌舞剧,云南是第二个示范点。 2、教育观念、师资力量薄弱。 3、教育方针:德、智、体、美。 美育——艺术教育,美育是“德、智、体”三棵小树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三)、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歌唱、唱游、器乐、欣赏、识谱五方面。 1、歌唱:独立而又有表现力地歌唱歌;二声部轮唱;正确的歌唱姿势。 2、游唱。 3、器乐:打击乐、竖笛、口琴、手风琴、电子琴、葫芦丝等;

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 4、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杰出音乐家。 5、识谱:简谱、五线谱 (四)、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五)、国内外音乐教学视频欣赏 (六)、打击乐器介绍及注意事项——组装乐器、认识打击乐器、许老师示范并介绍使用注意事项。 (七)、许老师上示范课“打击乐器的认识及应用”——一中初一级组 (八)、音乐理论知识学习 (九)、架子鼓演奏的训练 (十)、汇报表演 五、培训心得体会 此次音乐舞蹈培训,我深知自己是非音乐专业的兼职教师,虽音乐舞蹈是自己的爱好,但与参训的许多专业老师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认识并感受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提升自我的机会,所以我本着认真、虚心、努力的态度学习、请教、训练,晚自习加班实操,使自己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有最大的收获。 1、通过聆听学习许老师精彩的授课,丰富了我的音乐理论知识,如和弦、半分解和弦、分解和弦,音阶的音级从属关系,儿童歌舞剧等。 2、认识并学会了一些简单乐器的演奏如鼓、镲、木鱼、响板、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 前言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章原始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 1、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 2、画中的舞蹈形象 二、原始舞蹈的种类 1、图腾祭祀 2、劳动生产 3、战争生活 三、原始舞蹈的性质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高度的生命情调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 ●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由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曲记谱法。 ●曲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被称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 ●鼓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说唱形式。 ●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弹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说唱音乐,又叫曲艺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并有语言密切结合的有说有唱的音乐特征。说唱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两部分。唱腔的结构基本上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大类:民歌、曲艺、戏曲、民间乐器、民族歌舞。 ●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发展。 ●中国戏曲经历了:元杂剧——昆曲——京剧三大高峰。元杂剧是第一个戏曲高峰,昆曲是第二个戏曲高峰,京剧是第三个戏曲高峰。 ●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开始形成,尔后产

什么是老年人音乐舞蹈教育

什么是老年人音乐舞蹈教育 通过对国外老年音乐舞蹈教育模式进行查阅分析,发现国外老年音乐舞蹈教育的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 ①普通高等院校创建的第三年龄大学,和函授老年教育、网络教育以及远程教育,这些均开设了老年课程。譬如在瑞典,很多的老年人会参与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网络课堂进行音乐舞蹈教育,所参与的老年人人数,占到全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②依托社区构建的“社区教育学院”。例如美国与加拿大两个国家,依托社区开设了老年人音乐舞蹈教育组织活动,构建老年人自我管理的教育模式,让参与音乐舞蹈教育课程的老年人担任教育过程中的大部分教育内容和教育任务。 ③福利行政部门举办的老年音乐舞蹈教育。例如在日本的一些地区,当地的福利部门会通过委托的手段创建老年音乐舞蹈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舞蹈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④老年人自己发起并组织的老年音乐舞蹈教育活动。例如在英国的很多老年人会组织身边的老年人一起学习,并定期的举办与参与一些音乐舞蹈教育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老年人自由组合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帮助进行学习。 ⑤非政府部门或者是民间的投资者所创办的老年音乐舞蹈教育。例如在澳大利亚国家与英国,很多活动设备和参与活动的经费,大部分都是通过当地彩票事业的资助所获得的,老年人只需要缴纳少许的资金就能够进行学习。 ⑥一些传媒机构所创办的老年教育节目,和一些图书馆或者是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教育所提供的一些服务,例如瑞典国家的图书馆,为老年人的学习音乐舞蹈,实施上门送书的服务等。 目前,我国的老年音乐舞蹈教育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 ①老年大学的模式。当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已经举办了老年大学,例如天津,北京。老年大学主要是通过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赞助的,在政府部门的赞助下引进各种资源,为老年人进行音乐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社区老年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老年人逐渐被规划到社区教育发展的行列中,从此,社区老年教育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场所、管理以及设施等均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并且在社区参与的人中选取部分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分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科学生升本构成,一部分是来自全疆的需要再深造的音乐专科人才构成,因此,将《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中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为主,相关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讲授为辅。针对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注重方法掌握,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下面就对该门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教材分析 该门课程开设学期是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除去最后两周的复习及考试的4课时,中外音乐史理论知识与经典名曲的赏析内容要压缩在16周完成。针对有限的课时数,及庞杂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方面,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明俊主编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该本教材是适合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选修音乐方向的学生、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因此,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适合目前培养的学生层次特点。该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两大部分。贯穿以中外史学教授为主线,以中外经典作品赏析为主体,做到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的特点。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欣赏导引”、“信息点击”、“拓展与探讨”三大板块

的框架,凸显理论知识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作品分析与人文内涵相联系,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相融合的特点。 二、教学目的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需要重点讲述的理论内容,包括了解包括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世界各地域各历史时期的歌曲、器乐等的世界音乐文化部分。第二,通过对中外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内容的掌握,通过相关经典作品的赏析,提高对中外音乐鉴赏风格演唱的能力;从理论层面进行作品曲式及音乐美学角度的分析,进而达到具备写作思辨性文章的能力。第三,通过以上两层面的学习,在熟练掌握中外音乐史基础知识、经典作品鉴赏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在未来从事音乐教学及音乐鉴赏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音像资料的视听入手,加强音乐审美感受,多唱、多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作理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为目标,注意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世界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音乐审美价值观。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讲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在对中外各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分析中,贯穿“文化中的

20世纪中国舞蹈史

20世纪中国舞蹈史 (一)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莫斯科邓肯舞蹈团”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

西方声乐发展历程

一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主要以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为歌唱形式。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这样出色的产品,他们是有盲人诗作者荷马创作并以说唱的方式演唱。只是比较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进入“中世纪”教会教义几乎垄断了一切思想意识领域,歌唱同样也为各种宗教的附属品。当时的教会演唱圣诗和朗诵《圣经》。这就成为了最早的合唱形式。公元590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选编,修订配合教义的《唱经本》。圣咏是欧洲声乐的萌芽,他要求庄严肃穆的演唱配合教学的氛围。 在圣咏音乐流行时期,从11世纪出现了世俗音乐,此后又相继出现游吟歌手,恋诗歌手,名歌手的专业的歌唱者。他们虽无法完全摆脱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可堪称对宗教韵的大胆突破。 二阉人歌手促使歌唱技巧发展 14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逐步突破单声部,开始进入复调音乐时期,声乐演唱也为多声部合唱方式,出于圣经的古训规定“妇女在教学中应保持缄默”,因此,演唱中的女声部均游男童声代替。这些男童声是被阉割的男童歌手,在声乐发展史上被称作“阉人歌手”。他们的出现曾为欧洲声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他们的声带及喉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阉人歌手具有女声的声带,同时又具备男子的体魄,他们华丽、轻巧,明亮的声音,宽广的音域能令听众激动不已。不容置疑,他们将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境界。18世纪末,阉人歌手开始走向衰落。 三歌剧和美声唱法的产生 美声的发展与歌剧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极大影响中。当时,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歌剧中为了效仿希腊悲剧的朗诵调,他们使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以及语音的起伏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主要起着展开情节的作用。他们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束缚,创造了采用自然声音,由各角色演唱自己的段落的宣叙调演唱方式。为了是宣叙调的演唱更具有古希腊在广场上演悲剧朗诵的那种声音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微弱的童声和假声,而需要采用有足够气息支持,有丰厚声音共鸣,丰满洪亮而咬字清晰、真切并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于是就在前人演唱方式基础上,发展出了美声唱法。卡契尼提出了要以洪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要求,蒙特威尔第则进一步是歌剧音乐戏剧化,写出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咏叹调,这些都使歌唱家们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艺是良好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保障。同时,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第一座歌剧院,使歌剧从最初的宫廷和柜子的厅堂走入了正规的歌剧院,也为社会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欣赏场所。这样,随着观众层次的扩大,欣赏要求不断提高必然的促使歌唱家们开始研究训练完善他们的歌唱技术,以便自己的演唱能力能达到卡契尼、蒙特威尔第所提出的洪亮致远且富于喜剧的美声要求。于是许多卓越的歌唱家以他们高超的演唱技巧,华丽的嗓音,穿过庞大的乐队音墙,清晰地吧歌声送达剧场的每个角落啊,征服观众。使歌唱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所以可以说美声随着歌剧二得到极大发展,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上的表现。他不仅是一种歌唱技术和一种演唱网络。而且还是一定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透过17世纪欧洲诸多音乐学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佛罗伦萨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那波里乐派对演唱风格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美声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美声唱法发展的新时期 进入19世纪,阉人歌手这种不人道的现象逐渐被禁止。歌剧舞台上逐步改变了由阉人歌唱家担任女角的演唱方式。奠定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新演唱的方式。这是欧洲歌剧的重大转折。为了实现男高音演唱技巧的飞跃,以配合不断发展繁荣的歌剧舞台,经过两百多年的教学和长期实践探索,19世纪随着“掩蔽”出现是男声获得稳定的高音,它标志着男高音

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教育的功能(音乐论文)

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教育的功能 当前学校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来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还要具备劳动技能素质及艺术修养素质等。舞蹈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健美学生的形体,有助于学生保持正确的姿态,精神饱满,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既坐有坐相,站有站姿。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越发感到舞蹈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我认为在小学开设舞蹈课非常必要,这是因为: 一、舞蹈是跨越美育的门槛 舞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表演能力。舞蹈就其特点来说最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由于他们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很适合接受舞蹈教育。在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大部分都很喜欢舞蹈,每当上舞蹈课时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可以在舞蹈课上穿上鲜艳的形体服,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同时感受着美的线条,变化的造型,欢快的律动。他们可以在舞蹈课上学到各种舞蹈步伐,做各种舞蹈动作,表演各种民族舞蹈。他们还可以在舞蹈课上欣赏到古今中外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无疑对学生在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

舞蹈艺术的王国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逐渐了解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如:为什么起源于西欧宫廷的芭蕾舞,现在已成了“世界的艺术”,一部《天鹅湖》在世界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为什么非洲的黑人舞蹈那样钢劲有力,而东南亚的舞蹈却婀娜多姿;为什么傣族舞蹈总爱模拟大象和孔雀,而内蒙古的舞蹈家总把自己比做大雁和骏马,原来这是舞蹈艺术存在的共同美感和审美差异。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舞蹈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动作的积累,身体的协调性强了,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都逐渐提高。他们能够分辨动作的美与丑,能看懂舞蹈动作的语汇,能用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他们的节奏感也增强了,感受音乐的能力提高了,能听辩出音乐中表达的喜怒悲欢。这种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的教育,具有一般注入式教育所没有的特殊功能。能长期受到这种艺术熏陶的学生,无论思想行动,还是衣着品位都与众不同,高雅不俗。 二.舞蹈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在实践中还发现,舞蹈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健美学生的形体,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记忆力增强。据调查一般文化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能使他们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舞蹈就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这点,跳舞时,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还要精力集中。因为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学生必须记住它的动律、流动路线、内在情感及节拍,将这些信息输入大脑并很快用身体表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