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摘要: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发展近60年,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面对当前国内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质疑,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所具有的优越性有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生产力中国模式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崇高理想、科学学说、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这四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结合这四个层面来分析和认识。其中,制度层面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是确立全面而科学的认识论。长期以来,许多人奉行“经济增长快等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念,这是极为偏颇的。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应当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础、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体现着社会进步各要素之间本质联系的综合体。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教导,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应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生产力快速发展,二是人民共同富裕。

自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我国生产力得以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空前提高,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显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我国已得到了有力彰显。然而,国内外总有些人(包括国内青年一代的部分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对上述基本结论也未必完全认同。因此,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时,可以依循以下三个方面,从而避免空洞说教,得出让人口服心服的结论。

一、过去和现在的对照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在那样的基础上起步搞社会主义建设,要使生产力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可想而知。应当承认,社会主义目前确实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而主要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

实际上,回眸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到6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即使是在那样落后的历史基础之上,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仍然在短期内就取得了辉煌成就,从而以铁的事实证明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仅以经济发展为例:中国在改革以前,尽管发生了许多失误,走了不少弯路,但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改革以后,从1978 年至199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8 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提高:自1978年至2007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至200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 元增至4140元。平心而论,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逐渐显现,而且日益扩展,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承认这一点,不是闭目塞听,就是别有用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应该加以理论论证,也应该加以实践证实。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论证是比较充分的,这首先应归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曾客观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弊端,而这弊端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最终将由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取代。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再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虽有很大体现,但体现得相对不足,但远非资本主义所无可比拟,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是一个长期

的历史过程,这是由一系列客观因素所导致的:其一,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如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是发达资本主义合乎逻辑的必然发展,而是自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远未发育健全,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其三,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长期破坏。如果无视这些因素的阻碍制约,以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来苛求现实中我国的社会主义,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忘记理论论证,在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上就会悲观迷茫,无所适从;无视实践表现,在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上就会盲目乐观,忘乎所以,甚至重蹈“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之覆辙。

三国内与国际相对比

谈到国内国际对比,许多人习惯于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比较。很明显,把只有几十年发展历史处于幼年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同经过几百年发展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比,既不公正,也不合理,是得不出科学结论的。欲进行科学对比,必须做到两个“科学性”两个“区别开来两个”。

科学性:第一,是指对比方式的科学性,即要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长期性、整体性对比。如果拿某个短期阶段或局部进行对比,据以衡量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是完全错误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率先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其发展水平未必比实行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高,但这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不比封建制度优越。同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也不能因为我国的发展水平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认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优越性;第二,是指对比对象的科学性,即要把资本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区别开来。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八九十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是资本主义,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有二三十个,其余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联合国划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中,绝大多数是资本主义国家。试问,在20世纪新独立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中,有哪一个成为发达国家?

两个“区别开来”:第一,是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区别开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相对于根本制度而言的,这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完美无瑕。当然,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通过具体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将会实现根本制度所蕴含着的、潜在的优越性;第二,是把教条式的社会主义与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如果说苏东剧变宣告的是社会主义的失败,那只是教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相反,多年来中国的辉煌成就,证实了走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最近几年来,有国际媒体高度赞扬“中国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的卓越表现。如果说存在一种“中国模式”的话,它一定是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教条式的社会主义模式,更不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模式。

因此,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是一种现实表现,也是一种目标方向。说它是现实表现,是因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在被实践逐步证实正在被人们目睹和体验;说它是目标方向,是因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它还内在规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把握住这两个方面,既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心,鼓舞斗志,又有助于我们正视不足,奋发向上,从而不断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孙道同,蔡玮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3

2,试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者:黎省吾

3,张治海在曲折发展中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 3 4,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5,张泽军,李汉景,和永昌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云南科学社会,1990. 5 6,陈志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史镜(期刊)

7,进步与优越——从建国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