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6

五行学说6
五行学说6

五行学说的形成

对五行学说的形成,古今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无定论。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外学术界还在关注的课题之一。纵观历代学者所论,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观点:

1.五方说

人类空间意识的起源基础是方位观念。一般认为殷商时代已有了五方观念,甲骨文虽没有明确的五方概念,但对于四方及四方风的记述已经很明确,殷人把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举,用五方总括整个空间方位。空间方位的划分,在古代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它意味着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混沌生活状态,第一次把自己的生存放在一个规则的、有意义的文化背景之中,把自己的思维、认识确定在有条不紊的空间系统中,使一切客体对象都能在这个系统中秩序化、结构化。因此,五方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作为一种原型模式,规定、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形成五方分类配位信仰,此为五行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2.五季说

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均认为五行是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而创立。五行的本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即五个季节的变化。《管子·五行》载五行历遗义,将一年 365日分为五段,以木、火、土、金、水分别统配,并重构五气流行图,按五行相生依次流转。班固《白虎通德论》指出:“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也认为五行就是五个时节。

3.五星说

上古时代,星相知识较为普及,所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顾炎武《日知录·天文》)。古人在观察天体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肉眼可观察到的水、金、火、木、土五星有规律的运动,此五星又称为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或填星),认为五星是五行的根源,而且五星在宇宙中的运动规律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汉书·艺文志》所说:“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西汉末的纬书《河图括地象》说:“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即相对于地上五座大山来说,天上有五大行星即五行,五行的初义就是指五星的运行。

4.五材说

五材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生产生活必需的具体物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又如《尚书·洪范》注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更具体地表述了五行为人们生活、生产所必需的思想。《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国语·鲁语》说:“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其中所说的“五行”,就是指五材。《国语·郑语》曰:“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即金、木、水、火与土发生关系,土是中心,由此而生成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五材则成为构成其他物品的最基本的五种元素。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记载了五行的名称、次序、性质和作用,但没有涉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孔颖达注则指出:“(五材)言五者,多有才干也。谓之五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可见由“五材”易名为五行,实现了由实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从而标志着五行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五行只有抽象为五种功能属性以后,才可以作为归纳自然社会万物万象的模型。

春秋以后,古代思想家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逐渐确立了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克又相生的内在联系。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能灭火,金能伐木等现象,从中认识到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如《左传》中多次提到“火胜金”、“水胜火”。《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明确指出了五种自然物质的相胜关系。对五行相生关系,先秦著作中未见明确记载,但从古人对四时气候及物候运转规律的认识来看,当时已具备五行相生次序的概念。认识了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将其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界乃至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标志着五行学说的成熟。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人类领会世界的基本知性形式,而时间观和空间观最直观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历法。历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时空观就是先民们仰观俯察、理解宇宙、经纬天地、领会历史的基础,天文定五方,历法分四时,五方、四时就成为五行分类体系的基本图式。而五行相生,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自然节律,五行相克则反映了五行体系中相对方位的对立关系,《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盛也。”由此可见,原始天文学和历法月令制度,才是五行学说真正的文化源头和知识原型。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认识和分析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其主要理论包括五行的概念与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以及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含有运动变化之义。随着古人对五行认识的不断深化,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被淡化,其方法论的作用则日益加强和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五行的特性被抽象出来,并作为分析、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进而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某方面相同、相近、相似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分归于五行之中。这样五行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具有一定属性或功能的某种事物和现象的代称或符号。

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也是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舒展、屈伸自如等现象,引申为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爰”,通曰;“稼”,指植物播种;“穑”,指庄稼收获。土地可供人类从事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引伸为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土。由于先民对土的认识比较深刻,因而也就特别重视,故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所谓“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金的“从革”特性,来自对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物的认识。《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注“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综上所述,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人们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具体观察,但经归纳和抽象以后的五行特性及其运用,已经不再是原来所指的具体事物,而具有更广泛、更抽象的涵义。

(二)事物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对事物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取象比类法

取象比类,是指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然后与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类的方法。如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木;若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等等。

以方位配五行为例:旭日东升,有似木性升发,故东方属木;南方气候炎热,有似火性炎上,故南方属火;日落西方,有似金性沉降,故西方属金;北方气候寒冷,有似水性寒凉,故北方属水;中央管辖四方,有似“土辖四方”,故中央属土。以季节配五行为例:春季草木萌发,蛰虫复醒,生机盎然,有似木之特性,故归属于木;夏季赤日炎炎,地气升腾,生态繁盛,有似火之特性,故归属于火;农历六月古人称为长夏,此时温度高、湿度大,是许多植物结果的关键时期,有似土性生化,故长夏归属于土;秋风一起,万物萧疏,生机潜降,有似金之特性,故归属于金;冬季严寒,蛰虫深藏,有似水之特性,故归属于水。

从上述举例可见,取象比类是以事物相对突出的特点、特征与五行特性相类比而得出的推断,因而这种归类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或然的,有时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所以在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推演络绎法

推演络绎法,是根据已知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之五行属性的方法。自然界的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谷以及人体的五体、五官、五志等的五行属性,大多以此法推演而定。以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为例:春季属木,风为春之主气,故风亦属木;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燥亦属金;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之主气,故湿亦属土冬季属水,寒为冬季之主气,故寒亦属水。

以人体为例: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由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属火,而心合小肠、主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由此推演络绎小肠、脉、面、舌也属火;其他以此类推。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抽象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划分为五类,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同时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中医学运用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属性,将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和心身功能活动,归类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并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联系,形成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五行整体结构系统。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递相资生,循环不休。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其中“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如水生木,则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水与木属相生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也称为“生我”与“我生”关系。余以此类推。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递相制约,循环不休。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我克”者为我之“所胜”。如以土行为例,土克水,水是土的“我克”者,故水为土之“所胜”;木克土,木是土的“克我”者,故木为土之“所不胜”。余以此类推。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和稳定。

五行制化,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之论,是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机制。五行的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则事物的发展就会过分亢奋而失衡。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促进事物稳定有序的发展变化。诚如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所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并不是绝对均衡的,或者以生为主,生中有克;或者以克为主,克中有生。如以火为例,木能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金克木,生中有克,可以防止木对火的过度资生而导致火旺;水能克火,但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克中有生,可以防止水对火的过度克制而导致火衰。由此可见,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各子系统之间复杂的调控机制,防止某一方的太过或不及,维持五行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不是简单的两行之间的关系,而是五行之间彼此作用的连锁反应。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现象与控制论的反馈调节原理极其相似,五行的每一行都是控制系统,又都是被控制对象;五行的生与克,实际上就代表着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两个方面。从控制论看,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由控制系统和被控制对象构成的复杂调控系统,对系统本身的控制和调节以维持其协调和稳定。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纳入五行系统之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征。如木性曲直,枝叶条达,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生长、舒展的特性;肝属木,故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亦曰肝主疏泄。火性温热、炎上升腾、光明;心属火,故心主血脉以推动血液循行全身,心阳温煦与肢体寒温相关,心主神明而为脏腑之主。土性敦厚,生养和承载万物;脾属土,故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以营养脏腑形体,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净、肃杀、收敛;肺属金,故肺气有下降之性,能清除废物,保持人体的洁净。水性滋润,有下行、闭藏等特性;肾属水,故肾能藏精,滋润全身,并有主水液的功能。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外,还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事物的五行归类方法,将人体的六腑、形体、官窍、情志等分别与五脏相联系,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人体中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如以肝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样把自然界的东方、春季、青色、风、酸等,通过五行中的木与人体的肝、筋、目等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表达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中医学在其理论建构中,充分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阐释五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是:肝木生心火,如肝藏血以济心,主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火生脾土,如心阳温煦脾土,促进脾的运化;脾土生肺金,如脾主运化,化生精气以养肺;肺金生肾水,如肺之阴津下行以滋肾,肺气肃降以协助肾之纳气;肾水生肝木,如肾藏精生血以滋养肝血,肾阴滋养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肾水克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能制约心阳以防止心火偏亢;心火克肺金,如心阳温煦,可以防止肺寒宣降失常;肺金克肝木,如肺气清肃下降,能抑制肝气的升发过度;肝木克脾土,如肝气条达疏畅,可以疏通脾土的壅滞;脾土克肾水,如脾运化水液,可以防止肾水泛滥。

应当指出,五脏的功能是多样的,其相互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运用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解释五脏的所有功能,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也很难全面解释五脏之间十分复杂的生理联系。事实上,五脏中的任何两脏之间,既存在着相互资生、助长、协同的相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抑制、制约、拮抗的相克关系,此种关系也是双向的。相生、相克在任何两脏的关系之中都可能是双向同时进行的。例如,肝与肾的关系,如果用五行学说加以认识,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二者为母子相生关系。若从两脏生理功能的实际情况出发,肝藏血,调节血量,血中运送的精微可以化生和补充肾精,此即所谓“血能化精”;而肾藏精,精能生髓化血以充养于肝,此即所谓“精能生血”。因此常把肝肾的相生关系称为精血互生,肝肾同源。可见,肝肾母子关系的相互滋生就不仅仅是五行学说中水生木所能全部概括的。另外,肝肾在生理上还存在着藏与泻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能行精,可促进生殖之精的排泄;肾主封藏,固摄精关,能防止生殖之精妄泄。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调节着生殖之精的依时、有度的外泄。显然,肝肾在生理上的关系,要比水生木的母子关系丰富和广泛得多。可见五行的生克制化,实际上仅是用以说明五脏之间生理联系的一种解释性模型,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二)说明人体发病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即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可以说明多种病因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同时,以五行生克的异常,即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可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说明人体疾病的发生

六淫邪气之风、暑(火、热)、湿、燥、寒,情志刺激之怒、喜、思、悲(忧)、恐(惊),其五行属性分别为木、火、土、金、水。这些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五行同气相求,多先伤及其五行属性相同之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风伤筋”,“酸伤筋”,“热伤气”,“苦伤气”,“湿伤肉”,“甘伤肉”,“燥伤皮毛”,“辛伤皮毛”,“寒伤骨”,“咸伤骨”等。

另外,五脏外应五时,各有所主季节:肝气应于春,心气应于夏,脾气应于长夏,肺气应于秋,肾气应于冬。五脏在其所应的季节最易感受时令邪气而发病,如春多发肝病,夏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胃病,秋多发肺病,冬多发肾病。又如形体痹病的发病也是如此,《素问·痹论》认为痹乃风寒湿邪气所致,若“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因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可产生相应的风邪、暑热邪气、湿邪、燥邪、寒邪,所以不同的时令之邪,可以伤及不同的内脏及其所属的形体,而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称为疾病的“传变”,这种疾病的传变可以借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来加以阐述。五行生克异常,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或相克关系遭到破坏而自我调节机制失常,包括相生关系失常的母子相及和相克关系失常的相乘与相侮。

(1)相生关系的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是指疾病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

①母病及子:指疾病由母脏波及到子脏的病理过程。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波及于肝,即属母病及子。临床上多表现为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肝阴虚而阴不制阳,出现肝阳上亢证。这一病理演变过程又称为“水不涵木”。又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临床上常见肝火亢盛引致心火旺盛,出现心肝火旺的病变,也属母病及子。

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病及母”,指疾病由子脏波及到母脏的病理过程。如肝与心为母子之脏,若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终致心肝血虚;或心火炽盛引起肝火旺盛,结果导致心肝火旺,均属于子病犯母。又如肾与肝为母子之脏,临床可见肝火旺盛,下劫肾阴而导致肝肾阴虚的病理变化,此也称为“子盗母气”。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克关系的传变,是指疾病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种类型。

①相乘:即相克的太过,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故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产生的原因,一是克制的一方过盛,以强凌弱,使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的抑制;二是被克的一方本身虚弱,不能抵御对方的克伐,而表现出病理状态;或者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如以肝木与脾土之间的病理影响而言,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满、泛酸、泄泻等,则为木旺乘土(肝气乘脾);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耐肝气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则为土虚木乘(脾虚肝乘)。

②相侮:即反向克制,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故相侮的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产生的原因与相乘类似,一是由于一方太盛,不仅不受克己一方的抑制,反而制约克己的一方;二是由于一方虚弱,丧失了克制对方的能力,反遭被克一方的抑制;或者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如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肺金为肝木的所不胜之脏,而肝木为肺金的所胜之脏,如果肝木之气太盛,或者肺金之气不足,或者同时有肝盛肺虚,

就会有肝病犯肺的传变,临床上常见的肝火犯肺证,即属于肝木反侮肺金的传变过程。相乘与相侮,都是相克关系的异常,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相侮则是与相克次序方向相反的克制现象,但相乘与相侮常常同时出现,在发生相乘时,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乘土,又可侮金;土虚时,既可受到水的反侮,又可受到木乘。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总之,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之间的疾病可以相互传变,这一传变可用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两大类型加以说明。这一认识的意义在于:其一,肯定了一个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到其他脏腑;其二,任何一个脏腑均可受到其他四个脏腑病变的影响。但五行生克异常的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实际上仅是用于阐释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解释性模型,在临床应用时还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病证的具体特点和患者自身体质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把握不同疾病的具体传变规律,也才能更有效地防治疾病。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其功能紊乱或相互关系失调,可以通过诸多途径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从而在色泽、声息、形态、脉象等诸多方面显现出异常变化。由于五脏及五色、五音、五味、五志、五脉等均可分别归属于五行,而五行中同一行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而通过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资料,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疾病的脏腑病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1.确定疾病的脏腑病位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五行归类的理论,可进行疾病的脏腑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情志易怒,脉见弦象者,提示可能是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见洪象,提示为心火旺盛;面色萎黄,口中黏甜,脉缓者,提示为脾病等。故《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2.判断疾病传变及预后轻重

运用五行学说判断病情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在对临床表现进行五行归类的基础上,结合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分析五色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或者病色与病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根据病证与病色的关系判断病情,如肝病面见白色(金乘木),肾病面见黄色(土乘水),肺病面见赤色(火乘金),脾病面见青色(木乘土),心病面色黑色(水乘火)等均为病情严重,是脏病出现了所不胜之色的缘故。二是根据色脉关系判断病情,即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分析病色与脉象之间的关系,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为色脉相符,病情单纯,预后较好;如果不得弦脉而反见浮脉,为色脉不符,见其所不胜之脉,病症为逆,预后不佳;若见沉脉,则虽色脉不符,但属相生之脉,病症为顺,预后较好。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在临床运用五行学说进行病位诊断和病情轻重的预后判断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全面诊察,综合分析,不能仅凭色脉进行判断;另外,前人虽有脏病见其相生之色、相生色脉者病轻,见其相克之色、相克色脉者病重之说,但临床只能作为参考,切不可完全拘泥于五行理论的推断。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五行学说用以指导对疾病的防治,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大法、指导脏腑用药以及针灸配穴等方面。

1.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病传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时,由于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常可波及其他四脏。如肝有病可以通过相生关系影响到心、肾,也可通过相克关系而波及于脾、肺。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患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依据五行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的病传规律,治疗其他脏腑,防止疾病传变,并促进所病之脏的恢复。如肝气太过,木旺每易克土,病将波及脾胃,此时当在平抑肝气的同时,预先健脾护胃,使脾胃健旺,则传变不易,肝病也容易痊愈。故《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其他脏有病也应遵此思路进行治疗,控制疾病传变,将其消除于局部,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①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之虚损,同时还可依据五行递相资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促使其康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肝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药物外,还可以用补肾益精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恢复。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之实邪,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通过泻其子脏,以促进母脏实邪的祛除。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外,还可用泻心火的方法消除过旺的肝火。

②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为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培土生金法: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又称为补脾益肺法、补益肺脾法。适用于脾气虚弱,生气无源而致肺气虚衰,或因肺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所致的肺肾阴虚证。金水相生法还可用于治疗肺肾气虚证,通过补益肺肾之气而奏效。

益火补土法:即通过温补肾阳以补助脾阳的方法,又称为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或部分以脾阳不足为主的病证。应当指出,按五行相生规律,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之间为火生土的母子相生关系。“益火补土法”,当为补心阳以温脾土。但自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此法嬗变为温肾阳以暖脾阳的一种治法,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失建运之证,很少再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①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和扶弱。五行相克异常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不及和反克等不同,但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强弱两个方面,即一方过强,表现为功能亢进;另一方偏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此,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或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或侧重于扶其不足,避免弱者被克或相克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脾胃湿热或寒湿困脾,壅滞气机,影响肝气条达,木不克土而反被土克,此即土壅侮木,治疗应以健脾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弱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反侮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

②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证的方法,又称为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调和肝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者平抑肝木以助肺气清肃的治疗方法,又称为泻肝清肺法、清泻肝肺法。临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为木火刑金。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方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交通心肾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法。

培土制水法:是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健脾利水法、健脾祛湿法等。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所致水肿胀满之类的病证。这里的土,即指脾脏;水,是指水湿邪气。

上述治则治法均是基于两脏之间关系的一种二元调节,而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还可以采用多元调节的方法,即通过两个以上脏的调节,而使受病之脏恢复动态平衡。如《难经·七十五难》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就是肝、肺、心、肾等脏的多元多向调节,肝盛肺虚,可通过泻心补肾而得以调节。又如肝气过旺,肺金无力制约肝木,可致肝旺犯胃。总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治疗疾病,必须分清主次、虚实,要权衡矛盾双方或多方的力量对比而予以兼顾,切忌顾此失彼。

3.指导脏腑用药

五行学说将五脏及药物的颜色、气味分归于五行,按“同气相求”的原则,认为凡是药物的色、味与五脏的五行属性相同者,其间有某种亲合关系,药物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以调整其功能。具体而言,色青、味酸的药物入肝,色赤、味苦的药物入心,色黄、味甘的药物入脾,色白、味辛的药物入肺,色黑、味咸的药物入肾。当然,临床脏腑用药,不可拘泥于色和味两个方面,还应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考虑,辨证应用。

4.指导针灸取穴

五行学说用于针灸取穴时,仍然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结合补母泻子和抑强扶弱的原则选穴,但临证中以补母泻子理论进行选穴者较为普遍,具体又分为异经“子母补泻”和同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1)异经子母补泻取穴:这是根据各经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以辨别其母子关系,然后再根据证候的性质选取不同经的腧穴。如脾虚证的选穴:脾属土,心属火,火能生土,所以心火为脾土之母,于是在针刺选穴时,除了取脾经的腧穴进行刺灸之外,还可遵循“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同时取心经的腧穴刺灸,收到益火补土之效。

(2)同经子母补泻取穴:人体十二正经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特定的腧穴叫“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分别与五行相配属。在治疗脏腑病证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例如心的实证,可按“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的输穴神门(属土)进行刺治。临床上还可以将上述同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法结合运用,如肝阴不足所致的肝阳上亢证,可以在肝经上取合穴曲泉(属水),同时取肾经的合穴阴谷(属水)。这同样体现了补母的取穴原则。

5.指导心理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与五脏活动密切相关。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的作用。临床上可以利用不同情志变化之间的相互抑制关系,来治疗一些情志异常的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前人运用这类以情胜情的精神疗法,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参考。

姓名取名天格地格人格吉凶对照表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计算方法数理取名 五格的计算方法 姓名学中的五格是: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等五格,其计算方法如下: 1、天格:天格数是先祖留传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 单姓和复姓计算天格数理是不同的。单姓的天格数理是"单姓笔画+1",而复姓的天格数理是"复姓笔画数相加"。例如:"丁"姓的天格数理是3(丁2画+1),"田"姓的天格数理是6(田5画+1);"司马"姓氏的天格数理是15(司5画+马10画),"欧阳"复姓的天格数理是32(欧15画+阳17画)。因为天格是由姓氏决定的,所以在姓名学中不能单纯依天格数理论吉凶。 2、人格:人格数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影响人的一生命运。 单姓的人格数理是"姓的笔画数+名(第一字)的笔画数",如"刘德华"之名的人格数理是30(刘15画+德15画);复姓的人格数理是"复姓的第二个字笔画+名的第一个字笔画",如"司马光"之名人格数理是16(马10画+光6画),"东方长红"之名的人格数理是12(方4画+长8画)。 3、地格: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以前的活动力。 单姓和复姓的地格数理都是"名字的笔画数相加",如单姓双名"刘德华"的地格数理是29(德15画+华14画);复姓双名"东方长红"的地格数理是17(长8画+红9画)。单名(如:王华、司马光)又该如何计算地格数理呢?单名的地格数理是"名的笔画数+1",即"王华"的地格是16(华15画+1),"司马光"的地格数理是7(光6画+1)。 4、总格:总格又称后运,影响人中年至晚年的命运。 姓名总格数理的计算是"姓名笔画数的总和",这很好理解。如"丁不三"的总格数理是8(丁2画+不3画+三3画),"东方长红"的总格数理是29(东8画+方4画+长8画+红9画)。 5、外格:外格数影响命运之灵活力。 单姓"将姓名总格数理减去人格数理之差再加1"即为外格(也可以直接将名字的最后一字的画数+1),如"刘德华"的外格数理为15(总格44-人格30+1,华14画+1);复姓"将姓名总格数理减去人格数理之差"即为外格。注意:单姓单名的外格数理为2,复姓单名的地格数理为"总格数理-人格数理+1",单字一般不看外格的。 姓名学中的"三才"是指:天、人、地,即天格、人格、地格。三才配置就是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生克关系。三才的生克关系在姓名学中是极为重要的。 五格剖象法的五格是根据姓名的笔画数建立起来的数理关系,一定要按繁体字的笔画数计算(以《康熙字典》为准)。 五格数理暗示分类 一、吉祥运暗示数(表示健全、幸福、名誉等) 1、3、5、7、8、11、13、15、16、18、21、23、24、25、31、3 2、3 3、35、37、39、 41、45、47、48、52、57、61、63、65、67、68、81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五行人格

五行人格 五行人格身形特征

木行人 木主性,性有仁爱有好杀,性格呈现两面性: 木行人有主见,独立性强,容易自以为是,做事不许人驳辩,不服人,好抗上;正直,说话不会转弯,态度又直又硬,说话不顾别人感受,甚至说话刻薄,对人出言顶撞;肯负责任,有担当力,有才,实干,勤劳,能立,自尊过重,受不了委屈;发怒时非常可怕,杀气重,冷酷无情。 火行人 火主神,神有明有昏(昧),性格呈现两面性: 火行人聪明,善于判断事态(见事明),有领导力,有支配欲望;善于演说,有鼓动力;轻财;好名,好高骛远;好胜好争,好争理,爱显示;务外表,好虚荣,爱面子;铺张,喜夸张,夸大其能,言过其实;有冲劲(有气),主动、积极、进取;脾气急躁;冲动,多变,做事虎头蛇尾;缺少信用,不守诺言,易变卦;表情丰富、生动、善于表演;贪图享乐,好色喜淫,贪心大;爱抱屈;易生仇恨心理;做事荒唐,不合道理。 土行人 土主气,气量有大有小,性格呈现两面性: 土行人实在,稳重,实做实行,笃行道德;诚信,守诺;节俭朴素;安宁沉静(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于吸附人才(善附人);宽容,能容人不好处;多思虑,谨慎,保守,多疑,疑心大,不信人,总保持警惕;或固执死板,不肯变通;或蠢笨蛮横,拙笨;或因胡乱猜疑而产生不实之妄语,或不能包容别人,有己无人,甚或生怨,怨人。 金行人 金主情,情有宜有偏,性格呈现两面性: 金行人敏捷、果断、活泼、灵敏、反应快,做事快(急心),轻狂,好辩;有情有义,体贴周到,无微不至,爱帮助别人,爱对人用感情;感恩,知人好处,好找人好处;账目分明(身清廉);好计较,斤斤计较,付出总望着回报;介入过深,强求于人;残忍,妒嫉;强势、执行力强(静悍),善于管理(善为吏);表里不一,爱虚伪,好说假话,笑在面上,恼在心里,巧言令色,笑里藏刀;心易发恼,爱捉弄人。 水行人 水主精,精有盈有亏,性格呈现两面性: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五行学说 名词解释 五行学说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补母泻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单选 1. 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2.何曰润下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4.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 A.生长 B.生化 C.承载 D.受纳 E.稼穑 6.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 A.从革 B.寒凉 C.沉降 D.隶杀 E.收敛 7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六腑之大肠 B.五体之皮毛 C.五志之恐 D.五化之绞 E.五色之白 9.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喜 D.五官之口 E.五气之湿 10. 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11.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比较 B.演绎 C.模拟 D.试探 E.反证法 12.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 A.ホ为水之于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孑 13.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克规律是: A.金为木之所不胜 B.水为土之所不胜 C.木为水之所不胜 D.火为水之所胜 E.木为金之所胜 14. 肝虚影响脾健运,称为: A.木旺乘土 B.土壅木郁 C.木不疏土 D.木能克土 E.抑木扶土 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土侮木 E.木胜土 16. 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 A.”客色”胜”主色” B.色脉相符 C.”主色”胜”客色” D.生色之脉 E.以上都不是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世界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人与自然五行归类 ——————————————————————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相生就是相互资生、促进; 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抑制。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中医学说将五脏按五行归属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以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1、以五行相生关系说明五脏相互资生、助长 木生火:肝血可养心神,肝喜疏泄展放,有利于心气上升。在病理上一个肝血不足的人,时间长了就可导致心血虚。 火生土:心火下降,像太阳普照万物;地气上升,与天气相合,心阳温煦脾运。 土生金:脾土上升津液以滋润肺金。

金生水:肺金通调水道,肺气肃降水液归于肾。水生木:肾水充满,元气积足,肝气舒畅,以肾精补养肝血。这是五行相生关系阐述五脏相互资生的整体关系。五行圆转自然百病不生。———————————————————————2、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制约 肝木克脾土:肝疏泄条达可抑制脾气的壅滞。 肾水克心火:肾水滋润上行,可制约心火过亢。 心火克肺金:心火的温煦可助肺气宣发,以制约肺气肃降太过。 肺金克肝木:肺气肃降下行,可抑制肝气的升发太过。———————————————————————五行中一行必有一行生,一行必有一行克。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没有克,事物的发展就会过分亢盛而有害。五行之间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只有相反相成才能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发展。如果五行生克制化异常,某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另一方……母病及子或子累其母……在治疗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瘀气滞型黄褐斑,治疗时除疏肝解郁外,因“肾水养肝木”,所以应同时补肾;在肝气郁结致肝阳上亢时,会出现肝旺乘脾土,在疏肝解郁时还要健脾。

五行学说的解释说明

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属性: 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 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5.相侮规律:侮,是欺侮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与相乘一样,同样属于病理的反常现象。但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相侮的次序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五行性格轻松识人

五行性格轻松识人宋联可 了解人,是用对人、用好人的第一步!了解人最重要的是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有效管理的前提是了解人的性格。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最难认清的人是自己,但想做好管理,最需要认清的人是自己。如何突破认识自己的障碍呢? 第一,焦点效应,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记住“别人没我想的那样关注我”;让别人先评价、发言。 第二,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地加工和很好地回忆,当我们评价某人的表现时,不可能不把他和自己做比较。 人们常说:我才不会这样呢;我从来没有这样;如果是我,我就会…… 多想大众情景,不想“我”的情景;尽量少说“我”。 第三,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于是出现了成功归结为自己,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的现象。 不要总关注和自己相关的事;多想想别人做了什么。 罗伊·鲍迈斯特说:“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人正是他们自己”。认识自己的工具——5D测评。 “5D模型”是“五类性格模型”(Five Disposition Model)的简称。“5D 性格”俗称“我的性格”、“五行性格”。 1.五行性格模型 5D性格划分出的五类性格,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各自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每类性格用10个四字词归纳其主要的性格特征,便于更好地认识其性格特点。 表一:

五行人的性格

五行各有所主,特点各异, 在人的性格方面,一般的情况下是 ㈠、论五行的金 ?金?称为从革,具有收敛、清静、肃杀、稳重的特性。一个强金的人,讲义气,必然杀气极大,百煞见之均收藏也。柱中金多金旺性质而刚,但易受其折; 金代表正义感,嫉恶如仇,重视人伦道德。五行金旺的人一生都与金器结下不解之缘。 五行金旺者,本来根据平衡的原理,一世人忌金。这些人不做与金有关的工作,必然好运。但如金太多,变成一种特殊的从旺格,做金的行业会出头。〔凭刀发达致富的刀剪老板,猪肉摊老板,开刀的老医生,甚至修脚皮的老师父〕。 五行欠金的人,大多数都不懂保守平稳之道,也欠缺远见,处事欠冷静。金具有傲性,但杀伤力极强,一个五行欠金的人,能大富大贵,其公司名称,必然有一个‘金’字。一切都在‘金’于生活中处处补救他的运。可以推断身边得力的人,全部金旺,身边有很多姓金的人。 ㈡、论五行的水 ‘水’称为润下,其性是寒冷、向下,应变的特性。用不同形态的玻璃瓶去盛水,水都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瓶子,扭曲水的身子。因此水亦代表‘智’。一个人的八字五行属水性,代表有这种应变的特性,向下者水向低流,能有一种向卑于自己地位的人群中去,有服务群众或不亢不卑的情怀。 ◎因此水旺水多的人,必然具有很大的机灵性,性情急躁而凶暴,易于造出祸端。(水旺的人致富?凭什么?是做水产行业的)。 水命人主智,聪而好学,但水命人曲折多,犹如水从昆仑山流入东海,要经历千辛万苦。 由此推之,八字缺水的人,极具傲性,即是骄傲看不起别人。包融别人的能力也不强,要他扭曲身子去适应制度或环境,往往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水亦代表自由、扩散的机能与精神,机智富幻想,但任性。 在性格上有一个盲点,就是不能像水般因应身边的环境而生存。水可以随意改变它的形状,在圆形的樽变成圆形,方形的樽变成方形。饿水的人所以饿水,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曲折你们的身驱,即是性格上主观而倔强,永远不能够曲折地迎合世界。水只会向下流,饿水的意思即是你不愿意向下走,有一种看不起低下阶层的倾向。缺乏机灵性和缺乏向下属的照应和了解,饿水的人要学习曲折自己倔强的脾气,亦要学习随机应变。有一句说话叫水性杨花,意思即是女性遇上每个男士都投怀送抱,所以水性即是对任何事物都愿意投入,而饿水的意思就是你对任何事物都不投入,认为每件事情都未能符合你的宗旨,或者未能达到你的要求。饿水命的人喜欢说是非,因为说话代表水。你一定不能受到人重视和器重,所以大家要立下决心,愿意将头低下来,多些留意下属和在下位的人,便能够有所成就,这种便是水德,即是水的德行。大家遇见命卜相医山这五种人,代表可以使大家行运。 饿水人的另一个最大特征,就是经常为小事而惊慌,亦即是很容易有神经衰弱。 生于每年夏天西历5月四日至八月七日及秋天三伏(西历10.8-11.7)饿水命的人,就是八字火性太烈八字太热的人。他们的特点是经常混混沌沌,思想很多,所谓多愁善感,理论多多,是典型发白日梦的孩子。如果生于早上九时至下午三时的孩子,这现象更加明显。 因此八字欠水的人,不是喝多一点水可以改运,但是游泳却间接令到此人感到水性为何物,要在水中学到浮沉之道,学习水性的机灵及放开自我的傲性,是必然的。游泳是锻练人投入大我之中而机灵的活着。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 孟凯韬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哲理数学”中“主导属明晰度”的概念,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且发现世界上还有另外七大规律,与之共计十大规律,即对立统一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分浑交逆转换规律、物极必反规律、三五生成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基可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进行探索。 学的概念 今为止,已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必然数学、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四次革命,而哲理数学被称为数学史革命。传统数学只看到了对立,而忽略了统一,只看到了一分为二,二为一,哲理数学则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排中律”的桎梏,指出事此亦彼的,指出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将哲学与数学联系起来。 说,哲理数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在深层及在宏观上存在量关系的科学,是与传统数学根本不同的新数学。它区别于传统数征在于,实现了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逻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它的功能也与传统数学有统数学主要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哲理数学则主要给人问题的思想方法,给人们以智慧上的启迪。 学证实和发现十大规律 界上任何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由事物的本质或状态,所以首先引入主导属性明晰度这一定义。

是任意一个事物,x、y是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y的隶属度分别为A(x)和A(y),且A(x)+A(y)=1,则称Dx )-A(y)为A的以x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称Dy(A)=A )为A的以y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 证法三大规律 属度介于0与1之间,所以主导属性明晰度介于-1与1之间,而以为下极限和上极限。为了表示在任意时刻t的主导属性明晰度,我径相同且相切的两个圆的圆心和切点的直线为时间轴,以时间轴与表示0,以过圆心且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与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交点分-1,每个圆的左半圆周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向,每个圆的右半圆周以为正向,建立圆弧坐标系,那么当x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时,y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单调减少至0.5,从而Dx(A)的图形如左上半圆和右下半圆所构成所示;当x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1,再转为单调减,y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的图形如左下半圆和右上半圆所构成的s形弧线所示。 中显而易见,不论是Dx(A)还是Dy(A),位于时间轴上方的弧线,位于时间轴下方的弧线均表示负数,这意味着人们所谓“一分为种大体的、粗略的划分,且只在极限情况下,即只有当主导属性明-1时,A对x和y而言是“非此即彼”的,除此以外A对x和y的为0,因而都是“亦此亦彼”的。这就是所谓对立统一规律。另一方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意味着量变,主导属性明晰度由负变正意味着质变,所以由图中也可以看出质变是由量变引发的,之必然。这就是所谓量变质变规律。主导属性明晰度从0开始,经和下极限-1,最后复归于0,则刻画出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 (A)=-Dy(A),而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图形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任意一个时刻,它们的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而主导属性明晰度味着“长”,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减少意味着“消”,所以上图表称的,这可称之为“消长对称规律”。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对于时点t,Dx(A)和Dy(A)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因而其和恒等于0。“正反相抵规律”。 换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 和t2是任意两个时刻,t1D(t2)时,称A顺势变化;当D(t1)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五行学说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运动。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它反映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从,由也。革,变革。从革,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 引申为凡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润,滋润、濡润。下,向下、下行。引申为凡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3. 论,也是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的规律与根源。 行的生克乘侮是五行学说用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理金生水, 和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我”者为“母”, 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中将它比作“母子”关系,故 火为木之“子”。 “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金,金克木。在相克关系中,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木,则“我克”者为木,火克金,则“克我”者为火。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以金为例,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和成长; 常现象。 和发展。因此,必须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是事物发展的正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相互滋生、 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这说明自然种关系称为生克制化关系。 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事物才能变化发展,这相乘和相侮

五行属性不同的人之性格

五行属性不同的人之性格 来源-bazimingil 属火的人 属火的人大多有不错的统御领导能力及旺盛的企图心,在团体中能肩挑大梁;企图心强,做事果决,能一心一意,迅速达到组织的目标。而且会随着火焰的渐渐燃烧,愈来愈旺盛,始终能勇于面对考验与挫折。缺点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会采行压倒性强迫他人的手段,采取利已之意见,很少在意他人之立场,有时甚至会以暴力或威胁手段要别人就范。锋芒太露,容易树立敌人。讲话时直接了当,不会拐弯抹角,心里想什么就说出来,在人生竞争之舞台上,不失为一个好的竞赛者。但往往急功近利,忽略了人情世故,虽然会拥有好的部属,却难以拉近彼此距离。属火的人,本质上是相当重感情的,在朋友有难时,会相当热心能够挺身而出。 属土的人 属土的人是非常能信守承诺之人,有相当强的亲和力。务实的态度会为自己赢得大众的支持。具有精打细算的能力,以非常有自知之明的眼光衡量自己,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个性沉稳、工

作投入,做事认真丝毫不马虎,天生具有组织能力。但太务实的性格,比较迟缓,比较保守,句句都是不顺耳的实言。不喜欢夸大其词,客观且凡事小心翼翼;缺点是缺乏丰富想象力,无法对事情做大胆之假设,或去追寻更大的梦想,但是严以律己,自爱自重,颇受同事间及上司的喜爱,对于上级交付之任务,均能圆满达成。 属金的人 本质是较重意气,个性有棱有角,且非常坚强,是个野心家,想得到的东西,无论大小,夜以继日,一心一意朝着目标勇往直前,遇到问题即能马上解决,对于事情的反应很强烈,追求权利及财富的企图心极旺盛,就象金属的锐利光芒,反应在人你关系上,幽默、机智、活泼,有口才,所以多方面的才能可超越众人,但容易坚持己见,疏于沟通,长久下来,难免会丧失一些机会。常以笑容迎人,但是重名利,占有欲强,追求财富、权利的企图心旺盛,因此内心隐藏着强烈的斗志,随时都想和人一较长短。小心急功近利,却草率从事,不要以为自己才高八斗,没人能凌驾,这种观念将导致失败,并要小心自己的虚荣欲;否则节操不保。所以要适时采纳别人的意见的锋芒,则成功指日可待。

五行表格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五行表格图 篇一:五行表 五行表 五行养生图表 篇二:五行性图表 五行性图表-性格与命运 庐山东林寺朱景东居士提供 性格决定命运,改变性格、变化气质,则能够改造命运。 一、性 1、天性——明德:仁义礼智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2、禀性——五行性:贪嗔痴慢疑、恨怨恼怒烦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大学》) 3、习性——名色财食睡、吃喝嫖赌抽 二、命

1、天命:天命之谓性。(《中庸》) 2、宿命 3、阴命 4、了阴命,止宿命,长天命 5、知命:命者,本分;命者,名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第十三》) 6、敦伦尽分方为立命——引入伦常道 三、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1、改造命运:善、功、德 2、离苦得乐:去习性,化禀性,养天性;了阴命,止宿命,长天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3、究竟离苦得乐: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念佛求生。 4、不离本位,当体成真:即自己根机性格特点,扬长避短,一成一切成。 5、道在伦常日用中,离开伦常无大道 附录:五行图表 (注:理论来源——河图:黄河龙马,伏羲八卦,《易经》,明阴阳;洛书:洛河神龟,大禹九章,《洪范》,明五行。此乃中国文化之源,经孔子整理,思孟发扬,流传至今,德泽百世。) 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往往会有种性,阴阳也是交叉的。性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讲五行是为了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学了五行性后一定有要看别人,要看自己。见贤思齐,见不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五行 3.相生 4.相侮 5.子盗母气 6.培土生金 二、选择题 1.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 A .绝对的 B .有条件的 C .单方面的 D .量变的 2.“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 A .阴阳对立 B .阴阳依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3.心病传变到肺属于五行的:() A .相乘关系 B .母病及子关系 C .子病及母关系 D .相侮关系4.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水为火之所不胜 B .金为土之子 C .木为水之子 D .土为水之所胜 5.以下哪种治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 A .抑木扶土 B .培土制水 C .滋水涵木 D .佐金平木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7、具有变革性质的物质属于( ) A .木 B .水 C .金 D .火 8、“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主要是利用了五行的()关系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侮 三、填空题 1.五行相生关系又叫关系。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2.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叫。在五行肝病传脾是属。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 4.阴阳的基本规主要是指阴阳的及。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 6.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与“”的关系。 7.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生现象。包括和 两方面。 8.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简答题 1.如何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简答阴阳五行的关系。 3、运用阴阳学说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4、五行的特性是如何定义的? 5.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6.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其生克乘侮规律如何? 7.何谓五行的制化?其规律是什么? 8.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9.怎样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五、论述题

整理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009年医学考研中医综合题型变化

2009年医学考研中医综合题型变化 拿到中医大纲之后变动不大。深入分析以后,发觉今年很有可能按照七版教材出题了,建议大家按照七版教材进行复习。关于政治部分可以说是完全没变化,部分内容甚至又改回了07年的语句表述。英语部分一字未动。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针灸学25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考查目标、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I.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攻读中医药学各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之需要。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理,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阴阳五行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阴阳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生克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学说的重要性

五行的重要性: 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础理论体系,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洞察万物变化的一套符号和信息系统,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 第一、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天地生成和变化。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 中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成为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影响至今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同时,形成了天文学、气象学等。 第二、阴阳五行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阐述了运动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结果。 第三、阴阳五行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生、长、收、藏也是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这正是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 第四、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在中医界内有一句话可说明其重要性: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以阴阳

五行学说为基础,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第五、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生命能力的源头。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 上述五个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黄帝内经》归结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举例:五行是人的应世之法 1、用于自身,可预防疾病,身体健康; 2、用于子女教育,可因材施教,培养英才; 3、用于家庭,可让家庭和谐与幸福; 4、用于社会关系,可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5、用于事业,可团队合作,分工精确,成就事业。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