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指标的选择和优化

最新技术指标的选择和优化
最新技术指标的选择和优化

技术指标的选择和优

本报告导读:

指出技术指标择时的四大误区及各自的优缺点

提出了十大评价指标全面评价择时效果

测试了十几种技术指标近 10 年来对上证指数的择时效果,并据此精选指标构建了 12 个综合择时模型,部分模型可在10年内取得30倍以上的稳定收益投资要点:股指期货的推出为量化择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前,机构投资者更看重选股。由于现货组合流动性的限制,当择时模型发出交易信号时,投资者不能快速的建仓或出清,这样就会使模型的择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大部分机构投资者会采用中长期的择时方法,但中长线择时会错过很多建仓或平仓机会,择时效果远不及短中线择时模型。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机构投资者可以用来投机或套保。由于股指期货的流动性远高于现货,且采用保证金交易,投资者可以对股指期货进行频繁交易,短中线择时模型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技术指标进行优化、综合,开发了多种交易频率相对较高的择时模型。

由于提供的信息片面,采用单一技术指标择时很难在变化莫测的行情中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各类均有自身的优缺点,有的指标仅适合于特定的市场行情。例如,简单的 20 日均线就可以在 10 年内获取近 600%的收益,但其成功率只有 31%。显然,20 日均线在

2006~2008 年股市大幅波动时可积累大量的超额收益,但是在震荡市中效果较差,而这种大

牛市、大熊市以后出现的概率较低,因此,仅采用 20 日均线恐怕很难像以前那样获取大量的超额收益。又如,TRIX(47,12)的成功率较高可达到 73%,但其发出的交易信号较少,10 年仅能操作 11 次。另外,许多常用的技术指标择时效果一般,参数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许多常用的技术指标如MACD、BOLL、SAR、KDJ等,在默认的参数下,很难获取较高的超额收益。

通过3种综合方法可显著提高择时收益。我们认为当较多技术指标同时指向多头时,买入信号会更加可靠,反之亦然。本文通过优化权重法、等权重法及 0/1 规划法等 3 种方法对精选后的技术指标进行综合择时。前两者是对技术指标赋一定的权重后进行加权综合,当综合择时指标高于阀值时买入,反之卖出;后者是先选定一些重要的技术指标作为备用,当备用指标中指向多头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买入,反之卖出。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3 种方法均能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有的甚至能在 10 年内获取 30 倍以上的择时收益,并且成功率在60%以上,年胜率在90%以上。为增强其适用性,降低交易频率,我们对阀值增设了缓冲区,当综合择时指标突破缓冲区上限时才买入,跌破下限时才卖出。增设缓冲区之后,可将交易次数控制在120和60次左右,但部分模型仍能获取10倍或7倍以上的收益。

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当股市大跌时,投资者没有避险工具,唯一可以表达看空意愿的手段就是卖出股票,降低仓位。但是,由于股市的流动性有限,投资者只能逐步卖出,这样,到清仓完毕时,股市已经有一段很大的跌幅。另外,由于卖出期间较长,投资者可能会抱有侥幸心理,期望大盘快速止跌企稳,从而错失做空良机。这也是中国的基金择时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所在——不是基金经理无择时能力,而是无法及时、迅速的表达择时意愿。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由于期指的流动性较好,投资者在看空时可迅速开空仓套保,锁定收益。因此,我们认为,股指期货推出之后,择时能力对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会不断增加,择时策略的开发则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般投资者用于择时的指标包括宏观经济指标、技术指标以及 Hurst 指数等。但宏观经济指标公布的频率较低,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用于择时的效果并不理想。Hurst 指数基于分形理论,指标单一提供的信息有限。普通投资者最常用的还是采用技术指标择时,但是由于技术指标种类繁多,再加上不同的参数可能会显示出完全相反的操作信号,经常让大多数投资者无所适从。本文拟通过对上证指数历史价格的测试,寻找适合中国股市的长期有效的技术指标。考虑到不同的技术指标反映的信息不同,并有各自的优缺点(例如有的指标反映比较灵敏,但失误率较高;有的指标长期看来较为稳健,但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有限),本文将以常用的技术指标为基础,构建综合评价指标来进行择时,当大多数重要的指标处于多头信号时买入,否则卖出。

1.使用技术指标择时的误区

一般的行情软件里面都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技术指标,这些指标大多是从成熟的海外市场中流传进来的。面对海量的技术指标以及众多的可调整的参数,许多投资者无所适从,经常陷入以下几个择时误区。

一是,使用前未检验指标的有效性。很少有投资者在使用技术指标前认真测试过该指标在历史上是否长期有效,是否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胜率如何,参数是否最优。更多的投资者都是采用最常用的技术指标,沿用“默认”的参数,进行简单的、主观的择时,或者完全靠感觉、凭经验择时。事实上有些指标并不适合中国股市,有些指标的参数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二是,使用的技术指标不固定。有些投资者在不同的时期会选用不用的技术指标——有时采用均线类指标,有时采用超买超卖指标;有时选择中长线指标,有时又选择短线指标。诚然,有些指标确实仅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才有效,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大多数时候投资者无法判断当前的股市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三是,择时意志不坚定。择时贵在坚持。一旦选择某些历史上长期有效的技术指标,就应当严格按照技术指标进行操作。有许多投资者有时择时,有时不择时。买进股票后,即便所选的技术指标发出强烈的卖出信号,也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下跌只是暂时的,并未“有效击穿”支撑线。等到股价继续下跌时,股票被套牢,更不愿意“割肉”出局。当然,有些投资者择时意志不坚定,是因为所选的技术指标成功率较低。例如,从历史收益率来看,利用20 日均线择时可获得很高的超额收益,但是其成功率只有 30%左右,即采用其发出的买入信号交易 10 次,只有 3次能获得正收益。成功率较低自然会影响投资者对择时的信心。

四是,采用生僻的技术指标择时。还有些投资者认为,一些常用的技术指标已被众多的投资者使用,很难据此获取较多的超额收益,转而采用一些生僻的技术指标。但是,这些技术择时的效果并不好。事实上,有些技术指标使用的人越多反而越有效。例如均线系统,当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均线会成为有力支撑,并在支撑线处做多,这样,均线就“顺其自然”的成了支撑线。

尽管有很多投资者采用技术指标择时,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采用多个指标综合择时或自创择时指标择时,但由于存在上述几大使用误区,很少有投资者单凭借技术指标能获取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

2 建立全面的择时评价指标体系

许多投资者习惯于用过去一段时期内的总收益来衡量择时指标的优劣,但是仅看总收益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许多技术指标仅适合于某些特定的阶段,而投资者测试技术指标收益率的阶段可能会与当前所处的阶段呈现完全不同的特征。例如,采用均线系统能在2006年~2008 年获取极大的超额收益,但在今年采用均线系统很难获得超额收益。主要原因是均线系统在股市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尤其是大熊市)很容易获取超额收益,但震荡市中由于经常发出错误的或滞后的买卖信号很难获取超额收益。因此,除了总收益外,我们在评价体系中还引入了半标准差和夏普比率,分别来衡量择时的风险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不过,仅从收益、风险的角度来衡量择时指标仍然有较强的局限性。业内一个常用的评价指标是成功率,即根据择时指标进行交易的次数中收益为正的次数占比。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常用的技术指标成功率都不高,一般只有 30%~40%。可能会有投资者产生疑虑,既然成功率都这么低,为什么还要择时?其实,许多择时指标主要功能是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及时止损,而不是在市场上涨时多获利。事实上当市场出现单边上涨时,采用择时指标的收益还不如买入并持有策略。如果利用择时指标能及时避开每一次大跌,并在上涨时能适当获利,则在长期内必定能获得大量的超额收益。为了能提高投资者对择时指标的信心,我们在构建综合择时指标时,会在提高超额收益的同时,尽可能的提升其成功率。

成功率只是反映了择时指标处于多头状态时股市上涨的概率,并没有反映择时指标处于空头时股市下跌的概率。如果在股市上涨时,择时指标却显示空头信号,则会让投资者错过获利的机会。于是,我们针对择时指标又提出了一个评价指标——匹配率,即择时指标发出多头信号时市场上涨、发出空头信号时市场下跌的次数占比。

成功率和匹配率只是反映了按照买卖信号来操作是否盈利的概率,而不能反映在一定时间内跑赢指数的概率。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年胜率来反映在任意一年内(240个交易日)择时收益超过指数收益的概率。估算这一指标需要较长的样本期,并且要经历过牛、熊市及震荡市。为了获取较多的样本,本文在计算年胜率时采用每日滚动的方法。这样在10 年的样本期内可获得 2000 多个样本,年收益率大多在-23%~54%之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如果在众多的样本期内仍能获取较高的年胜率,则意味着该择时指标的稳健性较好,可适应于不同的市场环境。

为了评价择时指标的及时性,我们还提出了两个评价指标——买点准确率和卖点准确率,分别表示根据择时信号买入(或卖出时)股市在5个交易日之内(或在下一次卖出或买入之前)的最大收盘涨幅(或跌幅)高于 3%的次数占比。这两个指标除了能反映及时性之

外,还能评价择时指标是否适合做短线交易。如果某一择时指标的买、卖准确率较高,短线投资者可以据此做多或做空,快速获利的概率会较大。

交易次数也是衡量择时指标的重要指标。目前,基金对股指期货的套保还有较多的限制。绝大部分基金都没有申请套保方面的资格。即便基金将来可以进行套保,但套保的比例也会很低(不会超过 20%)。这就意味着,即便择时指标出现空头信号时,基金也不能及时的抛空期指进行完全套保。因此,资金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更希望采用交易次数相对较少的择时指标进行中线择时。但如果交易次数大幅减少,获利、止损的机会就会减少,择时的总收益必然大幅减少。

利用技术指标择时时,经常会出现买入发出后很快又发出卖出信号(或卖出发出后很快又发出买入信号)的情形,让投资者很难适应。我们把买卖信号发出时点间隔在两天之内的次数占比称为无效次数占比。当某择时指标的无效次数占比过高时,必然会影响使用者的心态和信心。

综上,我们采用总收益率、半标准差、夏普比率来衡量择时指标的风险、收益特征,以成功率、匹配率、年胜率来衡量择时指标的准确性,以买点准确率、卖点准确率来衡量择时指标的及时性,以交易次数、无效次数占比来衡量择时指标的适用性。这样,采用上述十项指标,我们可以全面评价择时指标的优劣,并从中挑选出适合自身偏好和资金规模的择时指标。

3常用的择时指标及其优缺点

我们将常用的技术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均线类指标,包括均线(MA)、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三重指数平滑平均线(TRIX)、BOLL 线、动量指标(MTM)、抛物线指标(SAR)、动向指标(DMI)等。这类指标一般是以过去一段时间内证券的收盘价的均值(或最高、最低价)构造一条支撑线或压力线,当股价在支撑线上面时做多,当股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