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太平天国

李鸿章与太平天国
李鸿章与太平天国

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读《李鸿章传》有感公历1823年2月15日,正月初五,正当人们忙着置酒席,接“财神”,欢庆“财神”生日的时候。安徽省庐州府李氏宗族正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他就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烜赫一时的李鸿章。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长期沉存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搏斗的的漩涡之中。他的生前与死后,人们始终对之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他这复杂的一生中与太平天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鸿章的祖辈并不富裕,靠土地为生。但和其他普通农民家庭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家世代推崇接受儒家教育。靠着勤俭节约从“清贫无田”到鸿章高祖时已“有田二顷”。成为新一代的地主。李氏虽然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但苦于没有政治靠山,从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科举猎取功名,成为李氏子孙的愿望和梦想。鸿章父亲李文安的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象征着李氏宗族进入了政治舞台。李鸿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在生活道路的选择上不的不说深深打上家庭的烙印。首先,这个家庭属于官僚地主阶级,但经济状况拮据,政治权势不大,具有较为强烈的提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的愿望。其次,这个家庭推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希望子孙“策远志”,“出风尘”,成为清朝统治阶级的忠诚卫士。

所以从小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一天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6岁,鸿章在父亲开设学馆读书,之后又师从多

位名师。但要说对李鸿章影响最大的老师,那还非曾国藩莫属。可以说曾国藩是李鸿章仕途生涯的领路人。早年,鸿章第一次会试虽然落地,但诗文却博得曾国藩的喜爱,于是就师从曾门。结果第二次科举鸿章果然脱颖而出。刚开始李鸿章担任的是国史馆编修,转而成为翰林院的编修,利用这个不错的工作机会,李鸿章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担任编修的这段期间,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展望未来,前途似锦。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运偏消”一场突发的社会震荡是他不得不以儒生而充军旅。

太平天国的兴起,使得满清贵族的统治阶级们都警觉起来。当时的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时候,百姓名不聊生,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太平天国的兴起,掀起了反清的热潮。清政府在同时面对这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内部农民起义两难面前。保住清王朝的统治权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但当时清朝的达官贵人和主要支柱绿营兵腐朽不堪。正当地主阶级手足无措,无力挽回局面之时。一股新的反动势力从地主阶级中涌现出来。那就是地位不高的汉族地主举办的团练。他们协助清军镇压百姓,屡建奇功。1853年2月24日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了安徽省安庆市,杀死巡抚蒋文庆。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地主阶级的立场和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驱使鸿章遵照清廷意旨,离别翰苑,返回家乡,去扼杀造反的农民。李鸿章怀着满腔的雄心壮志,准备大显身手一番。但却不知自己一届书生,只会纸上谈兵,对军事一窍不通,再加之外有建都南

京的太平天国的威逼,内有风起云涌的以捻党为主体的群众反抗斗争,自己又无权无势。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他先入周夭爵幕,是时太平天国正忙于巩固南京周围的阵地,尚未派兵北伐,西征。而当时安徽境内的捻军却一跃而起,成为当地抗清的主力。周天爵吧剿杀皖北捻军、防止其与太平军联合放在首位。李鸿章也就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有很多无辜的百姓倒在了血泊中,却没能击毙李鸿章。李鸿章随同周天爵参予了两次较大的绞杀捻军的战役。接着李鸿章、李鹤章督团随同周天爵在定远荒陂桥、寿州东乡等地击败陆遐龄起义军。。陆遐龄(约

1803—1853)是定远县荒陂桥旗杆村(现属长丰县沛河乡)人,为地主家庭出身的武秀才,因受到某个案件株连被关押在安庆监狱。1853 年 2 月太平军首克安庆,把他从监狱中拯救出来,并派他返回定远组织群众起兵响应。约在 3 月上旬,陆在家乡造反,竖立“随天大王百战百胜等旗”,聚众万余,打击土豪,抗击清军。据时人记载,定远知县督兵进犯,“两战,两败”,而城内团练,更“事同儿戏”,甚至公然乘机渔利,“有用竹枪一支,开支公项八百文者”。是时,合肥夏村夏金书联络陆遇龄“约期大举”,南北呼应。李鹤章闻讯,立即率领团练百余人前往围捅,杀害金书父子,解散千余,“增立东北乡团防”,堵塞了陆遐龄南下的通路。接着李鸿章、李鹤章督团随同周天爵在定远荒陂桥、寿州东乡等地击败陆遐龄起义军。4 月中旬周天爵诱捕并杀害了陆遐龄父子。周天爵奏奖李鹤章六品衔。周天爵奏奖李鹤章六品衔。另一次是镇压多达 4千于人、活跃于颍州、

蒙城、毫州交界地区的陈学曾、纪黑壮起义。李嘉端一直想堵截太平军进入安徽。其实,本地的造反群众已经搞得他们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哪还有什么力量阻止太平军破门而入呢?就在李嘉端行抵庐州不久,太平天国先后派兵大举北伐和西征,而安徽则首当其冲。率先挺进安徽的,是以林凤祥、李开芳为首的北伐军。5 月 28 日北伐军一举攻下凤阳。他令王正谊、李鸿章率领各自的部队快逃。只是由于北伐军继续北上,并没有挥师南下。李嘉端、李鸿章才得以逃脱灭顶之灾。李嘉端为了阻止西征军北上夺取庐州,进而与北伐军会合,慌忙派遣张印塘、李鸿章分别带勇驻防集贤关和运漕、东关。集贤关系安庆北面的重要战略据点。运潜、东关既是巢湖一带和庐州门户,又是漕粮的集散地和运输孔道。西征军为了取得粮食以接济安庆和南京,进占运潜,迫使李鸿章带勇退防东关。之后李嘉端赏给了李鸿章六品顶戴蓝翎,以示鼓励。其实,从这两次战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李鸿章并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军事功绩,还不是能打的时候打,大不了就逃。特别是在军事实力相差特别大的时候,这种行为也就更为明显。1857 年 2在皖北发动了防御中的攻势,连克桐城、舒城等地,大败清军,击溃李鸿章所部团勇,李鸿章奉母仓皇北逃。。8 月陈玉成率部克复庐州,将李鸿章祖宅“焚毁一空”,李鸿章逃经明光镇。

李鸿章回籍督办团练,历时 5 年有余,战场受挫,仕途维艰,离他所追求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了。究其原因:一是安徽反清形势高涨,捻军和太平军遥相呼应,使清军和团练陷于四面受敌的困境,二是历任安徽巡抚和统兵将帅多为庸庸者流,使李鸿章得不到有力扶持和启

迪,从而饱尝了封建官场中的互相倾轧之苦,三是李鸿章儒生从戎,既缺少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又赤手空拳。

当李鸿章仕途碰壁之际,曾国藩写信劝告李鸿章仿效湘军,精练淮勇,

尽募新勇,不杂一兵,不滥收一弁,扫除陈迹,特开生面,赤地新立,庶收寸效。老师的信让李鸿章陷入了沉思,自己军事败北,仕途碰壁,同僚侧目,愁绪满怀。让李鸿章有认清改弦更张之必要。1859 年 1 月怀着悲凉心情的李鸿章,终于受到命运之神的惠顾,从一个潦倒失意客一跃而成为湘系首脑曾国藩的幕宾。之后他创立了淮军,收编一些了太平军。李鸿章重视军事武器的配备。这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在1854 年 2 月他编成并督率湘军水陆两军,沿湘江北上抗拒太平军。最终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从李鸿章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鸿章为了追求仕途上的发展,残害了多少的无辜的百姓。但这未必全是他的错,他从小接受封建的儒家的思想教育,把入仕做官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把谋求政治地位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些本该没错,但错对是他所处的世代是一个末世。古人云,时势造英雄,你所处什么样的时代,就会受什么样的影响。时代让他一个儒生去从军旅,从一开始他的道路就走错了,之后也会一错再错。为了在急剧变化的时局去实现他的梦想,他只能一错再错。在此,我为他感到惋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