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人,它与学科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就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学科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流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科教育的质量也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为目标。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即自觉的、主动的、有效的、科学的学习。因此,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实践领域,也为学科教育提供了变革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与完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然而,自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尽人意,两者的结合大多还流于表面,甚至是牵强附会,为结合而结合,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才能达到两者的真正结合而促进其协调发展?笔者就此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必须是一个目标明确、层次有序和措施有保障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面的忽略都可能影响目标的实现。

一、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基本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结合与渗透的关键,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焦点是学习过程,即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其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能力结构,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创新水平

这是在学习中发展智力因素的基本目标。它既包括处理外部信息的具体学习方法和智能技能的掌握,也包括监控内部认知过程的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这是学会学习的主体内容,也是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迅速变革的社会里生存、发展仅靠传统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善于有效地处理外界的大量信息,不能够积极调节、监控自身的认知活动,就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促进学生能力结构的优化、掌握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就成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

(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

这是“学会学习”的支持性目标:一方面指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善于发挥自

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学业中的挫折与失败,并善于克服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虽然学习心态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它是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目前导致中小学生各种学习问题,包括厌学问题大量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心态普遍不良。可见,良好学习心态的养成是由“苦学”向“乐学”转化的关键,也是提高学习动机的基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的前提,因此也必然成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培养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积极的认知动机

这是“学会学习”的动力性目标,它包含不同的层次与类别。第一层为依附性动机,是依赖于教师的适宜奖励与支持而产生的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第二层为自励性动机,是依赖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与社会地位提高而产生的学习热情;一第三层为求知性动机,它产生于对世界的探究与好奇,是依赖于认知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不同层次的动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都可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应包括正确的激发、引导、调控学生的动机系统。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积极的学习行为

这是“学会学习”的行为化目标,从性质上看,既包括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包含不良行为的矫正;从作用上看,既有学习活动本身所需的行为习惯也有学习活动的支持性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保证学有所获,而且将使学习成为良性健康发展的循环过程,通过“铸其行”而“修其心”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协调统一的目标。

二、构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签本架构

两者的相互渗透是一个由浅人深的分层次的系统工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教学内容的渗透:这是相互渗透的第一个层面,主要通过挖掘学科教学中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来进行。由于许多学科教材本身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包含了学科教育的成分也包含了心理教育的成分,如语文、英语、艺术、体育及思想品德等学科教材,就包括了大量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发展潜能、提高素质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使得内容的相互渗透成为可能。当然,这种渗透也有一定局限,部分

学科内容与心理教育的内容距离较远,硬要结合难免牵强附会,但作为两者相互渗透的初级层面,它仍然是整体架构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教学环境的渗透:这是相互渗透的中级层面,主要通过营造健康、安全的教学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达到健康、快乐、主动学习的目的。由于学科教学多是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是典型的群体互动活动,因此,教学氛围对每一个学习者都显得十分重要,不仅影响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效果更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心态、认知水平和固定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指具有安全性、自主性、交流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心理环境,既存在于课堂也存在于课外,学生在此清境中可以畅所欲言、没有恐惧与过敏性焦虑;主动积极、充分发挥己之所长;开阔视野、不断创新求变革;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协作支持、共同发展。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自主教育”、“偷快教育”、“成功教育”、“互动教育”等教学模式的探讨都包含了此项内容的研究。由于它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的更重要的组成都分。

教学方式的渗透:这是相互渗透的高级层面,主要通过教学形式与方式的改革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全新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策略、科学的学习观念与科学健康的人格。如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就是这种变革的结果,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也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教师的教学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实现了“乐学”、“盼学”、“善学”的目的,不仅从根源上避免了学习心理障碍的发生,更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健康科学人格的形成,使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本质的融和,实现了共同的本质目标。除此之外,还有如创造性学习、网络与个别优化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尝试,使这一层面的相互渗透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以上几个层面可以相互支持,协同作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使学校教育活动更加协调一致、和谐发展。

三、建立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保障机制

目标与理论框架确定之后,如何实施就成为结合与渗透进程的关键性环节,我们认为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实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将保证两者的结合与渗透在科学与理性的范畴内进行;其次是具体的实施措施,它使理论的构想具有了操作性,从而对教育实践更具指导意义。

(一)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基本原则

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或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而是辩证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适当性原则:即要把握好相互结合与渗透的“度”。强调学科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并非否定以往学科教育的积极作用,而是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发展性,因此,学科教育首先应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为结合而结合丧失或迷失了自身的基本方向使学科教育心理学化,因注重背景而忽略了主体,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与作用,一方面,它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或一个学科,因此,不应将其课程化而必须渗透到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它在学科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促进学科教育从“课程化”向“人性化”,从“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化,更好地发挥学科教育的作用,而不是否定学科教育的作用更不能取而代之,只有掌握好两者结合与渗透的“度”才能达到真正结合的目的。

适宜性原则:即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量材而行。不同的学科内容差异较大,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也各不相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结合与渗透不能不考虑这种差异,不仅在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上要因“材”而行,即使在教学背景和教学方式的渗透上也要考虑其特点与差异,有的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的侧重科学探究与发现,每个学科在两者的相互渗透中都应有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但各个学科的结合点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

适应性原则:即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层次量“力”而行。不同的学生原有基础不同、人格特性不同、自我实现目标不同、自我发展与教育的能力不同,因此,对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不同,小学教育阶段学科教育主要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健康的学习行为;初中教育阶段则要注意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高中教育阶段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故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还应考虑在不同

阶段的工作重点,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否则这种结合就只能流于形式与空泛。

(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实施措施

与相互渗透的结构相对应,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人手:

第一个层面是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强调在知识传授和教学目标之外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如热爱生命、认识自我、适应社会、主动发展等,实际上不少教材内容本身就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因素,关键在于实施者的挖掘与探索以及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探索必须注意两者的融会贯通,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另外,课程改革本身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性目标,越来越强调“走向生活”、“走向创新”,越来越具有弹性,这就给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使得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第二个层面是教学环境的相互渗透,强调创设健康、安全、愉快的教学氛围,达到自觉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健康的教学氛围是具有安全性、自主性、互动性、合作性的氛围,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因获得鼓励而畅所欲言;因思维碰撞而产生灵感;因友好互动而激发动机;因体验成功而增强自信,从而不仅主动积极地吸纳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健康愉快、敢于探究的心态,避免了各种学习障碍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敬业、爱生的良好情感、教学的引导与组织能力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第三个层面是教学方式的相互渗透,强调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旧有教学程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促使学习科学化。既包括教学手段的更新,如多媒体的应用、实践活动的介入等;也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更新,如: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互动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的尝试等,它可以从根本上把学生从被动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养成“会学习、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能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的“顶尖”素质,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个层面是行为训练的相互渗透,强调灵活的借用心理辅导的相关策略去除不良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直也是学科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由于其自身手段的局限一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辅导中却有不少根据学生心理规律设计的行为调整方法,这对

支持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有帮助,在学科教育中运用它不仅使不良习惯的去除更有效、良好习惯的养成更稳固,更重要的是使学习习惯的培养成为可以控制、调节的科学的过程,成为系统教育活动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之一,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也可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真正落到实处。

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人,它与学科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就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学科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流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科教育的质量也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为目标。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即自觉的、主动的、有效的、科学的学习。因此,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实践领域,也为学科教育提供了变革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与完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然而,自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尽人意,两者的结合大多还流于表面,甚至是牵强附会,为结合而结合,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才能达到两者的真正结合而促进其协调发展?笔者就此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必须是一个目标明确、层次有序和措施有保障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面的忽略都可能影响目标的实现。 一、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基本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结合与渗透的关键,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焦点是学习过程,即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其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能力结构,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创新水平 这是在学习中发展智力因素的基本目标。它既包括处理外部信息的具体学习方法和智能技能的掌握,也包括监控内部认知过程的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这是学会学习的主体内容,也是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迅速变革的社会里生存、发展仅靠传统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善于有效地处理外界的大量信息,不能够积极调节、监控自身的认知活动,就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促进学生能力结构的优化、掌握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就成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 (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 这是“学会学习”的支持性目标:一方面指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善于发挥自

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高,心理学教育也逐渐成为学 科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加健康地 生活和发展,建立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一、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科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构建 人类美好未来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科教育已从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逐 渐发展为全面的人才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 传递正能量:学科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传递积极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强 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学科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 值观,掌握正确的情感管理方法,建立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 新精神。 2. 提高智力和情商: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一体两面,通 过综合的教育,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情商,学科 教育高强度地锻炼学生的智力。因此,学科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同时提高学生的 智力和情商,达到双赢的结果。 3. 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仅仅注重知识传授, 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科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和多元化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综 合型人才。 1. 知识融合: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两座孤立的山峰,它们相互贡献、相 互融合,实现学科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学科教育中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有效地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从容。 2. 方法引导: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状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比如,针对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愉悦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学 习兴趣。 3. 应用延伸:在学科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际案例、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技能,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和生活 都有积极的帮助。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精品教育文档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德、智、体等有效发展的媒介和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它可以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促进学生身体或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产生一些心理矛盾,经历一些心理冲突,进而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足 长久以来,自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之日起,学校给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似乎已经全部压在心理学教师的肩上,但是每一所学校所配备的心理学教师可以说少之又少,甚至许多学校根本没有配置心理学教师,那么可以想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然是不容乐观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流于形式,而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作为育人的最前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那么育人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包括为人处世、心理品质提高等方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我国起步较慢,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那么要求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参与,必须首先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学理论,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在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暴露出认识上的种种不足和错误,请有关专家对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再进行讨论,让老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让教师真正理解,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师应当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2.找原因,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常,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增加,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就只能停留在原始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的影响,比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学生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学生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 三是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心理加剧。 3.讲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其次,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需善于等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某某:“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3、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良好的课堂 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各学科教师都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一、课堂心理环境要轻松 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 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喜欢枯燥的学 习环境。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减轻、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首先,教 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以轻松的表情、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达到学习活动充满乐趣的目的。同样,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互动中去。对学生的发言、提问、质疑,教 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当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动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弘扬自己的个性,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 趣味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和聪明 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二、课堂心理环境要平等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是不喜欢某门学科,而是不喜欢任课的教师。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要营造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就必须努力 做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以“师者”自居,尽可能地 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 尊重与认同。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主 体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让学生从教师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关爱和期望。加强学生 之间的互助合作。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帮互学的心理环境十分必要。教 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组建“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可以采取“探究式学习”、“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心 理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课堂心理环境要开放 开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营造开 放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应当采取“问题——探究——解答——新的问题——继续研究……”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把单纯传播知识、强化结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开发学生智能,挖掘新生潜能的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获取成 功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 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下是一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和班风。教育者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 态度,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尊自信以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这些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发现他们的压力和焦 虑情绪,并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及举办心理健康 讲座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提供适度的挑战和学习资源。学科教学中,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安排适应性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能 保持一定的可控性。适量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学科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情景模拟或角色扮 演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教育者还可以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 育的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各种情绪困扰,提高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学业压力。学科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平衡学生的学习压力。可以通 过适当减少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技能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等方式,帮助学 生减轻学业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六、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学习。学科教育中,教育者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 他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而且失败并不代表终结,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来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 生的学业发展,还能提高他们的整体人格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一、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学科教学也一直是 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成 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将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探寻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教育环境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帮助,使学 生在心理、社会和行为等方面健康成长的教育过程。近年来,随着社 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青少年心理 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2. 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 途径。学科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各种学科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3. 融合思路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具体的思路可以包括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学科教学的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 1.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2.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学科教学的案例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引入各个学科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知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认知行为心理学对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 (1)内容不同 一般学科课程侧重人类积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其相应的技能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它使在学校教育中不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起来。它的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 (2)形式不同 学科教育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即使是活动式教学,也是学生自身单个活动居多(比如,学生看书自学、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讨论局限于讲授的知识,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有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选择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 (3)师生关系不同 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虽然随着新型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的飞速发展,这一权威性有所削弱,但总体上,应试教育中教师发展的职能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相互尊重、真诚、亲密,像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还似向导与游客的关系;学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持非批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一种合作的、民主的、商谈式的协助活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4)评价的方法不同 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做客观定量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效果的评价,以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学校的教学工作,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设多种学科课程。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思品、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技、英语等学科,而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内涵。如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科又分为识字、阅读、作文、说话、复习等课型,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但是各科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例语文学科有些教材内容中还涉及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如:涉及到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音乐学科的一些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说各学科教学内容各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联系。不论什么学科,何种课类型,都要把心育融于其中,通过课堂教学,有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人为本,人格教育是共性 21世纪更加激烈的国与国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能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善于交际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现代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倡导人格教育。各个学科“育人”的目的是共同的,要通过教学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教学要以文载道,明理激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意志锻炼,培养优良个性,养成优秀品质、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三)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焕发人的积极价值。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要指向每个学生,指向他们的未来和发展。树立起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点。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即是指导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要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传统的学科教育课程的比较-教育文档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传统的学科教育课程的比较 1994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 , 要求各级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 健全人格 , 增强承受挫折 , 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主动地、超前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 开发其心理潜能 , 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 教育性的心理素质的积极建构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本质内涵 , 而不只是单纯帮助的教学过程。于是 , 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 一、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分为 :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 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 ;人格发展与教育 ;学习心理发展与教育 ; 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 ; 人际关系发展与教育 ; 两性关系与性心理发展与教育 ;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教育 ;心理危机的干预九个主题 , 它们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 目前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课程形式 :第一种是心理学课程 , 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增加心理学知识,对自己、对他人、对各种心理现象加深理解 ; 第二种是健康人格课程 ,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对健康人格的认识 , 促进其增强自我意识、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程度 , 满足个体成长的需要 ; 第三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又叫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最新教育资料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当前,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专业途径,有以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全面渗透”的基本途径,此外还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途径。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是对全方位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有益地探索。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简称学科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积极措施。 (一)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从教育队伍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学校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全员性”工作,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未免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 2.从师资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严重缺乏。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大学均设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至少 50 年才能满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量的需求。实际上,许多学校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位,而是由一些代课教师临时充当,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让所有教师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否则,心理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3.从心理学学科层面来说,学科渗透涉及到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诸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它可以使这些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并可使这些理论在应用研究领域中找到发展的生长点。同时,它使教师从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了解,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方向转变,即教师从传授型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的教育家。 4.从课程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样说是因为,( 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在西方课程发展进程中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课程心理化” 的研究,亦即要把“心理的目标”渗透到课程之中,从而促进 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美国学者杜威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考虑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