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圈地运动”(全文)

新“圈地运动”(全文)

如果能开发废弃土地、合并村庄或者调整宅基地布局,同样能够坚守住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之间的“红线”,为何非要搞拆村上楼,老惦记农民那一亩三分地呢?

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展开的“消灭村庄”运动,令数以百万甚至千万农民拿着微不足道的赔偿被迫迁入城市,或搬入那些“新社区”。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被上楼”,源于中央一项新的土地政策。

负责全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国土资源部两年半前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下称《增减挂钩办法》”),至今已批准24个省市做试点。这个《增减挂钩办法》,简言之就是,城市若想增加土地供应,须在同区内增加相应的农田面积。

于是,在城市土地供应受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新一轮“圈地运动”的黑手便伸向了农村。

貌似一举两得的政策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中国每天消失53个村落。但今年开始,消失的村庄数恐怕要远高于此。村庄撤并运动,像一股不可遏制的洪水,袭击了中国的大多数省市――从山东的诸城向东蔓延至济南、胶东,向西蔓延至济宁、菏泽、德州。而与山东相邻的传统农业大省河北,预计两年内迅速完成15%的行政村拆建改造。

不同于以往的几波城市郊区“圈地运动”,各方面反馈的信息表明,此轮“圈地运动”深入到了乡村的肌理,并因为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监督成本之高,接近于失控状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

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这是“要出大事的”。

各地方政府几乎同时出现的亢奋,无疑与上峰的具体政策有关。在此之前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已经提出数年,但成果并不明显。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09年,国土部先后批准了24个省市加入增减挂钩试点,并于2008年6月颁布了《增减挂钩办法》,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郝晋珉曾参与《增减挂钩办法》的制订工作。他认为,国土部开展此试点也是无奈的选择。国土部负有守卫18亿亩耕地红线的责任,这对于它来说是一个硬性指标,在各地城市化狂飙的背景下,国土部的压力显而易见。长期以来,国土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拉锯战一直或明或暗在进行。

对地方政府而言,增加城市土地供应的诱因很大。不过,城市土地供应受制于两大因素,其一、城市本身的空置土地有限;其二、中央定下各城市用地指标,每年最多只能推出某个面积的土地,用作发展住宅、商业大厦等。对于第一个因素,地方政府尚可把市区内的工厂、医院、大学、车站、公园等,搬到市郊,又或以旧城改造之名,强迫居民搬走,空出的土地就可拍卖。至于第二个因素,则是地方政府“紧箍咒”,而《增减挂钩办法》就为它们解咒。只要增加农田面积,就意味着增加城市土地供应,财政收入会大增。有钱了,地方干

部就可推出更多伟大项目,刺激当地经济,造就一项项政绩,成为升官本钱,更何况透过这些项目,官员及其家属还可上下其手。

因此,对国土部和地方政府而言,《增减挂钩办法》可谓一举两得。

对农村的又一次掠夺

尽管国土部的《增减挂钩办法》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但在不少地方,强拆民房、强迫农民“上楼”的事例时有发生。《增减挂钩办法》还要求,妥善补偿和安置农民,所得收益要返还农村,“要用于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有些地方,政府拿走宅基地利益的同时,甚至还要求农民交钱住楼房。在江苏省邳州市坝头村,村庄被整体拆迁,当地建设了数十栋密集的农民公寓,要村民补差价购买。因补偿款购买不起足额面积楼房,坝头村35岁女子徐传玲去年10月自杀。坝头村村民王素梅告诉媒体,她的丈夫被拆迁队打伤,后又被村干部拉到湖边要求立即签字,否则沉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峥嵘指出,当前以各种名义圈走农民宅基地,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现象,可以看成是,城市对农村的又一次掠夺。他说:“由于利益冲动,很多地方都把侵占农民土地作为获取利益和政绩的重要手段。”于峥嵘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至少有五六千万农民彻底失去了土地,他们有的成为城市居民,但还有一半没有工作,没有保障,引起纠纷。“土地问题已占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已成农业税取消后,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和焦点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凤田也指出,目前这一

轮村庄拆并拆建潮名为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生活,实则是把农民宅基地当成唐僧肉,转换出来用于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增加土地财政收入。而宅基地的主人被草草打发,农民从宽敞的庭院被迫搬到狭窄的公寓,还要继续农业生活,不但生活没现代化,不方便与显性成本大增,发生上楼致贫现象,什么都要往里贴钱。

愈演愈烈的“消灭村庄”、逼农民上楼运动,引起社会的强大学习,也惊动了国务院。据中央媒体报道,国务院总理11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涉及村庄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必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得强拆强建。会议强调,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展挂钩试点、超出试点范围开展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或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政府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并相应扣减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次日,国土部召开会议称,将立即着手修改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相关文件,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增减倒挂背后的新土地财政

《增减挂钩办法》规定,“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也就是说,复垦的不一定非要是宅基地,但各地都不约而同地把目标指向了农民的宅基地。

事实上,漫步各地乡村,很容易就能看到有很多闲置的土地,也有很多撂荒或废弃的土地,就是在村庄里和村庄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果能开发废弃土地、合并村庄或者调整宅基地布局,同样可以整理出更多的土地,同样能够坚守住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之间的“红线”,为何非要搞拆村上楼,老惦记农民那一亩三分地呢?对此,媒体评论员陈雪根一针见血地指出,就因为农民好欺负,地方政府不保护他、集体组织不出卖他就已不错,更谈不上维护他的权益了。

中国社科院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指出,中国近20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业膨胀发展。由于垄断着土地供应,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越来越重视“卖地”收入。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9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1.59万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

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对本刊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如此热衷于到农村圈地表明,整个中国经济的中心依然在房地产上,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以来过重。

在此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宅基地转化后的增值收益(级差收益),正在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河北省廊坊市国土资源局总工郭立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府拿钱给农民补偿了旧宅,置换出的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调配使用,收益将归政府,农民不再享受土地级差收益。按照土地学会专家的计算,每年全国被征地农民相当于放弃的土地财产权至少有30万亿之巨。而这一数据,普遍适用于全国各大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同时,上海市社科院提供的数据显

示,按照土地原用途补偿安置,补偿严重不足。长三角农业用地征地补偿费,只相当于土地升值收益的1/50。

2008年9月,在全国政协召开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文标委员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国农村居民有7.3亿人,人均住宅的建筑面积大约30平方米,以村镇住房平均600-800元的成本造价计算,农村农民住宅价值可达到13万亿至18万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和耕地一样,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地上住宅已经成为农民的财富堡垒。另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建设用地,占全国总建设用地的4/5,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则思路后,农民的宅基地正在成为各方力量争食的金矿。

宅基地是谁的

中国《宪法》第十条、新《土地管理法》第八条都明文规定,宅基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可见,村民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和城市居民的房屋所有权一样,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往往会成为一纸空文。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指出,可能很多人会将矛头对准地方政府,认为是这些“歪嘴和尚”将这个本来是可以节约用地的“好经”给念歪了。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地方政府之所以那么有恃无恐,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农民的宅基地变为耕地,更多地是源于中

国土地制度的漏洞。这是因为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政府将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变为国有的建设用地时需要给农民以补偿,但是法律上并没有明确将宅基地变为农地时的补偿方式。这个漏洞的存在让地方政府有了可乘之机,它们以“节约耕地”的名义将宅基地变为农地,然后以“城乡一体化”的借口将农民赶入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不需要向上级政府变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还省下来一大笔征收补偿费的支出。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指出,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土地一直都是私有的,土地私有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上世纪50年代实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并非农民自发自愿的选择,而是政府为推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剪刀差政策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国现有的农地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推行家庭承包制以来,就再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变革。在蔡继明看来,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但实际上经过承包之后大部分又分给了农民。而村委会代表集体来行使集体所有权,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农民的权益。在征地的过程中,农民处在一个弱势的、没有话语权的地位,常常是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反映,因此,农地必须实行私有化改革。

蔡继明认为,农地(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建设用地)的私有化,有利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也有助于从制度层面解决困扰我国的若干土地问题,比如政府征地上的腐败与低效,以及与小产权房相关的纠纷与认识歧异等等。

一些学者担心,土地私有化会加剧贫富分化,造成社会不安定。

对此,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明确予以否定。陈志武指出,现在的事实是,在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制度下,土地照样在转为非农用途,在此过程中权力和资本获益最多。陈志武认为,相比之下,如果土地私有,在转让过程中拥有地权的农民至少还有点发言权,是交易的主体方,在许多情况下农民的所得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少。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制度收益是,农民会更富有了;其制度成本是,那些掌权者少了捞钱、捞权的基础。

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也认为,“土地私有化会加剧贫富分化,造成社会不安定”这一观点不符合经济学逻辑。杨小凯认为,私有化只会去掉村干部定期按人口变化调整土地分配的特权,因而减少此特权引起的贫富分化。

新“圈地运动”(全文)

新“圈地运动”(全文) 如果能开发废弃土地、合并村庄或者调整宅基地布局,同样能够坚守住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之间的“红线”,为何非要搞拆村上楼,老惦记农民那一亩三分地呢? 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展开的“消灭村庄”运动,令数以百万甚至千万农民拿着微不足道的赔偿被迫迁入城市,或搬入那些“新社区”。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被上楼”,源于中央一项新的土地政策。 负责全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国土资源部两年半前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下称《增减挂钩办法》”),至今已批准24个省市做试点。这个《增减挂钩办法》,简言之就是,城市若想增加土地供应,须在同区内增加相应的农田面积。 于是,在城市土地供应受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新一轮“圈地运动”的黑手便伸向了农村。 貌似一举两得的政策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中国每天消失53个村落。但今年开始,消失的村庄数恐怕要远高于此。村庄撤并运动,像一股不可遏制的洪水,袭击了中国的大多数省市――从山东的诸城向东蔓延至济南、胶东,向西蔓延至济宁、菏泽、德州。而与山东相邻的传统农业大省河北,预计两年内迅速完成15%的行政村拆建改造。 不同于以往的几波城市郊区“圈地运动”,各方面反馈的信息表明,此轮“圈地运动”深入到了乡村的肌理,并因为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监督成本之高,接近于失控状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

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这是“要出大事的”。 各地方政府几乎同时出现的亢奋,无疑与上峰的具体政策有关。在此之前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已经提出数年,但成果并不明显。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09年,国土部先后批准了24个省市加入增减挂钩试点,并于2008年6月颁布了《增减挂钩办法》,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郝晋珉曾参与《增减挂钩办法》的制订工作。他认为,国土部开展此试点也是无奈的选择。国土部负有守卫18亿亩耕地红线的责任,这对于它来说是一个硬性指标,在各地城市化狂飙的背景下,国土部的压力显而易见。长期以来,国土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拉锯战一直或明或暗在进行。 对地方政府而言,增加城市土地供应的诱因很大。不过,城市土地供应受制于两大因素,其一、城市本身的空置土地有限;其二、中央定下各城市用地指标,每年最多只能推出某个面积的土地,用作发展住宅、商业大厦等。对于第一个因素,地方政府尚可把市区内的工厂、医院、大学、车站、公园等,搬到市郊,又或以旧城改造之名,强迫居民搬走,空出的土地就可拍卖。至于第二个因素,则是地方政府“紧箍咒”,而《增减挂钩办法》就为它们解咒。只要增加农田面积,就意味着增加城市土地供应,财政收入会大增。有钱了,地方干

Enclosure Movement-圈地运动简介(中英文)

题目Tell briefly what is "Enclosure Movement" in Britain(60~100words). 要求60~100words,don't exceed the limit. 圈地运动 百科名片 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目录 欧洲圈地运动 中世纪圈地运动 中世纪的欧洲,在西起英格兰,东至乌拉尔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北至丹麦和瑞典南部的广大平原上,大体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于农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后,庄园主和教堂的条田、农民的份地都按惯例撤除各自设置的篱笆、栅栏等物,敞开作为公共牧场。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为庄园主所有,实属农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给农民的耕种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纪中叶,英国就有人将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条形地通过交换而合并起来。这种趋势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国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后之别。13世纪,英国庄园主根据《默顿法令》,圈占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圈地现象愈演愈烈。 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英国圈地运动 英国圈地运动(2张)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

中国式圈地运动

中国式圈地运动 [1][2]在20世纪末期,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各地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政令不断以相对低廉价格征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剥夺农民耕地使用权,甚至强拆农民住房;再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出租土地使用权于资本集团。这就是中国正在上演的“圈地运动”——中国式圈地运动。那么,中国式圈地运动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呢?一. 兴起的原因 1. 城市化建设的推动; 2. 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考察指标之一; 3. 地方财政空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在“土地财政”上,一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它用途的土地整合后,进行招拍挂,价格就会翻几番。 4. 中国大量集体土地的存在,使用这些土地的农民并不拥有所有权,包括宅基地。在中国,农民占有大量的集体土地,村委会是最小的土地管理单位。 5. 权势利润的刺激。在中国村委会是最基础单位,干部职位是中国干部里最小的职位,村干部为了不得罪上级领导保住前程或有得利,不得以低价出卖集体土地使用权。 6. 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总的来说是支持圈地运动的。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土地有偿使用的政策的出台到现在国务院的拆迁条例,都促使中国圈地运动进一步恶化。政府引起了圈地狂潮。7. 广泛存在的腐败加剧了圈地运动的发生8.现如今的农村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也大肆把原来属于农民个人使用权的土地征收起来交给少数的承包商使用使农民变成失地农民二. 圈地运动的主要特征 1. 以公共利益之名征收土地,主要用于房地产等商业用途; 2. 补偿大大低于实际价值; 3. 常常与地方政府腐败相伴生; 4. 常常采用暴力手段。三. 圈地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1. 成功地把相当多的农民变为了城镇居民,很多农民因为补偿而变得富有。 2. 促进了房价的高企。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了在城市里立足而背负了巨额的债务,他们包括农民工,通过正统大学教育毕业的学生。 3. 加剧了贫富分化。靠圈地发家的房地产商和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更加买不起房,生活环境越来越困苦。 由此产生的笑话 100年后的教科书上,将会出现这样一段话:21世纪上半叶,中国新兴的官僚阶级和贵族通过暴力把居民从土地上赶走,拆掉他们的房子,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盖成房地产出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房吃人”,史称“中国圈地运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2,圈地运动: 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分为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对公荒地的圈占、议会圈地、打破租约的圈地四种类型。 圈地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它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二是在政治上,它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转变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并且改造得很彻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耕农大量减少,几近消失;圈地运动使英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圈地运动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得比较早,而且进展迅速,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进而很快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总之,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他不但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3,胡格诺运动: 即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4,根特协定: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南北各省代表于1576年11月8日在根特城订立的协定。宣布恢复尼德兰的统一和各城市原有的特权,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伐颁布的迫害异端没收财产的一切决定, 决定各省联合,共同驱逐西班牙统治,但没有具体行动计划。这是一个保守的协定,尼德兰独立、宗教信仰自由和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5,阿拉斯同盟: 1579年尼德兰南方几省的贵族在阿拉斯城(ARRAS,今属法国)结成同盟。 规定在保持南方各省的特权和任命地方贵族担任官职等条件下,效忠西班牙国王共同镇压革命。 6,乌特勒支同盟: (荷兰语: Unie van Utrecht)是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荷兰北方诸行省于1579年1月23日在乌得勒支的牧师会大礼堂缔结的同盟条约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北方七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在乌特勒支城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旨在与南方效忠西班牙的阿拉斯同盟对抗,保卫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布加盟各省结成永久的同盟。同盟以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议定征税、

圈地运动和新贵族

从十五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直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历经300多年。地主在圈地以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或者直接经营资本主义农场,一变而成为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在大规模的农场上采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坐收资本主义地租。进行了圈地的地主,无论是亲自经营资本主义农场,还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他们都与资本主义发生了密切关系,都被资产阶级化了,马克思把这种地主贵族称为“新贵族”。由此可见,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旧贵族是封建地主阶级.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大西洋沿岸成为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英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攫取了大量财富,从而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有些贵族也开始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的活动, 他们被称为新贵族. 由于地主阶级(旧贵族)阻碍了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发展,所 以他们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00 笼统的说,新贵族和旧贵族最大的区别是其阶级性质的不同,旧贵族是旧式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新贵族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们之间的很大的一个特征区别是其生产方式的不同,旧贵族依然把土地当作唯一的依靠,向农民收取地租. 而新贵族则更多的把土地用做资本主义生产,转型成为了新兴的资本家. 恩,其实他们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他们是利用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便利,即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但是生产关系又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主.由于和以往的贵族征收固定的地租不同,而采用对市场开放,用农产品进行销售,所以称为新贵族! 所谓的新贵族其实还是具有其封建性的,不过在那个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完全的年代,由于其经济性质的一致,与资产阶级的联合成为必然! 以后补充! 新贵族是这一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发展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旧贵族是封建地主阶级.由于地主阶级阻碍了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的发展,所以他们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新贵族是靠商品交易,投机,阴谋而产生的新的资产阶级. 他们和旧的资产阶级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榨取人民 血汗),只不过形式不一样. 新贵族是时代必然产物,在当时算来是先进的,进步的一种阶级. 新贵族是要迷惑人民,大力宣扬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并为此说明是符合广大人民的. 而旧贵族是定下了规矩, 把那些规矩神化后用于广大人民的身上.

英国圈地运动

英国圈地运动 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英国圈地运动 英国圈地运动(2张)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英国圈地运动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 英国中世纪的时候形成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于是你有几块小土地,但并不连在一起,而是散落在各个地方,和别人的土地混在一起,这样分散的小块土地,被称为条田。条田当然不利于个人耕种,所以大家就互相协商对换或买卖,使土地集中,这样的圈地

圈地运动

英国圈地运动 圈地 英国圈地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那么,圈地运动在英国兴起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呢? 一. 兴起的原因 1. 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发展养羊业。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 3. 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国,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将其变为牧场。

4. 利润的刺激。英国的封建的习惯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极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5. 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总的来说是支持圈地运动的。如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 二. 圈地运动对英国的影响 1.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将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3.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文化圈地运动(全文)

文化圈地运动(全文) 进入“电影城”和“主题公园”时代的海南,难免虚火上升。 崔永元炮轰长影海南囤地,变身地产开发商。长影则反驳说,长影的海南项目是文化项目,是以电影产业反哺电影创作。两方各据一辞。虽然崔永元的指控并无具陈这个项目的实际规划,是否有配套地产开发项目。但我们也确实困惑,占地7000亩的项目,不可能全都建成电影摄制基地和主题公同吧?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从这个标准套,影视城确实算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的集合。文化项目得落地,落地就需要规划用地。 2006年,国土部曾与发改委联合《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及《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目录中提及,主题公园(影视城)、大型游乐设施、仿古城、赛车场等项目被列入限制用地项目,而且禁止占用耕地,也不得通过先行办理城市分批次农用地转用等形式变相占用耕地。 可见,在管理者眼里,影视城或影视基地或影视公同,不过就是以影视为主题的公园。 主题公园和地的关系如何?投资方最了解的还是地的价值。虽然“经营不善”,但中山影视城董事长、总经理喻立建说,“我的土地1998年时才9万元/亩,现在起码四五十万元/亩,光300亩土地都能

卖一亿多。” 主题公园开发商华侨城(000069.SZ)的2022年中报显示,上半年旅游综合收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4.2%,房地产收入却上升了 50.41%,营业利润中有68%是靠房地产贡献。凭借这种建设主题公园低价拿地、发展“小公园、大地产”的盈利模式,华侨城让人眼红。 再看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规划时第一期公园总面积约2200亩,而实际上配套的房地产用地却高达2300亩。 或日“旅游地产”,或日“文化地产”,重点都在“地产”而非前缀。在中国文化产业这层皮下,行“圈地运动”之实,可不是一日两日的事儿。早在2010年,本山传媒便在海南琼海市博鳌镇圈下800亩地用于建设影视基地。其中的400亩将用来建设影视城,剩余的400亩建宾馆、酒店等配套设施。这些宾馆、酒店有没有产权,是否可以出售?有心人一查便知。 增值的项目,是利润的主要贡献者。基于此考虑,我们才看到这么多地方政府对高投资额的影城建造在土地方面给予投资者巨大优惠。 2022年,号称是海南省的项目建设年,仅海口市,规划以及在建的“电影城”项目就多达三个,长影参与投资的“环球100”外,还有“海南电影公社文化产业园”和“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分别占地7000亩、4800亩和1400亩。 如今,海南俨然已经进入“主题公园时代”,仅见报的就有:三亚海洋世界主题公园、陵水黎安主题公园、文昌航空航天主题公园、

掩耳盗铃的产业圈地运动(全文)

掩耳盗铃的产业圈地运动(全文) 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宏观主题下,调控政策层层加码,但并未触动更深层次的问题――土地制度及土地背后的权力资源属性。 土地的权力资源属性不变,地方政府对土地高溢价的预期以及基于土地增值带来的暴利投资模式就不会终止,于是,“圈地”的热情便一直刺激着“无风险资本”敏感而兴奋的神经。 在住宅开发项目拿地越来越难的背景下,一场打着工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产业地产旗号的变相圈地运动正在全国大范围张扬或悄悄地上演。 由于工业用地成本低廉,一些开发商为迎合地方政府因GDP冲动刺激的招商引资需求而大面积拿地,但实际上,他们拿到地后,真正能用于工业的土地很有限,目前工业项目的需求也远无需如此大规模的土地。 开发工业园本身是一个低收益率项目,各地的工业园却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规模庞大,上马仓促,它们究竟靠什么赚钱? 开发商投资工业园区,看重的并不是工业园这个“工业”本体能否带来盈利,而是工业园所占用的土地的升值潜力。换句话说,在国家土地严控政策下,以“工业园”的名义更容易圈地。 近几年,工业地产发展迅速,各区县都在建设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工业用地以低成本过度扩张,但有关方面没有考虑产业的承载能力,工业圈地运动将导致工业产能过剩和新一轮的土地泡沫,也为农地大范围抛荒和未来的粮食危机埋下隐患。

旅游地产,这个时髦的名词同样成为“无风险资本”圈地开发别墅等高档项目的幌子。 在土地上做生态旅游开发,盈利途径少,收益低,不知多少年才能收回投资,但是全国却掀起了旅游地产热,甚至许多县城都打着旅游地产开发的旗号,让开发商动辄上千亩地拿地,再在土地上神奇地开发出高端别墅。 开发商以旅游地产的名义,先期将价格低廉的土地揽入怀中,后期再改变土地性质或补差价;或者先租赁再优先购买,分块取得、滚动开发,通过平衡容积率等手法建设高档住宅出售。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旅游规划用地不能当作商业化用地以从事商业化地产开发,但开发商在创造出一个“旅游产权”的模糊概念后,即将用地使用权租下来,再转租给别墅购房者,50年的租赁使用权,本质上已经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性质。 最后要说的是养老地产圈地。中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对养老地产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开发商在发展养老地产的时候,对养老产业的项目概念和地块规模、变现时间的兴趣远高于养老地产应该有哪些配套,项目要做成什么样子。 养老地产,又称健康地产,由于带有明显的福利色彩,可以获得低廉的地价与诸多政策扶持。但是,有的企业仅仅把养老地产当作一个炒作的概念而已,他们开发少量养老公寓作为配建产品,其项目实质上却慢慢演变成商业化地产。 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圈地运动,推高的是土地价格,滋生的是权力

出版市场渐入“数字圈地时代”

出版市场渐入“数字圈地时代” 自从数字出版的形态正式出现以来,这种有别于传统出版概念的新生事物就像雨后春笋般飞快地发展起来。尽管这几年来,大多数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一直抱着怀疑、犹豫乃至排斥的心态,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数字出版的成长。在传统出版社缺位的情况下,客观的数据显示出这几年来数字出版越来越兴旺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得出来,结合了最新数字技术的新型出版业态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最初简单的文本资源数字化到现在向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延伸,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没有传统出版社的参与,大量的IT技术商依然将数字出版做得很好。对于本应该在出版社的土壤里成长的数字出版,却被IT技术商这个“外来的和尚”戗了行市的尴尬局面,不少实力雄厚的老牌出版社开始反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几家IT技术商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但是他们缺乏内容的支持,并且数字出版的形态还比较初级和单一,因此,对于实力雄厚的出版社来说,现阶段迎头赶上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发展数字出版乃大势所趋 进入21世纪,在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从内容生产到加工制作,再到传播保存,以数字技术手段参与出版所有环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出版业态———数字出版

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出版业态包括了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技术渗透到了出版的所有环节。也正是因为这种全新的面貌,传统出版业因此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自然地对数字出版产生了排斥反应。但是,数字出版还是不受任何阻碍地蓬勃发展起来了。 对于数字出版来说,被广大用户认可的、IT技术商目前经营的最有成效的产品形态应该就是期刊数据库了。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2005~2006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结果显示: 截至2006年,清华同方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收录期刊6990种,CNKI收录期刊7582种(不含科普类和年鉴类)。维普资讯共收录中文报纸400种、中文期刊8200多种、外文期刊5000种;至2006年10月累计收录文献1600万篇,每年新增约240万篇,拥有固定客户2000余家,从该公司提供的数据来看,公司的主网站日点击率达到20万人次。另外,万方数据到目前为止已收录期刊5607种,而龙源期刊网目前已签约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有1600种,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普、教育、体育、健康、时尚等领域。 在经济效益方面,清华同方2005年的销售收入为1.4亿元,

农村金融学复习

第一章:引言:方法论与框架 制度性歧视 工农业剪刀差、新圈地运动 系统性负投资->二元结构的强化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意义: 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城镇化的内涵: 消除二元经济对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资源要向农村转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 ●二元结构下的单向资源配置: 农村金融体系——为工业化和赶超战略提供农业剩余; 国有金融体系和城市金融体系——国家工业化的载体; 资金由前者向后者单向流动。 ●农村合作金融: 原教旨主义: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社员服务原则; 修正主义:商业性、市场化、股份制、社区银行目标、盈利性; 共识:超越原教旨主义. ●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特点: 多层次(规模); 多元化(产权); 多类型(保险、银行、公司、资本市场); 广覆盖(可及性); 可持续(财务)。 ●机制设计的一些问题: 农业保险机制 农产品期货市场 抵押和担保机制 土地流转问题:土地的抵押 农村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 大型金融机构与微型机构的对接机制 ●农村金融学研究对象及其与一般金融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农村金融学是一门以农村各类经济主体资金借贷行为和各类金融组织资金运作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工具的社会科学学科。 “各类金融组织”,不仅包括正式金融组织,还包括非正式金融组织。 正式金融组织是指那些获得国家正式金融业务许可并受到国家金融法规监管的金融组织, 织是指那些未获得国家正式金融业务许可、并未受到国家金融法规监管因而其经营处于地下状态的金融组织,包括各种资金互助会、农村合作基金会、地下钱庄、典当业等,我们一般也称为民间金融组织. 着重于农村社区中的农民和农户的行为的研究;农民和农户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去理解和解释;尤其关注农村金融组织(包括正式金融组织和非正式金融组织)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给农村经济主体带来的影响. 例:农民与农村金融组织多次动态博弈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信用的知识,有助于我国农村

第九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C中期-19C中期)

第九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C中期-19C中期) [阶段特征] 政治: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与此同时,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诞生,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尝试。 经济:18世纪中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文化:在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19世纪初期,文学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物进化论冲击了神创论,掀起了生物学领域的革命。 [主干知识] 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产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英国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发达的手工工场提供了技术革新的条件。 ⑤市场:广大的殖民地带来广阔的海外市场。 ⑥原料:殖民地广阔,原料丰富;本土煤炭资源丰富。 2.进程 (1)技术革新 ①棉纺织业 ②冶金业和采矿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 (2)动力革命: 1785年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的开始在工厂使用,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业革命: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807年,汽船(美国富尔顿)。1814年,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 (4)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诞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3.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②技术来源: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③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轻纺部门。 ④范围: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美、法)。

“新圈地运动”末路(全文)

“新圈地运动”末路(全文) 8月8日,几乎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建设部、审计署等五部委组成10个“联合督察组”悄悄奔赴各地,他们将分成三批、耗时两月,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市场秩序进行检查。 此次清查的重点,是各省及省级以下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包括未经批准而扩建的部级开发区。第一批督察的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北京、重庆等10个省市。部分部委的部长将亲自前往督察。 以此为标志,全国各地的开发区自1997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清查整顿拉开序幕。而与此同时,开发区的审批亦在全国范围内叫停。 此前短短两周内,围绕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来自高层的行动变得紧锣密鼓――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要求自通知下发日起,各地一律暂停审批新设立和扩建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否则严肃追究责任。 7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对各类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工作要在今年底前完成,重点解决开发区违法、违规占地等突出问题。 会议前一天的7月30日,国务院总理还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土地是民生之本”,指出“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一要完善土地产权与征地制度,健全土地管理法律体系;二要加强土地审批管理,杜绝乱批滥占耕地现象;三要清理整顿各类开发用地,强化对土地使用的监督;四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7月31日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特别提到,此番决策层是在分析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从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要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 据记者了解,以往国土资源部每年都有类似的清查整顿。但此次清理整顿不但由国务院办公厅在短短两周之内两度发文,且由多部门联合立即执行,可见决心与力度之大。 开发区“虚火”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国务院选择此时大力清理整顿开发区,原因何在? 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们分析认为,去年以来,部分地区房价、地价轮番上涨,商品房空置率增加,“圈地热”愈演愈烈,关于房地产市场过热的讨论一再升级。据了解,在“圈地热”中,各类园区供地占了极大比重。国土资源部今年初就曾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清理各类园区用地,“防止楼市动荡造成风险”。鉴于此,此次清理整顿便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国土资源部的整顿工作在更高层次上的延续。 更有大量专家指出,多年来在城镇化的口号下,地方政府为谋求经济增长均积极推行招商引资的开发区政策,此番整顿之际,亦是其所积累问题渐次爆发之时。 这些年来,开发区尤其是省级以下开发区的混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全国看,开发区数量多如牛毛,规划面积十分巨大。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37家,平均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00多家,仅浙江一省就有各类园区和开发区800多个。一些省会城市或稍大一些的城市,其开发区数量常常多达五六个。而在这3837家开发区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仅占6%;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