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农业产业扶贫报告

十三五农业产业扶贫报告
十三五农业产业扶贫报告

十三五农业产业扶贫报告

X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结合X实际,立足峡谷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总体目标,主推“造血式”农业产业扶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受益。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一)聚力精准施策,推进产业发展。X年以来,按照《X市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要求,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全市实际情况制定《脱贫攻坚市级项目库、乡级线路图及村级施工图的实施方案》,共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资金X.X万元,按照“三带四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完成蔬菜种植X.X万亩、木本蔬菜X.X万亩、草果X万亩、茶树X.X万亩、水果X.X万亩、中药材X.X万亩、草果提质增效X.X万亩、饲草饲料X.X万亩;建设生猪养殖基地X个,年存栏X.X万头、黄牛养殖基地X 个年存栏X.X万头、土鸡养殖基地X个年存栏X万羽、中蜂X万箱。

(二)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持续推进农村社会体系改革。一是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顺利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共确权X.X万亩(涉及农户数X户);通过

下发《X市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意见》,扎实做好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全市实现农村土地流转X.X万亩,签订耕地流转合同X份。

二是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我市紧密围绕“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目标,牢牢把握“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守法律政策底线、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原则,精心谋划、科学统筹,突出组织领导、宣传培训、机制建设、政策完善、督查考核,全面推开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三是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步走”专项行动,X年以来,投入资金X.X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X个行政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已实现覆盖,全面消灭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初步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从“破零”到“达标”,从“达标”到“提质”“三个转变”,X个贫困村均实现年收入X万元以上。

(三)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作用。通过落实《X市关于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的实施方案》,有效运行市乡村三级运营平台,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扶持龙头企业X家,农业产业合作社X家、家庭农场X个,成立草果、核桃、蔬菜等县级协会X个有效带动贫困

户发展生产。

在市产业办的努力下,完成“三品一标”企业认证X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X个,有机产品认证X个产品,地标产品(X火腿)X个。实现每个贫困村有X至X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有X个以上增收项目,全市X个行政村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摸索各类产业发展模式,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奠定了基础。

一是以扶贫专业合作社主导重塑农村教育、农业科研的新体系。如:“基层党建+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合作社+新农人+科技”的六位一体新农人电商“多多橘橼”模式。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以省委下派工作队引入国际知名电商拼多多入住X扶贫资助为契机,引导全村走向特色农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从而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二是依托气候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统一管理、技术指导和资产租赁推动增加贫困户收入。如:X年建设的X市年出栏X万头生猪种养殖循环项目“资金”变“资产”资产租赁模式,通过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引进具备先进技术的养殖企业以租赁方式合作,改善我市原有粗狂型的养殖模式,推行规模化、工厂化、立

体化养殖方式。

三是联营共建“同股同权”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平台公司、龙头企业联营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同股同权”模式。由X市兴地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X昂可达农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专业合作社,按照集中连片种植方式建设X亩大兴地镇滇黄精标准化种植基地。形成合作社入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资产、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五)加强农业产业技术推广,培育现代化农业农村基础。一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贫困群众实际劳动能力和从业技能情况,科学合理区分有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有无技术、有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制定产业带动机制。坚决做好以扶“智”扶“志”为重点“两个帮扶”,突出个性化、时效性培训手段,加大对贫困群众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增收本领。X-X年,全市共开展种养殖、实用技能、致富带头人等培训X.X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X.X万人次,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

二是加强对农技术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好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助力打通科技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我市农技人员注册X人,发布、上报农业知识日志、农情X篇,与全国农技专家互相答疑解惑问题X个,增强了我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农技推广平台逐渐成为全市农技人员、种养大户、涉农企业不可缺少的“新农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