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练习题

学习情境练习题
学习情境练习题

答案

学习情境1(任务1.1认识企业的机电设备) 测试题班级

一、多项选择题:

学号姓名

1.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的机电设备正朝以下(A、B、C、D、E)方向发展。

A 自动化

D 焊接机器人生产线B 电子化E

总装装配线

C 系列化

2.机电设备按工作类型分为10个大类,其中有(A、B、C、D)。

A D 金属切削机床

动力设备

B 锻压设备

E 电气设备

C 仪器仪表

3.现代设备正在朝着(A、B、C、D、E)等方向发展。

A D 大型化

电子化

B 高速化

E 自动化

C精密化

4.最大磨削直径为320 mm的高精度万能外圆磨床表示为(B)。

A CA6140

B B MGl432

C XK5040

D T4163B

二、填空题:

1.设备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所需的(机械)、(装置)、和(设施)等可供长期使用,并在使

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

2.机电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体。

3.企业根据设备本身的固有因素及设备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客观作用,将设备划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重点设备),B类为(主要设备),C类为(一般设备)。

4.机床主要是按(电工设备)和(机械设备)进行分类的。

5.通用机床的型号由(基本)部分和(辅助)部分组成,中间用“/”隔开,读做“之”。其中(基本)部分国家统一管理,(辅助)部分纳入型号与否由生产厂家自定。

三、简答题:

1.说说大量使用现代设备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哪些新问题。

答:大量使用的现代设备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①购置设备需要大量投资;②维持

设备正常运转也需要大量投资;③发生故障停机,经济损失巨大;④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带来严重后果;⑤机电设备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2.简述机电设备的结构组成。

答:机电设备是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服务的,机电设备的结构一般由:机身、动力传动系统、工作机构、操纵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润滑系统等几个公共部分组成。

3.什么是自动化生产线?

答:生产线是产品生产过程所经过的路线,即从原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线活动所构成的路线。自动化生产线是指,在生产线上被加工零件以一定的生产节

拍,顺序通过各个工作位置,自动完成零件预定的全部加工过程和部分检测过程。自动化生产线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具有统一的控制系统和严格的生产节奏。

学习情境1(任务1.2)试题:

(一)、多项选择题:

1、对设备操作工人的“三好”要求指的是(B、C、D )

A 装好设备

B 管好设备

C 用好设备

D 修好设备

2、设备的润滑管理,认真执行润滑的“五定”是(A、B、C、D、E )

A 定点

B 定质

C 定量

D 定期

E 定人

F 定职

3、机电设备日常保养常用的工具有(A、B、C、D、E )

A 敲打类

B 紧固类

C 清洁类

D 润滑类

E 物料类

F 冲洗类

二、填空题:

1、设备保养的内容有(

2、设备的“三过滤”(日常保养

入库过滤

)、(

)、(

定期保养

发放过滤

)、

)、(

专业保养

加油过滤

)。

)。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包括日常保养、周期保养和定期保养。(X)

2、设备保养要做到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3、定期保养(一级保养)是维修工以为主,操作工辅导的。(X)

4、操作者个人作业过程中在穿工作服时,要做到“三紧”,即袖口、衣襟、领子要扣紧。(√)

四、简答题:

1、简述机电设备保养的作用和意义?

答:机电设备是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服务的。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是以设备操作员为主,设备维修员、设备点检为辅而开展的全员设备维护工作。维护保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运作情况、产品的质量及企业的生产效率。保养的作用在于:一是减少设备磨损,消除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二是使设备达到完好标准,提高和巩固设备完好率,延长大修周期。保养的意义是有效地提高了企业

设备的完好率,降低了设备事故率,延长了设备大修理周期、降低了设备大修理费用,取得了较好的

技术经济效果。

2、设备润滑常用的工具有哪些?

答:设备润滑常用的工具有:油枪、油壶、油杯、油枪、加油车。

学习情境1(任务1.3)试题:

一、选择题:

1、日常点检的常用工具和检具有(A、B、C、D、E)

A扳手B螺丝刀C油枪D油壶E人的“五官”F钳子

2、用触觉方法进行的点检主要观察的是(A、E)

A温度有无异常B气候有无异常C有无异常声音D有无异常振动

3、设备日常点检的位置一般有(A、B、C、D、E)

A常规B润滑油指标C冷却部分D动力机构E电气部分

4、自主保全活动就是以设备操作员为主,为实现(A、B、C)为目标。

A零灾害B零不良C零故障D零事故

二、填空题:

1、设备的点检分为(日常点检)、(定期点检)、(精密点检/专业点检/专题点检)。

2、

日常点检的方法主要采取(视)、(听)、(触)、(摸)、(嗅)五感为基本方法。

4、设备点检是一种先进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推行全员参

与设备维护管理。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设备日常点检标准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操作者进行设备日常检查的指导性文件。(√)

2、根据点检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好的设备日常点检标准作业指导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X)

3、树立以母亲照看婴儿的立场来照看设备。(√)

4、用视觉方法进行的点检包括有仪表、润滑、磨损、药剂、气体等。(X)

四、简答题:

1、设备点检的作用和意义?

2、简述开展自主保全活动的必要性?

答:自主保全活动就是以设备操作员为主,为实现“零灾害、零不良、零故障”为目标,开展设备维护保养活动。

学习情境2(任务2.1-2.2)测试题

班级

一、多项选择题:

学号姓名1、产品的生产线(作业线)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A、B、C)

A C 简单型的生产线 B

多种原料及半成品组装成产品的生产线D

单一原料但不同产品的生产线

综合型生产线

2、设备点检标准作业指导书一般包含几方面的内容?(A、B、C、D)

A、设备点检的部位和内容

B、设备的完好标准

C、设备点检的手段 D 、设备点检周期和状态

3、设备巡检表一般包含的内容有(A、B、C)

A 、设备巡检的部位和内容

B 、设备的完好标准 C、设备巡检的记录D、设备的技术指标

4、设备巡检中的客观检测方法主要有(A、B、C、D)

A五感运用B测温法C经验法D测振法

5、设备日常点检的方法和手段?(A、B、C、D)

A 、用视觉方法进行的点检B、用听觉方法进行的点检

C 、用触觉方法进行的点检D、用嗅觉方法进行的点检

6、有关现场设备的定期点检的正确说法有哪些?(A、B)

A、以专业维修工为主,操作工人参加

A、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记录设备异常、损坏及磨损情况 C 、

安排修理计划,定期点检的时间周期一般在一个月以下D、安

排修理计划,定期点检的时间周期一般在一个季度以下

7、设备定期点检周期的选取与(A、B、C)有关

A C 设备性能劣化过程有关 B

设备的安全运行有关D

设备运行的生产制造工艺有关

技术指标有关

8、设备诊断技术的运用范围应尽可能考虑使用的设备为(A、B、C、D)

A发生故障影响很大的设备B安全性能要求高的设备

C精大稀设备D停机维修费用高和停机损失大的设备

二、填空题:

1、设备区域维护是一种在我国行之有效的维修体制,又称为(维修工包机制)。

2、常用的设备巡检的方法和手段有两类(以主观感觉为主)、

客观检测)。

3、设备点检员要按照(全面)、

(合理)、

快捷)、

精悍)四要素绘制的巡检路线

图来实施巡检,确保生产区域设备巡检任务的完成。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维护区域可按次要生产设备的分布情况和生产需要,按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复杂程度进行划分。

(X)

2、运用五感开展点检工作是简单而实用的方法。(X)

3、电控系统在设备中占据重要地位,控制系统是设备先进性、自动化程度的体现,是控制设备运

转的中枢。(√)

4、设备巡检是属于静态点检,即停机的点检,是属于一种定性的检查。(X)

学习情境3测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工厂“三级”安全教育是?(A、B、D )

A 厂级

B 车间级

C 工段级

D 班组级

2、设备的六大损失的内容?(A、B、C、D、F、J )

A 设备故障损失

B 换模与调整损失

C 空运转与暂停损失

D 减速损失

E 漏气、漏水、漏油损失F加工过程的缺陷损失J开工损失:

3、设备管理应取得的成果有(B、C、E )

A维修不足B维修恰当C维修与管理费用最经济

D维修过度 E 设备的技术状态最佳

4、设备的物质磨损一般会经历哪三个阶段?(A、B、C )

A 初期磨损阶段

B 正常磨损阶段

C 激剧磨损阶段

D 后期磨损阶段

二、问答题

1、设备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2、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三、计算题

下面是某车间一台设备一天的生产运行的相关数据,试计算设备综合效率OEE,并说明设备运行管理状况。

1天纯工作时间——8×60=480分钟

1天计划休息时间——20分钟

班前会——10分钟

休息——10分钟

1天停止时间——20分钟

故障停止——10分钟

准备、调整——10分钟

1天产量——330个

1天合格品数——326个

计划周期时间——1.25分钟

实际周期时间——1.33分钟

答:设备综合效率OEE=时间运转率×性能运转率×合格率

1)时间运转率=(净开动时间/负荷时间) ×100% = 440/460×100%=95.7%...1分

负荷时间 = 480-10-10 =460分..........................................1分

净开动时间=460-10-10 = 440分................................. ....1分

2)性能运转率= 速度运转率×真正运转率 = 94%×99.8% = 93.8%............1分

速度运转率=(1.25/1.33)×100%= 94%...................................1分

真正运转率=(1.33×330)/440×100%= 99.8%............................1分

3)合格率=(合格品数/全部品数)×100% = 326/330×100% =98.8% ......1分

OEE= 时间运转率×性能运转率×合格率= 95.7%×93.8%×98.8% = 88.7% ......1分

由于该车间的设备综合效率OEE= 88.7%,大于80%,证明该车间的设备管理水平较好。......................................................................2分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B.F.Skinner 1904-)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因此,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等的系统安排与控制,即强调形成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家涅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这里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 3)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 4)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虽然行为主义者教学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一般反馈作为一种假设检验;

(完整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社会的理解决定于个人主观经验的不同,用一句俗语解释就是“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按照建构主义的思维,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经验和心理认知结构联系社会文化情境背景创建新的学习情境,这个过程是对旧知识的一个重新整合。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建立在自己主动建构的基础上才能重组成自己认可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只是一个“催化剂”,对比情境教学法不难发现建构主义教学环节中也包含情境创设。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论学习理论的代表是布鲁纳,他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认知结构,而是学习者发自内心想去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内化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法”,所谓的发现法就是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矛盾,从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相似之处。该办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包括种不同的智力,它们是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传统智力只重视前三种,忽略了后四种。加德纳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组成人的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有着不同发展规律,所以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多种智力的开发创设各种可能的情境。多元智能理论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生理和智力保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对指导后来的学习有重大影响,无论今天我们怎么去 辩证的看前人的理论,它们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下有它研究的意义。 行为主义重视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刺激决定作用,认为个人意念只是一个影响个人学 ①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细数起来,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 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 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 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 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任何方法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当我们对于一 个事物现象进行关注应用时要看到它的本质面貌,更好的让原理论来指导实践。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习的一方面因素。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的行为反应过程。根 据以上观点,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这个层面上看, 行为主义与新课程的理念、情境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引言:注意是我们的心灵的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注意进行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认知心理学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注意实现其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和相对行为的调节。下面我将分别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对几个经典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看法和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过滤器理论 该理论由布鲁德本特于1958年提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这正如他所提出理论的名字一样,假想人们在同时接收到许多信息的时候,注意好比是一个过滤器的装置,它为人们筛选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余不必要的信息通通过滤掉。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听觉注意现象,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它的内容是: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被称为听觉注意现象。比如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时,若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过滤器理论。 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此理论的一些缺陷,还是拿鸡尾酒会举例。我们在酒会上与人畅谈的时候,音乐在播放是客观发生了的,那么音乐就一定引起了我们鼓膜的震动,大脑就一定接收到了这个音乐信号,有时可能一段旋律很优美我们会情不自禁的竖起耳朵仔细的去聆听这段音乐。请问,此时我们凭什么说除了我们需要的信息以外其他信息就被完全阻隔了呢? (二)衰减器理论 正如我刚才所提出的疑问,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理论虽曾一度获得理论界不少掌声;但随着这一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受到了不少非议。反对这一模型的学者们认为,生活实际和实验结果都表明,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假定的那些被过滤的刺激信息,实际上也被加工处理了。 基于上述的考虑,在长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特雷斯曼对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衰减器理论。 这一理论承认存在过滤器,但并不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如果非追随耳的信息对人有重要意义,其激活阈限很低,虽然通过过滤装置衰减了,仍然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需要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且它们过滤器位置相同,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而衰

情境教学概念

2.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学生最初学习时经历的认知线索直接影响着今后对相关 知识经验的提取,个体具有丰富体验的形象化、条理清楚、联系广泛的图式化 知识更有利于记忆和提取。 1.1情境教学的界定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从词义上说,“情景”和“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 “情景”的“景”是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情境”的“境”是指构成和蕴涵在情景 中的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内涵看,情境要比情景丰富、复杂得多。数学课程着眼于后者,但脱离了数学课程的背景,去区别这两个词,就没有意义了。无论我们谈及“情景”还是“情境”都不是观赏性的停留在表面,而是为了深入进去,研究情景背后的故事,找出与数学有关的线索。因此,在数学课程里(不是生活里)的 “情景与情境”可以看成一回事,这不会引起歧义,也方便广大教师理解。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wn.c。11in.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 习文化》(SituatedCognitionandtheCulture。f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的。他们 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刁‘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关于情境教学有各种 不同的表述。教育大辞典中给出这样的定义: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 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2]。钟启泉教授认为“情境教 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 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3」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 ‘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 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4]从本质上说,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 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 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数学情境教学指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认知情感,使学生在愉悦心理体验 的条件下,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 性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 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 析和探讨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6.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景教学的研究冉爱凤 文章首先介绍了情景教学的概念。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 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 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情景教 学的各种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 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 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 学生心愤口J啡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追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 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创设情景还可以充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简介 一、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张大均郭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 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这就需要从学科领域中抽取代表性的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验。在学校的学业成就测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其中最典型的测验方式是多项选择。众所周知,这类测验方式很难考察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能力等。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强调教师这一变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决定性影响,这是有局限性的。有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一、用“爱心”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露珠是可爱的、美丽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就如同对待露珠一样需要教师百倍地加以呵护。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做好他们转变途中的护卫者和导航灯,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情绪,学生对你就会望而生畏,在噤若寒蝉的同时,向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能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关爱,他们心灵的“高山回音”是会令你满意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如迎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在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自尊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5=3 150÷50=3 1500÷5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发言的张猛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起来,但他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孩子也埋怨她耽误时间。柳名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他胆怯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他想退却了。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字数:2870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12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情景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本文主要阐述情景教学法的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以及情景教学法的理论背景,从而在理论方面证实情景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感过滤假说;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91-02 为了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对情景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整理,并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情景教学法也叫视听教学法,它是一种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情景为中心,充分利用手势、图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简单来讲,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有意采取一些措施为学生创造某些情感和特殊的环境。它起源于帕尔默(Palmer)的口语教学法,由英国著名的学者霍恩比(Hornby)倡导。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情景教学法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古根汉(G. Gouhrnein)和古布里纳(P. Guberina)。在1970年后,情景教学法被介绍到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一、情景教学法的定义 英国的学者Hornby主张,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要先向学生介绍新的单词和句型结构,为阅读文章做好铺垫,然后再进行文章的处理。他认为,在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时,一定要与教学情景内容结合起来。他的情景教学法的提出,为后来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Hornby (1981)认为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自从情景教学法传入中国,我国的专家和学者也开始了对情景教学法的研究。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刘世生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创设场景,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生参与其中。于瑶(2003)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的对情景教学法的定义主要源于弗斯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根据言语背景和上下文来寻求意义”。她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努力创造出各种真实自然的教学情景,学生沉浸其中,并感

情景模拟法的作用综述

情景模拟法的作用综述 作者:袁冬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艺术学院 不论在歌唱基础技能训练还是在歌唱表演中,身心与情境的相互配合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姚莉莉,2008)。因此,改革传统声乐教学方法,对增强学生声乐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的涵义 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和情境互动的产物,人的学习也依存于背景、情境之中。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对学校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批评,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式教学不能创设知识形成的情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雪明,2011)。教学的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参与和观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在情景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吸纳与应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在国外最早用于外语教学的口语训练,以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在我国最早试行这一教学方法的是南通师范附小的李吉林老师,他倡导在语文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以情为中介,通过创设的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地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

很大的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教师常常停留在概念的解析、理论的演绎和方法的介绍上,学生往往是无奈地听讲,被动地接受。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感受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来获取知识,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实践性和优越性。 情境模拟法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在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课堂中多次试行情境模拟教学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步骤:1、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2、安排情景演练,进行总结内化;3、课后指导练习,延伸巩固提高。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步: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这一步骤需要在课前完成。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共同确定主题。教师给学生分发相关情景材料,指导学生按材料中的故事情景尝试表演。例如,在较高年级的声乐专业课程教学中,曾选择莫扎特歌剧《魔笛》的第一幕进行情景教学,该歌剧选段包括王子、公主以及三个侍女一共五个角色,有男高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四个声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演唱水平分配角色,并向学生提供总谱、歌剧剧本、编写的角色分析和可供参考的音视频材料,指导学生揣摩人物性格,分析歌剧的创作背景,每一唱段对剧中角色塑造的作用,以及不同角色扮演的关键所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 教学的启示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对教学的启示。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重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去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注重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了认知发展的实质和过程,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不断发生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认知发展就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此外,皮亚杰还把儿童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是逐渐发展和建构起来的。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认知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发展要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计。我们不应该给学生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人为地加速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与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释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说明了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断地对它们进行外部的刺激。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傅道春

【书名】教育学-情景与原理 【作者】傅道春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 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①非独立性 ②贫乏性 ③无阶级性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建立并发展。英文叫做Soeial InterdependeneeTheory,由美国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一起发展起来1,这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而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这一理论还认为,心理与环境的互动不仅发生在高度机械的任务当中,而且也在一些日常任务之中,他们同时把学习的情境分为积极互赖(合作)、消极互赖(竞争)和无相赖(无互动)三种情况,强调知识的学习应建构在真实的活动中,同时强调学习活动与文化的结合,其主要观点包括:①人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②学习是个人与情境互动的历程;③学习是从真实活动中主动探索的过程;④学习是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历程;⑤学习是从周边参与扩展至核心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建构、不能与情境脉络相分离。情境学习简单的说,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将重点放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上,并要求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协商。 二、情境认知理论对CSCL的支持 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CSCL 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而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更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材等教学资源不只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载体,它所提供的知识也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利用对象;教学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同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CSCL可以有效组织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下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 第四节分布式学习认知理论 一、分布式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布式学习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建构起来的,并被不断1魏洪伟,邸佳奇,孙惠杰.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9):第136页。

认知教学设计理论比较框架

▊教学设计高级研讨班研习论文 认知教学设计理论比较框架1 A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al Theories 原著:查尔斯#瑞格鲁斯,朱莉#摩尔(Charles M. Reigeluth , Julie Moore) 编译:揭忠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作者简介 查尔斯#瑞格鲁斯,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杨明翰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从1998年起执教于Indiana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Reigeluth博士的研究兴趣包括教学系统的再设计、任务分析、计算机仿真、教材评估、教学策略等方面。他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学习理论,包括:教学的细化理论(the Elaboration Theory of Instruction, ETI)和仿真理论(simulation theory)。出版了《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行为中的教学理论》;和他人合著了《教学设计策略》、《教育和综合系统设计的系统化变化:一个新的教育技术》等书籍。 朱莉#摩尔:Indiana大学教学系统技术博士,现执教于Indiana大学。 【摘要】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不断有新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出现。本文提出了一个比较认知教学设计模型的框架,包含学习的类型、学习的控制、学习的焦点、学习 的分组、学习的交互、学习的支持几个维度,可以用来作为学习理解各种教学设计模型的工具。 【关键词】认知领域、认知教学模型 一、序言 许多教育理论家[1,2]都同意学习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心智运动,其中认知领域包括对知识的记忆和辨识,以及建立理解力、发展智慧、形成技能。由于元认知(对认知领域本身的认知)也是一种智慧技能,所以,元认知也属于认知领域。 在工业时代,教学设计理论更多关注的是认知领域,而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又多是针对记忆层次和应用层次的学习,即研究记忆和过程技能的培养。但是,在信息时代,更高层次的学习相对记忆和过程技能来说,对学习者更为重要。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应该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和其他学习者的协作,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目前开始关注学习者这方面需要的教学设计模型已经大量涌现。为了便于读者分析和掌握各种认知教学设计模型的特点,比较多种模型的异同和侧重,瑞格鲁斯等人提出了一个比较认知教学模型的框架。通过学习的类型、学习的控制、学习的焦点、学习的分组、学习的交互、学习的支持这六个维度,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各种认知教学模型的特点和适用场合。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个框架的主要内容和使用方法。 二、认知教学设计理论比较框架 表1为瑞格鲁斯提出的认知教学理论比较框架各比较要素的简要说明: 表1 认知教学模型比较框架说明 1编译自原文:Charles M. Reigeluth&Julie Moore(1999):Cognitive Education and the Cognitive Domain.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V ol. 2).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 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 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 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就将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 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 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 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 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 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 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 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 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 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 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 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 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 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 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 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1、P12:教育质的规定性:第一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第二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 有的社会现象。第三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可以把“教育”这一概念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P3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 定理、定律,如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心理知识、审美知识等。②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包括政治觉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③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主要是思想品德的、心理的、审美的等方面要求。 3、P3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 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4、P63: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概括为五点:①创造型人才,感觉、知觉、感情都极敏锐, 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在这种场合,他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和既存事物,而凭直觉抓住意义,对不存在的事物感兴趣。②创造型人才,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他所感兴趣的不是单纯明快的事物,而是复杂的和标准不明的事物。③创造型人才,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的想法。④创造型人才,内向,有的缺少社交性。 ⑤创造型人才,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找现状的缺陷,不满于现状。 5、P77: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 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根据布罗菲(Brophy)的归纳,教师对自己抱有不同期望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有很大差异。 6、P78:优秀教师的自我塑造还有着更高的境界,有的研究者做了以下归纳: 一个好教师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 一个好教师是热情亲切的谈论家。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当他的学生争取用自己的语言形成他们的思想时,如何保持镇定和忍耐。 一个好的教师是谦恭的,他很自然地感到他积累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智慧,远比他自己更为重要。但是最好的教师甚至是更谦恭的,因为他尊重年轻人的感情,比对待一位朴素的老人自然更为重要。 一个好教师知道他的学生必须是忠诚的负责的良好公民,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负责任、诚实和良好公民条件不能在一门课程中“教”出来;因为这种品质是通过日常活动而不是通过日常讲演而形成的。 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的班上的学生在他的控制下。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首先必须能控制他自己。 一个好的教师得到比他的工薪高几倍的酬劳。但是最好的教师还得到深刻的内心的愉快;这种愉快是无法用语言形容,也是不能用金钱来折算的。 一个好教师的学生学完他们的课程,毕业并安置好的工作。但是最好的教师的学生在每天生活中得到报酬,因为他们已经发现探索精神的生活是激动人心的——[美]A.C.奥恩斯坦著,刘付忱等译:《美国教育学基础》,326-32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P81—84:教师智能结构:①教师的知识结构: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具有比较广泛 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②教师的能力结构:教育预见能力(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

分布式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注重对个体的认知的研究。然而,认知工作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借鉴了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那些在个体的分析单元中不可能看到的认知现象,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得到了强调。尤其重要的是,分布式认知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 一、分布式认知的发展背景 分布式认知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Edwin Hutchins*)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在对当时传统的认知观点(认为认知是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批判基础上,Hutchins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比如飞行)的过程。Hutchins在他的文章中讨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思想来源,他指出人类学和社会学对记忆和文化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小团体问题解决和陪审团决策的研究,组织行为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科学哲学对科学发现的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对个体和集体理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都充分地表明集体的认知与集体中各成员的认知间具有非常不同的特性。其中,Hutchins着重引述了维果茨基(Vygotsky)和明斯基(Minsky)的思想。 1.认知心理学的危机 对于认知和学习的规律,人类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人们的 * Edwin Hutchins于197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博士学位。1988 年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系,与James Hollan教授合作领导分布式认知与人机交互实验室(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Laboratory)。他主要研究真实世界中认知活动的特征。 认识都只是从不同侧面对其规律性的近似揭示。冯特实验室的建立,是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认知研究的开端;上世纪20年代诞生的行为主义,影响近半个世纪,它的分析单元是个体的外显反应;认知心理学从上世纪50年代崛起后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它把个体大脑内部的心理活动作为分析单位。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认知科学的两个目标受到质疑:“其一,试图将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其二,在说明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时,试图将人类思维还原为神经生理学”。[5] 作为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奈瑟和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倡导者的西蒙都对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认知心理学应作出更加现实主义的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6] 2.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杜威、维果茨基思想的影响 现代西方的哲学流派,如现象学、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观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反对传统哲学严格的主客二分的倾向,强调主体的意义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活动之中,倡导主客体在交互活动中的统一。作为一个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杜威的思想中,也蕴含着这种观念:“杜威提出的经验的自然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主要倾向是一致的,它集中反对传统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7] 这些思想对于心理学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