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供电技术》王福忠版课后习题答案复习进程

《现代供电技术》王福忠版课后习题答案复习进程
《现代供电技术》王福忠版课后习题答案复习进程

《现代供电技术》王福忠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8 什么条件下适合采用双回路或者环形供电系统?当变电所35kV电源取自环形电网时,其主结线采用哪种方式较为合适?

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要求供电质量较好时适合采用双回路或者环形供电系统

当主变为35kv,容量在7500kVA及以上;电压60kv,容量在10000kVA及以上;电压110kv,容量在31500kVA以上时,其空载电流就超过了隔离开关的切、合能力。此时必须改用由五个断路器组成的全桥结线,才能满足要求。

1-9什么叫桥式结线?试述各种桥式结线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

1-5 对于具有两回电源进线,两台降压变压器的矿井终端总降压变电所可采用桥式结线。它实质上是用一座由一台断路器和两台隔离开关横联跨接的“桥”,来联接两个35~110kV“线路一一变压器组”的高压侧,从而用较少的断路器组成一个可靠性较高的,操作灵活的双回路变、配电系统。

桥式结线根据跨接桥横联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内桥、外桥和全桥三种。

1.内桥结线

这种接线的跨接桥靠近变压器侧,桥断路器装在线路断路器之内,变压器回路仅装隔离开关,由三台断路器构成“”形,故称为内桥。内桥结线提高了变电所供电的可靠性,倒换线路操作方便,设备投资与占地面积较少,缺点是倒换变压器和扩建成全桥不如外桥方便,故适用于进线距离长,线路故障多,变压器切换少,高压侧无穿越功率的终端变电所。

2.外桥结线

这种接线的跨接桥靠近线路侧,桥断路器装在变压器断路器之外,进线回路仅装隔离开关,由三台断路器构成“”形,故称外桥。外桥结线倒换变压器操作方便,易于过渡到全桥结线,且投资少,其运行的灵活性与供电的可靠性和内桥结线类似;它的缺点是倒换线路不方便,故适用于进线距离短,主变压器需经常切换的矿井终端变电所。

3.全桥结线

这种结线,跨接桥居中,进线回路与变匿器回路均装有断路器,由五台断路器构成“H”形,故称为全桥。全桥结线适应性强,供电可靠性高,操作方便,运行灵活,并易于发展成单母线分段的中间变电所;它的缺点是设备多,投资大,变电所占地面积大,故适用于负荷较大,对供电要求较高的大型矿井终端变电所。

1-10 怎样将全桥结线的35kV终端变电所扩展为单母线分段的中间变电所?

扩展

扩展

1-11 绘制两种具有一级负荷并设置两台变压器的车间变电所主结线图。

1-12 中性点接地方式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分为中性点直接接地(又称大电流接地系统)和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又称小电流接地系统)两种接地方式,各接地方式的特点如下: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时,非故障两相的电压不升高,由于接地电流非常大,不会发生间歇性电弧,同时内部过电压倍数较小,因而可以降低对线路绝缘水平的要求。由于单相接地就是单相短路,短路电流较大,保护装置迅速而可靠地动作,缩短了故障存在的时间。

缺点是:因短路电流大,开关及电气设备有时要选用较大的容量或规格。当发生短路时若未能及时切除,会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对通讯的干扰强烈,故常用于110kV及以上的电网。对于380V低压电网,由于用户需要380V和220V两种电压等原因,故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这种系统在正常工作时供电变压器的中性点,不接地。对于短距离低压输电线,它的对地电容较小,发生接地故障时入地电流较小,对通讯线的干扰也较小,瞬时性接地故障往往能自动消除;对于长距离高压输电线,由于线路对地电容较大,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6kV 系统达30A ,35kV 系统大于10A),接地处容易发生间歇性电弧,在电网中引起高频振荡产生过电压,使电网对地绝缘较低处发生接地短路故障,因而对接地电流值有一定的限制规定。中性点绝缘系统的缺点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无故障两相的对地电压升为相电压的

(即升为线电压),危及相间绝缘,易造成两相接地短路,当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易产生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而且内部过电压的倍数也较高。这冲系统的优点是:一相接地时,接地电流小,保护装置不动作,电网还可以继续运行一段时间,待作好准备后故障线路再停电。由于3~60kV 电网在供电系统中占的比重很大,如果采用接地系统,则一相接地就会导致停电,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故我国3~60kV 电网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3.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这种系统主要是利用消弧线圈(电抗器)的感性电流补偿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可减小单相接地时接地点的电流,不产生电弧,避免发生电弧接地过电压。完全补偿的条件是31/L C ωω=,为了避免电网参数改变时产生串联谐振,一般采取过补偿运行。这种系统的缺点是:因要根据运行网路的长短决定消弧线圈投入的数量与地点,故系统运行较复杂,设备投资较大,实现选择性接地保护困难。

1-13 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为什么三相线路对地分布电容不对称,或出现一相断线时,就可能出现消弧线圈与分布电容的串联谐振?为什么一旦系统出现这种串联谐振,变压器的中性点就可能出现危险的高电位?

1-8 如图1-3所示,为变压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L 接地的供电系统。当三相线路对地分布电容不对称或出现一相断线时,线路参数不再是对称的,因此负载中性点将发生位移,导致0点与'

0点之间出现电位差。由于线路参数的变化使C 与L 的关系恰好符合公式1/0L C ωω-=时,在电压U OO ′的作用下,线路对地回

路将发生消弧线圈与对地分布电容的串联谐振。回路一旦出现串联谐振,由于

总阻抗几乎为零,故即使U OO ′的数值不大,回路中也会流过很大的电流0i ,0i 流过消弧线圈L ,产生较大的压降,使变压器中性点0对地呈现高电位,极易损坏变压器的对地绝缘。

图1-3对地回路的串联谐振示意图

1-14为什么我国380/220V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运行方式? 对于380/220V 低压配电系统,我国广泛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运行方式,而且引出有中性线N 和保护线PE 。中性线N 的功能,一是用于需要220V 相电压的单相设备,二是用来传导三相系统中的不平衡电流和单相电流;三是减式

少负荷中性点的电位偏移。保护线PE 的功能,是防止发生触电事故,保证人身安全。通过公共的PE 线,将电气设备外露的可导电部分连接到电源的接地中性点上,当系统中设备发生单相接地(碰壳)故障时,便形成单相短路,使保护动作,开关跳闸,切除故障设备,从而防止人身触电。这种保护称为保护接零。

1-15 某企业35/10kV 总降压变电所的10kV 单母线用断路器分段,其中左段联有10kV 架空线20km 、10kV 电缆10km ,右段母线联有10kV 架空线

15km 、10kV 电缆14km ,试求该10kV 系统的最大和最小单相接地电流(变电所10kV 母线上未装设消弧线圈)。 根据经验公式350

)35(N ca ch in E U L L K I += kA I E 26.12350

1010)103520(16.13

1=???+= kA I E 74.16350

1010)143515(16.132=???+= 最小电流12.26kA 最大电流为21E E I I +=29kA

第二章

2-1 企业用电设备按工作制分那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企业用电设备,按其工作制分,有长期连续工作制、短时工作制和断续周期工作制三类。

1.长期连续工作制:这类工作制的用电设备长期连续运行,负荷比较稳定,如通风机、空气压缩机、水泵、电动发电机等。对长期工作制的用电设备有:N N P P =μ

2.短时工作制:这类工作制的用电设备工作时间很短,而停歇时间相当长。如煤矿井下的排水泵等。对这类用点设备也同样有:N N P P =μ

3. 短时连续工作制:这类工作制的用电设备周期性的工作。如此反复运行,而工作周期一般不超过10min 。如电焊机、吊车电动机等。断续周期工作制设备,可用“负荷持续率”来表征其工作性质。

2-2 什么叫负荷持续率?它表征哪类设备的工作特性?

负荷持续率为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时间与工作周期的百分比值,用 表示ε表示

0100%100%def t t T t t ε=?=?+

T ——工作周期,s ; t ——工作周期内的工作时间,s ;0t ——工作周期内的停歇时间,s 。

补充:断续周期工作制设备,可用“负荷持续率”来表征其工作性质。

同一用电设备,在不同的负荷持续率工作时,其输出功率是不同的。因

此,计算负荷时,必须考虑到设备容量所对应的负荷持续率,而且要按规定的负荷持续率进行用电设备容量的统一换算。并且,这种换算应该是等效换算,即按同一周期内相同发热条件来进行换算。由于电流I 通过设备在时间t 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为Rt I 2,因此,在设备电阻不变而产生热量又相同的情况下,t I 1∝。而在同电压下,设备容量I P ∝。由式(2-11)可知,同一周期的负荷持续率t ∝ε。因此,ε1∝P ,即设备容量与负荷持续率的平方根成反比。假如设备在N ε下的额定容量为N P ,则换算到ε下的设备容量εP 为:

ε

εεN N

P P = (2-12) 式中 ε——负荷的持续率; N ε——与铭牌容量对应的负荷持续率;

εP ——负荷持续率为ε时设备的输出容量,kW 。

电焊机组要求统一换算到%100=ε,吊车电动机组要求统一换算到25%ε

=

2-3 什么叫负荷曲线?什么叫年最大负荷和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 1.负荷曲线是用来表示一组用电设备的用电功率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形,它反映了用户用电的特点和规律。负荷曲线绘制在直角坐标系内,纵坐标表示电力负荷,横坐标表示时间。

负荷曲线按负荷对象分,有企业的、车间的或是某用电设备组的负荷曲

线;

按负荷的功率性质分,有用功和无功负荷曲线;

按所表示负荷变动的时间分,有年负荷曲线、月负荷曲线、日负荷曲线或工作班的负荷曲线。

2. 年最大负荷,就是全年中负荷最大的工作班内消耗电能最大的半小时平均功率,并分别用符号max P ,max Q 和max S 表示。

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是一个假想时间,在此时间内,电力负荷按年最大负荷max P 持续运行所消耗的电能,恰好等于该电力负荷全年实际消耗的电能。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用符号max T 表示。max max /def p T

A P = (补充:max T 与企业的生产班制有较大关系。例如一班制企业,

max T ≈1800~2500h ;两班制企业,max T ≈3500~4500h ;三班制企业,

max T ≈5000~7000h 。)

2- 4 什么叫计算负荷?正确确定计算负荷有什么意义?

按计算负荷持续运行时所产生的热效应,与按实际变动负荷长期运行所产生最大热效应相等。(计算负荷是按发热条件选择导体和电器设备时所使用的一个假想负荷。通常规定取30min 平均负荷最大值

ca P 、ca Q 和ca S 作为该用户的“计算负荷”,用ca P 、ca Q 和ca

S 表示。)

虽然年最大负荷max P 和计算负荷ca P 定义不同,但其物理意义很相近,都是代表半小时内平均负荷最大值,所以二者相等,我们可以用计算负荷来表示年最大负荷,以便进一步进行负荷运算。

2-5 确定计算负荷的需要系数法和二项系数法有什么特点?各适用哪些场合? 利用需用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的优点:

公式简单,计算方便。只用一个原始公式ca d N P K P ∑=就可以表征普遍的计算方法。

对于不同性质的用电设备、不同车间或企业的需用系数值,经过几十年的统计和积累,数值比较完整和准确,为供电设计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这种方法的缺点:

需用系数法没有考虑大容量电动机对整个计算负荷ca P 、ca Q 的影响,尤其是当总用电设备较少时,影响更大。

需用系数法适用于备用电设备容量相差较小,且用电设备数量较多的用电设备组。

二项系数法的优点:不仅考虑了用电设备组的平均最大负荷,而且还考虑了容量最大的少数用电设备运行时对总计算负荷的额外影响。

缺点:二项式计算系数b 、c 和X 的值缺乏足够的理论根据。而且,目前这方面的数据较少,因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项系数法比较适合于确定用电设备台数较少,而其容量差别又较大的用电设备组的负荷计算。如机械加工企业、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等。

(注:二项系数法在计算计算负荷ca P 时,并未像需用系数法一样通过需用系数乘以平均功率来表示计算负荷,而是考虑了企业内X 台最大容量的电动机在某一生产时间内较密集地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时所产生的“尖峰负荷”效应。如果已知X 台最大容量的电动机总容量为

x P ,则可以由下式表示:ca N x P bP cP ∑=+,b ,c 均可由书中表2-4查得,最主要的是计算x P ,而x P 可由公式1max12max 2max ...x n n P x P x P x P =+++来表示,其中i

x x ∑=,说一个例外情况按二项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时,如果设备总台数少于表2-7中规定的最大容量设备台数的2倍时,则其最大容量设备台数X 也宜相应减少。建议取/2X n =,则按“四舍五入”取整规则。如果用电设备组只有1~2台用电设备,就可以认为ca N P P =。)

2-6什么叫最大负荷损耗小时?它与最大负荷利用小时的区别在哪里?两者又有什么联系?

最大负荷损耗小时的物理意义是:假想供电线路按年半小时最大负荷ca P 持续运行τ小时,在τ时间内损耗的电能恰好等于实际变化负荷在指定时间T 内损耗的电能。

最大负荷损耗小时单以线路损耗作为研究对象,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则以整个供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二者都是假想时间,均是先假定一个恒定功率,以该恒定功率工作时间τ后所消耗的电能,等效为指定时间T 内消耗的实际电能。而τ即为该假想时间。(只是最大负荷损耗小时研究的只是线路损耗,最大负荷利用小时研究的是整个线路消耗。)

2-7 什么叫平均功率因数和瞬时功率因数?各有什么用途?

平均功率因数指某一规定时间内功率因数的平均值,也称加权平均功率因数。我国电业部门每月向企业收取电费,就规定电费要按每月平均功率因数的高低来调整。最为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平均功率因数按下式计算:

cos ?== 式中 P A ——某一时间内消耗的有功电能,

kW·h ;

Q A ——某一时间内消耗的无功电能,kvar·h 。)

瞬时功率因数是瞬时值,指在某一时刻的功率因数。即该时刻有功功率占视在功率的百分数。

瞬时功率因数只用来了解和分析工厂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无功功率变化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

2-8进行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对电力系统有哪些好处?对企业本身又有哪些好处?

提高功率因数对电力系统有如下益处:(1)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

(2)降低网络中的功率损耗

提高功率因数对企业供电系统有如下益处:(1)减少网络中的电压损失,提高供电质量,使网络末端企业用电设备的电压质量提高;(4)降低电能成本

2-9 电力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包括哪两部分?如何确定?与负荷各有什么关系?

有功功率损耗可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是空载损耗,又称铁损。它是变压器主磁通在铁芯中产生的有功损

耗。

因为变压器主磁通仅与外施电压有关,当外施电压U 和频率f 恒定时,铁损是常数(在变压器出厂时已经给定),与负荷大小无关。可以通过变压器空载试验确定铁损。

另一部分是短路损耗,又称铜耗。它是变压器负荷电流在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电阻中产生的有功损耗,其值与负荷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可以通过变压器短路试验确定铜耗。

k N Ca K T P P S S P P P ?+?=?+?=?2020)(β

2-10 有一进行大批生产的机械加工车间,其金属切削机床的电动机容量共800kW ,

通风机容量共56kW ,供电电压380V ,试分别确定各组用电设备和车间的计算负荷ca P 、ca Q 、ca S 和ca I 。

解 采用需用系数法

1)金属切削机床组(大批生产金属冷加工机床)

查表2-2,可取Kd = 0.2, cos φ = 0.5, tan φ = 1.73

Pca(1) = 0.2×800 kW = 160 kW Qca(1) = 160 kW×1.73 = 276.8

kvar

(1)(1)(1)/0.5320486.2(ca ca ca S P kVA

S I A =====注意单位)

2). 通风机组

查表2-2 ,可取Kd = 0.8, cos φ= 0.8, tan φ= 0.75

Pca(2) = 0.8×56 kW = 44.8kW Qca(2) = 44.8 kW×

0.75 = 33.6 kvar (2)(2)(2)/0.85685.086c a c a c a S P k V A

S I A =====

3)查表2-3,取Ksi=0.9(取热加工车间)

2

()1

2()1

0.9(

16044.8)184.320.9(276.833.6)279.36var

334.69508.52ca si ca i i ca si ca i i ca ca P K P kW Q K Q k S kV

A I A ====+===+===∑∑

2-11 有一机修车间,拥有冷加工机床52台,共200kW ;行车1台,

5.1kW(ε=15%);通风机4台,共5kW ;点焊机3台,共10.5kW(ε=65%)。车间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试确定车间的计算负荷ca P 、ca Q 、ca S 和ca I 。

解:1)冷加工机组 Kd=0.2 cos φ =0.5 tan φ =1.73

Pca(1)=200×0.2=40kW Qca(1)=40×1.73=69.2kvar

2)行车 Kd=0.15 cos φ =0.5 tan φ =1.73

换算到ε=25%

5.1 3.95P kW ε=≈ Pca (2)=P ε×Kd=0.59kW Qca (2)=0.59×1.73=1.02kvar

2)通风机组 Kd=0.8 cos φ =0.8 tan φ =0.75

Pca (3)=5×0.8=4kW Qca (3)=4×0.75=3kvar

点焊机组 Kd=0.35 cos φ =0.6 tan φ =1.33

换算到ε=100%

10.58.47P kW ε=≈ Pca (4)=P ε×Kd=2.96kW Qca (4)=2.96×1.33=3.94kvar

取Ksi=0.9 Pca=0.9×(40+0.59+4+2.96)=42.795kW

Qca=0.9×(69.2+1.02+3+3.94)

=69.444kvar

81.6ca S kVA =≈

车间采用三相四线制 N U

=380V

123.9ca I A ==≈ 2-12 有一380V 的三相线路,供电给35台小批生产的冷加工机床电动机有:7.5kW 1台;4kW 3台;3kWl2台。试分别用需要系数法和二项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ca P 、ca Q 、ca S 和ca I 。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说明两种方法各适用什么场合?

(一)需用系数法:

7.514331255.5N P kW ∑=?+?+?=

查表2-2 Kd=0.2 cos φ =0.5 tan φ =1.73

Pca=55.5×0.2=11.1kW

Qca=11.1×1.73≈19.2kvar

22.2ca S kVA =≈

33.7ca I A ==≈ (二)二项系数法:

查表2-3 b=0.14 c=0.4 X=5 cos φ =0.5 tan φ =1.73

Px=7.5+4×3+3=22.5kW

Pca=55.5×0.14+22.5×0.4=16.77kW

Qca=Pca·tan φ =16.77×1.73≈29.0kvar

33.5ca S kVA =≈

50.9ca I A ==≈ 需用系数法:

公式简单,计算方便,采用范围最广。

二项式法:

当确定的用电设备台数较少而容量差别相当大的低压支线和干线的计算负荷时采用。

2-13 有一条高压线路供电给两台并列运行的电力变压器。高压线路采用LJ-70铝绞线,以几何间距1.25m 架设2km ,已知:000.46/,0.358/R km X km =Ω=Ω。两台电力变压器均为7SL -800/10型,总的计算负荷900kW ,如max cos 0.86,4500T h ?==。试分别计算此高压线路和电力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和年电能损耗。

解:

高压线路:

223302

22

3222330222

32

/c o s 900/0.861046.510101046.50.4621010.07610

10101046.50.3582107.84v a r 1026300010.07630c a c a c a

c a N N c a c a N N

P S P k V A

S S P R R L U

U k W S S Q X X L U U k h A P ?ττ------====?=??=???==?=??=???=≈=?=?年电能损耗

查图-可得,400310k W h ≈?

变压器:

200200.0150.0151046.515.70.060.061046.562.79var

8760()1.54,9.9(,

1046.5523.252

8760()T ca T ca ca T k ca N

k ca ca T k N

P S kW

Q S k S A P P S S P kW P kW S kV A S A P P S τ≈=?=≈=?=''?=??+?????='=='?=??+???(为单台变压器计算负荷)其中=根据变压器型号可以查得)故单台变压器1.5487609.9300012705.59225411.18T T kW h

A A kW h τ???'??2523.25=+(

)800=两台变压器==

2-14 某厂的有功计算负荷为2400kW ,功率因数为0.65,打算在变电所10kV 母线上集中补偿,使功率因数提高到0.9。试计算所需电容器的总容量?电容器组的电容值应是多大?补偿后的视在计算容量为多少?

解:

121212123323

23cos 0.65,cos 0.9

49.458,25.8421)()()

0.752400(1.1690.484)0.7516441233var

2)101031012331000310310000C av ca L C L L L

L L C L Q P tg tg P tg tg k U Q I X U C Q C U ??????α??ωω----=====-=-=??-=?=?=?==??==??o o

补偿容量 联结

323213.0910314103)24002666.7cos 0.9

ca ca F F P S kVA ?--=???===补偿后

第三章

第四章

3-1 无限大与有限电源容量系统有何区别?对于短路暂态过程有何不同? 无限大容量电源:

1.电源内阻抗为0。

2.短路过程中电源端电压恒定不变。

3.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恒定不变。

通常将电源容量远大于系统供给短路点的短路容量或电源内阻抗小于短路回来总阻抗10%的电源作为无限大容量电源。

有限大容量电源:

1.内阻抗不可忽略,且是变化的。

2.电源的端电压是衰减的。

3.短路电流周期分量幅值是衰减的。

3-2 有人说三相电路中三相的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之和等于零,并且三相短路全电流之和也为零,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两种说法都是对的。

各相短路电流都是由一个周期分量和一个幅值按指数规律衰减的非周期分量叠加而成。各项周期分量由于幅值相等、相位互差0120,是一组对称量,故其相量和必为零,各相非周期分量除系数外均为三个完全相等的、时问常数相

同的衰减量,而它们的系数和又为零,故各相非周期分量之和也为零;同样道理,各相短路电流之和也为零。

3-3 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三相短路冲击电流值最大?若A 相出现最大冲击短路电流,B 、C 相的最大瞬时短路电流是多少?

最大短路电流瞬时值条件:

(1)短路瞬时电压过零 t=0时,

o o 1800或=θ

(2)短路前空载或 1cos =?

(3)短路回路阻抗为纯电抗性质 o k 90=?

短路最大瞬时值出现在短路后的半个周期,即t=0.01s

P107页 公式(3-10)

B 、

C 相与A 相有120度相角差。均为 )1(21'K T t

pm k e I i -+-=

3-4 什么是变压器的短路电压百分值?为什么它与变压器的短路阻抗百分值相同?

变压器的短路电压百分数

当变压器二次绕组短路,一次绕组流通额定电流时所施加的电压称为阻抗电压 ,通常阻抗电压以额定电压的百分数表示:

%100??T

N Z U U

实际上此电压是变压器通电侧和短路侧的漏抗在额定电流下的压降。

阻抗电压除以额定电流就是短路阻抗。短路阻抗也用其占额定参考阻抗的百分数来表示,这样,这两个百分数就是相同的,所以通常把两者混为一谈,但实际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3-5 三相短路电流周期分量假想时间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短路电流变化规律复杂,为简化计算,用稳态短路电流经某一假想时间i t 计算实际短路电流产生热量。

无限大容量系统中,短路电流的周期分量恒等于稳态短路电流,则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假想时间就是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k t 。k t 大于1s 时,非周期分量已衰减完毕,短路全电流对应的假想时间就等于短路电流周期分量假想时间。

3-7 在某一供电线路内,安装一台%L X =5(.N L I =150A ;.N L U = 6kV )的电抗器,现将这一电抗器用.N L I =300A 的电抗器代替并要保持电抗值不变,问替换的电抗器的L X %应该是多少?(①.N L U =6kV ;②.N L U =10kV)

操作系统实验-进程控制

实验一、进程控制实验 1.1 实验目的 加深对于进程并发执行概念的理解。实践并发进程的创建和控制方法。观察和体验进程的动态特性。进一步理解进程生命期期间创建、变换、撤销状态变换的过程。掌握进程控制的方法,了解父子进程间的控制和协作关系。练习Linux 系统中进程创建与控制有关的系统调用的编程和调试技术。 1.2 实验说明 1)与进程创建、执行有关的系统调用说明进程可以通过系统调用fork()创建子进程并和其子进程并发执行.子进程初始的执行映像是父进程的一个复本.子进程可以通过exec()系统调用族装入一个新的执行程序。父进程可以使用wait()或waitpid()系统调用等待子进程的结束并负责收集和清理子进程的退出状态。 fork()系统调用语法: #include pid_t fork(void); fork 成功创建子进程后将返回子进程的进程号,不成功会返回-1. exec 系统调用有一组6 个函数,其中示例实验中引用了execve 系统调用语法: #include int execve(const char *path, const char *argv[], const char * envp[]); path 要装入 的新的执行文件的绝对路径名字符串. argv[] 要传递给新执行程序的完整的命令参数列表(可以为空). envp[] 要传递给新执行程序的完整的环境变量参数列表(可以为空).

Exec 执行成功后将用一个新的程序代替原进程,但进程号不变,它绝不会再返回到调用进程了。如果exec 调用失败,它会返回-1。 wait() 系统调用语法: #include #include pid_t wait(int *status); pid_t waitpid(pid_t pid,int *status,int option); status 用 于保留子进程的退出状态 pid 可以为以下可能值: -1 等待所有PGID 等于PID 的绝对值的子进程 1 等待所有子进程 0 等待所有PGID 等于调用进程的子进程 >0 等待PID 等于pid 的子进程option 规 定了调用waitpid 进程的行为: WNOHANG 没有子进程时立即返回 WUNTRACED 没有报告状态的进程时返回 wait 和waitpid 执行成功将返回终止的子进程的进程号,不成功返回-1。 getpid()系统调用语法: #include #include pid_t getpid(void); pid_t getppid(void); getpid 返回当前进程的进程号,getppid 返回当前进程父进程的进程号 2)与进程控制有关的系统调用说明可以通过信号向一个进程发送消息以控制进程的 行为。信号是由中断或异常事件引发的,如:键盘中断、定时器中断、非法内存引

数据库课后答案讲解学习

第1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中,在(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能保存。 2. 数据模型由以下三要素组成:(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 3. 数据模型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它们是: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 数据模型)。 4. E-R模型属于(概念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指层次、网状、关系。 5. 数据库专家们提出了数据库系统分级的系统结构模型,整个系统分为三级,它们分别是(外模式)、 (模式)和(内模式)。 二、选择题 1.在文件系统阶段,操作系统管理数据的基本单位是(A )。 A.文件 B.记录 C.程序 D.数据项 2.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中,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重要区别是数据库具有(C)。 A.数据可共享 B.数据无冗余 C.特定的数据模型 D.有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 3. 在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中有(A)。 A.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 B.数字型、字母型、日期型 C.二数值型、字符型、逻辑型 D.数学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 4. 用表格形式的结构表示实体类型以及实体类型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A)。 A.关系数据模型 B.层次数据模型 C.网状数据模型 D.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5. 描述概念模型的常用方法是(D)。 A.建立数据模型方法 B.需求分析方法 C.二维表方法 D.实体-联系方法 三、判断题 1. 数据库管理员是专门从事数据库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 2. 计算机的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3. 逻辑数据模型(又称数据模型),它是一种面向客观世界、面向用户的模型;它与具体的数据库系 统无关,与具体的计算机平台无关。(?) 4. 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5. 内模式亦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 四、简答题 1.解释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 数据库(DataBase)是具有统一结构形式、可共享的、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组用于数据管理的通用化软件所组成的软件系统,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维护和数据控制等功能的实现。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等组成的计算机系统的总称。 2.数据管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数据有如下特点: (1)数据不保存 (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 (3)数据不共享

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Database Systems: The Complete Book Solutions for Chapter 2 Solutions for Section 2.1 Exercise 2.1.1 The E/R Diagram. Exercise 2.1.8(a) The E/R Diagram Kobvxybz Solutions for Section 2.2 Exercise 2.2.1 The Addresses entity set is nothing but a single address, so we would prefer to make address an attribute of Customers. Were the bank to record several addresses for a customer, then it might make sense to have an Addresses entity set and make Lives-at a many-many relationship. The Acct-Sets entity set is useless. Each customer has a unique account set containing his or her accounts. However, relating customers directly to their accounts in a many-many relationship conveys the same information and eliminates the account-set concept altogether. Solutions for Section 2.3 Exercise 2.3.1(a) Keys ssNo and number are appropriate for Customers and Accounts, respectively. Also, we think it does not make sense for an account to be related to zero customers, so we should round the edge connecting Owns to Customers. It does not seem inappropriate to have a customer with 0 accounts;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一--进程管理

实验一进程管理 一、目的 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本实验要求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通过本实验加深理解有关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的概念,并体会和了解进程调度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设计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PCB结构通常包括以下信息:进程名(进程ID)、进程优先数、轮转时间片、进程所占用的CPU时间、进程的状态、当前队列指针等。可根据实验的不同,PCB结构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增删)。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轮转时间数以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给定。 2、系统资源(r1…r w),共有w类,每类数目为r1…r w。随机产生n进程P i(id,s(j,k),t),0<=i<=n,0<=j<=m,0<=k<=dt为总运行时间,在运行过程中,会随机申请新的资源。 3、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即就绪状态W、运行状态R、等待或阻塞状态B),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建立进程就绪队列。 4、编制进程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本程序用该算法对n个进程进行调度,进程每执行一次,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在调度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1个单位),这时,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 三、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环境:Windows系统。 编程语言:C#。 四、实验思路和设计 1、程序流程图

2、主要程序代码 //PCB结构体 struct pcb { public int id; //进程ID public int ra; //所需资源A的数量 public int rb; //所需资源B的数量 public int rc; //所需资源C的数量 public int ntime; //所需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int rtime; //已经运行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char state; //进程状态,W(等待)、R(运行)、B(阻塞) //public int next; } ArrayList hready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 hblock = new ArrayList();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ArrayList p = new ArrayList(); int m, n, r, a,a1, b,b1, c,c1, h = 0, i = 1, time1Inteval;//m为要模拟的进程个数,n为初始化进程个数 //r为可随机产生的进程数(r=m-n) //a,b,c分别为A,B,C三类资源的总量 //i为进城计数,i=1…n //h为运行的时间片次数,time1Inteval为时间片大小(毫秒) //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数组、阻塞数组。 public void input()//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队列、阻塞队列 { m = int.Parse(textBox4.Text); n = int.Parse(textBox5.Text); a = int.Parse(textBox6.Text); b = int.Parse(textBox7.Text); c = int.Parse(textBox8.Text); a1 = a; b1 = b; c1 = c; r = m - n; time1Inteval = int.Parse(textBox9.Text); timer1.Interval = time1Inteval; for (i = 1; i <= n; i++) { pcb jincheng = new pcb(); jincheng.id = i; jincheng.ra = (random.Next(a) + 1); jincheng.rb = (random.Next(b) + 1); jincheng.rc = (random.Next(c) + 1); jincheng.ntime = (random.Next(1, 5)); jincheng.rtime = 0;

(完整版)数据库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选择题 1实体-联系模型中,属性是指(C)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事物的具体描述 C.事物的某一特征 D.某一具体事件 2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A) A属性描述B关键字描述C二维表格描述D实体描述 3假设一个书店用这样一组属性描述图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可以作为“键”的属性是(A) A书号B书名C作者D出版社 4一名作家与他所出版过的书籍之间的联系类型是(B) 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都不是 5若无法确定哪个属性为某实体的键,则(A) A该实体没有键B必须增加一个属性作为该实体的键C取一个外关键字作为实体的键D该实体的所有属性构成键 填空题 1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属性进行描述 2确定属性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和无关联 3在描述实体集的所有属性中,可以唯一的标识每个实体的属性称为键 4实体集之间联系的三种类型分别是1:1 、1:n 、和m:n 5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和一致性 简答题 一、简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答:1需求分析:对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管理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分析的策略:自下而上——静态需求、自上而下——动态需求 2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数据模型,用概念模型描述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3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根据概念数据模型建立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实现:依据关系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建立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功能 答:1提供数据定义语言,允许使用者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 2提供数据查询语言 3提供数据操纵语言 4支持大量数据存储 5控制并发访问 三、数据库的特点 答:1数据结构化。2数据高度共享、低冗余度、易扩充3数据独立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1)数据安全性(2)数据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 第二章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 选择题 1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A实体(“一”方)和B实体(“多”方)之间一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A)来实现的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数据库是存贮在计算机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用以维护数据库、接受并完成用户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数据库系统指由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专业领域的数据体和管理人员构成的一个运行系统。 (2)当前,主要有哪几种新型数据库系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于什么领域,试举例说明?答:主要有:分布式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空间数据库。 (3)什么是数据模型?目前数据库主要有哪几种数据模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数据模型是一组描述数据库的概念。这些概念精确地描述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的语义和完整性约束。很多数据模型还包括一个操作集合。这些操作用来说明对数据库的存取和更新。数据模型应满足3方面要求:一是能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二是容易为人们理解;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目前在数据库领域,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以及最近兴起的面向对象的模型。 (4)关系数据库中选择、投影、连接运算的含义是什么? 答: 1)选择运算:从关系中筛选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记录)。选择是从行的角度进行运算,选择出的记录是原关系的子集。 2)投影运算:从关系中指定若干个属性(字段)组成新的关系。投影是从列的角度进行运算,得到的新关系中的字段个数往往比原关系少。 3)连接运算:将两个关系按照给定的条件横向拼接成新的关系。连接过程是通过两个关系中公有的字段名进行的。 (5)关键字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个关系中可以确定一个字段为关键字段,该字段的值在各条记录中不能有相同的值。(如:门牌);关键字段的作用主要是为建立多个表的关联和进行快速查询。 (6)什么是E-R图?E-R 图是由哪几种基本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如何表示? 答:E-R图也称实体-联系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构成E-R图的基本要素有3种,即实体、属性和联系。其表示方法为:用矩形框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实体,用菱形框表示实体间的联系,用椭圆形框表示实体和联系的属性,实体名、属性名和联系名分别写在相应框。 ABAAC ABCAA 第2章习题解答 1. 思考题 (1)在SQL Server 2008中的数据库中包含哪些对象?其中什么对象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又是什么? 答:SQL Server 2008中的数据库对象主要包括数据库关系图、表、视图、同义词、可编程性、Service Broker、存储和安全性等。其中表对象是必不可少的。表是由行和列构成的集合,用来存储数据。 (2)SQL Server提供的系统数据库master它的作用是什么?用户可以删除和修改吗?为什么?答:master 数据库记录SQL Server 系统的所有系统级信息。主要包括实例围的元数据、端点、服务器和系统配置设置以及记录了所有其他数据库的存在、数据库文件的

第二章 操作系统进程(练习题标准答案)

第二章操作系统进程(练习题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二章进程管理 1.操作系统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全部 (1) 进行管理,以方便用户、提高计算机使 用效率的一种系统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有: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 (2) 管 理和设备管理等。Windows和Unix是最常用的两类操作系统。前者是一个具有图形界面的 窗口式的 (3) 系统软件,后者是一个基本上采用 (4) 语言编制而成的 的系统软件。在 (5) 操作系统控制下,计算机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信息 并作出响应。 供选答案: (1): A. 应用软件 B. 系统软硬件 C. 资源 D. 设备 (2): A. 数据 B. 作业 C. 中断 D. I/O (3): A. 分时 B. 多任务 C. 多用户 D. 实时 (4): A. PASCAL B. 宏 C. 汇编 D. C (5): A. 网络 B. 分时 C. 批处理 D. 实时 答案:CBBDD 2.操作系统是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的 (1) 系统软件,是 (2) 的接口。 在处理机管理中,进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由程序块、 (3) 和数据块三部 分组成,它有3种基本状态,不可能发生的状态转换是 (4) 。 虚拟存储器的作用是允许程序直接访问比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它通常使用 (5) 作为它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供选答案: (1): A. 输入和输出 B. 键盘操作 C. 管理和控制 D. 汇编和执行 (2): A. 软件和硬件 B. 主机和外设 C. 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 D. 用户和计算机 (3): A. 进程控制块 B. 作业控制块 C. 文件控制块 D. 设备控制块 (4): A. 运行态转换为就绪态 B. 就绪态转换为运行态 C. 运行态转换为等待态 D. 等待态转换为运行态 (5): A. 软盘 B. 硬盘 C. CDROM D. 寄存器 答案:CDADB 3.在计算机系统中,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运行,这种方法称为 D。 A. Spodling技术 B. 虚拟存储技术 C. 缓冲技术 D.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4.分时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C。 A. 高吞吐率 B. 充分利用内存 C. 快速响应 D. 减少系统开销 5.引入多道程序的目的是 D。

操作系统期末试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期末试卷 姓名 一、选择题(15*2分=30分) 1、在操作系统中,JCB是指(A ) A.作业控制块B.进程控制块C.文件控制块D.程序控制块 2、并发进程之间(D) A.彼此无关 B.必须同步 C.必须互斥 D.可能需要同步或互斥 3 A 4 ?A 5、(D A 6 A 7 A. 8 A. C. 9、设有。 A.2 10 A. 11 A 12、() A C 13 A 14、(B A.固定分区 B.分段 C.分页 D.可变分区 15、在进程管理中,当()时,进程从阻塞状态变为就绪状态。 A.进程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B.等待某一事件C.等待的事件发生D.时间片用完 二、填空题(20*1分=20分) 1、在单用户环境下,用户独占全机,此时程序的执行具有_封闭性______和_可再现性_。 2、对于信号量,在执行一次P操作时信号量-1_;当其值为__<0__时,进程应阻塞。在执行V操作时信号量的值应当_信号量+1_; 当其值为__<=0__时,应唤醒阻塞队列中的进程。 3、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分别是、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分别是__运行______,_就绪_和__阻塞(等待)__。 4、多道程序环境下的各道程序,宏观上它们是_并行__运行,微观上是_串行_运行。 5、在单CPU系统中有(n>1)个进程,在任一时刻处于就绪的进程最多是__n-1__个,最少是___0____个。

6、分区管理方案不能实现虚存的原因是_作业地址空间不能大于存储空间_。 7、段页式存储管理中,是将作业分_段__,__段_____内分___页____。分配以__页_____为单位。在不考虑使用联想存储器快表 的情况下,每条访问内存的指令需要____3___访问内存。其中第_2___次是查作业的页表。 三、简答题(4*5分=20分) (2) ????????????进程A???????????????????????????????进程B ???????????...??????????????????????????????????... ????????P(mutex);????????????????????????????P(mutex);

数据库sql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数据库sql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borrow 表) (reader表)1) 找出姓李的读者姓名(NAME)和所在单位(COMPANY)。2) 列出图书库中所有藏书的书名(BOOK_NAME)及出版单位(OUTPUT)。3) 查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所有图书名称(BOOK_NAME)及单价(PRICE),结果按单价降序排 序。4) 查找价格介于10元和20元之间的图书种类(SORT),结果按出版单位(OUTPUT)和单价(PRICE)升序排序。5) 查找书名以”计算机”开头的所有图书和作者(WRITER)。6) 检索同时借阅了总编号(BOOK_ID)为112266和449901两本书的借书证号(READER_ID)。##7)* 查找所有借了书的读者的姓名(NAME)及所在单位(COMPANY)。8)* 找出李某所借所有图书的书名及借书日期(BORROW_DATE)。9)* 无重复地查询xx年10月以后借书的读者借书证号(READER_ID)、姓名和单位。##10)* 找出借阅了一书的借书证号。11) 找出与”赵正义”在同一天借书的读者姓名、所在单位及借书日期。12) 查询xx年7月以后没有借书的读者借书证号、姓名及单位。#13) 求”科学出版社”图书的最高单价、最低单价、平均单价。##14)* 求”信息系”当前借阅图书的读者人次数。#15) 求出各个出版社图

书的最高价格、最低价格和总册数。#16) 分别找出各单位当前借阅图书的读者人数及所在单位。17)* 找出当前至少借阅了2本图书(大于等于2本)的读者姓名及其所在单位。18) 分别找出借书人次数多于1人次的单位及人次数。19) 找出藏书中各个出版单位的名称、每个出版社的书籍的总册数(每种可能有多册)、书的价值总额。20) 查询经济系是否还清所有图书。如果已经还清,显示该系所有读者的姓名、所在单位和职称。附录:建表语句创建图书管理库的图书、读者和借阅三个基本表的表结构:创建BOOK:(图书表)CREATE TABLE BOOK ( BOOK_ID int, SORT VARCHAR(10), BOOK_NAME VARCHAR(50), WRITER VARCHAR(10), OUTPUT VARCHAR(50), PRICE int); 创建READER:(读者表)CREATE TABLE READER (READER_ID int,COMPANY VARCHAR(10),NAME VARCHAR(10),SEX VARCHAR(2),GRADE VARCHAR(10),ADDR VARCHAR(50)); 创建BORROW:(借阅表)CREATE TABLE BORROW ( READER_ID int, BOOK_ID int, BORROW_DATE datetime)插入数据:BOOK表:insert into BOOK values(445501,'TP3/12','数据库导论','王强','科学出版社', 17、90);insert into BOOK values(445502,'TP3/12','数据库导论','王强','科学出版社', 17、90);insert into BOOK values(445503,'TP3/12','数据库导论','王强','科学出版社',

第二章-操作系统进程(练习题答案)

第二章进程管理 1.操作系统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全部 (1) 进行管理,以方便用户、提高计算机使 用效率的一种系统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有: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 (2) 管 理和设备管理等。Windows和Unix是最常用的两类操作系统。前者是一个具有图形界面的 窗口式的 (3) 系统软件,后者是一个基本上采用 (4) 语言编制而成的 的系统软件。在 (5) 操作系统控制下,计算机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信息 并作出响应。 供选答案: (1): A. 应用软件 B. 系统软硬件 C. 资源 D. 设备 (2): A. 数据 B. 作业 C. 中断 D. I/O (3): A. 分时 B. 多任务 C. 多用户 D. 实时 (4): A. PASCAL B. 宏 C. 汇编 D. C (5): A. 网络 B. 分时 C. 批处理 D. 实时 答案:CBBDD 2.操作系统是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的 (1) 系统软件,是 (2) 的接口。 在处理机管理中,进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由程序块、 (3) 和数据块三部 分组成,它有3种基本状态,不可能发生的状态转换是 (4) 。 虚拟存储器的作用是允许程序直接访问比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它通常使用 (5) 作为它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供选答案: (1): A. 输入和输出 B. 键盘操作 C. 管理和控制 D. 汇编和执行 (2): A. 软件和硬件 B. 主机和外设 C. 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 D. 用户和计算机 (3): A. 进程控制块 B. 作业控制块 C. 文件控制块 D. 设备控制块 (4): A. 运行态转换为就绪态 B. 就绪态转换为运行态 C. 运行态转换为等待态 D. 等待态转换为运行态 (5): A. 软盘 B. 硬盘 C. CDROM D. 寄存器 答案:CDADB 3.在计算机系统中,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运行,这种方法称为 D。 A. Spodling技术 B. 虚拟存储技术 C. 缓冲技术 D.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4.分时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C。 A. 高吞吐率 B. 充分利用内存 C. 快速响应 D. 减少系统开销 5.引入多道程序的目的是 D。

数据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试说明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3)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4)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数据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数据操作功能、事务的管理和运行功能。 它们之间的联系: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所以数据库系统是个大的概念。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由管理员操作管理数据库的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是用来操作数据库的。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两个阶段,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

3、比较用文件管理和用数据库管理数据的主要区别。 答: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相比实际上是在应用程序和存储数据的数据库之间增加了一个系统软件,即数据库管理系统,使得以前在应用程序中由开发人员实现的很多繁琐的操作和功能,都可以由这个系统软件完成,这样应用程序不再需要关心数据的存储方式,而且数据的存储方式的变化也不再影响应用程序。而在文件系统中,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存储是紧密相关的,数据的存储方式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应用程序,因此不利于应用程序的维护。 4、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大致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于存储介质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可以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程序指以数据库数据为核心的应用程序。 第二章 1、解释数据模型的概念,为什么要将数据模型分成两个层次? 答: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数据模型要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第二是数据模型要容易被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操作系统有关,操作系统的类型决定了能够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 B.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实现才能实现 C.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不经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读取数据库文件 D.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隐藏了数据库文件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 2.下列关于用文件管理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用文件管理数据,难以提供应用程序对数据的独立性 B.当存储数据的文件名发生变化时,必须修改访问数据文件的应用程序 C.用文件存储数据的方式难以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控制 D.将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有利于用户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也可以加快用户操作数据的效率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特征的是C A.提供了应用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 B.所有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此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C.用户访问数据时,需要知道存储数据的文件的物理信息 D.能够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可靠性,即使在存储数据的硬盘出现故障时,也能防止数据丢失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D A.相互调用 B.数据库管理系统调用操作系统 C.操作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D.并发运行 6.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独立性是指D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数据的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7.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有效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属于A A.系统软件B.工具软件 C.应用软件D.数据软件 8.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下列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组成部分的是B A.数据库B.操作系统 C.应用程序D.数据库管理系统 9.下列关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文件服务器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客户/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端,文件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 B.客户/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处理后的结果数据,文件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包含客户所需数据的文件 C.客户/服务器结构比文件服务器结构的网络开销小 D.客户/服务器结构可以提供数据共享功能,而用文件服务器结构存储的数据不能共享

数据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数据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库基础 习题答案 1. 简述Oracle 12c的应用结构。 答:参阅教材 2. 简述Oracle与SQL Server的区别。 答:参阅教材 3. 简述Oracle 12c的新特性。 答:参阅教材 第2章Oracle Database 12c的安装和配置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Windows Unix 2. 1GB 3. 物理内存的两倍 4. orcl 5. 5500 6. SYSDBA Normal 第3章Oracle Database的体系结构 2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A B B D B C D D 二、简答题 1.什么是Oracle的实例?它是一种什么机制? 答:Oracle数据库系统指具有管理Oracle数据库功能的计算机系统。每一个运行的Oracle 数据库都对应一个Oracle实例(Instance),一个Oracle实例为存取和控制数据库的软件机制。当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一个数据库启动时,Oracle将分配一块内存区间,叫做系统全局区(SGA),并启动一个或多个Oracle进程。因此实例是一组内存结构和后台进程的集合。总之,Oracle实例是指数据库拥有自己的系统全局区和相关数据库文件的Oracle服务器进程集,是存取和控制数据库的软件机制。 2.段是什么概念?如何组成的? 答:表空间的下一级逻辑存储单位称作段,一个段只能存储同一模式对象。根据存储模式 -3-

4

责将需要处理的数据从数据库文件读入到SGA中的数据库缓冲区,并将SQL语句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应用程序。 后台进程:系统为了使性能最好和协调多个用户,在多进程系统中使用一些附加进程,称为后台进程。 用户进程:用户进程指运行应用程序或Oracle工具所建立的进程,它们向Oracle服务器发送所要执行的SQL语句 第4章数据库操作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B C B C 二、选择题 1. CREATE DATABASE 2. SHUTDOWN IMMEDIATE 3. DROP DATABASE 4. 启动实例装载数据库打开数据库 5. STARTUP FORCE 5

操作系统复习-进程管理

2.1 进程与线程 进程是指令的集合(错,程序是指令的集合,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 优先级是进程调度的重要依据,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错) 在单CPU的系统中,任意时刻都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错,可以空转) 进程申请CPU得不到满足时,其状态变为阻塞(错!等待CPU的进程处于就绪状态) 进程获得CPU运行是通过调度得到的(对) 线程是一种特殊的进程(对)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对)进程是PCB结构、程序和数据的集合(对) 撤销父进程时,应同时撤销子进程(错!进程撤销可采用两种策略,一种是只撤销指定进程,另一种是撤销指定进程和其子孙进程) 线程的切换,可能会引起进程的切换(对) 引入线程后,处理机只在线程中切换(错!!) 线程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错,这句话的成立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线程的引入增加了程序执行的时空开销(错,应为减少) 一个进程一定包含多个线程(错) 一个进程创建的若干线程共享该进程的程序段和数据段,但是它们有各自的运行栈区(对)中断是进程切换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对) 进程的基本特点: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结构性。 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操作系统分配资源以进程为基本单位 在引入线程的操作系统中,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是进程,CPU分配的基本单位是线程。 在引入线程的操作系统中,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 从运行状态到就绪状态是由于时间片用完或出现了比现在进程优先级更高的进程(调度程序决定) 从就绪状态到运行状态是调度程序决定的 从阻塞状态到就绪状态是协作程序决定的 从运行状态到阻塞状态是进程自身决定的(只有这个是主动的) 对进程的管理和控制使用原语。(原语包括创建原语,撤销原语,阻塞原语,唤醒原语等)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进程变为就绪状态(该进程可能重新占用CPU)。(唤醒原语的功能是将被被唤醒进程从阻塞队列中移到就绪队列中) 降低进程优先级的合理时机是进程的时间片用完。 进程调度主要负责选一个进程占有CPU。 建立多线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CPU的利用率。 进程调度的方式有抢占式,非抢占式两种。 (?)以下 C 不会引起进程创建。A.用户登录 B.作业调度 C.设备分配 D.应用请求 进程与程序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没有程序就没有进程 区别: 1.进程是程序的执行,所以进程属于动态概念,程序是一组指令的有序集合,是静态的概念 2.进程的存在是暂时的,程序的存在是永久的(相对而言)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习题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教材 41页)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据: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文字、图形、图象、声音、正文等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数据库: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 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2.使用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 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好处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或优点决定的。 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好处很多,例如可以大大提高应用开发的效率,方便用户的使用,减轻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维护的负担等。 为什么有这些好处,可以结合第 5题来回答。

使用数据库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应用开发的效率。因为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不必考虑数据的定义、存储和数据存取的具体路径,这些工作都由 DBMS来完成。 此外,当应用逻辑改变,数据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变时,由于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数据逻辑结构的改变是 DBA的责任,开发人员不必修改应用程序,或者只需要修改很少的应用程序。从而既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又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 使用数据库系统可以减轻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维护系统的负担。因为 DBMS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多用户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等等都由DBMS执行。 总之,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优点是很多的,既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控制数据冗余,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一致性,又有利于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 3.试述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 文件系统面向某一应用程序,共享性差、冗余度大,独立性差,纪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数据库系统面向现实世界,共享性高、冗余度小,具有高度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整体结构化,用数据模型描述,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恢复能力。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联系是: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都是计算机系统中管理数据的软件。 5.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一、数据结构化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二、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操作系统实验二(进程管理)

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实验 实验题目: (1)进程的创建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字符“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2)进程的控制修改已编写的程序,将每个进程输出一个字符改为每个进程输出一句话,在观察程序执行时屏幕上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3)编制一段程序,使其实现进程的软中断通信。要求: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再用系统调用signal( )让父进程捕捉键盘上来的中断信号(即按Del键);当捕捉到中断信号后,父进程调用系统调用kill( )向两个子进程发出信号,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下列信息后终止:Child process 1 is killed by parent! Child process 2 is killed by parent! 父进程等待两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如下的信息后终止:Parent process is killed! 在上面的程序中增加语句signal(SIGINT, SIG_IGN)和signal(SIGQUIT, SIG_IGN),观察执行结果,并分析原因。 (4)进程的管道通信编制一段程序,实现进程的管道通信。使用系统调用pipe( )建立一条管道线;两个进程P1和P2分别向管道各写一句话:Child 1 is sending a message! Child 2 is sending a message! 而父进程则从管道中读出来自于两个子进程的信息,显示在屏幕上。要求父进程先接收子进程P1发来的消息,然后再接收子进程P2发来的消息。 实验源程序及报告: (1)、进程的创建 #includ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pid1,pid2; /*fork first child process*/ if ( ( pid1=fork() ) < 0 ) { printf( "ProcessCreate Failed!"); exit(-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