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

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
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

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趋势,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培养一流人才,要以服务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分析了培养高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与内涵,并结合当前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探讨了培养高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法

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目标。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在双一流方案中,培养一流人才成为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明确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因此,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立足长远,着眼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发展观,最初作为关注生态和环境的概念提出来,逐渐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量源泉和决定性因素。

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与严峻挑战,每个人必须有能力不断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同时,必须有能力参与改造世界和建设世界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塑造能力的黄金时期,只有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主动。

2.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的示范性作用,着力培养未来能够引领行业进步的领军人才和支撑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撑,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高等教

育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使他们在走向社会时更有自信和发展潜质。只有解决好这一核心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3.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需要。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也依靠人的发展实现。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最宝贵、最鲜活、最富有创造性和可塑性的重要资源之一,他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才干,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尚无确定统一的定义。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概括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本领和力量。通过对不同研究的比较分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与社会、行业的要求相比,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够强;创新意识薄弱,实践能力

缺乏;沟通表达、团结协作、管理组织能力有待强化等是大学生的“能力短板”,而这些也是构成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

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结合当前社会行业需求与高等教育改革,笔者认为要着重培养大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是人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大学之道,首先就在于明明德。《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日益复杂、价值多元的社会发展中,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能力,积极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慎思明辨,才能始终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2.自我保健能力。

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即自我保健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具备不断维护与调节的自我保健能力。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保健习惯,形成健康的体魄。其次,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发展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抗压能力,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实现长远发展。

3.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实际就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

感的过程;协调是使各种资源、环节、要素有效整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培养表达能力,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其次,需要培养良性竞争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需要增强主动意识和团队意识。

4.适应能力。

社会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高等教育只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要适应就业和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发挥自身价值,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大学生就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方法,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融入社会的大舞台和各自的小环境中,有效处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发展自己。

5.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每一个时代永远不变的主题。自然的发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崛起,闪现的是人才创造创新的光辉。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

和基础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会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不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三、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错综复杂、长期、动态和反复的过程。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高校要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人才培养协同体系。

(1)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更新旧有教育教学观念,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着重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要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推动学生主动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塑造自我,从而自主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要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设计,构建协同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面向社会开放,树立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进行学科与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形成与社会息息相通、多向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院系之间交叉,突破按传统的院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观念,打破相对封闭的院系体制,使学生在学科交叉的环境和氛围里得到培养和训练。国内国际衔接,深化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化课程平台与跨文化交流项目,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教学融合,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融合,促使教育教学有机契合,相互促进。

2.改革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

(1)优化知识体系。要顺应课程改革综合化、多样化、人文化的趋势,适当增加综合性、通识类课程,增加专业实习、实践课程课时,促进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尽可能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课,使综合知识与专业内容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知识网络。

(2)丰富教学形式。倡导启发式、研究式、学生合作学习等新方式。开设小班研讨课,借助MOOC平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等在线教学等手段,运用主题探究活动、调查研究、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3)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综合考评与奖励体系,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能力导向型的过程性课程考核,多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能力与方法、人格发展、创新发展、研究结果等,充分发掘学生潜力。

(4)加大实践活动的力度。学校要增加学生的学术活动场所空间、加大实验室面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5)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必须指出,高校加强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祝少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龚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苏国安,李相佑.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4(9):64-65.

[4]夏云强.《学记》培养人可持续发展能力思想浅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1):105-108.

[5]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近一、二十年,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在 我国有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十分薄弱。然而,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不少学生习惯把从教科书、报刊、书籍看到, 从电视、电影等大从传媒中听到的东西当作是不变的科学真理、规律、定论和确切无疑的事实, 甚至有少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传说、迷信的东西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下来。大学中批判性思维教育存在的这种不足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已经不相适应。因此, 极有必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 一、批判性思维的性质及结构 1.批判性思维的性质 在现有的研究中, 对批判性思维的性质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把批判性思维 看作是一种能力。比如, 恩尼期(R.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指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①另一种意见则把它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如加利福尼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 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 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②霍尔普恩(D .F .Halpern)持类似观点, 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增加获得期望结果可能性的认知技能和策略的运用”。③ 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与定义为一种能力特点并不矛盾。实际上它们是从 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审视。当人们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批判性思维就是同一种过程。当人们从个性心理特征角度分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成为个体能力特点。批判性思维过程与批判性能力从不同角度反映人们批判性思维的情况。 但无论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 还是一种能力特点, 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就是没有明确地把批判性精神很好地反映出来。所以, 综合有关观点, 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 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 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 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 2.批判性思维的结构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智力技能。关于批判性精神, 一种观点提出它具 体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解析性、系统性、有序性、批判性思维的自信性、好询问、认知成 熟性、乐观性这样一组内容。④其它的研究者则认为包括乐于计划、灵活性、坚持性、自我纠 正的愿望、寻求一致的愿望。⑤ 在批判性智力技能方面,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CCTST)提出批判性思维智力技 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人们在反省性的、推理性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 交替使用这些技能, 对产生知识的证据、背景、理论、方法和衡量知识的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二是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判断过程, 元认知的自我调节性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两组智力技能由分析、评价、推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5 个部分组成。⑥尼德勒(Kneedler)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2 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1.定义和明确问题, 由识别中心论题问题;比较异同点;确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形成适当

2018公需课《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考核答案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线考试考核作业 第 1 题 收藏 恰林基指出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包括两方面,其中(),应使公众、社团、政府机构等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城市问题讨论以及城市决策。(5分) ? A. 生活城 ? B. 生活圈 ? C. 市民参与的城市 ? D. 市民生活的城市 第 2 题 收藏 美国经济学家皮尔思(Pearce)的(),主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采取相对适宜的环境策略,特别应加强环境规划和土地规划控制。(5分) ?

A. 城市发展阶段资源对策模型 ? B. 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 ? C. 城镇发展阶段资源对策模型 ? D. 城镇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 第 3 题 收藏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开展了“三旧”改造试点工作,探索行之有效的“三旧”改造模式和运行机制。这里的“三旧”是指()。(5分) ? A. 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 ? B. 旧城区、旧厂房和旧村庄 ? C. 旧城镇、旧住房和旧村庄

? D. 旧城镇、旧厂房和旧街道 第 4 题 收藏 ()地区需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开发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低碳生态示范城区。(5分) ? A. 粤东西北 ? B. 珠三角 ? C. 粤北 ? D. 粤东西 第 5 题

收藏 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5分) ? A. 效率 ? B. 质量 ? C. 收入 ? D. 意识 第 6 题 收藏 为促进珠三角核心区和外围区联动发展,下列对口帮扶正确的是()。(5分) ? A. 广佛肇都市圈对清远、云浮,深莞惠都市圈对河源、汕尾,珠中江都市圈对阳江。 ? B. 广佛肇都市圈对阳江、河源,深莞惠都市圈对河源、韶关,珠中江都市圈对汕尾

思辨能力

青少年思辨能力的培养 谷振诣 一、什么是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 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如何通过通识哲学课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何通过通识哲学课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生走出校园,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就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思辨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各项技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学哲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的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哲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第三,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四,教师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表達自己的观点。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作为教育一部分的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成人”,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同时也要注重以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知识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将专业教育和通知教育有机结合,做到“俩手都要抓,俩手都要硬”。 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全人”。通识教育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以我所见,通识教育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等等,而在这些的能力当中,学生的有效的思辨能力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些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地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很多学生缺乏很好的分辨能力,对于很多信息进行思考、分辨、处理的能力不够,面对问题不能够很好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些都对学生走向社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论语》中孔子曾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革开放后国家越来越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的教学设置中,也往往以专业教育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近年来随着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通识教育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哲学课作为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课的精髓不在于传授各种哲学知识,而在于通过了解各位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传递哲学的思辨精神。 哲学作为的人类最具有智慧的学问,始于思辨。可以说哲学就是起源于惊讶、好奇。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思辨。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

抓住统筹协调着力点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范文最新推荐------------------------------------------------------ 抓住统筹协调着力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体现。统筹发展是以加快发展为基础,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以全面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统筹协调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可持续为协调发展提供保障。我们要突出工作重点,推进统筹协调,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日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总量小、竞争力弱、财力不足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在新阶段增强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协调不是没有重点,要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立足比较优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税源经济,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农业方面在继续发展壮大烤烟、豆腐皮、水果“三蜜”、畜牧水产等重点产业的同时,要突出做特做强以苗木花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农业。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以三明景秀园林公司、永明育苗中心、元生花卉公司为龙头,把苗木花卉产业做为调整结构、培育特色、富民强 1 / 16

思辨能力的培养

谈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钟红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堪称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也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由于长期受“教材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有着许多误区:一种是表面上鼓励学生质疑,却按照自己的思路预先给学生的质疑进行思维定向,甚至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另一种则是教师袖手旁观,撒手不管,听凭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随意驰骋,放弃了对价值判断的引领作用;还有一种是沉溺于无数“小切口”的探究,不见深层次的思维,沉溺于形式的创新,回避了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回避了对人类生存发展终极意义的思考。更不可取的则是哗众取宠,依据错误的价值观念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向歧途。 1、具备独立的人格品质是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根本前提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大都囿于统一的思维模式里,板着同一副老面孔,用同一种教训人的腔调面对学生,时间一久,学生变成了被动容纳各种知识点的容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品质。我们的历史教师感叹:不论是义不独生的邓世昌、愈挫愈奋的辛亥志士、玉石俱焚的抗日英烈都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每每讲到这些教学内容请同学阐发内心的感受,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学生有着惊人一致的标准答案:“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奋奋斗。”僵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无数毫无个性的标准答案如同标签一样陈列于课堂上、试卷中,却无法变成血液融入学生的心灵。 真正具有历史思辨能力的学生,不会因自己的年轻而放弃思想,敢于用自己的心灵和历史对话,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前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会吸收别人的学说和理论,但是杂取各家,为我所用,而非顶礼膜拜,独尊一术,真正实现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因懂得独立思考而个性张扬的生命。 2、拥有正确的的史学价值观是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必备基础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必须时时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正向度发展。即要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对学习中原有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问题的确应当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产生的关键,

如何促进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促进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社会、管理、技术学科领域的一些新发展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发展,最深刻的莫过于管理理念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观等,它们不仅充实、发展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也促进着其方法和手段的进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信息技术 近年来,社会、管理、技术学科领域的一些新发展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发展,最深刻的莫过于管理理念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观等,它们不仅充实、发展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也促进着其方法和手段的进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一些认识: 一、项目管理的新理念 俗话说“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也不例外,当项目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应用广泛的技术和经验必将随科技和工艺的进步而产生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项目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其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管理理念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新的价值观等新理念等不仅充实、发展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也促进着其方法和手段的进步。 (一)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 要达到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项目管理在建设形成和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接近或达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能力标准的程度。它体现为生态环境的相容性、技术的清洁性、经济的合理性、社会的公正性。而这些要求的实现需要建筑行业员工及管理团队更加高效的管理和寻找新的途径和管理方法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来满足社会的资源和能源需求,比如从公司管理层、项目层、职员层都对可持续发展做出承诺,通过管理模式或服务模式的改变,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传统施工向绿色施工的转变,用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来革新并加以实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及项目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搞好企业和项目的管理,提高企业和项目的效益,就必须认真贯彻这一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和环境,建立起使企业和项目中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才能机会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良好心智模式的培养和提高的环境,以此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从而企业员工在潜力释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促进企业的发展,达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不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唤起、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要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现结合本人的实践,谈如何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养成先原理、后结论的习惯 许多教师抱怨:让学生课前预习,他们往往会看一下结论,因一知半解而沾沾自喜,课堂上不能专心投入,积极思维,影响其继续探究的欲望,不利于探究学习习惯养成。我认为,寻求结论是一种学习上的“捷径”,我们不可能强制学生不去了解知识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向学生营造一种导向: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结论”。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强调说原理、讲依据;教学中,对说理清楚、有创见的学生要着重表扬。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学生对计算法则是一看就会,课堂上我抓住:为什么乘出数的倒数就行了?有的同学用分数的意义说明“这个数乘三分之一,意思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除以3”,有的同学根据商不变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除数的倒数,除数部分就是一,要计算的就是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了。对这些同学,我给予热情的表扬,形成老师喜欢、学生说明原理的导向。 二、养成善比较、会总结的习惯 比较是学生学习中常用且必备的方法。我重视学生的比较能力训练,一方面利于他们形成辩证的思维习惯,深化知识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有序的思维表达。现在,学生都养成了比较时先说明异同,后小结关系(交叉、包含)的习惯。例如: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从写法、分母、分子、意义等各方面说了分数,然后说明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适时总结是学生学习中很重要的能力习惯。它不仅是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志。我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尽管有的只是学生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尽管有的是片面、错误的。例如:学生在解答求“A比B多(少)百分之几”时,经常有学生出错。要求做对的同学介绍方法时,一位学生就说“‘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一,总是用A和B的差去除以单位一B”。这样的经验的确对很多学生产生了效果。 三、养成敢争论、乐为师的习惯 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必须有自主思考、实践的时间,有表达自己思维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 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 2000年,当人类迈入一个新的千年之际,联合国召开世界可持续发 展首脑会议,各国领导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聚集一堂,发出了向 贫困、落后和饥饿宣战的誓言,共同确定了影响深远的千年发展目标,在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预防艾滋病、保 护环境和全球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庄严承诺。5年来,国际社会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在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 协调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千年发展目标而努力已成为各 国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们也看到,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实现千年发展 目标进展缓慢,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等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南北 差距继续扩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加剧,贫穷和疾病等大大降 低了发展的活力;新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不断出现,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援助资金、转让技术的进程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不可持续的 生产和过度消费还在继续,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生态破坏 和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全球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

恐怖主义等各种形式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冲击和威胁着世界和平 与发展的进程,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主要进展及面临的环境形势 作为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按照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6年来,GDP年均增长9.4%,2004年达到1.65万亿美元,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 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实现了千年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加强了公共卫生建设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在对艾滋病关键问题的认识、提供免费治疗、关怀和救助等方面取 得显着进展;妇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幅提高,产妇 和儿童死亡率逐步下降。2003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提前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千年目标。 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https://www.360docs.net/doc/1d6272813.html, 2012年5月 229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以福建省为例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胡琳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越来越重视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本文在阐述可持续发展能力涵义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三个子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构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例,对其2005~2009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同时就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成分分析 福建省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c)-229-03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发展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可持续发展能力含义的界定 学术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界定有着不同的意见,各自偏向于某一方面,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采取最为广泛使用的定义,即为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书所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可持续发展能力涉及的变量多、层次广,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就要科学全面地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客观有效地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代表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3.1.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物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借鉴了国内其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三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在此分类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本文选取了36个指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3.2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以及生态子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其评价指数。再根据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子系统的权重,最终由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及其权重得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以评价福建省5年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走向。 3.2.1 主成分分析方法简介 表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经济子系统A1 经济规模B1 C1.人均GDP; C2.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C3.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C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结构B2 C5.GDP 中第二产业贡献率;C6. GDP 中第三产业贡献率经济效益B3 C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C8.万元GDP 能耗;C9.工业增加值; C1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经济速度B4C11.GDP 增长率; C12.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长率; 经济外向B5 C13.进出口总额; C14.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子系统A2 人口状况B6 C15.人口密度; C16.非农业人口比重;C17.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活质量B7 C18.人均年收入;C19.人均居住面积;C20.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科技教育B8 C21.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C22.每万人拥有大学在校生数;C23.每万人拥有专利数 基础设施B9 C24.人均道路面积(m 2); C25.人均日生活用水量(kg/日);C26.人均用电量(千瓦时)生态子系统A3 资源状况B10 C27.森林覆盖率; C28.人均占有水资源量;C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污染B11 C30.工业废气排放量;C31.工业废水排放量; C32.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C33.城市生活垃圾产量 环境治理B12 C34.工业废水处理率; C3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比率;C3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如何培养思辨能力的发言稿

聚焦思辨能力,创游语数课堂 主持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在这个春意酥怀的四月我们迎来了信州区第三届教学竞赛月活动,历时三周的竞赛月活动形式多样、以赛促学,给各位听课教师留下了许多精彩无比的课堂掠影!“优质联盟校”这个崭新的团队出现在本次活动中,五所学校实力相当、特色不同,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希望推动学校格局的进步!这是他们合作的源动力,也是推进这个共同体一齐发展的核心力。相信大家一定想听听他们的故事,下面有请优质联盟校代表上台...... 第一部分(困惑): 二十小是由原松山、胜利和丁洲三所村完小合并而成。 2016年秋立校,我们深入课堂调研,发现在教师中还存在着旧思想、旧观念,即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分析能力较弱。其次,部分教师对学生有着过分的担心和不放心,于是为学生“包办”一切,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权利,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抑制学生的发展。第三,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等、靠、要”的现象,学习被动。有着严重的依赖思想和惰性,凭公式、凭经验解题,遇到难题就逃避,不愿思考,也缺乏思考的能力,更缺乏质疑的精神和能力。 凤凰学校前身是江光子弟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因为有中学部,而中学是以中考成绩来考核的,学校老师们长期以来形成的

思想是注重教学成绩,忽视教学过程,对于课堂上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缺乏意识与行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一直以来老师主要抓学生记、背、练。“背多分”——机械的识记;不断重复、大量的练习一些知识与习题就可以考高分,往往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在教学上的缺失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得有些学生不知“解决问题需要先期思辨、深入思考,并根据问题需要辨别、分析和作出恰当的判断”,常常无动于衷,思——“我”没什么可思,辨——“我”没什么可辨。 三、学生长期的知识形成依赖造成思辨过程不主动不积极;学生只是期待着老师们填鸭式的告之,而不愿自己去思考。或者虽然“我”想思,但辨——“我”难以辨清。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针对我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们的有用的解答。 十小其实老师质疑对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在我们学校也是存在的。老师们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已经重视了学生的发展,也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觉得在课堂思辨能力培养上也挺重视的。 为了让老师们清楚的了解自己课堂上对孩子思辨能力培养的情况,我们开展了《解析课堂》的课题研究,在对老师课堂进行了质的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层次、教学脉络等)的基础上,还对课堂进行了量的分析(课堂有效提问、封闭式提问、师生互动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比例等),当大量而又实际的数据呈现在老师眼前时,老师们惊

思辨的能力(演讲稿)

二十一世纪大学生迫切需要思辨的能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所要演讲的题目是“二十一世纪大学生迫切需要思辨的能力”。《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思辨是思考辨析的意思,而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具备思辨的能力是颇为重要的。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必然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而不是得过且过;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学习中的是非对错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灵活的变通性,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正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匆匆》中所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当我们站在大三的今天,突然发觉,三年就这样匆匆而过了。不少大学生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四年,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善于思考,善于辨析,也不会使自己的青春无辜被挥霍殆尽。如果他们有颜之推的“夜觉昨非,今悔昨失”的觉悟,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那么就不会度过那么多的糊涂日子了。大学生活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次钟的得过且过,而是应该具备思辨能力,时刻地自我反省,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的学习生活。 当我们开始接受教育时,我们以往纯真的思考便受到打击,教学中教师硬把现成的思想塞入我们的脑子里。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使我们养成了懒于自主思考的惰性和缺乏辩证思维的习惯。由此可见,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迫切地需要思辨的能力。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伽利略善于思辨,因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反之,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是不会进步不会得到发展的。我们要坚信,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更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战国时的赵国大臣蔺相如曾经批评赵王用赵括带兵犹如“胶柱鼓瑟”,批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做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具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熟读能力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实践生活中的灵活变通,所以培养思辨能力极其重要,只有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思考判断才能使结果事半功倍,达到更好的效果。 是的,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思辨的能力。只有善于思考辨析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地把握大学生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突破,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顶尖的人才!

培养思辨能力

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分析论点的能力。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理性的分析的能力,增强文章说服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分析论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我们先看这样几组成语,思考:这些成语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呢?(讨论交流)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长 (2)唇亡齿寒;一叶知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吃一堑,长一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 (6)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什么是辩证思维?明确: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等关系。 2、为什么要辩证思维? 明确:首先这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须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 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依存关系。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 (2)主次关系。例如:“成绩与缺点”、“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就要分清主要与次要,主流与支流,切忌平均使用笔墨。 (3)取舍关系。例如:“自卑与自强”,自卑会使精神萎靡,未老先衰,才华和智力被埋没在哀叹之中;自强是事业的“催化剂”,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惟有自强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熠熠生辉。两个事物一正一反,感情色彩一褒一贬。 (4)条件关系。例如:“树木?森林?气候”,众多的树木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也就是说森林是改变气候的根本条件。 其次这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决定的

课题申报参考:7397-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领域,在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极其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培养思辨能力不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追求与使命,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思辨能力,是具有综合性,迁移性,系统性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Mcpeck(1981)和Siegel(1980)呼吁“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选项,这是受教育的必须条件”(引Dobson 2008:3)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如何?

为反映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基本面貌,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借鉴,本研究拟构建高职高专学生的思辨能力问卷,并运用该问卷开展实证调查。

1.2 课题界定

本研究中思辨能力,与国外学界“critical thinking”的内涵相同,定义为" 依据标准,对事物和看法做出一种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文秋芳等2009),含思辨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思辨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两个维度。

1.2.1 思辨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包括分析,推理和评价3种核心技能(文秋芳2012)

分析能力包括:阐释,归类,比较,识别与分析论证过程

推理能力包括:组织理据,设想多种可选方案,形成结论,解释

评价能力包括:验证论证过程,自我调节

1.2.2思辨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作为思辨活动的方向性基础要素,思辨倾向是个人进行判断和做决策的态度, 习惯。其积极程度影响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活动结果的方向。积极正面的思辨倾向,使思维活动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消极负面的思辨倾向,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危害。

积极倾向8个维度的内涵的表述为

抓住统筹协调着力点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精品文案范文

抓住统筹协调着力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住统筹协调着力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体现。统筹发展是以加快发展为基础,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以全面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统筹协调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可持续为协调发展提供保障。我们要突出工作重点,推进统筹协调,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日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总量小、竞争力弱、财力不足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在新阶段增强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协调不是没有重点,要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立足比较优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税源经济,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农业方面在继续发展壮大烤烟、豆腐皮、水果“三蜜”、畜牧水产等重点产业的同时,要突出做特做强以苗木花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农业。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以三明景秀园林公司、永明育苗中心、元生花卉公司为龙头,把苗木花卉产业做为调整结构、培育特色、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做强,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工业方面突出做大做强以氟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继续扶持壮大东莹化工公司、华腾矿业公司、金山矿业公司等萤石矿精选深加工企业,加快建设永福化工有限公司,不断拓展延伸下游系列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同时大力发展林产工业、矿产工业、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建材工业、水电、服饰加工等重点产业,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三产方面突出做旺做强以原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落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北斗山、九龙湖景区和温泉休闲度假区等重点景区建设步伐,抓好景秀园林公司苗木基地、里田花卉基地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