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数学)

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数学)
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数学)

第一节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

(一)实数的组成

实数有理数整数正整数

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二)数轴

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数轴上面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三)相反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四)绝对值

|a|=a(a>0)

0(a=0)

-a(a<0)

1.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a的倒数是1a(a≠0).

2.0没有倒数.

3.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

二、实数的运算★★

(一)加法

1.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三)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得0.

3.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四)除法

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一个数的倒数.

2.0不能作除数.

(五)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六)开方

如果x2=a且x≥0,那么a=x;如果x3=a,那么3a=x.

(七)混合顺序

在同一个式子里,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第二节代数式

一、代数式★

(一)代数式的概念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单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二)代数式的值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三)代数式的分类

代数式有理式整式单项式

多项式

分式

无理式(二次根式)

二、整式★★★

(一)整式基本概念

1.整式

不含除法运算或分数,以及虽含有除法运算及分数,但除式或分母中不含变数式者,称为整式.

2.整式的分类

整式单项式(定义系数次数)

多项式(按同类项次数升或降幂排列)

3.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指数.

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多项式中的符号,看作各项的性质符号.一元n次多项式最多有n+1项.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

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5.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时应注意:

(1)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要掌握两个条件: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3)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4)合并同类项.

①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③合并同类项步骤

准确地找出同类项;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④合并同类项应注意事项

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第三节方程与方程组

一、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其中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 等式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2.等式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3.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一般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

(二)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等式的性质2

(2)去括号——分配律

(3)移项——等式的性质1

(4)合并——分配律

(5)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

(6)验根——把根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边看求得的值是否相等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1)分母是小数时,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母转化为整数;

(2)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各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此时不含分母的项切勿漏乘,分数线相当于括号,去分母后分子各项应加括号;

(3)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4)移项时,切记要变号,不要丢项,应先合并再移项,以免丢项;

(5)系数化为1时,方程两边同乘以系数的倒数或同除以系数,不要弄错符号;(6)不要生搬硬套解方程的步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佳解法.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

分析题意,弄清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设未知数

设未知数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恰当地设未知数有利于列方程和解方程.

3.找等量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或方程组.

4.列方程

5.解方程

6.检验

7.写出答案

第二章不等式

核心考点提示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熟记常见的重要不等式.

2.掌握求解常见不等式方程(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等)的基本方法.

3.了解不等式的基本应用以及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方法.

考纲知识导读

不等式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证明

几个重要不等式

解不等式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无理不等式的解法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的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一线名师精讲

第一节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一、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连接两个代数式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和非严格不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如果x>y,那么y<x;如果y<x,那么x>y;(对称性)

2.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3.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法则)

4.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yz;(乘法法则)

5.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y÷z;

6.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7.a>b,ab>01a<1b;(倒数法则)

8.a>b,ab>0an>bn(n∈N*且n>1);(乘方法则)

9.a>b>0na>nb(n∈N*且n>1);(开方法则)

10.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1)|a|+|b|≥|a+b|;

(2)|a|-|b|≤|a+b|;

(3)|a|-|b|≤|a-b|≤|a|+|b|.

三、不等式的证明★★★

(一)比较法

比较法可分为差值比较法(简称为求差法)和商值比较法(简称为求商法).

1.差值比较法

差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若a-b≥0,则a≥b;若a-b≤0,则a≤b”.其一般步骤为:

(1)作差:观察不等式左右两边构成的差式,将其看作一个整体;

(2)变形:把不等式两边的差进行变形,或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变形为若干个因式的积,或变形为一个或几个平方的和,其中变形是求差法的关键,配方和因式分解是经常使用的变形手段;

(3)判断:根据已知条件与上述变形结果,判断不等式两边差的正负号,最后肯定所求证不等式成立的结论.

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多项式、分式或对数式时一般使用差值比较法.

2.商值比较法

商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若a,b∈R+,ab≥1,则a≥b;ab≤1,则a≤b”.其一般步骤为:

(1)作商:将左右两端作商;

(2)变形:化简商式到最简形式;

(3)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就是判定商大于1或小于1.

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含有幂、指数式时,一般使用商值比较法. (二)综合法

从已知条件或已经证明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或函数单调性直接证出待证不等式.

(三)分析法

从待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使不等式成立的条件都已具备,就可确定待证不等式成立,这种思想通常简单地称为“执果索因”.

(四)缩放法

缩放法是要证明不等式A

第二节解不等式

一、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一)化分式不等式为标准型

方法:移项,通分,右边化为0,左边化为f(x)g(x)的形式.

(二)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

具体解法如下:

1.f(x)g(x)>0f(x)g(x)>0;

2.f(x)g(x)<0f(x)g(x)<0;

3.f(x)g(x)≥0f(x)g(x)≥0,

g(x)≠0;

4.f(x)g(x)≤0f(x)g(x)≤0,

g(x)≠0.

例1解不等式:x-3x+7<0.

解法1:化为两个不等式组来解:

∵x-3x+7<0,∴x-3>0,

x+7<0,或x-3<0,

x+7>0,

由x-3>0,

x+7<0,得x∈,由x-3<0,

x+7>0,得-7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7

解法2:化为二次不等式来解:

∵x-3x+7<0,∴(x-3)(x+7)<0,∴-7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7

第三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一、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一)基本概念

1.二元一次不等式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注意:有序实数对可以看成直角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于是,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就可以看成直角坐标系内的点构成的集合.

(二)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表示区域

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0)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Ax+By+C=0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直线叫做这两个区域的边界.

若是“>”号,则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画为虚线.若是“≥”号,则区域包括边界,直线画为实线.

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方法:

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x,y)代入Ax+By+C所得实数的符号都相同,

只需在直线的某一侧任取一点(x0,y0),根据Ax+By+C的正负即可判断Ax+By+C>0表示直线的哪一侧区域,C≠0时,常把原点作为特殊点.

例1画出下列不等式表示的区域

(1)(x-y)(x-y-1)≤0;(2)x≤|y|≤2x.

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x-y≥0,

x-y-1≤0,0≤x-y≤1或x-y≤0

x-y≥1矛盾无解,

故点(x,y)在一带形区域内(含边界),如图1所示.

(2)由x≤2x,得x≥0;当y>0时,有x-y≤0,

2x-y≥0,点(x,y)在一三角形区域内(含边界);

当y≤0,由对称性得出.如图2所示.

例2画出不等式组x-y+5≥0,

x+y≥0,

x≤3,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不等式x-y+5≥0表示直线x-y+5=0上及右下方的点的集合,x+y≥0表示直线x+y=0上及右上方的点的集合,x≤3表示直线x=3上及左方的点的集合.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即为右图所示的三角形区域.

第四章函数

核心考点提示

1.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的性质简化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线名师精讲

第一节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一、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y=f(x)的值域.

二、函数的表示方法★

1.函数的三要素:①对应法则f;②定义域A;③值域{f(x)|x∈A}.只有当这三要素完全相同时,两个函数才能称为同一函数.

(1)函数实际上就是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特殊对应f∶A→B.

这里A,B为非空的数集.

(2)A:定义域,原象的集合,{x|x∈A};f(x):值域,象的集合,{f(x)|x∈A};

f:对应法则,x∈A ,y∈B.

(3)函数符号:y=f(x)y是x的函数,简记f(x).

2.常见函数的表示方法:

(1)一次函数f(x)=ax+b(a≠0):定义域R, 值域R;

(2)反比例函数f(x)=kx(k≠0):定义域{x|x≠0}, 值域{f(x)|x≠0};

(3)二次函数f(x)=ax2+bx+c(a≠0):定义域为R,值域:当a>0时,y|y≥4ac-b24a;当a<0时,y|y≤4ac-b24a.

说明:在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情况下应该考虑:

(1)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2)分母不等于零;

(3)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

三、函数的基本性质★★★

1.奇偶性

(1)定义: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则称f(x)为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则称f(x)为偶函数.

如果函数f(x)不具有上述性质,则f(x)不具有奇偶性.如果函数同时具有上述两条性质,则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注意:

①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②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其-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①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确定f(-x)与f(x)的关系;

③作出相应结论:

若f(-x)= f(x) 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

若f(-x)=-f(x) 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3)简单性质:

①图象的对称性:一个函数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是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②设f(x),g(x)的定义域分别是D1,D2,那么在它们的公共定义域上:

奇+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第二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

(一)一次函数

定义: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是一次函数.

注意:①k、b是常数,k为不等于0的常数.②当b=0时,一次函数为正比例函数,因此可知,一次函数包含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也就是说,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

1.一次函数的图象

定义函数y=kx+b叫做一次函数,k、b都是常数,且k≠0.

图象

经过点(0,b)的一条直线

性质y随x的增大而增大y随x的增大而减小

(1)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是经过点(0,b)且平行于直线y=kx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2)直线y=kx+b(k,b是常数,k≠0)与x轴的交点为-bk,0,与y轴的交点为(0,b).

(3)直线y=kx+b(k,b是常数,k≠0)与直线y=kx(k是常数,k≠0)的关系:

①直线y=kx+b(k,b是常数,k≠0)平行于直线y=kx(k是常数,k≠0).

②直线y=kx+b(k,b是常数,k≠0)可通过平移直线y=kx(k是常数,k≠0)得到.例如:把直线y=2x沿y轴向上平移3个单位就可以得到直线y=2x+3;直线y=3x-5是直线y=3x沿y轴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的.

2.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

因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取两点即可画出图象.

(1)一般地,直线y=kx+b取两点(0,b)和-bk,0.

(2)画一次函数的图象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注意:画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由直线y=kx(k 是常数,k≠0)沿y轴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3.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或y随x的减小而减小),函数图象是从左向右上升(或从右向左下降).

(2)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或y随x的减小而增大),函数图象是从左向右下降(或从右向左上升).

第七章统计与概率

第一节统计

一、统计量★★★

(一)平均数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x=1n(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拔”.

(二)加权平均数

一般来说,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公式,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x=x1f1+x2f2+…+xkfkn.

当一组数据中有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简便些.在上述公式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所占分量轻重的意思.fi越大,表示xi的个数越多,于是xi的“权”就越重.

例1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90分的有9人,84分的有12人,73分的有10人,65分的有13人,56分的有2人,45分的有4人,计算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解:x=150(90×9+84×12+73×10+65×13+56×2+45×4)=73.7.

(三)中位数

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数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即该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该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的算法:如果用字母n表示样本数据的个数,那么:

当样本数据的个数为奇数时,求出(n+1)÷2的值(位置数),其所对应的数即为中位数.

当样本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为n÷2与n÷2+1分别对应的数之和的平均值.

例2学校开展为贫困地区捐书的活动,以下是八名学生捐书的册数:2,2,2,3,6,5,6,7,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A. 2

B. 3

C. 4

D. 4.5

分析:题目中的数据看似按顺序排列的,但有两个数据实际并没有按顺序排列,故需先将这组数据重新排序后再求中位数.

【答案】C

【解析】将这组数据排序后为:2,2,2,3,5,6,6,7,这组数据个数是偶数,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为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3+5)÷2=4,故应选C. (四)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众数是在统计分布上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可靠性较差.不过,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个数出现次数都是最多的,那么这几个数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1,2,2,3,3,4的众数是2和3.

注意:众数在一组数中有一个或多于1个,也可以不存在.

第二节概率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

1.随机变量: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那么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常用希腊字母ξ、η等表示.

2.离散型随机变量: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3.连续型随机变量: 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4.事件与基本事件:

事件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基本事件:试验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单位”随机事件.一次试验等可能的产生一个基本事件;任意两个基本事件都是互斥的;试验中的任意事件都可以用基本事件或其和的形式来表示.

5.频率与概率:随机事件的频率是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频率往往在概率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而变化,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小.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一个常数,不随具体的实验次数的变化而变化.

第十三章几何初步

核心考点提示

1.了解点、线、面、角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特性.

2.掌握基本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3.掌握基本视图与投影的原理,了解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第一节基本几何元素

一、直线、射线与线段★★★

直线射线线段

图形

续表

直线射线线段

延伸方向两端无限延伸向一端无限延伸不向任何方向延伸

表示方法①直线AB或直线BA

②直线l①射线OA

②射线l①线段AB或线段BA

②线段a

能否度量不能不能能

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公共点为它们的交点.

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把一条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如右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有AM=MB=12AB或2AM=2MB=AB.

类似的,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三等分点.

把线段分成相等的n条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n等分点.

二、角★★★★

1.定义

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边.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2.角的表示

3.角的度量

度量制:度、分、秒是角的常用度量单位.

1°=60′,1′=60″.

4.角的分类

(1)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是针对具有特殊位置的两个角的名称;对顶角相等反映的是两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如右图,∠1与∠2为一对对顶角,∠3与∠4为一对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一定相等,但是,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任何两条直线可以看成一个组合, 这样的组合有C2n=n(n-1)2个,每个组合有两对对顶角,因此,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2C2n=n(n-1)对不同的对顶角.

(2)同位角

两个都在截线的同旁,又分别处在被截的两条直线同侧位置的角叫做同位角.

如图:∠1与∠8,∠2与∠7,∠3与∠6,∠4与∠5均为同位角.

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第二节多边形

一、三角形★★★★★

1.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6)三角形中的四条特殊的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中位线.

①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平分线、中线、高三线互相重叠;

②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两边中点的连线,它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7)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它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它到各边的距离相等.

(8)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即外心,是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9)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它到每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对边中点

距离的2倍.

(10)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11)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①三角形的内心、重心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②钝角三角形垂心、外心在三角形外部.

③直角三角形垂心、外心在三角形的边上.(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为直角顶点,外心为斜边中点)

④锐角三角形垂心、外心在三角形内部.

3.特殊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

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可用Rt△表示,如直角三角形ABC写作Rt△ABC.

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性质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性质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外接圆半径R=C2).

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

判定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一个三角形,如果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3:若a2+b2=c2,则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等腰三角形

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个边称为这个三角形的腰.

性质:两底角相等;两条腰相等;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判定:等角对等边;两底角相等。

(3)等边三角形

定义:等边三角形(又称正三角形)为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相等,均为60°.它是锐角三角形的一种.

性质: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都等于60°.

判定:三个内角或三个对应位置的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相似三角形

(1)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之比等于相似比;

若a、b、b、c成比例,即a∶b=b∶c,则称b是a和c的比例中项.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三边对应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边对应成比例及其夹角相等,则两三角形相似;

两角对应相等,则两三角形相似.

第十四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核心考点提示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6.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考纲知识导读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点、线、面

位置关系

简单几何体

一线名师精讲

第一节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

一、点、线、面★★★

1.空间图形是由点、线、面组成的

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直线、平面.从运动的观点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从而可以把直线、平面看成是点的集合,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除了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外,还可借用集合中的符号语言来表示.规定直线用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点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而平面则用一个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

点、线、面的基本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

图形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读法)

A∈a点A在直线a上

A a点A不在直线a上

A∈α点A在平面α内

Aα点A不在平面α内

a∩b=A直线a、b交于A点

aα直线a在平面α内

a∩α=a与平面α无公共点

a∩α=A直线a与平面α交于点A

α∩β=l平面α、β相交于直线l

集合中“∈”的符号只能用于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的关系,“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关系,虽然借用于集合符号,但在读法上仍用几何语言.

2.平面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2的推论:

①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②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③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不重合的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1)公理1可用来证明点在平面内或直线在平面内;

(2)公理2可用来确定一个平面,为平面化作准备或用来证明点线共面;

(3)公理3可用来确定两个平面的交线,或证明三点共线,三线共点.

3.点共线、线共点、点线共面

(1)点共线问题

证明空间点共线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再根据公理3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2)线共点问题

证明空间三线共点问题,先证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根据第三条直线经过这点,把问题转化为证明点在直线上.

(3)证明点线共面的常用方法

①纳入平面法:先确定一个平面,再根据有关点、线在此平面内;

②辅助平面法:先证明有关的点、线确定平面α,再证明其余元素确定平面β,最后证明平面α、β重合.

例1将下列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1)点A在平面α内,但不在平面β内;

(2)直线a经过平面α外一点M;

(3)直线l在平面α内,又在平面β内.(即平面α和β相交于直线l.)

解:(1)A∈α,Aβ;

(2)M∈a,Mα;

(3)lα,lβ(即α∩β=l).

第二节简单几何体

1.棱柱、棱锥、棱台和多面体

(1)棱柱

①两个面互相平行;

②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

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棱柱按底面边数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棱柱性质:

①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相等;

②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多边形;

③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2)棱锥

棱锥是由一个底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所围成的几何体.

棱锥具有以下性质:

①底面是多边形;

②侧面是以棱锥的顶点为公共点的三角形;

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是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等于从顶点到截面和从顶点到底面距离的比.截面面积和底面面积的比等于上述相似比的平方.

(3)棱台

是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一个平面所截后,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由棱台定义可知,所有侧棱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继而将棱台还原成棱锥.

(4)多面体

是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多面体有几个面就称为几面体,如三棱锥是四面体.2.圆柱、圆锥、圆台、球

以矩形的一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以直角梯形垂直于两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圆台;以一半圆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

圆柱、圆锥和圆台的性质主要有:

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轴截面)分别是全等的矩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③圆台的上底变大到与下底相同时,可以得到圆柱;圆台的上底变小为一点时,可以得到圆锥.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3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3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 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 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有一点浅薄的看法,得出了一些 方法和措施。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 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 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 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 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让 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 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 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中学生怀疑心理重若是教师对他们 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 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 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3、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 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课程知识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郭嘉从数 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数学学科内涵:(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 ②社会发展现状:(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③学生心理特征: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 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龄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已有的个人基础)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①基础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 中必须要用到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①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 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 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②普及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①个适龄 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 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③发展性(为谋求明日的发展而设置)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 ①课程内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3、应促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②课程内容: (1)本身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2)构成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现实,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4)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5)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③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同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④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⑤技术与数学课程 (1)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辅助性工具,包括在探究学习对象的性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中。 (2)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工具。 (3)将计算机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可分为: ①总体目标(内容):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篇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篇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一: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引言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学生逻辑、空间等思维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有条理和规律,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这是文科的主要任务,在高中数学中怎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呢?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考的压力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桎梏 在国内,我们存在着高考制度,我们需要通过高考取得更好教育资源的资格,因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要应付高考.高中的数学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很多地方都是针对高考中数学试题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高考不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对于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考上一个名牌大学就意味着自己向着社会的上层迈进了一大步,很多同龄人就被自己甩在身后了,因此高考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一些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多 新出版的高中数学标准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其中人文教育也成为了现在高中数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适应这种变化,因为需要讲授的知识更多了,涉及面也更广了,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对于人文精神这种文科内容涉及的都不是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这个方面知识结构,同时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加大观摩和学习的时间,增强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识.只有教师在数学与人文教育结合方面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数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才能更加紧密. (三)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还是偏少 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读一遍之后,发现教材中关于数学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偏少,2001年出版的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只有两个内容.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可能过于专业化,教师讲起来没有十分枯燥,学生听起来没有什么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贯穿十分专业的知识,一方面是教材中缺少相应的人文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是很重视,造成了现在这种数学人文知识的缺乏. 三、建议 (一)教师人文知识的提升 教师的水平高低是现在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主要因素,有了一桶水,才能讲出一碗水的东西,要想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效拓展自己的人

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数学)

第一节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 (一)实数的组成 实数有理数整数正整数 零 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二)数轴 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数轴上面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三)相反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四)绝对值 |a|=a(a>0) 0(a=0) -a(a<0) 1.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a的倒数是1a(a≠0). 2.0没有倒数. 3.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 二、实数的运算★★ (一)加法 1.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三)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得0. 3.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四)除法 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一个数的倒数. 2.0不能作除数. (五)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六)开方 如果x2=a且x≥0,那么a=x;如果x3=a,那么3a=x. (七)混合顺序 在同一个式子里,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第二节代数式 一、代数式★ (一)代数式的概念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单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二)代数式的值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三)代数式的分类 代数式有理式整式单项式 多项式 分式 无理式(二次根式) 二、整式★★★ (一)整式基本概念 1.整式 不含除法运算或分数,以及虽含有除法运算及分数,但除式或分母中不含变数式者,称为整式. 2.整式的分类 整式单项式(定义系数次数) 多项式(按同类项次数升或降幂排列) 3.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指数. 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多项式中的符号,看作各项的性质符号.一元n次多项式最多有n+1项.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

2016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 模块二:课程知识 (2)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2)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2)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2) 第三节: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3) 第四节: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个)(背) (4) 第二章初中数学课程目标 (6) 第三章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 (8) 第四章: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 (9) 第一节《课标》中的数学教学建议 (9) 第二节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9) 第五章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建议 (10) 模块三:教学知识 (11) 第一章数学教学方法 (11) 第一节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1) 第二节:教学方法的选择 (11) 第二章数学概念的教学 (12) 第一节:重要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12) 第二节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12) 第三章数学命题的教学 (12) 第一节重要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12) 第二节: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 (13) 第四章数学教学过程与数学学习方式 (13) 第一节数学教学过程 (13) 第二节:数学学习的概念 (14) 第三节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14) 模块四教学技能 (15) 第一章数学教学设计 (15) 第一节教学目标的阐明 (15)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确定 (15) 第三节教学策略的确定 (16) 第四节教学方案的撰写 (17) 第二章数学教学的测量与评价 (17)

模块二:课程知识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 段。它体现了郭嘉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数学学科内涵:(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理解数学的整体性特征,领悟相关的数学思 想,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社会发展现状:(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三、学生心理特征。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用到 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其后续生存、 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因此,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 基础 二、普及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一个适龄 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它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的前提下,通 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复习课还不像新授课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因为有了这个课堂教学结构,就等于有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程序。大家知道,结构的优劣决定功能的大小,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就像阶梯一样使教者能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拾阶而上,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经过实验研究,目前我们采用如下的复习课结构。 一、出示复习目标(以下简称亮标)(2分左右)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接着把预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复习目标挂出来。出示的复习目标应注意如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8分左右)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 3.启发得结果。 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形”?哪些“式”?哪些“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

最新教师招聘-中学数学-专业知识-大纲和样卷

教师招聘考试说明(中学数学) Ⅰ.考试性质 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中小学录用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本科目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综合素质”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既考查中学数学(初中以及高中)的教学内容,也考查高等数学中对应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还考查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有关知识内容,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综合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以及进入中学从事数学教育的基本潜能。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综合性与发展性决定了中学数学教师技能素质的统整性,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与特点,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结构框架。 (一)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

支撑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从中学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来考虑问题,使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知识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二)对高等数学中对应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的考查,要立足于相应知识点的深化,用高等数学的观点、原理和方法来认识、理解和解决中学数学未能深入解决的一些问题,体现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突出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三)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知识内容的考查,侧重体现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内容与意义、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与教材内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基本原则、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以及中学数学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的理解程度与认识程度,以此来检测考生进入中学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的潜能与基本素质。 试题要从中学数学教师入职的基本要求出发,注重考生对考查内容的理解,淡化机械记忆与特殊技巧。试题设计力求公平,贴近考生实际,在熟悉的情境中考查能力;试题设计力求入口宽,方法多样,并且具有层次,以使考生在公平的背景下展示真实水平。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 中学数学科目考试的范围主要涉及到三个部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材教法内容。三个部分在试卷中的总体比例为: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约占40%、高等数学相关内容约占20%、数学教材教法内容约占40%,具体要求如下:

教师资格证中学数学知识点

第1问:数学学科专业知识 考查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根据具体题目进行分析解答。例如2017年上:请列出数学“统计与概率”时涉及到的三种统计图,并分析三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第2问:教学目标设计 关于教学目标设计 作答模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xx的算理。(低年段) (2)学生能够知道xx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xx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低年段) (3)学生能够会按照xx的特征、xx的特征对xx进行分类(中年段) (4)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求xx的方法及其意义的应用。(中年段) (5)学生能够理解xx的意义,掌握xx的读法、写法。(高年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理解xx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低年段) 通过观察、分类、测量、活动,经历认识xx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中年段) 通过交流、讨论、辨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高年段)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xx与xx的区别和联系。(高年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xx的探索,学生的数学兴趣(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得以提高(增加),能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的美/图形的美),培养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第3问: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为学生们呈现图片、视频 模板: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一段视频),(展示图片或视频后询问)大家能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吗?嗯,都是xxx 的。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xx形。 问题导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模板:同学们!x年级x班的男女生进行踢毽子比赛,男生四人,女生五人,成绩分别为xxxxxxx,提出问题:我们能帮助他们判断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成绩更好嘛?看同学们都在摇头,没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新知识----xxx。 温故导入: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 模板:(出示卡纸,估长方形的面积来学习今天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同学们,这是一个xxx,它的xxx大约是多少?谁利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方法估算一下?你是怎么估的,请上来验证一下。(生展示思路:)xxxxxxxxx,那么xxx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二、新课讲授 1.知识铺垫/以旧引新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屮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篇一】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对教 育有着更高的期望,在探索教育发展屮,深度学习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文章通过阐述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剖析高屮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高屮教学策略,旨在促进教师改变以往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促进高屮数学教学领域改革。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深度学习成为素质教育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深度学习模式逐步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数学的深度学习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学习本身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l]o因此,文章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对高中深度学习的现状及影响高屮数学深度学习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高屮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深度学习在高屮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一)深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度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突岀

数学学习内容的联系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兴趣的养成,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自学、乐学的能力,进行数学深度学习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深度学习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自身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形成独特的见解,实现思维习惯的养成。而数学深度学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深度思考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转变以往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2]。 二、高中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一)从家庭文化角度分析从目前的家庭教育形式来看,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及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认知,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数学

北京·广州·上海· 西安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窑中学数学 中公教育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编著 严格依据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编写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数学编著:中公教育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责任编辑:夏丹 和静装帧设计:中公教育设计中心出 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人:张跃明发 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37号邮编:100010电话:64077922)销 售:各地新华书店印 刷:大厂回族自治县聚鑫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开 本:850mm ×1168mm 1/16印 张:19.5字 数:374千版次:2012年5月第1版2013年11月第2次印刷 ISBN 978-7-5100-4306-2 定 价:48.00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数学/中公教育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12(2013.11重印)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ISBN 978-7-5100-4306-2 Ⅰ.①学…Ⅱ.①中…Ⅲ.①中学数学课-教学法-中学教师-聘用-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Ⅳ.①G45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2)第003663号

前言 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统一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招聘采用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的内容可以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种,公共科目的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科目考查的则是相应科目的专业知识。 从考试说明及历年真题考试情况来看,浙江省教师招聘学科专业知识考试,除重视对各重要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外,对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考生在复习时,除要牢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外,更要能结合教学实际、新课程改革进行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本着对广大考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中公名师及相关专家结合近几年教师招聘考试的特点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中学数学学科考试说明,精心编写出了这一本着重体现针对性与适用性的教材。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全面覆盖考点,精准把握考纲★ 获取教师招聘考试高分的关键在于知识的全面性及准确性,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即对所有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然而这些知识点又极为庞杂和分散,需要系统的梳理。为此,本书在精细研究考纲和真题的基础上,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使考生能真正把握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做到成竹在胸。★结构科学合理,重点清晰明了★ 本书以实用与高效为理念,在栏目的设计上充分贯彻此理念。在每章伊始,本书设置了考点聚焦、考点预测和知识结构,帮助考生迅速把握章节的重要内容,从而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在正文中本书详细讲解重要考点,设置了易错分析,对重要和易错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和训练,真正使考生做到理解重点知识。 ★体系完备健全,全真模拟训练★ 本书以浙江省教师录用考试中学数学学科考试说明为经线,串联起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以及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知识的各个知识点,为考生提供系统的思路。在每章的最后,我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论文摘要: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如何提高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方法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 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汇 一、数及代数A:数及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及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及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及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及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叫底数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 叫做被开方数。

最全学科知识能力考试重点(初中数学)

数学学科知识与技能

一、考试目标 1.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中学数学的知识。具有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 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1.学科知识(41%)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专科数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知识是指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以及初中课程中的全部数学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23%) 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10%)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26%)

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第一篇:初一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摘要] 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全面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实用性,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关键字] 初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

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只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课程知识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郭嘉从数学教 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数学学科涵:(1)数学科学本身的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涵 ②社会发展现状:(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③学生心理特征: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 响着具体的课程容。 (1)适龄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已有的个人基础)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①基础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 中必须要用到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①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 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容也是学生在 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②普及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①个适龄 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 (2)初中数学课程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 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③发展性(为谋求明日的发展而设置)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 ①课程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3、应促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②课程容: (1)本身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2)构成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现实,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4)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5)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③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同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④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⑤技术与数学课程 (1)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辅助性工具,包括在探究学习对象的性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中。 (2)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工具。 (3)将计算机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可分为: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数学学科知识

V数学学科知识 初中阶段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思想(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归纳验证);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 1)获得适应生活必要的知识技能思想和经验 2)体会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3)了解数学价值,增加兴趣,信心,爱好。养成良好习惯,初步形成科学态度。 数学在义务教育的地位。

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以后生活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 二次根式:就是开根号 目标: 了解意义,掌握字母取值问题,掌握性质灵活运用 通过计算,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领悟数学的对称性和规律美。 重点:根式意义;难点;字母取值范围 勾股定理 探索证明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归纳抽象,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探索分析归纳过程,提高逻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好奇心,热爱数学。 重点:应用 难点: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平行四边形及性质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和概念,掌握性质,能够判别 体会操作转化的思想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思想。 与他人交流,积极动手的习惯 四边形内角和: 量角器;内部做三角形;按照边做三角形;按照定点做三角形。 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数形结合 数学思想为主体;问题为贯穿;数形结合为工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课程理念 内涵:人人获得良好数学教育,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内容:符合数学特点,认知规律,社会实际。层次性和多样性。间接与直接。 过程:师生交往 评价:多元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现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资源。 1)信息技术开发资源,注重整合 2)教学方式的改善 3)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器,计算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