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综合测试题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综合测试题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综合测试题

第十三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B.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在活动

C.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2.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 mm深。这个现象说明( )

A.固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温度越高,固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C.固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D.固体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3.我国研制的“神舟十一号”实验飞船在返回地面通过大气层的飞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飞船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飞船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飞船的势能越来越小D.飞船的外表温度会升高

4.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了玉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粒主要是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B.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C.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

D.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

5.下列关于功、内能、热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也一定为零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C.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D.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6.家用电器中大功率电子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为了尽快散热,通常在大功率元件上加装金属散热片。下表是四种材料的比热容,选作散热片最好的材料是( )

7.由c=Q

m(t-t0),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8.汽车发动机常用水作冷却剂,主要是因为水的( )

A.比热容较大B.比热容较小C.密度较大D.密度较小

9.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的比乙液体温度升高的多

10.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 )

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高压下油可以渗透铁管壁流出来,这说明固体分子间有__ __。将一杯水倒掉后,无论怎么倒,总会有少量的水残留在杯壁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 __。一块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 __。

12.因地球环境被破坏,全球气候普遍变得恶劣,今年夏天印度某些区域异常狂热,气温高达50 ℃,道路开始熔化,如图所示,太阳暴晒后的路面材料温度急升,材料内能__ 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__ __(选填“热传递”或“做功”)方式改变了材料的内能。

错误!,第13题图),第14题图)

13.目前我国研发一款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环保车。汽车使用前需要压缩存储气体,这一过程通过__ __的方式使气体内能增加;开动时,释放的气体推动发动机,将气体的内能转化为__ __能;此车紧急刹车时,刹车片和轮胎都变热,汽车的机械能转化为__ __能。

14.建筑及装修工程中经常需要用钻孔机钻孔(如图所示)。钻孔时钻头发热是由于克服阻力__ __使钻头的内能增加了。在钻孔过程中不断地往钻头上注水,可以利用水的比热容较__ __,能吸收较多的热量,从而降低钻头的温度避免钻头烧坏。

15.兵兵同学想通过实验来比较液体A和液体B的比热容是否相同,他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取相同__ __的两种液体,用相同的电热器加热,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它们__ __的温度。他所用的公式是c=____。

16.实验测量可知,质量是100 g、初温是24 ℃的实心金属球吸收2.3×103 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74 ℃,则该小球的比热容是____J/(kg·℃)。查表可知,这种金属可能是__ __。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钢、铁0.46×103铝0.88×103

铅0.13×103水银0.14×103

沙石0.92×103铜0.39×103

17.两个铝块的质量之比为1∶4,升高的温度之比是2∶1,则两铝块的比热容之比为__ 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

18.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将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的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与水和食用油良好接触,将温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计算机上显示的实验图线如图乙所示。

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吸热,温度__ 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加热2 min水吸收的热量__ 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食用油的比热容为____J/(kg·℃)。[c水=4.2×103 J/(kg·℃)]

19.小夏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了实验,并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实验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象可以得出:__ __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J/(kg·℃)。

三、简答题(共6分)

20.六盘水市近年来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开发了明湖湿地公园,修建人工湖,全力打造美丽凉都。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修建人工湖可以调节气温的主要原因。

四、实验探究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1.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__ __相同的水和煤油。

(2)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液体__ __;选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__ __。

(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__ __(选填“快”或“慢”),这表明__ __吸热本领更强。

22.(苏州中考)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____(选填“A”或“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__ __。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__ __,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验,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__ __。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 __。(答出一个即可)

五、计算题(第23题9分,第24题13分,共22分)

23.吃早饭时,妈妈用热水给小雪加热250 g的袋装牛奶,为了使这袋牛奶的温度由12 ℃升高到42 ℃,妈妈至少要用60 ℃的热水多少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设该牛奶的比热容为2.5×103 J/(kg·℃),不计热量损失]

24.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它们加热,每隔一分钟分别记录一次水和某种液体的温度,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项目水某种液

时间

/min

0 1 2 3 4 5 0 1 2 3 4 5温度/℃15 16 17 18 19 20 15 17 19 21 23 25

(1)请根据测得的数据求出该液体的比热容。[c水=4.2×10 J/(kg·℃)]

(2)要使40 g该液体温度升高到30 ℃,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 综合测试卷03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13·福州)年初福州森林公园的梅花开得好美,小雪不禁想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漫步丛中,她闻到淡淡梅花香,其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分子间存在斥力 2.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s 后的现象如图13-6所示,该现象说明( ) A .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 B .热水有内能,冷水没有内能 C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 .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3.下列实例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发热发光 B .冬天,嘴对着双手哈气 C .早晨用热水烫牛奶 D .不锈钢汤勺放在热汤中 4.(2013·四川成都)小文在学做“开水煮白菜”这道菜的过程中,有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放一点盐,汤就有了成味,说明分子只在液体中运动 B .菜做好起锅时,清香扑鼻,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C .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D .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 5.(2013·广州)图13-7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4t 时刻物体内能为0 B .2t 、3t 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 .2t 时刻物体内能比3t 时小

D .1t 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3t 时大 6.(2013·山东潍坊)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多 B .热量只能由内能多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少的物体 C .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不能同时存在 7.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爆炒,会将肉炒焦或炒糊,大大失去鲜味。厨师预先将适量的淀粉拌入肉片中,再放到热油锅里爆炒,炒出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对此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 .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有效防止了肉片里水分的蒸发 C .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内能增加主要是通过做功实现的 D .附近能闻到肉香体现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8.(2013·广州)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如图13-8所示,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上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这个过程中( ) A .煤油温度先升到40℃ B .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高 C .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 D .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9.“鸳鸯火锅”是用金属片将锅的内部空间隔成相等的两部分,一边放清汤卤,一边放红汤卤,清汤卤和红汤卤的质量、主要成分及初温几乎相同,但红汤卤一侧浮着一层具有麻辣风味的油,清汤卤则没有。小红在使用这种火锅时,发现两边的加热情况基本相同,但红汤卤一侧首先沸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红汤卤和清汤卤的比热容近似相同 B .红汤卤液面上方有一层油,能够减少热量的散失 C .红汤卤首先沸腾的主要原因是红汤卤的热量散失少 D .红汤卤首先沸腾的主要原因是红汤卤的沸点比清汤卤的低 10.(2013·山东泰安)关于温度、比热容、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 B .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C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 13.1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 (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 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 (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 气体扩散实验 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 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 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 (2)扩散现象 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 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不能

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④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 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②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现象有:物体不能被压缩到无限小,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③值得注意的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甚至为零。破镜难以重圆的原因。 ④不同物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也不一样。 (4)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及宏观特征对比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练习题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练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练习题一、选择: 6、在图中所示的电路中,欲使灯泡L熄灭,必须( D ) A、将S1打开 B、将S2打开 A、接通S1、S2 B、接通S2、S3

C、只接通S2 D、接通S1和S3 9、将一段导线对折绞接后接入电路中,对折后的导线的电阻与原导线的电阻相比,则( B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因通过的电流大小不知道,无法确定 1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合上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b经c向a滑动时,灯泡的亮度变化是( B ) A、由亮变暗 B、由暗变亮 C、亮度不变 1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是由4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已知灯L2两端的电压是2.5V,则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是( A ) A、2.5V B、3V C、3.5V D、6V

B、灯泡被烧坏 C、电压表被烧坏 D、不会发生事故 18、对式子R=U/I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无关 D、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则通过它的电流为零,此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2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由a滑到b的过程中,电流表A的示数和电压表V的示数变化是() A滑到B 6V,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A、L1开路 B、L1短路 C、L2开路 D、前面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九年级物理第17章学案

17.1能源家族 考点一知道什么叫能源,能区分各种能源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能量就是能源; (2)电能是一种二次能源; (3)石油是一种常规能源. 考点二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2.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B.水能C.天然气D.煤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1.①煤、②石油、③天燃气、④水能、⑤风能、⑥太阳能、⑦潮汐能、⑧生物质能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的是____________能源。2.下列几个例子中不属于能源的是() A.汽油B.柴油机C.流动的水D.干木柴 3.下列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煤B.汽油C.太阳能D.石油 4.在下列能源中,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核能、生物质能、水能B.电能、汽油、柴油 C.太阳能、地热能、风能D.煤、石油、天然气 5.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是当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它们是可再生能源 B.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人类可以无尽地开发利用 C.如果大量利用太阳能,可能使太阳能在短期内消耗殆尽 D.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里得到,是可再生能源 8.小明调查了自己家庭目前的能源使用状况和能源使用的变迁情况.请你帮他完成下表: 表一上月能源使用状况 表二五年前某月能源使用状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十七章知识总结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汇 第十三章 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二、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焦耳(J )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A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注意: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B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2、定义式:c = t m Q 3、单位:J/(kg ·℃)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能力的强弱。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6.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 J 7、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从比热容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较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3章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3章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第1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学习目标: 1.明白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明白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方法 学习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学习难点: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力的作用成效有、。 二、进行新课 (一)看教材图13.1—1所示,并利用手边物品进行试验,体验弹力。完成以下内容: 直尺、橡皮筋、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有些物体不能复原原状如,物体的这种特性叫。而物体由于弹性形变变化产生的力我们叫做。 针对训练:完成P5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 (二)弹簧测力计:看教材P52-53页,完成以下内容。 1、弹簧测力计原理:。 2、通过用弹簧秤测你头发能承担的拉力等实验合作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针对训练:完成P5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二.四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四、达标训练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劲,是因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因此感到费劲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畴 3、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4、如图所示的弹簧秤的最小分度是牛顿,它的测量范 畴______牛顿,用那个弹簧秤不能测量重力超过 牛顿的物体,下面挂的重物G是____牛顿. 5、一个水平放置的弹簧,在左右两端各用10N的水平拉力沿弹簧的径向向相反的方向拉弹簧,则这时弹簧受的弹力大小是N,若弹簧被拉长4cm,,若把此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另一端用20N的力拉,弹簧的伸长量为cm。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包括: 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①、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人们通常以10-10m 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①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 ③扩散现象表明:⑴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⑵分子间存在间隙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作用力大,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这样的结构使得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第2节 内能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2、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4、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5、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 内能上是等效的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第3节 比热容 1、比热容: ①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C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②符号: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 ③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 °C)。 ④定义式:c= ) (吸t0-t m Q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13章 内能【学案二】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7.1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 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3. 体会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难点:运用图象法分析得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实验:各小组同学将电源、开关、定值电阻、电流表连接成串联电路。 思考: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二)科学探究 猜想与假设: 1.既然电压是电流产生的原因,那么可以通过方法来改变导体中的电流。 2.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可以通过方法来改变导体中的电流。 设计实验: 设计思路:要测通过电阻的电流和电阻两端的电压,就需要电流表和电压表;要改变通过电阻的电流和电阻两端的电压,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实现,明确了这些,从而得出本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电路图。 实验器材:电池组一个,开关一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三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 进行实验: 1.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2)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保持R=10Ω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读出相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填入表1中。 表1 R=10Ω 2.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分别换用不同阻值(5Ω、10Ω、15Ω)的定值电阻,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3V)不变,观察并记录每次定值电阻的阻值和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2中。 表2 U=3V 分析与论证: 分析表1实验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2实验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与交流: (1)比较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论有什么差别? (2)反思实验结论与开始的假设有何差异? (3)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4)研究改进实验的措施有哪些?

【人教版】2019年秋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综合测试卷_有答案

第十三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B )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B.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在活动 C.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2.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 mm深。这个现象说明( A ) A.固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温度越高,固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C.固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D.固体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3.我国研制的“神舟十一号”实验飞船在返回地面通过大气层的飞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飞船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飞船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飞船的势能越来越小D.飞船的外表温度会升高 4.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了玉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玉米粒主要是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B.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C.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 D.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 5.下列关于功、内能、热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也一定为零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C.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D.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6.家用电器中大功率电子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为了尽快散热,通常在大功率元件上加装金属散热片。下表是四种材料的比热容,选作散热片最好的材料是( A ) A.铝B.铁C.锌D.铅 7.由c=Q m(t-t0),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九年级物理 第13章《力和机械》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第13章力和机械》课型:训练课 学习目标: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 3、杠杆作图与滑轮计算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考点引入:弹簧测力计原理;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杠杆作图与滑轮计算 二、预习检测 1.测力计是测量的工具。它是根据制成的。 2.由于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成比,其公式为,g=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的;(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 3.在图13.3-2中,由甲、乙两次实验可知:;由甲、丙两次实验可知:。 因此,摩擦力的大小跟和有关。 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公式写作:。 6.杠杆的分类:。 7.定滑轮特点是;动滑轮特点是。 8.滑轮组的原理:。 三、交流提升 1、如图所示,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操作的错误是.纠正错误后,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运动.若在木块上再放一个砝码,则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 变”). 2.如图2所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物体A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如果不计滑轮重和摩擦,物体A的重力为 N。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这样便于。

(2)如图13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口处已挂着2个0.5N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处,挂上个0.5N的钩码。 四、当堂训练:本节能力训练 1.图1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2.园艺师傅使用如图3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C.增大动力臂,省力 D.减小阻力臂,省力 3.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N B.2N C.4N D.8N 4.用图7所示的方法测量同一只鞋在不同水平路面滑动时的 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柏油路面和冰面上测得的摩擦力都相同 B.在同一路面.无论鞋内是否放上铁块,摩擦力都一样 C.只要鞋被拉动了,测力计读数就等于鞋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D.在同一路面鞋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测力计的示数都相同 5.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随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运动,则两小球(设车无限长,其他阻力不计)()A.一 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若m1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 总结 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 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 2、71019个分子。(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 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实例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现象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结论气体、液体和固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都能渗入对方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④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机械运动分子的热运动研究对象宏观物体微观物体运动情况静止或运动运动永不停息可见度肉眼可观察到肉眼不能观察到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力及力的作用时间温度知识点 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分子间距离关系类比分析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相当于弹簧的自然伸长状态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零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相当于压缩弹簧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相当于拉伸弹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分子间距离大于10倍平衡距离相当于弹簧背拉直断开分子间作用力分微弱,可以忽略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3)分子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全部知识点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全部知识点第1节分子热运动 1 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 1 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复习学案(无答案)

复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一、知识梳理: <一 >、分子的热运动 扩散现象: 说明了 分子之间存在 力和 力 <二>、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能与分子 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 ,用字母 表示。 3、内能和物体的 、 、 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 4、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 有关,而内能与 有关,如: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 <三>、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 和 ,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低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温度相同的物体, (会/不会)发生热传递。 3.对物体做功,内能 ,温度 , 能转化为 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 ,温度 , 能转化为 能。 <四>、物质的比热容 1. 叫该物质的比热容。 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计算公式: 。水的比热是 ,它的物理意义是1kg 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 。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与物体的 、 有关 二、基础训练: 1、0℃的冰块有没有内能? 答: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固态的冰块是由分子按一定的稳定结构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晶体结构,由 现象可知,一切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着 的运动,运动着的分子具有 ,0℃的冰块也不例外。由于水分子的晶体排列形成稳定结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因而水分子之间还具有势能。而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和势能的 。所以0℃的冰也具有内能。 2、有关内能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内能增大 B. 0℃的冰内能为0 C. ml 20的水的内能比ml 200水的内能小 D. 高温物体一定比低温物体内能大 3、在图中,(a )杯中水量较少、(b )(c )(d )的水量相同.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①____________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B分子在。 ③固、液、气两两之间都可以发生现象,扩散速度与有关,且温度越扩散越。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比如说空气),可以忽略。 (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的。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第2节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和分子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注意;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②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种类及体积等 ③物体的内能与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它的内能,温度,内能。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一切物体都具有,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与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 ;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 低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 (3)物体内能的改变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温度的变化,二是状态的改变。所以物体的内能增加不一定温度升高了,还有可能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晶体熔化、水沸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测试卷

第十三章测试卷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1.(2013,四川内江)扩散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C.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D.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 如图13-1所示,其中能说明分子间间隙变小的是() A.B.C.D. 图13-1 3.(2013,福建龙岩)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不计热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如图13-2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3-2 A.甲的比热容大,是水B.甲的比热容大,是煤油 C.乙的比热容大,是水D.乙的比热容大,是煤油 4.(2013,广州)如图13-3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3-3 A .t 4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B .t 2、t 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 .t 2时刻物体内能比 t 3 时刻小 D .t 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 2时刻大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24分) 5. (2013,广西桂林)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厨师烹饪排骨时,排骨由生到熟,这是主要通过 (填“热传递”或“做功”)方式改变了排骨的内能,当一盘酱排骨端到餐桌时,酱排骨香飘四溢,这是因为分子 。 6. 如图13-4所示,在汽缸A 中密封有压缩空气,B 是一种被销钉K 锁住的活塞,C 是一支温度计。若活塞与汽缸壁间没有摩擦,当把销钉拔出后,将看到的现象: (1)活塞将向 运动;(2)温度计的示数将 ,因为 。 图13-4 7. 将质量相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的石蜡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13-5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最大的是 。 图13-5 三、实验与解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C K A C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复习学案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体、液体、气体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3、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③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4、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5、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6、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7、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8、热量计算公式:Q吸=cm(t-t0) Q放=cm(t0-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