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蒙民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

浅谈内蒙民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歌曲《鸿雁》演唱要领

内蒙古地区现代创编民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赵晓亮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民歌异彩纷呈,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能够更好地发挥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教学和演唱达到最佳效果,本文以家喻户晓的蒙族民歌《鸿雁》为例,谈谈内蒙民歌的特点与演唱风格。

【关键词】:演唱风格蒙古民歌声乐教学草原内蒙歌曲各民族声乐演唱

【正文快照】:民歌 ,是人类文学艺术的源头。它对于整个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时它又是异于其他各种文学艺术 ,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有一朵绚烂的艺术奇葩,这就是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地处草原有关。蒙古地区又被称为歌的海洋,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优美动人的歌声。蒙古族民歌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相传和积淀,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艺术,而且是灵魂和精神,是智慧和聪明。在这里仿佛创造了一个永恒,使其代代相传,永不断绝.而这些给后人的凝聚和生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主流和代表。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而大放异彩,深受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在干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烂的音乐文化,浩如烟海的蒙古族民歌底蕴深厚、词曲优美,像一颗瑞灿的明珠在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的皇冠上上熠生辉。称蒙古民族为音乐民族实不为过。毫不夸张地说,蒙古人的一生是由丰富多彩的民歌伴随着,其内容非常丰富:有赞颂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孩提时有摇篮曲陪伴,享受母爱;青少年时代通过爱情歌曲抒发心中的思恋:女儿出嫁双亲含泪唱起送亲歌;远嫁的姑娘在悲凉的歌声中寄托不尽的思念;长辈们以训谕歌教导子女;而对蒙古人来说须臾不离的亲

密伙伴一一骏马,赞美的歌声更是连绵不断;即使一个人到达了人生的终点,仍有葬歌相送。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族歌曲最显著的音乐特点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高亢悠远、且拖腔悠扬、舒缓的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较宽广。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可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歌曲虽有小节线划分,但实际演唱起来并不受限制,往往在一些地方运用延长音,使音乐更加连绵不断,意韵更浓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听到了嘹亮悠远的乌日图音道《辽阔的草原》:

虽然有辽阔的草原不知道何处有泥滩虽然有美丽的姑娘不知道她的那心愿。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无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和儿歌等,其中牧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

沁人心脾。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节奏悠长、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这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两个版本的《牧歌》——传统和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演唱的《牧歌》。让学生有对比的感受传统与现代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如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蒙古族长调牧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体裁,其生成发展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传统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长调牧歌是蒙古族在以草原自然环境为对象,以游牧生产生活为内容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的体现。无论是其旋律形态、歌词内容,还是美学特征,都鲜明地反映出蒙古高原上以天地、牧人、牲畜为核心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游牧迁徙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蒙古族长调牧歌的形态特征和表现内容,也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易。蒙古族长调牧歌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爬山调,在部分形态特征和表现内容上的相似性,体现了蒙古族民歌与汉族民歌的融合及其交流。蒙古族长调牧歌作为蒙古族代表性的艺术体裁,仍然是当今蒙古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以,对蒙古族长调牧歌的深入研究,是继承和发展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就是指牧歌风格。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生命之歌。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

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民歌异彩纷呈,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能够更好地发挥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教学和演唱达到最佳效果,本文以家喻户晓的蒙族民歌《鸿雁》为例,谈谈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

《鸿雁》是一首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转》的主题曲,《东归英雄》讲的是十八世纪中叶,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历经千辛万苦东归祖国的悲壮历史。

《鸿雁》由著名词作者音乐制作人吕燕卫先生填词以及著名编曲多剑平共同参与制作。另有默契搭档吉他手张耘丰、缩混师张扬的加入。相信这样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视听享受。当我们听到呼斯楞沧桑的嗓音演绎下的《鸿雁》,当我们听到额尔古纳的悠长的旋律演绎下的《鸿雁》,当我们听到乌兰托亚清澈的嗓音演绎下的《鸿雁》,不难产生共鸣,他们的歌声里有你的乡愁,有你的成长,于是家乡就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同时,这也是一个寄情于草原的人的自语。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只是希望渐渐下沉的身后,是点亮希望的曙光。歌声悠远蜿蜒,直抵内心。这是一首属于游牧民族的经典创作,《鸿雁》也一定会让世界听见中国民族的音乐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