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吴玉强,植物保护1301,619227571@https://www.360docs.net/doc/1d7430363.html,

摘要:端粒以及端粒酶的研究历经半个世纪,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对染色体有保护作用,而端粒酶能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长度和结构得以稳定。端粒长度的维持以及端粒结构的稳定在细胞衰老、癌症发生以及干细胞全能性自我更新能力维持等生命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实现合理控制端粒的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攻克医学领域“癌症、特定遗传病和衰老”三个重要领域的难题。本文就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相关研究进行简述。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染色体

2009年10 月5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授予3 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他们的发现阐明了端粒酶的作用——使端粒的长度和结构得以稳定,从而保护染色体.细胞随着端粒的变短而衰老,而当端粒酶的活性足以维护端粒的长度时,细胞将会延迟衰老.在癌细胞得到永生性这一过程中,端粒酶的激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一些遗传病正是由于端粒酶的活性缺陷最终导致细胞的损伤.正是由于三位科学家的开创性工作让人们知道端粒和端粒酶不仅与染色体的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衰老与损伤、癌症的发生等方面.

1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DNA聚合酶在复制DNA的时候必须要有引物来起始,而且它的酶活性具有方向性,只能沿着DNA5到3的方向合成。染色体复制之初可以由小RNA作为引物起始合成,之后细胞的修复机器启动,DNA聚合酶能够以反链DNA为模板,以之前合成的DNA为引物,合成新的DNA取代染色体中间的RNA引物。但是线性染色体最末端的RNA引物因为没有另外的引物起始,没有办法被DNA取代。所以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图1)。细胞千千万万代地不断复制,如果不进行补偿,

染色体不断缩短,最终就会消失。研究发现,染色体并没有随着复制后RNA 引物的降解而缩短,其自然末端也没有相互融合,这些都暗示可能存在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缩短和相互融合的发生。在逐渐明晰了染色体末端特殊结构的概念之后,人们给了它一个专有名称——端粒(telomere)。

图1 染色体的末端隐缩问题

在1984 年报道酵母端粒序列的同时,Blackburn实验室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带着四膜虫端粒DNA 的人工染色体导入到酵母后,被加上了酵母的端粒而不是四膜虫的端粒序列。由于端粒是由重复序列组成的,当时人们普遍猜想同源重组是延伸端粒、补偿染色体末端隐缩的机制。但是同源重组只能复制出更多自身的序列,为什么在四膜虫端粒上加的是酵母的端粒序列而不是四膜虫端粒本身的序列呢?随后,Blackburn 实验室用四膜虫的核抽提液与体外的端粒DNA 进行温育,证明确实存在一种“酶”能延伸端粒DNA,这种酶后来被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之后,Morin从人宫颈癌细胞HeLa中鉴定了端粒酶的存在,并证实它是一种核糖核蛋白。端粒酶通过引物特异识别位点,以自身RNA 为模板,在染色体末端合成端粒DNA,使端粒得以延长,为DNA 聚合酶合成完整的染色体提供了平台。(图2)

图2 端粒酶合成端粒示意图

2 端粒和端粒酶的功能作用

端粒可通过形成t-loop 紧凑结构,或者与Shelterin 等端粒保护蛋白结合,从而防止染色体降解、避免末端融合,进一步调节细胞生长。随着体细胞的不断增殖,端粒会逐渐缩短,当端粒缩短至一定程度,细胞停止分裂,进入静止状态,故有人称端粒为正常细胞的“分裂钟”(mistosis clock).端粒 DNA 序列既有高度的保守性,如原生动物、真菌、高等植物及高等动物中期序列都很相似,又有种属特异性,如四膜虫重复序列为GGGGTT ,草履虫为TTGGGG ,人类和哺乳动物为 TTAGGG .

人类端粒酶主要由 RNA 成分(hTR)、端粒酶相关蛋白1(hTEP1)和催化亚单位(hTERT)三部分组成。hTR 长 约 560 nt ,其 中 有11个碱基 (5′-CUAACCCUAA-3′)与 人 类 端

粒 序 列 5′-TTAGGG-3′互补。与此区互补的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端粒酶活性,而这段 RNA 的突变会导致端粒酶活性的改变。hTEP1的 mRNA 表达并不限于有端粒酶活性的组织和细胞系,各组织的水平差异与端粒酶的活性无关,因此,端粒酶活性表达并不是由 TEP1 决定的,但 hTERT 则是端粒酶活性所必需的.作为 RNA 依赖的 DNA 聚合酶,区别于一般的蛋白逆转录 DNA 聚合酶,hTERT 可识别单链富含G 的寡核苷酸引物,以其 RNA 组分的碱基为模板与端粒重复序列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在合成、延伸碱基序列中起催化作用.Skordalakes 和同事克隆了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端粒酶TERT 并得到了三维晶体结构。如图3所示,TERT 的晶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RNA 结合区(TRBD)、逆转录区(the reverse transcriptase domain)和 羧 基 末 端

延伸区(carboxy-terminal extension,CTE).TRBD主要由螺旋组成,含有CP 和T 两个保守区域,与单链和双链RNA 结合.逆转录区由α螺旋和β折叠组成,呈现像手指(Fingers)和手掌(Palm)形状的结构.而CTE 区由延长的螺旋组成,其表面有长的loop 结构,这种新的二级结构折叠方式使CTE 区成为TERT 的“拇指”(Thumb).此研究结果为揭示TERT 与RNA 合作合成DNA 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为根本性理解端粒酶及其潜在的医疗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图3 赤拟谷盗端粒酶催化亚单位TERT的结构示意图

紫色:RNA结合区(TRBD);黄色和褐色:逆转录区;红色:羟基末端延伸区(CTE)

3 端粒与细胞衰老

细胞的复制期限被认为是由导致衰老的两个机制决定,一个是累积的DNA 损伤,另一个是端粒的进行性缩短.1973 年,Olovnikov首先提出关于端粒丢失同衰老的关系理论,认为由于末端复制而造成的端粒丢失很可能调节了细胞的寿命.Bodnar 等通过激活端粒酶的活性,使端粒得以延长,从而延长了人类正常细胞的生命周期,有力证实了端粒与衰老的关系。在Werner 综合症(一种罕见的人类早衰疾病)的研究中,已有多个证据表明了端粒异常与其紧密相关.Crabbe 等认为,端粒异常是WRN 细胞基因组不稳定的原因之一。Stewart的研究结果表明,是端粒单链悬垂的侵蚀而非整个端粒长度的变化,导致了衰老这种状态。Michishita等研究了人类SIRT6,一种具有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染色质相关蛋白,它可调节端粒染色质,其缺失导致的异常端粒结构与Werner 综合症中的特征相似。端粒与衰老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了解衰老的

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4 端粒与DNA损伤应答

真核线性染色体端粒的化学构成和染色体内的损伤、断裂DNA 十分相似,然而DNA 修复机器却能够将两者区分,其中与端粒结合的Shelterin蛋白复合物起了关键的作用.Shelterin 是由 6 个蛋白质———TRF1、TRF2、TIN2、RAP1、TPP1 和POT1,组成的复合物,可使端粒DNA 不被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 所识别。其中,蛋白TRF2 和POT1 分别抑制由ATM 和ATR 介导的DDR 途径,从而避免应答的发生.随着细胞的分裂,端粒逐渐变短,当缩短到一定程度时,将会激活ATM 和ATR 介导的DDR 途径,细胞死亡或进入衰老。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与DNA 损伤应答相关的蛋白质出现在端粒上,并直接或间接参与端粒的维护.DNA 双链断裂修复蛋白的缺陷,如ATM、Ku、DNA-PKcs、RAD51D、MRN 复合物的缺陷,会导致端粒的错误代谢。因此,功能性端粒需要和DDR修复蛋白相互作用.总体来说,现在观察到的端粒和DNA 损伤修复途径存在着两极关系。一方面,正常端粒需要避免DNA 损伤应答的激活.另一方面,端粒复制和保护又需要DDR 相关蛋白的参与。

5 端粒与肿瘤发生

正常情况下人类体细胞端粒酶的检测结果是阴性的,但在400个肿瘤样品中,85%以上能检测到端粒酶的存在。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因某些原因被激活,使端粒不断维持在一定的长度,细胞因此逃过死亡而成为无限增殖的细胞——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肿瘤的这种密切关系,为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标志物。端粒酶是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的关键性物质,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而且,正常细胞与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端粒的长度和细胞动力学的差异,使得选择端粒酶作为药物靶标成为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迅速,其中长度为13-mer的寡核苷酸GRN163 能与人类端粒酶RNA亚单位hTR 互补结合,从而抑制端粒酶与端粒的结合,达到抑制端粒酶活性的效果,已经被应用于临床。

6 端粒与干细胞功能

端粒酶的表达对于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复制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器官的老化,端粒缩短,而端粒酶的功能缺失突变又会加剧端粒缩短。

造血干细胞在表达端粒酶的情况下,随着年纪的增长其端粒仍然会丢失,但 B 细胞和T 细胞的激活能上调端粒酶的活性,从而减少端粒的侵蚀甚至使端粒延长。患有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l,DC)、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的病人其端粒酶发生突变最终导致组织器官更新能力的过早丧失,其寿命也因此缩短。这些现象均表明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与干细胞的细胞周期紧密联系,且直接影响干细胞的分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7 展望

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等。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端粒和染色体等虽然与细胞老化有关,进而影响衰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是有关人类衰老、癌症和干细胞等研究的谜题拼图中重要的一片,此发现使我们对细胞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维度,清楚地显示了疾病的机理,并将促使我们开发出潜在的新疗法。

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有关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成果,但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端粒酶活性调控和端粒蛋白保护端粒的很多精细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过程仍然不明了。由于端粒与细胞衰老、癌症及干细胞等基本生物学问题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端粒维护的机制将被更完善地阐述,针对衰老、癌症、遗传病的治疗方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Shippen-Lentz D, Blackburn EH. Functional evidence for an RNA template in telomerase. Science, 1990, 247: 546–552

[2]Xu Y, Sato H, Shinohara K, et al. T-loop formation by human telomeric G-quadruplex. Nucleic Acids Symp Ser (Oxf), 2007, (51):243~244

[3] Feng J, Funk W D, Wang S S, et al. The RNA component of human telomerase. Science, 1995, 269(5228): 1236~1241

[4]de Lange T. Shelterin: the protein complex that shapes and safeguards human telomeres. Genes Dev, 2005, 19(18): 2100~2110

[5]Bodnar AG, Ouellette M, Frolkis M, Holt SE, Chiu CP, Morin GB, Harley CB, Shay JW, Lichtsteiner S, Wright WE. Extension of life-span by introduction of telomerase into normal human cells. Science, 1998, 279: 349–352

[6]Parkinson GN, Lee MP, Neidle S. Crystal structure of parallel quadruplexes from human telomeric DNA. Nature, 2002, 417: 876–880

[7]陈勇,赵传奇,曲晓刚.人类端粒DNA的分子识别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科学,2012,42(12):1717~1731

[8]童夏静,周金秋.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J].生命科学,2009,21(6):760~769

The discovery and progress of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Abstract:Study of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after half a century, telomere is a specialstructure at the end of the chromosome,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chromosome, and telomerase can synthesize telomere, that makes telomere length andstructure can be stable. The maintenance of telomere length and telomerasestructure stability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ell

aging, cancer and stem cell self-renewal.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implementa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elomere length of reasonable controlbecomes possible, which will have the problem of three important areascontribute to the field of "conquering cancer medicine, certain genetic diseasesand aging". This paper described briefly the history and related

research ontelomeres and telomerase found.

Keywords: telomere,telomerase,chromosome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 2005-4-11 https://www.360docs.net/doc/1d7430363.html, 来源:丁香园 10:56:00 摘要:古往今来,“长生不老”成为人们一直追求的梦想,曾经有多少人用各种方法来延缓衰老,但终未取得显著效果。近年来研究证实,端粒缩短导致衰老。本文就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衰老 最早观察染色体末端的科学家始于19世纪末期,Rabl[1]在1885年注意到染色体上所有的末端都处于细胞核的一侧。20世纪30年代,两个著名的遗传学家McClintock B [2]和Muller HJ [3]发现了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Muller将它定义为“telomere”,这是由希腊词根“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30多年前,Hayflick[4]首次提出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有限复制力”作为细胞衰老的表征。在此过程中,细胞群中的大部分细胞经历了一定次数的分裂后便停止了,但它们并没有死亡,仍保持着代谢活性,只是在基因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改变。于是Hayflick猜测细胞内有一个限制细胞

分裂次数的“钟”,后来通过细胞核移植实验发现,这种“钟”在细胞核的染色体末端——端粒。但端粒究竟是怎样的复杂结构呢?Blackburn和Gall[5] 于1978年首次阐明了四膜虫rDNA分子的末端结构,他们发现这种rDNA每条链的末端均含有大量的重复片段,并且这些大量重复的片段多是由富含G、C的脱氧核苷酸形成的简单序列串联而成。在1985年,CW?Greider和EH?Blackburn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后,端粒的长度延长了,这就说明了确实有这样的一种酶存在[6],并将它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之后,耶鲁大学Morin 于1989年在人宫颈癌细胞中也发现了人端粒酶[7] 。近年来,随着人体端粒酶的发现和端粒学说的提出,已经知道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就是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它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 一、衰老机理及假说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退休是一个人进入生理老年的开端。而老年则是衰老的标志,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人体的所有器官和组织都由细胞组成,但组成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有两大类,即干细胞和非干细胞。人体衰老正是由细胞特别是干细胞衰老引起的。医学家认为,如果人类若能避免一些疾患和意外事故,人类寿命的上限应当是130岁。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前和进行之中,对长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就有了许多显著的成果与发现。总的归纳起来便是: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改变、DNA损伤(包括单链和双链的断裂)、DNA的甲基化和细胞的氧化损害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造成了寿命的长短。

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1999年 第26卷 第5期 Vol.26 No.5 1999 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任建国 周军 戴尧仁 摘要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独特的蛋白质-DNA结构,在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端粒酶则是由RNA和蛋白质亚基组成的、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酶.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与细胞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端粒结合蛋白可能通过调节端粒酶的活性来调节端粒长度,进而控制细胞的衰老、永生化和癌变.研制端粒酶的专一性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端粒,端粒酶,衰老,永生化,癌变 学科分类号 Q50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REN Jian-Guo, ZHOU Jun, DAI Yao-Ren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elomeres are unique DNA-protein complexes at the terminals of chromosomes that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protecting chromosomal integrity and in maintaining cellular replicative potential. Telomerase is a specialized reverse transcriptase, composed of both RNA and protein subunits, that elongates telomeric repeats. The changes in telomere length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are closely linked to cell aging and carcinogenesis. Telomere binding-protein may regulate telomere length by regulating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hen control cell aging, immortalization and carcinogenesis.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telomerase inhibitors will have broad prospect in the aspect of tumor therapy. Key words telomere, telomerase, aging, immortalization,carcinogenesis 近年来,有关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异常活跃,许多新的结构和功能的发现使之成为生物学和医学关注的热点.本文拟对端粒及端粒酶的最新进展予以阐述. 1 端粒(telomere)  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DNA结构,其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防止染色体免遭融合、重组和降解[1~3].从单细胞的有机体到高等的动植物,端粒的结构和功能都很保守. 1.1 端粒DNA

端粒与端粒酶——衰老与疾病的预测因子

端粒与端粒酶——衰老与疾病的预测因子 生工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系章宇0010141 摘要:端粒和端粒酶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端粒封闭了染色体的末端并维持了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缺失会引起染色体融合并导致细胞的衰老及死亡。端粒酶的活化可延长染色体末端DNA,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并且端粒酶活性的异常表达又会引起细胞永生化或转化成癌细胞。由于端粒和端粒酶在细胞分裂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对端粒及端粒酶结构和功能研究,有助于阐明细胞衰老和恶变的机制,对抗衰老及肿瘤的诊断、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衰老;预测因子 1 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人的生老病死,这或许是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奥秘。2009年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3位科学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重要课题, 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 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且不发生降解”,由此可能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2 端粒、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 70年代末,Blackburn和Gall首次阐明四膜虫rDNA分子的末端结构,现在人们已经明确端粒是真核细胞线形染色体末端的具有高度保守的重复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的复合体[1]。人类端粒DNA 由基本序列单元TTAGGG反复串联而成,不具有编码任何蛋白质功能,进化上高度保守[2]。端粒像帽子一样扣在染色体的两端,维护着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作用是防止染色体被降解、融合和重组,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使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时能够完全复制,使后代细胞准确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 端粒酶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糖核蛋白酶,能够以自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_癌症的潜在关系_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孔令平① 汪华侨② ①副教授,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州510182;②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脑研究室,广州510080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细胞 衰老 癌症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人同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由于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奥秘。本文将就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人类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人的生老病死,这或许是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奥秘。2009年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 h H.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 ack W.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3位科学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且不发生降解”。由此可能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核中的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状物质。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这对人类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X和Y染色体是决定男女性别的性染色体。在染色体的末端,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端粒具有维持染色体的相对稳固、防止DNA互相融合及重组的功能,犹如卫兵那样守护染色体不受损害。而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帮助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长度等结构得以稳定。 “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端粒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损时能够恢复其长度。”获奖者之一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介绍说:“伴随着人的成长,端粒逐渐受到‘磨损’。于是我们会问,这是否很重要?而我们逐渐发现,这对人类而言确实很重要。”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如今人们知道,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简单讲,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老化就被延缓。 1端粒的发现、结构与功能 20世纪30年代,两位著名的遗传学家McClintock 和Müller等人发现,染色体的末端存在一种能稳定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成分。如果缺少了此成分,染色体易降解,相互之间易发生粘连,出现结构的异常,影响染色体的正确复制,甚至引起细胞的死亡。于是Müller从希腊文的“末端”(telos)和“部分”(meros)二词为此特殊成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术语“端粒”(telomere)。但端粒的精确组成直到1978年才由美国科学家Blackburn和Gall首次提出,他们发现单细胞生物四膜虫(tetrahy2 mena)的端粒是由一连串简单重复序列T T GGGG形成的[1]。之后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多种生物的端粒序列被测定出,发现它们与四膜虫的端粒序列极其相似,均由富含G和T的简单重复序列不断重复而成。正是这些连接在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及结合在其上的相关蛋白质共同构成了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保护帽”———端粒。人类细胞端粒的重复序列为T TA GGG,长度为5~15kb。不同组织细胞其端粒的长度不同,精子和早期胚胎细胞端粒长度较长,可达15~20kb。 端粒的结合或相关蛋白最重要的是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elomeric repeat factor)TRF1和TRF2,此外还包括PO T1,Ku70,Ku80,Tankyrase1,PINX1, TIN2和hRap1等。TRF1和TRF2均专一性地与端粒DNA重复序列结合。TRF1对端粒的长度起负调控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端粒酶在端粒末端的行为; ? 7 2 3 ?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摘要】研究显示,端粒酶活性被激活,可维护端粒的长度,细胞将会延缓衰老,避免癌变。此外,端粒酶的发现还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分子肿瘤学,据研究显示90%的人体肿瘤与端粒酶相关,若我们通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提前预知肿瘤的发生,从而提前预防和治疗,或者若我们能使癌细胞中的端粒酶再度“休眠”,恶性肿瘤就会停止生长,以此来治疗癌症。 【关键字】端粒端粒酶肿瘤癌症衰老染色体 1.端粒和端粒酶的概述 2009年,美国的三位科学家Elizabeth H·Blackburn、Carol W·Greider和Jack W·Szostak发表了题为“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是从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开始,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为人类衰老和肿瘤带来了福音。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帽子样的结构,它具有稳定染色体末端结构,防止染色体DNA降解和末端融合,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调节正常细胞生长等作用。同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甚至相同组织的不同细胞由于处于不同的生命时相,端粒的长度也不一样。由此可发现端粒的长度跟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有密切关系,所以端粒的长度被称为“生命时钟”【1】。 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以自身RNA为模板,将端粒DNA合成至染色体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ibonucleoprotein,RNP)。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的激活。所以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端粒酶的活性存在于人的生殖细胞、肿瘤细胞、永生化细胞系和再生性组织中,一般情况下酶的活性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当端粒体受到损伤的时候,端粒酶才被激活。 由于端粒和端粒酶对肿瘤和癌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所以近年来,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也比较多,且主要是在妇产科学、基础医学、心血管疾病、泌尿科学、外科学等方面,其中端粒酶与肿瘤形成关系的研究占总文献比例最大【2】。 2.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 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3'末端的特殊部位,通常由一些简单重复的序列组成。不同种类的细胞端粒重复序列不同,大多长约5-8bp。人类的端粒序列由5 '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吴玉强,植物保护1301,619227571@https://www.360docs.net/doc/1d7430363.html, 摘要:端粒以及端粒酶的研究历经半个世纪,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对染色体有保护作用,而端粒酶能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长度和结构得以稳定。端粒长度的维持以及端粒结构的稳定在细胞衰老、癌症发生以及干细胞全能性自我更新能力维持等生命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实现合理控制端粒的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攻克医学领域“癌症、特定遗传病和衰老”三个重要领域的难题。本文就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相关研究进行简述。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染色体 2009年10 月5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授予3 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他们的发现阐明了端粒酶的作用——使端粒的长度和结构得以稳定,从而保护染色体.细胞随着端粒的变短而衰老,而当端粒酶的活性足以维护端粒的长度时,细胞将会延迟衰老.在癌细胞得到永生性这一过程中,端粒酶的激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一些遗传病正是由于端粒酶的活性缺陷最终导致细胞的损伤.正是由于三位科学家的开创性工作让人们知道端粒和端粒酶不仅与染色体的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衰老与损伤、癌症的发生等方面. 1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DNA聚合酶在复制DNA的时候必须要有引物来起始,而且它的酶活性具有方向性,只能沿着DNA5到3的方向合成。染色体复制之初可以由小RNA作为引物起始合成,之后细胞的修复机器启动,DNA聚合酶能够以反链DNA为模板,以之前合成的DNA为引物,合成新的DNA取代染色体中间的RNA引物。但是线性染色体最末端的RNA引物因为没有另外的引物起始,没有办法被DNA取代。所以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图1)。细胞千千万万代地不断复制,如果不进行补偿,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第31卷第1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31 No.1 2005年2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Feb.2005 文章编号:1007-1032(2005)01-0098-08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朱雅新1,2,麻 浩1* (1.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5;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端粒是构成真核生物线状染色体末端重要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DNA由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它的合成由一个特殊的具有反转录活性的核糖核蛋白端粒酶完成.端粒对染色体、整个生物基因组,甚至对细胞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端粒酶是由RNA模板和蛋白亚基组成的核蛋白颗粒.它解决染色体的末端问题,归属于逆转录酶家族又和逆转录酶有一定的差别.端粒酶的过度表达和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在肿瘤与癌症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结构与功能;细胞永生化;癌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Q52 文献标识码:A Structure,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ZHU Ya-xin1,2,MA Hao1* (1.Soybean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2.Agricultural Colleg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lumuqi,830052,China) Abstract: Telomere is an important DNA-protein structure.It caps the ends of linear eukaryotic chromosomes.Telomeric DNA consists of tandemly repeated simple sequences.Telomere is synthesized with the action of telomerase,a ribonucleoprotein with reverse transcriptase activity.Telome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intact chromosome,genome and cell.Telomerase is a ribonucleoprotein responsible in most eukaryotes for replication of the end of chromosomes.Its RNA subunit acts as a template for the systhesis of telomeric DNA,while a protein component catalyzes this process to make up for convertional DNA polymerases’ inability to replicate completely the end linear DNA.It belongs to the reverase transcriptase family but differs from reverse transcriptase.The overexprossion of telomerase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ell’s immortalization and tumorigenesis.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lomerase suggest its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telomere;telomerase;structure and function;cell immortalization;tumor treatment 20世纪30年代,遗传学家Mc Clintock和Muller分别在玉米和果蝇中发现损伤断裂后的染色体末端之间极易发生连接,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如末端融合形成环状体或形成双着丝点染色体.但染色体的天然末端似乎从来不与染色体断裂产生的那种末端连接,天然末端之间也不结合,就像有一顶“帽子”那样维持着染色体末端的稳定.于是Muller提出位于染色体两端的片段在细胞里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命名它为端粒(Telomere)[1],这是由希腊语“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 20世纪70年代,Blackburn利用四膜虫(Tetrah- ymena)进一步揭示了端粒的初步结构,发现它是由几个核苷酸(富含G)组成的DNA重复片断,重复的次数由几十到数千不等.1972年,Watson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DNA多聚酶是不能够复制线性染色质的全部的,由于在末端缺少5′端的引物,DNA 多聚酶将不能完成最后的复制工作,而留下一个单链的间隙.如果这一间隙不能被填充的话,染色体 收稿日期:2004-05-27 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2001-207);江苏省“十五”攻关项目(Q200126) 作者简介:朱雅新(196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E-mail:lq-ncsi@https://www.360docs.net/doc/1d7430363.html,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引言-到底是"谁"得诺奖了?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Elizabeth Blackburn(简称Liz),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arol Greider(简称Carol),以及Howard Medical School(哈佛医学院)的Jack Szostak。诺贝尔奖主页上介绍她/他们获奖的原因是揭示了"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样描 述是非常专业的。当然更多的公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用"Aging Research Wins Nobel Prize"(衰老研究摘 取诺贝尔奖)的标题,这颇有误导之嫌。"揭开衰老与癌症的奥秘",这样的标题更是耸人听闻,偏离这个诺贝 尔奖的用意了。 不可否认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它跟衰老和癌症的潜在关系获得了更多公众的关注。但 是迄今为止它只是衰老和癌症的correlator(相关者),勉强算得上indicator(指示者),还远不是causer (引起者)。当年发现衰老的细胞端粒变短之后,人们兴奋地以为找到了衰老的"时钟",揭开了衰老的奥秘。 但是事实上端粒在生理条件下并不是细胞衰老的"瓶颈",细胞或机体的衰老是其它原因导致的老化。小鼠的端 粒是比较长的,如果把小鼠的端粒酶RNA亚基敲除,它能活得很自在,并不会早衰,生殖力也正常。那也就是 说在当代的小鼠中,端粒缩短并不是小鼠衰老的原因。这样的小鼠可以一直传6代。当然越到后来,端粒越短,染色体也开始融合[1]。癌细胞的增殖需要端粒的不断复制,但是我们知道端粒酶激活只是癌细胞发生中比较重 要的一环,但远不是唯一的一环。端粒酶固然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潜在靶标,但是癌细胞也能通过recombination (遗传重组)延长端粒,逃脱对端粒酶的依赖[2]。 所以,不能说是"衰老或癌症"的研究得诺奖了,它跟cell cycle(细胞周期)的研究得诺奖一样,更多的是对 细胞基本功能的重要研究的肯定。而这个研究的进程中贯穿着"发现现象/问题"-"提出概念/模型"-"实验验证" 的思路,整个过程就像相继解开一个个puzzle(智力谜团)一样有趣,充满了思想的光辉。"Nobel Prize in Medicine Awarded for Cracking DNA Puzzle"(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解开DNA谜团"的研究"),这样的标题最为 精准。换个角度,我们不妨说是解"puzzle"得了诺奖。 相关链接: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染色体DNA的两个难题以及端粒概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DNA聚合酶在复制DNA的时 候必须要有引物来起始,而且它的酶活性具有方向性,只能沿着DNA5'到3'的方向合成。染色体复制之初可以 由小RNA作为引物起始合成,之后细胞的修复机器启动,DNA聚合酶能够以反链DNA为模板,以之前合成的DNA 为引物,合成新的DNA取代染色体中间的RNA引物。但是线性染色体最末端的RNA引物因为没有另外的引物起始,没有办法被DNA取代。所以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于抗衰老的应用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于抗衰老的应用 陈元懿 技术原理 端粒: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结构,能够维持染色体的完整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的,染色体末端沿着5'到3' 方向的链富含 GT。在人中,端粒序列为TTAGGG/CCCTAA,并有许多蛋白与端粒DNA 结合。 端粒酶: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复制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由于核DNA是线形DNA,复制时由于模板DNA 起始端被RNA引物先占据,新生链随之延伸;引物 RNA脱落后,其空缺处的模板DNA无法再度复制成 双链。因此,每复制一次,末端DNA就缩短若干个 端粒重复序列。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 继续分裂了。越是年轻的细胞,端粒长度越长;越 是年老的细胞,端粒长度越短。一旦端粒消耗殆尽, 细胞将会立即启动凋亡机制。端粒与细胞老化的关 系,阐述了一种新的人体衰老机制。 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DNA复制期间的滞留链

尽管如此,正常人体细胞几乎不表达端粒酶,而在干细胞及肿瘤细胞中该酶的表达量较大。通过对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改变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可以影响细胞衰老的进程。 技术应用(实验阶段) 1)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细胞生物学及神经系统科学教授杰里·谢伊和伍德林·赖特做了这样一项试验:在采集的包皮细胞(包皮环切术的附带产物)中导入某种基因,使细胞中产生端粒酶。一般来说,包皮细胞在变老之前可分裂60次左右。但在上述试验中,细胞已分裂了300多次却毫无终止的征兆,也没有显示任何异常的迹象。 2)哈佛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控制端粒酶基因,第一次在老鼠身上局部逆转了年龄增长所带来的老化问题,其中包括:大脑和睾丸的新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增强,以及恢复了部分已丧失的认知功能。 技术优点 1)此种技术在DNA层面上对细胞衰老进行干预,为人类从衰老的根本上进行打开一条的新的道路。 技术缺点 1)尽管端粒酶似乎能有效地延缓细胞凋亡机制的启动,但也发现它在多种癌细胞中都有大量表达,与癌细胞的无限增生密切相关。由于对细胞衰老机制探究的不完全,虽然在细胞方面的已有可参考的实验,但于生物体的改造仍有很多风险及不确定因素。 2)端粒酶技术仅仅从单个细胞的角度延缓衰老,但生物个体中的新陈代谢是一套更复杂的系统。关于如何在延长细胞寿命的基础上协调个体的细胞代谢机制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端粒及端粒酶的主要结构特点及作用

端粒及端粒酶的主要结构特点及作用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重要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由TTAGG重复序列和大量的端粒结合蛋白组成。主要是由六个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TIN2、TPP1和Rap1组成的复合体起着保护端粒的作用,被称为是遮蔽蛋白。其中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RF1和TRF2是两个主要的端粒结合蛋白,它们通过相互作用来维持端粒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端粒的功能:1、保护染色体末端:真核生物的端粒DNA-蛋白复合物,如帽子一般,保护染色体末端免于被化学修饰或被核酶降解,同时可能还有防止端粒酶对端粒进行进一步延伸的作用。改变端粒酶的模板序列将导致端粒的改变,从而诱导细胞衰老和死亡。 2、防止染色体复制时末端丢失:细胞分裂、染色体进行半保留复制时,存在染色体末端丢失的问题。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DNA丢失过多,将导致染色体断端彼此发生融合,形成双中心染色体、环状染色体或其他不稳定形式。端粒的存在可以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从而防止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丢失或形成不稳定结构。 3、决定细胞的寿命:染色体复制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故而被称为“生命的时钟”。 4、固定染色体位置:染色体的末端位于细胞核边缘,人类端粒DNA和核基质中的蛋白相互作用,以′TTAGGG′结构附着于细胞核基质。 端粒酶的结构及功能: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由端粒逆转录酶(hTERT)、端粒酶RNA组分(hTR)以及端粒酶相关蛋白组成。端粒酶利用其自身hTR所携带的RNA为模板,在hTERT的逆转录催化下,将端粒重复序列合成到染色体末端,延长或稳定了随着细胞分裂而进行性缩短的端粒,在细胞永生化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反转录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并保持端粒长度的核糖蛋白酶,由RNA和蛋白质亚单位组成,每个RNA均含有一段短的与端粒互补的序列,能以自身RNA模板合成端粒DNA添加到染色体末端,避免染色体复制丢失端粒DNA以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寿命。 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指多肽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序列,包括二硫键的位置。二级结构:多肽链借助氢键排列自己特有的a螺旋和b折叠片断。三级结构:指一条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者超二级结构甚至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依靠共价键的维系固定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成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指蛋白质的多条多肽链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更为复杂聚合物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描述蛋白质亚基空间排列以及亚基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不涉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资料

资料1 解读诺贝尔医学奖:什么是端粒和端粒酶 近日,诺贝尔基金会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三位学者。 什么是端粒和端粒酶呢?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形态学上,染色体DNA末端膨大成粒状,像两顶帽子那样盖在染色体两端,因而得名。在某些情况下,染色体可以断裂,这时,染色体断端之间会发生融合,或者断端被酶降解。但正常染色体不会整体地互相融合,也不会在末端出现遗传信息的丢失(被降解之类)。可见端粒在维持染色体和DNA复制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 真核生物双螺旋DNA双链复制时,会有一小段DNA引物连接在复制的起始部位,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在引物后依次连接上A、T、C、G(脱氧核苷),形成新的DNA链。复制完成后,最早出现的起始端引物会被降解,留下的空隙没法填补,这样细胞染色体DNA将面临复制一次就缩短一些的问题。这种缩短的情况在某些低等生物的特殊生活条件下可以观察到,但却是特例。事实上,染色体虽经多次复制,却不会越来越短。早期的研究者们曾假定有一种过渡性的环状结构来帮助染色体末端复制的完成,但后来却一直未能证实这种环状结构的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现了端粒酶。当DNA复制终止时,端粒酶的作用下,通过端粒的依赖模版的复制,可以补偿由去除引物引起的末端缩短,因此在端粒的保持过程中,端粒酶至关重要。 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的长度是在逐渐缩短的,当端粒变得不能再短时,细胞不再分裂,而会死亡。并且发现,体细胞端粒长度大大短于生殖细胞,胚胎细胞的端粒也长于成年细胞。科学家发现,至少可以认为在细胞水平的老化,和端粒酶的活性下降有关。 因此,有人希望能把端粒酶注入衰老细胞中,延长端粒长度,使细胞年轻化,或者是给老人注射类似端粒酶的制剂,延长老者的端粒长度,达到返老还童的目的。但生物整体的老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端粒的长度只是决定衰老的一个因素,因此端粒酶抗衰老,目前只具理论价值,连动物实验都很少,更别说应用于人了。 不过,端粒的缩短,的确和很多疾病有关。许多研究发现,基因突变、肿瘤形成时,人体的端粒可表现出缺失、融合或序列缩短等现象。而且,在一些癌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增高,它与端粒之间有某种联系,所以这些癌细胞可以分裂很多次。某些特定的癌细胞,如果可以阻止端粒酶,端粒就会变短,癌细胞就会死亡。所以深入研究端粒和端粒酶的变化,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资料2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 摘要:自端粒和端粒酶发现以来,就一直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端粒具有保护染色体的功能,同时也是端粒酶的底物,解决DNA复制的末端隐缩,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而端粒酶具有对端粒的延伸作用,使之处于一种不断伸缩的动态平衡中,端粒酶也可以修复断裂的染色体末端。端粒和端粒酶的存在保证了染色体或基因组的稳定性,与细胞的正常分裂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的衰老、癌症有重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专业:遗传学学号: 摘要:端粒是稳定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端粒酶可修复细胞分裂过程中不断丢失的末端端粒序列。端粒与端粒酶的存在在细胞的永生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细胞衰老与癌变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综述了端粒与端粒酶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细胞衰老和肿瘤的关系。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肿瘤;细胞衰老 1.端粒与端粒酶 1.1端粒及其功能 端粒( t e l o m e r e )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生理性末端, 由含G量的高DNA序列和相应的蛋白组成,不同生物的端粒各异。端粒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 具有特殊的功能:保护染色体末端;防止染色体复制时末端丢失;决定细胞的寿命;固定染色体位置等[1]。 1.2端粒酶及其功能 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核蛋白逆转录酶,由小分子RNA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合成和延伸端粒的核糖核蛋白。端粒酶以自身RNA 为模版,能够逆转录合成具DNA 重复序列的端粒,从而使得端粒延长,保持染色体结构的相对恒定。 近年来,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这不仅因为它们具有维持生物遗传信息稳定、调控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功能,还由于端粒

及粒酶的行为异常与多种人类肿瘤及肿瘤密切相关。 2.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正常培养的人类成纤维细胞在分裂期间端粒是逐渐缩短的,这些缩短的端粒激活了细胞衰老程序,但是有少数细胞则可以细胞衰老调控机制失控的条件下癌变,此时端粒酶被重新激活以维持癌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端粒酶的活性有无与强弱与癌症的发生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联。 端粒酶的两个基本组分分别是作为端粒DNA模板合成端粒序列的功能性RNA(hTERC),和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催化蛋白——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h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是端粒酶活性的限速决定因子[2]。 雷红玮等[3]以荧光定量PCR分析hTERT的mRNA变化水平发现端粒酶的活性能够被JAK抑制剂所抑制,提示了端粒酶的活性激活与抑制依赖于JAK通路。通过调控JAK通路可使端粒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阻碍癌细胞的永生化,为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成举等[4]对组织标本中的hTERT进行RT-PCR扩增,检测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得出端粒酶结构中hTERT表达可以作为评价胃癌的重要指标之一。黄东海等[5]对丙氧鸟苷5-氟尿嘧啶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化疗药物的不同使用剂量hTERT水平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得出hTERT可以用来评定肿瘤是否易于复发。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过端粒与端粒酶的活性控制、含量检测等手段,可以在肿瘤的提前发现,

端粒与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端粒与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文是基于个人理解来整理的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史,因为知识时间有限,其中必有偏差和谬误的地方,关键之处还是以 原始文献为主。本人之所以赶这趟诺贝尔奖热,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文献阅读和整理,是因为它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向公众传播 科学思想的机会。由于端粒和端粒酶领域的一系列发现贯穿着"发现现象/问题"-"提出概念/模型"-"实验验证"的思路,重现这个思路对科学工作者是有启发意义的。本文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引言-到底是"谁"得诺奖了?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Elizabeth Blackburn(简称Liz),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arol Greider(简称Carol),以及Howard Medical School (哈佛医学院)的Jack Szostak。诺贝尔奖主页上介绍她/他们获奖的原因是揭示了"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样描述是非常专业的。当然更多的公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用"Aging Research Wins Nobel Prize"(衰老研究 摘取诺贝尔奖)的标题,这颇有误导之嫌。"揭开衰老与癌症的奥秘",这样的标题更是耸人听闻,偏离这 个诺贝尔奖的用意了。 不可否认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它跟衰老和癌症的潜在关系获得了更多公众的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它只是衰老和癌症的correlator(相关者),勉强算得上indicator(指示者),还远不是causer (引起者)。当年发现衰老的细胞端粒变短之后,人们兴奋地以为找到了衰老的"时钟",揭开了衰老的奥秘。但是事实上端粒在生理条件下并不是细胞衰老的" 瓶颈",细胞或机体的衰老是其它原因导致的老化。小鼠的端粒是比较长的,如果把小鼠的端粒酶RNA亚基敲除,它能活得很自在,并不会早衰,生殖力也 正常。那也就是说在当代的小鼠中,端粒缩短并不是小鼠衰老的原因。这样的小鼠可以一直传6代。当然越到后来,端粒越短,染色体也开始融合[1]。癌细胞的增殖需要端粒的不断复制,但是我们知道端粒酶激活只是癌细胞发生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但远不是唯一的一环。端粒酶固然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潜在靶标,但是癌细胞也能通过recombination(遗传重组)延长端粒,逃脱对端粒酶的依赖[2]。 所以,不能说是"衰老或癌症"的研究得诺奖了,它跟cell cycle(细胞周期)的研究得诺奖一样,更多的是对细胞基本功能的重要研究的肯定。而这个研究的进程中贯穿着"发现现象/问题"-"提出概念/模型"-"实验验证"的思路,整个过程就像相继解开一个个puzzle(智力谜团)一样有趣,充满了思想的光辉。"Nobel Prize in Medicine Awarded for Cracking DNA Puzzle"(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解开DNA谜团"的研究"),这样的标题最为精准。换个角度,我们不妨说是解"puzzle"得了诺奖。 染色体DNA的两个难题以及端粒概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DNA聚合酶在复制DNA的时候必须要有引物来起始,而且它的酶活性具有方向性,只能沿着DNA5'到3'的方向合成。染色 体复制之初可以由小RNA作为引物起始合成,之后细胞的修复机器启动,DNA聚合酶能够以反链DNA 为模板,以之前合成的DNA为引物,合成新的DNA取代染色体中间的RNA引物。但是线性染色体最末 端的RNA引物因为没有另外的引物起始,没有办法被DNA取代。所以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 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图一)。尽管这个引物不长,但是细胞千千万万代地不 断复制,如果不进行补偿,染色体不断缩短,最终就会消失。James Watson(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 构获得诺奖)最早就明确指出了这个"末端隐缩问题",并猜想染色体也许可以通过在复制前联体(染色体 末端跟末端连起来)的方式来解决末端复制的问题[3]。

端粒和端粒的研究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 摘要:自端粒和端粒酶发现以来,就一直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端粒具有保护染色体的功能,同时 也是端粒酶的底物,解决DNA复制的末端隐缩,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而端粒酶具有对端粒的延伸作用,使之处于一种不断伸缩的动态平衡中,端粒酶也可以修复断裂的染色体末端。端粒和端粒酶的存在保证了 染色体或基因组的稳定性,与细胞的正常分裂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的衰老、癌症有重 要关系。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衰老癌症 2009 年10 月5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授予3 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Blackburn 和Szostak 发现端粒的一段特殊DNA序列能使染色体不被降解[1],而Greider 和Blackburn 则找到了帮助端粒合成的分子——端粒酶[2]。最初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只是为了解决染色体复制的难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的其他作用——细胞随着端粒的变短而衰老,而当端粒酶的活性足以维护端粒的长度时,细胞将会延迟衰老;在癌细胞得到永生性这一过程中,端粒酶的激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 最早观察染色体末端的科学家始于19世纪末期,Rabl[3]在1885年注意到染色体上所有的末端都处于细胞核的一侧。20世纪30年代,两个著名的遗传学家McClintock B [4]和Muller HJ [5]发现了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Muller将它定义为―telomere‖。James Watson[6]最早就明确指出了这个"末端隐缩问题",并猜想染色体也许可以通过在复制 前联体(染色体末端跟末端连起来)的方式来解决末端复制的问题。30多年前,Hayflick[7]首次提出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有限复制力‖作为细胞衰老的表征。在此过程中,细胞群中的大部分细胞经历了一定次数的分裂后便停止了,但它们并没有死亡,仍保持着代谢活性,只是在基因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改变。于是Hayflick猜测细胞内有一个限制细胞分裂次数的―钟‖,后来通过细胞核移植实验发现,这种―钟‖在细胞核的染色体末端——端粒。Blackburn和Gall[8]于1978年首次阐明了四膜虫rDNA分子的末端结构,他们发现这种rDNA 每条链的末端均含有大量的重复片段,并且这些大量重复的片段多是由富含G、C的脱氧核 苷酸形成的简单序列串联而成。在1985年,CW.Greider和EH.Blackburn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后,端粒的长度延长了,这就说明了确实有这样的一种酶存在[2],并将它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之后,耶鲁大学Morin于1989年在人宫颈癌细胞中也发现了人端粒酶[9]。 2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由串联重复的短的ds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所组成的DNA蛋白复合体。dsDNA中的一条为富G 链,以5'→3' 指向染色体末端,比另一条互补链长8 ~12 个碱基。端粒既有高度的保守性,又有种属特异性。如四膜虫重复序列为GGGGTT,草履虫为TTGGGG,人为TTAGGG。端粒具有两种相关蛋白,一为端粒结 合蛋白(telomere binding proteins,TBP)是一类特异结合在端粒DNA上的蛋白质,如发酵母中的蛋白质RAPI,哺乳类动物细胞中的蛋白质TRFI。二为端粒相关蛋白(telom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