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述评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述评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述评

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模式

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模式 现代教学评价主要起源于美国。目前西方有关教学评价的理论模式有几十种。针对我国教学及教学评价的实际,影响较大的有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CIPP模式等。 一、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该模式以全面发展人的才能为其主要目标,主张教学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实质,以便了解学生正在学什么,还没有学到什么,对知识的遗忘程度等,从而改进教学过程。 该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它把目标、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循环图。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过程,同时也决定了评价就是找出实际活动中偏离的程度,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实际工作尽可能达到目标。 原则:1)确定教育目标;2)选定教育目标并用有关术语表示;3)找出这些行为表现的条件和背景;4)确定满足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诸方面的测量方法;5)运用这些方法检查行为变化;6)根据结果对活动、方案作出判断,并说明原因;7)修改方案,重复循环过程。 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对于确定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评价功能,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有时会有一些目标不可以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将人类学习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三个领域,并根据分类学思想,把各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等级分级。如认知领域包括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情感学习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和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具体部分参见“教学设计”部分) 三、CIPP模式 CIPP即Context(背景)评价,Input(投入)评价,Process(过程)评价,Product(结果)评价。具体说来,组成CIPP模式的四种决策类型及其相应的评价是: 1)预期结果的决策。为这类决策提供信息的是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根据社会需要对教育教学目标本身作出价值判断,可以发现教育教学计划的目标同实际影响之间的差异。 2)预期方法的决策。为这类决策提供信息的是投入评价。它对教育教学方案、计划可行性作出评价。3)实际方法的决策。为这类决策提供信息的是过程评价。它提供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以便发现问题。 4)实际结果的评价。为这类决策提供信息的是结果评价。主要对目标达到程度进行评价。

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比较

课程编制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的比较 目标模式基本思想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反对“形式训练说”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以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为开发的基础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其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特别是她的工具主义知识观。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回答这 四个问题,解决的正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四个问题。 惠勒对泰勒的目标模式加以改造,将直线型的目标模式改造为圆环形的目标模式,即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统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调整目标、确定新一轮目标。 过程模式基本思想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是斯坦豪斯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强调培养儿童智慧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针对目标模式在课程编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的,是建立在目标模式的批判基础上的。斯坦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儿童接受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儿童进行思考的对象,它不应成为必须达成的目标而去限制儿童,相反,应通过教育过程去促使儿童思考知识,从而解放儿童。他还认为改进实践的过程应依靠教师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得以实现,而不是通过教师去执行远离实践的专家所设计的方案二实现的。他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儿童智慧、教养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应重在理解,而不在于记忆。斯坦豪斯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的自由及创造力,而教育的重要机制在于引导人们探索知识。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原理即方法的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只是结构中选择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课程内容。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教师是诊断者而不是评分者。 优缺点比较: 目标模式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设置课程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编制课程,使整个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这样做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CIPPdoc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 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 (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 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 (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 (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 (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价值: 第一, 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的开端。在这一评价模式问世之前, 教育评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领域。那时, 人们往往用测试取代课程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人们进行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别学生的某些特征与能力, 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学生, 总是从学生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则把评价与测试严格区别开来。这种独到见解深刻反映了课程评价的实质, 开创了课程评价的新纪元。 第二,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定的具体目标。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 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依据与力量。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基于这一观点, 泰勒把预定的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 泰勒倡导的课程评价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毫无疑问, 这有可取之处。 第三,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评价程序。这一评价模式从确定目标到结果的分析利用, 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 提供了课程评价的标准, 通过恰当的评价情境, 采用合适的评价工具, 便可获取所需的行为变化的证据。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处理, 便可找出实际工作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 促使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这套严密的评价程序为评价工作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线。 第四,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综合性评价。这一评价模式反对过去只注意分数、计算均分的简单做法, 主张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与方法, 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进步进行综合性评价, 即不仅评价学生学了多少知识, 而且评价学生的智能、身体健康状况及思想道德水平。

CIPP课程评价模式

CIPP课程评价模式 摘要: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按照此模式评价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则我们尚有必要强化对课程改革的背景、设计、管理、可持续性、可应用性等的评价和反思。 关键词:课程评价方案评价CIPP评价模式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评价含义辨析 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方案评价(program evaluation)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者结果等,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方案,常常又称计划、系统、工程、制度、项目、活动等,可以包括任何有组织的、非常规的活动,如社会领域的计划生育制度,一般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计划,特定课程领域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某课外阅读计划、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 作为方案评价的一种类型,课程评价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那么,课程的过程和产物又包括哪些成分呢?广义的课程产物,

主要有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这些产物,其载体为课程改革总纲、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各科目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等。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所以,一项全面系统的课程评价,就会涉及上述各类成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对象。 这样看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十分广泛复杂。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如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等,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只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它们也是独立的,与课程评价并列并存。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人员也会监控自己的评价行为,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就是元评价。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质量,元评价日益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了。 二、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 在方案评价的各种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模式由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1]。当时为了对美国政府资助的课程改革计划实施评价,他们先是采用了泰勒的目标模式,结果遇到了困难: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评价者很难对课程目标作出一致的描述,而且目标模式只在课程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熊熊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促进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不断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意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4)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开展争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6)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二、传统课程教学评价的几个误区 1、评价功能的甄别化 在传统的评价中有一个基本的假设,那就是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优秀,而大多数的学生都属一般。为此,甄别就成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考试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力上的好坏高低之分,只有各种智力不同组合形成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但事实上,不管是教师还是整个社会,在对人做出评价的时候,仍然带有根深蒂固的甄别观,可以说,甄别观不仅仅是一种评价观念,更是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 2、评价目的的功利化 (1)评价是为了考核教师 课堂教学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改善,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但长期以来课堂教

河南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高频考点解析: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河南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高频考点解析: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高频考点——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一、CSE评价模式 由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课程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的实施步骤为: 1.需要评定; 2.方案计划; 3.形成性评价; 4.总结性评价。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把问题而不是目标和假设作为评价的先行者。在此基础上,评价者再进行系统的观察、调查、访问、测验,或其他任何有助于理解并解决有关问题的评价活动。 这种评价的优点在于,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注重满足他们的需要;评价的形成性职能和总结性职能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改革全过程。它较好地适应了多元社会的现实和具有不同观点的评价听取人的需要,其结果也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因此,CSE评价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该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更多特岗备考资料点击登录河南特岗教师招聘网。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他认为,课程评价既要描述,也需要批判。不论描述还是批判,其材料都是建立在三个来源上:1.前提条件,即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前业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关的条件;2.相互作用,即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因素;3.结果,即课程实施后的效果。评价除了关注预期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该评价模式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判是击中要害的。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而且还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所运用的方法,可以对课程的全貌进行评价。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但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很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准则,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取而代之,容易带有主观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应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严格地说,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

泰勒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专题1 泰勒的课程论教育 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1.目标的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的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文化遗产。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决定性及其中的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的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的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 (3)学科专家的建议。把学科专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是一般学校和学院通用的做法,也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但是许多人批评由学科专家建议的教育目标太过专门化、专业化,在许多方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合适的。因此泰勒指出,学科专家在建议目标时必须考虑:你这门学科对哪些不打算成为该学科领域专家的学生的教育能作出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和一般公民有何价值? 2.两个筛选器 从上述三个所得到的教育目标,其数量必然是极为可观的,而学校教育所指向的目标只能是少数的。为此,泰勒提出“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的和互相矛盾的目标。”根据什么进行筛选呢?泰勒提出了两个筛选器: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1)教育和社会哲学 泰勒认为,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哲学价值观。即关于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什么是良好的社会的界定。这种哲学可以用来检验所建议的每一项教育

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objective)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泰勒的评价原理是以目标为中心来展开的,主要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它称为目标模式的原因。在泰勒看来,如果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课程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除非评价方法与课程目标相切合,否则评价结果便是无效的。由此可见,评价的实质,是要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由于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很长时间在课程领域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了不少人的批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goal-free)评价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与其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合作为评价的准则。因为评价者要收集有关课程计划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计划作出准确的判断。 然而,目的游离评价也遭致了不少人的批评。主要的问题是,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很可能会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准备,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来取而代之。严格地说,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所以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评价的原则。 CIPP评价模式 CIPP是由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略缩词。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上,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因而他强调,重要的是为课程决策提供评价材料。CIPP 模式包括收集材料的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 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计划实施情况不断加以检查。 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他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方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作出解释。CIPP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模式内容 布鲁纳1、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 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 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第二,注重知觉 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信息的 灵活提取。 2、布鲁纳认为,发现行为具有如下价值:第一, 一切真知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 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第二,发现行为有助于直 觉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 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第四,发现行为 有助于记忆的保持。由此可以看出布鲁纳的假设 的基本精神是:使学习内容或学习内容的某方面 适合儿童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特征。 3、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来表述儿 童认知发展的特征。表征或形象表征是人们直觉 和认识世界的一套形式或规则。布鲁纳认为,儿 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复杂化 的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 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 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 征。 奥苏伯尔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学习论为基础 的。就强调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讲,他和布鲁 纳的主张有相同之处,但就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 途径以及由此引出的教学观来讲,奥苏伯尔与布 鲁纳又有所不同,二者恰恰形成对照、互补的关 系。 1、学习观: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生的学习分 为两类,即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机械学习的心 理机制是联想,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

他的基本论点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 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 础的,即较为复杂、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 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2、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 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因此需要对教学目标, 也就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加涅区分了五类学 习结果:理智技能(即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能力)、认知策略(即学生用来指导自 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言语能力(即 人类把一些积累起来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主要 方式)动作技能(即动手操作的能力)、态度(一 种习得的内部状态,影响个人对某些事情采取行 动的选择)。 3、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包括八个阶段:动机阶 段(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领会阶段(对刺激进 行选择性注意的阶段)、获得阶段(即对刺激进行 知觉编码后储存进短时记忆,随后再经过进一步 编码加工转入长时间记忆的阶段)、保持阶段(信 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阶段)、回忆阶段(对习得 的知识信息进行提取的阶段)、概括阶段(即知识 信息的迁移阶段)、作业阶段(即反应发生和行为 改变的阶段)和反馈阶段(即对行为的强化阶段)。史密斯——雷根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 类思想,并把重点正确的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 该模式过程: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具,自主学习策略设 计,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管理与帮助设计,总 结与强化设计,教学评价。

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本文简述了拉尔夫·泰勒的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实际在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类型和评价过程等方面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为用多种方法实施评价提供参考,以期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扬长避短,确实发挥泰勒评价模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评价;课程评价;目标模式 一、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 泰勒在实践中的发展理论,逐渐形成了“泰勒原理”,其中之一便是“教育评价原理”,即课程评价目标模式。泰勒的课程评价目标模式是教育评价史上第一个体系完整、影响巨大的理论流派,它诞生以来无论是对教育教学领域内的改革,还是对教育评价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成为近几十年来学校实践中课程发展与评价的主导模式,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1.目标是泰勒评价原理的中心,一切评价过程都必须围绕着目标。它预先确定评价目标,用预定的结果作为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行为有了目的性和计划性,提高了评价效果。 2.泰勒认为,只有清晰界说了目标,才能知道期待学生产生哪些行为,才能了解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序,即才能进行判断。目标是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主要依据,使评价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并以此来衡量是否要循环实行评价或修改目标。 3.泰勒的评价模式使评价的焦点不仅仅在学生身上也关注到教学的其他方面,评价者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行为目标以及目标实施的程序等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对学生作出评价,因此拓展了教育评价的范围,促使了教育评价进一步科学化。 二、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对我国课程评价改革实践的启示 1.评价的方法。在评价的方法上,应注重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所谓量化评价,主要是指把评价对象进行数量化分析,通过数学计算和描述计算结果来进行判断,做出评价。它的优点在于准确、高效,对评价对象进行准确描述,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说服力强。但是对量化评价者而言,是不考虑评价对象的行为与特定情境的关系,只重视结果,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容易造成对评价结果解释的片面性。而质性评价通过对课程广泛细致地分析,深入理解,进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描述课程的价值和特点。其优点在于重视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灵活。但它主观性太强,在解释评价结果时,很容易受评价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以致不能做到准确的评价。因此,量化评价和

CIPP课程评价模式教学文案

C I P P课程评价模式

CIPP课程评价模式 摘要: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按照此模式评价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则我们尚有必要强化对课程改革的背景、设计、管理、可持续性、可应用性等的评价和反思。 关键词:课程评价方案评价 CIPP评价模式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评价含义辨析 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方案评价(program evaluation)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者结果等,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方案,常常又称计划、系统、工程、制度、项目、活动等,可以包括任何有组织的、非常规的活动,如社会领域的计划生育制度,一般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计划,特定课程领域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某课外阅读计划、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

作为方案评价的一种类型,课程评价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那么,课程的过程和产物又包括哪些成分呢?广义的课程产物,主要有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这些产物,其载体为课程改革总纲、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各科目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等。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所以,一项全面系统的课程评价,就会涉及上述各类成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对象。 这样看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十分广泛复杂。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如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等,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只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它们也是独立的,与课程评价并列并存。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人员也会监控自己的评价行为,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就是元评价。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质量,元评价日益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了。 二、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 在方案评价的各种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CIPPdoc知识分享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C I P P d o c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 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 (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 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 (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 (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 (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 (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 价值: 第一, 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的开端。在这一评价模式问世之前, 教育评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领域。那时, 人们往往用测试取代课程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人们进行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别学生的某些特征与能力, 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学生, 总是从学生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则把评价与测试严格区别开来。这种独到见解深刻反映了课程评价的实质, 开创了课程评价的新纪元。 第二,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定的具体目标。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 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依据与力量。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基于这一观点, 泰勒把预定的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 泰勒倡导的课程评价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毫无疑问, 这有可取之处。 第三,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评价程序。这一评价模式从确定目标到结果的分析利用, 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 提供了课程评价的标准, 通过恰当的评价情境, 采用合适的评价工具, 便可获取所需的行为变化的证据。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处理, 便可找出实际工作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 促使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这套严密的评价程序为评价工作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线。 第四,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综合性评价。这一评价模式反对过去只注意分数、计算均分的简单做法, 主张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与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之对比

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与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之对比 通过最新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 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 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做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收 集与提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二是对学生成 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关于课程评价的模式,理论界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在教 师资格证考试、各地教师招聘的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就是目标评价模式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模式由“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模式之父”泰勒提出。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模式评价模式的不足,泰勒提出目标评价模式,看重“预设目标”的重要性, 认为预设目标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决定因素。强调目标在评价 中的突出作用是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克利文提出。认 为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只关注“预设目标”是不科学的,还要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 情况,即强调评价的重点应该由“预设”转变为“实践”。但是这一评价模式并不是一个完整 的模式,因为缺少一个完整的评价程序。 三、二者之对比 两者都承认科学的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目标评价模式看中“预设”,目的游离模式看中的是“实践”。这一点是考生在对两者进行对 比时需要特别把握的,也是考试命题的入手点、解题的题眼。 四、实际应用 这两种评价模式都有着自己的合理性,但同时都存在在不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设计,既要有预设目标对于教学过程的指导并以此进行评价,同时不能忽略教学实际,随时关注学生“意想不到”的表现,并纳入到课程评价所要考察的 范围内,关注过程性的评价。

泰勒模式

请教老师!请论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这样做对吗? [align=left]泰勒是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最杰出的研究学者之一。他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即泰勒原理(目标模式)。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课程编制的4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对现代课程领域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架构,是现代课程论的奠基石。泰勒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这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这四个问题被后来的许多课程学者们认为是课程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们代表了课程设计所包含的四个重要部分:课程目标的选择、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评价。而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所以,以泰勒模式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课程设计模式,可以看作是目标模式。 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经由这三个来源,获得普遍的课程目标,普遍的课程目标再经过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筛子”的过滤,才得到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叙写必须明确,清晰、

可操作,泰勒认为任何目标都应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而目标确定后,才是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和评价。泰勒所谓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外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在学习经验的选择上泰勒提出五项原则作为依据,这五项原则分别是:学习经验提供学习者机会去实践目标蕴涵的内容;使学生由于实践该目标获得满足感;经验中所期望的反应,应该属于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有很多特殊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课程目标;同一个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数种结果。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泰勒则提出了三个指标,即继续性、程序性和整合性。继续性是指课程中的主要要素的反复叙述;程序性则指后一学习经验建立在前一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整合性指在课程中不同的学习经验之间建立关联。评价是泰勒模式的最后步骤,它并不是在整个课程完成后才进行,而是规划工作内就已经出现。 在泰勒之后,许多课程学者在接受泰勒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做了发展,但大体上没有脱离这种目标模式的理念。 但目标模式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自主性的发挥;目标模式对目标的分析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而对非预期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行为目标的叙写方式顾及到了可表现为行为的学习,而事实上很多学习最终并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如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等等。针对这些批评意见,学者们提醒我们在运用目标模式时,首先要考虑其对不同学科的适用程度,同一学科,也要注意对不同内容的适用程度,一般而言,对于

泰勒模式的发展历史

泰勒模式的发展历史 泰勒原理一个最大的贡献,是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它指出了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组织方式与结果评价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都是以目标为中心的。在他看来,目标不仅仅是对学生应该如何行为的方式的陈述,用最精确的方式陈述目标,也是为了更清楚地告诉我们课程与教学成功与否。事实上,目标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起中心作用,这在博比特那里就有详细论述。但博比特是强调“具体化的”目标,他把目标作为一种“指标”,学生这一“原料”通过学校这架“机器”加工成“产品”,然后看看产品是否达到指标。这是一种典型的“加工模式”。有人认为,泰勒在讨论学习经验时,尤其是在谈到培养反省思维能力时,很难说他也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产加工过程。而且,他对行为目标的看法也是比较全面的,他强调要根据实验或试验的结果来决定行为一般化的程度。他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自主思维的个体,这与行为主义者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反应系统是不同的。英国学者凯利认为,要求教育工作者清楚阐述目标,虽然是在本世纪初博比特和查特斯等人的著作中已提出来了,但到了50-60年代,强调清楚陈述目标在美国和英国成了一场运动,这主要应归功于泰勒、惠勒和布卢姆的研究结果。如前所述,惠勒是通过把泰勒直线式模式圆周化来强调目标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的。而布卢姆则是通过教育目标分类学,把目标与评价完全结合在一起。布卢姆等著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最初是由出席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些大学考试专家提出来的。他们一致认为,

“鉴于教育目标为编制课程和测验提供了基础,而且教育目标是我们许多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因而,要获得这样一种理论框架,最好是用一种对教育过程的目的进行分类的体系”。布卢姆等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分类学,应该包括学习的3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他们认识到,这种划分本身就存在着把这些领域分割开来的危险,为了便于分析,才作这种划分。他们认为,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有助于“内容和行为的选择,这些内容和行为组成了课程的结构,并为评价某一特定的教育计划是否成功提供基础”。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事实上,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目标=行为=评价技术测验问题”。第二,教育目标是有层次性的。他们将学生行为由简单到复杂按序排列,后一类目标建立在前一类目标的基础上。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属于A式的行为形成一类,属于AB式的行为形成另一类,而属于ABC式的行为又可以形成一类。”第三,教育目标分类学是超越学科内容的。布卢姆等认为,不论哪门学科,不论哪一年级,都可以把教育目标公类学的层次结构作为框架,加入相应的内容。他们已作了成功的尝试,制定了十几门学科的教育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