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宾得经典机型回顾(1952-2006)

为了忘却的纪念 宾得经典机型回顾(1952-2006)
为了忘却的纪念 宾得经典机型回顾(1952-2006)

宾得的前身为“旭”光学株式会社(英文名Asahi,以下简称旭光),是诞生于1919年的老牌日本相机、镜头厂商。在宾得漫长的相机制造史上,创造了无数的世界第一,第一个将多层镀膜技术应用在民用镜头上的厂商、第一个推出TTL自动对焦相机的厂商、第一个单反产量超千万的厂商、第一个推出自动对焦中幅机的厂商……到今天被HOYA并购,所有荣誉都归于平静。然而回顾这些光辉历史时,仍让人心潮澎湃。

史前时代:

二战后,鉴于单反相机在欧洲市场蓬勃发展,旭光决定模仿,于1945年开始其第一台单反相机的研制,而7年后的1952年5月,旭光的第一台单反相机--Asahiflex正式发布,这也成为日本的第一台单反相机,而在同一时代,佳能和尼康依旧在合作开发旁轴相机、美能达专注双反相机的开发。

Asahiflex

Asahiflex在当时配置了1/20s的慢门(1/30s以下的快门速度被称为慢速快门)以及B门,而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1/500s,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设计了。虽然第一代Asa

hiflex只生产了1年,但在当时依旧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宾得也计划把这款产品推向世界。随后的1953年旭光拿出了Asahiflex的改进版本--Asahiflex IA,这款产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搭载了闪光灯同步接口,不过第一版并没有采用标准的设计,因此并不被市场接受,于是旭光在1953年9月(也就是第一版本Asahiflex IA发布4个月以后)推出了著名的Asa hiflex IA第二版,同时这款产品也正式向国际市场进军,特别针对美国市场,由于日本属于战败国,产品交由美国的一家公司来推出(算是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型号为--Tower 23。

美国版的Tower 23

Asahiflex IA可以说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因为其价格低廉且成像质量相当不错。在当时35mm单反市场才刚刚确立,单反相机的技术很多还是使用着120甚至是4×5规格相机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并不适合35mm单反,因为35mm单反希望同旁轴取景的35mm相机一样使用便捷。当时的35mm单反相机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无法完成快速的拍摄,因为当时的过片方式还是旋转式过片,且反光板在升起之后需要手动下降才能继续取景拍,也就是说当时的反光板采用了非目前主流的瞬回式设计设计,而旭光在这里再次成为明星。

美国型号Tower 24

1954年11月,旭光拿出了全球第一款反光板瞬回的单反相机--Asahiflex ⅡB(美国型号Tower 24,当然也有采用同老Tower 23一样镜头的版本,同样标注为Tower 23,但已经是瞬回反光板了),这款产品的推出也标志着日系相机全面进军国际市场,同时也为今后的日系单反相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M42螺口时代:

1957年的5月,对于35mm单反相机来说绝对是值得一提的一天,旭光拿出了全新的A sahi PENTAX单反相机,Asahi PENTAX成为全球第一款使用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一改之前复杂难用的腰平取景器,并且Asahi PENTAX采用标准的M42罗口设计,不但可以使用旭光高素质的Takumar镜头,也可以使用欧洲生产的M42罗口镜头。并且这也是旭光第一次在产品上使用PENTAX的字样,Pentax源于“pentaprism”和“Reflex”两词,意思就是五棱镜+反射。而Pentax的品牌真正开始被人所接受,而旭光也是全球第一个结合了五棱镜+瞬回式反光板的相机,为今后单反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Asahi Pentax:宾得第一部M42卡口相机,同时pentax字样第一次出现在机身上

在一段时间内,旭光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单反相机厂商,同时在日本自然也是龙头老大,旭光在新技术的使用少毫不吝啬,1964年7月,Asahi PENTAX SPOTMATIC正式推出,这是全球第一款搭载TtL(Through The Len 通过镜头)测光方式的单反相机。而TTL直到现在也是标准的单反测光方式。很快旭光的业务越来越好,1966年的时候,旭光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单反相机超过100万台的厂家,而其它很多厂商在当时的累计单反销量很少超过30万台。

SPOTMATIC

1971年,旭光再次把TTL测光发挥到了极致,完成了全球第一家程序化TTL自动曝光的相机--SPOTMATIC ELECTRO。

ELECTRO SPOTMATIC

同年宾得开始采用Super-Multi-Coated(超级多层镀膜)来制造自己的镜头,这也是全球第一批使用多层镀膜的镜头,而今后旭光的镜头都会标注上SMC的字样。

K卡口时代:

宾得K系列,1975年,宾得终于抛弃了陈旧的M42卡口,转向生产K卡口相机,在19 75年这一年以内就推出了K2、KX、KM、K1000四部机器,M42时代正式终结。

宾得K2

宾得KX

宾得KM

宾得MX

虽然旭光在单反领域创造了无数世界第一,但是其经营理念却成为公司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起初旭光太过倚重于自己的M42镜头,没有及时推出后组更大的镜头,这样就限制了诸如大光圈镜头、镜头光圈联动等结构的搭载,即使是旭光后来推出的支持TTL测光的机型,由于需要全开光圈测光,然后再把光圈收缩到需要的位址,这就让快拍几乎成为不可能,而同期的尼康和佳能则在这些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宾得LX,生产年份:1980-2001,宾得在1980年为了纪念成立60周年推出的手动专业机,宾得历史上最经典的机型。在各公司旗舰产品中,LX是唯一一个没在生产线上制造的相机,而是在宾得的光学研究所用手装的。因为LX采用了当时不能上线的密封技术。而在那年代,连尼康F3都没有作密封处理。另外该机是混合动力快门,即电子和机械双快门(跟现在的尼康FM3A同一类型)。电子负责AE、无极变速,机械快门在零下30度、或没有电源时正常运作。这几点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LX推出过四个特殊版本,包括一个黄金版、两个钛版,以及一个在2000年纪念LX诞生20周年的LX2000。

宾得LX

宾得LX2000纪念版

两个钛版LX

宾得LX GOLD

宾得ME Super,生产年份:1980-1987年,宾得当年的半自动相机畅销机型,可实现光圈优先曝光,小巧结实。而且宾得从这部ME Super开始,取消了机身上的AHSHI标识,只保留了PENTAX。

宾得ME Super

宾得Super A,生产年份:1983-1987年,83年欧洲相机大奖的获得者,一如宾得的风格:小巧漂亮,操作也非常简便,但功能较少,取景器较暗,反光镜振动也比较大。

宾得super A

1981年宾得推出Pentax ME-F相机,这是全球第一款TTL自动对焦单反相机(镜头马达驱动),而尼康到了1983年才有类似的尝试(F3AF),佳能更晚1985年(T80)。而19 81年旭光更是迎来了全球第一个生产单反数量达到1000万台的厂商,而当时的尼康和佳能的产量相比旭光实在是少得可怜。

宾得ME F

然而进入AF时代后,宾得逐渐被佳能、尼康淹没,虽然ME F在自动对焦尝试上是世界最早,但直到1987年才推出成熟的AF机型,此时已经落后它的主要对手:尼康、美能达至少一年以上……而同样是87年推出自动对焦系统的佳能,我们知道,那是革命性的。

KAF/KAF2时代:

宾得SF-1,生产年份:1987-1988年,全球第一款搭载TTL自动闪光控制的单反相机。

宾得SFX,SF-1是其美国型号

宾得Z-1,生产年份:1991-2000年(Z-1至1994年停产,由Z-1P接替,但两者区别不大),当时宾得最高端的机器,快门速度高达1/8000秒,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如强调不应该过分依赖机器,在自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可随时干预相机动作,提出了“超程序”、“超手动”等独特曝光模式,以及按镜头最佳光圈优先的MTF曝光模式。此外也具备高端机型的结实、用料出色等特点。

虽然如此,但Z-1比起其它厂商的专业机型仍有一定的差距,如取景器亮度不够,机身密闭性不好等。

宾得Z-1

宾得MZ-S,生产年份:2001-?宾得最后一部顶级胶卷单反,宾得数码时代过渡的产物,宾得曾经有一部基于MZ-S的全幅数码单反计划,但最终胎死腹中。MZ-S的思路和其它厂商不太一样,它没有太过繁复、但又不常用的功能,把基础功能强化后加上一个镁合金外壳,得到一个小巧、结实的MZ-S,对于实用主义者而言,这就是完美。

宾得MZ-S

宾得*ist,生产年份:2003-?年,有史以来最古怪的相机命名方式,宾得最后一部胶卷单反,改进包括全新的对焦系统、有史以来最小巧的机身、先进的测光、完善的自定义功能、超大的背部LCD等。但这部机器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宾得接下来推出的数码单反提供原型机,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大。

宾得*ist

数码时代:

宾得曾经有一部全幅的数码单反!不是吹的,只不过最终胎死腹中,时间是2001年2月。从图片上看,这家伙的完成度已经非常高,但不知道是不是飞利浦的CCD有缺陷,在使用同一块CCD的contax N Digital死翘翘后(00年七月上市),宾得这部连名字都还没有的全幅单反放弃上市。

pics from dpreview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解读】: 鲁迅是公认的最懂得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时代智者”,是体现民族风骨的“民族魂”,还是疾恶如仇的勇猛斗士。所有这些崇高的称号都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找到印证。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为纪念柔师、白莽等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柔石等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已整整两年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青年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的心情,“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在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时刻,鲁迅觉得应当再“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也就是说,要以更顽强的战斗来纪念战死者,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于是,鲁迅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追忆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柔石、殷夫两位青年革命者的斗争事迹。热情赞扬了革命青年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文章还用饱含情感的笔调抒写了令人感动的作者和烈士们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共同斗争中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这种贯穿于全文的感情要潜心体味。 文章以悲愤的心情追叙了烈士们被害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不明白”的莫须有的“罪名”残杀革命者的法西斯暴行,这种愤恨的情绪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啧,以引起共鸣。 本文是合悼五烈士的记念文章,材料涉及的人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全文五部分虽都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文章用悼念烈士、愤恨敌人、激励后 人这根感情线索贯串起来了,而各部分之间又有比较顺畅与巧妙的联系和衔接,值得认真品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在写作方法上,文章以追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而追叙和议论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在文章的每一部分追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十分洗练、朴实、深刻,含蓄,文中的抒情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要悉心体会。由于当时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不便直抒胸臆,某些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只能让读者自己领悟。 【教学目标】: 1,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 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 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设想 1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还要起示范教读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初读,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研读,抓住课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夹叙夹议”和周密安排结构这两个要点进行重点讲析;最后组织复读,总结规律,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文的总体。 2 本文内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要求,教学本文时既应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个性,避免在教学中以共性掩盖个性。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和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而其个性是写人记事,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写的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琐细的事情。 3 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而文章的某些地方较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宜设计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引起学生思考,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教学过程,以祈在师生合作中释疑解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

2 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的为人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写的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那是给“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树立的纪念碑。那篇文章,鲁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烈士的勇毅精神,并以犀利激烈的言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走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有力地激励人们起来斗争,讨还血债,摧毁“似人非人的世界”。大家一定都记得这篇文章,它叫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背景介绍。 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①,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国民党反动派封锁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暴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 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着作家、思想家书》。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在后文中他号召人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5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在记叙事件过程当中把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和“韧”的斗争精神;学习革命先烈勇于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品质;通过师生共同研读课文,探讨文章的行文思路,揣摩作者含蓄而深刻的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悲愤感情及其表达方式。 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二、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

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深入领会文章的目的。 四、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附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挽联或对联可用投影仪出示。)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为了忘却的记念读后感

为了忘却的记念读后感 为了忘却的记念读后感 80多年前,鲁迅先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其大意是“为了不忘却,所以写文章纪念”。70年前,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向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投降,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白驹过隙,时间已是70年后,我的出生虽然离那段历史很远,但从小透过历史书籍、通过纪录片,对那段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关于那段历史,想写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是严肃。“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然而当下却有很多抗日神剧充斥着我们的银屏,总结起来主要“神”在战争游戏化,日伪白痴化。也许这些神剧的目的只是为了丑化日本人,娱乐大众百姓,但是否想过,我们的革命前辈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胜利如此唾手可得,后人将如何理解。我想,对于历史,我们首先要严肃。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处处硝烟弥漫,人民饥寒交迫,中国共产党用不当亡国奴的正义,也用血肉之躯,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我们党涌现出了一批批伟大的抗日先驱,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来诠释这场战争。 二是感动。抗日战争史,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血泪史,历史的意义在于纪念,好的作品能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电影《血战台儿庄》、《南京!南京!》,电视剧《太行山上》、《亮剑》,以及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无不让我们为之动容,铭记于心。 三是奋斗。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以阅兵的方式纪念那段历史。体现我国对抗战历史的重视与尊重,表明我们对敌对势力的态度和对反侵略作战的决心,同时向老百姓展示我们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勿忘历史才能展望未来,我们要时刻铭记党的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立下的伟大功勋,传承和弘扬苦难辉煌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B. 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 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

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思考: 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 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 3.为什么要忘却? 4.为什么要记念? 明确: 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 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4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探讨文章主旨 二、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竦(sǒng):通耸裴(péi):姓孺(rú:)小孩子 偈(jì):佛经中的唱词赎(shú):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 欣幸:欣喜而庆幸。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依稀:仿佛。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P89注②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zhuì zhuì〕: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尚书·大禹谟》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人心

险恶难测。这里指剥削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骗人、卖友、逐利的卑劣品质。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涅槃(niè pán):佛教用语,梵文音译,意思是寂灭、解脱,指佛和高僧的逝世,也叫圆寂,指佛教所信奉的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囚系:监禁。累及:牵连。低眉:低头 积习: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这里指一有感触就要提笔写诗作文的习惯。 挈妇将雏(chú):携带着妻和孩子。挈,拉住。将,扶着。雏,这里指小孩。 依稀:仿佛、不清晰。缁(zī)衣:黑色的衣服。 眷眷(juàn juàn):怀念,依依不舍。拳拳:诚挚恳切。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二、导入 学会忘却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忘却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的健儿,就得忘却娇嫩白净的肤色。要想有永远的掌声,就得忘却眼前的虚荣。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生活中应该学会忘却。

为了忘却的纪念资料讲解

为了忘却的纪念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应聘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岗位。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板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课文的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 第一,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与怀念之情,在歌颂烈士们优秀品质与革命精神的同时,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恶劣,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深切憎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感受到作者的浓浓深情与不凡的写作水平。 第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将创设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晰题目含义,把握人物形象。 2、把握作品所用典故,培养品读文章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与歌颂之情,感受作者对反动派的憎

恨。 第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创设如下: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品味作者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题目含义,解读作品运用的典故。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先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散文这种文体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尚在培养形成之中。在教授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篇幅较长的散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析作品,通过师生互动对课文进行深入赏读和理性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 首先,说教法。在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体验。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提问法。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出,引导学生理清课文。 第二,探究法。教师围绕小说的重点进行鉴赏点评。 第三,点拨法。教师通过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说学法。“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会学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_0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在记叙事件过程中把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和“韧”的斗争精神;学习革命先烈勇于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品质;通过师生共同研读课文,探讨文章的行文思路,揣摩作者含蓄而深刻的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悲愤感情及其表达方式。 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二、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深入领会文章的目的。 四、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附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 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 了解五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设想 1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还要起示范教读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初读,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夹叙夹议”和周密安排结构这两个要点进行重点讲析;最后组织复读,总结规律,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文的总体。 2 本文内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要求,教学本文时既应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文章的个性,避免在教学中以共性掩盖个性。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和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而其个性是写人记事,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写的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琐细的事情。 3 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而文章的某些地方较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宜设计些激发学生、拨动学生心弦的,让学生读读议议,引起学生思考,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教学过程,以祈在师生合作中释疑解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 2 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的为人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 鲁迅先生写的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那是给“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树立的纪念碑。那篇文章,鲁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的勇毅精神,并以犀利激烈的言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的鞭挞,有力地激励人们起来斗争,讨还血债,摧毁“似人非人的世界”。大家一定都记得这篇文章,它叫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们的光辉业绩,控诉了国民党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研读课文、深领悟。 二、背景。 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①,然后教师补充五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鲁迅得知五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吟成七律《惯于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派的黑暗统治。 国民党派杀害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民党派的罪行。国民党派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暴行,中国左翼作家冲破,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3 沪教版第二册

为了忘却的纪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 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 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 探讨文章主旨。 2. 揣摩重点语句。 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温故知新 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 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七堇年:为了忘却的纪念

七堇年:为了忘却的纪念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七堇年:为了忘却的纪念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题记 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 那是一种盲目的、消耗的状态,照管自己的生活,打理那些千头万绪的杂念,喝自己冲的咖啡,睡自己铺好的被窝,吃自己餐盘里的饭菜,写自己的作业,考自己的试,做自己的梦……世界的悲伤与灾难都太多,我们活在平静遥远的角落,无力怜悯。人间既非天堂又非地狱,末日尚远,我们惟能维护着自己的天地,“埋头做着功课做着世间的荣辱”……就算是洪荒滔天,也总有他人去担当……文字成为内心的形而上的依靠。 那些执念,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而今仿佛是站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路口,失去的是招摇撞骗的痛快诉说,未曾获得的,是笔走天涯的洗练淡定。已经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写字,因为心里有了羞赧和踌躇,对纷繁复杂的眼之所见有了

惧怕。不知道我应该怎样写,写这无法书写的自我,怎样诉说,诉说这无法诉说的世界。 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的生动的悲喜,切肤地感觉到,在那样一个唯唯诺诺的苟且年纪,伤情似乎是装点生命的勋章,好像只有凭借那些,幻觉般的,被我们脆弱的主观承受力无限夸大的非难,我们才得以拥有热泪盈眶的青春。 尽管,生命中的温暖一直都与我们遥遥在望,而我们只不过是拒绝路过。 “之行,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二十岁的时候,读到这样的句子。写这话的人又说,“世界之大,我却不知其折或远。” 在我脚踏的这片狭小天地,经历的,不过是寻常的青春,看到的,不过是平凡的世界。在过去心高气傲的年头上,因不懂得该如何聪明地活着,所以总觉得连生命都是身外之物,“好像这个世界说不要就不要了。” 前些日子在英文泛读课上看了一篇美国作家写的,他说:“杰斐逊总统在独立宣言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很多人把这句话误读成‘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 读到这里,我为这样一个美国式的小聪明笑了起来。这篇散文不过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真理,即幸福本身就是虚妄,它只存在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在所谓的终点你是看不到幸福的,因为它不存在。 我因此想起了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岁,因为一些小事踌躇满志,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1.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 2.本文选自《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3.五位烈士分别是: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 4.文章开头,“悲愤”与“悲哀”能否交换? 不能。悲哀指作者对五位青年革命家牺牲而感到深切悲痛,而悲愤则不仅表明了作者对五位青年的哀悼之意,也抒发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丑恶行径的愤懑之情。而作者想要摆脱的是失去同伴的悲哀,从而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不懈地斗争。若两者交换,则连同对反动派的厌憎,愤懑也一并忘却,显然不符文意。 5.“我很想借此竦身一摇”中“此”指? 指写下这篇文章。 6.结合第一端末尾:“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联系文章标题,谈谈语义相反的“忘却”与“纪念”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忘却”指忘却失去同伴的悲伤之情,“纪念”则指他们的勇气将激励后人,永远为后人所纪念。作者要忘却悲伤,化悲痛为力量,以牺牲者们的勇气激励自己与后人,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以此纪念逝者。因而不矛盾。 7.第二段中,“不敢”、“不屑”、“不愿”、“隐约其词”这四个词分别表现了各媒体什么态度?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分别表现各媒体对反动派势力怀有畏惧、与反动派狼狈为奸、袖手旁观、忌惮反动派的态度,反应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社会黑暗,白色恐怖极度严重的社会现实。 也说明五位烈士被秘密杀害。 8.文章末位“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排比、对比手法。作者与革命家们的经历形成对比,表现时间流逝,也写出了作者对于这些青年革命家们难以忘怀,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哀悼以及怀念之情,暗含着对反动派凶残行径的愤懑、厌憎。 连用三句排比,与本外开头“这两年来,悲愤总是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形成呼应。强烈抒发了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深切哀悼与悲愤之情。 9.第二段引用向子期的《思旧赋》,目的是?作者说“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懂得了什么? 作者将向子期的经历与自己的经历作类比,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失去朋友的悲痛以及对朋友的缅怀、怀念。同时,也将反动派的统治与司马政权类比,凸显出反动派滥杀无辜,实施高压统治,没有言论自由的罪恶。既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与哀悼,也批判了反动派统治的黑暗。作者懂得了:他所要写的东西,由于反动派的高压统治,在中国是没有写处的。 借古讽今。标题“为了忘却”,实指“为了战斗”,只有这样,才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纪念。10.“这三十年中”是从何时算起?自己“目睹许多青年的血”显然有所指,举例。 从革命爆发开始算起。举例:五卅运动。 指1898年“戊戍变法”后的三十年。举例:徐锡麟、秋瑾被杀;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 11.“夜正长,路也正长”中,“夜”与“路”各指什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5 沪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5 沪教版第二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仔细揣摩文章的语段体悟白莽和柔石崇高的品格 2、学习鲁迅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技能目标]:学会写作复杂的记叙文 [情感目标]:从白莽和柔石身上学习革命烈士为理想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结合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为我、为家、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信息技术素养目标]:学会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源,直观领受作品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从解读白莽和柔石的形象感受革命烈士为理想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鲁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活动】: [课前活动]: 1、勾画出成语,积累并能学以致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圈划出有关白莽和柔石的语句并分析 3、领会题目的含义 [课堂活动]: 1、从课文的语段和语句中感受白莽和柔石的崇高品格 2、学习革命烈士为理想孜孜不倦追求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责任感 [课后活动]: 读鲁迅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比较与本文的不同。 【教学工具和资源】: 多媒体课件,影片《为了忘却的记念》片断,音频文件《广陵散》,南京爱国主义教育所拍摄的照片 网上教学网 【设施环境】:进入互联网的普通教室 【教学评价】:提问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反思: 《为 了忘 却的 记念》 是鲁 迅的 一篇 怀人 叙事 散文。 文章 我的这一堂课结合单元主题“理想”,主要从分析白莽和柔石两个人物形象入手,从鲁迅的写作方法中体会这两个人的崇高品格即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本节课,我利用影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片断(鲁迅与柔石的交往)给学生以直观的影像,让文本中的人物站立起来面对学生,切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然后在分析了二人品格后,将他们的精神延伸到中国历史上无数为祖国和民族而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先烈,结合上周对学生进行的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音频文件《广陵散》和在南京所拍摄的实地照片,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民族精神教育与学科的整合。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和简洁的叙事中感怀柔石和白莽的品质,学会鲁迅写人的不同方法,在以后自己的复杂记叙文写作中借鉴。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安排不够充分,由于学生预习工作没有到位导致白莽的形象分析时间有点长,以致影响了下面的环节。使学生讨论时间缩短,结束有点仓促。

高中语文3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鲁教版

3 为了忘却的记念 【设计说明】 1.本文篇幅较长,学习时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地形式化的传输,宜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由浅入深,沉入文本,将情感融于其中,走进人物,感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2.本文是为纪念“左联”遇难的五位革命青年而作,文章写的是五个人,记叙了许多琐碎的事情,但作者写作时做到了重点突出,即根据与自己的交往情况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因此,学习本文时宜抓住白莽、柔石两个人物来研读,再结合作者的叙事、议论、抒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应是我们本文学习的重点。 3.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此,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语句含蓄语义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宜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在教师点拨与师生讨论交流中攻克文章的难点。 4.本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如果把全部阅读放在课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宜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多读课文,对文章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为课内研讨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结合语境理解文章中的含蓄语句,理解典故的作用 2.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认同作者韧性斗争的主张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读文本,在分析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的结合中把握人物形象 2.揣摩重点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用于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左联”五烈士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执着精神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整体感知文本 2.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板书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暗示本文的学习重点) 二、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搜集到的相关信息。 2.教师补充。

《为了忘却的纪念》练习题

《为了忘却的纪念》练习题 1 ①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②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③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④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唯此而已。⑤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偈子:佛寺里楹联。偈,读jié。 (B)坐化:盘膝端坐而死。 (C)西方:俗称“西天”;佛家所谓“西方极乐世界”。 (D)涅:指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2、“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的“因此”的正确理解是() (A)因为他(指柔石)的被捕。(B)因为“我那印书的合同” (C)因为“我”不愿意去辩解。(D)因为“我”逃走了。 3、“明明白白”与“不明不白”相对照,是为了() (A)显示“我”的堂堂正正,清白无辜。 (B)揭露“官厅”专横腐败,昏聩黑暗。 (C)揭示“我”不愿去辩解的理由。 (D)表明自己与反动势力尖锐对立及其不调和的态度。 4、引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一例的作用是() (A)赞赏高僧对专制势力的反抗。 (B)嘲弄高僧消极反抗专制势力。 (C)否定奴隶幻想脱离苦海的自在的方法。 (D)给自己提供一个面对敌人搜捕,怎样作出决断的反面参照。

5、“我于是逃走”意味着() (A)“我”多反动统治势力追捕的畏惧。 (B)“我”对苟且生存下去的依恋。 (C)曲折表现“我”的韧性战斗的精神。 (D)直接揭示“我”在白色恐怖中对于生死的选择。 6、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A)说明“他”被捕后,“我”受牵连的情景。 (B)评论《说岳全传》讲述的高僧“坐化”故事的是非。 (C)用委婉的借喻表明自己内心的愤慨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D)批判奴隶或空盼“剑侠”,或“自在”而死的脱离苦海的幻想。 7、画线句子是复句,试划分其层次(只要分析到第二层)。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8、这段文字工5句,它的层次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了,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①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②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③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④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⑤⑥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⑦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1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要求:1、理清的思路,把握的主旨。 学习选材组材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革命青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的内容,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一些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一 教学要点:整体上把握的内容,提出问题。 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词和部分词语。仔细分析预习提示。 预习检查:主要检查字词和词语的理解。 阅读课文: 要求: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大意。 找到的重点段。 找出作者写的主要内容。 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指导理解课文: 从课题切入,“为了忘却的记忆念”从短语的结构看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哪一种是符合作者用意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的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中找到。 本文记念了哪几个人?这几个人同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本文重点是写哪几个人?记了白莽和柔石的哪些事?突出了他们的什么品格? 理出的结构提纲。 是怎样把零散的材料组成一篇结构紧凑的的? 提出问题: 附: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在文中有何用意? 本文似乎有很多话可有可无,鲁迅的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对吗? “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中“伤疤”何意?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忘却”和“记念”同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多处用典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本文分五个部分是以什么断依据来划分的? “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中“奴隶”是指什么? 2页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与冯铿很隔膜?

“人们者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中作者多次写道自己的书被没收落在“三道头”手里,是否作用有意安排,与中心有何联系? 从作者的本意看其实他并非要将他们真的忘却,为什么在开头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写柔石怀疑“人心惟危”是否别有用意? 文中引彼得斐的四句诗,有什么用意? “赵少雄”是谁? 作者对冯铿的看法是好还是坏? “国民诗人”和“民众诗人”有何区别? “夜正长,路也正长”有什么深意? “前年……去年……今年……”的排比,有什么用意? 记下赵少雄的信,有什么意义? 作者总是说无写处,可为什么他的小诗和都发表了? 柔石在囚系中写的信的背面的内容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提到代白莽收信的妇士的怪名字? 文未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写柔石的姓名? “我疑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1 教学要求: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选材组材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学习革命青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一些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一 教学要点: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 (一)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词和部分词语。仔细分析预习提示。 (二)预习检查:主要检查字词和词语的理解。 (三)阅读课文: 要求: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大意。 2、找到文章的重点段。 3、找出作者写的主要内容。 4、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理解课文: 1、从课题切入,“为了忘却的记忆念”从短语的结构看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哪一种是符合作者用意的? 2、这个问题可以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中找到。 3、本文记念了哪几个人?这几个人同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本文重点是写哪几个人?记了白莽和柔石的哪些事?突出了他们的什么品格? 4、理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5、文章是怎样把零散的材料组成一篇结构紧凑的文章的? (五)提出问题: 附:(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在文中有何用意? 本文似乎有很多话可有可无,鲁迅的文章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对吗? “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中“伤疤”何意?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忘却”和“记念”同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文章多处用典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本文分五个部分是以什么断依据来划分的? “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中“奴隶”是指什么? 82页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与冯铿很隔膜? “人们者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文章中作者多次写道自己的书被没收落在“三道头”手里,是否作用有意安排,与中心有何联系? 从作者的本意看其实他并非要将他们真的忘却,为什么在开头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写柔石怀疑“人心惟危”是否别有用意? 文中引彼得斐的四句诗,有什么用意?

《为了忘却的记念》复习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重点】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30年,他与共产党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进步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对派文化围剿的主将。鲁迅的作品有: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文集,如《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写作背景]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左联”五位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写作目的有对反动派残暴罪行的控诉和揭露,有对烈士英勇精神的赞颂,更有自己情感的抒发。 [课文理解及思路] (1)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追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愤怒地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预示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激励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2)线索:“悼念烈士”这根红线贯穿始终。 (3)内容结构: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 (四)记叙柔石等烈士的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悲愤的心情。这是全文的重点。 (五)抒发悲愤心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南腔北调集》。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是一篇抒情叙事散文)。 [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2)段落联系紧密,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详略得当。 (3)在选材上,以柔石为重点,白莽次之,兼及另外三位烈士。其中又以他们被害的事件为中心,连带写他们一系列革命活动。 [重要语段] 第四部分、第五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第一部分中第一节、第二节是重要语段;第二部分中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是重要语段;第四部分中第六节、第七节是重要语段;第五部分中第一节、第二节是重要语段。 【练习汇编】 一、基础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