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盐调节因子与大肠杆菌的的发病机制

磷酸盐调节因子与大肠杆菌的的发病机制
磷酸盐调节因子与大肠杆菌的的发病机制

磷酸盐调节因子与大肠杆菌的的发病机制摘要:

在感染过程中,细菌必须与调节基因表达相协调,以应对环境的刺激。磷酸盐调节因子被PhoBR的两个组件的调节系统所控制。PhoBR是在机体饥饿和盐酸盐调节基因处于稳态的时候被激活的调节基因,许多研究突出显示了Pho 调节因子在细菌的发病机制中起的重要作用,研究出了PhoBR基因是怎么被诱导表达的,另外调节基因参与盐酸盐的代谢系统,引导了许多细胞进程的调节。Pho调节因子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减弱毒性和改变许多病毒的特性,包括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力和对抗菌表位的抵抗力、酸度和氧化性的控制。这篇综述概述了Pho调节因子和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另外调节了磷酸盐的稳态,Pho调节因子在调节应激和毒力反应时起关键作用。

目录:

1.前言

2.Pho调节因子的诱导

3.Pho调节因子的活性和EXPEC的毒力

4.解剖对PhoBR和Pst系统有关的在特殊组织

5.氧化应激反应

6.细菌细胞表面的修饰

7.粘附素的产生和粘附

8.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9.Pst系统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的粘附

10.在适应环境中出血性大肠杆菌时,Pho调节因子也被激活。

11.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被PhoBR调节

12.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前言

为了适应和在不同的微生物环境中生存,细菌必须感觉和回应细胞外的信号,对环境刺激的适当反应,可以被双组分调控的系统转导,这包括趋化现象的调节,渗透调节,新陈代谢和运输。一个典型的双组分调控系统(TCRS)由内膜组氨酸激酶传感器蛋白(HK)和一个反应调节器(RR),它作为DNA 粘合蛋白发挥作用,激活或基因表达复压。

磷,是一种细胞内容物,是细胞中第三丰富的元素,它存在于许多分子中,包括细胞膜脂,多糖和核酸。磷酸盐与能量的新陈代谢有关,也是一种转导信号,由TCRS介导。在细胞外集中的磷酸盐,由PhoR编码的HK和PhoB编码的RR双组分调控系统PhoBR运送,当细胞外聚集的磷酸盐低于4μM时PhoBR表达磷酸盐受限制,在磷酸盐受限制的条件下,PhoBR诱导基因属于磷酸盐调节子,它包含与获取能量和新陈代谢有关的不同的磷酸盐组基因。Pho调节因子的控制和跨膜信号转导很大程度上与大肠杆菌和芽孢杆菌环境中的无机磷有关,在大肠杆菌K-12中,Pho调节因子包括31个基因,除了参与磷酸盐的动态平衡,也与作为诱导结果,减弱细菌的毒性有关。

应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入侵的病原体,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病原体在宿主不同的部位生存,需要对环境中直接的不同刺激有适当的反应力。专门的调控系统控制毒力因子的表达,在许多调节水平相互作用中

这是必然复杂的。虽然病原体特定基因的存在可能会决定病原的生活方式和大肠杆菌病原体的潜在毒性,产物由潜在或核心的基因编码,无疑有助于对新陈代谢功能。生理方面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包括宿主环境和抵制宿主的防御工事。

Lamarche et al. (2008b)综述了Pho调节因子之间的关系,新陈代谢和致病性。在这里,我们现在的综述主要是讲埃希氏菌属被Pho调节因子诱导后的毒力作用,第一,我们简单的概括一下Pho调节因子的诱导,然后讨论大肠杆菌致病菌在不同毒力影响下Pho调节因子的诱导,包括抵制氧化应激,细胞膜干扰,粘附的产生,对环境的适应力。

2.Pho调节因子的诱导

如上所述,磷酸盐缺乏时由TCRS的PhoBR运送,当细胞外聚集的磷酸盐低于4μM时PhoBR被激活,包括Pho调节因子的基因转录,通过PhoB 的磷酸化与特殊DNA序列的绑定也可以激活,被称为Pho序列框,位于Pho 依赖的启动子区域内,PhoB的绑定或诱导,或抵制Pho调节因子组成基因的转录,包含相关的磷酸盐运输和新陈代谢,在这些系统之中,pstSCAB–phoU 操纵子编码磷酸盐特殊转运系统(PST).PST系统编码一个ATP粘合箱(ABC)转运蛋白于无机磷酸盐的转运有关,除了于磷酸盐的转运有关外,PST系统也需要Pi的信号转导,PST操纵子的任何基因突变,结果都会影响Pho调节因子的表达,不管环境中磷酸盐的利用率。

调节基因除了与磷酸盐的获得和新城代谢有关,Pho调节因子的诱导似乎具有多效性,在磷酸盐限制条件下培养的大肠杆菌K-12的蛋白组学分析显示,400种以上的蛋白表达有差异,在K-12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做微阵列实验,相关的Pho调节因子直接或间接与多重代谢系统有关。值得注意的是,Pho 调节因子与细菌的毒力有关,作为诱导调节病原体的特殊基因,影响许多细菌病原体的生存和毒力,多重应激反应和毒力属性被失活的PST系统所影响。

具体来说,一般情况下,氧化和酸应激反应都与Pho调节因子有关,一般与酸应激反应的联系与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性结果有关。其中,通过Pho调节因子的诱导毒性属性的改变,细胞表面的荚膜抗原会显著性的减少,抵抗血清的杀菌作用,产生阳离子抗菌肽,酸氧化能力,同时产生1类菌毛。

3. Pho调节因子的激活和ExPEC的毒力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一个重要分组。在人类和动物中可产生多样性感染,包括,泌尿道感染(UTIs),脑膜炎,和败血症。

在研究ExPEC的毒力中Pho调节因子的作用主要研究ExPEC5131型,这种型可以导致猪的败血症,和禽流感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078型的x7122,可以导致家禽的大肠杆菌病,在APEC型的x7122,突变株的毒力的衰减水平直接与Pho调节因子的激活水平有关,然而,选择获得独特的转录序列(SCOTS)显示出PhoB被表达,当实验感染鸡APEC型的x7122,表明Pho调节因子的微调毒力的要求,当不适当的或组成Pho调节因子诱导的有害影响。

4.剖析PhoBR和PST系统的具体贡献

如上所述,PST系统有助于Pho调节因子和高亲和力的Pi吸收。直到最近,PST的双重作用,因此很难解释在APEC的毒力PST失活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是否衰减是由于PhoBR TCRS构成的激活作用,或损失了PST介导的高亲和力磷酸盐的吸收。然而,这可以表明PhoB介导构成Pho调节因子的激活,而不是PST系统的失活,这对APEC的了毒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PhoR一个点

突变,构成有活性的Pho调节因子,独立于Pi的运输和失活的PST系统,衰减毒力和毒力属性,比如对氢过氧化物和血清的敏感性,和产生1型菌毛。有趣的是,它被认为PhoB调节剂在APEC不需要毒力。这与苏格兰的分析实验所指出的有差异,但是与最近的Pratt et al. (2010)所做的一直,表明V.霍乱的衰减毒力在PST突变后诱导了Pho调节因子,而不是Pi的信号转导。

5. 氧化应激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由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生,免疫系统和宿主暴露的环境因素如:金属离子。氧化应激诱导损伤DNA,蛋白质和膜,还可以导致细胞死亡。在APEC PST突变株被调控一些显示出抗氧化剂活性的基因被表达。过氧化氢酶katE,过氧化物歧化酶sodC,DNA保护蛋白dps和调控小RNA oxyS,他们在表达基因时都有差异。然而,PST突变株比亲本株x 7122对代理产生养中间体(ROI)更敏感。在大肠杆菌K-12发现,烷基过氧化物还原酶ahpCF ,过氧化氢酶katG和丙酮酸盐氧化酶poxB的基因通过葡萄糖的代谢需要抵抗氧化应激的产生。自从氧化应激的产生对ExPEC全病毒是至关重要的,PST突变株对氧化应激敏感是可以解释的,至少在他们的衰减方面可以解释。

6. 细菌细胞表面的修饰

在磷酸盐缺乏的条件下,通过代入游离的磷脂,细菌可以表明修改了他们的磷脂类。一个很强的Pst影响系统和脂质A结构修饰相关的Pho调节因子,在x7122株.细胞表面干扰被证明。事实上,PST系统突变导致脂质A结构的修改,包括以六溴酰化- 1-吡咯烷酮基-磷酸形式降低。在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的外部细胞膜的外部的单层细胞由脂多糖组成,包含脂质A,这于外部细胞膜的完整性有关,成为一个保护屏障对抗不同的环境应激。在PST突变株改变脂质A的结构,可以通过增加突变株对血清补体,万古霉素和阳离子抗菌肽(CAMPs)的敏感性。

除了参与脂质A的生物合成,pst系统的缺失导致环丙烷(C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的不平衡,增加了外膜的通透性。微列分析也显示了脂质A的修饰和基因表达的差异属于肠道菌共同抗原的生物合成,脂多糖在PST APEC突变株生物合成。由于细胞膜的完整性可以抵抗环境的应激,在PST突变株上的细胞膜干扰可以解释减少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性状。

7. 粘附素的产生和粘附

1型和F9菌毛间接粘附于宿主细胞的大肠杆菌上,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1型菌毛在毒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APEC pst突变株,发现这些菌毛的表达被抑制,在它们的表面没有发现菌毛。由于 1 型菌毛被优先在气囊表达,气囊是APEC主要的感染场所,在pst突变株伞布产生的降低也导致了APEC移植和毒力的降低。同样的,在泌尿道大肠杆菌,失活的pst系统也抑制表达一型菌毛和毒力的改变。

8.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

肠内的致病菌常或多或少的引起严重腹泻,在某些情况下导致更严重的疾病。许多疾病与大肠杆菌有关,包括由diarrhoeagenic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比如,肠毒性大肠杆菌,肠病原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Diarrhoeagenic EPEC和EHEC 产生一个附属的特性和在受感染的肠细胞绒毛边缘消除(A/E)损害,这也是局限性毁坏的特征和细菌的内部吸附。这个病变形态严重威胁到全世界的人和动物的健康。作为动物疾病的原因,附属的和消除的大肠杆菌(AEEC)感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食品安全(人类致病菌株感染牛

的饮水槽而影响动物),动物福利,经济产量(断奶仔猪腹泻的暴发流行带来的损失,影响了贸易活动),环境的生物安全。

9.Pst系统和肠内大肠杆菌株的粘附力

在体外器官培养的模型,在pst基因插入一个转座子来损害猪的EPEC株粘附小猪回肠细胞的能力。在EPEC株LRT9 (O111:abH2)删除pst操纵子,损害肠内细胞Hep-2的粘附。它被假设为由于下降调节了分别编码一束成型的菌毛和intimin粘附素的bfp和eae操纵子。Bfp与小菌落的形成有关,intimin与直接粘附有关。他们的积极调节基因perA 和perC也被抑制。同样的,在非典型EPEC株E128012 (O114:H2)缺乏Bfp,Hep-2 和T84肠内细胞对pst突变株的粘附力降低。柠檬酸杆菌属的病原体的pst突变株,导致在老鼠肠内附属和消除,在C56BL/6老鼠的排泄率很低。这说明Pho调节因子抑制未知的粘附毒力。事实上,通过pst系统抑制这些粘附素来使Pho调节因子活化(PhoBR),通过EHEC O157:H7 ATCC株43894的下降调节phoBR 和pstS,从而粘附HT-29肠上皮。

这些发现表明,破坏pst phoU部位不仅仅使Pho调节因子活化而且引导了不同的粘附作用。在EPEC和EHEC,一个完整的pst系统保持全毒力而更容易在肠内定居。

10.随着EHEC对环境的适应而Pho调节因子被激活

pst系统(Pho调节因子)在EHEC毒力的作用还没有研究清楚,环境应激引导Pho调节子,仅仅从转录开始研究。大肠杆菌O157:H7 株EDL933释放的钠苯甲酸脂,是抑菌和抑真菌剂,可以使pst和其他Pho调节因子基因向上调节。这就说明pst系统的作用像一个钠苯甲酸脂的流出泵,正如在分支杆菌属观察到的一样。大肠杆菌O157:H7株TW14359和Sakai暴露的氧化应激正调节pst操纵子和phoBR的转导。在酸震动条件下,Pho调节因子响应phoB调节剂包括EHEC O157:H7株FDA518。PhoB活化asr,一个基因编码酸震动蛋白需要大肠杆菌K-12在适当的酸性条件,去引导其他的酸震动蛋白。运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IVIAT), PhoE和PhoA,外膜蛋白与不同阴离子的运输和胞质碱性磷酸酶有关,在先前被诊断为溶血和尿毒症并发症的病人血清里分别被鉴定有大肠杆菌O157:H7蛋白。这进一步证明Pho调节因子的成员是通过大肠杆菌致病菌的感染而被表达。

11.EHEC的毒力因子由phoBR调节

EHEC O157:H7 Sakai和DL933株被鉴定通过候选基因与公认的结合位点PhoB。在Sakai株,一些基因座被确认是通过phoB融合基因组文库lacZ被直接调节。Yoshida et al. (2010)证明出基因群esc0540-0544是通过Pho调节因子正调节的。这些基因群与埃希氏菌属siiCA-DA操纵子是同源的,它们编码了已被公认的RTX毒素,与1型分泌系统是同源的。虽然公认的大肠杆菌O157:H7 中的RTX毒素的功能没有被公布,但是已得出Pi传感可以调节EHEC的调节系统。

13. 结束语

致病性大肠杆菌存活需要不同的营养环境,包括Pi被限制的某些生态系统。

Pho调节因子的存活,不仅要控制磷酸盐的稳定状态,而且要参与复杂的网络联系工作,对细菌的毒力和应对应激都很重要。在这个系统中不适当的基因表达或抑制表达对细菌毒力会产生严重的结果。pst系统的基因突变或phoB的多重效应,都于大肠杆菌毒力特点的改变有关。虽然这些效应也许会影响某些条件下磷酸盐缺乏时的吸收,PhoBR TCRS调节也许跟被发现的大肠杆菌突变株Pst 和PhoB的多重效应有关。PhoB介导构成的Pho调节因子

的活力在减弱毒力和一些突变株共有的特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Pho调节因子的活化还可以影响改变粘附素的表达和粘附细胞和组织的能力的改变。若要深入研究需要了解在Pho调节因子控制下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相关的功能。

每年,家禽养殖业因为APEC高病死率的影响受到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一些ExPEC株可以感染家禽和哺乳动物,确定了某些APEC株可以引起动物传染病。EPEC和EHEC的感染还影响到人类的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经济生产和环境生物安全。随着致病性细菌抵抗力的增强,探索新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是迫在眉睫的。研制出新的弱毒株疫苗可以发挥减弱Pst 和PhoBR突变株的优势,也可以改变构成Pho调节因子的活力。药物诱导Pst系统或直接影响PhoBR活力,对于中和细菌毒力和促进消除宿主体内病原体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利益冲突声明

作者宣称没有利益冲突。

致谢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1]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 相互关系 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介绍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

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耐热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幽门螺杆菌及根治

幽门螺杆菌及根治方案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民间流传着用“痢特灵”治疗“顽固性、难治性”胃痛的“偏方”。该方确实有效,但人们却不知道它为何有效。胡医生也曾经治疗过一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中西药服了不少,但效果不理想。后来他在胃痛时自己服用“土霉素”,胃痛却神奇般地消失了。他问我为什么,我无法回答他。 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从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取样,在微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这种菌与慢性胃炎的直接关系以来,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人们的广泛研究和证实,并在活动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灶中,查出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8%和100%。此菌被公认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此后的研究表明,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至此,它们治疗“顽固性、难治性”胃痛的神秘面纱才被揭了下来。(虽然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和幽门螺杆菌的抗药性,不提倡使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发病也各不同;有的人发生慢性胃炎,而有的人发生消化性溃疡。有关研究还在进行之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多系口-口传染,因为在牙菌斑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而粪-口传染途径尚未得到证实。知道了幽门螺杆菌是怎样相互传染的,大家就应该预防为主,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勤刷牙,勿食被污染的食品,实行分餐制等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 下面介绍几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密切的几种疾病;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有上腹不适患者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但过去对其病因却一直不清楚。自从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后,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也于1985年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则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继而加重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疾病,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胃镜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2.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其胃镜检出率为16.5%-28.9%。过去认为“无酸(pH)则无溃疡”,抑酸可愈合溃疡。虽然抑酸愈合溃疡不难,但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因此有人提出了“无Hp(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说法。 3. 胃癌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实验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幽门螺杆菌还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目前是:口-口、胃-口(还有人认为粪-口也是一个传染途径),我国的感染率达60%。幽门螺杆菌常常寄生于胃黏膜,它通过引起胃黏膜自我保护的屏障作用下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中文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本文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结构及其致病机理等进行分析描述,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键词:大肠杆菌;致病性;危害;预防 The English 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E.c oli) are usually called escherichia coli, Escherich is found in 1885,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normal bowel flora, that is part of the pathogen. Until the 20th century, realized some special type of escherichia coli serum of people and animals, especially for the infants and young (birds), often cause severe diarrhea and seps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 analysis of reference, the study. Keywords:escherichia coli;The pathogenicity;Hazards;prevent 一、结构特征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肠内。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4、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6、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1]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

UEGW“六解”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袁耀宗钱爱华 2010年10月23-27日,第1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在本届年会上,关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最新研究主要涉及其发病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本期D2~D3版将其中关于IBS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图 IBS发病的相关机制示意图神经肽S受体1(NPSR1)使肠屏障透过率增加,使肠上皮内分泌细胞释放的5-羟色胺(5-HT)的再吸收受到影响;肠上皮通透性增加,导致肠腔内细菌等可以大量通过肠黏膜。 1. 细菌过度生长

在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生率为45.5%,而在非IBS患者中,该发生率仅为 12.5%。目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仍是IBS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本届年会上,希腊学者报告了1项关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IBS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结果。 该研究自2009年起连续纳入150例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其中IBS患者55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和非IBS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无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无肝硬化及胃肠道出血。经内镜采集所有患者十二指肠第二部的肠液,并在体外需氧环境下进行细菌定量培养。采用API20E系统鉴定革兰阴性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定义为肠源性细菌量达到103个菌落/毫升。 结果显示,在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37例(24.7%)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55例IBS患者中,有25例(45.5%)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在95例非IBS患者中,仅12例 (12.5%)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P<0.0001)。IBS患者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比值比(OR)为5.76(P<0.0001)。 对十二指肠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的结果显示,在IBS患者中,大肠杆菌感染有7例 (12.7%),肠球菌属6例(10.9%),其他肠杆菌科10例(18.2%)。在非IBS患者中,大肠杆菌感染3例(3.1%),肠球菌属6例(6.1%),其他肠杆菌科6例(6.1%)。IBS 患者与非IBS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BS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OR=6.09,P& lt;0.0001)。研究者认为,IBS患者具有较高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IBS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之间可能存在紧密联系。 2. 肠道屏障功能改变 IBS患者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介导了肠上皮通透性的增加。最近,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通透性的改变和肠屏障功能的缺陷在IB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还不是很明确。 IBS患者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在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间的间隙是由连接复合物封闭,其中最重要的是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由多种紧密连接蛋白分子组成,包括跨膜蛋白occludin、claudin、连接黏附分子(JAM)和胞质带状闭合蛋白ZO等(见图)。 肠道通透性增加是IBS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而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与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改变密切相关。在本届UEGW上,法国学者交流了1项比较IB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差异的前瞻性研究。

雄激素及受体与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雄激素及受体与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8-02-04T11:59:23.4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郑威 [导读] 约70%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FIGO分期 III期和IV期),且复发后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仅为30%-40%,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1]。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江苏南京 211200) 摘要: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约70%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FIGO分期 III期和IV期)。目前关于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卵巢癌是性激素敏感性肿瘤。研究表明,雄激素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雄激素以依赖或非依赖AR信号通路的方式促进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提示或可将AR作为卵巢癌的治疗靶点。综述雄激素及其受体与卵巢癌的关系及抗雄激素治疗现状。 关键词:雄激素;雄激素受体,卵巢癌 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发病隐匿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约70%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FIGO分期 III期和IV期),且复发后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仅为30%-40%,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1]。 目前关于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涉及持续排卵、炎症反应、促性腺激素、雄激素/孕激素等多个假说。而大量流行病学、遗传学及生物学等研究表明,内分泌因素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雄激素的过度刺激能够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侵袭和转移,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2]。而抑制雄激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利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作为治疗雄激素及其受体相关肿瘤,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因此,本文将回顾雄激素受体及抗雄激素治疗与卵巢肿瘤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其应用于临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一、雄激素受体 雄激素主要通过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s,AR)相结合而发挥其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等重要作用。AR是类固醇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超家族成员的一种配体依赖型的反式转录调节蛋白。在多种人体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AR的表达。AR包含AR-α和AR-β2种受体亚型,以及DNA 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DBD)、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in,LBD)、铰链区域(HD)和核定位区域(nuclear localization domain,NLD)4个结构域。 通常情况下,AR存在于细胞质中与多种细胞因子,如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相结合,以稳定的复合物形式存在。除了与雄激素结合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被雄激素激活的AR还可与胞质中特定的蛋白分子相互作用,调节相关信号通路中一系列下游蛋白的表达,继而导致细胞功能的改变。此外,细胞质中多种蛋白激酶可通过磷酸化直接激活AR,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此过程并不依赖于AR与雄激素的结合而实现。 二、雄激素受体与卵巢癌 研究表明,卵巢癌是性激素敏感性肿瘤,具有降低雄激素水平特点的治疗方案,如使用口服避孕药,输卵管结扎和子宫切除术等,均能够降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而具有高雄激素水平特点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发生卵巢癌的风险增加。此外,卵巢癌多见于绝经后,此时卵巢类固醇激素平衡由雌激素转向雄激素,也提示了雄激素与卵巢癌的相关性。 基因分析表明,编码AR基因中CAG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影响AR活性。随着CAG重复序列编码的谷氨酰胺数量的增加,AR的反式激活能力下降。而根据一系列关于CAG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大样本研究表明,含较长CAG重复序列的AR似乎能够降低罹患卵巢癌的风险。 三、抗雄激素治疗与卵巢癌 多种体内外研究均表明,雄激素以依赖或非依赖AR信号通路的方式促进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提示在靶向治疗中,或许可以将AR作为卵巢癌的治疗靶点。目前,激素疗法在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临床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AR拮抗剂,多为非甾体类药物,与甾体类AR拮抗药物相比,因其抗雄激素的活性较好,且无甾体类药物的激素样副作用得到广泛研究。 然而,迄今为止,只有有限数量的临床试验评估了抗雄激素治疗在卵巢癌中的疗效。如研究表明,采用具有抗雄激素作用的非类固醇类药物氟他胺(flutamide),对于已行铂类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患者进行治疗,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部分患者的病情有所进展,且氟他胺具有严重的肝毒性,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3]。总而言之,AR拮抗剂作为卵巢癌可行的治疗方案尚未得到验证,而卵巢作为一种内分泌器官,抗雄激素疗法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值得研究和期待。明确卵巢癌的组织及病理学类型、肿瘤的进展阶段及AR的表达情况,结合特殊的分子标记物,使抗雄激素有效治疗卵巢癌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雄激素及受体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作为卵巢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由于卵巢癌的组织来源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因而雄激素受体表达情况不同,且对抗雄激素疗法的反应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雄激素受体及抗雄激素在临床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以期对其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卵巢癌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Syrios, J., S. Banerjee, and S.B. Kaye, Advanced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from standard chemotherapy to promising molecular pathway targets--where are we now? Anticancer Res, 2014. 34(5): p. 2069-77. [2] Siegel, R.,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11: the impact of eliminating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sparities on premature cancer deaths.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4): p. 212-36. [3] Lukanova, A. and R. Kaaks, Endogenous hormones and ovaria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current hypotheses.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5. 14(1): p. 98-107.

磷酸盐调节因子与大肠杆菌的的发病机制

磷酸盐调节因子与大肠杆菌的的发病机制摘要: 在感染过程中,细菌必须与调节基因表达相协调,以应对环境的刺激。磷酸盐调节因子被PhoBR的两个组件的调节系统所控制。PhoBR是在机体饥饿和盐酸盐调节基因处于稳态的时候被激活的调节基因,许多研究突出显示了Pho 调节因子在细菌的发病机制中起的重要作用,研究出了PhoBR基因是怎么被诱导表达的,另外调节基因参与盐酸盐的代谢系统,引导了许多细胞进程的调节。Pho调节因子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减弱毒性和改变许多病毒的特性,包括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力和对抗菌表位的抵抗力、酸度和氧化性的控制。这篇综述概述了Pho调节因子和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另外调节了磷酸盐的稳态,Pho调节因子在调节应激和毒力反应时起关键作用。 目录: 1.前言 2.Pho调节因子的诱导 3.Pho调节因子的活性和EXPEC的毒力 4.解剖对PhoBR和Pst系统有关的在特殊组织 5.氧化应激反应 6.细菌细胞表面的修饰 7.粘附素的产生和粘附 8.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9.Pst系统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的粘附 10.在适应环境中出血性大肠杆菌时,Pho调节因子也被激活。 11.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被PhoBR调节 12.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前言 为了适应和在不同的微生物环境中生存,细菌必须感觉和回应细胞外的信号,对环境刺激的适当反应,可以被双组分调控的系统转导,这包括趋化现象的调节,渗透调节,新陈代谢和运输。一个典型的双组分调控系统(TCRS)由内膜组氨酸激酶传感器蛋白(HK)和一个反应调节器(RR),它作为DNA 粘合蛋白发挥作用,激活或基因表达复压。 磷,是一种细胞内容物,是细胞中第三丰富的元素,它存在于许多分子中,包括细胞膜脂,多糖和核酸。磷酸盐与能量的新陈代谢有关,也是一种转导信号,由TCRS介导。在细胞外集中的磷酸盐,由PhoR编码的HK和PhoB编码的RR双组分调控系统PhoBR运送,当细胞外聚集的磷酸盐低于4μM时PhoBR表达磷酸盐受限制,在磷酸盐受限制的条件下,PhoBR诱导基因属于磷酸盐调节子,它包含与获取能量和新陈代谢有关的不同的磷酸盐组基因。Pho调节因子的控制和跨膜信号转导很大程度上与大肠杆菌和芽孢杆菌环境中的无机磷有关,在大肠杆菌K-12中,Pho调节因子包括31个基因,除了参与磷酸盐的动态平衡,也与作为诱导结果,减弱细菌的毒性有关。 应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入侵的病原体,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病原体在宿主不同的部位生存,需要对环境中直接的不同刺激有适当的反应力。专门的调控系统控制毒力因子的表达,在许多调节水平相互作用中

胃的结构功能与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

胃的结构功能与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 指导老师:武枫林 摘要:胃是人体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具有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在人的消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螺旋形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癌4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将胃的结构机理与防治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部疾病综合研究对防治胃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人体胃的结构、功能出发,综述了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和临床症状。 关键词:胃,结构,功能,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 消化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其功能主要为将摄入的食物分解为可溶性小分子物质并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供全身细胞利用。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胃属于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初步消化食物并吸收部分水和无机盐。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螺旋形细菌,其与上胃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倍受消化界和微生物学家的关注。 1.胃的形态和分部 1.1胃的形态 胃有前、后2壁,上、下2缘和进、出2口。上缘凹而短,朝向右上,称胃小弯;下缘凸而长,朝向左下,称为胃大弯。胃的进口称为贲门,与食管相接,出口称为幽门,与十二指肠接通。在幽门表面常有缩窄的环形沟,为幽门括约肌所在之处。这两处部位均有括约肌功能,可防止食物倒流。 图1 胃的形态示意图 1.2胃的分部 胃可分为4部,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及幽门部。贲门部指胃贲门周围的部分,与胃的其它部分无肉眼可见的界限。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可以确定,因贲门部的胃粘膜内含有贲门腺,有别于胃其它部的膝体。胃底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的部分,亦称回穹窿,其中含有咽下的空气(约50ml),X线摄片上可见此气泡,放射学中称之为胃泡。胃体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迹,在胃大弯无明显界标,一般以胃大弯开始转为近于横向行走处为界,此处与角切迹之连线为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线。幽门部居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问。幽门的左侧份较为扩大,称幽门窦;右侧份呈长管状,管腔变窄,称幽门管。幽门塞通常居胃的最低

前列腺癌中GATA2调控c-Myc表达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Ⅲ) 缩略语/符号说明 (Ⅵ) 前言 (1) 研究现状、成果 (1) 研究目的、方法 (4) 对象和方法 (5) 结果 (26) 讨论 (35) 结论 (40) 参考文献 (41)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47) 综述 (48) 转录因子GATA2的研究进展 (48) 综述参考文献 (57) 致谢 (65) 个人简历 (66) V

缩略语/符号说明 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 AR Androgen receptor 雄激素受体 ADPC Androge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BCA bicinchoninic acid 2,2-联喹啉-4,4-二甲酸二钠Bp Base pair 碱基对 BP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良性前列腺增生 BSA Bovine serum albuminc 牛血清白蛋白 CO-IP Co-Immunoprecipitation 免疫共沉淀 ChIP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CRP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DMSO Dimethyl sulphoxide 二甲基亚砜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 DEPC Diethyl pyrocarbonate 二乙基焦磷酸酯 ECL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化学发光试剂 EDTA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乙二胺四乙酸 FBS Fetal bovine serum 胎牛血清 GAPDH Glyceraldehyde-4-phosphate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dehydrogenase LB Luria Bertanimin LB培养基 mRNA Message RNA 信使RNA OD Optical density 光密度 PAGE Polyacrylamide electrophoresi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BS Phosphate buffer saline 焦磷酸盐缓冲液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反应 PMSF Phenylmethylsulfonyl fluoride 苯甲基磺酰氟 VI

第三讲 细菌的变异, 致病机理

第4章细菌的变异 第一节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concept of bacterial heredity and mutation) 一,细菌的遗传性(bacterial heredity)。 二,细菌的变异性(bacterial mutation)。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染色体 (一)大小与形状 双链、环状,109 Dal, 2.64χ109 400kb(kilobase),1.36mm,400个基因。 (二)染色体的复制 origin 复制起点 replicating fork 复制叉 replicon 复制子 二、质粒 plasmid

(一)质粒的大小和形状 (二)质粒的复制 少数杂合质粒超过一个replicon (三)质粒的共同特性 1.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2.决定生物学效应 3.转移特性 4.相容性( compatibility) 5.自行丢失与消除( curing) 细菌接合型非接合型质粒的区别 接合型非接合型 conjugative nonconjugative 大小大,>40kb <7.5kb 拷贝数少,1-几个/每个染色体多,>10个/每个染色体 复制特性紧密型松驰型 传递后代一分为二随机分配 (四)质粒控制的性状 1.抗生素抗性 R 因子 2.毒素 3.adherence or colonization 所需的表面结构 4.细菌素 Col 5.其它 cryptic plasmid 第三节细菌的变异现象

一、细菌形态结构及菌落性状的变异 (一)菌形及结构的变异 细菌的L-型变异。 原生质体(protoplast): 革兰阳性菌,胞壁完全缺损。球形体(spheroplast):革兰阴性菌,胞壁部分缺损。 (二),菌落性状的变异 光滑型(S型), 粗糙型(R 型), 二.细菌的毒力变异 强毒株:virulent strain 弱毒株:attenuated strain 无毒株:avirulent strain 三,细菌的耐药性变异 四,细菌的抗原变异 五,细菌的酶活性变异 第四节细菌变异的机理 一、细菌变异类型: 遗传型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 表现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 (一)致死突变型 (二)条件突变型 (三)抗性突变型 (四)营养缺陷型 二,基因突变机制 突变(mutation)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Hp感染Hp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Hp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Hp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Hp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Hp与胃炎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hp以后,才认识到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元凶。goodwin把Hp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目前对hp感染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①使hp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hp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Hp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 hp 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治疗hp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不用抑酸剂,单用抗hp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no ulcer"。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no 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Hp与胃癌从近年来对Hp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Hp致胃癌的可能机制:①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②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 dna的某些片段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hp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关系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1):0141-0143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152089.htm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E-mail:ndxb7775@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152089.html,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 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李正平,杨倩* (1.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属于胞外菌,主要通过粘附在肠上皮细胞上引起宿主的发病。EPEC形成基座、产生粘附和脱落(A/E)损伤的细菌因子、导致宿主信号转导改变的途径及其发病机制的遗传基础都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对近年来关于EPEC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着重论述EPEC对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关键词: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上皮细胞屏障 中图分类号:S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86(2010)01-0141-0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d Host Cells LI Zheng-ping,YANG Qian*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nstry of Agr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is an extracellular bacteria,primarily through ad-here to hos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caused pathogenesis.EPEC can produce pedestals,and the bacterial fac-tors involved in attaching and effacing(A/E)lesion formation,modulates severa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within the host cells 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EPEC pathogenesi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 studies of enteropathogenic(EPEC)interact with host cells,and intensive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PEC to tight junctions between cells. Key words:EPEC;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tight junctions;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arrier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儿童水样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已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一个重大的危害。EPEC虽然是胞外菌,但是可以和肠上皮细胞紧密粘附,产生特征性的粘附和脱落(A/E)损伤[1],然后影响到上皮细胞的吸收。在体外EPEC也可以粘附宿主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异常[2],包括细胞凋亡和与紧密连接损失有关的黏膜屏障的破坏。然而,一项最近的报告提出EPEC 很少在老鼠肠内定植,与致病性相比,EPEC和宿主之间更像是共生的关系[3]。 人和动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与外界接触。这些黏膜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高度极化的上皮细胞,其游离面位于腔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基底面与富含肠相关淋巴样组织的固有层相接;侧面与毗邻的细胞接壤。这层上皮细胞构成了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屏障。相邻上皮细胞连接起来的紧密连接可以封闭细胞间隙,阻止管腔物质的自由进出,是上皮细胞选择性通透作用的物质基础。紧密连接也可以用来评价黏膜屏障的功能。跨肠上皮渗透的主要途径是细胞旁通路,而紧密连接是细胞旁通 收稿日期:2009-11-27修回日期:2009-0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85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B200606)和江苏省支撑计划(BE200830155)资助作者简介:李正平(1986-),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动物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研究,E-mail:lizp1986@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152089.html,;*通讯作者:杨倩,教授,博导,E-mail:zxbyq@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152089.html,。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产毒条件,治理措施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主要有,革兰阳性菌,如:芽孢杆菌,链球菌属,李斯特菌属,丹毒丝菌属和分枝杆菌属;格兰阴性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等 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及防治措施:沙门氏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奶类、蛋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使用前未烧煮熟透所致,肉类、食物较易受到污染。 危害:①肠热型(伤寒、副伤寒):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缓、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严重肠局部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②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③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防止措施:1.控制细菌污染源,防治动物生前感染、宰后污染和食品孰后重复污染,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在肉类检疫、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2.防止食品污染沙门菌。控制好各类食品储存的适宜条件,防护食品中沙门菌的生长繁殖。高热杀菌,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加热灭菌,彻底杀死沙门菌。

大肠杆菌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具有特定O、K抗原血清型,可引起婴幼儿腹泻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ETEC):在小肠定位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霍乱样腹泻。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60C,10min灭活;耐热肠毒素ST—100C,10min不灭活。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为志贺痢疾样大肠埃希氏菌,症状象痢疾,带有血便,痢疾菌试验呈阳性,具有与痢疾杆菌同样的毒力,可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形成局部炎症及溃疡。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可引发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腹痛、腹泻次之。?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含淀粉及水分较多的食品,如牛奶和奶制品、肉、蛋等,在温度条件适宜时,经8-10小时即可相当数量的肠毒素。?作为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其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鼻腔、咽喉、头发上,50% 以上健康人的皮肤上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传播媒介为被该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 小时以上时,病菌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

雄激素受体与核受体辅助抑制因子的关系

① 雄激素受体与核受体辅助抑制因子的关系 廖国庆3,汤恢焕,吕新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长沙410008) [摘要]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 )与核受体辅助抑制因子(SMRT )是否能相互作用及其作用部位。方法:重 组构建AR ,SMRT 基因或其基因片段的质粒,体外转录,合成35S 标记融合蛋白,采用转染试验及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实验(transient transfection ,mammalian two 2hybrid test ),GST 沉淀试验(GST pull 2down assay ),间接免疫荧光观察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的方法,观察AR 与SMRT 的关系。结果:AR 具有内在的转录抑制活性,可与SMRT 直接作用,其作用部位:在AR 分子上位于配体结合区(LBD ),而DNA 结合区能增强这种作用;在SMRT 分子 上则位于羧基端核受体作用区(IDs ),在这个区域的L XXXIXXXI/L 功能基团突变后将会影响AR 与SMRT 的结合。结论:AR 通过其LBD 区与SMRT 分子中的ID2相互作用。 [关键词] 受体; 雄激素; SMRT ; 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Q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347(2004)022******* Androgen receptor and SMRT L IAO Guo 2qing 3,TAN G Hui 2huan ,L U ?? Xin 2sheng (Depart ment of S urgery ,Xiangya Hospital ,Cent ral South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Chi 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drogen receptor (AR )and silencing mediator for retin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SMR T )and their interaction site.Methods We recombined and constructed AR ,SMR T gene and gene fragments ,in vitro translated 35S fusion protein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 and SMR T using transient transfection ,mammalian two 2hy 2brid test ,GST pull 2down assay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R esults AR possessed an intrinsic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activity and AR interacted directly with SMR T.One interactive sur 2face on AR was mapped to the ligand 2binding domain (LBD ),and the presence of DNA binding domain enhanced this interaction.The binding surface on SMR T was mapped to the carboxyl 2terminal nuclear receptor interacting domain (ID ),and mutation of the L XXXIXXXI/L corepressor motif within this do 2main interferred with the interaction.Conclusion LBD domain on the AR can interact with ID2motif on the SMR T. K ey w ords : receptor ; androgen ; SMR T ; interaction [J Cent South Univ (Med Sci ),2004,29(2):0157206] AR (androgen receptor )是核受体的成员之一,它不但与男性成熟有关,而且在前列腺癌进展中有重要作用[1]。SMR T (silencing mediator for retin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是核受体辅助抑制因子,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SMR T 对许多核受体的活性,如ER ,PR ,等具有抑制作用,对平衡体内激素的消涨具有重要作用[2,3]。但AR 与SMR T 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AR 能否与SMR T 作用及其作用部位。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和试剂 AR cDNA ,G al4D BD 与AR 的融 合基因片段(G 42AR A/B ,G 42AR DE ,G 42AR )分别由Dr.Chang (R ochester 大学医学中心,R ochester ,NY )和Dr.Lirim Shemshedini (T oled o 大学,T oled o ,Ohio )惠赠。G 4s 2AR ,G 42AR 是由本实验室构建,用全长人类AR cDNA 插入到pCMX 2G al Xho1和Asp718位点之间,PCR 扩增,由此构建1~500,1~660,501~660,501~919,和661~919AR 各片段,并插入到pCMX 2HA 载体 中,构建重组新的AR 及AR 片段质粒。人类SMR T e [4] 7 51①收稿日期:2003211220 作者简介:廖国庆(19622),男,湖南衡东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通讯作 者,E 2mail :liaoguoq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152089.html,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 Cent South Univ (Med Sci )  2004,2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