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的反思

我对《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的反思
我对《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的反思

我对《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的反思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认真、完整的看完了所有的视频和文本资料。特别关注了丁慎杰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实录及其有关的课例研究点评、报告等,感受颇深,获益匪浅。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课例,专家们确立两个研究问题:

一、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

二、如何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

我认为丁老师在课堂上将本专题的研讨的问题体现得漓尽致,很好的达成了目标任务。特别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方面,令我深受启发,醍醐灌顶。丁老师在诵读品味方面,利用师生合作、集体诵读、自由诵读、个人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以“诵读”为载体完成,让学生在诵读中去解文意,悟心境,品情怀,在读中丰满人物,在读中“读”

出了“语文味”儿。

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强调字词句的释义,能够背下来却不注重诵读中体会到的意蕴。

丁老师的整堂课“从读中来,到读中去”。咬文嚼字读、声情并茂读、创设情境读,音乐渲染读,方式丰富多样,学生参与度高!在诵读中真正读出了“味儿”来。

反思自己日常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听录音范读、学生自读、课下背背、译译,很少像丁老师那样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课堂上就是枯燥的讲解,字字句句翻译,学生上课被动的等老师填喂,机械的疲于记译文,不亦忙乎。老师累,学生也累,效率低,感觉味同嚼蜡,难怪学生谈文言文就色变。而愚钝的我常常埋怨学生缺少赏析文言文的能力,总是喋喋不休地叮嘱学生死记硬背,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和品析能力的培养,这样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畏惧文言文,不愿读,懒得学,谈不上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谈不上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教师首先要改变心态和着眼点,从而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多种诵读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让诵读毫无疑问的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来开启文言文的“意”、“境”、“情”,使整个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回味无穷。

其次重视对文言文的讲解而轻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

质疑,是探究的一种,是创造的起步。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质疑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

“文言文要字字落实”。逐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象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因此就产生厌倦。

而丁老师在课堂上专门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总之,这节课教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充分调动,入情入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解读逐层深入品析,使课堂有许多新的生成。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本专题研讨的问题和本专题学习任务,给我们今后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