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教育智慧,打造有效课堂

绽放教育智慧,打造有效课堂
绽放教育智慧,打造有效课堂

绽放教育智慧,打造有效课堂

——语文教学点滴之悟新课改浪潮吹遍整个大江南北已经有几个春秋了,在不断地改革和推进中已颇有成效。但是时下,却因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即无效和低效问题。现在的当务之急便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可否认,我们平常观摩的市级以上的公开课、研讨课、比赛课,课堂教学质量都较高。这样的课是特定状态下的焦点,备受关注,经过一次次的打磨,凝聚着集体的智慧。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多见。而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内容单薄,结构松散,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了思维训练;有的花里胡哨,东拉西扯,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削弱了学科特点。如何切实保证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仅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课前准备要到位。

要提高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潜心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浅显,语言比较直白,尤其是低年级课文三五句话。曾经研读过不少艰深文学作品、取得较高学历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教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

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实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如一年级教材《家》一课,这是一首儿童诗,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第一句话用学生生活中可感可知的事物作比,让学生跳出头脑里固有的自己的那个小家的概念,对“家”先有广度的了解;第二句话启发学生体会到祖国是我们的家,没有祖国的哺育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对“家”再有深度的理解。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2.充分解读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充满活力的孩子,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和非智力背景,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如五年级教材《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中有一个词语“闹嚷嚷(rāng)”,在学生的记忆里,一定已有“嚷(rǎng)”这个读音,为什么在课文中读第一声呢?只要适时地让学生从头脑中调出“沉甸甸、绿油油”等词语,不需要过多地讲变调的知识,“闹嚷嚷”中的“嚷”读第一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

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如研读了四年级教材《珍珠鸟》一课,我参考了许多资料后,斟酌再三,以“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为教学主线,代替了原先“从哪些地方表现出珍珠鸟的可爱及我对珍珠鸟的喜爱”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的后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段),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熏陶和思维训练均能到位,课堂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课堂教学要精彩

1、学以趣而生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

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师以“媒”为贵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关系上“教”要促进“学”,而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没有否定“教”,但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凡优秀的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有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讲在需讲之处,拨在应拨之时。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解决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如词语的理解等。学生提出的与“我”预设一致的有深度的问题,或统领全文学习的问题,如“孩子小小的身躯里怎么会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等等,我加以肯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时的提出并加以解决。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一个一级问题一通到底,在研究探求其结果的过程中,必然要先解决一些

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是树的主干伸出的枝叉一样。作为教师,头脑的问题脉络图要清清楚楚,“枝叉”不宜过多。在一级问题“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确定之后,我分别设计了三个二级问题,即:“颐和园的‘儿童多处’指的是哪些地方?”“怎么看出冰心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儿童多处怎么样?”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一级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在二级问题下还有三级问题。教师摒弃烦琐的分析,问题设计得精当,指导得法,主导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

3、生以“主”为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尺。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年级教材《莫高窟》一课,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下载了很多资料,还提议如果这一课在网络教室上,效果一定很好。我接受了学生的建议,让他们自己找合作伙伴,根据课文内容,动手制作课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制作、展示与讲解课件的过程,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把这一过程组织好了,与学生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吾日三省吾身”——教学反思要及时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孔子倡导反思的一句名言,反思是学习,反思是促进。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如二年级教材《梅兰芳学艺》一课,我对“京剧大师”一词,在课堂上仅引导学生理解到“京剧唱得好的人”即止,课后思索总觉不足,又上网查阅了关于梅兰芳的许多资料,感到他之所以被称为京剧大师,不仅因为他京剧唱得好听,还因为他人格非常高尚。我把这一认识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传递给了学生,同时也提醒了自己,课前还要做更为充分的准备。作为教师,只要能将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不断地对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进行批判,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