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左晓燕)

评课稿(左晓燕)

《乡下人家》评课稿

左晓燕

在2013年3月21日,听了周老师上的公开课《乡下人家》,我认为,周老师紧紧抓住“独特、迷人”两个词语展开教学,周老师十分重视语言积累和训练,让学生给每一幅画取一个小标题,从中找出重点句子,在重点句中圈出重点词语,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老师再点拨,这样学生学得很透彻,掌握知识很牢固,不是给学生满堂灌,而是传授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用课件出示好词佳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句子的修辞手法,启发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从中知道句子生动、形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年月日》评课稿

李老师的这节《年月日》的课,第一,在学习材料的使用上,李老师让学生借助学习材料——2002年到2013年的年历卡,通过观察、计算每个月和一年的天数,在观察、比较中学习大月、小月、二月、平年和闰年。这样很自然地就生成了学习素材,而且从学生生成的学习材料着手,将学习材料得到充分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对于重难点的剖析上都很有用。同时,李老师在呈现数据等学习材料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在探究中有自己的思考空间。第二,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李老师注重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将课堂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且在计算方法的教学上,注重让学生进行方法多样化的演算,在此基础上在对方法进行优化。第三,整堂课美中不足的是普通话说得不流利,学生练习时间较少,没有完成课堂达标。

小学五年级语文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

角的度量(二)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二)》说课稿 木瓜九年制学校王喜春 、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 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 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 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 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出示了一个比较两个开口相似的角大小的题,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主要出示了一个比较两个开口相似的角大小的题,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孙权劝学》评课稿

《孙权劝学》评课稿 4月12日,我到四中听教学能手谷恒景老师的《孙权劝学》,感受颇深。他的这节公开课教学环节紧凑,内容饱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亲切,问题设计难易适中。现将他在这一课的主要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陈书勇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和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来。”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揣摩人物的语气。再如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求学生会翻译。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陈老师是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注重基础,不华而不实 现在的公开课,谁上得活上得有特色上得花哨谁就能赢得好评。其实上课要以学生的基础和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陈老师则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字词,举一反三。既复习了旧课,又巩固了新知识。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注重朗读教学,在读中领略语言美节奏美 语文课是基础课,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学生掌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熟悉的程度。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掉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陈老师的课堂是书声朗朗。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分别点评朗读效果,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四.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现在上公开课无一例外地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得好是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陈老师在课件的处理上既简洁明白,又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对吕蒙、孙权、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介绍,课堂的板书,讨论问题的提出,都用多媒体打出来,节省了不少时间。特别是让学生提出在翻译课文中遇到的问题时,用的是Word文档,学生提到哪一句,他就把哪一句反色显示,简单方便,学生不会的问题一明了然,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 不足之处与建议: 一.教学环节前松后紧。前面能够从容不迫,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多时,有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灵活掌握。应多设计一些时间相对宽泛的问题,有时间就多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

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说课稿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

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最新最新《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word文档

《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 《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本单元的主题是开启智慧之门,都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指导学习方法为目的,语言浅易,内涵丰富,《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其次,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劝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更是如此。 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

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

苏教版泊船瓜洲公开课教案推荐

苏教版《泊船瓜洲》公开课教案(推 荐)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案1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同学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

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同学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同学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

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 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同学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

2021年小学五年级泊船瓜洲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泊船瓜洲说课稿 说课稿简单的说就是教师为说课而准备的文稿,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泊船瓜洲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参考。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 ___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 ___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围绕“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这一主题,,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对古诗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学情,下面我谈谈本课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 ___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这是我第二次听沈老师的课,感觉和第一次相比,沈老师又进步了很多。下面我简要来说说我听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教学层次清晰。先复习角的组成,并为新课板书埋好伏笔,以量角的需求引出新课,认识量角器,然后认识1°、5°、30°……教学读角的方法,再教学量角的方法,然后设置了一系列不同梯度的练习巩固新知。整个过程十分流畅,教学环节非常清晰。 2.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这是沈老师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沈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亲切,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也是非常的主动、积极。 3.强调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沈老师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在小组中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补充,然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量角器的特征;在教学量角方法时,沈老师先让学生试一试,同桌说一说量角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量角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 4.充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其中一个练习题中,沈老师先出示四个角,“哪个角不用量就能知道它的度数”、“估计一下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需要,大致估计角的度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充分体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5.板书设计新颖。课的一开始复习角的组成,并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再在教学量角方法时,将这三个组成部分和量角的三步结合起来,前后呼应,很是新颖实用。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小学数学四年级《角的度量》说课稿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角的三兄弟比大小,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即复习了二年级所学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知道怎么比较角的大小吗?现在有三个角的兄弟,你知道它们中

孙权劝学评课稿

《孙权劝学》评课稿 4月12日,我到102班听朱洪斌老师的《孙权劝学》,感受颇深。他的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内容饱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亲切,问题设计难易适中。现将他在这一课的主要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朱洪斌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和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来。”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揣摩人物的语气。再如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求学生会翻译。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陈老师是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注重基础,不华而不实 朱老师则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字词,举一反三。既复习了旧课,又巩固了新知识。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注重朗读教学,在读中领略语言美节奏美 语文课是基础课,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文章学生掌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熟悉的程度。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掉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陈老师的课堂是书声朗朗。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分别点评朗读效果,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色显示,简单方便,学生不会的问题一明了然,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不足之处与建议: 一.教学环节前松后紧。 前面能够从容不迫,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多时,有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灵活掌握。应多设计一些时间相对宽泛的问题,有时间就多找两个学生回答,没时间就少找两个学生答。比如,你认为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二.教学内容安排过多。 朱老师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二节课才能掌握的内容都压缩在一节课里讲,这样教学内容是充实了,但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掌握那么多的内容,这样就造成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蜻蜓点水,每个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这样教学,而是按部就班,一堂课只讲清一两个问题。比如:这一堂课就讲文言文的翻译,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让学生自己总结翻译的技巧有:留、替、调、

XXX市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

XXX市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学会正确地读写词语,能默写《泊船瓜洲》。 2.能借注释,查阅资料,连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诗的描写和叙事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诗的内容,理解诗的大意; 2.体会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法:启发式 学法:查阅有关资料,自主学习、同桌对学、小组合作学。 过程: 一、步入新课 1.师: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去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都收集到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分享收集的古诗。(评价:读的真好,多美的诗句啊) 3.师: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月亮代表什么吗? 是的,月亮是乡愁的文化符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泊船瓜洲》中的那一轮千古明月,去感受王安石内心的情感世界。 4.出示课件 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洲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主要成就推行维新变法,改变北宋积贫、

积弱的局面,收复五州。 1.师:快速默读作者的资料,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谈谈从资料中获取的信息(评价: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了解了作者,接下来就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探究新知(一) 出示课件: 自主学习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轻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师:1.谁愿意来读一读,他读对了吗?注意这首诗中有几个难读的多音字。 课件出示:间.(jiàn)只.(zhǐ)数.(shù)还.(huán) 2.大家一齐读一读这几个多音字。 3.还有谁想来试读一下这首诗?谁来评一评他读的怎样?(生评价: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4.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类,请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范读)。 5.学生模仿老师自读,指名展示。(评价) 6.全班配乐朗诵。 7.这首诗,如果你还要读的更有味道,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它的意思 探究新知(二) 同桌对学 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或资料,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同桌交流这首诗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15号考生杨小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 首先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文艺评论。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文艺评论不甚了解,阅读也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文艺评论,感悟古典诗歌的意象美。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 1、德育目标:了解古人在运用意象时所寄托的丰富感情内涵;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四)教学难点:诗歌艺术鉴赏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教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朗读法、品读文本法、设疑讨论法、深入浅出引导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角的度量》说课稿

《角的度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7—39页的内容,本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2、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从中也渗加了“开展游戏”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三、确定主体说学法 因此,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合理安排说程序 (因本节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角的概念已有大致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生互动加深巩固(教师携带面具扮演森林之王“虎大哥”。) 虎大哥:“请同学们看大黑板,这是一个点,从一点引出两条什么线?就组成了一个......?”“这一点是角的什么?两条射线是......?”【利用直观的教学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情境,化枯燥的复习为有趣的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境吸人初步感知 导言:“同学们,你们看,和平鸽和丑小鸭他们在做什么呢?”(出示和平鸽和丑小鸭争论角大小的直观画面。) 师:它们在争论什么呢?它们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学习数学棒极了,所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孙权劝学》,感觉大有收获。新课标下的目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到质疑、合作探究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段老师本课目标的确立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目标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段老师积极发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本完成了预设目标。个人觉得段老师本堂课的有点基本体现如下: 一、简语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妙用名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激趣效应。板书课题有意识的将“劝”和”学”分开,也是一种独特的板书形式。 二、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出语气停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个层面的朗读,目的在于读通。段老师先让学生

自主朗读,再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在这一步后面又有当堂训练,形成知识反馈。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的内容紧扣大纲的要求“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减少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有明显的针对性,扣住了目标教学的要求。 三、由语气评析到人物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个亮点。 本环节的设计是整堂课的亮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说话者语气来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发现。每一次的诵读都能看到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的.深入。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对话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的自评自译又是一次字词句翻译的课堂检测,是学与练的有效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但也有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读的不够,学生思考的不深,分析问题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当然本堂课有还存在不足,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学习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 教学目标中中直接用“品读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这样一个问题来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显得单薄了些,前面是否应该加

大海啊故乡说课稿

大海啊故乡说课稿 《大海啊故乡》是朱明瑛演唱的歌曲由王立平作词及谱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海啊故乡的说课稿欢迎大家的阅读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音版八年级第十六册第三单元的歌曲 《大海啊故乡》创作于1983年王立平词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旋律平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结构简练富 有叙事性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本节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 课时设计歌词从“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故乡和祖国的热 爱之情歌曲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平易亲切节奏严谨虽然采用三拍 子但不拘泥于这种节拍通常的强弱韵律而以切分、附点等手法使其变化无究歌曲为F大调3/4拍子小行板速度歌曲结构十分简洁如果除去反复部分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为第一段富有叙事性乐句朴 素无华后两个乐句为第二段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第一段(前两个乐句)用较平稳的旋律起句第2、4小节的大跳音程像是平静的海面上不断涌起的浪花第二句的结尾以稍 加拉宽的节奏结束了这一段落第二段(两个乐句)旋律向上五度以属音做第二段的句头重复使用第一段的节奏更加深了对大海的爱恋之 情第二段中出现的新节奏与歌词紧密相连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 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使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思乡情感对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长期和父母一起生活没有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经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结 合朗诵经典的以思乡主题的诗词或欣赏《梦驼铃》、《故乡的云》等歌曲从多个侧面启发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首歌曲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三拍子的起伏能够用正确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情感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乡的情感 五、说教法、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具备了分析乐曲各种音乐要素以及简单读谱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 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辅以示范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docx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深厚功底和教学创新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2006年11月18日,杭州举行第二届“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我又有幸聆听了华老师的《角的度量》一课,相当精彩,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大的启示,真正体现了本会“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的主题。 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1、有效的情境创设 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 2、角与量角器 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4、量角 5、量角的应用

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给我的启发: 一、什么是本色课堂? 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 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二、什么是教学创新? 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本人在平常上在《角的度量》时,有的学生量角器没带,也有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画过了也就罢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用处,着实让

关于宣布上虞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视频课评比结果

关于公布上虞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 艺术节优秀成果评比结果的通知 各中小学、学区办: 根据虞教体研〔2012〕4号通知精神及要求,教研室组织评委对各校选送的成果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中小学精品视频课例(光盘)110节,其中一等奖55节,二等奖55节;教师课堂教学优秀评课稿205篇,其中一等奖42 篇,二等奖61篇,三等奖102篇。现将评比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 希望获奖教师能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展示出更多的精彩课堂,撰写出更优的评课文稿,也希望有更多的校长、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及时总结、分享课堂教学艺术成果,为共同打响“赢在课堂·学在上虞”的教学品牌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上虞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节优秀成果评比结果 2013年1月5日 附件:上虞市第四届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节优秀成果评比结果 项目: 中小学课堂教学精品视频课例 一等奖(55节) 高中:11节 学科课题学校教师高中化学 《钠及其化合物》 春晖中学王金刚 高中通用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小越中学潘勇 高中历史 《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 城南中学冯华琴 高中化学 《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上虞中学林炯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上虞中学章丽萍高中英语 《A Single Crocus》 春晖中学冯晓华 高中政治 《价值与价值观》 上虞中学朱建祥 高中物理 《曲线运动》 华维学校张竺利 高中校本 《爱情是什么》 春晖中学丁洁 高中语文 《阿房宫赋》 城南中学李雅菲、 管 路 敷 设 通 过 管 线 不 仅 可 以 解 决 吊 顶 层 配 置 不 规 范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问 题 , 而 且 可 保 障 各 类 管 路 习 题 到 位 。 在 管 路 敷 设 过 程 中 , 要 加 强 看 护 关 于 管 路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连 接 管 口 处 理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弯 扁 度 固 定 盒 位 置 保 护 层 防 腐 跨 接 地 线 弯 曲 半 径 标 高 等 , 要 求 技 术 交 底 。 管 线 敷 设 技 术 包 含 线 、 电 气 课 件 中 调 试 对 全 部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设 备 , 在 安 装 过 程 中 以 及 安 装 结 束 后 进 行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整 试 验 ; 通 电 检 查 所 有 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相 互 作 用 与 相 互 关 系 , 根 据 生 产 工 艺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要 求 , 对 电 气 设 备 进 行 空 载 与 带 负 荷 下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控 试 验 ; 对 设 备 进 行 调 整 使 其 在 正 常 工 况 下 与 过 度 工 作 下 都 可 以 正 常 工 作 ; 对 于 继 电 保 护 进 行 整 核 对 定 值 , 审 核 与 校 对 图 纸 , 编 写 复 杂 设 备 与 装 置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试 方 案 , 编 写 重 要 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试 验 方 、 电 气 设 备 调 试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技 电 力 保 护 装 置 调 试 技 术 , 电 力 保 护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配 置 技 术 是 指 机 组 在 进 行 继 电 保 护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总 体 配 置 时 , 需 要 在 最 大 限 度 内 来 确 保 机 组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安 全 , 并 且 尽 可 能 地 缩 小 故 障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破 坏 范 围 , 或 者 对 某 些 异 常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工 况 进 行 自 动 处 理 , 尤 其 要 避 免 错 误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保 护 装 置 动 作 , 并 且 拒 绝 动 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