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苏教版必修2.doc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苏教版必修2.doc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苏教版必修2.doc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

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 1-20 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由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运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三)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 1

微粒质量 /kg 相对质量电性和电量 /C

质子 1. 673×10 -27 1.007 +1. 602×10 -19

中子 1. 675× 10-27 1.008 0

电子9. 109×10 -31 1/1836 -1. 602×10 -19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

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

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

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31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 9.10 ×10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 ,人造卫星7.8 km/s ,宇宙飞船11 km/s ;氢核外电子 2.2 ×10 8m/s

③乒乓球半径: 4×10 -2 m;原子半径: n×10 -10 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 2

表 2

电子层序号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电子能量

电子离核由到,电子能量由到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表 3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2 氦He 2

10 氖Ne 2 8

18 氩Ar 2 8 8

36 氪Kr 2 8 18 8

54 氙Xe 2 8 18 18 8

86 氡Rn 2 8 18 32 18 8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 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

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 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 号氟元素和15 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往排;

2 个电子),次外层电子

2.你对上述规律中“各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例加以说明。19 号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如何画?

问题解决: 1.

2.你的理解是:

经验交流: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相互联系的, 不能孤立理解, 必须同时遵循核外电子排布几条规律。

练习反馈:

1.有 X 、 Y 两种原子, X 原子的 M 层比 Y 原子的 M 层少 3 个电子, Y 原子的 L 层电子数

恰好是 X 原子 L 层电子数的二倍,则

2.今有微粒结构示意图,试指出 X 为 ,Y 为 。

x 的可能数值及相应微粒名称和符号,并画出该微粒

的结构示意图。

X 值 微粒符号 微粒名称

结构示意图

交流与讨论:还有哪些微粒有 10 电子?

你知道的有:

3. 小结

4. 巩固练习

1.下列所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2.某元素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则此元素是( )

A . S

B

. C C . Si

D . Cl

3.已知 a X m+和 b Y n-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

A . a=b+m+n B

. a=b-m+n C

. a=b+m-n

D

. a=b-m-n

4.和氖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的微粒是

( )

A . He

B

. K

C . Cl

D .

17

16

O 原子核外电子数 ( 判断前后两者的关系 )

( )

5.8 O 和 8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D .不能肯定

6.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 A m+和 B n- ,两种元素的质子数, 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 ( )

A .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能肯定

7.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一组粒子是

( )

2+

、 Al 3+

、 Ne B

2 -

、 Ar

A . Mg 、 Cl . Na 、F 、S C . K +

、Ca 2+

、S 2-

、 Ar

D

. Mg 2+

、 Na +

、 Cl -

、 S 2

8.在第 n 电子层中, 当它作为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时, 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与 n-1 层相同, 当它作为原子的次外层时。 其电子数比 n+1层最多能多 10个,则此电子层是 ( ) A .K 层

B . L 层

C . M 层 D

. N 层

9.一种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与另一种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则下列关于两种

粒 子

误 的

(

)

A.它们可能是同位素B.可能是不同分子

C.可能是相同的原子D.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

11.1~18 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元素是

图,能与氧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12.各题中的物质均由核电荷数为1~10 的元素组成,按要求填写化学式

,原子结构示意

⑴只有两个原子核和两个电子组成的分子是

⑵最外层分别为 4 个和 6 个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化合物是

⑶最外层有 5 个电子的原子所形成的氢化物

⑷由 3 个原子组成的电子总数为10 的化合物是

⑸离子化合物AB中阴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化合物AB是

13. A+、B-、 C、 D 四种微粒中均有氢原子,且电子总数均为10 个。溶液中的A+和B-在

加热时相互反应可转化为C和 D为

C和 D。

A+为

,B-为

参考答案:

1~10: C 、 C、A、 D、 C、 A、 C、 C、 D、 CD

11、碳、+6 2 4CO 、CO2

12、 H2; CO 、 CO2;NH3; H2O; LiH

+-

13、 NH4; OH; H2O、 NH3

5.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1)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6.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

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会考考纲:

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B)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比

较。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归纳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元素的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由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

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三)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核电荷数为 1- 18 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以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你知道其中的规律吗?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表- 11~18 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递增规律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2 2

3~10

11~18

设疑:核外电子排布呈现规律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

呢?是否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呢?

2.进行新课

二、元素周期律

讲述: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元素的原

子序数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

交流与讨论:下表是 1- 18 号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

半径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表- 2 1~18 号元素原子半径

元素符号( 1- 2) 1 H 2He 原子半径 nm 0.037

元素符号( 3- 11)3Li 4Be

C 7N 8O 9F 10Ne

5 B 6

原子半径 nm 0.152 0.089 0.082 0.077 0.075 0.074 0.071 元素符号( 11- 18)11Na 12Mg 13 Al 14 Si 15 P 16S 17 Cl 18Ar 原子半径 nm 0.186 0.160 0.143 0.117 0.110 0.102 0.099

1.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具有相同的原子,其半径随的递增而。

设疑:你对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怎样理解的?

你的解释是:

过渡: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

期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呢?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讲解: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某些性质有助于判断元素的金

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⑴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自主阅读:请阅读教材P5页信息提示,完成下表内容。

表- 3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性质强弱判断依据

1.

金属性

2.

1.

非金属性2.

3.

⑵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根据实验:完成表格

表- 4 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现象

反应物

Na Mg Al

与冷水反应

与水反应

与热水反应

与盐酸反应

与水或酸反应强弱趋势

问题: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试判断金属性强弱变化规律。

你的结论是:

①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过渡: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存在递变规律,那么非金属元素是否也存在相似递变

规律呢?

探究活动:研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表- 5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

14Si 15P 16S 17Cl 单质与氢气高温磷蒸气与氢加热光照或点燃时发

反应的条件气能反应生爆炸而化合气态氢化物化学式Si H 4 P H3 H2S HCl 最低化合物价-4 - 3 - 2 -1 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不稳定不稳定受热分解稳定

②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探究活动:阅读并分析表- 6,根据 11~17 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结合

表- 5,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及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递变

规律。

表- 6原子序数为11~17 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元素11Na 12Mg 13Al 14 Si 15P 16S 17Cl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最高化学式NaOH Mg(OH)2 Al(OH) 3 H4SiO4

4 4

HClO4 H3PO H2SO

价氧最高

+ 1 + 2 + 3 + 4 +5 + 6 +7 化物化合价

的水酸碱性

强碱中强碱两性

弱酸中强酸强酸

酸性

化物强弱氧化物更强

①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

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

③元素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

④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

3.元素周期律

⑴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⑵元

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

结果。

3.小结

4.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最外层有 2 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D.最外层有 1 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2.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A.Na. Mg、Al 还原性依次减弱B. I 2、 Br 2、 Cl 2氧化性依次增强

C.C、 N、 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 P、S、 Cl 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3.下列微粒半径之比大于 1 的是()A.r (K+) /r (K) B. r (Al) /R (Mg) C. r (P) /r (s) D.r (Cl) /r (Cl - ) 4. X 和 Y 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 Z和 Y 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 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 元素的原子半径。X、Y、Z 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A.X>Y>Z B .Y>X>Z C . Z>X>Y D . Z>Y>X

5. A、 B、 C、 D、 E 五种元素的原子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 且具有相同的电子层,A和 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碱性,且碱性B> A, C 和 D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D;E 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

A.A、 B、 C、 D、 E B . E、C、 D、 B、A ()

C.B、 A、 D、 C、 E D. C、D、 A、 B、E

6. HF、 H O、CH、 SiH 四种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由弱到强排列正确的是()

2 4 4

A.CH4< H2O< HF< SiH4 B. SiH4< HF<CH4< H2O

C.SiH < CH< HO< HF D. H2O< CH< HF< SiH

4

4 4 2 4

7.下列事实是由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结果的是()A.次氯酸的酸性比硫酸弱 B .氯能置换硫化氢中的硫

C.硫离子的还原性比氯离子强 D .硫能在空气中燃烧,而氯则不能

8.在 1~18 号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元素外):①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②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9. A、 B、 C、 D 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均小于18,其最高正价数依次为1、 4、5、 7。已知 B 的原子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2; A、 C 原子的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8; D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酸。;

⑴A、 B、 C、 D分别

是、、、;(填元素符号)

⑵A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

⑶C、D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写化学式,并用“ <”或“ >”表示强弱 ) 。

参考答案:

1~7: A 、C、 C、D、C、C、B

8、 Na、 H

9、 Na、 C、 P、Cl ;+11

2 8 1

+15

2 8 5

3

、; HCl>PH

5.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2)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3.元素周期律

6.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

变规律。

会考考纲:

1.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2.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B)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A)

4.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学习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重要作用与价值( A 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

电子层结构的关系→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三)课堂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至今已经发现了100 多种元素,人们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其编排起来,得到了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而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以又将元素周期表称之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直观地反映了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

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2.进行新课

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交流与讨论: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

每个周期各有多种元素?元素周期中,纵行称之为族。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族?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第 1 周期(共种元素)

第 2 周期(共种元素)______(个)

周期第 3 周期(共种元素)第 4 周期(共种元素)

(个横行,个周期)

第 5 周期(共种元素)______(个)

第 6 周期(共种元素)

第 7 周期,目前发现种元素) ______(个)②族

主族(个;用表示)

副族(个;用表示)(个纵行,_个族)

族(个,共列)

___ __族(个,共列)

练一练:找出氯、硫、钠、铝,氖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所在的周期和族),分析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的关系。除氖元素外,其他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有什么关系?

①氯、硫、钠、铝,氖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氯:第周期、第族;硫:第周期、第族;钠:第周期、第族;

铝:第周期、第族;氖:第周期、第族

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关系是:。

活动与探究:下表是Ⅻ A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的难易程度和热稳定性,根据表中所

提供信息,探究下列问题。

Ⅻ A 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和热稳定性

元素

F Cl Br I

气态氢化物

H2与 F2混合,在H2与 Cl 2混合,H2与 Br 2 混合,H2与 I 2混合,加形成的难易程度冷暗处剧烈化光照或点燃加热时发生化热时化合,同时合并发生爆炸时发生爆炸合又分解组成HF HCl HBr HI 热稳定性很稳定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1.你认为Ⅻ A 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变化有什么规律?

2.试分析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有何变化?

问题解决:

1.Ⅻ A 族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加,金属性,非金属性。

2.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2.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

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

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失

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同一周期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练一练: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

律。

ⅠⅡⅢⅣⅤⅥⅦ

周期

1

2 B

3 Al Si

4 Ge As

5 Sb Te

6 Po At

7

问题解决:

①用虚线画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界线

②在图中 4 个箭号旁的方框中分别用简要的文字说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

③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写出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符号(放射元素除外)。

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

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那么,元素周期表有何应用呢?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P9 页内容,总结一下元素周期有何应用,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测元素的,预测其;

②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找到,如等;

③在过渡元素(和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

金材料。

3. 小结

4. 巩固练习

1.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的()

A.最外层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B.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

C.次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D.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2.元素 X 的原子有3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4 个电子。这种元素位于周期表的()A.第 4 周期Ⅲ A族B.第4周期ⅦA族

C.第 3 周期Ⅳ B族D.第3周期ⅣA族

3.某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2个电子,该元素是

()

A .一定是IIA 元素B.一定是金属元素

C .一定是正二价元素D.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

4.同主族相邻周期的A、 B 两种元素所在周期分别最多可排m和 n 种元素,且 B 在 A 的上周期,当 A 的原子序数为x 时, B的原子序数可能为()A. x―n B. x+ m C. x―m D. x+ n

5.紧接在氡下面有待发现的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是

A. 109B. 118C.136 D . 137

()6.下列内容决定于原子结构的哪部分

①质量数决定于;

②原子序数主要决定于

③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

7.A 元素原子M电子层上有 6 个电子,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

① B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② A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③ A、 B 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名称为

B 元素与 A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 B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该物质在无色火焰上灼烧时火焰

B 元

色。

8. A、B、 C、 D、 E 五种主族元素所处周期表的位置如右图所示。

已知 A 元素能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AO2, AO2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

且 A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则 A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位于第周期、第族,A的氧化物除了AO2外还有;

D元素的符号是,位于周期、第族;B与氢气反应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E 单质的化学式,与C具有相同核外排布的粒子有

(至少写出两种)。

9.主族元素A、 B、 C、D 都是短周期元素,A、D 同主族, B、C 在同一周期, A、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 B 原子少 2 个,且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 A、B 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以体积比2∶ 1 完全反应,生

成物在常温下是液体。此液体与 D单质能剧烈反应生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阳离子。

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元素符号A____,B____, C____, D____。

②写出 B 单质与 D 在加热反应后生成物质的化学式

③写出一种有A、 B、 C、 D 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参考答案: 1~5: D 、 D、 D、AC、 B A 的单质。所得溶液中含有与氖原子

6、原子核 ( 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7、+11

281 ;第三周期第Ⅵ A 族、第三周期第Ⅰ A 簇;硫化钠、黄

点燃

2HCl 、 I 2、 K+ ( 或 Ca2+、 Cl -、 S2- )

8、 16、三、Ⅵ A、 AO3、F、第二、Ⅶ A、 H2+Cl 2

9、 H、 O、 C、 Na; 2Na+ O2 △

Na2O2; NaHCO3

5. 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3)

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6.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第一单元复习课

一、基础知识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把电子层数目相同各种元素,按排成横行;再

排成纵行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

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共个周期(、、短周期;、、

长周期;不完全周期)。

2.族:

①由构成的族,叫做主族;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②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族到族10个纵行,包括了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③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周期表共18 个纵行(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三个纵行))。

元素周期律

1.含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2.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稀有气体除外)

②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

③原子半径的比较: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稀有气体除外)

同主族: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

④离子半径的比较: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

核外电子排布不相同时(均为稳定结构),电子层数越多,半径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②对于主

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 =主族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O、F 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 H及无负价元素除外)

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8 ( H、 O、 F 除外)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同周期从左到右(稀有气体除外):元素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对应的单质与酸或水置换出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

性,碱性;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对应的单质与酸或水置换出氢

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预测元素的性质:常见的问题是给出一种常见的主簇元素或尚未发现的主族元素,

推测该元素及其单质或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解答问题关键是根据元素所在族的熟悉元素的

性质,根据递变规律,加以推测和判断。

2.启发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农药、半导体、催化剂等)

“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三角关系”

1.位置与结构关系:原子序数=质子数;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

2.结构与性质关系:电子层结构与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子得失难易、化合价的关

3.位置与性质关系:同位置——化学性质相同,同主族——相似性、递变性;同周期

——相似性、递变性。

【例 1】A、 B、 C为短周期元素,它们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B、 C 两元素原子序数

之和是 A 元素的原子序数的 4 倍,则 A、B、C 的元素符号分别: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 A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 B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___________, C 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A 的氢化物分子式为

_________;B、C 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分子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它们的酸性 _______比 ________强。

【例 2】 X 和 Y 的原子序数都小于n,则 Y 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18,两者都能组合化合物X2Y3,已知X 的原子序数为

()

A、 n+11

B、 n- 5 C 、n+3 D 、 n- 6 【例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⑴写出下列元素符号:①,⑥,

⑦,11 。

⑵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最不活泼的元素是。

⑶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性最强的是,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者之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碱,写出三

⑷在这些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原子半径最大的

是。

⑸在③与④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

⑹在⑧与 12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

【例 4 】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都可以按照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

出各组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六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内。

元素组例外元素其他元素所属编号(1) S、 Na、 Mg、 N

(2) N、 P、Sn、 As

(3) K、 Ca、 Al 、 Zn

(4) Cu、 Fe、 Ag、 Ca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①主族元素,②过渡元素,③同周期元素,④同主族元素,⑤

金属元素,⑥非金属元素。

一、选择题

1.钛( Ti )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钛元素的同位素2246 Ti 、2247 Ti 、2248 Ti 、2249 Ti 、2250 Ti 中,中子数不可能为

()

A. 28 B. 30 C.26 D.24 2.据报道,16667 Ho 可有效地治疗肝癌,该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A. 32 B .67 C . 99 D . 166

3.周期表中 16 号元素与 4 号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 4 倍的是()A.K 层电子数B.最外层电子数C.电子层数D.次外层电子数4.某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 n,则下列论断正确的是()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可确定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C.可预测该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

D.该元素原子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5.与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B.核内中子数

C.次外层电子数D.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6. n mol H2与 n mol T2气体不同之处是

A.物质的量 B .原子数7.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差值可能为C .质量 D .体积

( 相同状况

)

A.6B.12 C. 26 D.30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钠的金属性比镁强B.溴的非金属性比氯强

C.硝酸的酸性比磷酸弱D.水的热稳定性比氨强

9.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A. x+2 B. x+4 C. x+8 D.x+18 ()10.现行元素周期表中己列出112 种元素,其中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A.第 4 周期B.第5 周期C.第六周期D.第七周期

11.元素周期表中前周期最

7

周期的元素数如下,请分析周期表与元素数的关系,然后预言第

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

8

()

周期 1 2 3 4 5 6 7

元素数 2 8 8 18 18 32 32

A.18B. 32C. 50

12.科学家预测原子序数为114 的元素,具有相当稳定性的同位素,它的位置在第IVA 族,称为类铅。关于它的性质,预测错误的是D. 64

7

周期

A.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4 B.它的金属性比铅强

C.它具有+2、 +3、 +4 价D.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13.下列各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是M的原子序数为

37 的

A.B.C.D.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B.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相同

C.同主族元素的电子数相同D.同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15.己知元素砷(As)的原子序数为3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B .砷元素是第四周期的主族元素

C.砷原子的第 3 电子层含有18 个电子D.砷的氧化物的水溶液呈强酸性

二、填空题:

16.金属性的两个标志: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金属对应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非金属性的三个标志:与氢气的化合反应越容易,非金属性

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越物(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

;非金属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

17.根据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⑵第 3 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是;

,非金属性最强的

元素是;

⑶VIIA 族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

⑷铷、氯、锗三种元素中,适合作半导体材料是18.1999 年是人造元素丰收年,一年间得到第,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是;

114、116 和 118 号三个新元素。按已知

的原子结构规律,118 号元素应是第________周期第 _________族元素,它的单质在常温常

压下最可能呈现的状态是__________(气、液、固选一填入)。近日传闻俄罗斯合成了第166 号元素,若已知原子结构规律不变,该元素应是第_________周期第 ________元素。

19.有 A、B、 C 三种元素,已知 B 和 A 形成的化合物BA 中, A 的化合价为-1,B 和 C 形成的化合物B2C, A、B、 C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都小于18。

⑴写出各元素的元素符号: A 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⑵写出 A 单质与 B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15: B、A、 D、 D、 D、 C、 C、 BC、 B、 C、 C、 D、、

B、 A、 BC 16、强、强、强、强、强

17、 Cs 、F; Cl 、 Cl ; At 、 At ;锗

18、七、 O、气、八、ⅥA

19、 F、 Li ( Na)、 O; 2F2+ 4NaOH=4NaF+ O2↑+ 2HO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答案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A D A B C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C B D B B D 三、填空题(每空2分) 21.(1) NaHCO3 ==Na++ HCO3-(2) H2CO3 H++ HCO3- (3)NaHCO4 ==Na++ H++SO42-(4)CaCO3==Ca2++CO32- 22.问题1: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问题2:C(金刚石、s)==C(石墨、s):△H== —1.90kj/mol. 23.(1)正向(2)BD (3)n(D)>0.6mol,n(C)=1.8mol,n(D)>0.5mol。 24.(1) E NaClO ,I NH3。(2) Cl2+2OH-==Cl-+ClO-+H2O 。 高温高压 (3) N2+3H22NH3 催化剂 (4)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气体和阴离子通过,防止了氢气与氯气混合发生危险,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四、实验题(每空2分)

25.(1)锥形瓶溶液颜色交化,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且30s不变。 (2)酸碱指示剂自身为有机弱酸碱。 (3)0.1288mol·L—1。(4)①③,②④。 五、计算分析题(6分) 26.(1)否当a=3时,b=6,该温度下不存在pH=6的一元强碱(1分) (2)否 a=5时,Va>Vb(V a=103a—14Vb),与题意不符 (3)3.5<a<4.67(2分)。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年4月期中联考高二化学双向细目表 题型序 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 值 难度实际难度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选择题1 考查点电荷及库仑定律√ 3 0.8 2 考查库仑的贡献√ 3 0.8 3 考查电场强度的概念√ 3 0.7 4 考查电场线和磁感线√ 3 0.65 5 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 3 0.7 6 考查电容、电动势、电流单位√ 3 0.8 7 考查电流强度计算√ 3 0.8 8 考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 3 0.8 9 考查焦耳定律实验√ 3 0.7 10 考查磁场方向√ 3 0.65 11 考查物理学史事实√ 3 0.8 12 考查安培定则√ 3 0.65 13 考查左手定则√ 3 0.65 14 考查磁感应强度概念√ 3 0.7 15 考查洛伦兹力方向√ 3 0.7 16 考查磁化与退磁√ 3 0.8 17 考查磁性材料应用√ 3 0.75 18 考查安培力计算√ 3 0.65 19 考查安培力受力分析√ 3 0.6 20 考查电磁感应发现√ 3 0.8 21 考查电磁感应条与法拉第定律√ 3 0.6 22 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 3 0.8 填空23 考查元电荷√ 2 0.8 24 考查电容光焕发√ 2 0.7 25 考查电能计算√ 2 0.7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铝铁铜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铝 教学目标 1.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难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 一、金属与合金 常温下,除汞外是液体外,其余的均为固体。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均为电和热的良导体。 五.合金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①合金的性质不是各成分金属性质的总和 ②合金的熔点、密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低. ③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大. ④合金的化学性质也和各成分金属不同.最早的合金是青铜,最常见、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钢. 2.特点 二、铝 (1)铝在常温下能很快被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因而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2)跟酸的反应 非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强氧化性酸: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3)跟碱的反应 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该反应可理解为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2Al + 6H 2O = 2Al(OH)3 + 3H 2↑ Al(OH)3 + NaOH = NaAlO 2 + 2H 2O 简写为:2Al + 2H 2O + 2NaOH = 2NaAlO 2 + 3H 2↑ (4)与氧化物的反应: 铝热反应:2Al + Fe 2O 3 ==== Al 2O 3 + 2Fe 2Al + Cr 2O 3 ==== Al 2O 3 + 2Cr 特点: 放出大量热,使生成的金属呈液态。本质:铝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应用:焊接钢轨和冶炼某些难熔金属(如V 、Cr 、Mn 等)。 (5)制法 1)铝土矿制备铝的步骤和原理: 步骤:铝土矿 溶解 过滤 酸化 过滤 (NaAlO 2) (Al(OH)3 ) 灼烧 电解 铝 高温 高温 过量NaOH 溶液 过量的CO 2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题集(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全套同步练习 目录 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苏教版必修2) (3) 1.1.2元素周期律(化学苏教版必修2) (7) 1.1.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 1.2.1离子键(化学苏教版必修2) (18) 1.2.2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化学苏教版必修2) (23) 1.3.1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化学苏教版必修2) .. 27 1.3.2不同类型的晶体(化学苏教版必修2) (31) 2.1.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苏教版必修2) (36) 2.1.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苏教版必修2) (41) 2.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苏教版必修2) (47)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50) 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化学苏教版必修2) (52) 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苏教版必修2) (58) 2.4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 64 3.1.1天然气的利用甲烷(化学苏教版必修2) (67) 3.1.2石油炼制乙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3) 3.1.3煤的综合利用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8) 3.2.1乙醇(化学苏教版必修2) (82)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85)

3.2.2乙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88) 3.2.3酯油脂(化学苏教版必修2) (94) 3.2.4糖类(化学苏教版必修2) (98) 3.2.5蛋白质和氨基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2) 3.3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6)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109) 4.1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2) 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114) 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114) 4.2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5) 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19) 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20) 专题一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2) 专题一综合检测答案 (126) 专题二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8) 专题二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1) 专题三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3) 专题三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7) 专题四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9) 专题四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44)

【精品推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 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v1.0可编辑可修改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失去2乂“ I I TOO -1 2KBr + Cl 5— B 乓十 2KC1 I 卞 得到羽L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化綁 硕卜奸 金属氧化物 非全屈氧化靭 (碱性氧化物) 「 氧化还原反应

(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还原剂T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 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一一只有氧化性,如Fe3+、H2SQ、KMn?等; 中间价态一一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I2等; 最低价态一一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I-、S2-等。 (3) 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 ?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 ? CI2 Br 2 I 2 S --------------------------------------------------------------------- ?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 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 16HCI (浓)=2KCl + 2MnCI 2 + 5Cl 2? + 8H 2。 MnO + 4HCI(浓)=△= MnCI 2 + CI 2? + 2H 2Q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Q> MnQ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女口:2Fe + 3CI 2 = 2FeCI 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I 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二)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 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 () c B t ? ? = () n B V t ?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 A(正方向)=V A(逆方向)或n A(消耗)=n 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集 通用(精品教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在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共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2的四个化学方程式。 [板书]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类型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 +、++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高温 点燃 高温

[板书]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在++反应中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那么此反应是否属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在以上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上述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在+反应中,对于镁来说,的反应是氧化反应,那么有还原反应存在吗?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是氧化反应的说法是片面的。 [设问]究竟如何理解反应中的还原反应? [思考]+、a+lal、+ll三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阅读]阅读课本有关反应类型的内容。 [总结]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分类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它只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种类对化学反应的一种形式上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反应,即说它没有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而从得失氧角度.....划分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样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如在 反应中无氧的得失,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 [布置作业]预习并思考。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类型 .基本反应类型 . 得氧 点燃 得氧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