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

如果说中国发现了一处史前古迹或者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新菜外国人并不会吃惊;但是如果说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不但是外国人不少国人都会问:这可能吗?

一、中国能创立自己的经济学派吗?

这完全是可能的。18世纪末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人在18世纪70年代创立了古典西方经济学。18世纪末大革命以后法国工业革命兴起法国人在19世纪初创立了新经济学派。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工业革命后来居上德国人于19世纪末创立了自己的经济新学派——新历史学派。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首位20世纪初美国人创立了自己的经济新学派——制度学派。

目前世界处于工业革命以后的一个新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的高技术产业化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年增长率超过8%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两番以上已经位居世界前5大经济实体、世界第3大贸易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17%。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国际经济学家公认的经济奇迹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创立自己的新经济学派呢?

二、对中国经济成就的分析

中国为什么取得了这样巨大的经济成就呢?对这个原因的分析研究及研究中发现的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点的总结就是创立中国经济学的基础。

1. 改革:史无前例的数量巨大、创造性强的廉价劳动力的解放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人类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数量如此巨大的、数以亿计的、创造性被压抑了两千年的廉价劳动力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无可比拟的原动力。

同时如何在1/4世纪内保持了这种创造性今后将如何继续保持这是中国经济最值得研究的问题。维系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社会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经济学创新的主要方面。

2. 开放: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充分利用

中国在这1/4世纪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中国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了世界的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无论是资源还是产品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规模上都超过了英国早期的工业革命和美国的工业化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广阔天地。

同时如何在1/4世纪内持续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如何在今后永续利用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也是中国经济最值得研究的问题。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科技进步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经济学创新的主要方面。

3. 巨大的海内外华人投资

海内外华人在长达1/4个世纪内对中国经济持续的投资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本动力。这也是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和美国工业化时期吸引海外投资所不能比拟的。

如何在今后持续吸引这种投资不断改善其结构而且形成良性循环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创新的重要方面。

4. “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

中国在扬弃前苏联计划经济学说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各学派的思想“摸着石头过河”制定了自己的成功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指导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这正说明中国已经有条件也必须创立自己的经济学用以在今后指导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循环经济学的特点

新循环经济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1. 为什么叫新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是西方经济学家创意的名词早期称为“Circular Economy”后来又叫“Recycling Economy”作者用了一个不同的英文“Recycle Economics”“Recycle”实际上是“再循环”的意思比“Circular”更能反映经济学的含义但又不像“Recycling”过分强调经济运行而是强调经济学原理。鉴于西方已有人写了“循环经济”之类的书而作者的循环经济学又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称为“新循环经济学”比较好。

2. 新循环经济学是实践的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是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从经济实践中解决“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指导。

3. 新循环经济学是发展的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创立的。它只是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概念和思路显然是不完善的。发展是新循环经济学不变的原则。

四、新循环经济学的创新部分

新循环经济学的创新可以简单总结为在基本经济学问题上从一变二从一变三从二变三从三变四老3R变新3R五个转变。

1. 从一变二——修复生态系统创造第二财富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富只有一种——社会财富即满足人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休闲和战争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基础设施;而新循环经济学认为还有另一种财富——自然财富就是人类处于其中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修复和维系生态系统也是创造财富这也是生产的目的。或者说生产有两个目的:创造社会财富和修复自然财富。

2. 从一变三——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经济大系统把科学技术大系统视为假定条件不致力于研究其发展变化把自然生态系统视为“外部”

解决自然生态问题是外部性问题。而新循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要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然生态也不再是外部而且要研究三个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关系。

3. 从二变三——研究资源循环

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有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或称资源)。西方经济学对资本循环有充分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指导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循环也有许多研究和成果如“8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和“退休制”等。但是西方经济学对短缺自然资源的循环却很少研究。新循环经济学认为面对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现状经济学应着重研究资源循环。

4. 从三变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有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资源。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在今天高科技迅猛发展、高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应当加入科学技术这一要素它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发展中将成为第一要素改变人类经济。科学技术也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要保证。

5. 从旧3R变新3R——合理需求可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体系

新循环经济学是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有较大的发展。尤其在循环经济著名的清洁生产三原则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

减量化(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使之合理化。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应该满足的是需求而不是“欲望”把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概念扩展到“知识人”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然资源供需平衡。

再利用(reuse)。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循环(recycle)。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

新循环经济学在以上新3R的基础上创立了“循环经济”方程。

由此可见新循环经济学在“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经济学主要问题上与传统西方经济学及其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延伸——循环经济都有差异与发展因此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学。

五、作者与新循环经济学

作者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学应用数学出身。在农场当过拖拉机手和分场办公室负责人在工厂当过车工和技术组长亲历过农业和传统工业经济生产; 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出国的访问学者目睹了西方国家后工业化的转型亲历了受控热核聚变能利用实验工程的应用研究。对人类经济的农业、工业、后工业化三个阶段的亲历和东西方经济实际状况的比较使作者对经济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创立新循环经济学是建筑在14年亲身实践基础之上的。

作者对经济学认识的根本转变是在1979年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接触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后。作者在亚、欧、非、美、澳五大洲66个国家现状的考察真正认识了世界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严峻形势;对发达国家后工业化的考察在法国6年、瑞典1年到美国和澳大利亚3次、英国和意大利5次、日本和德国都达8次之多真正认识了后工业化和循环经济;对中国33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考察全面认识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发生和发展。作者创立新循环经济学是建筑在26年广泛、深入考察基础之上的。

作者是技术经济学博士自1984—1986年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经济发展”项目开始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门高技术与环境顾问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资源委员会研究室主任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

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作者创立新循环经济学是建筑在21年研究基础之上的。

2020年(财务知识)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

(财务知识)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学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循环经济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壹门交叉学科,需要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知识,进壹步划分仍涉及哲学、植物和动物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循环经济系统时,经常使用物质流分析(分析资源利用效率)、生命周期分析、环境管理体系等工具。循环经济作为壹种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壹门系统科学。 循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按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的壹门科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和传统增长模式的区别于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当作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壹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消费性产品,另壹端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是线性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要求于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壹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物质代谢或/和共生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近年来不仅进入了我国中央决策层的视野,也成为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循环经济这壹名词于中国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制定且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除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本身所体现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之外,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案例:典型的卡伦堡模式

2017-2021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及趋势分析

2017-2021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及趋势分析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机遇 (一)循环经济契合“一带一路”科学建设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其自然环境、产业基础等千差万别,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始终保持绿色低碳,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当前,我们应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着力,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科学路径。 1、建设生态廊道,实现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创新。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在传统区域增长极的基础上,依托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城市群和城市带,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比如,就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而言,已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这些城市群和城市带成为所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龙头。当前,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正呈现多点带状延伸、区域连绵发展的态势。“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区域发展的整体布局应坚持生态导向和环境保护原则,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使“一带一路”成为生态廊道。立体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绿色低碳运营管理,充分考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交易市场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城镇规划选址等都要综合考虑地理、地形、气候与环境等条件,力求科学合理,坚守生态底线。比如,在位于“胡焕庸线”以西的我国西部地区,年降雨量大都在400毫米以下,多为草原、荒漠和雪域高原之地。其间也有少数地段形成绿洲,适合进行城镇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承载地、人口的集聚地,但多为孤岛式发展。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区域也有了较快发展。但根据近70年的人口调查,“胡焕庸线”以西人口的增长仍然非常有限。总体看,受生态条件限制,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较低,聚集大规模产业、大规模人口的能力较弱。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的功能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研究产业和城镇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特点和规律,依据各地区具体的自然、经济、历史、空间等条件,以可持续发展和综合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 如果说中国发现了一处史前古迹或者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新菜外国人并不会吃惊;但是如果说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不但是外国人不少国人都会问:这可能吗? 一、中国能创立自己的经济学派吗? 这完全是可能的。18世纪末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人在18世纪70年代创立了古典西方经济学。18世纪末大革命以后法国工业革命兴起法国人在19世纪初创立了新经济学派。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工业革命后来居上德国人于19世纪末创立了自己的经济新学派——新历史学派。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首位20世纪初美国人创立了自己的经济新学派——制度学派。 目前世界处于工业革命以后的一个新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的高技术产业化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年增长率超过8%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两番以上已经位居世界前5大经济实体、世界第3大贸易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17%。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国际经济学家公认的经济奇迹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创立自己的新经济学派呢? 二、对中国经济成就的分析

中国为什么取得了这样巨大的经济成就呢?对这个原因的分析研究及研究中发现的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点的总结就是创立中国经济学的基础。 1. 改革:史无前例的数量巨大、创造性强的廉价劳动力的解放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人类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数量如此巨大的、数以亿计的、创造性被压抑了两千年的廉价劳动力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无可比拟的原动力。 同时如何在1/4世纪内保持了这种创造性今后将如何继续保持这是中国经济最值得研究的问题。维系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社会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经济学创新的主要方面。 2. 开放: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充分利用 中国在这1/4世纪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中国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了世界的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无论是资源还是产品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规模上都超过了英国早期的工业革命和美国的工业化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广阔天地。 同时如何在1/4世纪内持续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如何在今后永续利用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也是中国经济最值得研究的问题。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科技进步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经济学创新的主要方面。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循环经济学1

循环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产品生命周期评价P19:是以产品为核心,分析、识别和评估原材料、生产过程、最终产品或生产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 2、产品生态设计P195:从产品的孕育阶段开始即遵循污染预防的原则,将改善产品队环境影响的努力凝固在产品设计之中。 3、产业共生:是指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4、城市物质代谢P31:是物质、能量、食物等供应给该系统,然后又从城市生态系统中输出产品和废弃物的过程。 5、低碳经济P124: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6、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静脉经济”、第四产业。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 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7、能源消费弹性指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通常用两者年平均增长率间的比值表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或国家GDP增速与能源消费增速的比值,一般用来预测该区域的能源需求量。 8、清洁发展机制(DM)P171:是《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所确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项目为合作载体的机制,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手段。 9、生态工业园P256: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10、碳足迹P147:它是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表征了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11、物质流分析P35:主要是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本依据,从实物的质量触发,将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分为输入、储存、输出三大部分,通过研究三者的关系,揭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 12、原生资源P103:是指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未经人类加工转化的自然资源,即来自自然界的原始资源。cxe 二、简答题 1、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常用的经济手段是什么? 答:1)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财税激励政策(2)其它各国的直接补贴政策,例如:英国的可再生能源财税激励政策、日本的地热发电财税激励政策(3)价格优惠政策(4)贷款优惠政策(5)税收优惠政策 2、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哪几类?并请分别举例说明P264 答:内源自生型:(1)长三角地区——协同优化型(2)珠三角——调整创新型内外共进型:(1)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重组型(2)武汉城市圈——重点突破型外源推动型:(1)柴达木地区——助推跨越型(2)西藏农牧区——原始提升型 外源强制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3、简述产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1)区别:产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尺度有所差别。两者都是运用生态学里的理论来研究经济活动和过程。但产业生态学主要研究产业活动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动和废弃物的排放,研究产业界在降低铲平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环境压力中的作用。产业省国学侧重于研究工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共生发展。而循环经济学主要研究面向资源高效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时间:2008-05-05 14:42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417次 分享到: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并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了各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首次把资源环境问题列为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并提出了循环经济要形成较大规模、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机制,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

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日期:

201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目录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2、中印继续引领增长 3、经济复苏挑战仍存 (二)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 2、工业生产加快,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3、服务业较快增长,景气度持续提高 4、投资增速稳中略缓,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 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 6、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网上零售增势强劲。 7、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结构改善 8、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品价格涨势放缓 9、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10、“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1、全球贸易增长依然缓慢,保护主义阴霾仍在 2、美联储加息及缩表动向,给世界经济带来新风险 3、各国债务风险继续上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尚显不足 2、民间投资依然比较乏力 3、金融风险有所显现 4、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 5、南北分化态势显现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继续改善。发达经济体总体复苏平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普遍回暖;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继续引领增长。但全球复苏并不平衡,结构性强劲增长仍未出现,依然面临不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1)美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但增速仍差强人意。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状态,占美国经济比重约七成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强劲。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按年率计算增长1.4%,高于此前预计的1.2%。市场预计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将高于首季。 (2)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虽弱于美国,但增速已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为近10年来最佳表现。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1.9%。除希腊外,欧元区成员国均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经济正增长。德国仍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最主要引擎。 (3)日本经历了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据日本政府统计,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2.2%,连续5个季度保持增长。不过,日本仍未彻底摆脱滞涨阴影,缺乏持续增长基础。政府债务高企、劳动力短缺、消费低迷等因素将给日本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循环经济学作业

循环经济学 姓名:傅祥棣班级:动力热能1101 院系:京江学院一.名词解释(30分) 1.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 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2.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3.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4.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 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5.3R原则(the rules of 3R)是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的简称。 6.循环经济学:是由传统经济学和现代生态学碰撞、融合,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 学发展观的促进下逐步向前发展的。它仍然是一个多种学科、多种理论交叉的“边缘”理论,它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系统论等。 二.问答题(70分) 1.试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性特征。 答: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 单向的线性过程,其结果是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而垃圾和污染却日益增长。其 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强度,环境负荷强度在速率上成正比,形成典型的“三高一低“模式,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利用。而循环经济按照3R原则,形 成典型的”三一高“模式,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初次资源开采,最大限度的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2,试述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及其科学特征 答;研究对象是基于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协调运动的规律,方法和工具,简言之,就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科学特征:循环 经济是以“自然–人类社会-空间“三维视角为研究切入点;是深层生态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循环经济学与财务知识分析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循环经济学与财务知识分析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循环经济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知识,进一步划分还涉及哲学、植物和动物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循环经济系统时,经常使用物质流分析(分析资源利用效率)、生命周期分析、环境管理体系等工具。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是一门系统科学。 循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按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的一门科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增长模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当作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消费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是线性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物质代谢或/和共生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近年来不仅进入了我国中央决策层的视野,也成为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循环经济这一名词在中国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除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本身所体现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之外,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案例:典型的卡伦堡模式 卡伦堡是丹麦的一个滨海小镇,是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成功的典范。所谓工业生态系统,是指将生态学中动植物在一系统内共存共生的原理应用于工业活动中,形成一个企业“链”。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不同的企业通过“废弃物变原料”的贸易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的主体工业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关于循环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指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 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首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 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 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 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 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发展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目标问题———生态环境和资源 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当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在技术层面上实 行试点,面临着很多困难,涉及到对经济增长、就业与环境之间的深层 次矛盾问题,需要对若干理论实行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有效推动。 1.关于污染治理的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对污染的定义可表述为外部不经济,也就是未签订契约就将生 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这个角度说,污染是违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规律而形成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源于生态环境没有作为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 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只能由国家 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当政府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

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学 1、绿色循环低碳产业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循环经济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都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适应性社会。 三者的共同点:理论基础一脉相承、技术手段和追求目标具有相似性,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都考虑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性,都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平衡。 2、城镇循环发展体系 农村循环型城镇,是在农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原理以及自然生态规律的循环经济方法所建立的具有非线性生产模式的产业循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及生态保障系统,通过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管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良性循环体系,形成生态高效的产业、科学协调的管理机制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现代城镇。 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各产业内部形成的循环经济模式;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两种或多种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沼气、秸秆等废弃物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模式;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运行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的困境;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并不经济;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困境。 3、绿色生活方式 指以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精)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2010-11-30 04:25:22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 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财务知识)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循环经济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知识,进一步划分还涉及哲学、植物和动物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循环经济系统时,经常使用物质流分析(分析资源利用效率)、生命周期分析、环境管理体系等工具。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是一门系统科学。 循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按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的一门科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增长模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当作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消费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是线性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物质代谢或/和共生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近年来不仅进入了我国中央决策层的视野,也成为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循环经济这一名词在中国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除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本身所体现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之外,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案例:典型的卡伦堡模式 卡伦堡是丹麦的一个滨海小镇,是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成功的典范。所谓工业生态系统,是指将生态学中动植物在一系统内共存共生的原理应用于工业活动中,形成一个企业“链”。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不同的企业通过“废弃物变原料”的贸易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的主体工业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

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2011年5月河北学刊May.,2011第31卷第3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31No.3 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叶梅 (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伴随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制约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寻求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中国;发展模式;选择 [作者简介]叶梅(1968—),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1)03-0159-03[收稿日期]2010-12-16 循环经济利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高速、持续发展,经济总量有了巨大的增长。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入循环经济作为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一、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循环经济概念于1990年代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念倡导阶段(2002年)、国家决策阶段(2002—2005)、全面试点示范阶段(2006年以来)。 首先,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公众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前提。树立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作出努力,更需要公众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中国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或通过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鼓励单位和个人树立循环经济观念;二是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对循环经济进行广泛宣传,使民众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循环经济纳入了国家决策层面。中国政府意识到当前经济模式对环境资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加严重。通过一些积极的举措,如制定法律法规,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在社会、企业中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已经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及战略目标,并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 再者,组织试点示范。中国已在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四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重点行业领域在推广循环经济上,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循环经济,对于加快中国产业化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在中国,循环经济从理念引入、理念倡导到具体实践这一过程还不长,但围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已经出台了不少单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1],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但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仍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其他保障措施。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虽然有许多原则和做法比较全面地体 9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