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冷疗法适应症与禁忌症

冷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软组织急性扭挫伤早期、关节炎急性期、骨关节术后肿痛(2)疖肿、蜂窝织炎、急性乳腺炎等软组织感染早期 (3)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拔牙后反应及渗血等 (4)偏头痛、神经痛等 (5)高热、中暑等 (6)痉挛等 禁忌症 (1)心绞痛或其他心功能障碍、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及血管拴塞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开放伤口或皮肤感染缺失等 (3)雷诺现象、冷变态反应者、对冷过度敏感者、致冷血红高蛋白尿等 (4)红斑狼疮、肝肾功能不全、恶病质等全身状况较差的情况(5)再生的周围神经 (6)慎用于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者 (7)慎用于老年人及婴幼儿等产热或保温能力较弱、温度调节功能较差者 石蜡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损伤及劳损:软组织扭挫伤、腱鞘炎、肩关节周围炎、外伤性

滑囊炎、滑膜炎、肌肉劳损、肌纤维组织炎等 (2)关节功能障碍:骨折或骨关节术后关节挛缩、关节纤维性强直等 (3)外伤或手术后遗症:瘢痕增生、粘连及浸润等 (4)各种慢性炎症:慢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盆腔炎、神经炎和神经痛、胆囊炎等伤口或溃疡面愈合不良及营养性溃疡等 禁忌症 高热、昏迷、急性化脓性炎症早期、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结核、恶性肿瘤、出血倾向、开放性伤口、感染性皮肤病、孕妇腰腹部、对石蜡过敏者 湿热袋敷疗法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亚急性、慢性损伤和炎症: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肌纤维组织炎、肩关节周围炎、慢性关节炎、关节纤维强直、坐骨神经痛等(2)电刺激前的预热:以增加皮肤的导电性 禁忌症 急性炎症、发热患者、恶性肿瘤、急性出血(如发生于急性创伤时的出血)、心功能不全、老年体弱者和小于4周岁的小儿、外周血管疾病、放疗后失活的组织 热流疗法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局部疼痛、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关节僵直、肌肉痉挛、水肿、非风湿

护理学冷疗法的应用

冷热疗法 概述 冷疗法的应用 热疗法的应用 概述 (一)概念 冷、热疗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从而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二)冷、热疗法的效应 1.生理效应冷、热疗法使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发应,其效应是相对的。 2.继发效应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产生与生理反应相反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继发效应。如热疗可使血管扩张,但持续用热30~45分钟后,则血管收缩;同样持续用冷30~60分钟后,则血管扩张,这是机体避免长时间用冷或用热对组织的损伤而引起的防御反应。因此,冷、热治疗应有适当的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如需反复使用,中间必须给予1小时的休息时间,让组织有一个复原过程,防止产生继发效应而抵消应有的生理效应。 (三)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1.方式因水是一种良好的导体,其传导能力及渗透力比空气强,因此同样的温度,湿冷、湿热的效果优于干冷、干热。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病变部位和治疗要求进行选择,同时注意防止冻伤、烫伤。 2.面积冷、热疗法的效果与面积大小有关。冷、热应用面积较大,则冷、热疗法的效果就较强;反之,则较弱。但须注意使用面积越大,病人的耐受性越差,且会引起全身反应,如大面积热疗法,导致广泛性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若血压急剧下降,病人容易发生晕厥;而大面积冷疗法,导致血管收缩,并且周围皮肤的血液分流至内脏血管,使病人血压升高。 3.时间冷、热应用的时间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其效应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如果时间过长,则会产生继发效应抵消治疗效应,甚至还可引起不良反应,如疼痛、皮肤苍白、冻伤、烫伤等。 4.温度冷、热疗法的温度与机体体表的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对冷、热刺激的反应越强;反之,则越小。其次,环境温度也可影响冷热效应,如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身体温度时,传导散热被抑制,而在干燥冷环境中用冷,散热会增加,热效应会增强。 5.部位不同厚度的皮肤对冷、热反应的效果不同,皮肤较厚的区域,如足底、手心,对冷、热的耐受性大,冷、热疗法效果也较差;而皮肤较薄的区域,如前臂内侧、颈部,对冷、热的敏感性强,冷、热疗法效果也较好。 6.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居住习惯、肤色等影响冷、热治疗的效应。 冷疗法的应用 (一)目的 l.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 冷疗可使局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减轻局部充血;同时冷疗还可使血流减慢,血液的黏稠度增加,有利于血液凝固而控制出血。因而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 2.减轻疼痛

临床成分血的输注及护理

临床成分血的输注及护理 【关键词】成分血;输注;护理,, [关键词]成分血;输注;护理 Nursing of Clinic Composition Blood lose to note Key words:Composition blood; lose to note; Nursing 1 临床上常用成分血种类添加剂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输成分血和输全血一样,也有发生输血传染病的危险,患者因此而担心害怕在所难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风险二者的关系,做好解释工作,并做好输血前患者各种传染性指标检测工作,让患者放心。 2.2 严格查对制度

在抽血做交叉配血及输注过程中,认真严格地查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床号、住院号、血型及输注成分的种类,确保输血安全。 2.3 输注过程中的护理 2.3.1 红细胞输注及护理 输注前需将血袋轻轻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匀,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洗涤红细胞是开放性制备的,故应尽快输注,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 ℃条件下保存24 h;最好用Y型管的输血器输注:输注中途不畅时,可通过Y型管将生理盐水移入血袋以稀释红细胞。血液输完时,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壁上的余血,且不应与其他药物混合输用;大量快速输血时,除血液要适当加温外,还要对输血的肢体进行保暖,以消除肢体静脉痉挛,并注意给患者保温;血液加温一般在32 ℃,绝不允许>38 ℃,最好放在现代专用血液加温器加温,也可直接将血液浸入35 ℃水中,但必须由专人不断摇动和测试水温。2.3.2 血小板输注的护理 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

冷沉淀输注常识

冷沉淀输注常识 来源:院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1-08-10 阅读数:2783 1、何谓冷沉淀?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冷沉淀是将新鲜冰冻血浆置4℃条件下融化,待其融化至尚剩少量冰渣时取出,重离心移出上层血浆,剩下不易融解的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冷沉淀与最后剩下的少量血浆(25ml 左右)即刻置-30℃冰冻,有效期从采血之日起为1年。 冷沉淀含有5种主要成分:丰富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粘连蛋白)以及因子ⅩⅢ。 2、主要成分的含量 从200ml全血分离出的新鲜冰冻血浆(100ml±10%)制备的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含量≥75mg;Ⅷ因子含量≥40IU,通常称为1单位冷沉淀。 从400ml全血分离出的新鲜冰冻血浆(200ml±10%)制备的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Ⅷ因子含量≥80IU。 3、冷沉淀有哪些临床适应征? 冷沉淀适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ⅩⅢ缺乏症病人。有时冷沉淀也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等病人的替代治疗。 4、冷沉淀治疗甲型血友病的剂量如何计算?为何只适用于儿童及轻型成年病人? 冷沉淀用于甲型血友病的剂量按每单位冷沉淀中含因子Ⅷ40IU计算。通常轻度出血(单纯关节出血及软组织血肿)给10-20IU/Kg体重;中度出血(口腔底部出血及拔牙等)给20-30IU /Kg体重;重度出血(胸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给50IU/Kg体重。维持输注的天数需根据病情决定,最短维持3天,最长可达14天。 由于成人中、重度甲型血友病出血的病人所需冷沉淀的剂量较大,容易导致循环超负荷,所以只适合儿童及轻型成年病人治疗。成年中、重度出血的甲型血友病病人最好选用因子Ⅷ浓缩剂治疗。 需要说明的是,每袋冷沉淀中所含因子Ⅷ的含量差异较大,如按各地每年抽样质控平均每袋因于Ⅷ含量来计算剂量,则比较合理。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进展

30?综述?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进展 张冬青,汪德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1070(2010)01-0030-03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0.01.011 冷沉淀是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1~6℃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沉淀在血浆中的冷不溶解物质,并在1小时内冻结而制成的成分血,对血友病A出血疗效显著。近年来,冷沉淀及其制剂不仅用于治疗血友病,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 1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1.1在先天性凝血因子Ⅷ和vWF缺乏或减少中的应用血友病A是常见的遗传性凝血障碍疾病之一,促凝成分FVE缺乏,为内源性途径凝血障碍,故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形态、PT、T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均正常,AtYlT延长,凝血活酶生成不良,患者需终身输注FVl治疗出血,冷沉淀所含17VI活性较FFP高5~10倍,所以也是国内常用的治疗血友病A出血的重要FⅧ制剂。在血友病A患者手术治疗和预防出血中,冷沉淀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血友病A患者手术时必须将其第Ⅷ因子凝血活性(FVl:C)提示至止血水平,以防手术诱发严重出血。补充FⅧ的原则是大手术前将患者FVl:C提升至50%~100%,小手术前提升至30%一50%,术后继续补充适量FⅧ,使FⅧ:C维持在止血水平,直至伤口愈合,补充FⅧ期间要检测FⅧ:C,以及时调节补充FW的剂量和时间,FⅧ的半衰期为8~12小时,为保证止血效果,应8一12小时输注1次,剂量为首剂的一半。 血友病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内多次出血所致,机制尚不明确。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炎需由血液科与矫形外科合作,需补充缺乏的因子,目的是提高血中凝血因子浓度,达到止血,临床上常用冷沉淀制剂以补充FⅧ。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病因是不能合成正常数量的VwF的分子或合成异常,临床特点为自幼即有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减低,出血类型为皮肤黏膜,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斑、月经过多,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出血、血尿、外科手术后出血不止及产后大出血,关节及肌肉出血甚少见。输注冷沉淀剂来替补VwF,可有效控制或预防其出血。对有血管性血友病的孕妇在分娩前1天和分娩后3天应用冷沉淀制剂,有助于产妇的治疗…。 1.2在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中的应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是治疗DIC出血的重要措施。冷沉淀所含的成分均为DIC出血时所需要补充的,FXⅢ在DIC晚期(纤溶亢进期)可以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变成稳定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可以稳定纤维蛋白凝块,并增加纤维蛋白凝块对纤溶酶的抵抗性,且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有研究表明观察20例多发伤并发DIC早期输注冷沉淀的临床效果,对冷沉淀输前、输后12~24小时和输入3~5天凝血象及D一二聚体水平测定,发现输注冷沉淀后12~24小时及输入3~5天与输注前相比,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增加,D一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因此对多发伤并发DIC患者早期输注冷沉淀可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凝血机制,恢复机体功能¨oo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是伴有罕见的临床症状 万方数据

冷沉淀在我院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冷沉淀在我院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3-03-05T15:01:03.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彭献香林桂花陈依平魏寿忠[导读] 随着成分输血的开展以及对冷沉淀认识的提高,使得冷沉淀在深度烧伤、肿瘤手术、皮肤、角膜疾病、DIC、多发伤和手术创伤 彭献香林桂花陈依平魏寿忠(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宁德市医院输血科> 福建宁德 352100)【中图分类号】R45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060-0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冷沉淀在我院临床的应用情况,了解临床医生对冷沉淀的认识及冷沉淀的供需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我院各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使用冷沉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我院使用冷沉淀的科室中,重症监护室(ICU)使用量最大,其次为胸心外科和泌尿外科;单次使用冷沉淀少于8U的占60.7%。结论我院ICU使用冷沉淀的数量最大,这与该科医生的认识有关,但同时也存在冷沉淀供应不足的缺憾。 【关键词】冷沉淀重症监护室认识供应不足 冷沉淀主要含有Ⅷ因子、VWF因子、XⅢ因子、Ⅰ因子和纤维结合蛋白等凝血因子,在以往主要用于血友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开展以及对冷沉淀认识的提高,使得冷沉淀在深度烧伤、肿瘤手术、皮肤、角膜疾病、DIC、多发伤和手术创伤,自发性气胸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1]。在我院,冷沉淀主要用于手术及创伤急性大出血的止血以及DIC的救治。为更好地了解冷沉淀的使用情况,对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间我院临床用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间从我院输血管理系统中提取使用冷沉淀的资料。 1.2统计方法:按使用科室、数量及使用人次进行统计。 2 结果 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间,我院使用冷沉淀的科室及使用数量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我院ICU使用冷沉淀的数量最多,为62.6%,超过总量的一半,其次为胸心外科和泌尿外科。另外除新生儿科外,单次使用冷沉淀剂量少于8 U的占60.7%,见表2,说明了在冷沉淀的实际使用中少有病历能有足够量使用。 表1 各科室使用冷沉淀的数量及百分率 表2 冷沉淀单次使用量及频率 3 讨论 近年来,我院冷沉淀的使用逐年上升,特别是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常因大出血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并发DIC,其病程中存在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因此补充凝血因子在抢救治疗时非常重要[2]。而冷沉淀中含有的凝血因子的浓度和纯度正好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通过对本院重症监护室近几年DIC病例的调查发现,因在抢救中及时使用了冷沉淀,DIC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以往。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表明了在抢救中若能及时输入足量冷沉淀,将能有效地阻止DIC的继续发展。而我院除重症监护室外,其它科室使用冷沉淀的不足40%,这与个别科室临床医生对冷沉淀使用的认识不够有关。应加强临床医生对成分输血的认识,力求做到科学合理用血。 一般冷沉淀的应用剂量是8U[3]。在我院用血统计资料中,除新生儿科外,单次使用冷沉淀少于8U的占60.7%,这与近年来发生的血荒导致的成分血供应不足密切相关。呼吁血站方面能想方设法,增加采血量,多制备成分血,以更好的满足临床的需要。 冷沉淀的治疗往往需要多人份、大剂量使用,这也增加了经血传播疾病和人白细胞抗原系统同种免疫反应,给冷沉淀的临床应用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因此,临床在决定输注冷沉淀时,应从严掌握输注指征,杜绝不必要的输注,减少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和不良的输血反应。 参考文献 [1]杨乾坤,刘爱萍.3种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效果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724-725. [2]杨乾坤.冷沉淀在抢救重症ICU患者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2):112-113. [3]何子毅,田兆嵩.冷沉淀的临床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2):986-988.

冷沉淀输注在五种疾病中应用的临床分析

冷沉淀输注在五种疾病中应用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冷沉淀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136例冷沉淀输注的病例,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拟定五种疾病分类。通 常1U冷沉淀的容量为(255)m l,冷沉淀常用剂量为每10k g体重输1~1.5u, 使纤维蛋白原水平维持在0.5~1.0g/L。成人出血2000m L,可考虑补充冷沉淀 10u,同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的各相关指标。结果冷沉淀输注在五种疾 病中应用的临床治疗后有效率达94.2%。结论冷沉淀的止血功效逐步被临床认识 并在各类疾病中得到大量应用[1]。 【关键词】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 随着成分输血的规范发展,冷沉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冷沉淀是 由新鲜冰冻血浆(F F P)在2℃条件下,经离心分离得沉淀物,主要含有Ⅷ因子(F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 F)纤维蛋白原(F g)因子ⅩⅢ和纤维结合蛋 白(F n)。目前临床上冷沉淀多用于出血性疾病以及由于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 机制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冷沉淀输注在以下五种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情况资料进行 总结、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集我院输血科保存的冷沉淀输注 资料,按五种情况的疾病归类整理出136份,患者中男79例,女57例,年龄23—86岁,并审核输血申请单中符合输注冷沉淀适应症的指征、临床诊断、病历号、交叉配血等内容统计;再根据病历号找出有输注冷沉淀的病历,核实上述有 关项目,并对临床诊断、手术名称、病程记录中失血情况记录的理由以及相关的 实验检查结果均作了相应记录。 1.2 参考资料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第184号)中 的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为了判断临床应用的疗效拟定出在使用冷沉淀后以下五 种情况的疾病:(1)出血量、失血量大于20%血容量;(2)各种出血性疾病;(3)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 00g / L和红细胞压积低于30%;(4)严重感染;(5)恶性肿瘤,并按受血者输注冷沉淀的适应症及预后情况再一一核实。 1.3 方法通常1U冷沉淀的容量为(255)m l,放置-30℃冻存。冷沉淀常用剂 量为每10k g体重输1~1.5u,使纤维蛋白原水平维持在0.5~1.0g/L。纤维蛋白原 缺乏症需冷沉淀的应根据患者输注前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估算。输注时需在37℃循 环解冻箱内融化,融化后以患者可以接受的速度尽快同型输注。判断疗效时主要 观察患者的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及实验各相关指标等均是重要参考价值,其中 血常规、出凝血、血浆蛋白等检测结果均由检验科提供,存档于病历中。 2 结果 冷沉淀输注在以下五种疾病中临床应用分析见表1 表1 136例冷沉淀输注在以下五种疾病中临床应用后治疗有效率情况 3 讨论 3.1 冷沉淀输注在五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治疗中取得9 4.2%的显著疗效,这与 其包含多种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有关。冷沉淀中含有FFP中大多数的 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FⅧ、Ⅸ、Ⅺ主要参与内源性凝血过程,F g、Ⅱ、Ⅴ、Ⅹ 参与共同过程。当患者的出血、失血大于20%血容量以及各种急性出血性疾病发 生时,患者的血容量、组织间液急速下降,失血量越多凝血因子丢失越多,“晶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成分输血有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这是输血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输注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掌握各种成分血的特点,以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全血和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 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双头输血器)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释并混匀,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内的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保存24h;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尤其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对于有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患

儿应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幼儿也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4~26℃,轻轻振荡;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所以取回后应立即输注(输注前将血袋混匀,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用输血器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应在常温(22±2)℃下保存,并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冰箱暂存;ABO血型同型输注,Rh阴性患者如有条件应输注Rh阴性血小板;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小板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血浆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0℃以下,融化后应尽快取回;输注前必须检查血浆外观,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用输血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浆原则上需同型输注;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浆有特殊要求,一般输注AB 型血浆,应特别注意。 冷沉淀的输注和护理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分析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南充市某医院冷沉淀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而加强冷沉淀的输注管理。方法收集南充市某医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0日2年的冷沉淀的数据,根据临床各科室的使用情况,统计各科室的用量,对2012年~2013年2年的冷沉淀用量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2013年2年本院共输注879.0U,其中A型287.0U(33%),B型190.0U(22%),O型342.0U(38%),AB型60.0U (7%),应用科室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ICU)、心胸外科、普外科等。结论随着医学的发展,冷沉淀的临床应用数量逐年增加,冷沉淀的临床使用范围逐渐变广。 标签:冷沉淀;临床应用 冷沉淀(cryoprecipitate)是FFP在低温(约2℃~4℃)解冻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集制品,主要含有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因子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和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1]。输注冷沉淀的适应症有:①血友病A及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④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⑤局部使用促进创口、溃疡修复。由于冷沉淀制备工艺较为简单,以及国内其他蛋白制品的缺乏,目前冷沉淀在临床应用还较普遍。本文对该院2012年~2013年2年的冷沉淀的临床科室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年~2013年2年冷沉淀输注资料,根据临床各科室的使用情况,统计各科室的用量,对2012年~2013年2年的冷沉淀用量统计分析。 1.2制备及使用方法新鲜冰冻血浆置4℃冰箱过夜,3800r/min离心10min,离心温度4℃,去除上清液,保留下层白色絮状物,每袋体积为(25±5)ml,所制得冷沉淀保存于-30℃,用前37℃循环水浴融化[2]。每一袋冷沉淀的计量标示单位为1U,常用参考剂量为每10Kg体重输注1-1.5U。 1.3统计方法应用该输血科血库管理系统中的临床用血出库明细,统计医院2012年~2013年2年各科室冷沉淀使用情况,并且分析相关特点。 2 结果 2012年~2013年2年本院共输注879.0U,其中A型287.0U(33%),B型190.0U(22%),O型342.0U(38%),AB型60.0U(7%)。现将各科室2012年、2013年冷沉淀输注量分类见表1。

冷沉淀

冷沉淀相关运用介绍 冷沉淀是通过血液分离技术,从新鲜血浆成分中提取的浓缩凝血因子制剂,主要含有五种成分: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其中Ⅷ因子较不稳定,在冷沉淀中Ⅷ因子得到了保存,但这五种浓缩的凝血因子,比新鲜血浆中的浓度高5-10倍。. 以200ml血浆制备冷沉淀为例,可制备成一袋20-30ml 的冷沉淀,其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150mg(正常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为0.75 mg/ml); Ⅷ因子含量≥80单位(新鲜血浆中Ⅷ因子含量≥0.7单位/ ml)。 我们知道:人体凝血系统有两个,一个是外源性凝血系统,一个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正是这两个凝血系统维持着我们人体的凝血和纤溶的平衡。在外伤或出血时能迅速组织止血。但不论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还是内源性凝血系统都是在凝血因子的参与下进行的,而凝血过程又是环环相扣,一当某一个环节的凝血因子缺乏或者异常,就会导致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进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如血友病;DIC。因此,急需补充某种缺乏的凝血因子,冷沉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选择。 冷沉淀的适应症: 1.儿童及轻型成年人甲型血友病;

2.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等病人的替代治疗; 3.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 4.血管性血友病。 冷沉淀的用法及剂量: 1.甲型血友病,伴轻度出血,按10~15单位/kg体重,维持 输用3-14天,具体输注天数根据病情而定,如伴中度或重度出血者最好选用因子Ⅷ浓缩制剂; 2.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的剂量,按1单位/10kg体重,每日输 注一次,维持3-4天; 3.以补充纤维蛋白原为目的,可按11.5单位/10kg体重,可 使血中纤维蛋白原维持在0.5-1.0mg/ml。 输注冷沉淀注意事项: 1.输注冷沉淀需要向输血科提前预约,才能确定冷沉淀输注 时间; 2.冷沉淀在-20℃环境中冰冻保存,输注前通知输血科37℃ 水浴中融化,在4小时内用于患者;未在规定时间内输注即报废; 3.应以患者耐受的速度尽快输注; 4.在补充冷沉淀的同时,不能忽略血小板情况,如血小板异 常,还要注意血小板的补充,否则起不到治疗作用。 输血科 2013-8-13

理疗产品适应症

颈腰椎治疗多功能牵引床 临床应用适应症: 适用于颈、腰椎疾病,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颈椎:颈椎病、椎间关节紊乱症、颈椎动脉扭曲症、颈部韧带钙化症、颈椎自发性(半脱位、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等。 腰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腰损伤引起的腰椎滑膜组织嵌顿及小关节紊乱症、腰椎功能性侧弯、腰椎退行性(肥大性)骨关节病、部分腰椎管狭窄病人等。 中药熏蒸疗法适应症:用于类风湿病、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等及各类皮肤病、美体减肥、对中风、糖尿病及周围血管病变引起并发症、中风及截瘫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有很好的疗效。 极超短波治疗机及微波适应症(高频): 用于组织消炎、止痛,各类炎症、水肿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细胞生长、新陈代谢以及康复理疗。扭挫伤、腰肌劳损、骨及关节退变、关节炎、颈椎病、(小儿)肺炎、胃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亚急性期、慢性期或恢复期。 经颅磁脑病治疗仪 适应症:1、缺血性脑血管病类: 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血栓性梗死、腔隙性梗死;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血三高症、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恢复期; 2、脑损伤性疾病: 颅脑损伤、脑中毒性脑损害、脑脊髓损伤、癫痫、颅脑手术后脑功能恢复; 3、脑萎缩性疾病: 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症、 4、脑功能性疾病: 失眠、心慌气短、记忆力减退、脑疲劳综合症、抑郁症、各种精神性疾病 5、儿童脑瘫类疾病: 大脑发育迟缓、癫痫、智力低下、自闭症、多动症、睡眠障碍、行走困难等。6、亚健康人群: 失眠、记忆力减退、脑疲劳综合症、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血三高症、心脏病、糖尿病等人群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适应证: 头痛、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神经痛、腰腿痛、冠心病等。 痉挛肌电刺激疗法

输注时限

各类血液成分都有储存条件要求,如全血及红细胞类在4±2℃内储存,血浆类及冷沉淀在<-20℃储存,血小板类在22±2℃内储存。血液一旦不在储存条件要求范围内,就有可能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受血者输注后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或输注无效。因为受血者输血时一般是在室温的条件下输注,所以对输血的时间应进行限制。 各类血液制品输注的时间限制如下: 1.全血和红细胞类常在离开专用储血冰箱后30分钟内输注,一个单位的全血或红细胞类血液(200ml制备)2小时以内输注结束,倘若受血者条件允许情况下可40-60分钟内完成输注; 2.机采血小板或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输注以病人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3.新鲜冰冻血浆或普通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在30分钟内输注,如果是成年受血者100~200ml一般应在30分钟以内输完; 4.冷沉淀融化后应在30分钟内输注,输血时以病人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摘要]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有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这是输血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输注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掌握各种成分血的特点,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关键词]成分输血护理安全 1.临床上常用成分血种类 1.1 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这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和抗凝保存液后的高浓缩红细胞,然后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备成的,红细胞压积可高达0.90.保存期随添加剂成分不同而异,一般为21-35天。悬浮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老年、幼儿及手术后需要输血的病人。 1.2 洗涤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过程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血小板也随血浆被去除。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1.3 浓缩血小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而成,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血小板,纯度高,外观

冷沉淀

关天血液成份———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输血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新的血液成份也在不断应用,现特向临床后推广一种新的血液制品――冷沉淀 冷沉淀,指血浆冷沉淀中含有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一些不易溶解的结晶 成分:每袋冷沉淀是由400 ml全血制成,体积为25 ml±5ml/袋,其中主要含有≥80IU 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150mg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粘连蛋白、凝血因子ⅩⅢ等。适应症: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尿毒症、DIC、重症创伤、手术后出血等。 3.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降低: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DIC、重度感染、恶性 肿瘤等重症疾病。 4.不易愈合的创面:下肢溃疡(局部涂敷)、胃十二指肠溃疡(内窥镜导入局部注射、 喷涂)、角膜溃疡(滴眼)等。 使用方法常用剂量为:每10kg体重输注1~1.5单位 注意事项 1.冷沉淀于37℃水浴(不能超过37℃)进行快速融化,融化后必须在4h内输注完毕。 2.冷沉淀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3.必须使用输血器输注。 4.冷沉淀以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为佳,尤其对婴幼儿应掌握ABO同型输注。 5.冷沉淀粘度较大,如经静脉推注,最好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枸橼酸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发生凝集而阻塞针头。如若病情许可,每袋可用少量生理盐水(10~15ml)稀释后经输血器 静脉输注。 6.有时可发生变态反应,如荨麻疹、发热、头痛及背痛等。大量应用血型不相同(容)的冷沉淀常发生溶血性反应(输注ABO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冷沉淀可避免),其程度与剂量有关;有部分患者因反复输注冷沉淀而产生特异性抗FⅧ抗体,致使治疗困难或无效。 7.输注前口服苯海拉明25mg或静注氢化考的松50mg,可预防冷沉淀的变态反应。 使用情况:目前大医院使用的比较多,对大出血性休克,预防DIC方面治疗效果相当好,希望我院临床能适当推广应用 , 输血科2012-12-11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 20世纪60年代冷沉淀被pool博士发现,1964年首先应用冻融沉淀法从血浆中提取出来白色沉淀物。因富含FⅧ、Fg、Fn等凝血因子,而用于HA、Fg 缺乏、凝血因子ⅩⅢ缺乏和vWD等出血性疾病治疗,是现代成分输血的一部分。因其纯度不高,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在发达国家,除非无可先择或紧急情况,并不考虑应用冷沉淀治疗HA、vWD和FⅩⅢ缺乏等疾病。近年来,随着临床输血技术快速发展,该项技术突破传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除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的治疗,还有报道应用于深度烧伤、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激发的口腔溃疡等病的替代治疗。现将冷沉淀组成和作用机制,制备方法,规格与储存,在临床中的应用,输注剂量及注意事项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冷沉淀制品能更好地服务与临床。 1冷沉淀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抗血友病球蛋白(FⅧ)是由FⅧ促凝活性、FⅧ促凝抗原、FⅧ有关抗原和FⅧ有关的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等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可加速F Ⅹ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FⅢ的释放和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加快。生物体内半衰期在8~12 h,变化较大。纤维蛋白原(Fg)由肝脏合成的,在凝血过程中,由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其含量增多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都加快。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起到加快止血、改善微循环、防止出血的作用。纤维结合蛋白(Fn)又称纤维连接蛋白,1974年国外开始研究发现的,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和组织液中,分子量约450 KD,由两条相似的A链和B链组成的二聚体高分子糖蛋白。有促进细胞粘着、上皮细胞移行、纤维蛋白交联,抗感染、抑制细菌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提高白细胞活性、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控功能,为上皮修复营造环境条件等多种生物活性。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SF)即XⅢ因子存在于血小板及血浆中,经凝血酶切除部分肽段后被激活为XⅢa。在血小板血栓收缩蛋白作用下,形成不同于软凝块的稳定纤维蛋白网,此网状结构收缩,伤口边缘彼此靠近,易于伤口闭合。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重要的血浆成分,正常人血浆中vWF约为10 mg/L。vWF与因子Ⅷ结合,作为载体起到稳定因子Ⅷ作用,还能与血小板膜GPⅠb-Ⅸ复合物及内皮下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黏附,也能结合GPⅡb-Ⅲa,参与血小板聚集、止血过程。 2冷沉淀的制备有两种方法[1] 2.1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将新鲜FFP置室温约5 min,待双联袋导管变软后,置于2℃~6℃水浴箱融化,融化到1/2多时,将未融化的血浆捏散成碎冰块加速其溶解,但若冰块过大,会造成冷沉淀容量超标[2]。调控水温,恒定在4℃继续融化。约2 h后,尚存少许碎冰块时取出配平,离心(3000 g 10 min)温度0℃。下层(25±5)mL血浆和白色沉淀物即冷沉淀。 2.2水浴虹吸法制备方法将新鲜FFP置室温约5 min,待双联袋导管变软后,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冷沉淀的临床应用 冷沉淀(Cryu) 1)冷沉淀是在1~5 ℃条件下将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当剩少量冰渣时,经离心移去上层血浆,剩下不易融解的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主要含有第FⅧ、VWF、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等。含Ⅷ因子活性80~100IU;纤维蛋白原约250-300mg。 2)规格:一个单位冷沉淀由400ml全血中提取,每袋约20~30ml。 3)保存:-20℃以下保存一年。 4)作用:补充Ⅷ因子、纤维蛋白原。 5)常用剂量:凝血因子需:10-20IU/kg (约6-10U/50kg ), 纤维蛋白原:8-10U/成人/次,儿童2U/10Kg 6)适应症: ①儿童及成人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②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第FⅧ缺乏症。 ③严重创伤、烧伤、严重感染、白血病和肝功能衰竭时,引起的获得性纤维 结合蛋白缺乏患者。纤维结合蛋白是机体的一种调理蛋白,当水平下降明显时,可使单核巨噬系统机能受抑制,从而导致吞噬功能降低。 ④手术后出血:DIC、重症创伤等患者的替代疗法。 ⑤用于治疗口腔及胃溃疡:总有效率为97.5% 。 7)临床应用: 冷沉淀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结合蛋白(Fn),Fn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二聚体分子量约450K,由肝细胞产生。血浆Fn以单链的可溶性形式存在,在组织修复、免疫调理、细胞迁移和粘附等许多重要的细胞生理功能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已有的文献表明,外源性Fn 对肺炎、呼吸窘迫综合症、感染创面修复等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Fn具有免疫调理和组织修复作用的大分子糖蛋白,可有效提高肺部炎症区域的白细胞活性,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对细菌、免疫复合物和受损组织碎屑及其它有害物质颗粒的清除,减少肺微血管的栓塞,明显减低肺血分流和死腔通气量。 Fn同时还具有维持血管完整性,从而减轻肺水肿,改善肺部微循环的作用,因此适用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辅助治疗,特别是早期治疗,对于提高疗效、缓解病情、减轻肺部纤维化有所帮助。使用Fn后48小时即可见到明显的效果。

冷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精选干货)

冷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1)软组织急性扭挫伤早期、关节炎急性期、骨关节术后肿痛 (2)疖肿、蜂窝织炎、急性乳腺炎等软组织感染早期(3)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拔牙后反应及渗血等(4)偏头痛、神经痛等 (5)高热、中暑等 (6)痉挛等 禁忌症 (1)心绞痛或其他心功能障碍、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及血管拴塞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开放伤口或皮肤感染缺失等 (3)雷诺现象、冷变态反应者、对冷过度敏感者、致冷血红高蛋白尿等 (4)红斑狼疮、肝肾功能不全、恶病质等全身状况较差的情况 (5)再生的周围神经 (6)慎用于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者 (7)慎用于老年人及婴幼儿等产热或保温能力较弱、温度调节功能较差者 石蜡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损伤及劳损:软组织扭挫伤、腱鞘炎、肩关节周围炎、外伤性滑囊炎、滑膜炎、肌肉劳损、肌纤维组织炎等 (2)关节功能障碍:骨折或骨关节术后关节挛缩、关节纤维性强直等 (3)外伤或手术后遗症:瘢痕增生、粘连及浸润等 (4)各种慢性炎症:慢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盆腔炎、神经炎和神经痛、胆囊炎等伤口或溃疡面愈合不良及营养性溃疡等...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禁忌症 高热、昏迷、急性化脓性炎症早期、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结核、恶性肿瘤、出血倾向、开放性伤口、感染性皮肤病、孕妇腰腹部、对石蜡过敏者...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湿热袋敷疗法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亚急性、慢性损伤和炎症: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肌纤维组织炎、肩关节周围炎、慢性关节炎、关节纤维强直、坐骨神经痛等...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电刺激前的预热:以增加皮肤的导电性 禁忌症

冷沉淀输注操作规程

冷沉淀输注操作规程 冷沉淀是FFP在低温(1-6℃)解冻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缩制品,主要含有因子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因子XIII和纤维结合蛋白。由于冷沉淀制备中缺乏病毒灭活过程,导致患者使用后感染病毒的风险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该制品已经较少应用。目前冷沉淀在我国临床应用还较普遍。 一、适应证 (一)血友病A及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 冷沉淀适用于儿童、轻型成人血友病A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因子Ⅷ缺乏症(获得性因子 Ⅷ缺乏症)患者。冷沉淀中的因子Ⅷ浓度相对FFP高,我日从200ml全血制备的冷沉淀中含有因子Ⅷ≥40IU,每单位的容量为20-30ml。由于受患者总血容量的限制,不可能大量使用,只能用于所需输注剂量小的患者。对于中、重度血友病A患者,每次需要补充的因子Ⅷ量大,宜首选冻干的因子Ⅷ浓缩剂或基因重组的因子Ⅷ浓缩剂。 (二)血管性血友病 由于目前缺乏vWF浓缩剂,因此血管性血友病(vWD)的治疗目前主要选用冷沉淀。vWD主要是vWF的量的缺乏或质的缺陷导致。采用冷沉淀输注以补充外源性的vWF,可以有效地改善出血症状。但血小板型vWD患者,输注冷沉淀不能有

效改善病情,应选择输注血小板制品。 (三)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纤维蛋白原消耗增多(如胎盘早剥、死胎滞留和术后纤溶活性增强等)等患者,由于体内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或质量缺陷,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此时,首选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治疗;在没有 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时,可选用冷沉淀制品。由200ml FFP制备的冷沉淀中含有纤维蛋白原 150-200mg. (四)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 纤维结合蛋白是重要的调理蛋白。在严重创伤、烧伤、严重感染、皮肤溃疡和肝功能衰竭时,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可明显下降。冷沉淀制品可用于上述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的患者。 (五)局部使用促进创口、溃疡修复 冷沉淀中富含纤维结合蛋白,也可在局部外用,以促进创口、溃疡组织的修复。局部喷洒主要用于角膜溃疡、大面积创面、伤口及部分难愈合的溃疡面,但可能增加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二、剂量和方法 (一)剂量

输冷沉淀常识

适应症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尿毒症、DIC、重症创伤、手术后出血等。 3.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降低: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DIC、重度感染、恶性肿 瘤等重症疾病。 4.不易愈合的创面:下肢溃疡(局部涂敷)、胃十二指肠溃疡(内窥镜导入局部注射、 喷涂)、角膜溃疡(滴眼)等。 方法及内容量剂 1.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用量手术病人或有严重出血灶者应将FⅧ水平提高到50%,一般患者可将FⅧ水平维持在30%。对出血未止的患者每12h追加输注1次,剂量为首次的1/ 2.用量计算方法:①经典方法:剂量(U)=(期望值-现有值)×血浆容量(ml); ②简易计算法:将血浆现有FⅧ:C值视为0,每输注4U/kg体重可使血浆FⅧ活性水平提 高10%。 2.FN水平低下患者的冷沉淀用量 (1)大剂量法:一般每次15mg/kg体重,即一般成人1次需输注15袋冷沉淀。 (2)维持法:给予5-7mg/kg体重。即一般成人每次输注冷沉淀5-7袋。 注意事项 1.冷沉淀于37℃水浴(不能超过37℃)进行快速融化,融化后必须在4h内输注完毕。 2.冷沉淀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3.必须使用输血器输注。 4.冷沉淀以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为佳,尤其对婴幼儿应掌握ABO同型输注。 5.冷沉淀粘度较大,如经静脉推注,最好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枸橼酸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发生凝集而阻塞针头。如若病情许可,每袋可用少量生理盐水(10~15ml)稀释后经输 血器静脉输注。 6.有时可发生变态反应,如荨麻疹、发热、头痛及背痛等。大量应用血型不相同(容)的冷沉淀常发生溶血性反应(输注ABO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冷沉淀可避免),其程度与剂量有关;有部分患者因反复输注冷沉淀而产生特异性抗FⅧ抗体,致使治疗困难或无效。 7.输注前口服苯海拉明25mg或静注氢化考的松50mg,可预防冷沉淀的变态 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