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画

认识中国画

认识中国画

人类绘画艺术体系中的中国画大大区别于西方的油画、水彩画,这种根植于中华民族母体文化的造型样式,确实让西方人大大费解,且不说“意到笔不到”的联想空间,也不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绘画理念,单纯用几种石色、汁色来表现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就足以让西方人领略到博大精深的深邃艺术内涵了。

西方绘画艺术主要以写实为主,用丰富的颜色调和技巧来抒发画家的情感,东方的绘画艺术则以写意为主,这种“意”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描摹,而是画家对生活、物象的抽象认识,流出画面空间给观众,让观众继续画面的“再创作”,如果说西画是告诉观众什么,那么,中国画则是让观众领略什么,画家此时祈求的是一座和观众沟通的桥梁,渴望和观众交流,建立心灵互动的关系。

风雪烟云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素材,中西方艺术家们对冰雪的绘画表现一直没有令人惊叹过,无论表现力极强的水彩、还是塑造力丰富的油画,至今尚没有让人满意的冰雪画问世,历览中国美术发展历史,历代绘画表现冰雪的作品不少,但表情、表意的冰雪画还是难以让人折服,这里是画家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有机结合(天人合一)的探索。

好的绘画作品的标志,是画面后一定有“善”的力量,这是一种内在的“张力”,这样的作品带给人的是祥和、吉瑞;相反,有些画表现的是丑陋,画面后有一种暴力和邪恶之气,透过画面,人们会感到焦躁、不安,甚者会给人带来厄

运。

画家未必然,观众未必不然。。。。。。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胡晔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特点和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的分类: 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 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和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了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 3.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4. 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中国文化中的国宝之一。中国画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也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走进于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以前接触过小写意,它比较注重用墨,强调画者的个性发挥。因此,写意画的绘画时,可以纵笔挥洒,墨彩飞洋,能够很直接的抒发画者的情感。这次初次解除了工笔画,深深感受到工笔画是一种锻炼人细致和耐心的画法,每一笔线条的气息都要顺畅,都要柔美,有质感,有连贯性。中国画的用线历经上千年的锤炼,,加之毛笔和墨这种特殊的工具,使线本身的表现力变化万千,无比丰富。只有把具有抽象美意趣的线条与造型的形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线的表现力更加自由的变现出来,把主观的情,意象的形,表现的线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中国工笔画追求的境界。 两位老师在教学期间,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并做示范。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实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国画给我的感受是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情,欲速则不达,要自己慢慢体会。虽然,这段短暂的学习暂时划上了句号,回想起来感觉很短暂也很留恋。同时,学习的道路还在继续,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虚心求学,好好学习中国画。学习中国画的兴

趣会一直支持着我,因为我们还在路上。 我最初对国画的认识是,画家寥寥几笔就画出了生动的画面,盛开的牡丹,有神的山水,雀跃的竹林,圣洁的荷花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电视、书本、报纸、画展。而这些也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但它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反复寻找着生命的起源,苦苦寻觅着心中的向往。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它的深远,它的博大,也许是我今生都无法彻底的探索,,即使是这样我也会全心全意地去寻找、去发现、去创作。 其实国画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国画传统美的概念是上留天下留地,繁儿透,空儿厚,水墨容情,色泽单纯,一般不超过三四种,这是一种淳朴而有充满无限灵气的自然美。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向往的是一种复杂的美,绚烂多彩的美,既有西方的色彩又有东方的纯朴。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首先我学会了赏析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好画一定要有境界,有一种延伸到画外很远的地方的韵味儿。这就是老师常和我们讲的画外吧。还有老师给我们讲从一幅画仿若能看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我受此启发,觉得看一幅画仿佛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这个说法我也赞同。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说一个人注重自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对意境的渲染是水墨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意境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意境的内涵及其表现来探讨欣赏水墨画中的意境美,以及画家如何让实现对水墨画意境的营造,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继而中唐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刘禹锡对境的美学范畴做了最明确的规定: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了二十四种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总结了前人成就,结合西方美学的观念建立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叶朗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境学说的发展又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古至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意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意境也由一种审美范畴提升至美学精神。 二、水墨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还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在水墨画中,塑造意境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它不是满足于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临摹,而是画家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去表现无限的感情,塑造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意境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的完美统一,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水墨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看出,有意境的水墨画要剪取客观事物中的精华,而决非像图经一样罗列排序,不能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应表现出作者感情与思想。清代石涛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在水墨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画家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因为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以景载情,就能以形写神,传达出水墨画的精髓。 因此,水墨画中的意境的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水墨画中意境美的体现 水墨画中的意境美,是由画家在水墨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具备的两个条件所组成: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在诗画同源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水墨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得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得认识 -----胡晔 中国画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得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得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得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得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得中华民族特色、特点与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得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就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得分类: 简单得来讲就就是两大类:工笔与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得分类很复杂: 从画得内容来瞧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得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得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得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与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得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得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与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得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得发展阶段 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得急剧变化、域外文化得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得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得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得把握,并提出了一定得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得观念,她画人物吸收了天竺得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得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得“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她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得特点,有曹衣出水得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得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得六法为主要得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得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与气韵得方法,就就是中国画意象与写意得表现。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对中国画的理解

传统的魅力与现代的冲击——浅谈对国画的理解 国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绘画。它是汉族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也叫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艺术产物。古往今来出现了许多国画大师也留给我们大量精美的作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是国画这块瑰宝却始终如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为它痴迷。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不少年轻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国画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这个进步的时代华丽的撞击在一起了。传统的国画表现形式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讲究传神达意的方法,着重体现画面所传达的精神、意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儒家风范,温文尔雅却胸怀天下,古朴豪放却意义深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现代国画艺术家,他们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中对光影、虚实、体积构成的研究成果,创作出一批批精美的化作,如徐悲鸿,李可染。齐白石等等都是为世人敬仰的画家。融合型的现代中国画,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空间,在这一点上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来对传统和现代吹毛求疵的,作为一名学油画出身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使我不仅对西方油画也对咱们博大精深的国画艺术有深深的景仰,闲暇时也会翻开画册,提笔临摹。我今天写这些,主要的原因在于个别学生对于国画艺术的不正确理解,觉得国画很“古老”。当然这也不是在说所有的人,主要是前些日子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问他们以后想学什么专业,大家的回答大多数都是设计啊,油画啊之类的,而想学国画的寥寥无几,大家一提到国画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不管是传统的国画也好还是现代的国画也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文明历史的珍贵财富,时代在进步中国画也在进步,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流派体系,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的创新下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体系,而每一位大师都是在扎实的传统国画基础上另辟蹊径,开陈创新,给人们带来一副又一副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厚重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我们不能为了接受新式的画法和教育就遗忘他。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的国粹。千百年来国画一直在不断发展,而其传统的艺术精髓仍一脉相承,永葆其强劲的生命与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至今,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都悬挂着大幅国画。名家名作还作为国宝赠品在外交活动中起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国画表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表现出凌寒斗雪的铮铮傲骨;兰,表现出生于幽谷,不取媚于人的崇高美德;菊,表现了不畏寒霜,不怕艰苦的高尚情操;竹,象征着高风亮节的清雅风范,这些,正是中国人最崇尚的精神品格。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功夫。所谓“书画同源”,也就是说,国画必须以书法的笔墨功夫来表现作品的精神。中国的汉字,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论哪个时代,何种字体,都可以超越时空,起到记录、保存和交流思想、文化的作用。然而,汉字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审美价值。汉字成为一种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国画必须运用中国书法的毛笔和墨汁,才能表现出笔墨的苍劲与骨力以及笔飞墨舞的潇洒神

国画学习感悟

国画学习感悟 南关小学王树梅 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加入了潍城区教研室组织的国画学习,在王伟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还学习了画工笔画。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

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学习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许多专业的老师,他们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段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王伟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欣赏与认识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独创。它以我国所特有的绢、宣纸、毛笔和墨,绘景抒情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村料与表现内容上也具有新的发展。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独特贡献。下面,我谈谈我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笔墨之美。追求意境,这和中国诗词的发展息息相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这句诗中让人看到一幅壮丽的画。同样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是作者内心的渲泄。祝允明说过“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真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其难哉。”创意难,意在何处?意在反映万事万物里所包含的某种道理,所以中国绘画特别强调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能动精神,倘若画家在其作品中真的把握住客观对象的本质,则绘画的境界即显出很高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不同在于我们用线条来表现,它的每一点每一笔都有表现力。一代宗师潘天涛所绘的画中,可看到许多线条组合的画面,几乎每一点每一线都可成为一张精彩的画,使人百看不厌。虚实问题对于中国也比西洋画重要。中国画的“虚”为留白,西洋画则仍为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讲,留白比填色更难。这一切的种种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 中国画按内容分,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战国时,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人物画,唐朝时达到了顶峰。著名的人物画家有顾恺之、吴道子等。 山水画是表现山川美景的画种。它产生于秦代,隋唐时成为独立的画种,宋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山水画家有李思训、王维、唐寅等。 花鸟画画的是自然界中的花卉、鸟兽、鱼虫。南北朝时出现了花鸟画,宋代走向成熟。著名的花鸟画家有擅长画花鸟的朱耷、擅长画竹子的郑燮、擅长画鱼虾的齐白石等。 中国画按画法分,主要有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的特点是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一笔一笔画得非常细致,尤其注重细节的描绘;写意画是一种概括、夸张的画法,要求用简单的笔墨画出事物的神韵,虽然笔墨简单,但意趣生动,表现力特别强。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1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能够承担或承受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__________。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__________。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渲染:__________。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书画 获奖感言

书画获奖感言 书画获奖感言参考 “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付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黄山谷这首诗体现了自然而悠游的生命状态。禅家的境界要求绝虑凝神,空无一物,而我却更多地喜欢思考生命的存在。岁月摇落,流年星转,转眼间已进入了人生的盛年。尤其是作为一个艺人,艺术上的追求、个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究,许多问题就会凸现出来,让人无法回避。 沈从文先生说过,一个人想证明他的存在,有两个方法,其一是从事功上由别人承认而证明;其二是从内省上由自己感觉而证明。年轻时,我们都曾那么地关注于别人的认可,少年情怀,激扬澎湃。然而人一旦过了青春这个年纪,韶华如水,岁月悠悠,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终究会离去,更多的内省也就显得多么重要! 四十不惑,经历了岁月的磨蚀,如今的我,开始喜欢上了健康而秩序的生活。为艺之道,在乎明心见性,是一种心性的自然流露,真实地去记录自己的生命状态,愉悦了自己,并通过展览让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受活”,在笔会的切磋交流中相互满足,由满足而相互激励,“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体会鲜活的生命激情在滋润着心田,而艺术的生命也必将在这无常变幻中越发充盈完满。 且让我们弘扬“兰亭雅集”的人文精神,跨越时空的间隔,

与古人对话,向经典学习,洗尽铅华,点燃智慧的心灯,面朝大海,勇荡艺舟双楫,在书画艺术的“水立方”中尽情遨游,朝着“春暖花开”的理想彼岸进发! 书画获奖感言 十届全国展的获奖,是我始料未及的。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80后的年轻作者而言。 八年前,我曾怀揣着我的书法梦想如朝圣般去西安观摩八届全国展。那时我就曾有过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念想:有一天我也要站在全国展领奖台上! 从此以后,我便面对法帖如至尊,抚去晨光摹月阴。因条件所限,便买旧报纸练习。练后再卖,卖后再买。就是那一张张旧报纸陪着我在经典法帖中流连沉醉,守旧怀古。直到现在,条件虽好却也依然如昔! 我平时很少创作,只是临帖。有时虽因求之不得而苦恼,却也乐此不疲地坚持并实践着。性情偶发时,也把临帖当成创作对待。比如:将《书谱》写出《韭花帖》的散散落落,把二王手札写出怀素般的连绵不绝等等。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可以意与古会,下笔有由。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是幸运的: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有书友的交流指导,有丰富的媒体资源让我们借鉴学习,有众多赛事让我们崭露头角。 圆得当年痴人梦,痴人今犹在梦中。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课题第11课认识中国画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一课充满中国画魅力的课程,本课的编写,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同时,花鸟画借物抒情、山水画意境深远、人物画形神兼备等艺术特色,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国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小学生眼里,用毛笔、墨和简单的色彩就能进行创作的中国画是非常神奇的。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认识和欣赏中国画的基础上,能初步了解艺术特色,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墨色的调和方法,感受并体验中国画中用笔用墨的基本发法及其独特的美感,进而体味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学生前期在“欣赏评述”领域的积累使其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感受,同时在其他美术领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已知的反思和生成,对中国画形成性的认识。 分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魔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得到传承和发展。 分层教学目标发展性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得到传承和发展。 基础性目标 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 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 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 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 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 画笔法和墨法,并可以随 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教学准备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等 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小班化》活动设计意图

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意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

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

感悟中国画

感悟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作为一门民族艺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会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创造了辉煌的民族绘画史,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中国化艺术由于地理、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西方的不同,而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具有浓厚的民族性、悠久的历史性和优秀的传统,在绵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浮星泛月的长江大河。历代杰出的画家,犹如璀璨的星斗,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留下的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艺术所独具的魅力,不仅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引以为豪,也为世界人民所瞩目和喜爱。 西方艺术思潮的进入,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民族文化艺术的强大优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西方艺术这个参照系的映照下亮出了它独特的光辉。诚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崇拜西方艺术,轻视名族传统的倾向。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正经受着强烈的世界现代文化的碰撞。如何恰如其分地介绍与发扬民族艺术精华,做到去其陈腐﹑别开生面,确是一大难题。

在对中国画接触和研究不足的前提下,我们往往会对中国画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它是一门陈旧的﹑过时的和不科学的艺术。确实当我们看熟了那些陈陈相因、毫无生机、气韵全无的山水画;千篇一律、单调无聊、弱不禁风的仕女画;生意索然、毫无情趣、竞相模仿的花鸟画,觉得我们民族绘画并不怎么值得我们热爱和自豪。画家的署名也许不同,朝代也许各异,但那平凡烂熟的风格、格调却无大的异处。 但是,我们民族绘画是有优秀传统的。“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绵延浩荡发展数千年,数不清的名族艺术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代代相传,光耀千古,形成了能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系和文化理论体系,是不能一笔抹杀的。中国画在绘画内容、题材、工具、笔墨、色彩、构图、章法和写生创作上,都与西画不同。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艺术规律、美学思想及风格特点。 花鸟画,是东方的特有画种,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西方有两个画种也画花鸟,一个是静物画,一个是标本画。静物画是瓶子里插上花,将死山鸡挂在墙上,将死鱼放在盘子里,名称也起得好,既然是静物,当然是死的东西。标本画如我们在动物园和植物园的指示牌上所见到的,它的着眼点放在形上,只起标识的作用。 这些画的特点是只重视被画物的外在形态,对内在精神是不刻画的。而中国花鸟画则不仅重视形和色,更重视的是内在精神,要求画活,有生命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养育自己的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自然

认识中国画教案 认识中国画课件

认识中国画教案认识中国画课件 【--教学工作总结】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以下是带来认识中国画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 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 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 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 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

《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 步骤四:题字钤印。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放背景音乐) (四)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一、认识中国画 教学目的: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对于我们美术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 首先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 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山水画在六朝时期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的发展。以前的艺术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现他们都依靠绘画的手艺谋生,绘画是功利的,必须围绕服务对象的要求进行创作,但也不同程度促进山水画的发展

说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十分强调作者的主观因素,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者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画家应当“以情入画”力求“情景交融”,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 欣赏中国山水画我觉得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知会的宝贵结晶,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体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即简练,恬静,含蓄和韵律等 总论,中国画的历史是为了承前启后,我们应齐心协力,使中国画这个传统的画更加繁盛。

水墨画入门培训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水墨画入门培训心得 篇一:中国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画作品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选择了“中国画作品欣赏与基本技法”这门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还学会了画工笔画,水墨画,写意牡丹等。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我明白了赏析一幅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与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这个说法我也很赞同。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一个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气质修养,那么他的笔墨之间一定会少几分浮华,多了几分真美。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 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 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总之,学了这门课,我受益匪浅,既陶冶了情操,又学习了新知识。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