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

《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
《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

《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

(上)

贺俊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与创新创业研究室主任

一、《中国制造2025》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与创新创业研究室主任贺俊。今天我向各位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大家知道去年5月19号的时候,经李克强总理批示,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在我们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中,应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这样的规划,它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是我国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是我国制造业领域第一个超过五年以上长期的行动纲领。

(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1、外部

(1)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时期

这样一个规划,它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是外部。第一,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时期。“十三五”时期,将是美国欧洲等国家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形成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加快推进TPP 和TTIP,也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PP和TTIP它的背景是什么?我们知道2000年,我们开始加入WTO,TPP和TTIP美国积极推动的一个动力在于,中国加入WTO这么十几年的一个回顾和反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它认为WTO体制下,受益最大的是中国,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反而在WTO的框架下没有得到很多的好处,所以他们希望推进TPP和TTIP。以TPP和TTIP为核心,来构建新的贸易和投资秩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已有的WTO框架。

TPP和TTI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它跟WTO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知道WTO对于制造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国际贸易的环节和国际投资部分的环节。TPP和TTIP它是跨越

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领域,深入到了对企业内部经营的影响。包括了对国有企业的比重,对于企业的安全标准、技术贸易的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甚至是环境保护和劳动关系。所以可以看出TPP和TTIP是比WTO范围更广,标准更高这样一个自贸区的协议,是未来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最主要的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大家知道,这几年随着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劳动成本为主的各种要素成本快速的增长,我们劳动生产率的增速,相对劳动成本上升的速度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劳动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现在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有一些产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这样一种转移的趋势它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背后影响的一种驱动的因素是什么?本质上是我们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相对的一个比较。

我们可以从这个图上,大家可以看出来,横轴是制造业人均成本,纵轴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国制造业人均成本,在发展中国家在主要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大致是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大致是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我们可以以泰国为例,进行一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制造业的人均工资是高于泰国的,基本上是1.5到2倍这样的水平。但是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与泰国基本上是相当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仅仅从劳动成本的角度来看,泰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更强的。

(2)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复兴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

第二,我们可以看一下,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复兴制造业的这些一些战略和计划。我们中国制造2025一定程度上来看,其实是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后,一系列的制造业复兴和增强计划一个积极的回应。我们可以看一下,除了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比较多,比如说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像德国的工业 4.0。特别还需要强调的,包括英国和法国这样传统的工业强国,在金融危机以后,也非常注重制造业战略地位的恢复,比如说英国它就开展了制造业技术预见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最后形成了制造业未来这样一个报告,试图在这样一个计划下面来恢复、复兴英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一下,以美国为例子,我们可以看一下,在金融危机以后,它的一系列有关制造业的战略部署。首先大家可能提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复兴它的制造业?现在在媒体上有很多这样的言论和观点。制造业其实在美国的比重中并不是很高,大致是在12%到13%,应该说制造业在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是非常低的一个部门,为什么美国会在金融危机以后,把制造业提升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么高的一个位置?目前国内大多数的观点,更多的还是从刺激经济增长,构筑经济增长动力这样的角度,来看待美国制造业复兴战

略它的一个动机和背景。我个人认为除了刺激经济增长,构筑经济增长动力的考虑以外,美国在金融危机以后复兴制造业最根本的,更为根本的一个动力,在于增强它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这可以有两个简单的数据来看待这个问题。我刚才讲了制造业在美国的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是12%到13%,但是大家知道美国私人部门研发的70%是由制造业部门来产生的。所以从这个简单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出来,制造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部门,但是制造业是美国最主要创新的土壤。所以金融危机其实是促使美国来重新思考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就是随着制造业不断地对外投资和外迁,美国的创新能力受到了损害,包括像光伏、电子等等这样一些行业,不仅仅是制造开始外流,而且它的创新能力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所以美国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复兴它的制造业的。

针对这样一种考虑,美国复兴制造业战略的计划大致是四个方面。一大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美国一致认为很多的技术都是在美国来原创的,但是产业化是在日本、德国,包括中国这样的国家来实现的,虽然美国希望来推进它的产业化,特别是从小市、中市,到大规模市制这样的国家。二,通过新的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等等的工具,来发展新的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系统,包括像3D打印、智能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新材料等等。三,建设更加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分布能源系统、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四,提高能够主导未来产业竞争力的人才潜力。大家现在网络上讲的比较多的工匠精神,美国在金融危机以后,也非常注重工人这种技能的提升。我们讲到工匠精神,大家更多想到的可能是日本和德国,我们知道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精神,有它很强的,或者是非常有效的这种制度基础,包括它的收入分配的机制,包括它的终身雇佣制度。美国我们知道它是个移民国家,它的劳动力流动一直是比较频繁的。所以这样一种高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使得美国这种产业工人技能的积累相对于日本和德国来说,不是很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美国开始意识到了产业工人技能的重要性。他也讲到了在制造业复兴战略里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提出了要调整移民政策,吸引创新者、研究者和技术工人,同时要形成美国自己的产业工人终身学习制度。

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日本除了在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比如说像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等,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以外,在金融危机以后,他们开始加大了对于一些新兴生产装备的这种研发和产业化,其中特别重要的是3D打印。我这特别想强调一下,日本它的3D打印和其他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3D打印有一点思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一方面强调前沿技术的开发,但是他们更强调这种成本的下降和性能的提升,他们希望通过开发这种新的3D 打印技术,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从而使得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快速的扩散和应用。这是他和其他国家很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它一方面强调前沿技术

开发,另外一方面通过强调降低成本,来加快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的扩散应用。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很多沿海地区,包括我们很多产业集群的这种产业转型升级,应该是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它的工业4.0计划,工业4.0计划它本质上一方面是要工业生产制造,由过去的自动化向过去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变,另一方面就是由员工的技能,由过去操作化的技能向一种创造性的技能来转变。

(3)新一轮技术革命: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我们中国制造2025年第三个背景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就是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后面我会专门讲智能制造,所以在这一块我们先略过这一块内容。

2、内部

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背景,从我们内部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生产效率的增速和资本回报下降。第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第三,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下面分别来展开看一下。

(1)生产效率的增速和资本回报下降

我们知道在这几年我们工业增速相对下降,国内也有很多解释。我们如果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们增速的回落,我们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这样态势的回落,其实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长期现象。我们对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一个测算,大家从右边的图上可以看出来,我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不是从金融危机以后才开始下降,而且从2003年以后就已经开始下降,而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其实已经开始是负增长,进入了一个绝对下降这样的通道。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资本回报率。大家从右边这个图可以看出来,大致也是从2003年、2004年开始,我们工业部门的资本的边际产出是下降的。所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工业不仅仅是需求下降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工业生产效率已经呈现了长期或者中长期下降的一种趋势,这是尤为值得关注的,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我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一个意义所在。

(2)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可以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相对比较复

杂这样一个装备系统,简单来说包括机械、传感、控制的,从全球的产业链分工来看的话,目前我们国家在工业机器人这块,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机械部分,而对于这种跟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控制技术和传感检测等等,我们基本上还是依赖进口。我们《中国制造2025》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或者说背景,希望能够在核心关键零部件能够进行突破,所以后面我们也会讲到我们中国制造2025特别强调了“四基”技术的突破。

(3)严重的产能过剩

第三,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以钢材为例,像型材、中厚板、热轧、宽钢带等等中高端产品产能利用率我们现在不足70%。那如果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的规律来看,就是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的时候,应该说是产能基本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的时候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的时候是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的时候是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我们国家高端的钢材产品和电解和传播产品,我们的产能利用率基本都是80%以下,而且有的还不足70%,所以说我们产能利用率应该是处于一个历史的低点。这样产能利用率一个很严重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企业效益的恶化。根据我们的研究,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以下的时候,大概有40%的企业处于亏损是亏损边缘的状态。当企业亏损,我们知道企业创新很重要的一个资金来源是企业内部的流程受益,当企业处于亏损或者亏损边缘的时候,企业没有进行再投资或者是研发投资这样一种能力,当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转型升级。

针对近几年来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的一些状况,包括国际的贸易和投资秩序重构,包括新工业革命加速的拓展,包括国外的有关制造业复兴战略加快的部署。从国内来看,我们生产效率出现了长期下降的趋势,我们核心技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过程中,一些新的技术受制于人。另外就是我们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受到了制约。在这样的一些背景下,我们在去年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希望从深层次一些矛盾解决来出发,来回应国外的一些新的变化,解决我们内部的一些问题。

(二)《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要点

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中国制造2025它的一些关键的政策要点。在这节课上,我们不希望对一些具体的政策文字进行一些这样的解读或者宣讲,我们希望对整个《中国制造2025》它背后的一些战略逻辑和政策思路进行一些梳理,这样大家可能会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中国制造2025》它的一些意图和政策目标。

1、指导思想

《中国制造2025》它的指导思想是希望能够走中国特色新型化的道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跟传统的产业政策非常有差别的一点是明确提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所以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放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的基础能力。刚才我讲到就是我们现在工业的竞争力,我们在集成和装备方面,应该说跟国外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但是我们在一些工业基础技术、基础材料方面,跟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我们以高铁为例,比如说我们高铁在集成,在主机方面,应该说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先进的水平。但是比如说在轴层等等这样一些工业基础方面,我们还需要进口。

另外就是提高综合的集成水平。这我也特别想强调一下《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综合集成水平,综合集成水平其实是相对于过去我们的装配的,我们过去更多的把装配理解为集成,但是集成跟装配的区别在于装配是零部件或者说模块,具有很清晰的这种界面标准;而集成是在界面和模块并没有很清楚的这种界面标准情况下,我们对于架构技术这样一种突破。所以说集成和装配最大的区别在于装配本身并没有架构方面技术的突破,仅仅是模块和零部件这样一个组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装配这样产业,比如说工程机器等等这样的产业,会对成本更加的敏感,同样是装备产品,比如说大飞机,像波音和空客,它同样是装备产品,为什么他们对成本并不是敏感?最主要在于这样复杂的产品,它背后有非常负责的集成技术,也就是架构技术,我们《中国制造2025》也特别强调综合集成水平的提升,通过这样一种能力的提升,使得我们装备制造业对于成本的这种敏感度下降,而我们核心的技术能力提升。

另外就是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过去更多的强调的是研发人才和工程人才。《中国制造2025》特别把高技能的产业工人放到了一个突破的位置,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就是我们除了在制度的完善方面,还突出了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这样一个内容,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比较多的工匠精神、企业家抱负等等的,是一个中国特色制造文化这样一个内容,从而最终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这样一个跨越。

2、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指导下,提出的战略目标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的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25年的时候,制造业整体的素质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

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第二,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的整体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第三,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也就是大概到2050年的时候,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我们定出这样一个目标,它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可以参照一下世界工业发展这样的历史,来看待这样一个目标的合理性。日本,在上世纪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大致是从60年代末期开始的。到上世纪80年代的末期基本完成这样一个转型,也就是说日本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基本上是20年的时间就完成。我们再看一下韩国,韩国是在70年代末期的时候完全了重工业化,开始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应该说到目前为止,韩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样一个任务。所以我们综合参考日本和韩国的经验,通过这样一个三步走的目标,到2050年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这样一个最终的梦想,应该说还是比较务实和现实、客观这样的一个目标。

3、指标

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一系列指标体系中,我特别想强调两个指标。第一,是制造业质量的竞争力指数,就是我们把制造业的质量放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我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家知道全要素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决定经济增长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劳动。另外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它的意义在于,就是它跟全要素生产率比较起来,全员劳动生产率它的意义在于更加突出了劳动者创造的这样一个价值,所以它本质上是突出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所以全员劳动生产率会在未来的我们国家,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我们工业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这样一个核心指标的作用。大家应该充分的关注这个指标它的变动和变化。

(三)《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和重点

1、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来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第一,《中国制造2025》特别强调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我这想强调一下,以企业为主体,它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它最核心的内涵其实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谁,而是说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一种制造业创新体

系。我想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的它最本质的一个内涵。

第二,加强关键技术研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图。我们知道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1+x的政策体系。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后,国家也发布了以工程院牵头发布了我们十大重点领域的技术路线图。我这想强调一下,就是技术路线图这样一个政策工具,对于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和地方的制造业发展,它的一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哪?就是我们千万不要把技术路线图这样一个政策工具教条化,就是技术路线图它不是一个规划,也不是一个技术演进的指导。技术路线图它最本质的意义,或者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国家和地方的创新体系中各种创新主体能够共同来沟通协商,能够对未来的技术路线形成共同的愿景。所以技术路线图与其说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技术路线图本身,不如说技术路线图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大家共同来讨论、沟通,形成技术路线图的过程。是在技术路线图形成的过程中,各种创新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形成共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协调和组织我们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这是技术路线图最主要的作用。

第三,加强设计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国制造2025也特别强调了跟传统的前沿技术,强调了前沿技术之外,特别强调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提出要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设计工具的软件。另外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创新设计集群。下面是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中试基地。我刚才强调的美国的制造业,复兴战略,它特别强调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这样一种能力。我们这个中国制造2025也特别强调,除了企业自己的实验室和小室以外,应该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来建设中试的基地,来打通整个的产业化的链条。

另外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加快建立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在各个国家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我们知道像德国有弗朗霍夫研究院,像中国台湾地区有台湾工研院。像韩国有韩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美国在金融危机以后,加快建设了一批制造业的创新中心,我们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了,要采取政府和社会合作的模式,来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在建设机制上我们特别强调了要以政府和社会合作。有的是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这样一种模式,既保证了我们研发机构的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又保证我们服务的公共性。

最后是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工程数据中心,其实是企业有关于产品,特别是有关于工艺一系列参数和数据这样一个积累,工程数据中心它的意义在于哪?我们现在

讲就是我们中国的工业产品与美国、日本、德国,应该说在功能方面,我们这种差越来越大,但是跟国外,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工业产品的竞争力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等等性能方面,这种性能或者可靠性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工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在中国制造2025里也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提出要重点来建设制造业的工程数据中心,来弥补我们制造业创新体系的短版。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我们这因为后面会专门讲智能制造,所以我们这略过,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

3、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三是强化工业的基础能力,《中国制造2025》特别提出“四基”的概念,“四基”是核心基础零部件,也就是元器件。比如像我们刚才讲到的工业机器人里面的传感器。另外就是先进基础的工艺,另外还有关键基础的材料,还有产业的技术基础等等四个方面的基础能力。

强调要强化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关键共性技术。一方面建立基础工艺的创新体系,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关键共性的基础工艺的研究机构。刚才我们讲到要建立工业技术研究基地,这一块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更主要还是强调的是产品创新和工程化这样的创新。而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更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创新,来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的联合攻关。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试验检测数据和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积累。

另外除了完善我们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来协同发展。应该说《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也是非常有战略高度这样一个政策,来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现在的国内的学术界还是政府,应该说对于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等的关注已经上升了。但是我们现在在认识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什么?我们更多的把基础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看作是一个技术进步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技术进步的过程,我们更多的会把政策的重点和资源的重点,会集中到这样的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和高校等等这样的,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这样的机构。但是其实从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来看,其实大量的掌握这种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关键材料的不是大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而是大量的这种中小企业或者是所谓的隐型冠军。那为什么这样的企业它能够很好的

成长起来?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它的制度体制和产业组织结构。

所以我们讲提升我们“四基”能力,不仅仅是提升我们的技术,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我们的产业组织结构,特别是目前我们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结构。改变这样一个产业组织机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很重要的政策点有几个方面。第一,要反垄断,反不正当的竞争,给中小企业以公平竞争这样的一种环境。第二,更重要在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因为与大企业相比,我们中小企业这种保护知识产权它的能力、它的成本、它的面临的这种障碍是更高的,它的能力是更低的,但是成本和障碍是更高的。所以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更大。从德国和日本这种经验来看,为什么它的中小企业能够成为这种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呢?这是跟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分不开的。中小企业一旦有了这种原创的,在这种技术以后,大企业要么要通过购买专利授权来获得中小企业的技术,要么就是购买中小企业的产品,所以在这样一个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这样前提和体制下,所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四基”,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它的发展的一个背后的制度背景。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四是加强质量品牌的建设。一是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名牌产品,不断地提升企业品牌的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的形象。企业品牌建设,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企业投资的过程,企业为什么要关注自己的品牌,关注企业自身的声誉?一定企业要有这种永续经营、长期经营的这样一种抱负,或者这样一种意愿。这样一种意愿的形成,应该说是跟企业信用的积累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了,要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的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将质量的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并且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所以我们是通过这样一种制度来促使企业来关注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另外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方面,《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了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借鉴日本的经验来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我们在讲到质量管理特别想讲一点,就是我们质量管理既是一个技术的过程,但更是一个管理的过程,这一点可能是目前我们很多企业或者是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的。我们去各地调研发现我们中国很多企业的生产装备的先进性,跟国外比起来应该说已经没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在如何更好的运用装备方面,跟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这种复杂的生产装备,对这种人的培训和生产管理方面,我们还非常落后。所以《中

国制造2025》也战略性的提出了,要加强质量的管理,而不仅仅是新的生产装备的应用。

我们这可以举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生产管理,它在提升质量方面这种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以MIT为代表的高校开发出了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对于整个工业的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知道,到了七八十年代时候,日本的数控机床技术开始超过美国,美国到了80年代就开始研究,就是为什么数控机床技术在美国来发端,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被日本所赶超?美国学者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美国的企业家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的美国的学者和企业家就去日本考察。但是对日本的这种实地考察,让美国的企业家和学者非常的惊讶,惊讶的地方在于哪?就是他们去了本日本以后,发现其实日本的机床企业大量的生产装备,其实是没有美国先进的,而且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落后于美国的。为什么日本生产的装备不如美国,但是他们能赶超美国?为什么他们的数控机床能够获得更好的市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日本机床研发它的生产组织体系跟美国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美国的数控机床它的这种研发的这种体系是这种线性的研发体系,也就是研发部门研发出来新的产品以后,然后来交给技术部门来进行产业化。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技术部门是没有参与的。这样的一种体制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科学家在开发数控机床的时候,它会让数控机床尽可能的复杂,让它的功能尽可能的多,因为科学家他们有一种完美注意这种倾向。他希望他所开发的产品应该是理论上非常完美的,能够实现他所想到所有的功能。但是由于开发部门对于产品功能的这样过度的追求,所以当产品设计方案交给技术部门的时候,技术部门它的产品这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而日本它的数控机床开发的模式是产业的开发部门和技术部门在产品设计的阶段就同时的参与。他会在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之间取得一个非常好的平衡,也就是虽然它的功能,相对于美国的数控机床的功能更少,但是他在产品的性能方面会优于美国,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竞争力。所以我们从数控机床,日本对美国的赶超这个案例里,大家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就是说生产管理方式,对于企业,对于产品的质量,对于产品的竞争力是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们中国在强调质量管理以外,我们《中国制造2025》还强调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另外我们还提出要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应该说它也是一个基础技术这样的机构。我们知道产品质量除了过程的这种管理以外,后端这种检验检测也是提升产品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一,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二,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的产业政策和规划里面强调的内容。那《中国制造2025》在强调这些内容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要推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随着我们国家制造业整个体量和规模的扩大,我们再制造,也就是基本材料在制造业内部再循环、再利用,这样它的这种可能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使用的这种再制造、再利用的效率会越来越高。所以再制造产业,未来会是我们绿色制造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

6、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中国制造2025结合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要求,和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这样一种需要提出了十大产业。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三,航空航天装备。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七,电力装备。八,农机装备。九,新材料。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的这十大领域跟传统的产业政策,或者是规划不一样的一点,就是我们十大领域应该说是非常具体的。所以我们中国制造2025也特别用了重要领域这个概念,而不是用了重点产业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十大领域,总体上来看大致是属于三大类产业。一是新兴技术的产业。二复杂产品的产业。复杂产品是相对于这种简单产品而言的这样一个术语。复杂产品指的这种有大量的零部件和这种模块的产品。比如说高铁、大飞机,都属于复杂产品。三,通用技术。比如像新材料、ICT技术、生物技术,那都属于生物通用技术。讲到通用技术,我们稍微延伸一个知识点,就是我们现在国内讲产业结构的概念很多,但是如果大家看美国它的一些政策文件的话,你会发现它其实很少用产业结构这个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没有产业结构的思维,美国产业结构的思维是什么?美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近几年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思维是,它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政府或者是学者其实是很难预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既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是非常不确定性的,那我们怎么样来促进产业结构向一个高端化来发展?那美国的思路就是发展通用技术,通用技术主要指三大类技术,一是ICT技术;二是生物医药技术;三是新材料技术。为什么美国要重视通用技术?因为它认为不管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它都植根于ICT 技术、生物技术和这种新材料技术。所以它希望通过加强通用技术,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或者是新兴产业发展一个土壤,所以美国产业结构的思路,它不是来预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而是通过加强通用技术,来优化或者是来增强产业发展这种技术土壤,这是美国它的产业调整非常重要的思路,我想也是对于我们区域发展应该是很有启发意义。

7、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一是稳步化解产能过剩,“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二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的示范作用。我们知道,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这样一种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双创这样国家的战略。在未来十年,以及更长时间,我们中小企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中小企业的合作发展。所以《中国制造2025》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了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中外中小企业合作的园区,通过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的建设,来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进行示范先行。二,是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过去我们招商引资,更多的是这种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未来随着我们整个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关注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的引进。第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特别是支持我们这种有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走出去,来整合和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三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建设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推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

8、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制造2025》第八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第一,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来转变。我们这也可以举个例子,让大家来更鲜活的理解为什么要从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来转变。我们知道像GE,近几年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这样的概念,比如说以发动机为例,他们开始在发动机上装大量的工业传感器,安装工业传感器以后,可以返回大量的这样工业数据。GE可以基于这样工业数据,来对发动机这种故障率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大大的提高发动机和整个飞机它飞行的安全性。这是很典型的一个,由过去只是卖发动机,向现在提供既卖发动机,同时又提供关于发动甚至是整个飞机这样安全服务这样业务模式的转变。

第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等等这样的科技服务业。我在这也特别想强调一下,就是近几年我们国内开始关注到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它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新的科技服务,新的一些科技服务业态这种发展。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我们可以以美国为例来讲讲为什么生产性服务业,它的发展制度条件是什么?我们知道产业的发展,一

般来说,它都是由这种一体化向分工,向高度专业化来演变的,任何产业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的过程。一开始都是由大企业或者是一些企业来生产大部分主机和零部件。后来随着这种竞争,随着产品模块化程度越来越高,零部件和模块开始由外部的企业来生产,从而这种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它的发展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一个逻辑,一开始的时候大量的这种研发,是由企业内部来完成的,但是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容量的扩大,随着产品模块化程度的提高,也包括技术复杂度越来越多。企业对外部研发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知道研发跟其他这种零部件的区别在于哪?就是研发的产品,它大部分是一种知识产品,我们知道体现为这种知识,比如说图纸,或者是一个软件这样的知识产品,它更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才能从这种研发的投入中获得相应的回报。所以我们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知识流动的市场,才能真正形成知识的产业。

第三,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的现代服务业,增强辐射能力。

9、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第一,是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应该说我们的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我们无论是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是企业的市值,已经在国际上这种世界五百强,或者是一千强里已经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我们大型企业整合和利用全球这种资源,特别是科技资源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中国制造2025也特别提出,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而不仅仅是一些大规模的企业,来促进这些大规模企业整合和利用全球的高端要素。第二,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结合我们“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一方面是整合利用国外的各种要素,另外也是有效的释放我们过剩的产能。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来的。 李克强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1] 背景 中国制造2025之三大转变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中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而从中国自身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不久前,“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但这一现象背后国人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则很容易被人忽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往往是滞后于需求的,当下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更应看作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有利东风。只有市场需要高端产品,企业家才有动力将其千方百计生产出来。以此观之,当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 历史 中国制造2025完成初稿将在泉州试点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将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因此,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此次规划的关键词与“向工业强国转型”相关,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此外,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中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措施 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四大转变折叠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

中国制造2025详细解读

《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全方位深度解析中国制造2025 宏观来源:工信部时间:2015/5/20 责任编辑:Liujianyong 一、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H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卑微如蟋蚁、坚强似大象

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白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 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两个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全文https://www.360docs.net/doc/1e16429514.html, 2015年10月08日10:16 中国电子商 务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

浅析中国制造2025

浅析中国制造2025 —需求与营销机会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工业 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智能制造,英国制造业2050等等。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终于又在150年之后重新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节能降耗等方面和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必须要改变这种差距,让我国制造业得以提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需求,营销机会 一、中国制造业当前背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

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紧迫而艰巨。 二、中国制造业遇到的困难 从我国自身来看,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此,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的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

《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启示-201505

《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启示 洪光勇 2015年5月20日 主要内容 一.《中国制造2025》基本信息 二.《中国制造2025》全文结构及篇幅 三.《中国制造2025》重点内容 1. 《中国制造2025》的定位 2. 中国制造业愿景 3. 中国制造战略指导思想 4. 中国制造战略基本原则 5. 中国制造阶段化战略目标 6. 中国制造第一阶段量化战略目标 7. 中国制造九项战略任务与重点 8. 带有量化指标的战略任务与重点“专栏” 9. 中国制造10大重点推动领域 10. 中国制造八项战略支撑与保障 四.《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启示 1. 装备制造业所属的制造业是中国第一大行业,制造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 为过 2.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迎来多方位的历史性重大机遇——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 的最核心的聚焦产业 3. 不是普通的装备制造业,而是“智能化制造”装备制造业与“智能”装备制造业; 4. 轨道交通等20个具体装备制造业是中国未来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5. 节能减排指标再次成为实现中国制造重要战略目标,中国需要绿色制造装备制造与绿色装 备制造的快速发展 6.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央企、国企主导的趋势还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 7. 行业细分工加剧,以围绕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工艺创新、互联网应用、设计、服务、系 统集成、咨询、培训等为主营业务的中小微企业迎来重大机遇 8. 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行动计划

一.《中国制造2025》基本信息 表一:《中国制造2025》基本信息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国务院网站 二.《中国制造2025》全文结构及篇幅 《中国制造2025》共20319字,其内容涵盖面广,内容紧凑、高度概括并字字珠玑。 《中国制造2025》分为前言与主体内容部分,其中最大的篇幅为主体内容中的三、战略任务和重点,占总篇幅的61.2%,可见此次文件的主要内容聚焦于战略任务与重点的制定部分,如下表所示: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2015-05-21黄胜汇编 本文内容汇编自网络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全面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 1)《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2)《中国制造2025》的六大核心解读 3)《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CAD的期望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 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 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 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 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 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 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

《中国制造2025》(全文)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史上最全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大全

史上最全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大全 查看本文热度 来源:同花顺综合2015-05-20 09:42:53 | 我要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新浪微博 157 0 选股神器涨停哪里跑点击详情>> 《中国制造2025》来了!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300024)、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大全名单一览 一、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即工业4.0) 同花顺点评:中国制造2025规划,最主要内容就是工业4.0和机器人。 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来展开。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就表示,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 而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使用,则将成为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大脑”。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达到22.5万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54%。 国泰君安表示,工业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方向,将为传统行业带来巨大效率改进,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有望可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量,相关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大解析】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中国制造2025》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1.经济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

官方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发展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发展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2日】【来源:工信部装备工业司】 《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列为“加快突破的战略必争领域”,其中提出要加强前瞻部署和关键技术突破,积极谋划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造点,提高国际分工层次和话语权。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由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产业的战略特征以及发展阶段特征所决定的,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一、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具有战略必争的产业特质 1.锚定我国装备制造业全球竞争地位 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一个国家的机床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是衡量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行业列为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主要原因是其对于一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具有“锚定”作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是制造业价值生成的基础和产业跃升的支点,是基础制造能力构成的核心,唯有拥有坚实的基础制造能力,才有可能生产出先进

的装备产品,从而实现高价值产品的生产。 2.支撑国防和产业安全的战略需求 在国防安全方面,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对制造先进的国防装备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地。现代国防装备中许多关键零部件的材料、结构、加工工艺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加工难度,用普通加工设备和传统加工工艺无法达到要求,必须采用多轴联动、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才能满足加工要求。即使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发达国家仍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与限制。在产业安全方面,随着国内制造业升级速度加快,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与发达国家竞争加剧,工程机械、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装备正处于打入国际高端市场的攻坚期,而国内机床产品在加工精度、可靠性、效率、自动化、智能化和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进而导致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3.满足用户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机床行业下游用户需求结构出现高端化发展态势,多个行业都将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对于高质量、高技

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2015版)》全文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

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1)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 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

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印度、巴西、越南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发力,力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先发效应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相对比较优势的双重挤压和双重挑战,唯有依靠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深,协同创新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3D打印等新技术持续演进,推动

中国制造2025” 确定10大重点发展领域

“中国制造2025”确定10大重点发展领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国务院立法工作重点,让改革发展沿着法治轨道前行;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 25”,实现制造业升级;听取中国北车南车重组进展情况汇报,强调以国资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会议认为,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为方向,对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重点作出总体安排,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会议通过国务院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确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文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重点立法项目,其中政府投资条例、环境保护税法等急需的立法将尽快提请审议,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农田水利条例、居住证管理办法等立法将抓紧完成。会议要求,一要坚持权由法授、权责法定,严防“红头文件”越权代法,逐步减少行政规范性文件,严格控制在立法中新设行政许可,严防部门利益法制化。二要坚持立法与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协调配套,及时对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用法治巩固和保障发展成果,为改革探索预留空间。三要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夯实法律实施的民意基础。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会议指出,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

制造2025规划全文内容及解读、工业4.0

制造2025规划全文内容及解读、工业4.0 从德国工业4.0提出到中国制造2025出台,有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是工业4.0的中国版,本文将介绍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工业4.0解读 1、《中国制造规划纲要2025》内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解析资料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解析(附上市公司名单) 中金在线 导读: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来展开。 OFweek机器人网讯: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官方将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另,发改委正在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我们来看下比较火的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 近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落地,为能源互联网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充电桩建设提速以及储能技术的快速应用,能源互联网建设将提速,在售电侧放开、电力自由交易、分布式能源推进的情况下,将诞生新的商业模式。未来的智能电网,将成为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 无独有偶,国家电网近期也表示,将组织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新建智能变电站1400座;组织开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安装智能电能表6060万只,建成投运“三线一环”高速公路城际互联快充网络。可见,随着支持政策的频出,将带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产业链热度的持续升温。 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大全名单一览 一、工业互联网机器人 同花顺点评:中国制造2025规划,最主要内容就是工业4.0和机器人。 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来展开。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就表示,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 而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使用,则将成为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大脑”。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达到22.5万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54%。 国泰君安表示,工业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方向,将为传统行业带来巨大效率改进,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有望可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量,相关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民生证券认为,围绕智能机器人可以布局三大投资主线,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客户资源深厚下游广泛的系统集成商;某细分领域优势突出,不断拓展相关领域具备一定客户基础及实践经验的设备制造商;通过内外部合作整合进入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上市公司:慈星股份、亚威股份、新时达。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07:《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讲课稿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 主要目标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9日】【来源:规划司】【字体:大中小】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