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大概施工工艺流程-四合院的施工

青砖大概施工工艺流程-四合院的施工
青砖大概施工工艺流程-四合院的施工

青砖大概施工工艺流程:

砂浆搅拌J作业准备f砖浇水f砌砖墙f验评

1 、砖浇水:粘土砖必须在砌筑前一天浇水湿润,一般以水浸入砖四边1.5m为宜,含水率为10%?15%,常温施工不得用干砖上墙;雨季不得使用含水率达饱和状态的砖砌墙;冬期浇水有困难,必须适当增大砂浆稠度。

2、砂浆搅拌:砂浆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计量精度水泥为±2%,砂、灰膏控制在± 5%以内。宜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 1.5min。

3 、砌砖墙

4、组砌方法:砌体一般采用一顺一丁(满丁、满条)、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砌法。砖柱不得采用先砌四周后填心的包心砌法。

5、排砖撂底(干摆砖):一般外墙第一层砖撂底时,两山墙排丁砖,前后檐纵墙排条砖。根据弹好的门窗洞口位置线,认真核对廖间墙、垛尺寸,其长度是否符合排砖模数,如不符合模数时,可将门窗口的位置左右移动。若有破活,七分头或丁砖应排在窗口中间,附墙垛或其它不明显的部位。移动门窗口位置时,应注意暖卫立管安装及门窗开启时不受影响。另外,在排砖时还要考虑在门窗口上边的砖墙合拢时也不出现破活。所以排砖时必须做全盘考虑,前后檐墙排第一皮砖时,要考虑甩窗口后砌条砖,窗角上必须是七分头才是好活。

6、选砖:砌清水墙应选择棱角整齐,无弯曲、裂纹,颜色均匀,规格基本一致的砖。敲击时声音响亮,焙烧过火变色,变形的砖可用在基础及不影响外观的内墙上。

7 、盘角:砌砖前应先盘角,每次盘角不要超过五层,新盘的大角,及时进行吊、靠。如有偏差要及时修整。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砖层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大角盘好后再复查一次,平整和垂直完全符合要求后,再挂线砌墙。

8、挂线:砌筑一砖半墙必须双面挂线,如果长墙几个人均使用一根通线,中间应设几个支线点,小线要拉紧,每层砖都要穿线看平,使水平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砌一砖厚混水墙时宜采用外手挂线,可照顾砖墙两面平整,为下道工序控制抹灰厚度奠定基础。

9、砌砖:砌砖宜采用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三一”砌砖法,即满铺、满挤操作法。砌砖时砖要放平。里手高,墙面就要张;里手低,墙面就要背。砌砖一定要跟线,“上跟线,下跟棱,左右相邻要对平” 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一般为10mm ,但不应小于8mm ,也不应大于12mm。为保证清水墙面主缝垂直,不游丁走缝,当砌完一步架高时,宜每隔2m 水平间距,在丁砖立楞位置弹两道垂直立线,可以分段控制游丁走缝。在操作过程中,要认真进行

自检,如出现有偏差,应随

时纠正。严禁事后砸墙。清水墙不允许有三分头,木得在上部任意变活、乱缝。砌筑砂浆应随搅拌随使用,一般水泥砂浆必须在3h 内用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在4h 内用完,不得使用过夜砂浆。砌清水墙应随砌、随划缝,划缝深度为8?10mm,深浅一致,墙面清扫干净。混水墙应随砌随将舌头灰刮尽。

10 、留槎:外墙转角处应同时砌筑。内外墙交接处必须留斜槎,槎子长度不

应小于墙体高度的2/3 ,槎子必须平直、通顺。分段位置应在变形缝或门窗口角处,隔墙与墙或柱不同时砌筑时,可留阳槎加预埋拉结筋。沿墙高按设计要求每50cm预埋$ 6钢筋2根,其理入长度从墙

的留槎处算起,一般每边均不小于50cm,末端应加90 °弯钩。施工洞

口也应按以上要求留水平拉结筋。隔墙顶应用立砖斜砌挤紧。

11、木砖预留孔洞和墙体拉结筋:木砖预埋时应小头在外,大头在内,数量按洞口高度决定。洞口高在1.2m 以内,每边放2块;高l.2?2m,每边放3块;高2?3m,每边放4块,预埋木砖的部位一般在洞口上边或下边四皮砖,中间均匀分布。木砖要提前做好防腐处理。钢门窗安装的预留孔。硬架支模、暖卫管道,均应按设计要求预留,不得事后剔凿。墙体拉结筋的位置、规格、数量、间距均应按设计要求留置,不应错放、漏放。

12、安装过梁、梁垫:安装过梁、梁垫时,其标高、位置及型号必须准确,坐灰饱满。如坐灰厚度超过2cm 时,要用豆石混凝土铺垫,过梁安装时,两端支承点的长度应一致。

13、构造柱做法:凡没有构造柱的工程,在砌砖前,先根据设计图纸将构造柱位置进行弹线,并把构造柱插筋处理顺直。砌砖墙时,与构造柱连接处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cm (即五皮砖)。马牙槎应先退后进。拉结筋按设计要求放置,设计无要求时,一般沿墙高50cm 设置2 根$ 6水平拉结筋,每边深入墙内不应小于1m 。

14、冬期施工:在预计连续10d由平均气温低于+5C或当日最低温度低于-3C 时即进入冬期施工。冬期使用的砖,要求在砌筑前清除冰霜。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灰膏要防冻,如已受冻要融化后方能使用。

砂中不得含有大于1cm的冻块,材料加热时,水加热不超过80 C砂加

热不超过40C。砖正温度时适当浇水,负温即应停止。可适当增大砂浆稠度。冬期不应使用无水泥的砂浆。砂浆中掺盐时,应用波美比重计检查盐溶液浓度。但对绝缘、保温或装饰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不得掺盐,砂浆使用温度不应低于+5C,掺盐量应符合冬施方案的规定。采用掺盐

砂浆砌筑时,砌体中的钢筋应预先做防腐处理,一般涂防锈漆两道。青砖大概施

工工艺流程:

砂浆搅拌J作业准备f砖浇水f砌砖墙f验评

1、砖浇水:粘土砖必须在砌筑前一天浇水湿润,一般以水浸入砖

四边1.5m为宜,含水率为10%?15%,常温施工不得用干砖上墙;雨季不得使用含水率达饱和状态的砖砌墙;冬期浇水有困难,必须适当增大砂浆稠度。

2、砂浆搅拌:砂浆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计量精度水泥为±2%,砂、灰膏控制在± 5%以内。宜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 1.5min。

3、砌砖墙

4、组砌方法:砌体一般采用一顺一丁(满丁、满条)、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砌法。砖柱不得采用先砌四周后填心的包心砌法。

5、排砖撂底(干摆砖):一般外墙第一层砖撂底时,两山墙排丁砖,前后檐纵墙排条砖。根据弹好的门窗洞口位置线,认真核对廖间墙、垛尺寸,其长度是否符合排砖模数,如不符合模数时,可将门窗口的位置左右移动。若有破活,七分头或丁砖应排在窗口中间,附墙垛或其它不明显的部位。移动门窗口位置时,应注意暖卫立管安装及门窗开启时不受影响。另外,在排砖时还要考虑在门窗口上边的砖墙合拢时也不出现破活。所以排砖时必须做全盘考虑,前后檐墙排第一皮砖时,要考虑甩窗口后砌条砖,窗角上必须是七分头才是好活。

6、选砖:砌清水墙应选择棱角整齐,无弯曲、裂纹,颜色均匀,规格基本一致的砖。敲击时声音响亮,焙烧过火变色,变形的砖可用在基础及不影响外观的内墙上。

7、盘角:砌砖前应先盘角,每次盘角不要超过五层,新盘的大角,及时进行吊、靠。如有偏差要及时修整。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砖层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大角盘好后再复查一次,平整和垂直完全符合要求后,再挂线砌墙。

8、挂线:砌筑一砖半墙必须双面挂线,如果长墙几个人均使用一根通线,中间应设几个支线点,小线要拉紧,每层砖都要穿线看平,使水平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砌一砖厚混水墙时宜采用外手挂线,可照顾砖墙两面平整,为下道工序控制抹灰厚度奠定基础。

9、砌砖:砌砖宜采用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三一”砌砖法,即满铺、满挤操作法。砌砖时砖要放平。里手高,墙面就要张;里手低,墙面就要背。砌砖一定要跟线,“上跟线,下跟棱,左右相邻要对平” 。

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一般为10mm ,但不应小于8mm ,也不应大于

12mm 。为保证清水墙面主缝垂直,不游丁走缝,当砌完一步架高时,宜每隔2m 水平间距,在丁砖立楞位置弹两道垂直立线,可以分段控制游丁走缝。在操作过程中,要认真进行自检,如出现有偏差,应随时纠正。严禁事后砸墙。清水墙不允许有三分头,木得在上部任意变活、乱缝。砌筑砂浆应随搅拌随使用,一般水泥砂浆必须在3h 内用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在4h 内用完,不得使用过夜砂浆。砌清水墙应随砌、随划缝,划缝深度为8?10mm,深浅一致,墙面清扫干净。混水墙应随砌随将舌头灰刮尽。

10、留槎:外墙转角处应同时砌筑。内外墙交接处必须留斜槎,

槎子长度不应小于墙体高度的2/3 ,槎子必须平直、通顺。分段位置应在变形缝或门窗口角处,隔墙与墙或柱不同时砌筑时,可留阳槎加预埋拉结筋。沿墙高按设计要求每50cm预埋$ 6钢筋2根,其理入长度从

墙的留槎处算起,一般每边均不小于50cm,末端应加90 °弯钩。施工

洞口也应按以上要求留水平拉结筋。隔墙顶应用立砖斜砌挤紧。

11、木砖预留孔洞和墙体拉结筋:木砖预埋时应小头在外,大头在内,数量按洞口高度决定。洞口高在1.2m 以内,每边放2 块;高l.2?2m,每边放3块;高2?3m,每边放4块,预埋木砖的部位一般在洞口上边或下边四皮砖,中间均匀分布。木砖要提前做好防腐处理。钢门窗安装的预留孔。硬架支模、暖卫管道,均应按设计要求预留,不得事后剔凿。墙体拉结筋的位置、规格、数量、间距均应按设计要求留置,不应错放、漏放。

12、安装过梁、梁垫:安装过梁、梁垫时,其标高、位置及型号必须准确,坐灰饱满。如坐灰厚度超过2cm 时,要用豆石混凝土铺垫,过梁安装时,两端支承点的长度应一致。

13、构造柱做法:凡没有构造柱的工程,在砌砖前,先根据设计图纸将构造柱位置进行弹线,并把构造柱插筋处理顺直。砌砖墙时,与构造柱连接处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cm (即五皮砖)。马牙槎应先退后进。拉结筋按设计要求放置,设计无要求时,一般沿墙高50cm 设置2 根$ 6水平拉结筋,每边深入墙内不应小于1m 。

14、冬期施工:在预计连续10d由平均气温低于+5C或当日最低温度低于-3C时即进入冬期施工。冬期使用的砖,要求在砌筑前清除冰霜。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灰膏要防冻,如已受冻要融化后方能使

用。砂中不得含有大于1cm的冻块,材料加热时,水加热不超过80 C

砂加热不超过40C。砖正温度时适当浇水,负温即应停止。可适当增大砂浆稠度。冬期不应使用无水泥的砂浆。砂浆中掺盐时,应用波美比重计检查盐溶液浓度。但对绝缘、保温或装饰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不得掺盐,砂浆使用温度不应低于+5C,掺盐量应符合冬施方案的规定。采用掺盐砂浆砌筑时,砌体中的钢筋应预先做防腐处理,一般涂防锈漆两道。

青砖材质及与红砖区别

【发布人:宜兴国强】【发布时间:2013-5-5 】【阅读次数:196 】青砖,青瓦是有粘土烧制而成,砖选用天然的粘土精制而成,烧制后的产品呈青黑色,具有密度强,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的特点。黑白灰青砖采用自然原土无氧烧制,以为水为灵,以火为刚,五行相合,居家冬暖夏凉、养生环保:青砖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元素可杀菌、平衡装修中的甲醛等不利人体的化学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湿度,综合“透气性、吸水性、抗氧化、净化空气”等特点,近年来成为设计师极力推荐的产品之一。产品表面光滑,四角呈直角,结构完美,抗压耐磨,是房屋墙体、路面装饰的理想材料。

青砖和红砖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烧制完后冷却方法不同,而红砖是自然冷却,简单一些,所以现在生产红砖多,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现在生产的比较少。虽然强度、硬度差不

多,但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

四合院的施工

传统民居四合院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施工程序和工艺技术,与一般古建筑的施工程序和工艺基本相同。它们主要包括基础工程与台基工程、大木构件预制加工、石活加工、灰浆制备和砖料加工、大木构件安装、墙体抹灰工程、地仗油漆工程、彩绘工程。现按一般顺序,将各工程部位的施工程序和工艺技术简述如下。

一、基础与台基工程

1.放线、挖槽

在施工场地做到三通一平之后,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的建筑位置、墙体、柱网轴线尺寸放线,并定出标高,以便根据轴线和标高确定墙体位置和基槽宽度、深度,然后挖槽。

一般四合院属民间工程,小式做法,基槽多采取沟槽形式,沟槽一般为墙体宽的2 倍以上。基槽深度应按设计要求,并应在冰冻线以下。

2.常见的基础做法及施工程序

四合院常见的基础做法及施工程序如下。

(1 )素土夯实传统做法是用大拍底一遍~两遍,现代做法是用机器夯实。

(2)打灰土一般民居的基础灰土比例为3:7,即三成白灰,七成黄土,搅拌均匀,在槽内虚铺7 寸(约22cm ),耙平,先用人工

踩1 遍~2 遍,称为“纳虚踩盘”,然后用夯土筑打。传统筑打形式有

“行头夯” (又称“筑银锭” )、“行余夯” (又称“充沟” 或“剁

梗” )、“ ye 边”(冲打沟槽边角处),然后用铁锹铲平。这种夯打称为“旱

活”,可重复1次到3次。为使灰土密实,在“旱活” 之后还要“落水” ,又称“漫水活”,即用水将灰土洇湿,水量控制在将最底层的灰土洇湿为度,判断方法是“冬见霜”、“夏看帮”。即冬天看灰土表层结霜,夏天槽帮侧面洇湿高度相当灰土厚的2 倍~3 倍。“落水”一般在晚上进行。第二天在筑打之前为防灰土粘夯底,应先撒砖面灰一层,称为“撒渣子”,然后再进一步夯打密实。基础灰土一般为 1 步~3 步,每

步均按以上程序进行。现代做法也常在基槽夯实后打灰土,或打素混凝土垫层。

3 )砌磉墩掐栏土传统基础多为独立基础,支撑柱顶的独立

基础称为“磉墩” 。磉墩之间的墙称为“栏土” 。它是为栏档回填用的,一般不与磉墩连接。

(4)摆放柱顶石磉墩砌至一定高度(室内地平高度减去柱顶石鼓镜

以下部分),即可在上面摆放柱顶石。摆放柱顶石时要注意,柱顶石上面的十字中线要与柱网轴线相对,外圈柱子一定要加出侧脚尺寸,柱顶石顶面要平。

(5)包砌台明房屋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台明四周应用砖石砌筑,包砌台明可与砌磉墩、掐栏土同时进行,也可滞后进行,需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而定(图8-2-1)。

二、大木构件预制加工

古建筑中将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称为大木。传统四合院建筑是以木构为骨架。木构架由柱、梁、枋、檩垫板等预制构件组装而成。因此,木构件的预制加工工作应率先进行,以保证在基础工程完成后即能进行组装。

古建木构架是凭借榫卯结合在一起的,大木构件预制加工就是按尺寸和构造要求做出构件及其榫卯。大木构件预制加工之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备料按设计要求,以幢号为单位开出料单。备料时要考虑“加荒”,材料的长度及截面尺寸都要留出供加工的余量。

(2 )验料根据工程对木质量的要求,检验有无腐朽、虫蛀、劈裂、空心以及节疤、裂缝、含水率等疵病程度,不合质量要求的木材不能使用。

(3)材料初步加工将荒料加工成只做木构件所需要的规格材。如柱、檩等圆构件的砍圆抛光,梁枋等方形构件的砍刨平直,以备画线制作。

(4)排丈杆丈杆是古建筑大木制作和安装时使用的一种既有度量功能、又有施工图作用的特殊工具,用优质干燥木材制成,有总丈杆和分丈杆,分别在上面标注柱、梁、枋、檩等构件的实际长度和榫卯位置、尺寸。排丈杆是一项非常严格细致的工作,绝对不能出差错,一般都有技术最高的工匠师傅或工地技术负责人进行。丈杆排出后至少需经两人严格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大木构件制作的首要工作是画线。大木画线的工具除丈杆之外还有弯尺、墨斗,画檩碗用的样板,画榫头用的样板,岔活用的岔子板等等(图8-2-

3 )。大木制作的传统工具有锯、锛子、刨子、斧子、扁铲、凿子等。

大木画线有一套传统的、独特的符号,分别用来表示中线、升线、截线、断肩线、透眼、半眼、大进小出眼、枋子榫、正确线等等,至今仍在工程中传承应用(图8-2-4 )。

由于一幢建筑的木构架是由千百件木构单件所组成的,为使这些构件在安装时有条不紊,各有各的位置,在木构件制作完成后需标注它的具体位置。大木位置号的标写有一套传统方法。以柱子的位置号为例,通常要写明所在幢号,在明间的哪一侧、前或后檐、什么柱、所标的位置号朝哪个方向等。这就如同我们寄信写地址那样,要注明X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