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1863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1863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1863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1

师: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

2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二一《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8220320.html,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单位租用个人充值 QQ:448966300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8220320.html,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单位租用个人充值 QQ:448966300 案例名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授课学校: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授课老师: 秦娥 指导教师: 孟海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生字注音 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è)俨(yǎn)然阡(qiān)陌(m ò)交通男女衣着(zhuó)黄发垂髫(tiáo)便要(yāo)还家妻子邑(y ì)人遂(suì)间(jiàn)隔为(wèi )具言所闻叹惋(wǎn)语(y 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遣(qiǎn)人刘子骥(jì) 四、课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桃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授课: 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 积累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解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家作品简介 ①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由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辞官。 ②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辞职。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 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 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 师:你打算问谁? 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 师:你也拿不准? 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师:很好。 生9:“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我想问谭璐。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西吉县实验中学主备人宋江珍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2、评价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1、解题并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字,(朝代)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 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 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 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 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魏学洢的《核舟记》。 2、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yǎn()然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云便要.()还家 3、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4、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1)、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2)、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3)、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全班齐读。 【合作交流】 (一)、参照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师指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二)、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一展身手默写一下第一段。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2018年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案(新版部编版)

9.《桃花源记》 一)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头,桃花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远近”;洞极狭且深不可测仍然只身进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为仙,却有寻常人饮食起居;若为隐,一洞隔离人世几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渔人出洞后尽管“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时最终是迷了路。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设计课件时,在充分收集有关素材和明确教学对象、任务条件下,主要采用了AUTHORWARE6.6这个软件,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9、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 元亮,名潜,世称 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 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开创了 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 柳先生传》《饮酒》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 (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满,不充分)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 三. 一词多义 (1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 舍:①便舍.船[舍(sh 0),动词,“下船”丢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 e ),名词,“房屋”) (3)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 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 (4)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读 wci ,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 外人道也(读 w e ,介词,对,向) (5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6)乃:①乃.大惊(于是) ②乃不知所措(竟然) 四、一义多词 (1)缘、 扶=沿着(2)要、 延=邀请(3)悉、 咸、具、 皆=都 五、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六、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 尽、走完)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前) 处处志 之(名词作动词 作记号) 未果(名词作动词 实现) 缘:沿着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豁然: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通达 黄发垂髫 黄发:老人 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 怡然自乐 怡然:快乐的样子 七、重点实词 缘溪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1863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1

师: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 2

9 《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点拨:本题意在要求同学们读懂课文,会背诵全文,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或翻译全文。 参考答案:晋代有个渔夫,有一次出去打渔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欢乐。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回到城里,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对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描写与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景象描写的异同进行比较,明白不同的描写感受与作用。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师生共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 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 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 绝与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 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 ..交通( )() 便要.还家()黄发垂髫. ( )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 诣.太守( )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八年级语文上21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课时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2.朗读、背诵课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练习 教学媒体黑板导学案 ***作者及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初步理解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 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照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邑.人 间.隔语.云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其诗 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落英 ..缤纷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张贺/ 执教、整理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哪儿有问题? 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 一、知识点汇总: 1.“记”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4.省略句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 1. “记”文体知识 “记”:本是古时公文,“‘录’成文”“‘载’于册”。后其内容演变为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游)、记器物建筑(记物)等,其目的常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属于散文的范畴。 “记”包含那些类别?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古今异义词,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然自乐(yí) 屋舍俨.然(yǎn) B.黄发垂髫.(tiáo) 豁.然开朗(huò) C.阡.陌交通(qiān) 诣.太守(zhǐ) D.与外人间.隔(jiàn) 便要.还家(y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仿佛 .. ..若有光 B.芳草鲜美 C.不足 ..为外人道也 D.欣然 ..规往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1)你知道陶渊明写作此文的背景吗? (2)说说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 (3)陶渊明,_______(朝代)诗人,是________诗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文言文的省略更加普遍。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需要做到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举例说明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哪些?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9、桃花源记 答案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2018年3月6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3课时(总第9-11课时) 审核: 课题:9.桃花源记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 2、古今异义的现象。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基础知识 3、整体感知 一、新课导入 二、基础知识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作品介绍:《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 ) 垂髫.( ) 怡.然( ) 便要.还家( ) 间.隔( ) 郡.下( ) 诣.太守( ) 刘子骥.( ) 问津.( ) 此中人语.云( ) 3、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4、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缘:芳:落英:缤纷:异: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 阡陌: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 问讯:叹惋:延:语(yù):扶向:及:诣:遣:欣然:规: 5、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_有答案)

班别:姓名:学号:评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李聪协编:莫少波甘国定审核:梁健时间:2014.4.20 【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怡.然() .. ()郡.下()诣.太守()刘子骥.()便要.还家()间隔 .. 问津.()此中人语.云()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