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案[全]

机械制图教学案[全]
机械制图教学案[全]

课时授课计划

斜度的简单计算,强调其格式

锥度的计算稍复杂,请学生要细心计算(2)由上图可知:

斜度=tanα=BC:AC=1:n

(3)斜度的作图方法与步骤:(老师即堂演练)

2.锥度(GB/T15754-1995)

(1)概念:锥度是指圆锥的底圆直径与高度之比,锥度也写成1:n

的形式,(见上图可知:)

(2)定义式:锥度=D/L=(D-L)/l=2 tanα=1:n

(3)作图方法与步骤:

A 、求作如右图所示的1:5的锥度;

B 、从O点开始任取五单位长度,得点N;

C 、在左端面上取OM=0.5单位长度,得点M;

D 、连接MN,即得锥度为1:5的圆锥(老师演练,学生即堂练习);

E 、过A点作AC∥MN,即完成作图。

(提问:如何作平行线?为什么作了平行线就可完成作图?)

【课堂练习】斜度、锥度练习题

边讲解边提

问(学生回

忆初中的数

学知识)

教师示

学生模仿

(教师演练

使用方法,

并要求学生

即堂练习)

课时授课计划

机械制图 基本几何体(一)

教学时数:2 学时 课题:§3-6基本几何体(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几何体的分类; 2、掌握基本几何体分类及平面立体的三面投影作法。 教学重点: 基本几何的种类及棱柱体的投影特性。 教学难点: 棱柱体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 教具: 模型、挂图、示教板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平面图形的作图方法? 2、平面图形的投影特性? (引入新课) 机器上的零件,由于其作用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结构形状,不管它们的形状如何复杂,都可以看成是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几何体组合起来的。 (讲授新课)

§3-6基本几何体 基本几何体的分类 1、平面立体:表面都是由平面所构成的形体。如棱柱、棱锥。 2、曲面立体:表面是由曲面和平面或者全部是由曲面构成的 形体。如圆柱、圆锥、球体。 一、棱柱 1、棱柱的三视图分析 (1)主视图六棱柱的主视图由三个长方形线框组成。中间的长方形线框反映前、后面的实形;左、右两个窄的长方形线框分别为六棱柱其余四个侧面的投影,由于它们不与正面V平行,因此投影不反映实形。顶、底面在主视图上的投影积聚为两条平行于OX轴的直线。 (2)俯视图六棱柱的俯视图为一正方形,反映顶、底面的实形。六个侧面垂直于水平面H,它们的投影都积聚在正六边形的六条边上。 (3)左视图六棱柱的左视图由两个长方形线框组成。这两个长方形线框是六棱柱左边两个侧面的投影,且遮住了右边两个侧面。由于两侧面与侧投影面W面倾斜,因此投影不反映实形。六棱柱的前、后面在左视图上的投影有积聚性,积聚为右边和左边两条直线;上、下两条水平线是六棱柱顶面和底面的投影,积聚为直线。 2、棱柱三视图的画图步骤

机械制图教案(全).doc

课时授课计划

斜度的简 单计算,强调其格式 锥度的计算稍复杂,请学生要细心计算 思考(2)由上图可知: 斜度=tanα=BC:AC=1:n (3)斜度的作图方法与步骤:(老师即堂演练) 2.锥度(GB/T15754-1995) (1)概念:锥度是指圆锥的底圆直径与高度之比,锥度也写成1:n 的形式,(见上图可知:) (2)定义式:锥度=D/L=(D-L)/l=2 tanα=1:n (3)作图方法与步骤: A 、求作如右图所示的1:5的锥度; B 、从O点开始任取五单位长度,得点N; C 、在左端面上取OM=0.5单位长度,得点M; D 、连接MN,即得锥度为1:5的圆锥(老师演练,学生即堂练习); E 、过A点作AC∥MN,即完成作图。 (提问:如何作平行线?为什么作了平行线就可完成作图?) 【课堂练习】斜度、锥度练习题 【课堂小结】 1、斜度与锥度的概念及作图方法 【课堂拓展】 椭圆的作图方法 边讲解边提 问(学生回 忆初中的数 学知识) 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教师演练 使用方法, 并要求学生 即堂练习) 巩固练习 (学生动手 作图,要求 独立学生完 成)

课时授课计划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师板书,提问) 机械图样中的线有很多种 (老师结合表1-3逐一详细讲 解) 其中重点介绍粗实线、虚线、细点画线、细实线。 三、字体(GB/T 14691-1993) 1.基本要求 标准规定了汉字、字母和数字的结构形式。书写字体的基本要求是: (1) 字体工整、笔画清楚、间隔均匀、排列整齐。 (2) 字体高度(用h表示)的公称尺寸系列为:1.8,2.5,3.5,5,7, 10,14,20mm字体高度代表字体的号数。 (3) 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字,汉字的高度不应小于3.5mm,字宽一 般为h/根号2。 (4) 在同一图样上,只允许选用一种型式的字体。 (5) 字母和数字可写成斜体或直体。斜体字字头向右倾斜,与水平 基准线成75°。 四、图线(GB/T 4457.4-2002) 1.线型及图形尺寸 图样中的图形是由多种图线组成的。国标中规定了图线的名称、线型、 宽度以及一般应用见表1-2。(结合表1-2逐一详细讲解) 2、各种图线在实际绘图中的应用(图1-7) 教师演练, 学生练习。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获得读图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能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能识读简单的装配图;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能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图样。 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形成由图形想象物体、以图形表现物体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规范的制图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并能适应制图技术和标准变化的需要;通过制图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2. 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综合应用部分,以测绘教学为主。 3. 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 各模块中标“*”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续表

续表

续表 综合实践模块

选学模块 五、教学实施(一)学时安排建议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doc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数控技术系(部)教师陈贵荣“机械制图与测绘” 总课时:100 学习任务数: 5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至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日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与测绘学习任务绘制平面图形课时数12 节上课日期教学周1-2 审批: 教学班级12 数控技术高 2 班 年月日 1、能说出常见绘图仪器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2、能说出常见图线的名称及画法; 3、会等分线段和圆周、作圆内接正多边形; 4、会分析圆弧连接类型并完成简单的圆弧连接; 5、能说出机械制图中字体的写法,并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字体; 学习目标6、能说出学生用标题栏的确定方法及与看图方向之间的关系; 7、能说出制图中比例的含义; 8、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A4上绘制较复杂的平面图形; 9、学会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技巧; 10、学会写反思及总结。 学生特点:授课班级是中职一年级的工科学生,性格活泼,对学习实际的操作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比较喜欢团队的学习形式,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 学生情况分析同学们的认同,但是理论基础较差,表达能力欠缺。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物理和数学,有一定的空间立体感,但总的来说基础较薄弱。

学材及分析教学方法1、学材: 教材、课件、与学习任务配套的工作页 2、媒体教具 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适用于一个班的理论教学和反馈教学的教室。 3、工具设备 绘图仪器、模型、绘图纸 4、学习环境 分组讨论区、成果展示区、优秀作品陈列区 1、以任务引领教学,创设职业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做 中学,做中教”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势互补来 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 业能力。 2、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目标,本任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头脑风暴法、讨论法和集中讲授法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 的效率。 3、在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的“班组长责任制”。负责人就相当于“班组长” ,每个组员都需要承担其中一项,负责人的职责是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督促全组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4、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保证目标的实现。

《机械制图教案》第四章

第十九讲§4—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4—2 正等测图 课题: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讲解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要求:1、了解轴测图的种类,理解轴测图的基本性质 2、了解正等测图的形成、轴间角和轴向变形系数 3、熟练掌握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重点: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正等测图的轴测轴和坐标原点的选择 教具:模型:长方体、正六棱柱 教学方法:用通俗的方法讲解正等测图的获得方法:根据观察者的方向,将立体旋转45°,然后将后面抬起适当角度,使立体的三条棱线(长、宽、高)与轴测投影面的夹角 相等,用正投影的方法向轴测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轴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复习相贯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2、复习相贯线的近似画法。 3、讲评作业,复习两个曲面立体相贯的相贯线的投影的画法。 二、引入新课题 多面正投影图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且度量性好、作图简单,但立体感不强,只有具备一定读图能力的人才能看懂。 有时工程上还需采用一种立体感较强的图来表达物体,即轴测图,。轴测图是用轴测投影的方法画出来的富有立体感的图形,它接近人们的视觉习惯,但不能确切地反映物体真实的形状和大小,并且作图较正投影复杂,因而在生产中它作为辅助图样,用来帮助人们读懂正投影图。 在制图教学中,轴测图也是发展空间构思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画轴测图可以帮助想

象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1、轴测图的形成 将空间物体连同确定其位置的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投射在某一选定的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具有立体感的图形,称为轴测投影图,简称轴测图,如图4-2所示。 图4-2轴测图的形成 在轴测投影中,我们把选定的投影面P称为轴测投影面;把空间直角坐标轴OX、OY、OZ在轴测投影面上的投影O1X1、O1Y1、O1Z1称为轴测轴;把两轴测轴之间的夹角∠X1O1Y1、∠Y1O1Z1、∠X1O1Z1称为轴间角;轴测轴上的单位长度与空间直角坐标轴上对应单位长度的比值,称为轴向伸缩系数。OX、OY、OZ的轴向伸缩系数分别用p1、q1、r1表示。例如,在图4-2中,p1=O1A1/OA,q1=O1B1/OB,r1=O1C1/OC。 强调:轴间角与轴向伸缩系数是绘制轴测图的两个主要参数。 2、轴测图的种类 (1)按照投影方向与轴测投影面的夹角的不同,轴测图可以分为: 1)正轴测图——轴测投影方向(投影线)与轴测投影面垂直时投影所得到的轴测图。 2)斜轴测图——轴测投影方向(投影线)与轴测投影面倾斜时投影所得到的轴测图。 (2)按照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轴测图可以分为: 1)正(或斜)等测轴测图——p1=q1=r1 ,简称正(斜)等测图; 2)正(或斜)二等测轴测图——p1=r1≠q1,简称正(斜)二测图;

中职机械制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机械制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学生应该要掌握基础的画图技能与看图本领,并形成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吃苦的职业精神。从目前中职机械制图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而机械制图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强的抵触情绪,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必须要积极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1、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1.1 理实一体化的含义 理实一体化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知行合一”,也体现了西方教育中经常强调的“双元制”“行动导向”“做中学”的思想。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中,教师只要设置好教学目标和任务,就能够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环节变得丰富有趣,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极大提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不再是相互脱节的,而是互相联系、交替进行的,真正做到了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不但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能够提升其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1.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中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呈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将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及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同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印象和理解,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方面,能够同时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加入理论知识,让学生边学边做,突破师生间原有的界限,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大幅缩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边学边总结,获得的学习效果也能更令人满意。 2、中职机械课程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2.1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流程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讲、演、练、评四个步骤合而为一,教师在课前会先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布置好课堂任务,为课堂增添趣味性,将学生完全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操作中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并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师生间建构起交流的桥梁,打造出健康、友好的师生关系。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看组合体视图.doc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 课题名称:看组合体视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运用形体分析法识读组合体视图; 2、能运用形体分析法读懂组合体视图,补画出第三视图; 二、能力目标 利用所学方法,灵活应用到读组合体视图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应用形体分析法,读组合体视图。 2、能正确补画出第三视图。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通过分析看懂组合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实际演示,提问启发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 1、用 Flash 将组合体的组合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自制两个组合体模型 3、三角板、圆规、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分钟 2、引入新课2分钟讲解分析17 分钟 3、讲解新课38 分钟 4、归纳总结3分钟读图举例21 分钟 5、布置作业1分钟 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读图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1、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看 旧课2、明确视图的线框和图线的含义 3、善于构思物体的形状 1分钟 提问:画组合体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答: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老师总结: 形体分析法 (叠加类 ) 画图过程空间物体平面三视图 (已知 ) 线面分析法 (切割类 ) (画) 导入提问:当根据已经画出的视图,想空间形体的形状时,应用 新课什么方法呢?老师引出: 2分钟 形体分析法 (叠加类 ) 读图过程平面图形空间物体 (已知 ) 线面分析法 (切割类 ) (想) 板书课题:第六节看组合体视图 一、看图的基本方法有: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1、形体分析法,应用于以叠加类组合体为例(3 分钟 ) 讲述 提问:形体分析法是什么? 新课学生回答:在画图和读图时,假想将一个复杂的形体分析为若干基本形体的思考方法。 38 分钟设问:读图时,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形体分析为若干个基本形 体呢? 结论: ①在反映形体特征比较明显的主视图上按线框将组合体划分 为几个部分 ②利用投影关系,找出各线框在其他视图中的投影,分析后 想出各部分的形状 ③分析它们的相对位置和表面连接关系 ④综合起来想象组合的整体形状 教学方法 请学生回答, 让学生记住基本 要领,以便作图 中正确应用。 结合前面所学 提出问题,激发 学生学习新知 识的兴趣。 由熟悉的概念 入手,引出问 题,得出结论, 使学生易接受, 易掌握。 口述结论。

机械制图教学信息化说课教学设计图文稿

机械制图教学信息化说 课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绘制棱柱及其截切体三视图》

4.学生把需要的工具准备好,其他的书本都放到抽屉里,把教材和习题集及绘图工具摆放在桌面上,教师监督检查。 环节二:复习旧知1.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以下问题: ①需要用几个图形表现物体的外观?② 绘制三视图的方法叫什么?③我们一般 采用的是几个投影面?④投影面的名称 是什么?⑤俯视图当中体现物体的哪几 个方位,分别在哪个位置。 已有知识是学习本节 课的重要基础,达到 温故知新的效果 环节三:扫码测评1.教师出示二维码。 2.学生扫描二维码并提交答案。 3.教师通过问卷星后台服务实时了解学 生课前测评的情况 用学生喜欢的手机进 行答题,新颖好操 作。也便于学生了解 学生知识预习情况。 教学过程——互动探究(30min)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体三视图画法,理解截交线的概念及画法。 教学内容六棱柱三视图的画法;棱柱表面取点方法及其可见性判定;截交线画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说明 环节一:观看六棱柱虚拟模 型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如下问题:①正六 棱柱由几个平面组成?②怎样放置正六棱柱 以绘制其视图( 2.三种方法)③先绘制六棱柱 的哪个视图( 3.反映其形状特征的视图) 4.教师在AutoCAD环境中出示 六棱柱的虚拟模型,利用软件 的“俯视图”“前视图”“左 视图”“三维动态观察器”直观展示六棱柱 外观,并分析其特点。 学生能够很清晰直 观的看到三个视图 所呈现的外观,便 于学生理解。 环节二:绘制棱柱的三视图1.学生和教师一起用绘图工具在绘制六棱柱 的三视图的方法。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几种方法保证宽 相等 让学生明确如何利 用工具保证三视图 的“三等关系”。 (可以用45度三 角板或者圆规直接 保证)

机械制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年教育文档

机械制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MOOC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mixed teaching reform of mechanical drawing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put forward. Mixed teaching is a teaching mod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two to achieve complementary teach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e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of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eaching process. 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大本科院校都牵头研究和学习了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微课教学等,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创设了沉浸式、社交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免费享有优质教育的可能[1]。但是这种在线学习也存在诸多质量保证的问题,比如学习者作业抄袭、难以保证学习者本人在线学习或考试,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保持以及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棱柱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 [课题] 基本几何体——棱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棱柱的三面投影和视图的画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积聚性求作棱柱面上求点的投影。 二、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联系,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棱柱的投影特征、视图画法、表面上点的投影。 [难点分析] 棱柱表面上点的投影。 [分析学生] 1、在掌握平面投影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知识水平不应有困难。 2、能力水平不应有困难,要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熟练的目的; 3、注意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 [教学方法] 讲演结合、讲练结合法、归纳提升。 [教学资源] 课件、圆规、三角板,基本体模型: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三棱锥、四棱锥、圆柱、圆锥、球体等。 [教学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步骤] 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5分钟) 1、简述各种位置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征,画和读平面投影的方法;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3、提问: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平行面、投影面垂直面的三面投影有何不同?如何根据两面投影判定其空间位置?

4、预习检测:什么是平面立体?曲面立体都是由曲面围成的吗? Ⅱ、导入新课(5分钟) 机器零件都可以看作是由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基本体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基本几何体——表面规则而单一的几何体。按其表面性质,可以分为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两类。 1、平面立体——立体表面全部由平面所围成的立体,如棱柱和棱锥等。(出示模型给学生看)。 2、曲面立体——立体表面全部由曲面或曲面和平面所围成的立体,如圆柱、圆锥、圆球等。(出示模型给学生看)。曲面立体也称为回转体。 本节课主要讨论圆柱的视图分析,并通过分析,熟练掌握其三视图的读、画、标注方法和几何体表面求点。 Ⅲ、新课教学(30分钟) 一、棱柱 棱柱由两个底面和棱面组成,棱面与棱面的交线称为棱线,棱线互相平行。棱线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称为正棱柱。本节仅讨论正棱柱的投影。 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讲授棱柱的三视图和投影分析、棱柱三视图的画法步骤、利用特殊位置面具有积聚性的特性求棱柱表面点的投影 1、棱柱的投影 以正六棱柱为例。如图3-1(a)所示为一正六棱柱,由上、下两个底面(正六边形)和六个棱面(长方形)组成。设将其放置成上、下底面与水平投影面平行,并有两个棱面平行于正投影面面。 上、下两底面均为水平面,它们的水平投影重合并反映实形,正面及侧面投影积聚为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六个棱面中的前、后两个为正平面,它们的正面投影反映实形,水平投影及侧面投影积聚为一直线。其他四个棱面均为铅垂面,其水平投影均积聚为直线,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均为类似形。 边画图边讲解作图方法与步骤。 课堂练习:学生动手画正三棱柱、四棱柱和正五棱柱的三视图(出示模型)。 总结正棱柱的投影特征:当棱柱的底面平行某一个投影面时,则棱柱在该投影面上投影的外轮廓为与其底面全等的正多边形,而另外两个投影则由若干个相邻的矩形线框所组成。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1) 【课题名称】 机械制图的任务与学习方法;认识制图国家标准(一)图纸与比例、字体与图线。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机械制图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与学习方法; 2.了解国家标准关于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字体、图线的规定。 二、能力目标 1.握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提高看图和画图的能力; 2.具有正确认知和选用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的能力,能识别图形中的图线。 三、素质目标 培养严格遵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国家技术标准的良好习惯,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工程素质。 四、教学要求 1.了解机械制图的学习方法,并能掌握使用; 2.了解国家标准关于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字体、图线的规定,

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方法 【难点分析】 比例的规定,图线的应用 【分析学生】 1.入学新生大多数未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和想像力较薄弱;未接触过机械工厂和机械生产,缺少机械零件、部件的知识。 2.刚入学时多数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态度是端正的,学习中遇到困难后,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个别学生甚至丧失学习信心与兴趣。 3.机械制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与中小学课程及其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一个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 【教学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步骤:网络演示,讲授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从家俱、建筑物、机械等的制造实践举例,引出要学会阅读和绘制图样(工程界的共同语言),讲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新课教学(70分钟) 1.机械制图的性质、特色、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20分钟)。 教师演示网络课程的课程说明,重点讲解学习方法。 教师讲解时,注意向学生设问,是否听明白,有何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图纸幅面和格式(20分钟) 教师讲解,并演示:①网络课程的第一章课程导航;②图纸幅面演示;③图框格式及尺寸演示;④图标规定的标题栏格式及尺寸演示。 3.比例(10分钟) 教师讲解比例的术语、类型。 4.字体(10分钟) 教师讲解字体种类、书写方法。指出不同场合的不同应用。 5.图线(10分钟) 教师对照图形分析图线的画法及应用,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的图线用法。 学生进行习题集相关习题的练习。 三、小结(10分钟) 教师重点强调比例的意义及图线的应用,学生讨论图线的应用,

机械制图教案(完整版)

绪论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图样的定义 在工程技术中,为了准确地表达机械、仪器、建筑物等物的形状、结构和大小,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画出的图形,叫做图样。 2、《机械制图》是研究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3、主要内容 (1)制图的基本规定 (2)几何作图 (3)正投影法与三视图 (4)轴侧图 (5)组合体视图 (6)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7)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 (8)零件图 (9)装配图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 3、培养对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4、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 5、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和有关的技术标准; 2、掌握正确的看图和画图方法; 3、反复实践,提高看图和画图技能。 单元 1 绘制平面图形 1.1 绘图工具及其使用 一、图板 二、丁字尺 三、三角板 四、圆规和分规 五、曲线板 六、比例尺 引言 前面我们讲述了常用绘图工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和注意点,那么在实际的绘

图工作中我们应如何使用工具正确的绘图呢? 教学内容正文 线段的等分法 一、平行线法 二、分规试分法 圆的等分法 一、圆的六等分 二、圆的五等分 三、圆的任意等分 椭圆的画法 椭圆的长轴和短轴:两条相互垂直而且对称的轴。 椭圆的几何性质:自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恒等于椭圆的长轴。 椭圆的画法 1、理论画法:(同心圆法) 2、近似画法:(四心圆法) 求出画椭圆的四个圆心和直径,用四段圆弧近似地代替椭圆。 已知:长轴 AB 短轴 CD (1)画出相互垂直的且平分的长轴AB和短轴CD; (2)连接AC,并在AC上取CF=OA-OC; (3)作AE的中垂线,与长、短轴分别交于O 1、O 2 ,再作对称点O 3 、O 4 ; (4)以O 1、O 2 、,O 3 、O 4 各点为圆心,O 1 A、O 2 C、O 3 B、O 4 D为半径,分别画弧, 即得近似的椭圆。 注意:取线段要准确,四段圆弧两两相接于1、2、3、4点,必须注意连接处的光滑过渡。 具体作图如下图: 斜度和锥度 一、斜度 1、斜度的概念:指一直线(平面)相对与另一条直线(或平面)的倾斜程度,其大小用该两直线(或平面)的夹角的正切值来表示。 斜度 = tanα = CA/AB = H/L 斜度 = (H-h)/L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同学良好的从空间到平面然后再回到空间的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工作的需要打下必要的基础。 任务: 1、学习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学习掌握工程制图《国家标准》和有关的基本规定 3、培养绘制和阅读工程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 4、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5、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2)了解掌握投影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投影方法(只要掌握正投影法)3)培养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然后再回到空间的思维能力和形体的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 5)了解掌握工程机械图样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作图方法,做到能读懂,会分析 6)通过对工程机械图样的绘制和阅读进一步加强对机件的表达能力

和分析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立体上点、线、面的基本几何作图和基本定理 3)基本体求截交线、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4)阅读和绘制组合体的方法 5)对机件的正确表达和分析能力 三、课程内容 1、教学基本内容 模块一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 1)制图基本规定(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标注) 2)绘图的工具及其使用(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圆规、分规等)3)基本几何作图(多边形、椭圆、锥度、斜度、圆弧连接等) 4)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和绘图步骤 模块二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投影法的基本概念:中心投影法,平行投影法(正投影法、斜投影法及特性),正投影法中平面和直线的投影特点。 模块三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分析:点的投影、直线的投影、平面的投影及投影特性。 模块四立体的投影 基本体的三视图:平面体(棱柱、棱锥),回转体(圆柱、圆锥、圆

机械制图教案(全)

课时授课计划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周次/星期 节次 课题制图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2、了解机械图样的概念。 3、能够理解斜度、锥度和掌握斜度、锥度的画法。 课型新课教学时数 2 教材分析重点斜度和锥度的理解及画法难点斜度和锥度的理解及画法教具多媒体、画图工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板书设计一、什么是机械图样? 本课程的任务及学习方法 二、斜度、锥度的理解及画法 1、斜度 2、锥度 (1)、斜度的概念 (1)、锥度的概念 (2)、斜度的标注 (2)、锥度的标注 (3)、斜度的画法 (3)、锥度的画法 课外作业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师板书,提问学生。 重温:中分线的画法【教学准备】师生问好,准备上课 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国家制图标准作图,课堂 认真听讲,积极动手绘图。 1、下节课上课之前务必准备好绘图工具。 2、布置的作业及时上交,否则须进行课后必要的辅导。 【新课导入】 图样是传递和交流技术信息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有“工程语言”之 称。工程技术上根据投影原理、遵照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绘制的用于工 程施工或产品制造等用途的图叫做工程样图,简称图样。 用于机械行业中,机械的设计、制造、维修及检测等用途的图样, 称为机械图样,它是每个从事机械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必 须掌握的。 【新课教学】 一、机械图样 图样是传递和交流技术信息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有“工程语言” 之称。工程技术上根据投影原理、遵照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绘制的用于 工程施工或产品制造等用途的图叫做工程样图,简称图样。 用于机械行业中,机械的设计、制造、维修及检测等用途的图样, 称为机械图样,它是每个从事机械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必 须掌握的。 二、斜度与锥度 1.斜度 (1)斜度是指直线或平面对另一直线或平面倾斜的程度,一般以直角 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例并把前项化为1而写成1:n的形式。(见下 图) 第1节课 严格要求学 生

机械制图教学反思2

《机械制图》教学反思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步伐,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机械制图教学面临着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方面的难题,下面浅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法及体会。 一、机械制图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改革都离不开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改革的成功和整个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二、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机械制图课程学时为各门技术基础课之最,一门技术基础课占这么多学时,显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制图的产生和日益普及,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机械制图课首先就要解决好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的矛盾。怎样实施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实践。

三、机械制图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方针,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总方案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制图课的最终要求,还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计算机绘图的技巧,以及公差与配合在图纸上标注的有关内容。要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质量,必须通过认真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实施办法。 1、改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 我们对机械课程学时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上把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放在了画法几何上,通过点线面的投影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作图直观性差,学生难掌握,效果又不好,而且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样的联系又不是很紧密。经过分析,我们决定改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改变以前的直观性较差的点线面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量投影作图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主体的直观性较好,所以既大大降低了难度,又能紧密地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相联系。加强投影制图教学,既减少了学时、又降低了难度、又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的效果,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2、把计算机绘图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的手段。 根据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总要求,计算机绘图的内容由过去的选修变为必修,并且讲课和上机相结合。如果只从学时上看,它确实是

机械制图教学信息化说课教学设计

《绘制棱柱及其截切体三视图》

教学内容六棱柱三视图的画法;棱柱表面取点方法及其可见性判定;截交线画法教学目标掌握基本体三视图画法,理解截交线的概念及画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说明 环节一:观看六棱柱虚拟模型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如下问题:①正六棱柱由几个平面组成?②怎样放置正六棱柱以绘制其视图?(三种方法)③先绘制六棱柱的哪个视图?(反映其形状特征的视图) 2. 教师在AutoCAD环境中出示六棱柱的虚拟模型,利用软件的“俯视图”“前视图” “左视图” “三维动态观察器”直观展示六棱柱外观,并分析其特点。 1. 学生和教师一起用绘图工具在绘制六棱柱的三视图的方法。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几种方法保证宽相等 环节二:绘制棱柱的三视图 环节三:分析各顶点对应的三视图位置 环节四:学生展示 学生能够很清晰直观的 看到三个视图所呈现的 外观,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展示虚拟模型,学生根据教师提问回答 12个定点所在的位置,并进行中正确的标注。此环节主 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 1. 教师在三视图中某个位置标明几个点,让学生做此 点其它两个视图,并判断其可见性。对主动上讲台展示 的学生奖励铅笔一支。 2. 让学生在展示前喊出他们自己的口号,培养学生的 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明确如何利用工 具保证三视图的“三等 关系”。(可以用45 度三角板或者圆规直接 保证)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 应用 适当的激励,可以提高 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 学生的展示可以发现学 生的问题。从每个组的 口号可以看出该组同学 的价值观,乘机也可以 对同学做德育渗透。

环节五:截切六棱柱 1. 过前面的已知点,把棱柱在主视 一部分,让学生根据教师分析,找截切的 另外两个视图的变化。 2. 教师在让学生绘图的过程通过投 影仪展示截切体的立体外观,便于学生理 解。 必图中切除 【体截交线 、 ? 先让学生找点、再让学 生找线,再让学生找面 最后到截切体 三视图的绘制,符合从 简单到复杂的认 知规律。 环节六:教师分析根据学生所绘图形,教师结合PPT在AutoCAD 软件中 展示截交线的画法,梳理截切体三视图画法提高上课效 率, 教师分析,查漏补缺教学过程 ---- 任务实施(25mi n)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制图学习的兴趣,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小组合作确定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任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说明 环节一:展示任务1. 教师出示任务,并明确选择任务选择方式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 3. 整体完成比较好的小组每个成员将过得铅笔一 支。 分层次教学,照顾到不 同学生的学习。小组中 的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 热情。 环节二:任务实施1.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2. 教师过程中巡回辅导。 3. 通过投影仪播放微课,让学生理解截切体六棱住三 视图的绘制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 做驱动,完成任务,修 正学生的认知错误。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一)(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数控技术系(部)教师陈贵荣 “机械制图与测绘” 总课时:100 学习任务数:5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至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日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与测绘学习任 务 绘制平面图形课时数12节 上课日期教学周1-2 审批: 年月 日 教学班级12数控技术高2班 学习目标1、能说出常见绘图仪器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2、能说出常见图线的名称及画法; 3、会等分线段和圆周、作圆内接正多边形; 4、会分析圆弧连接类型并完成简单的圆弧连接; 5、能说出机械制图中字体的写法,并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字体; 6、能说出学生用标题栏的确定方法及与看图方向之间的关系; 7、能说出制图中比例的含义; 8、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A4上绘制较复杂的平面图形; 9、学会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技巧; 10、学会写反思及总结。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特点:授课班级是中职一年级的工科学生,性格活泼,对学习实际的操作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比较喜欢团队的学习形式,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但是理论基础较差,表达能力欠缺。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物理和数学,有一定的空间立体感,但总的来说基础较薄弱。

学材及分 析1、学材: 教材、课件、与学习任务配套的工作页 2、媒体教具 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适用于一个班的理论教学和反馈教学的教室。 3、工具设备 绘图仪器、模型、绘图纸 4、学习环境 分组讨论区、成果展示区、优秀作品陈列区 教学方法 1、以任务引领教学,创设职业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势互补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目标,本任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和集中讲授法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3、在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的“班组长责任制”。负责人就相当于“班组长”,每个组员都需要承担其中一项,负责人的职责是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督促全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4、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保证目标的实现。

浅析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模式

浅析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模式 摘要:通过实物模型的研制运用,参观零件加工,UG实体造型与实物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物、图相结合,识图与制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动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与制图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模型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H12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任何一门专业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之中,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也在不断的面临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专业的改变需要培养造就了不同的人才,只有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提升每一名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关键,毋庸置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在未来的里程碑上会不断创新进步。 一、模块式教学,实施理论指导实践: 制图课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点线面模块、组合体模块、零件图模块、装配图模块,各模块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密切,我认为在基础模块教学中采用”先学后

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初步认识绘图工具与使用方法,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具的使用要点,展开互动式讨论纠正学生绘图中使用错误,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即高效又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纠错中形成正确的知识。 点线面模块采用”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策略让学生参观实习车间找出四种典型零件,分析其形状找出共性问题并结合”口诀”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分清各种点线面的位置及特点为下一步的组合体教学打下基础。例如点的投影可以用机床顶尖为实例以点的”投影永远是点,点的位置是三坐标决定”的口诀加深点的理解。 组合体模块为形体过渡到零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用”理论强化实践”的策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各种零件的组合类型及组合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零件的千变万化和基本体的形态,紧紧抓住”读”和”画”两大环节,然后在加以典型组合体练习,采用”头脑风暴”老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完善形体分析能力,并写出实习日记,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例如组合体中综合类较多可举支架类模型讲解组合特点和形体分析方法,辅助采用动画立体模型展示准确分析变化形式,集思广义通过不同的思路构建形体空间想象能力,并准确补画视图的图形与漏线。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截交线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 [课题] 组合体的表面交线-截交线(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截交线的概念;圆柱截交线及求作方法。 2、会求作圆柱的截交线。 二、学习方法与素质养成 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归纳共性,把握交线的变化趋势和物力转换的对应性。过截交线的学习,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截交线的画法。 [难点分析] 圆柱截交线的画法。 [分析学生] 具有相关的知识基础,截交线的求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体模型引导学生多观察积累感性知识。 [教学方法] 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模型:截割圆柱体等。 [教学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步骤] 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5分钟) 1、何谓形体分析法?分析过程中注意什么?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和共性问题; 3、预习检测:什么叫截交线?截交线有什么特点? Ⅱ、导入新课(1分钟) 组合体的表面交线多为组合体在组合(或被切割)过程中所产生的交线或过渡线,按交线的形成和几何性质的不同,分为截交线和相贯线。本节课主要讨论学习截交线的概念和圆柱的截交线。

Ⅲ、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截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1、截交线的概念 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可以认为是立体被平面截切,此平面通常称为截平面,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截交线。 2、截交线的性质 (1)截交线一定是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 (2)截交线既在截平面上,又在立体表面上,截交线是截平面和立体表面的共有线。截交线上的点都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上的共有点。 因为截交线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线,所以求作截交线的实质,就是求出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 二、圆柱的截交线 1、基本形状 平面截切圆柱时,根据截平面与圆柱轴线的相对位置不同,其截交线有三种不同的形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平面与圆柱相交所得截交线的形成过程、形状,讲授截平面切割圆柱体,所形成的三种截交线情况,对照教材中表3-1分析讲解。每讲解一种就出示相应的实体模型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官认识。 2、讲解例题 (1)例一如下图所示(出示实体模型),求圆柱被正垂面截切后的截交线。 分析:截平面与圆柱的轴线倾斜,故截交线为椭圆。此椭圆的正面投影积聚为一直线。由于圆柱面的水平投影积聚为圆,而椭圆位于圆柱面上,故椭圆的水平投影与圆柱面水平投影重合。椭圆的侧面投影是它的类似形,仍为椭圆。可根据投影规律由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求出侧面投影。 边画图边讲解作图方法与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