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渗透美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与地位,充分利用、挖掘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美育资源,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创造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一、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初中的美育目标是: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从法律的角度说明,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脱离美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别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应该着眼于“人”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崇高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审美观,就是对美的认识、感受和评价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丑的看法。它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方向,指导着人们的审美实践。现在有不少的青年学生欣赏不了著名的文学作品,分辨不了生活中的美、丑、是非,有的以洋为美,以奇为美,以奢为美,甚至对一些庸俗的艺术作品、腐朽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确定 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论文(10篇)

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论文(10篇) 第一篇:如何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构成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才能够具备一个高效的前提。这时就需要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这样课堂气氛才能够变得更加温馨和谐。另外,还应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转变,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语文的美妙之处,并能够从生活中感受语文的存在。 二、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具体策略 1.教学目标的高效 目标对整个过程起着系统性影响,通过对目标的具体定位,来明确行动的起点以及努力的终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将高效的理念确定为教学目标,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活

动才能够方向更加明确,并且能够将高效的理念系统全面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如此,还应能够做到科学适度,不能够进行以偏概全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引入剑走偏锋的歧途,这样才能够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2.高效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个十分讲究的环节,其中充满着学问和艺术性,只有确保课堂导入高效,才能够使学生对课堂内容高度关注。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新课程的具体导入,具体来讲有多媒体导入以及设疑法导入,还可以利用故事法导入,这些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关注。 3.高效的提问 提问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够保证提问的高效性,将能够使得整堂课的内容被有效串联起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从而能够强化提问的高效性,首先可以用“点穴”提问法,这种方式基于对课堂内容系统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在内容梳理过程中找到关键节点,从而提出问题,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和文学作品中包含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是美育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带领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取向,在遵循初中语文教育体系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按照审美的规律来组织和运用材料。带领学生愉快的接受美与善的熏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中的美。此外,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应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客观存在的美,产生美观,欣赏美。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素材中有很多美得素材:《小石潭记》、《春》、《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中描写的祖国的大好山河,景象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都能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鉴别事物美丑,引导其学习鉴别艺术美,发现艺术美,感受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调。它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活动。教师是美育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学生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的形象、教学活动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美育资源。教师优雅庄重的形象和谈吐,流畅的教学组织,漂亮的板书,甚至得体的服饰都会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给学生的感官造成满足感,这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从最普通的课文解读来说,教师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

的向往,对生命、自然的关心,使他们受到美得熏陶,美的感染。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辅助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投入,与 ___产生情感共鸣。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性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表达个人对文章的理解,抒发自己对美的感悟。除了在学校、在教室个学生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组织学生的户外活动,去掉广大师生身上的绳索,让其能在校园外的广阔世界中接触大自然,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接触美、感受美、了解美。如对大自然中的园林、天气景物、美好山水、可爱动物等等,社会生活中感人的人和事,这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才能触发真情实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从美好的大自然中从分汲取美的营养,提升美的素养,增强对美的辨别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般,其义自见”。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默读是个体活动,便于阅读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能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侧重于知识的梳理。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以声音增强原作力量,诱发读者通感,唤起其内心现象,激发美感,有利于读者感受到课文意境,在班级范围内的朗读能引发群体效应。听到声音,读者会不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更真切的感受作品的气势和情韵,与 ___情感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教师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特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

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或枯燥的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3篇.doc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1582字)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奖小论文集锦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 奖小论文集锦 浅谈语文能力的培养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铁佛初级中学王能国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所以,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否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都是很难的。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

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在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进行“氧化”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说“不记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进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成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美育,就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能够辨别人性的美丑,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现在,谈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创造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我们要用多种科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的意境,受到感染。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绘人物美,日、月、山、川景物美的篇章,这些为创造情境提供很好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岳阳楼记》―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岳阳楼的图片以及洞庭湖的美景图,使学生能亲眼感受到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及湖面的壮阔,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充分观赏大家所熟悉的西湖风景画,边欣赏画面边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优美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既受到美的熏陶,又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琢磨关键词语,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好的作品,总会有一些言简意丰的重点语句,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及时点拨,学生就能很快领悟作者的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草的描绘:“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轻消消的,草软绵绵的。”教学时可以抓住“偷偷”“钻”“嫩嫩”“绿绿”“满”等词语,引导学生推敲品味,思考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经过思考学生可明确:“偷偷”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在人们难以感觉的情况下,不声不响生长的情态。“钻”写出了小草冲破坚硬的土层,顽强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质地,鲜嫩可爱。“绿绿”写出了它的清新的色泽。“满”写出了数量之多,长势之盛。这些词句传神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描绘,使读者在感受春草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当然,我一般选择词语要找表现力极强的,最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的。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 对学生进行创造美的教育,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拓宽语文的美育领域。怎样去培养学生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pdf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说》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 ????????????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 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 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 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 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 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 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公开课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公开课 公开课的核心价值 叶澜教授在回答“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时,概括了五个“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有所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真实无伪,不事表演。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堂有缺憾,值得反思,需要去重建。 这无疑是一个权威性的意见,但它只是一个笼统的定义,我们还是无法依此有效判断出一堂好课。我以为它最大的问题是混同了两个基本概念:日常课与公开课。我们在谈论好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譬如评价一堂日常课,我们要有整体观念,须知任何一堂课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有放在这个体系中来评价,才可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单独来评有一叶障目之嫌——一堂五“实”不全的日常课未必就不是一堂好课。与日常课相比,公开课则可能更多地脱离了“教学体系”,转而强调个体的“研 究性”。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示范性,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启发别人,没有示范性,太过家常,开它何用?二是可推广性,一堂好的公开课要既能启人智慧,又易于模仿学习,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开”的价值。那些天才流丽、剑走偏锋、个性特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课,其意义在于展示,而不在于推广,因此并非最好的公开课!三是创新性,即这堂课闪耀着教师的独特发见与独特个性,绝少雷同,不做陈腔,而不是中规中矩,步步为营,散发着陈陈相因的迂腐气息。因此,我们认为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研究性”。 公开课的评价内容 公开课评价什么?这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笔者参加过多次听课评课活动,虽有收获,但心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总结多次听课的得失,我以为公开课评价要把握以下三点内容:一、教学理念。评价其是否深入把握课改的精髓,如是不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不是坚持“整体感悟与品词析句相结合”,是不是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等等。这是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改理念,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步骤,因此需要开宗明义,含糊不得。 二、教学行为。评价其是否体现了精到、有效、激励、互动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教材处理是否合理,课堂组织是否到位,教学智慧是否具备,教学表述是否精到,资源运用是否得当,激发动机是否积极,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等等。这是帮助教师反观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的核心步骤,因此需要用心准备,精心评讲。 三、教学特色。评价其是否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有则长之,无则勉之,如教材处置的精到或高妙,课堂组织的清晰或从容,课堂生成的激发或处理,教师情感的深蕴或激扬,教学语言的简净或幽默,问题设计的准确或精妙,等等。这是帮助教师认清自我、形成风格的关键步骤,因此需要准确判别,言之有据。凤凰卫视老总刘长乐在总结鲁豫“鲁豫有约”的主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能把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情怀培养与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从古诗词中培养学生审美 古代诗歌描写自然景物或即景抒情的成份较多,此类诗词具有深蕴的意境,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美而体会其深刻的含义。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的雅趣,“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清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清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少女情怀等,一旦纳入了诗人的诗句中,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彩,透过文学的鉴赏,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者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很自然的激发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 二、从现代散文中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现代散文,大多即景而发,笔调流畅,景物鲜活生动,美丽怡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朱自清的散文中较多地方表露出自己对美学问题的见解,如他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水的描写就富于变化之美。天未断黑时,“秦淮河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等到灯火明时,阴沉沉的变为深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在灯月交辉的情形下,秦淮河水又“绿如陈酒”,同时秦淮河由于天黑,灯光、月色不同,水面显现出异彩,真是“一眨眼一个样,层出不穷。”在教学散文中,多引导学生分析此类活泼多变,而无板滞之感的文章,其美感而得以体现出来。 老舍《济南的冬天》里,群山环绕之形象美,无不透露出作者诗人般的笔触。而王蒙、张爱玲等的作品里,更体现出作家们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情怀。所以,通过对现代名篇散文教学,引导学生领会大自然的美景,从而培养学生观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诗歌,通过描绘景物,表现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观察和体会。行行诗歌,除了具体的景物对象,更多的是作者们思想感情深沉的流露。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云彩”“晚霞”“康桥”“河水”等无不寄托诗人深深的惜别之情,一行行诗里,无论从节奏美、音乐美,还是描绘的情景美,都展现给读者一幅美丽而遥远的映像,同时那一份忧郁的情绪给全诗罩上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除开名篇现代诗,更多的小诗中还描绘出许多清新秀丽的意象,给人以明丽空灵的境界。 四、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审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8:37.7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解冠英(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青海湟中811600)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愉悦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不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文质兼美的作品犹如一块块精美的玉石,时刻吸引着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感受教材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针对教材中的美,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呢? 1. 读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和学生的自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涓涓细流渗透心田,又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激起情感共鸣。《背影》中父亲朴实深情的话语,能读出人性的亲情美。读《藤野先生》要读出滕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的人格美。 2. 品美自然事物的美是普遍的、大众化的美,像《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美文无不融进了作者的情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读这些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作品中的美。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体味了文章的神韵,才能感悟作品中的美。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融入到北国气势恢宏的壮观雪景之中,随诗人一道指点江山,评古论今,才能品味出一代伟人宏阔的胸襟,领袖的风范。 3. 悟美如果说阅读和品味是对作品的接触、想象、移情和体验,悟美则是对作品深层次的理性把握,是对作品艺术深层次的理性揭示。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赏析洞庭湖壮美的景观,后感受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导学生从感受中走出来,在对比中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感悟中培养了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阅读、想象、感觉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安排与教材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体验美,就是创造了美,这样就使美育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了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经典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两篇【初中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一 论文题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推进,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我国教学逐渐向教育职能转变,学生的学习主观体验与自觉主动性逐渐成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出发点,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也呈现出新的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成为教学重点与优质教学标准。本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以学生学习发展规律与兴趣要素为依托,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实现学生主导课堂,寻求有效措施,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与语文文学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措施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点学科,对培养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功力、文学赏析能力、基础文化认知、情感感知能力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能够塑造学生初期健全的学习观,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新课改下,教师应积极响应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注重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实践探究纳入教学计划中,了解学生的发展欲望,使初中语文课堂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领学生深入文学世界,促进学生的不断提升。 一、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活跃发展平台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为缺乏,学生与教师难以达成深入明确的对话沟通,致使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发展诉求,学生也难以明确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措施,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专注于课堂专业教学,忽视了将语文教学纳入良好活跃的学习体系中,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语文教学表现出枯燥乏味性。对此,教师首先应注重与学生实现良好对话,打开学生心灵,深入学生内心,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诉求与发展欲望,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陪伴者、引导者,为实现学生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创造条件。 同时,教师应注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构建活跃积极的发展平台,激发学生主动自愿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启发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深入语文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独特完善的知识网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语文交流会,鼓励学生自行搜索准备语文小知识、名人故事、文化常识、优秀文章等内容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会上积极分享这些故事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热点时事的意见交流;教师可以组建班级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建小组,在组内活跃沟通、共同学习语文知识。这些都是为学生构建良好语文学习环境的有效措施,这些方法转变了传统课堂中机械的知识传输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感与空间感,鼓励学生从心出发主动学习,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二、转变教学理念,注重素质人文性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