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及方法示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及方法示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及方法示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及方法示例之一

——把握教学目标的层次和结构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来说,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包括学年(期)计划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主题活动方案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分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一个主题活动内容可能被无限地扩展和深化,也可能被浅化和表层化,教师在准备主题活动的教学时,必须弄清楚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先做好教学目标设计的工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把握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层次,才能找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定位。

一、理清教学目标的层级

理清教学目标的层次和来源是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工作。

教学目标层次是指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包括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到小学阶段的目标及不同年段、不同年级的目标;由各学年(期)的目标到某一个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由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到分课时目标。

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弄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下位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能明确各级目标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整体把握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是一个围绕总目标不断解析的过程,体现出教学目标的两个用途,即把宽泛的方针和实现它们的特定的教学策略结合;以某种形式表达教学策略,使教学策略对学习者的作用能够被测量。

二、明确教学目标的结构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可以由三个维度来构成教学目标的结构,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包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等具体类型。每一个具体类型的目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如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分解为文献搜集的方法与技术、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信息发布的方式等具体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设计如下类型的具体目标:提出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各种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能力(如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设计与制作、参与与服务等)。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的思想意识、良好的个性品质等不同类型。在基本的思想意识方面,主要包括环保意识、资源意识、人本意识、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等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学校在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中,要初步预设本课程目标的类型结构,保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经历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1.学(年)期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依据学段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其它课程本学年的主要学习内容与目标,确定学年(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层次。

第二步:根据预设的学习活动主题,确定本学年(期)主要的目标体系,比如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本学年(期)需要达成的目标类型及层次,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方面本学年(期)需要达成的目标类型及层次,在设计与制作方面本学年(期)需要达成的目标类型及层次等,形成选择本学年(期)主要学习任务的依据。一个能力指标的达成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具有系统、连续、渐进的特点。

第三步:根据前两项预期的目标层次、目标类型、学生状况,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的综合性目标取向、能力目标取向、行为体验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等价值取向,确定本学年(期)认知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学年(期)目标不同于主题活动目标或课时目标,宜选择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词来表述。在写法上既可以三维目标(认知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表述结构,也可四个指定领域分开表述。

第五步:确定与目标相匹配的本学年(期)评价方式,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2.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分析学生在学习此主题活动前关于此主题知道什么,会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

第二步:依据学(年)期目标以及此主题活动主要任务,确定目标的层次和结构。主题活动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目标设计上,不宜求全,可突出最为关注的能力方向。

第三步:在表述时,回答学生通过此主题活动有什么情感体验,能增进哪些知识,能发展哪些能力,能做出或熟悉哪些技能,能表现或养成什么态度,能培养什么理想和兴趣。在写法上可以三维目标(认知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表述结构,也可按主题活动的主要任务分项表述。

第四步:确定与目标相匹配的主题活动评价方式,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3.课时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分析本课时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明确学生在课时中的主要学习行为。

第二步:明确学生可观察的行为和实际反映,将相对概括的主题教学目标分解为更具体的目标。

第三步:分析目标中的五个要素:对象、行为、情境、标准、结果,选择适当的动词来表述目标。

例如:

一、三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1.课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一次过程相对完整的小问题研究过程,建立起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式,并侧重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体验观察、文献查找(纸媒为主)、记录及整理的基本方法。

2.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考察活动以小范围的调查活动为主,学会有目的地进行简单的调查活动并能在调查信息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3.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家政能力,培育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劳动意识,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任务。树立以服务他人为乐的意识。

4.实际应用为主的设计与制作类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依图纸进行简单的制作,能够读懂简单的制作图纸,了解图例的作用。能够按一定的顺序规划简单的活动。

二、《生日怎么过》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

1.能够按一定顺序和目的观察生活现象,围绕生日怎么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

2.经历小范围(在学校和家庭范围内)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感知调查的方法,形成调查取得信息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研究素养。

3.经历为家人或朋友设计一次生日会活动流程并实施的过程,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

4.在教师的指导下依图纸制作音乐生日卡片,能够读懂简单的制作图纸,了解图例的作用,体验与人分享劳动的成就感。

三、《生日怎么过》之调查活动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课时目标:经历小范围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感知调查的方法,形成通过调查取得研究信息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研究素养

1.能够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选择调查对象(校友和家人)

2.能够确定二到三个调查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制作调查记录单

3.能够用纸笔方式简单地记录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结果等基本信息

4.能够完成五到十人次的调查任务

5.能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形成一到两条自己的观点

6.能够与同伴分享调查结果,反思自己的调查过程,能够说出一到两条在调查活动中自己的成功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标设计的层次与结构,了解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主题活动目标、课时目标之间逐步分解的明晰线索,有效地避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的实施中的重复。比如,调查研究的方法可能在不同年级不同的主题活动中运用,由于目标的层次不同,对学生做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不同,不同年段不同主题中对学生调查能力目标的设计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目标结构。

如果缺失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那么,对学生来说,不同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就变成了活动方式的简单重复,容易导致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兴趣衰减”。有结构层次的目标设计及其实现,有利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

参考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及方法示例之二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

在具体的活动主题实施中,学校和指导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情景等实际,对不同主题的活动目标进行再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个别化和情景化,是由“普遍性目标”走向“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过程。不同活动主题的“行为性目标”是指在目标设计时,对学生提出可操作、可行为化的活动操作方式要求、能力要求。“体验性目标”是对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提出的过程体验的要求、情感态度变化的要求。“表现性目标”是指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目标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1)基于不同资源状况的目标设计

不同的资源状况不仅决定了活动主题的选择,而且同一活动主题也会因为学校资源状况的不同,导致在目标设计上的不同。如:山西科技出版社资源包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报纸是怎么做成的》中的学习任务“自办班报”中,在两所条件不同的学校设计的目标就不尽相同。

【方法示例】

A校资源状况:

学校硬件设备较好,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印刷设备,并有教师与家长从事报刊的编辑工作,学生能够运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学校能为师生查找信息进行交流提供网络平台,离报社距离较近。

A校活动的目标设计:

1)通过参观报社、采访编辑等活动,了解报纸编印的一般程序,为学生分工承担不同角色的工作做准备;

2)学会运用网络建立征稿的信息平台,并能运用网络完成班报的编辑、排版及插图工作,体验编辑的过程;

3)学会使用速印机、复印机等快速印刷设备来印刷班报,体验印刷的过程;

4)了解班报的发行范围及方式,懂得如何取得教师及家长的支持,体验发行的过程;

5)能够自主确定班报的栏目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栏目做出评价与调整;

6)了解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够坚持办报,具有一定的责任感、成就感。

B校资源状况:

学校硬件设备情况不佳,教师具有一定的校报编辑的经历,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及绘画的能力,学校能为师生提供大黑板、宣传栏等信息发布窗口,学校附近无报社。

B校活动的目标设计:

1)请报社记者、编辑等到校,通过访谈活动,了解报纸编印的一般程序,为学生分工承担不同角色的工作做准备;

2)学会采集栏目信息,并会做采访记录;能够运用设立信箱的方式采集稿件;

3)学会运用宣传栏作为班报发布的窗口,并能根据宣传栏情况进行版面的设计;

4)能够自主确定班报的栏目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栏目做出评价与调整;

5)了解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够坚持办报,具有一定的责任感、成就感。

(2)基于具体活动内容及情境的教学设计

常常在教师的主题活动设计中遭遇到此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设计,比如“学会合作,增强调查分析、访问等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探究能力。”。离开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和主题背景,制定的目标,在实施时很难起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导航的作用。因此,目标的表述还需要情境化,与主题的活动情境一致。在目标表述时,尽可能贴近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情境。

【方法示例】

要活动

类型

目标设计的侧重点各类活动目标设计举例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

般过程,选择一个课题,通过调查、

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运用

实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课题展

开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在研

究过程的体验、研究方法的习得与

研究态度的养成。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请爱护我们的眼睛》之学习任务

“关于近视问题的研究”的目标设计

?通过参与测查视力的活动,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

?对全班、全年级、全校的视力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发

现学生中存在视力及用眼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眼球的结构及人们用眼的基本原

理,寻找造成近视的原因;

?通过实验了解眼镜的秘密并学会正确使用眼镜;

?通过访谈活动,寻求防治近视的策略;?能以适当的方式向全校发布研究的成果;

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着重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强调操

作性和针对性,更注重让学生获得

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要求学生在

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

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学校的历史》之学习任务“布

置校史陈列室”的目标设计:

1.根据学校对校史陈列室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

够运用设计图结合文字的方式对校史陈列室进行简单的设计。

2.能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修改。

3.各组能够将收集到的资料、实物及照片,按陈列室设

计的要求,分主题、分类别进行整理。

4.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相关资料,按照学校实际,尝

试制定陈列室参观的时间及规则。

5.能够分工承担陈列室的讲解的任务,增强服务他人的

意识、能力及社会责任

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的核心是为了使

学生获得社会的认知、理解、体验

和感悟。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

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

动方式。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零花钱怎么花》之学习任务:“第

一次挣钱”的目标设计:

?知道挣钱的目的、项目、基本步骤及主要注意事项;

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挣到的一笔钱;

?知道《挣钱计划》和《挣钱体会》的写作格式;

?会自主确定一个项目,有计划地挣到8—15元人民币;

?会撰写《挣钱计划》和《挣钱体会》;

?亲历挣钱过程、体验挣钱的艰辛。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根本特征是学生成为某一社

会活动中的一员。亲身参与社会实

践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一般性实

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

现感。

高年段《走近敬老院》的目标设计:

?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己到人,了解老人的生活状

况、主要困难及需求;

?参观敬老院,学会与人交流,了解敬老院中老人的基

本情况;

?协商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制定服务计划,体验服务的

过程;

?能够对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能根据需要调整服务的

项目及内容;

?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能分工协作,在长期服务工作

中承担一定的义务;

6.懂得收集反馈信息,并知道如何得到敬老院工作人员

的支持与帮助。

【案例点评】

上面一组活动目标的设计考虑到主题活动类型的不同,目标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反映出目标情境化设计的方法。审视目标是否情境化,可将主题活动目标抽取出来后,仍能从目标表述中发现主题活动内容的影子,此目标具有情境化的特点;若将目标抽取出来后,发现既可放在这个主题活动下,又可放在别的主题活动下,说明教学目标仍有待情境化。

目标设计的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需要考虑的因素除资源状况、主题活动内容的不同外,还包括学生的智能水平和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业发展状况。而且,学生对某项活动的前认识和前能力仍然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及方法示例之三

——教学目标的清晰表述及目标设计的常见错误

总目标分解到各学年、各学期、各主题活动、各课时后,根据主题活动任务确定了目标组合的重点,教师就可以开始着手表述教学目标了。清晰的表述教学目标有以下基本的要求:

(1)教学目标表述以学生为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表述时,教师往往把自身作为表述的主体,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这一目标的达成只需要教师为其创造合作的机会,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多少提高,这一目标就无法评价了。因此,在目标表述时,主体一定是学生而不是指导教师。那么,上面目标的表述就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或者“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2)目标表述具体、确定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的目标表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正确的‘废话’”:“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用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隐去了主题活动的名称,各种主题活动的目标都惊人的相似。这种空泛的目标是不具备可行性的,难以作为师生活动的方向。

所以,在目标表述时,不能照搬《纲要》中的目标,主题目标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将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以下介绍几种目标具体化的方法。

?表述时对“知识与技能”类目标可采用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

这种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生参加主题活动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行为结果可观察、可评价。比如“生日怎么过”的调查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生能够确定二到三个调查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制作调查记录单;能够用纸笔方式简单地记录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结果等基本信息”等。这两条目标表述的行为“制作记录单”以及“记录调查信息”均可观察可评价。

②在表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时,可采用体验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描述学生参加主题活动所获得的心理感受、体验。体验性目标无明显结果,陈述时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过程性的,如“经历、体验、参与、尝试、接触”等,比如“生日怎么过”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经历为家人或朋友设计一次生日会活动流程并实施的过程,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在教师的指导下依图纸制作音乐生日卡片,能够读懂简单的制作图纸,了解图例的作用,体验与人分享劳动的成就感。”

目标表述还必须是确定的,不宜使用“应该”、“可以”等不确定的、只表明意向的字眼。

(3)目标表述简明,具有可行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个活动往往能实现多种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在设计一个具体的主题活动的目标时,不需要反映《纲要》中所有的目标,要将《纲要》中的目标与活动主题、学生活动的特点结合起来,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它应该反映且能反映的目标。不能面面俱到,应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目标。实践证明,简明的目标对活动更具指导作用,便于记忆,能更好地发挥其导向性的作用。

目标的可行性是指主题活动目标是否能通过一个特定的主题活动实现,是否能作为评价活动效果的依据,能否操作。教师应避免脱离学生主观经验和实践活动的客观条件制定大而空的主题活动目标,因为这对主题活动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没有具体的约束力和导向力。

【常见错误】

三、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三维目标一定要分开表述吗?

新课改提出教学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教学对学生“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是对课改前期过分注重“双基”教学的一次纠偏。

但在这种观念主导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就笔者所见,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在一些教学设计的规定中,严格要求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表述为三个部分,在这种表述中,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

一是有些主题活动目标分三个部分表述后,长达千余字,冗长的目标根本难以记住,导致教学行为的散乱,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到底指向哪里并不清晰,这样的课堂很难高效。

二是在目标设计时,老师常遇到难以将某一个目标分割进三维中某一维的情况。

三是由于目标三个维度表述的分割,导致贴标签式的教学,比如“A教学环节为了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B教学环节为了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C教学环节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导致教学行为的繁杂和重叠。

四是三维目标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均等存在的,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可能会以三维目标中某一维度为主,而以其它维度为铺。

其实,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同一教学行为引发的,而不是三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引起的三种不同的结果,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在进行某一个教学行为时,必须同时考虑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不相关的目标。比如在实验观察研究中,科学、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学生学习的实验观察的能力,学习科学、严谨的观察方法是不可分的,同时,它又是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达成的。

因此,三维目标是指目标的三个维度,而非三个目标。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在制定时不宜分三个部分,多条列出。

2.为什么在目标设计中有,教学行为中却没有?

教学的流程设计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核心目标展开的,经由教学流程,逐步达成或接近目标,是将学生的进步与具体目标相联系的过程。

比如,在主题活动设计的目标中有“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很难找到具体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的支持。过程设计因为目标的虚幻而显得飘忽不定,随意性大,教学各环节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纽结,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逻辑判断跟进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被教师安排、牵制比较厉害,孩子们对做什么、最终达成什么目标并不了解。

经历了是否一定就有收获呢?“生成”是否也存在效度问题?那么,如何判断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呢?仍需要回到目标,目标仍是判断教学“生成”是否有效的依据。因此,做了,经历了,不一定就是好了、有效了。

为了让活动过程更有效,不妨在教学设计完成后,用教学目标审视各教学环节,多问几个“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环节和目标有什么关系?”、“这个环节和上面及下面的教学环节间是什么关系?”,在自我审视的基础上进行目标设计和流程设计的双向调整。在课程预设阶段,以目标为方向的逻辑清理,能够为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保障。

3.教学目标设计是复杂些好还是简单些好?

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越简单、越简短越好呢?笔者认为,这不是单一的复杂和简单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为时较长的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一个主题活动又包含了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又包含有不同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目标表述时,宜用结构化的思考方式。

整个主题设计中,首先简明表述涵盖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终点目标,终点目标的设计可以主题活动中主要的任务序列为主,以学生知能水平、学段目标、资源状况、教学情境等为依据。

在设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时,再将终点目标“使能”化,即将终点目标进行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的过程,将使能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环节相对应,尽可能与终点目标保持一致。

比如三年级“生日怎么过”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在历时近一个月的活动中,都是一共列出了四项终点目标,这四项终点目标基本按活动任务顺序排列,在分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才对每项终点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可测、可行的使能目标。

在复杂和简单之间,进行结构化的思考与表述。核心及终极目标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宜集中、简单,在分解活动阶段时,再进行“使能目标”“过程性目标”的细致设计。

当然,这些目标是都写在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还是只在主题活动下呈现出终点目标——总目标,然后在各个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目标——使能目标,可依据教师的书写习惯和学校的书写要求而定。

4.教学目标只要教师知道就行了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性为己任。但在一些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十分失望。为什么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得那么被动?主要是因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教师一手安排,学生按教师的步骤一步步展开的活动。如果学生了解活动的目标,明白为什么要做,明白终点目标是什么,那么学生从正面思考和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自主调整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教学目标的制订者虽然是教师,但学生仍是主体,因为目标设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状况为目标达成度测评的依据,主语是学生,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隐性或显性的参与)并了解本主题活动的终点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学生了解了主题活动的目标,明白教学过程的方向,与教师达成了学习契约,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主性才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以什么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在活动前,将主题活动的终点目标与学生协商后贴在黑板或墙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导航作用;也可以在每节课前,让孩子们明白,最终要达成的目的等。

目标并非仅仅是把持在教师手上的法器,只有在目标师生共知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主动合作者。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辑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综合性实践活动材料: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案 睢阳区宋集镇中心小学 2016.03

宋集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案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地特色,校本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学校文化”为主线,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情感。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

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我成长。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各年级要根据班级实际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在校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年级要制订好年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式开展活动,记好“成长记录袋”,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导处。 5、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导处会通过有效的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 国务院批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其根本原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作用,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所谓课程目标的能力取向,就是指课程实施对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视,把发展学生各种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从总体上瞧,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说“通过某某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来表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预设,而需要明确地提出发展学生哪些能力、分解为哪些类型与层次,在不同的活动主题实施中,要达到哪些质性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的清晰设计与有效达成,直接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仅涉及认知领域的能力,而且涉及综合能力。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就是单一维度的,而就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能力目标,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多样性的内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认知与思维能力、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交往与社会活动等维度。 1、认知与思维能力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问题解决领域的目标,直接指向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的能力,可分为以下具体层面的能力。 (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搜集处理信息就是就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基本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整理与利用各种信息或资料的能力;呈现、表达各种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2)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就是学习的基本任务与目标之一。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为目的,但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认知目标的一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就是一种“无知”的课程。 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包括:提炼观点,形成见解的能力;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区分自己的观点与她人的观点的能力;运用概念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等方面。 (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良好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目标具体分解与落实到主题活动的操作过程之中。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目标具体包括: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系统化与综合化能力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合理地表述问题与分解问题的能力,如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建立问题的分析框架的能力、将问题表述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的能力等。 2、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利用工具与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李老家乡第三初级中学 2015.4.28

学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依托学校的自身优势,开发以“国学教育书法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历史,走进历史,走进自然,在广阔的世界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过程,提倡自主,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实施措施 1、加大学习与培训力度,提高课程意识。 重视组织有关老师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意识,强化培训, 使担任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中的独特作 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要点 2、抓好课程实施 各教师认真制订好“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努力 组织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过程中做到独立选题,自 主活动,展开过程,尝试探究,重视交流,在活动过程中 注重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积累。 3、加强课程管理 通过多种途经检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督促和帮助各教师真正落实,了解各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辛店镇同源完全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完整版)(完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 ”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型是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学习生命的回归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学习自由的追求是研究性性学习课程的理想境界。 (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班集体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实践探究,体验、表现和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参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学生的兴趣是探索活动的起点。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广泛、灵活、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活动课程。 (二)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研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通过运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通过学习规则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运用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西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她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经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2020年整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1].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我校深入开展 第三小学路建平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2、课程体系: 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科教学以外的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从学生方面讲,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从教师方面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教学工作的彻底颠覆。从常规教学上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入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课程间的整合,更好促进教育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3、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3)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学科综合的能力等。 4、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2)个人活动, 5、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目前,不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小学,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一般每周二三课时,学生全员参与,全体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班级或活动小组的活动。 6、课程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性是基本特性,实践性是本质特性) 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 (1)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以探究为核心,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它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和社会现象

教育部2017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 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 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 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 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 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 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 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 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 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 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 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编写方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 编写方案(修改稿)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的目标就是个性的健全发展等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学习同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着重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 为给各中小学校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方便条件,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有力指导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特决定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暂定名,以下简称《指南》)。 一、《指南》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纲”为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烟教〔2012〕72 号)是我市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性指导意见,是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教育部近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思政[2015]1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等文件也是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南》的编写应以上述《纲要》、《意见》及相关文件为基本参照,为切实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指导提供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

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设置3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实践活动2课时。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根据有关政策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2、分阶段目标 三年级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小课题调查,写调查日记。 能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生活自理。 四年级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思考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 家长组织下参加小组活动或个人社会实践。 完成一些手工制作及生活自理项目,并在周末回家时能帮助父母完成家务。 五年级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科普文章。 能独立组建活动小组,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注意人身安全。 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

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的目的。 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二、活动方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并存,具体视活动内容而定。个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鼓励优秀生拔尖,并将过程或成果交流、展示,与他人共同分享。小组活动,倡导学生优势互补,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培养相互合作精神,是活动成功必备条件。集体活动,收获的面较广。通过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体会集体同心协力产生巨大力量的道理。当然这三者不是孤立地进行,可以审时度势,兼而有之,以达到最佳的组合。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实施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其核心内容就是使课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备课、有评价、有小结。学校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指导教师教研制度、校外活动管理制度等,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走向规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

石庙镇中心小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经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她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她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经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进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 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名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 (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因而这种课程包含“自然探究”、“社会科”或“社会学习”等方面。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是主题探究式的,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 这种课程是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 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 尽管美国各州范围内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性等基本特征。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 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等方面。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