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超声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沉淀·超声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摘要:在化学沉淀超声分散条件下,研究了体系pH值、表面活性剂种类、分散剂用量、干燥方式、超声分散等因素对产物纳米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沉淀,超声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XRD、TG-DTA 及激光粒度仪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了粒径为40nm的二氧化硅粉体。研究表明,沉淀,超声法是一种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简单的新方法。所得粉体粒径小,粒径分布窄,实验条件要求低,操作简便、易行,便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二氧化硅;制备;沉淀,超声法

纳米二氧化硅为无定型白色粉末,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的非金属材料。微结构为球形,呈絮状口网状的准颗粒结构。它具有独特性质,如纳米二氯化硅具有对抗紫外线的光学性;它还可提高材料的抗老化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将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材料中,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弹性;它还具有吸附色素离子、降低色素衰减的作用等。纳米二氧化硅的各种生产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气相法,所得产品粒度细,单分散性好,其主要缺点就是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溶胶,凝腔法。所得产品纯度高,均匀度好,但成本太高,工业化价值不大;微乳液法可得到粒径小而均匀的产物,但处理麻烦,效率低,工业化难度大;也有用成本较低的直接沉淀法,但其粒径较大一般在100nm以上、且难以控制,杂质多。团聚严重,质量差。本文在普通化学沉淀法的过程中增加超声分散这一工艺环节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粉体,探讨了体系pH值,表面活性剂种类、分散剂用量、干燥方式、超声分散等因素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并用TG-DTA、XRD及激光粒度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1实验

1.1仪器与试剂

Na2Sio3·(AR),H2so(AR),无水乙醇(AR),正丁醇(AR),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R),吐温-s0(AR),聚乙二醇(AR)。

ZS-90激光粒度分析仪,KQ.100DV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雷磁pHS-3C精密pH计,FD-1B-55冷冻干燥机,Perkin-Elmer Pyris Diamond TG/DTA热分析仪(美国制造)。

1.2实验操作

在超声波中,在一定温度和搅拌状态下,用一定浓度的硫酸滴定一定浓度的硅酸钠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并用pH计测其pH值,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不同pH值下粒径的大小。

将沉淀抽滤,用去离子水清洗到没有酸根离子(滤液不与BaC12形成白色沉淀),将滤饼干燥,煅烧,然后测其粒径。

2结果与讨论

2.1体系pH值对粒径的影响

2.1.1 pH值对粒径的影响

40℃恒温,在磁力搅拌下。向0.5 mol/L NaSiO,溶液中滴加7%H2S04溶液,分别控制在不同pH值,测粒径大小,实验结果见图1(线A)。

由图1可以看出,当pH值为4时,粒径最小。这是因为,随着pH减小,体系中H+含量随之增加,粒子表面吸附的H+也随之增多,粒子所荷正电荷增多,相互之间斥力增大,减小了粒子间的团聚,因而粒径减小。但当pH过小时,降低pH值会加快聚合反应速度,聚合速度过大会使粒子的生成速率过大,而产生团聚和大粒径现象。

2.1.2添加表面活性剂后pH值对粒径的影响

40℃恒温,在磁力搅拌下,向加入5%聚乙二醇的0.5 mol/LNaSi03溶液中滴加7%H2so,溶液,分别控制在不同pH值,测粒径大小,实验结果见图1(线B)。

由图1可以看出,当pH值为4时,粒径最小,其规律与未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果相同。实验表明,体系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反应规律无明显影响,但可使粒径明显减小。这是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覆在颗粒表面上并不改变颗粒表面的电荷数,而仅产生空间位阻效应和屏蔽作用。

2.1.3超声分散下添加表面活性剂的体系pH值对粒径的影响

40℃恒温,在磁力搅拌,超声分散下,向加入5%聚乙二醇的0.5 mol/LNaSi03溶液中滴加7%H2s04溶液,分别控制在不同pH值,测粒径大小,实验结果见图1(线c)。

由图1可以看出,当pH值为4时,粒径最小,其规律与未超声分散的结果相同。实验表明,超声作用不会明显改变pH值对粒径的影响规律,但可显著降低粒径的大小。这是因为,超声作用只是改变颗粒间的团聚状态,而不会改变颗粒的表面电荷数。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无论是否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使用超声波分散,体系在pH值为4左右时,所获产物粒径均为最小值。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使用超声波分散可以使粒径显著减小。

2.2表面活性剂种类对粒径的影响

分别向0.5 mol/L Na2Si03溶液中加入不同的表面活性剂;5%聚乙二醇,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吐温-80,在40℃恒温,磁力搅拌下,滴加7%H2so4溶液,至pH为4左右时止,抽滤。清洗,干燥,煅烧,测产物粒径。实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体系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比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得产物粒径更小,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聚乙二醇效果最好。这是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覆盖包裹颗粒,产生了空间位阻效应,颗粒表面覆盖的高分子膜还会产生屏蔽作用,使ζ电位降低,从而使颗粒处于分散状态;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只能产生屏蔽作用,没有空间位阻效应,因此产物粒径较大。还可看出,同种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经超声分散后粒径会更小。这是因为超声空化时产生的局部高温、高压、强冲击波和微射流等,较大幅度地弱化纳米微粒间的纳米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纳米微粒团聚而使之充分分散。

2.3分散剂用量对粒径的影响

分别向0.5 mol/L NaSi03溶液中加入不同量的分散剂(无水乙醇),在40℃恒温,磁力搅拌下。滴加7%H2so4溶液,至pH为4左右,抽滤,清洗,干燥,煅烧,测产物粒径。实验结果见图2。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散剂加入量的增大,粒径减小。这是因为在实验条件下,硅酸根聚合度低,表面羟基多,乙醇中的活性基团(-OH)与硅酸根的硅氧四面体的顶氧基发生作用,形成了氢键,阻碍了四面体顶氧的硅氧联接。乙醇小分子代替水进入沉淀,在后续的干燥及煅烧过程中,它较大易于排除。同时由于它从粉体内部逸出,避免了此过程中的团聚。实验中,体系中添加15%无水乙醇所得产物粒径最小。

2.4干燥方式对粒径的影响

40℃恒温,在磁力搅拌下,向0.5 mol/L Na2Sio3溶液中滴加7%H2so4溶液,至pH为4左右,抽滤,清洗,将滤饼分成四份,一份加入正丁醇共沸蒸馏,然后在80℃鼓风干燥箱中干燥;一份真空干燥;一份冷冻干燥;一份在80℃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干燥后测粒径大小。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干燥方法下,粒径的大小顺序为:鼓风>真空>冷冻>共沸。真空干燥条件下,由于干燥温度较低,减少了颗粒的团聚,因此粒径小于普通鼓风干燥产物。冷冻干燥条件下,把含有水分的物质。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固体,然后在真空的条件下使水直接升华出来,而物质本身剩留在冻结时的冰架中,因此它干燥后体积不变,疏松多孔,对于纳米粉体来说,冰架中的水分真空

升华,避免了干燥过程中水桥作用下的粒子团聚,所获得的粉体粒子也较小。共沸蒸馏干燥法,通过正丁醇共沸蒸馏脱水,随着颗粒上物理结合水被共沸脱除,颗粒表面原来通过表面羟基氢键键合的水逐渐被正丁醇分子取代。正丁醇主要以氢键形式与sio2颗粒表面的非桥联羟基结合,在共沸蒸馏后期。当体系中水含量很低且蒸馏温度升高后,有部分表面硅羟基被酯化,形成$i-Oc4H9。正丁醇取代颗粒中的水后,不仅可以减小干燥过程中的毛细管力。阻止脱溶剂过程中颗粒间氢键的形成;同时颗粒表面酯化形成的丁氧基还可产生空间位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颗粒间的靠近,所有这些作用均可有效消除颗粒间化学键的形成,阻止干燥过程中颗粒间的硬团聚。因此,共沸蒸馏法处理后的产物粒径最小。

2.5超声分散对粒径的影响

根据文献及上述实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40℃恒温,在磁力搅拌,超声分散下,向加入5%聚乙二醇、15%无水乙醇的0.5 moFL№sio3溶液中滴加7%H2so,溶液,至pe为4左右,抽滤,清洗,干燥,煅烧,测产物粒径。另一组则按同样流程,但未有超声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实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沉淀过程中采用超声分散产物粒径会更小。这是因为,当液体受到超声作用时。液体介质中产生大量的微气泡,在微泡的形成和破裂过程中,伴随能量的释放,产生空化效应。空化现象产生的瞬间,形成了强烈的振动波,液体中空气泡的快速形成和突然崩溃产生了短暂的高能环境。产生高速射流,同时通过声的吸收,介质和容器的共振性质引起的二级效应,如乳化作用、宏观的加热效应等也促进分散进行,较大幅度地弱化纳米微粒问的纳米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纳米微粒团聚而使之充分分散。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微射流,在液固界面之间产生强大的冲击作用,有效地骑止了晶核的长大,并使得所生成粒子的表面及水分子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被破坏和削弱,从而进一步阻止了颗粒的团聚。

2.6 TG-DTA分析

用TG-DTA型热分析仪对前驱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见图3。

沉淀·超声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沉淀·超声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摘要:在化学沉淀超声分散条件下,研究了体系pH值、表面活性剂种类、分散剂用量、干燥方式、超声分散等因素对产物纳米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沉淀,超声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XRD、TG-DTA 及激光粒度仪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了粒径为40nm的二氧化硅粉体。研究表明,沉淀,超声法是一种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简单的新方法。所得粉体粒径小,粒径分布窄,实验条件要求低,操作简便、易行,便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二氧化硅;制备;沉淀,超声法 纳米二氧化硅为无定型白色粉末,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的非金属材料。微结构为球形,呈絮状口网状的准颗粒结构。它具有独特性质,如纳米二氯化硅具有对抗紫外线的光学性;它还可提高材料的抗老化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将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材料中,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弹性;它还具有吸附色素离子、降低色素衰减的作用等。纳米二氧化硅的各种生产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气相法,所得产品粒度细,单分散性好,其主要缺点就是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溶胶,凝腔法。所得产品纯度高,均匀度好,但成本太高,工业化价值不大;微乳液法可得到粒径小而均匀的产物,但处理麻烦,效率低,工业化难度大;也有用成本较低的直接沉淀法,但其粒径较大一般在100nm以上、且难以控制,杂质多。团聚严重,质量差。本文在普通化学沉淀法的过程中增加超声分散这一工艺环节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粉体,探讨了体系pH值,表面活性剂种类、分散剂用量、干燥方式、超声分散等因素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并用TG-DTA、XRD及激光粒度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1实验 1.1仪器与试剂 Na2Sio3·(AR),H2so(AR),无水乙醇(AR),正丁醇(AR),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R),吐温-s0(AR),聚乙二醇(AR)。 ZS-90激光粒度分析仪,KQ.100DV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雷磁pHS-3C精密pH计,FD-1B-55冷冻干燥机,Perkin-Elmer Pyris Diamond TG/DTA热分析仪(美国制造)。 1.2实验操作 在超声波中,在一定温度和搅拌状态下,用一定浓度的硫酸滴定一定浓度的硅酸钠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并用pH计测其pH值,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不同pH值下粒径的大小。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表征及对废水中染料吸附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表征及对废水中染料吸附 1实验目的 1 掌握纳米材料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2学习纳米材料的分析测试手段 3 了解废水处理的方法 2实验原理 纳米二氧化硅是极其重要的高科技超微细无机新材料之一,因其粒径很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化学纯度高、分散性能好、热阻、电阻等方面具有特异的性能,由于它在磁性、催化性、光吸收、热阻和熔点等方面与常规材料相比显示出特异功能,可用于橡胶、化纤、塑料、油墨、催化剂、造纸、涂料、精密陶瓷等行业。近两年来,有研究人员采用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吸附剂,针对不同污染物进行吸附过程及机制的研究。 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方法如下: 通常条件下, 硅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硅酸沉淀, 即: Na2SiO3 + 2HCl+ H2O=H4SiO4 + NaCl 另外, 硅酸单体之间也进行缩聚反应: 同时硅酸单体本身的脱水反应也很快:

因此能迅速形成许多相对致密的SiO2胶体颗粒, 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和高温灼烧得到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二氧化硅有很多孔结构,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且表面有丰富羟基,能够吸附很多物质,如废水中的有机物等。 3 实验试剂和仪器 吐温80;硅酸钠(Na2O·xSiO2),模数3100,郑州泡花碱厂;盐酸(HCl),CP,上海化学试剂总厂;AgNO3,CP,天津化学试剂厂;亚甲基蓝粉末,商用载体SiO2,青岛海洋化工厂。 集热式磁力搅拌器;干燥箱:101-2型, 无锡干燥设备厂;马弗炉;UV-2450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TECNAI G0);Brukers D8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CuKα靶)。 4 实验内容 4.1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将浓度为1mol/L 盐酸20ml加入500ml的烧杯中,滴加表面活性剂(吐温80)20滴,加入搅拌磁子,水浴加热至50~60℃,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硅酸钠溶液,随着硅酸钠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逐渐变混浊,当pH=5时(用pH试纸检验),溶液变成白色悬浮液;盐酸与Na2O·x SiO2的反应如下: Na2O·x SiO2+nH2O+2 HCl= 2NaCl+xSiO2·(n+2)H2O 沉淀静置老化后,抽滤,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沉淀,并用质量浓度为15%的AgNO3溶液检测洗液中的Cl-,至溶液中无AgCl白色沉淀为止, 常压80℃烘箱干燥。所得产品在马弗炉中400℃高温灼烧。可得多孔纳米二氧化硅粉末,于研钵中研磨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科技是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门,其中纳米二氧化硅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备受。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纳米二氧化硅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光学、电子学、生物医学等。本文将详细介绍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过程,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化学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在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溶液中的硅酸盐离子形成硅酸沉淀,再经过高温处理得到纳米二氧化硅。具体而言,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硅酸盐溶液的制备:将硅酸盐溶解于水中,形成一定浓度的硅酸盐溶液。 沉淀剂的添加:向硅酸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沉淀剂,如氢氧化钠、氨水等,使其与硅酸盐离子反应生成硅酸沉淀。 沉淀的洗涤和干燥:将生成的硅酸沉淀洗涤干净,以去除其中的杂质,然后将其干燥成粉末。 高温处理:将干燥后的硅酸粉末在高温下进行热处理,生成纳米二氧

化硅。 在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各个参数,如温度、浓度、沉淀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等。这些参数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为了获得具有优良性能的纳米二氧化硅,还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调整,以便更好地掌握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也需要注意控制好实验参数,确保得到的产品具有优良的性能。纳米二氧化硅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光学、电子学、生物医学等。在光学领域,纳米二氧化硅可以用于制造高性能的光学器件;在电子学领域,纳米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电路和电子元件;在生物医学领域,纳米二氧化硅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和肿瘤治疗等。因此,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选择合适的原料和试剂,确保所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具有优良的性能和稳定性。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杂质的引入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在高温处理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获得具有优良性能的纳米二氧化硅产品。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的方

液相沉淀法制备纳米SiO2

液相沉淀法制备纳米SiO2 硅酸钠系二氧化硅与氧化钠的胶体溶液Na2O·mSiO2,其中m为硅钠比,即模数,模数不同,其酸、碱度不同,一般m为3.5左右最好。 一、制备工艺: 1、酸析:Na2O·mSiO2为碱性物,加一定量酸(以H2SO4为主)后,可生成含盐的SiO2凝胶; 2、陈化:酸析过程就是SiO2凝胶的形成过程,其实验参数(如搅拌速度、加热温度、pH的调节)可决定最终产物的质量和性能; 3、过滤洗涤:过滤水分及盐的清洗,将凝胶中的Na2SO4清除干净,洗涤至pH为7时为好; 4、干燥打散:在水分尚未完全干燥后,应尽可能将凝胶分散后,以免最终产物的团聚。 制备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模数为3.5) Na2O·mSiO2+ H2SO4→mSiO2·nH2O + Na2SO4 272 98 20 X X = 7.21g 二、制备工艺过程: 1、Na2O·mSiO2水溶液的制备:Na2O·mSiO2与水按1:3制备成水溶液; 在100ml烧杯中称取20g Na2O·mSiO2,放入200ml的锥形瓶中,称取40ml 蒸馏水,洗涤盛放Na2O·mSiO2的容器后,倒入200ml的锥形瓶中;再补加所需蒸馏水。 2、硫酸溶液的制备:制备40%的硫酸溶液 3、根据Na2O·mSiO2的模数、浓度计算一定的Na2O·mSiO2所需要的H2SO4反应量,注意H2SO4应过量; 称取一定量硫酸,放入100ml的烧杯中待用 4、将已配制好的Na2O·mSiO2水溶液放置到可加热的搅拌装置中,加热至50℃-60℃搅拌均匀(月20min); 5、将已配制并称量好的H2SO4溶液缓慢加入到上述反应装置中,测量pH的

制备沉淀二氧化硅参考实验方案2013.11.23

“连续法制备沉淀二氧化硅及性能检测”综合研究性实验 参考实验方案 一、连续法制备沉淀二氧化硅实验参考方案 1、原材料 工业硅酸钠溶液:40波美,SiO2含量28% 固体Na2CO3、NaHCO3 2、实验条件 (1)原料浓度:硅酸钠溶液:SiO2%=10% 小苏打溶液:NaHCO3=7% Na2CO3=1.5% (2)一步原料进料速度:3-5L/min Na2CO3:3L/min,投料量1500mL 小苏打溶液:4L/min,投料量1950mL (3)二步原料进料速度:小苏打溶液:0.2 L/min,投料量600mL 水玻璃溶液:瞬间加入,投料量450mL (4)V一步:V二步=1:1 (5)反应时间:一步反应时间:10min 二步反应时间:10 min (6)反应温度:一步反应温度:90℃ 二步反应温度:70℃ (7)搅拌速度:一步反应器搅拌速度:600r/min 二步反应器搅拌速度:600r/min (8)洗涤条件:酸洗液:H2SO4=10%,洗涤三次 (9)干燥条件:烘干干燥温度:120℃ 烘干干燥时间:5小时 3、参考实验方案-探讨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1)一步反应温度对产品吸油值及比表面的影响 表1. 一步反应温度对产品吸油值及比表面的影响 温度/℃ 吸油值/ml/g 比表面/m2/g (2)一步反应硅酸钠溶液浓度对产品吸油值及三次结构的影响 表2. 一步反应硅酸钠溶液浓度对产品吸油值及三次结构的影响水玻璃溶液浓度/% 吸油值/ml/g 比表面/m2/g

(3)一步反应时间对产品吸油值及比表面的影响 表3. 一步反应时间对产品吸油值及比表面的影响 时间/min 吸油值/ml/g 比表面/m2/g (4)二步反应时间与产品吸油值及比表面的关系 表4. 二步反应时间与产品吸油值及比表面的关系 二步反应时间/min 吸油值/ml/g 比表面/m2/g (5)一步反应及二步反应对产品吸油值及比表面的影响 表5 一步反应及二步反应对产品吸油值及比表面的影响 一步反应物料二步反应物料 吸油值/ml/g 比表面/m2/g (6)等等 二、传统沉淀法制备二氧化硅实验参考方案 1、原材料 工业硅酸钠溶液:40波美,SiO2含量28% 分析纯硫酸:98% 2、实验条件 (1)原料浓度:硅酸钠溶液:SiO2%=10%(硅酸钠+水:大约1比3),投料量200mL 硫酸溶液:H2SO4=3% 28ml+1000mL水,投料量按PH控制要求(2)反应条件:反应时间(进料速度):40 min 反应温度:70-80℃ 反应PH:7.5-8 (3)老化条件:老化时间:30 min 老化温度:同反应温度 老化PH:4 (4)洗涤条件:水洗,至中性 (5)干燥条件:烘干干燥温度:120℃; 烘干干燥时间:5小时 3、实验步骤 (1)在反应器(1000mL烧杯)中加水至搅拌浆位置(大约150mL),加热至80-85℃(2)保持恒温,搅拌条件下同时加入稀硅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控制反应液PH7.5-8,投料时间大约40min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及其进展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及其进展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主要分为气相沉 积法、液相沉积法和外延生长法等。 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硅源气体(如四氯化硅)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气相沉积法具有制备的纳米颗粒纯度高、粒径小、分散性好等优点,但其生产成本较高,工业化难度较大。 液相沉积法是通过将硅源溶液(如硅酸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硅沉淀物。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等优点,但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较大,团聚现象较严重。 外延生长法是在半导体基材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生长纳米二 氧化硅颗粒。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但其对于设备和基材的要求较高。 纳米二氧化硅制备工艺的进展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也在不断进步。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研究具有特殊形貌和性能的纳米二氧化硅,如本征纳米颗粒、功能性纳米粒子、高分散性纳米涂料、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等。

本征纳米颗粒是指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得到的具有更加均匀的粒径和更加规整的形貌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功能性纳米粒子是指将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修饰上特定的功能基团,以实现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高分散性纳米涂料是指通过制备工艺的改进,得到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高度分散在水性或有机溶剂中,形成稳定的涂料体系。生物降解纳米材料是指通过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引入可降解的基团,实现在生物体内的降解,以降低其生物毒性。 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纳米二氧化硅因其具有的独特性质和广泛 的应用领域而被认为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纳米材料。未来,纳米二氧化硅在新能源、新环保、新材料等领域有望实现广泛应用。 在新能源领域,纳米二氧化硅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光反射层和光吸收层,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在新环保领域,纳米二氧化硅可以用于空气净化、水处理等方面,有效去除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在新材料领域,纳米二氧化硅可以作为填料或增强剂加入到复合材料中,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 结论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及其进展为该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提 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制备工艺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获得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和更多功能的纳米二氧化硅材料。随着新能源、

纳米二氧化硅制备

1.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到目前为止,纳米二氧化硅的生产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包括气 相法和电弧法,湿法有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超重力反应法和水热合成法 等。 1.1 气相法 气相法多以四氯化硅为原料,采用四氯化硅气体在氢氧气流高温下水解制得烟雾状 的二氧化硅。 2H2+ O2→2H2O SiCl4+ 2H2O →SiO2+4HCl 2H2+ O2+SiCl4 →SiO2+4HCl 1.2 沉淀法 1.2.1沉淀法是硅酸盐通过酸化获得疏松、细分散的、以絮状结构沉淀出来的SiO2晶体。 Na2SiO3+HCl →H2SO3+NaCl H2SO3 →SiO2+ H2O 该法原料易得,生产流程简单,能耗低,投资少,但是产品质量不如采用气相法和凝胶法的产品好。目前,沉淀法制备二氧化硅技术包括以下几类: (1)在有机溶剂中制备高分散性能的二氧化硅; (2)酸化剂与硅酸盐水溶液反应,沉降物经分离、干燥制备二氧化硅; (3)碱金属硅酸盐与无机酸混和形成二氧化硅水溶胶,再转变为凝胶颗粒,经干燥、 热水洗涤、再干燥,锻烧制得二氧化硅; (4)水玻璃的碳酸化制备二氧化硅; (5)通过喷雾造粒制备边缘平滑非球形二氧化硅。 1.2.2实验部分 以Na2SiO3·9H2O为原料“浓H2SO4”为酸试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1)原料与试剂:水合硅酸钠,分析纯,无锡市亚盛化工有限公司;浓硫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硫酸钠,分析纯,无锡市亚盛化工有限公司;聚乙二醇(PEG)6000,分析纯,无锡市亚盛化工有限公司。 (2)设备与分析仪器:Avatar36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KBr压片,美国;D/Max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日本理学公司;TEM-2010型高分辨率透射电镜(TEM),日本日立公司;HPPS5001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Malvern公司;S-570型扫描电镜(SEM),日本日立公司;紫外可见光吸收仪(UV-Vis),日本日立公司;WDT-20,KCS-20型万能试验机,深圳凯强利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磁力搅拌器、分析天平、抽滤瓶、烘箱、马弗炉。 (3)条件实验 ①称取一定量Na2SiO3·9H2O放入三颈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三颈瓶中慢慢滴加质量分数为95%~98%的浓H2SO4,并同时加入分散剂Na2SO4溶液和表面活性剂PEG6000,在反应的同时需要进行搅拌。 ②在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浓H2SO4同时加入分散剂。 ③将反应的浆料在三颈瓶中熟化1h。 ④熟化后的反应物进行抽滤洗涤,反复洗涤数次,直至检测不出SO42-为止,将反应物抽滤成为粗时间,脱水的滤饼。 ⑤将滤饼放入烘箱中80℃烘干。 ⑥把烘干的产物放入马弗炉中450℃煅烧,最后将煅烧后的产物研磨成粉末。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一、前言 二氧化硅(SiO2)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合物,包括石英、玻璃和诸如水晶、玛瑙等宝石。最近,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篇文章将介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见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它基于在水相中热稳定的二氧化硅前体(硅酸酯)的形成和凝胶化,接着凝胶中SiO2晶体的生长,从而制备出纳米颗粒。 2.气相法 气相法是一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将硅源气体加热至足够高的温度,产生的气态分子与氧气分子反应,形成SiO2的颗粒,并在凝结时聚合。 3.微乳液法 微乳液法是一种利用微乳制剂中存在的有机相和水相之间的存在大量化学反应的性质,来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方法。在这

种方法中,SiO2前体被混合在微乳制剂中,并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纳米颗粒。 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应用 1.电子学 在电子学领域,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透明导电薄膜、内部嵌入式存储器、触摸板和传感元件。纳米二氧化硅是一种高度透明、高温稳定和高度机械强度的材料,这些特征使其特别适合应用于电子学领域中的透明导电薄膜。 2.催化剂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原因是它们具有高表面积、活性较高和可调性强的特点。在这种应用中,纳米二氧化硅通常作为载体或促进剂被使用。 3.生物医学 在生物医学领域,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被用作生物成像和治疗中的材料。例如,自发光的SiO2纳米颗粒已被开发用于在体的生物成像。此外,与生物分子结合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可以用于靶向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 四、结论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有机物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有机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2)考察制备纳米SiO2的影响因素(温度、搅拌时间等);(3) 考察温度对纳米SiO2吸附蔗糖溶液的影响;(4)考察温度对纳米SiO2 吸附蔗糖溶液的影响; (5)比较纳米SiO2对蔗糖、DMSO(二甲基亚砜)、DMF(二甲基甲酰胺)的吸附能力; (6)掌握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 纳米二氧化硅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的非金属材料,其平均粒径在1~100nm之间,呈絮状和网状的准颗粒结构,为球形状[1]。由于纳米二氧化硅比表面大、表面能量高、化学反应活性大,可与聚合物基体发生界 面反应,因此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工业填料能对聚合物起到增强、增韧的作 用[2].随着研究的深入,纳米二氧化硅在军事、通讯、电子、激光、生物 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故本实验研究纳米二氧化硅对有机物的吸附性能和影响纳米二氧化硅吸附能里的因素。 负载能力定义为每100gSiO2负载银的克数。SiO2对被吸附质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本实验通过用一定量的SiO2吸附有机物,测量吸附前后有 机物的浓度差,计算纳米二氧化硅的负载能力。 3、负载能力S定义为每1gSiO2可以吸附多少被吸附物质的能力。SiO2

对有机物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用一定量的SiO2吸附一定量已浓度的 有机物溶液,就可以用充分吸附后的滤液中的有机物量来确定SiO2的负 载能力。 1、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本研究采用醇盐水解沉淀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粉,并以SiO2为载体 研究蔗糖浓度、吸附温度及吸附时间对负载能力的影响。2、标准曲线法折射率是物质物理材料属性之一,其受浓度、温度、压强、波长等因 素影响。本研究利用浓度对物质折射率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测出物资的 折射率,从而确定物资的浓度。 标准曲线法是制定一系列标准浓度的有机物(如蔗糖),由低浓度到 高浓度,利用阿贝折光仪分别测定不同标准浓度的折射率,以浓度为横坐标,折射率n为纵坐标,绘制n-c曲线,该曲线称为标准曲线。在相同条 件下,测定试样的折射率,在标准曲线上求出试样的浓度。三、实验仪器 与试剂:1、仪器: 阿贝折光仪,电子天平、容量瓶、烧杯、电子天平、滴管、玻璃棒、 移液管。2、试剂: 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浓氨水、蒸馏水、蔗糖(固体)、DMSO(二 甲基亚砜)试剂、DMF(N-N-二甲基甲酰胺)试剂。 四、实验步骤 1、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将一定量的水和乙醇混合搅拌,滴入正硅酸乙酯和氨水,搅拌30min,静置一段时间即分层得二氧化硅沉淀。将二氧化硅沉淀洗涤,抽滤,100℃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专业:凝聚态学号:51110602021 作者:张红敏 摘要 本文简单综述了一下纳米二氧化硅的各种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气相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超重力法、机械粉碎法,并对未来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提出了一点展望。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制备,展望

1. 引言 纳米二氧化硅为无定型白色粉末,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颗粒尺寸小,粒径通常为20~200nm,化学纯度高,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大,耐磨、耐腐蚀,是纳米材料中的重要一员。由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存在不饱和的双键以及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具有常规粉末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能,如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隧道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特殊光电性等特点[1],因而表现出特殊的力学、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化学特性,加上近年来随着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的发展及改性研究的深入, 纳米二氧化硅在橡胶、塑料、涂料、功能材料、通讯、电子、生物学以及医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经过收集资料,查阅一些教科书籍和文献,发现二氧化硅有各种形形色色不同的制备方法, 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气相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超重力法、机械粉碎法等等。现在一个个介绍如下: 2.1. 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目前生产纳米二氧化硅最主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金属盐或碱的溶解度, 调节溶液酸度、温度、溶剂, 使其产生沉淀, 然后对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热处理制成超细粉体[2]。 可以采用硅酸钠和氯化铵为原料, 以乙醇水溶液为溶剂, 采用化学沉淀法 [3]。将去离子水与无水乙醇以一定浓度混合盛于三口瓶中, 加制备得到纳米SiO 2 入一定质量的硅酸钠和少量分散剂, 置于恒温水浴中, 凋节至40±1℃, 搅拌状态下加入氯化铵溶液, 即出现乳白色沉淀, 洗涤, 抽滤, 100℃烘干,置于马弗 颗粒为无定形结构, 近炉450 ℃焙烧1h, 得到白色轻质的SiO2 粉末。所得SiO 2 似球形, 粒径30~50nm, 部分颗粒间通过聚集相互联结, 表面有蜂窝状微孔。 以水玻璃(模数为3.3)和盐酸为原料[4],在超级恒温水浴中控制在40~50℃左右进行沉淀反应, 控制终点pH 值5~6, 得到的沉淀物采用离心法洗涤去掉Cl-, 然后在110℃下干燥12 h, 再于500℃进行焙烧即可得到产品。制得SiO 粒 2

二氧化硅的制备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 颗粒. 2、利用粒度分析仪对SiO2 颗粒物相分析和粒径测定. 3、通过红外光谱仪对纳米SiO2 颗粒进行表征. 4、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煅烧温度. 二、实验原理 纳米SiO 具有三维网状结构 ,拥有庞大的比表面积 ,表面上存在着大 2 量的羟基基团, 亲水性强, 众多的颗粒相互联结成链状 ,链状结构彼此又以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由聚集体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 图1 纳米二氧化硅三维网状结构

图2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上存在着大量的羟基基团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利用活性较高的前驱体作为原料,在含水的溶液中水解,生成溶胶,然后溶胶颗粒间进一步发生相互作用,与溶剂共同生成凝胶,干燥后、煅烧获得前驱体相应的氧化物. 第一步水解: 硅烷的水解过程ROH − - + - -2 - −→ O Si+ H Si OR OH 第二步缩合: 硅烷的缩聚过程O − −→ - - - - - + - - Si O Si - Si H + HO Si2 OH 总反应:ROH - - −→ - - - + − Si2 O Si Si O OR H 22+ 硅烷的浓度,硅烷溶液的pH 值,溶剂成分,水解时间与温度均会影响到硅烷的水解缩聚过程. 其中,pH 值能影响硅烷溶液的水解缩聚反应速率.一般认为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有利于硅烷的水解反应,而碱性条件下更能促进缩聚反应的进行.因此,选择合理的pH 值能控制硅烷的水解与缩合反应速率. 水含量除了影响硅烷的水解与缩聚反应速率外,还影响其溶解性;而醇溶剂对硅烷分子起到助溶与分散的作用,还起到调节水解速率的作用. 三、仪器及试剂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及应用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及应用 11 级粉体一班郭开旋1103011026 摘要:纳米材料是指微粒粒径达到纳米级(1〜100 nm)的超细材料。当粒子的粒径为纳米级时,其本身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展现出许多特有的性质,应用前景广阔。纳米SiO2 是极具工业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所有应用SiO2 粉体的行业。我国对纳米材料的研究起步比较迟,直到“八五计划”将“纳米材料”列人重大基础项目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才迅速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96 年底由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与舟山普陀升兴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出纳米材料家庭的重要一员——纳米SiO2[ 1 ] ,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日、德国之后,国际上第五个能批量生产此产品的国家。纳米SiO2 的批量生产为其研究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分散剂,结构性能,应用现状。 一.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1 .称取80g 二氧化硅(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提供)放入马弗炉中,加热到800C焙烧3小时,冷却后,取出研磨3小时,将其磨成细小颗粒。然后再将研磨过的二氧化硅细颗粒放入马弗炉中,将温度升高到800C焙烧4小时,冷却后,取出研磨2小时。然后再焙烧,研磨,直到将二氧化硅磨成白色的粉末为止。 2. 分别使用1000C、1200C的温度重复上面的实验。

化学改性 1. 与硬脂酸反应 称取5g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分散在30ml去离子水中,置于超声波中分散45min,然后再抽滤得滤液,再次超声波分散30min。称取0.5g硬酯酸加入到二氧化硅溶液中,加热到50C,使硬酯酸溶解。高速搅拌,使硬酯酸分散成小液滴,吸附到二氧化硅表面,并与其发生化学反应,得样品1。 2. 与乙二胺反应 称取5g 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分散在30ml 去离子水中,置于超声波中分 散45min,然后再抽滤得滤液,再经超声波分散30min。量取2ml乙二胺加入到二氧化硅溶液中,加热到75C,搅拌,反应3h。得样品2。3. 与丙三醇反应 称取5g 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分散在30ml 去离子水中,置于超声波中分 散45min,然后再抽滤得滤液,再经超声波分散30min。量取1.5ml 丙三醇加入到纳米二氧化硅溶液中,加热到45C,搅拌,反应2 h o 得样品3。 三.产品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1.产品红外光谱分析 分别取样品1(自制纳米二氧化硅)、2(四川宏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提供)、3(改性后的自制的纳米二氧化硅)、1 g 于表面皿内,放入烘 箱内干燥,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然后再取少量粉末和溴化钾混合均匀 压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扫描。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字 (Ⅰ) 英文摘要、关键字 (Ⅱ) 引言 (1) 第1章绪论 (2) 1.1 纳米材料 (2) 1.2 纳米二氧化硅的性能及应用 (2) 1.3 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原料 (3) 1.4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4) 1.4.1 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4) 1.4.2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5) 1.4.3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6) 1.4.4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7) 1.4.5 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7) 1.4.6 由稻壳提取高二氧化硅 (8) 1.5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8) 1.6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 (9) 1.6.1 橡胶制品 (9) 1.6.1 功能涂料 (9)

1.6.3 塑料制品添加剂 (9) 1.6.4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9) 第2章实验部分 (11)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11) 2.1.2 实验方法 (11) 2.2 实验步骤 (12) 2.2.1 母体原料的选择 (12) 2.2.2 溶剂的选择 (12) 2.2.3 制备工艺的选择 (12) 2.2.4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负载金属(Fe、Mo)催化剂性能的研究表征 (13) 第3章结果与讨论 (14) 3.1 各种因素对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影响 (14) 3.1.1 乙醇用量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14) 3.1.2 温度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14) 3.1.3 水解度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15) 3.1.4 PH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16) 3.2 Fe/SiO2催化剂XRD、IR表征分析 (17) 3.3 Mo /SiO2催化剂XRD、IR表征分析 (18) 结论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