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2009)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非必读书目,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兴趣选择。推荐目的,是试图通过这些书籍,使阅读者循着基本史事-宏观叙事-学术介绍-学术研究-专题研究的路线,逐步深入到英国史的世界中去。)

《周末读完英国史》,丹尼尔著,侯艳、劳佳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英文版,外研社,2007。

《斑斓阅读》(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英对照)相关书目:盎格鲁-撒克逊简史;中世纪英国;18世纪英国;19世纪英国;20世纪英国)外研社,2007-2009.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英国通史》,钱乘旦, 许洁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 陈晓律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英国政治制度史》,程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亚历山大著,林达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诺曼征服时期的国王与领主》,弗莱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孟广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以下书目供同学选择阅读及做学术史参考,且并不意味着本人已经阅读甚至见过所有的它们。各专题按出版时间降序排列)

一、史料:

《贝奥武甫》,译林出版社,1999.

《英吉利教会史》,(英)比德,商务印书馆,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寿纪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亨莱的田庄管理》,Cunningham,商务印书馆,1995.

《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奈特编;田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辜燮高,商务印书馆,1997.

《一八一五~一八七○年的英国》,张芝联,商务印书馆,1987.

《一八七○~一九一四年的英国》,刘克华,商务印书馆,1987.

二、通史:

1、综合:

《英国历史地图》(第3版),马丁吉尔伯特著,王玉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英國史》(上下),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英语民族史》(全四册),(英)丘吉尔,南方出版社,2007。

《吴于廑文选》,吴于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强国兴衰史丛书》,刘成,三秦出版社,2005.

《英国史》,阎照祥著,人民出版社,2003.

《英国通史》,钱乘旦, 许洁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英国通史纲要》,高岱编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蒋孟引文集》,蒋孟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英国哲学史》,索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英国社会史》,(英)阿萨·勃里格斯(Asa Briggs)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英国简史》, (英)伍德沃德(Woodward, E.L.)著;王世训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英国地名录》,邢维琳,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英国史》,蒋孟引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英国史》(上下册),(美)罗伯特,罗伯兹著;贾士蘅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英国史论文集》,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2 。

《英国简史》,程西筠, 王璋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英国史纲:1640年-1815年》,塔塔里诺娃著;何清新译北京:三联书店,1962。

《人民的英国史》, (英) 莫尔顿著;谢琏造[等]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英國發展史綱》,胡哲敷, 江兆虎合编上海:中華書局,中華民國二十四年 [1935] 。

2、政治:

《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魏建国,法律出版社,2006.

《英国宪政史谭》,布勒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英国政治制度史》,阎照祥,人民出版社,2003。

《英国国会史》,比几斯渴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英国议会》,刘建飞,华夏出版社,2002。

《英国贵族史》,阎照祥,人民出版社,2000。

《英国政体与官制史》,彭献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议会之母》,蒋劲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英国政治制度史》,程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英国政党政治史》,阎照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英国的政治制度》,胡康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英国议会政治史》,沈汉、刘新成,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英国行政机构和文官制度》,龚祥瑞,人民出版社,1983.

3、法律:

《英国司法制度史》,程汉大,李培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英国法》,詹克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英约翰·哈德森Hudson,商务印书馆,2006。

《普通法》,霍姆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英国法释义》,布莱克斯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制定法时代的普通法》,卡拉布雷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霍布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律师会馆——法律文化之旅丛书》,(英)黑德勒姆著,张芝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柯克、霍布斯及美国宪政主义之诸源头》,美斯托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国宪法》,白芝浩,商务印书馆,2005.

《普通法比较研究》,邓基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英国宪制》,白芝霍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普通法的本质》,艾森伯格,法律出版社,2004。

《普通法的历史解读》,李红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英国普通法的诞生》,卡内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英国普通法制度之旅》,严军兴,群众出版社,2002。

《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法)勒内·达维(Rene David)著;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普通法传统》,美卡尔·N. 卢埃林Llewellyn,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英国法制史》,程汉大,齐鲁书社,2001。

《普通法的精神》,罗斯科·庞德Pound,法律出版社,2001。

《英国法律发达史》,何勤华,法律出版社,1999。

《普通法的历史基础》,英S.F.C.密尔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英美法史论》,郑祝君,武汉出版社,1998。

《衡平法初论》,沈达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当代英国法律制度》,徐尚清,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

4、经济:

《英国土地制度史》,沈汉,学林出版社,2005.

《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徐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侯建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5~17世纪中英两国农村经济比较研究》,王晋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刘景华,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现代化第一基石》,侯建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英国农业地理》,曾尊固,商务印书馆,1990.

《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从最早时期到1750年》,克拉潘,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文化:

《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热》,(英)伊恩·布鲁玛著;三联书店,2007。

《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约翰·斯梅尔著,陈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英国文学史》(五卷本),李赋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剑桥插图英国戏剧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英国新闻史》,James Curran, Jean Seaton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英国采风录》,储安平,东方出版社,2005..

《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英美文学文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英美文学文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英国文学史》,梁实秋,《梁实秋文集》(10.11.12卷),鹭江出版社,2004。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 陈晓律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解析英国》,王振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英国文化与外交》,计秋枫、冯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张定铨、吴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英国小说史》,高继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国文化与现代化》,王章辉,辽海出版社,1999.

《文明的忧思》,卡莱尔,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莎士比亚研究》,王维昌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杨周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英国文学史》,王佐良,商务印书馆,1996。

《英国清教》,柴惠庭,上海社会科学院社,1994.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周钰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英语与英国文化》,裘克安编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英国诗史》,王佐良,译林出版社,1993.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三、断代史:

1、中古:

《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亚历山大著,林达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诺曼征服时期的国王与领主》,弗莱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自由大宪章研究》,齐延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律与社会》,张乃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中世纪英国:征服与同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国庄园生活》,贝内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孟广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夏继果,商务印书馆,1999。

《英国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曾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研究》,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英国宗教改革研究》,蔡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英国行会史》,金志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刘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撷英集——英国都铎史研究》,戚国淦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4.

《过渡期的英国城市》,斯莱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尼尔,商务印书馆,1992.

《英国瓦特·泰勒起义》,李景云,商务印书馆,1980.

《1381年的英国人民起义》, (英) 希尔顿,法根著;瞿菊农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2、近代:

《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罗伯逊著,徐璇译,新星出版社,2009. 《从旧帝国到新帝国--1783-1815年英帝国史纲要》,郭家宏,商务印书馆,2007。

《英国近代贵族体制研究》,阎照祥,人民出版社,2006.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余丽嫦,商务印书馆,2006.

《英国近代自由主义研究》,黄伟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近代英国政治话语》,斯金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社会变迁中的贵族:16-18世纪英国贵族研究》,姜德福,商务印书馆,2004。

《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赵秀荣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许洁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重商帝国:1689-1783年的英帝国研究》,张亚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舒小昀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宪章运动》,沃尔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尹虹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英国与英国外交:1815-1885》,(英)约翰·劳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克伦威尔传》,查尔斯.弗斯,王觉非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ompson,译林出版社,2001.

《詹姆斯二世与英国政治》,(英) 迈克尔·马莱特著;林东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从民族国家走向帝国之路》,姜守明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英法近代史》,王铭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英国睿智女王维多利亚传》,刘金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近代英国史》,王觉非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英国宪章运动》,沈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欧文传》,(英)玛格丽特.柯尔著;何世鲁,马爱农译,商务印书馆,1995。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利益集团和议会立法》,范成东,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工业革命与英国妇女》,马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一个岛国的崛起:英国产业革命》,陈紫华著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钱乘旦,南京出版社,1992.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上下卷),(苏)科斯明斯基,商务印书馆,1990。

《英国近代史纲》,王荣堂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第一个工业化社会》,钱乘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erton,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克伦威尔及其时代》,(苏) 米·阿·巴尔格著;陈贤奇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英国革命史话》,顾学杰, 孙仲发,刘克明等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法) F·基佐著;伍建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Pike,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英) E.罗伊斯顿·派克(E.R.Pike)编;蔡师雄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英国产业革命史》,刘淑兰,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宪章运动史》,(英) R. G. 甘米奇著;苏公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英国工业革命史》,林举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英国史纲 1640-1815年》,何清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英国工人运动史 1770-1920》,莫尔顿,三联书店,1962.

《十六世纪英国简史》,施脱克马尔著;上海外国语学院编译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英国工会运动史纲要》,(苏)马特科夫斯基著;陈鄂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5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刘祚昌著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林举岱编著,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

《英國工會運動史》,衛布著;陳建民譯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国19 [1930]。

《英國維新史》,上海:作新社,光緒二十九年 [1903]。

《英國革命戰史》,上海:支那繙譯會社,光緒二十九年 [1903]。

3、现代:

《大英帝国从殖民地撤退前后》,陈启能主编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英国简史(1707-1975)》(剑桥国别简史系列)(英文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919年至1922年间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张北根,文津出版社,2005.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丘吉尔,南方出版社,2005。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六卷插图本),[英]温斯顿·丘吉尔,南方出版社, 2005。

《英国政党政治的新起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自由党的没落》,高岱,北大出版社,2005.

《英国王伊丽莎白二世画传》,肖克罗斯,东方出版社,2005.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马歇尔,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陆伟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英国工党与印巴分治》,谌焕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研究》,谢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英) 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三联书店,2002。

《当代英国——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陈祖洲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第三条道路与新英国》,阮宗泽,东方出版社,2001。

《不安全的时代》,(英) 拉里·埃里奥特, 丹·阿特金森著;曹大鹏译,商务印书馆,2001。

《英帝国》,陈晓律[等] 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周伟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英国的分而治之与阿--以冲突的根源》,李平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日落斜阳:二十世纪英国》,钱乘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自由与传统:二十世纪英国文化》,吴浩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高鸿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新英国》,Blair,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下卷), [英]克拉潘,商务印书馆,1997。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李柏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大英帝国的瓦解—英国的非殖民化与香港问题》,张顺洪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变革中的英国》,刘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陈晓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英国如何撤出殖民地》,香港文汇出版社编香港: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香港与英国的殖民撤退》,陈启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arwick,商务印书馆,1992。

《撒切尔主义——80年代的英国内外政策》,王振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英国与中日战争》,徐蓝,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英国现代史:1914-1964》, (英)梅德利科特著;张毓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英国史:1688年至今》,(美)罗伯兹著;鲁光桓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战后英国经济》,吴学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英国历届首相传略》,王荣堂,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英国历届首相小传》,(英)乔治·马尔科姆·汤姆森(George M.Thomson)著;高坚,昌甫译,新华出版社,1986。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程华,东方出版社,1985.

《战后英国政治史》,斯克德著,秦新民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猎潜战》,(英) 瓦茨.A著;刘鹭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季南Kiernan,E.V.G.,商务印书馆,1984.

《震撼世界的1926年英国总罢工》,蔡树立,商务印书馆,1983.

《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厉以宁,人民出版社,1982.

《乘风破浪:麦克米伦回忆录》,余航,商务印书馆,1982.

《英国现代史》, (苏) 特鲁汉诺夫斯基.弗.格著;秦衡允,秦士醒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英国保守党 1918-1970年》,哈林顿,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现代英国 1885-1945》,姚曾庆,商务印书馆,1973.

《大英帝国的没落》,毛小青编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

《1926年英国总罢工》,约翰·穆莱著;顾学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

《英国侵略中东史》,斯捷比利格著;林源译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

《英国工会运动简史》, (英) 胡特(A.Hutt)著;朱立人,蔡汉敖译北京:世界知识社,1954。

《現代世界史:一九一八到一九三九年時期的英國》,(蘇) .查哈羅夫,中國人民大學世界通史教研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54。

四、普及读物:

《周末读完英国史》,丹尼尔著,侯艳、劳佳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你可能不知道的英国(插图本)》,朱锦平,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英国往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狄更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及著名人物》,郝澎编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英国王室》,王忠和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英国》(《大国崛起》系列丛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漫话英国》, (韩) 李元馥著;(韩) 朴惠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

《地下伦敦》,史密斯,新星出版社,2006.

《堕落之城:恣情纵欲的伦敦》, (美) 吉尔斯·爱默生著;卢茵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白金汉宫300年内幕》,郝承敦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英国王室史纲》,谷延方、黄秋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历史文学中的英国王室》,高继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走进英国大报》,唐亚明,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毕继万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伊丽莎白王朝:英格兰:公元1533~1603》,刘新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英国风情》,James,三联书店,2001。

《英国十首相传》,金志霖,东方出版社,2001.

《潮汐英国人》,金源, 洪霞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英国人》,(英) 杰里米·帕克斯曼著;严维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英国风土大观》,高关中,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英国王室罗曼史》,奈杰尔考索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开创现代文明的帝国:英国百年强国历程》,滕藤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英国史演义》,梁葛,海林著,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一本正经英国人》,梁凤鸣,阎瑾著,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为什么偏偏是英国》,田德文等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英国王妃黛安娜》,黎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英伦今昔与帝苑沧桑》,孙文芳著北京:时事出版社,1991。

《英国王室秘闻》,张长贵著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8。

五、影视作品:

《贝奥武夫》Beowulf

《亚瑟王》king Arthur

《勇敢的心》brave heart

《罗宾汉》Robin hood the prince of thieves

《冬之狮》lion in winter

《四季之人》a man for all seasons

《伊丽莎白:黄金时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四根羽毛》(The Four Feathers)

《王者之心》Tristan And Isolde

六、英文论著及论文:

请到以下网址检索: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https://www.360docs.net/doc/1e2009513.html,/respubs.htm

七、去哪里找书?

1、中大图书收藏:

请移鼠中大图书馆图书检索页面;

英国史主要索书号:中图法:K561(历史); D756(政治);D956(法律);喜乐斯:942(70年代前旧书);DA(70年代后新书)

2、中大电子收藏:

中文论文:中国期刊网;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万方数据资源;

西文论文:JSTOR;

PAO(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中文图书:超星图书馆;

西文图书:EEBO(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早期英文图书在线);ECCO(十八世纪作品在线);

Ebrary电子图书;

NetLibrary电子图书。

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政治试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海湖中学高二政治月考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关于哲学的起源问题,曾经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当你听说放鞭炮可以驱邪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惊讶?只要你惊讶,你就会产生联想,你也许会问:鞭炮是什么?是怎样生产制造的?其原料是什么?“邪”,是什么?“邪”,是哪里来的?“邪”,被鞭炮驱走后,又到哪里去了?到外国去了吗?还是到月球去了?如果第二天“邪”又回来了,要不要再放鞭炮?“邪”到底是什么,多长、多高、多宽、多重……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在《泰阿泰德篇》中所说:“惊讶,这是哲学家尤其具备的一种情绪。”这一材料说明( ) A. 哲学是惊讶等情感因素的集合 B. 哲学就是惊讶、恐怖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 C.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生活与实践 D. 哲学产生于有些人对一些无聊问题 的思考 2. 无独有偶,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蜞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蜞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是啊,人会思考,动物会思考吗?什么叫思考?为什么说动物不会思考?这些起初不显眼的问题,一旦认真起来,大有文章可做,有一门“精神哲学”专门讨论这些问题。这说明( ) A.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B. 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 层次 C. 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D. 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 或动因 【答案】1. C 2. D 【解析】

推荐一本好书(指导课)

课外阅读分享课之 推介一本好书 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一小学陈定方 教学目标: 1.配合学校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2.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分类、整理信息,并能运用语言清晰、完整、流利地表达处理过的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爱读好书的情感。 重难点: 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分类、整理信息,并能运用语言清晰、完整、流利地表达处理过的相关信息。 课前准备: 1.提前一天发放《图书信息卡》让学生填写,熟悉介绍内容。上课时一并把推介的书籍带来。 2.背景音乐(循环播放) 3.《老书迷推荐阅读书目》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读书名言,聚焦读书话题。 (一)谜语导入: 厚薄大小不相同,

世界万物都包容, 只要你能打开看, 增加知识力无穷。(书)(板书:书) (二)名言引路: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3.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三)竞猜激趣:出示封面和插图竞猜作品 (师:同学位看的书真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二、明确好书标准,锁定好书范围。 (一)辨别好坏,选择好书 读好书成才,读坏书毁才。一本好书会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本坏书会让你思想受到腐蚀,甚至步入深渊。读好书是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基础,读好书是你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好书是你走向成功大道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我们要——读一本好书交一个益友。(补充板书:好) (二)交流探讨:什么是你心目中的好书? (三)明确好书: 1.内容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如:名著类、校园文学、童话 2.语言优美的,启迪智慧的。如:散文、诗歌 3.图文并茂,能给人美感的。如:美文绘本,连环画

休谟的宗教思想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刘厚田(1970-),男,重庆永川人,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法哲学研究;阳渊源(1980-),男,重庆人,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法哲学研究。 休谟的宗教思想 刘厚田,阳渊源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休谟用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对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对人性的考察来考察宗教的起源,褪其神圣之光环开宗教现代性的先河。 关键词:设计论证明;神迹说;崇拜;宗教与人性 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7)08-0032-03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 “休谟生活在启蒙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思想的杂乱以及社会的动 力使18世纪成为现代事物中重要的部分。”〔1〕 (3)当时英国的宗教领域是新旧杂存、教派林立,宗教教义遭遇各方面的质疑,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之中,注定了对宗教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批判特质。休谟对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宗教思想大加批判,甚至断然宣称:“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他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分别的, 只有诡辩和幻想。”〔2〕 (145)休谟宗教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剥落了传统宗教的神圣光环;第二,开启了宗教的现代性先河,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他:“以后所有的哲学神 学,都不得不考虑休莫的研究。” 〔3〕 (101)休谟一开始哲学研究就把宗教问题联系进来,他对宗教问题的兴趣是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生涯中的。他的目的不是证明宗教教义的权威性和正确性,而是要考察宗教原则和神学证明的哲学根据。他关于宗教的论述有较多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之处,他不是无神论者,也不一概地反对宗教,他在批判各种宗教理论,抨击宗教迷信的危害的同时,仍承认上帝的存在。休谟关于宗教的理论著作主要有《人类理智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 2man Understanding,1748)的第十章“论奇迹”,第十一章“论特殊的天意和来世”,《宗教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 istory of Reli 2 gion,1757),《自然宗教对话录》 (D 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 2ligion,1779),以及若干篇短论。一、关于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一)对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批判 毫无疑问,在西方的宗教理论中,证明上帝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最为重要的题目之一,是具有核心和主导性地位的问题。数 百年来无数的哲学家、神学家、宗教人士都不遗余力地证明着,安瑟伦、笛卡耳、托马斯?阿奎那……其中,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影响十分广泛,而休谟的批判就是针对其中的第五个证明“从自然界事物的合目的性,推出一个有理智的神圣设计者”来的,即所谓设计论的证明(the argument from design )。设计论的证明从自然现象的合目的性和与人工制品的类比推出上帝的存在,此为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是自然神学中的一个流行理论。休谟从经验论出发,认为“这种教条所根据的圣经和传说,我们如果只当他们是外部的证据看,而且我们如果不曾借圣灵的直接感动来心领神会它们,那它们的明验便没有感官的明验那样强烈,因此,那种教条是和我们的感官相冲突 的”〔2〕 (97)。一个聪明人,“即在最终他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以后, 那种明验也超不出我们所谓可然性(p robability )”〔2〕 (98)。休谟对设计论证明的批判可以归纳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人工作品有设计者并不能推出自然作品必然也有设计者。“假如我们看见一所房子,我们就可以极有把握的推断,他有过一个建筑师或营造者;因为我们所经验到的果与果所从出的恰是属于一类的。但你却决不能肯定宇宙与房子有这样的类似,使我们同样可靠地推出一个相似的因,或者说这样的类比是完全而又完善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此显著,所以你在这里所推出的充其量也不过是关于一个相似因的一种猜想、一种揣 测、一种假设。”〔4〕 (17-18)。拿房子、家具、机器等与整个宇宙比较其实就是在用部分和全体作比,两者差别太大了,没有可比性,这就如同我们不可能从一根头发的生长推断出人全身的生长,无法从一片叶子的生长推出一棵大树的生长一样。在部分和全体相差很大的前提之下,“我不但决不承认自然的一部分能供给我们关于自然全体起源的正确结论,我并且不容许自然的一部 分作为另一部分的法则”〔4〕 (21)。 第二,归纳法并不适用于由自然作品到最高造物主神的推 2 3 第8期 NO.8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August .2007

英国近代道德起源理论的演进逻辑——从霍布斯、哈奇森到休谟

英国近代道德起源理论的演进逻辑 —— —从霍布斯、哈奇森到休谟 ■刘水静邓扬麒 英国近代三位道德哲学家霍布斯、哈奇森和休谟,均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寻求和追问道德的基础,并以 此来构建自己的道德学体系。霍布斯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爱或自保本性,这种理论却被哈奇森称为“自私 的道德体系”。哈奇森主张从人的仁爱本性出发来解释道德的基础,但哈奇森本人的道德体系因全面否定霍 布斯的理论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休谟在批判吸收霍布斯、哈奇森道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中的“有 限同情心”的理论预设,并最终超越霍布斯和哈奇森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仁爱的道德体系”。 [关键词]霍布斯;哈奇森;休谟;自私;仁爱 [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0-0053-04 刘水静(1984—),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伦理学史;邓扬麒(1983—),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西方法制史。(湖北武汉430072) 与中世纪主流伦理学思想相比,英国近代道德哲学在考察道德起源时的理论视角实现了从神到人的转变:道德的基础根源于人或人性,而不再是根源于上帝或神启。于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不再与神有关,而是直接与人相关。所以,考察近代伦理学家的道德起源理论,我们几乎都要从他们对人的本性的预设开始谈起。 一、霍布斯:道德起源于人的自保本性 霍布斯关于道德和道德起源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在考察人类社会和国家的起源等政治学问题时,霍布斯从人的“自然状态”谈起。他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激情中追寻人的“自然权利”,并基于“自然权利”和人的理性推导出“自然法”。只是在霍布斯看来,在人的激情冲动面前,理性是软弱的。作为理性的命令即“自然法”本身也是软弱无力的。因此,在国家权力产生之前,理性法则根本无法约束人们的感性冲动。在“自然状态”中,虽然存在“自然法”,但人与人之间仍然处于战争状态。也就是说,“自然法”仍然无力确保人的安全和生存。霍布斯进而认为,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人们唯有相互订立契约,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给某个或某些人,从而组建一个强力国家,以此捍卫“自然法”的权威和效力。 这就是国家主权—— —“利维坦”—— —的诞生逻辑。然而,从《利维坦》一书的章节排列中,我们发现霍布斯并没有用任何一个与“道德”一词直接有关的标题来命名某个章节,以对道德问题展开专门的讨论。这并不是因为霍布斯在探讨自然法和国家起源时不重视道德,而是因为他把自然的理性法则本身看做了道德法则。在《利维坦》第十五章中讨论自然法时,霍布斯说:“我在前面所说的正义、感恩、谦谨、公道、仁慈以及其他自然法也是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美德,而其反面的恶行则是恶。”[1](P122)所以霍布斯宣称:“研究这些自然法的科学 是 53

休谟

休谟 休谟 概述 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休谟 外文名: David Hume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苏格兰爱丁堡 出生日期: 1711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1776年8月25日 职业: 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主要成就: 首倡近代不可知论 提出著名的―休谟机制‖ 最先讨论到了伦理学 目录[隐藏] 简历 哲学思想 学术思想 著作 历史地位和影响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休谟(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弗朗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编辑本段] 简历 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12岁进爱丁堡大学。1729年起专攻哲学。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编辑本段] 哲学思想 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它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

介绍一本好书

介绍一本好书——《西游记》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不过,今天我要介绍一位超级导游给大家,他可以带着我们上到灵宵宝殿,下到地域鬼府,游离于三界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间。说到这,聪明的你一定猜到了,不错,我要介绍的书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老先生的杰作,全书共一百回,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主要写了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东胜神州傲来国孙悟空横空出世,他求师学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可行十万八千里,他盗得定海神针,化做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勾掉了生死簿,活得消遥自在。玉帝召他做弼马温,猴王得知上当后,便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他,连败巨灵神、哪吒二将,又偷吃蟠桃,搅闹了王母娘娘的蟠

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又于二郎神斗法,不分胜负,经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丹炉锻炼,不但毫发无伤,而且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最后玉帝请来了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看得那个过瘾啊,真恨不得自已就是那个孙猴子! 要说人物呢,数猪八戒最可爱。他憨态可拘,性格温和,又有许多的坏毛病。一想起他吃人参果的模样,就让人忍不住大笑,可以说他是取经路上的开心果。 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绝佳的旅行。快让这位超级导游带着我们出发吧,去感受那份淋漓尽致的痛快吧! 介绍一本好书——《三国演义》。 我有一个漂亮的小书橱,书橱里有童话,有历史故事,还有关于作文的。其中有一本我最喜欢的书,书名叫《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我十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我的。它的原著是罗贯中,由田野改编成注音白话少儿版。它与我国的《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合称为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强有力的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三国演义》塑造了奸雄曹操、圣君刘备、贤相诸葛亮、良将关羽等典型代表人物。这本书是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

介绍一本书(作文20篇)

介绍一本书(作文20篇) 介绍一本书作文(二): 我亲爱的朋友,今日我要向你介绍一本书那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期望你能喜欢。 那么我向你介绍一下书的资料。那是一本有300多篇故事的书,书前写道:人生就象一局棋,每一步都要想清楚,其实人生还不如一局棋,因为没有人失败了能够重新开始,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走好每一步,如果一步走不好就很难弥补自我的失误。 我在书中读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船上航行,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暴雨,那人害怕极了,急忙乞求上帝把他变成鱼,上帝把他变成了小鱼。这时一只鲨鱼游来了,他有乞求上帝把他变成鲨鱼,这时一条捕鲸船驶过来,他见了又乞求上帝把他变成人。上帝告诉他这是最终一次了,并把他变成了人。他又回到了船上,心想这下好了,没事了。突然,一个大浪把他卷走了。 我读了这个故事心想:生存争战无处不在,上帝也有苦恼,要把握住此刻,吸取以前的教训,用优势弥补缺点,成长为生活的强者。还有不要象文中那个人一样只会乞求别人。经过我这么一说,李阳昕你喜欢这本书吗? 介绍一本书作文(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是啊,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离开了书,人们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今日,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从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真正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在她生命的88个春秋里,只拥有19个月的光明与声音,但她的精神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光明与期望。她理解了命运对她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应对困难,最终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海伦十分想要看她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她在书中写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他们的温厚与善良……第二天,我要去看黎明……第三天,要看我生活的世界,那是多么完美!三天的时间,这对海伦来说多么珍贵啊!然而,这只可是是她的一个愿望而已。三天光明,对有些人来说微不足道,像我们学生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人,拥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可是,他们却不明白珍惜拥有的一切,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给自我找这样那样的借口。 我十分喜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自信、坚强与乐观,相信大家看过以后,必须会终生受益。 介绍一本书作文(四): 大家好,我来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是一百个名人成长故事,为什么呢,下头听我讲吧。 这本书里面收录了许多名人故事,使我明白名人小时候是怎样一步一步艰辛的成长为科学家的,交给我许多道理,让我们一步一步前

休谟

休谟 一、人物简介和著作 大卫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是西方哲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洛克、贝克莱等人的思想,将英国经验哲学发展到完成形态。他总结了自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哲学的成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做了准备。他的思想对后来包括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科学哲学等在内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人性论》是休谟主要的哲学著作,该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伦情感”“伦道德”,其中第一卷是关于认识论的,分为四章:前两章主要讨论了观念的起源、性质、分类问题,第三章讨论或然性即因果关系问题,第四章对怀疑进行了论证。 二、印象、观念和知识 休谟的人性哲学首先讨论的是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即知识的起源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当时的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人们将心中出现的一切东西都称为“观念”,因此,知识的起源问题也被称为观念的起源问题。 1、普遍命题的提出 ①休谟将心灵中出现的一切东西都称作“知觉” 印象:是强烈的生动的 知觉对两者的区分是休谟论知识起源的第一步观念:不那么强烈和生动 ②印象与观念的关系 A、所有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都是一一对应的。(如红色简单印象和红色简单观念) B、简单印象与相应的简单观念总是“恒常会合”在一起出现的。 C、简单印象总是出现在与相应的简单观念之前。 由此得出:简单观念一定是有简单印象引起的,即简单印象是原因,简单观念是结果。 于是,休谟提出了“普遍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复现”(他也称简单观念是简单印象的“摹本”,就像我们用复印机复印一样,复印件与原件精确相似,但又不是同一个东西。) 最后得出“第一原则”:人心中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简单印象发源的,这个简单印象是感觉。 ③结论:据上所述,休谟得出了和洛克一样的结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2、意义理论 ①语言在表达思想时往往是不准确的,不能确切表达说话者的真正意思,有的语言表达甚至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在理解一个思想之前,首先确定表达这个思想时所用的词、概念、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成为关键。 ②由此形成意义理论:即确定意义的标准,确定语言表达中,什么样的词、概念和句子是有意义的。 ③接着,他提出了以感觉经验为依据的意义标准:一切词或概念都与一定的观念相联系,一切观念都来自于感觉印象,而且感觉印象是清楚明白不容争议的,因此,感觉印象可以作为一个词或概念是否有意义的终极标准。 ④对于没有意义的语言表达该如何处理 一种办法是拒斥,另一种办法是给他们以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地位,比如将他们看做情感的表达,用于与情感活动相关的价值判断领域。休谟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问题,所以他强调的是第一种办法。

介绍一本书作文500字5篇

[标签:标题] 篇一: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500字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觉得,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因为它能让我们体会到童话的神奇魅力,使我们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得到有益的知识。我的房间里有许多我喜欢看的书,有《小故事大道理》,有《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少儿十万个为什么》,有《一千零一夜》,还有《格林童话》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叫《101个经典童话》。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童话故事。我最喜欢金乌鸦这个童话。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金乌鸦吃了她家的米,金乌鸦说:我会用东西赔偿。最后,金乌鸦让她在大、中、小三个盒子中任选一个;那个小女孩说:你只吃了我家一点点米,我就挑个小盒子就够了。结果,里面是一百颗宝石,从此,她家过上了幸福、富有的生活。而另一个贪心的女孩,金乌鸦只吃了她家一点点米,她马上要金乌鸦拿出许多珠宝赔给她。选盒子时,她一口咬定要大的。结果,里面是条大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要狂妄着别人的施舍,贪得无厌没有好下场,对每一件事情要谦虚面对。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不应该像童话里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学习,应该向勤劳肯吃苦的人学习。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只要不怕苦,肯动脑筋,靠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财富,生命才有价值。宁夏银川利通区第十一小学三年级:2428868435 篇二:我喜欢的一本书500字 《我喜欢的一本书500字》之二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觉得,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因为它能让我们体会到童话的神奇魅力,使我们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得到有益的知识。 我的房间里有许多我喜欢看的书,有《小故事大道理》,有《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少儿十万个为什么》,有《一千零一夜》,还有《格林童话》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叫《101个经典童话》。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童话故事。 我最喜欢金乌鸦这个童话。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金乌鸦吃了她家的米,金乌鸦说:“我会用东西赔偿。”最后,金乌鸦让她在大、中、小三个盒子中任选一个;那个小女孩说:“你只吃了我家一点点米,我就挑个小盒子就够了。” 结果,里面是一百颗宝石,从此,她家过上了幸福、富有的生活。而另一个贪心的女孩,金乌鸦只吃了她家一点点米,她马上要金乌鸦拿出许多珠宝赔给她。选盒子时,她一口咬定要大的。结果,里面是条大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要狂妄着别人的施舍,贪得无厌没有好下场,对每一件事情要谦虚面对。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不应该像童话里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学习,应该向勤劳肯吃苦的人学习。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只要不怕苦,肯动脑筋,靠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财富,生命才有价值。 《我喜欢的一本书500字》之三 今年暑假,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最喜欢的要数《鲁滨逊漂流记》。作者是英国着名作家:丹尼尔·笛福。书中讲述了17世纪一个名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冒险航海,途中遇险,流落荒岛的故事。 在这个被鲁滨逊称为“绝望之岛”的荒岛上,鲁滨逊面临人生从未有过的绝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地方可逃、更没有获救的机会。但他并不因此而坐以待毙,他有顽强的意志力,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悲观,他对生活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去战胜困难。 最终将“绝望之岛”变成自己舒适、安逸的家园。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鲁滨逊制作陶器。

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年旧历4月26日(注:新历是1711年5月7日:18世纪旧历比新历早11天)-1776年8月25日)首先提出的,是个未成很好解决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1 认知论的休谟问题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归纳问题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13],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归纳思考的原则在于假设我们过去的行动可以做为未来行动的可靠指导,论证的或直觉的:这样的思考在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 2 伦理学的休谟问题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认为,在以往的道德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思想的跃迁,即从"是"或"不是"为连系词的事实命题,向以"应该"或"不应该"为连系词的伦理命题(价值命题)的跃迁,而这种思想跃迁是不知不觉发生的,既缺乏相应的说明,也缺乏逻辑上的根据和论证。这个有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以及价值判断不可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的主张,就构成了后世、特别是20世纪道德分析哲学讨论的一个主题。自然主义伦理学用自然(事实)的属性去规定或说明道德(或

休谟

休谟 休谟问题,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首先提出的,是个未能很好解决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归纳思考的原则在于假设我们过去的行动可以做为未来行动的可靠指导,论证的或直觉的:这样的思考在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 一、休谟问题的由来 以前的一些哲学家认为,道德可以像几何学或代数学那样论证其确定性,但是,休谟认为,对于道德问题,科学是无能为力的,科学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问题。他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经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不过作者们通常既然不是这样谨慎从事,所以我倒想向读者们建议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尽管休谟自己没有明确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它的意思却是否定的,即从“是”中不能推出“应该”。 严格说来,休谟问题并非指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而是指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的关系问题,由于事实命题一般以“is”为系词,而价值命题一般以“ought”为系词,所以休谟问题又称“实然与应然问题”。 二、“是”如何推导出“应该” 由“是”推导出“应该”,必须分两步来完成。 1、由事实关系的“是”可以推导出价值关系的“是”。事实关系的“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状态、特性及其规律性;价值关系的“是”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的状态、特性及其规律性。显然,“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本身就是一种“客观事物”,只是前者比后者更为复杂多样、更为变幻莫测,因为“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品质特性,而且还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和介体的品质特性等众多因素。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是由众多简单的“客观事物”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即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机地组合而成的复合事物。由此可见,价值关系的“是”是由众多事实关系的“是”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即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复合而成,或者说,价值关系是事实关系的“函数”。实际上,价值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就是按照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有机地、有序地组合起来的能量,即价值是能量的“函数”。 2、由价值关系的“是”可以推导出价值关系的“应该”。当事物的状态与特征只是单一性的、确定性的和清晰的时,对于该事物的状态与特征就可以用“是”来描述;当事物的状态与特征是多值性的、概率性的、模糊性的时,对于该事物可以运用多值函数、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取其中具有最先出现的、最大概率的、最相似的状态与特征确定为“应该”来描述,即“应该”是具有最先出现的、最大概率的、最相似的“是”。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了追求可持续的利益最大化或

向你推荐一本书习作范文

向你推荐一本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一本好书会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无尽的快乐! 朋友们你喜欢看书吗?我想向你推荐你一本书----《爱的教育》。 这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_亚米契斯的一部代表作《爱的教育》。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就是这句话使我用心读完了这本书。 书中主要写安利柯成长的故事,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口吻叙写了主人公一年的所历,所闻,所见,所感,抒发了乡国之感,师生之谊,亲子之爱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友爱之情。通过一个个平常又满蕴人情味的生活条件,把爱和美注入读者的心田。作者用日记的形式来写作,但每月又有一篇较长的,结构完整的“每月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并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享受。同时也带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小博士”代洛西,“小英雄”洛贝谛,爱帮助人的卡隆,可怜的奈利,衣着华丽的瓦梯尼……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通过朴素的描写和精彩的语言,使我知道爱是无私的也是无价的,爱是用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爱是人世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爱是人人都需要的! 如果你看见这本书你一定要认真的品味品味!要记住那句话:“世界充满爱”。 向你推荐一本书 向你推荐一本书,书名叫《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 汤姆。索亚是本书的主人翁,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有一次,汤姆和伙伴贝琪在游玩,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通道又纵横交错的大山洞中迷了路。他们被困在里面几天几夜。贝琪是个女孩,她那时再也走不动了,他为了救出贝琪,冒着生命危险,与印第安。乔周旋,最终逃离了山洞,还发现了一笔相当不可思议的财产—被印第安。乔藏在鬼屋地下的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二个金币。 最有意思的是汤姆被罚粉刷篱笆围墙那章,汤姆。索亚被姨妈强迫刷围墙,汤姆极不愿意干,可又不得不装出很情愿、很高兴的样子,当他的朋友们看到他粉刷篱笆墙哈哈大笑并嘲笑他时,他灵机一动说:“刷篱笆墙可是一个男子汉的活,谁如果刷了墙就表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男子汉,能养活自己家了。”朋友们一听,都很羡慕他,纷纷争着粉刷篱笆墙,他这样巧施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你也一定能喜欢上这本书。 向你推荐一本书 我读过很多书,有童话、寓言或名著......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一本名著,书的名字叫做<<礼物>>。 这本书几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作品。这本书主要讲一个青年人在事业上遇到了困难。于是他向他友好的朋友--老人求助。老人告诉他: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生活中的“礼物”,只要找到那个“礼物”,就可以活动生活的快乐。于是,这个青年人在生活中努力的寻找老人说的"礼物”,可是他一直找不到,十分烦闷,工作一落千丈。于是,他又去找到老人,老人就开导他,其实寻找这个礼物,是很简单的,有时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你没有发现他。青年人似乎明白了老人的话,又去寻找生活中的“礼物”。于是,青年人经历了一些事情后,

休谟怪论

休谟问题,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年旧历4月26日(注:新历是1711年5月7日:18世纪旧历比新历早11天)-1776年8月25日)首先提出的,是个未能很好解决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人性论》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引起怎样的反响,休谟凭着自己的乐观和热忱又分别对其三卷进行改写,其中第一卷就是《人类理智研究》。休谟问题就是在《人性论》的第一卷和《人类理智研究》里面提出来的。休谟认为,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古人和今人都没有从事过”。在给自己的《人性论》写的《“人性论”概论》一书中,他同样重点介绍了对因果推理的说明,认为这个说明可以作为全书的一个“样板”。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进行反思所提出的问题被康德称为“休谟问题”。 认知论维度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因果联系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信心或盼望的跳跃,比如我们认为明天必定会来到是基于经验中对昨天今天与明天的“知识”,不自觉的把明天作为今天的结果,这是盼望和信心,不是知识! 归纳问题[1]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13],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

向你推荐一本书(作文20篇)汇总版

《向你推荐一本书》 向你推荐一本书作文(一): 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笛福的着作《鲁滨逊漂流记》。这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情节是那么跌宕搞笑,语言是那么生动搞笑,故事是那么扣人心弦。它在我眼前几乎已经不是一本书了,而是一位老者,他看着我,用那饱经风霜的声音在为我有声有色的诉说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抱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故事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在一次航海中,穿在南美洲的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死了,只有鲁滨逊顽强的活了下来。鲁滨逊在岛上经历了种种磨难。若干年后,鲁滨逊救了一个俘虏,那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就为这个俘虏其名为星期五从此他就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有一次鲁滨逊发现了一艘英国船,最后得到了离开黄岛的机会。 这本书每一个情节都主宰着我的喜怒哀乐,每一个人物都牵动着我的心,我陪他们一齐悲伤和欢乐。他们陪我度过了许多完美的时光。 向你推荐一本书作文(二): 这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它是世界文学界史上一座最壮丽的纪念碑《一千零一夜》。它又叫《天方夜谭》,是由264个小故事组成,它里面有许多着名的故事如:《阿里巴巴和 四十大盗的故事》,《三个苹果的故事》和《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其中,最着名的是《渔夫的故事》,主要资料是:一个渔夫捞鱼时捞到了一个黄丹瓶,他把丹瓶打开,里面出来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魔,渔夫救了恶魔,而恶魔却忘恩负义要杀死渔夫,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恶魔,让它永久不能再出来害人。这个小故事一波三折,令人心惊胆战,它告诉我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强者,邪恶永久战胜不了正义! 不看不明白,一看吓一跳《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少年儿童去欣赏,去把玩,去品味的文学名着。走过飘过千万不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去看看吧! 向你推荐一本书作文(三): 我读过很多书,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我喜欢这本书,所以我要推荐给大家。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它描述了约有2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诉说了一个个传奇生动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它不仅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文中给我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关羽,他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一双单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十分威武。很讲义气。智勇双全,我最佩服他的坚强,因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划开肉,把骨头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来,虽然这个手术会使病人十分痛苦,但是,他依然一边强忍住疼痛,一边专心致志的和谋士下围棋。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身馅埋伏,被魏吴联军杀了,但关羽忠义两全英雄形象依旧长存在我的心中。

英国哲学家休谟经典名言警句_3000字

英国哲学家休谟经典名言警句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1.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2. 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 3. 道德可以认为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只要那个目的有价值,达到目的的手段才有价值。 4. 理智传达真和伪的知识,趣味产生美与丑的及善与恶

的情感。 5. 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 6. 理性单独决不能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 7. 心爱的人儿不在身边,使恋人们时时思念悲叹,使他们感到莫大的痛苦,可是没有什么比短暂的离别更有益于加深相互的情意了。 8. 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休谟(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 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