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应用心理347管理心理学知识要点

最新应用心理347管理心理学知识要点
最新应用心理347管理心理学知识要点

管理心理学347考点总结

(刘永芳版)

人性假说:

经济人假设:X理论

X理论的基本观点:1.多数人天生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宁愿受人领导3.多数人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4.多数人强制、控制或惩罚为主要管理方式。5.大多数员工认为安全感在工作相关因素中最为重要,员工缺乏进取心。、

管理思想:(1)任务管理(2)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3)集权化管理:阶梯原则社会人假设:人际关系理论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1.人是社会人2.“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管理3.重视“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领导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思想:(1)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的完成(2)关注职工间的人际关系(3)注重集体奖励(4)变为上下级见的联络人(5)参与管理

自我实现人:Y理论

Y假设的主要观点:1.员工是勤奋的。会把工作看作与休息或娱乐一样自然的事情。2.如果员工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能自我引导,自我控制。3.普通人能学会接受甚至寻求责任。4.人们普遍具有创造性决策能力,而不只是高层管理者。管理思想:(1)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2)激励方式(3)管理方式:参与管理(4)融合原则:兼顾组织要求和个人需要

【对X理论与Y理论的选择:X理论——消极;Y理论——积极。X理论假设低级需要主导个体行为;Y理论假设高级需要决定个体行为,比X更符合实际。X 理论强调各项控制的技术、步骤和方法;Y理论强调要通过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绩效考核、薪资与升迁管理来创造一种环境,激励员工对组织目标的承诺、参与决策过程,提供有责任和挑战性的工作,建立融洽的群体关系等。使职工有机会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

复杂人:超Y理论

超Y理论的主要内容:1.人的需要多种多样2.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3.可以习得新的需要和动机4.无唯一的正确的管理方法

管理思想:1.权变的观点2.不能过于简单和一般化3.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4.注重个体差异性

文化人假设:Z理论

文化人假设的主要观点:1.人是文化的产物 2.同样的文化下人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3.对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培养和训练4.效率主要依赖于成员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Z理论的主要特点:1.长期雇佣制2. 集体决策3.个人负责制4.缓慢的评定和提升5.适度专业化的职业道路6.含蓄控制和明确控制相结合7.整体关心,包括对职工家庭的关心

博弈论

三个最基本的要素:1.局中人,即参与博弈的主体,又叫参与人;2.策略,即各个局中人可以选择的战略行动空间;3.支付,即各个局中人在从博弈的所有局中人的战略组合状态下能够得到(或失去)什么。

心理学基础理论

1.精神分析心理学

2.行为主义心理学

3.人本主义心理学

4.认知心理学

个性: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它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如诚实、坚贞、奸险、乖戾等可作为善恶、好坏、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

需要→驱力→诱因(需要唤起了

指向诱因的驱力)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上图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的难度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上,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总体上需要的最佳动机水平较高;在难易适中的任务上,中等水平的动机可以使工作效率达到最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所需要的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困难和复杂的任务上,较低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认知平衡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是环境归因/外向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如他人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那么,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不必负责任;二是个人归因/内向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那么,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50年代提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处于相对立的状态。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改变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动机的归因理论

三个维度:部位、稳定性和可控制性。

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基于人的生理平衡而产生的原始动机,如

需要食物、趋乐避苦等。社会性动机: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动机,如对地位、权力的获得欲望。

2.根据动机产生的途径:内部动机:来源于工作本身的兴趣成功的满足感和创造

的愉悦感。外部动机:由外部刺激(如物质条件、奖惩制度等)对人诱发出来的动机,如职工为了获得奖酬和晋升而努力。

3.按动机在活动中所起作用大小:主导动机:在复杂的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动机,有一个最为强烈、最稳定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它支配、激励、影响行为,决定了动机的特征。导动机支配人的行为。辅助动机:其它起补充作用的动机。微弱,不稳定,处于次要地位。

社会性动机

成就动机: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

权力动机:人们支配和影响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内容型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每个人均存在5种需要:

1)生理需要:饥饿、干渴、住所、性等

2)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心理伤害

3)社会需要:爱、归属、接纳、友谊

4)尊重需要:(内部)自尊、自主、成就;(外部)地位、认可、关注

5)自我实现需要:追求个人能力极限, 成长、发挥潜力,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需要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1)、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3)、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4)、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2、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监督、公司政策、与监督者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同事关系、个人生活、地位、保障、与下属的关系??

激励因素:成就、承认、工作本身(价值、挑战性)、责任心、晋升成长??

双因素理论的启示:(1)激励因素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工作对职工的吸引力才是主要的激励因素,职工从事具有潜在激励因素的工作的本身就是激励。(2)要注意工作安排(工作丰富化),注意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和成长、发展、晋升机会,这种内在激励作用更大,维持时间更长。(3)若把某些激励因素(如物质奖励)变为保健因素,或任意扩大保健因素,都会降低从工作中得到的内在满足,即外部动机的扩大会引起内部动机的萎缩,积极性下降。

3、ERG理论

生存(existence):生理的和安全的。相互关系(relatedness):社交的和自尊的外部部分。成长(growth):自尊的内部部分和自我实现的。

4、麦克利兰的需求理论(成就需要论)

成就的需求,权力的需求,合群的需求

过程型激励理论

1、目标设置理论

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有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人们在预期其行动将会有助于达成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因此人们受激励的程度,将取决于努力工作后所取得的成果的价值以及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M = V × E)

3、强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对其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四种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

强化的方式:连续强化(每当出现所期望的行为后都给予强化);定时距强化(不管行为本身,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便给予一次强化);定比率强化(不管时间长短,每出现固定次数的行为便给予一次强化);变时距强化(强化物按照不固定的时间间隔而出现);变比率强化(强化物按照不固定的行为出现次数而出现)。公平理论

人是通过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即所得到的报酬与绩效相称合理)而被激

励的。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而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公平理论表明:对大多数组织成员而言,激励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该理论对于领导者来说显然是有教益的。

薪酬:员工因向所在组织提供劳动或完成任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或酬谢。薪酬可分为经济性薪酬,非经济性薪酬。

经济性薪酬可分为直接薪酬,间接薪酬。

直接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加班费、佣金。

间接薪酬包括带薪休假、各种保险、子女入托入学、父母托管。

非经济性薪酬有两方面:来自工作,来自组织。

来自工作包括参与决策、较大的工作自主权、工作认可、挑战性工作。

来自组织包括个人发展机会、职业保障、荣誉、自尊。

工作设计:对工作完成的方式以及某种特定工作所要求完成的任务进行界定的过程。

自我知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个体关于自己的信念的集合,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自尊: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及其带来的情绪体验。

社会知觉的障碍包括:第一印象、晕轮效应、选择性知觉、自我实现的预言和刻板印象。

第一印象:亦称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提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选择性知觉:指人们更多关注那些符合他们背景经历的事件,它是造成人们对同一环境产生不同知觉的重要原因。自我实现的预言: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指在生活中人们真心期望常常会变成现实的现象。刻板印象:也叫定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偏差、活动者—观察者效应和自利性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内在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观察者较易强调行为者的内在因素,而行为者则较多强调外在的环境因素。

自利性偏差: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成功做内部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做外部归因。决策的基本步骤

赫伯特·西蒙的决策模型:1、从事智力活动,对环境进行搜索,确定决策情景。

2、从事设计活动,探索、发展和分析可能发生的行为序列。

3、从事选择活动,在可能的序列中选择一个。八阶段决策模型:问题识别、定义目标、进行预决策、开发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作出选择、执行选择、追踪调查。哈里森的决策模型:1、界定问题。当事件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存在差距时,问题便出现了。

2、确定决策标准,即确定选项优劣的标准。

3、给标准分配权重。并非所有标准都同等重要,需要排列它们的优先顺序。

4、开发备选方案,即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5、评估备选方案。将备选方案根据阶段二和三确定的标准进行评估。

6、选择最佳方案。计算出在各项标准上总分最高的方案,选择这一方案。

决策模型

理性假设和标准决策模型:在理性假设基础上建立。比较有名的是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模型。该模型的一套公理:有序性、占优性、相消性、可传递性、连续性、恒定性等。

有限理性假设和描述决策模型: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假设,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的理性资源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并选出最佳的选项。该模型更好地描述了人们实际是如何做决策的,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说明决策偏差如何产生,也不能具体预测人们面临多个选型时到底会选择哪一个。

前景理论:卡尼曼和特韦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评估备选选项以及如何作出决定。三个要点:1价值函数呈S型。客观事物引起的心理价值感并不是与客观状态相对应。2、损失曲线比收益曲线陡峭。造成损失比收益显得更突出,人们有回避损失的趋势。3、中心点的位置。问题描述上很小的变动就可以

改变中心参照点的位置,从而改变人们有关损失和收益的想法,并最终影响决策。个体决策的偏差包括:证真性偏差、过度自信、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锚定偏差、事后通偏差、随机性错误、承诺升级和框架效应。

证真性偏差:人们选择性地收集信息,个体收集的信息往往偏向于支持自己已经持有的观点。

过度自信:能力不足会增加过度自信倾向,可通过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和经常反省自己的信念出错的原因来降低过度自信。

易得性偏差:决策者往往会根据一些容易想起的典型事例来做出判断和决策,这就是易得性启发式,很多时候这一启发式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在更多情况下会导致系统偏差。

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启发式是指根据当前刺激或事件与已有范畴或概念的相似度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锚定偏差:指固着于作为起始点的初始信息的倾向。

事后通偏差:指在事件发生之后,错误地认为自己早已准确预见到这一事件的倾向。

随机性错误:人们往往试图从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导致决策出现偏差。

承诺升级:即使有清楚的证据证实一项决策时错误的,仍然固守该承诺。

框架效应: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群体决策技术包括:头脑风暴、名义群体技术和德尔斐技术。

头脑风暴:一种激发尽量多观点的方法,它鼓励群体成员发挥想象力,自由地提出各种看法,而把这些想法的评价延后去做。原则:随心所欲原则、无无批评原则、尽可能多原则、骑肩原则。

名义群体技术:这种技术对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的人际沟通进行了限定。步骤:组成群体、群体成员挨个表达自己的观点、群体开始就记录下来的想法展开澄清和评估、群体成员安静和独立地对各种想法进行排序。

德尔斐技术:系统收集和组织多个专家观点并最终做出决策的方式。步骤:募集专家、设计问卷、函询、综合专家意见、重复2至4直至专家的意见不再改变得到结果。

情绪劳动

概念:情绪劳动多存在于情感密集型行业,是指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报酬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动作表现。四个维度:情绪表达频率、重视情绪表达规则、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失调

主要作用与影响:1、情绪劳动对顾客的影响。情绪劳动最核心的作用在于情绪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表现出来的情感,影响顾客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行为。

2、情绪劳动对企业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日益丰富,企业仅仅通过产品的功能性服务已经很难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越来越重视特定消费经历对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触动。

3、情绪劳动对服务人员自身的影响。情绪劳动很容易是劳动者过度消耗自身的情感资源,表现出抱怨、精神压抑甚至人格解体等现象,从而降低其工作满意度,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建议企业将员工付出的情绪资源纳入薪金计量中。

情绪劳动中的自我管理:自主调节、表面扮演、深层扮演、失调扮演

工作倦怠概念:马斯拉奇把这种由于长期对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工作倦怠。三个维度: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应激源主要分为工作应激源和生活应激源。

工作应激源:工作负荷、工作条件、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职业生涯发展、人际关系、攻击性行为、工作与其他角色的冲突。

生活应激源: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事件。

应激管理策略:消除应激源、远离应激源、改变对应激的知觉、控制应激后果、接受社会支持。

EAP: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包括三个部分: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缓解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的症状;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心理契约

概念:(谢恩的定义)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特点:主观隐蔽性、不确定性、双向性、动态性。

组织承诺

概念:组织承诺是指员工随着对组织单方面的投入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心甘情愿地参与组织各种活动的感情,是一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和投入的程度。

类型:持续承诺、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

持续承诺:就是指这种由于个人认为离开某一组织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在这一组织内供职的意愿的强度。情感承诺:是指员工由于认同组织潜在的目标的价值而持续为一个组织工作的强烈愿望。规范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长期受组织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愿意留在组织内的承诺。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工作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性的反映。

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群体、工作内容、企业背景和个人观念。

CHAP 13

领导:领导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其中,把实施指引和影响的人称为领导者,把接受指引和影响的人称为被领导者,一定的条件是指所处的环境因素。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

领导的功能:组织功能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围绕这一目标,充分估计和考虑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去实现这一目标,就是领导的组织功能。激励功能:领导的激励功能在于能够给下属以有效的激励,使职工保持旺盛的工作积极性而不衰落。因为任何组织中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没有任何措施以期保持长久是很困难的。领导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有效的激发鼓励,诱导劝说下属,以最大的努力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奋斗。角色功能:人际关系、情报性、决策者

传统的领导有效性理论:领导有效性=目标议程×领导效率

1、领导有效性的特质理论

2、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领

导四分图模式、管理方格理论

91任务型管理者19俱乐部型11

贫乏型55中庸型99团队型、PM

领导行为理论<绩效导向P、维

持群体关系M MP/P/M /PM>)

3、领导的权变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领导者不变的品质与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境条件三者的配合关系,即三个变量的函数> 菲德勒的领导有效性权变模型=领导效果的三个条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三项高则领导者拥有的控制和影响力越高。任务取向型:适于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关系取向型:适于中等有利;当领导风格类型与情境类型相匹配时会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由于领导风格是稳定不变的,为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只有:

A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B. 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豪斯: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如何做才能为追随者铺平通向目标的路径,以使追随者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卡门: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即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逐渐提高,领导方式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

授权:是领导者向下属下放权力和责任的一种管理方法。

领导策略与方法::授权内容\授权对象\任务清晰具体:确切地知道下级是否已经接受并理解授权\指明目标而不是程序\对绩效监控\多赞许少责备.

胜任特征的定义:能将某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和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显著区分的个体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的定义: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即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三要素:胜任特征的名称、胜任特征的定义:界定胜任素质的关键性特征、行为指标的等级

领导干部选拔的方法:360度反馈评估、评价中心技术(文件筐技术、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结构化面试与非结构化面试。

组织的含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组织是狭义的组织:指人们为现实特定目标相互依赖、彼此协作而形成的机构或者团体。四要点:1、组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些人2、这些人有共同目标3、这些人相互依赖,要按照特定的规则或规范彼此协作4、这些人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条件开展活动。

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工作分配以及指导组织活动的协调、沟通、工作流程和正式权力的模式。

组织结构构成要素:控制幅度:下属的人数。集权化:少数人掌握职权。正规化:内部操作的标准化。部门化:归为一个组群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简单式:

职能式:

分部式:按产品或地区划分为许多事业部或分公司,各分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集中决策,分散经营。适用于规模较大、产品种类多、产品间工艺差别大、技术较复杂和市场广阔又多变的企业。

区域制:产品或服务所需的全部活动都

基于地理位置而集中在一起。

矩阵制:纵向是职能系统,横向是产品或区域的项目系统,项目系统无固定工作人员,而随任务进度需要

随时抽调组合。完成工作后回原部门。适用于创新任务较多,生产经营复杂多变或以科研开发为主的企业。

团队定义:有两个或多人组成的群体,其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承担相应责任。

团队类型:固定团队、临时团队、虚拟团队

团队进程:1、团队发展(形成阶段、爆发阶段、规范阶段、运作阶段、停滞阶段)2、团队规范3、团队角色4、团队凝聚力(成员相似性、团队规模、成员的互动、加盟的难度、团队的成功、外部竞争与挑战)

CHAP 17

组织文化:是支配组织成员在面对问题和机遇时进行思考的和行动的共同设想、价值观和信念的基本模式。它是规范组织行为的一种无形力量,是影响组织气氛和士气的重要因素。

组织文化的融合:同化(是指收购方利用自身强大的文化优势消化被收购方文化,使被收购方员工自愿接受收购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去文化(收购方通过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被收购方员工来实现组织文化的融合)、整合(联合两种组织文化,将其和成为一种崭新的、兼具目前各自优势的复合型文化)、分离(合并双方达成一致,在文化或组织活动方面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组织冲突:组织中员工之间、部门之间或员工与部门之间由于意见分歧或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对抗,是一个从直觉到情绪,再到行为的心理演变过程。是影响组织气氛和士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冲突管理风格:

1、协同(双方通过积极的解决问题来寻求互惠共赢,特征:双方乐于分享信息,在此基础上发现共同点。前提:双方没有完全对立的利益,双方足够信任。)

2、回避(通过逃避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平息冲突,防止进一步激化。易事双方产生挫

败感,可用来处理不太紧要的问题冲突)3、斗争(以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试图在冲突上占上风。短时间内解决分歧)4、迁就(完全屈从于他人的意愿,而忽视自己的利益。易是的对方得寸进尺,长远看不利于冲突解决)5、折衷(试图寻求一个中间的位置使自身的利益得失相当。适宜难易共赢的情境,难易产生非常令人满意的问题解决方法)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所谓组织变革就是组织由目前状态向预期状态的转变过程。驱动力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组织变革和发展——概念:组织面对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1)支持变革的力量:顾客要求、新管理团队、新竞争者(2)阻碍变革的力量:对失业的恐惧、对能力的恐惧、来自同事的压力、现行行为及结果的奖励

组织变革的原因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1)组织机构臃肿、职能重复、人浮于事或组织机构明显漏缺、经营管理环节脱钩;(2)经理对企业业务行政的统一指挥体系变动损伤,不能令行禁止;(3)责、权、利冲突得不到协调,内耗加剧,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低落;(4)信息沟通不畅,决策形成过程过于缓慢或时常作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常错失良机;(5)企业缺乏创新(6)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敏感。)

组织变革过程:解冻、变革、重新冻结

组织公正:分配公正(对资源分配结果的公正感受)、程序公正(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正性。)、互动公正(当执行程序时,人际处理方式重要性)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考试题型:一,解释与举例;二,简答;三,论述;四,案例分析;五,知识拓展:中国人的沟通、情商EQ与管理心理学结合考查 知识点一:霍桑试验P22-25 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 结论:1),生产条件的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但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2),生产条件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 3),改善劳动者的士气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工效的决定性因素 1993年,梅奥出版《工业文明中的问题》,总结了霍桑试验的结果,得出以下新的理论观点:1,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试验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以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试验认为,生产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传统管理只注意“正式群体”问题,诸如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而霍桑试验还注意到存在着某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4,霍桑试验还提出了新型领导能力问题。他提出领导在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时,还需了解人们不合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知识点二:个性心理特征P84-86 个性的定义:人的个性就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倾向的总和。一般包括两部分: 1。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个性品质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 ? 个性的特点:独特性(差异性);综合性;稳定性;可塑性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管理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 负强化:就是取消那些令人厌恶的刺激,从而增强该行为今后发生的频率。 2. 员工成熟度:下属成熟度包括两个可以沿着一条连续线表示的主要部分: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度是表现出来的与任务有关的能力、技巧和知识。心理成熟度与信心,自愿和动力方面的感觉有关。 3. 表同: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这往往表现为模仿别人的举止言行。 4. 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5.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6. 冲突:心理学上把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当某个群体或个体感知到其他群体或个体妨碍了或将妨碍自己的需要、利益或目标的实现时,这个过程就开始了。 7. 群体内聚力:是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8?期望: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9.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10. 近因效应: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较深刻的印象。 11. 激励:指的是通过某些精神或物质的刺激,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人朝着组织所希望的目标和方向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12. 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3. 投射:一个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于别人身上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 14. 组织:是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或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群集合系统。 15.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16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有两种性质的应激,一种是短期或偶然发生的,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应急反应,另一种应激是长期的,是由生活压力所引起的。 17流程再造:哈默博士提出了流程再造概念: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因素: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戏剧化的改善。 18角色确认:指领导者的角色行为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肯定和认同。 19情景模拟:其核心就是编制一套与某职务实际情况相类似的测试题目,将被试安排在模拟、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被试各方面的能力等做现场考察,用以确定被试的潜能。它主要包括公文处理、与人谈话、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即席发言等。20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指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所要到达的目标行为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21角色行为:指一个人按照特定的社会与组织所赋予角色的特定的行为模式而进行的行为。角色行为是在综合角色认知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的行为,并受到自己个性的制约。 22?退化:指个人在遭受挫折时,采取一种与自己年龄和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反应形式。 23?工作激励:就是让工作过程本身使人感到有兴趣、有吸引力,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工作有内在意义、有挑战性,工作内容丰富化、扩大化等。 24?组织文化:是由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共同愿景所构成的认知体系。

范逢春_ 管理心理学_ 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实质:心是脑的机能、是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 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4.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对个体活动 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5.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 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7.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 应。 8.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特性:只 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9.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 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10.元认知对人的记忆过程的自我体察和自我监控,元认知包括三个主要成分,即元认知知 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11.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12.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 内在联系。 13.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第六类是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 即心境。 14.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取决于天资如何而取 决于性格和情感因素。 15.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智力与健康水平 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16.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之一,也是智力开发的最高目标。创造力的内 涵:(一)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看成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17.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8.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 和行为特征。四种类型的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19.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广义的学习 包括人类与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学生的学习。 20.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 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22.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好恶喜 厌、远近亲疏,即心理距离。 23.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提高个体的行为效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概要范文讲课讲稿

第一章 1.什么是霍桑实验? 答: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2.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答: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3.什么是管理心理学的模型? 答:以个体为分析单元;社会系统为分析单元。 1、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是(梅奥) 2、霍桑实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实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的是(莉莲·吉尔布里斯) 第二章 1、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 答: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区别在于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气味等),而知觉则是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 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一白遮百丑”。 3、什么是归因理论? 答: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

的过程。 单项选择题: 1、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整体性) 2、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晕轮效应) 3、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们学者是(海德) 4、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内疚感) 第三章 1、什么是个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些内容?个性倾向性包括哪些内容? 答: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什么是气质?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是指什么? 答: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3、何谓个性与职业的匹配? 答:正是因为人性在预测工作效率、缺勤、离职等个体和组织行为方面的有效性,有关个性、个性与工作、职业、组织、环境之间的匹配问题和理论得到了组织行为学家的关注。 4、平时从报刊杂志上做心理自测题时,你应当注意些什么? 答: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的作用和局限性2、使用标准的心理测验3、由专业人士施测4、慎重解释与使用测验结果。 判断题: 1、性格类型不能够做好坏评价(是) 2、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否)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 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 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 世纪60 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 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 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 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 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少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和论据。后来由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增加了工业心理学的广度和深度。 2)人群关系理论:源于霍桑实验,提高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是职工与管理人员间融洽的关系和企业内良好的人际氛围。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早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 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 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 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 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 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 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 )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 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p8 3.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4.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 组织行为学 厂个体行为 f 能力、知觉、性格 1工柞态度、价值观 激励 如何认识人 组织行为学< 群体行为 r 群体规范 J 群休压力 1 群 体决策 群体眾聚力 群体沟通 J 团队 卜如何协调人 领导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如何让组织更 利于人的发展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一一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一一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一一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 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一一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一一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一一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管理心理学()

1. (2分)跨国公司有很多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 A. 多元化 ? B. 风险性 ? C. 整合性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2. (2分)领导者本身的(),决定了他们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树立威信,其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 A. 文化水平 ? B. 个性特点 ? C. 素质差异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3. (2分)领导者试图依靠与群众保持一定距离的做法,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保持自己高高在上,叫做()。 ? A. 收买威信 ? B. 职业威信 ? C. 距离威信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2分)解冻是指()个人或群体去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或消除对旧态度或行为的支持。 ? A. 号召 ? B. 命令 ? C. 刺激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5. (2分)谁能掌握()管理的这一真谛,谁就能在实践中取得胜利。 ? A. 以人为本 ? B. 效益第一 ? C. 信息第一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6. (2分)在企业中要建立()的管理制度。 ? A. 以质量为中心 ? B. 以人为中心

? C. 以制度为中心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2分)()是领导者权责统一的基础。 ? A. 职位 ? B. 决策 ? C. 服务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8. (2分)生理需要是属于最底层次的人类的()需要。 ? A. 健康 ? B. 发展 ? C. 基本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9. (2分)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协调两人以上的活动或力量的()。 ? A. 合作体系

Management Psychology 管理心理学核心概念复习整理

管理心理学: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组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科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区别1研究侧重点不同:前者着重研究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规律,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活动中,后者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达到预测和控制目的2理论基础不同:前者理论源泉为心理学,后者理论来源多样化,来自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3形成背景不同:前者经历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后者是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的,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形成的分支学科 联系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外在/内隐)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都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与行为规律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揭示揭示相关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实现组织和人的全面发展 观察法:观察法是以感觉器官或者 仪器为工具,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其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和改变研究对象,从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实验室、现场实验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调查对象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了解其心理状态的方法 测量法:测量法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试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对有关的心理品质或行为进行测定、分析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投射法:投射法是指给人以一定的刺激,让其自由做出反映,通过对其反映的差异来把握其个性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人性假设 X理论-经纪人:——麦格雷戈 假设:1天生懒惰2胸无大志3必须惩罚4物质利益激励5大多数被管理 对策:1任务管理2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3集权化管理:阶梯原则 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梅奥 假设:1社会人2“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管理3重视非正式群体4新型领导方式必要 对策:1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的完成2关注职工间的人际关系3注重集体奖励4变为上下级见的联络人5参与管理 Y理论-自我实现人(自动人) 假设:1勤奋2自我指导和控制3追求责任4人群中广泛存在高度创造性5智力部分发挥 对策:1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2激励方式3管理方式:参与管理4融合原则:兼顾组织要求和个人需要 超Y理论(权变理论)-复杂人:——雪恩 假设:1人有不同需求2同一时间多种需要3可以习得新需要和动机4无唯一管理方式 对策:1权变的观点2不能过于简单和一般化3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4注重个体差异性 Z理论-文化人 假设:1认识文化产物2同一文化背景共同行为模式3培养价值观、行为方式4效率依赖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考点习题二

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考点习题二 1.勒温用数学中的“拓扑”和力学中的“矢向、强度”研究个人行为在群体中的变化,提出了( ) A.内在心理力场理论 B.外在心理力场理论 C.群体动力理论 D.群体合力理论 【答案】A 【知识点】第1章 2.爱德华.霍尔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有四种不同的人际距离。其中0.55-1.25m属于 ( ) A.亲密距离 B.私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答案】A 【知识点】第7章 3.以埃尔顿.梅奥为代表的理论是( ) A.早期古典理论 B.一般管理理论 C.人际关系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答案】A 【知识点】第2章 4.韦伯认为理想组织机构模式是( ) A.心理模型 B.任务模型 C.官僚模型 D.人际模型

【答案】C 【知识点】第2章 5.表现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的气质类型是( )www.examw.com A.多血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胆汗质 【答案】 B 【知识点】第3章 6.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身份、地位的认识,这属于( ) A.人际知觉 B.角色知觉 C.对个人的知觉 D.经验知觉 【答案】A 【知识点】第3章 7.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属于社会知觉效应中的( ) A.优先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效应 D.第一印象效应 【答案】A 【知识点】第3章 8.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视为好兆头,这是( ) A.个人喜好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答案】D 【知识点】第3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

发展心理学 第 1 节: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 Preyer)。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识记)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 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 1.客观性原则 2.能动性原则 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 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要点:观察法(应用)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引导案例讲的是福特公司五美元的故事 2.管理心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个体心理。 4.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 5.管理心理学高度相似的学科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可以互称姊妹的是(社会心理学) 6.在算理心理学酝酿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以(泰勒)的(科学)管理 7.在管理心理学兴起阶段,行为管理学派的(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对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 8.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58年,(莱维特)的《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9.(情景模拟法)也称为评价中心法,是研究者把被试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来观察、分析、评价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以便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一般适用于选拔、评估高级人才。 10.安排被试同“模拟下级”谈话的测试方式被称作(角色扮演);将被试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要求被试自由讨论的测试是(无领导小组测验) ●各种常用研究方法的特点 1.观察法 ?是指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心 优点:方便易行 缺点:难于揭示现象的本质或规律 2.访谈法 是指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方式,直接了解被访谈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 ?需要注意:对访谈者要求较高 3.问卷调查法 ?是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和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分为:是非式、选择式、等级排列式、开放式 ?优点:短时间大量数据 ?缺点:数据质量不高,真实性存在问题 4.测量法 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的心理品质或行为的研究方法。 分为:能力测验、性格测验、工作价值观测验、组织公民行为测验等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1、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种系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什么是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 3、社会化 4、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7、观察学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8、维果斯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最近发展期、教育与发展 的关系、语言和工具的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发展阶段理论) 10、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1、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聚合研究、微观发生学研究、双生子研究 12、胎儿宫发育分期 13、胎儿大脑是未成熟脑。未成熟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期是 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 15、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发展的关系 16、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其相应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17、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20、元认知 21、主我客我 22、转换生成理论 23、婴儿言语发展中“词语爆炸”指的是

24、气质定义、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2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26、依恋定义、依恋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恋发展阶段、依恋类型、依恋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2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反应的心理发展特点 29、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0、麦科比所区分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3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32、侵犯行为(工具性、敌意性)、亲社会行为概念、发展、理论 33、性别角色认同 34、小学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 35、广义的学习 36、角色采择 37、青少年发展一般特点 38、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39、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 40、自我同一性 4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 42、延缓偿付期 43、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44、爱情三元理论 45、沙伊的智力适应理论 46、成年中期的一般特征 47、巴尔特斯的智力发展双重过程模型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