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附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附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附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资料链接】

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埋没.()彷.()徨.()儒.()家

华裔.()论.()语中庸.()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⑴推究事物的道理。

⑵求知,得到知识。

⑶端正心思。

⑷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⑸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⑹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⑺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⑵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

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⑶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那两个方面

⑷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课后巩固】

4.文本探究

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⑵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⑶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⑷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写法赏析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拓展延伸】

6.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7.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zhào mòpáng huáng rú(yì) (lún)(yōng)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⑴格物⑵致知⑶正心⑷修身⑸齐家⑹袖手旁观⑺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⑴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②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⑷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⑴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⑵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⑶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⑷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5.

⑴举例论证: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⑵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6.①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②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7.

甲生:我从探究剪刀的工作原理,从而知道了杠杆原理(中间那个点构造了杠杆)。

乙生:我搜集的是名言,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丙生: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