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典型应用题分类复习

基本、典型应用题分类复习
基本、典型应用题分类复习

小学数学基本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种类

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讲明白,把类型分清楚,清晰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的一环。也为今后解答复合应用题打好基础的重要一步。

在小学教学基本类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中,可分为十一种:加法2种;减法3种;乘法2种;除法4种。现分述如下:

一、加法的种类:(2种)

1.已知一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求和用加法)

例:小明家养灰兔8只,养白兔4只。一共养兔多少只?

想:已知一部分数(灰兔8只)和另一部分数(白兔4只)。求总数。

也就是求8与4的和。

列式:8+4=12(只)答:(略)

2.已知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

例:小利家养白兔4只,灰兔比白兔多3只。灰兔有多少只?

想:已知小数(白兔4只)和相差数(灰兔比白兔多3只),求大数(灰兔的只数)。也就是求比4多3的数。

列式:4+3=7(只)答:(略)

二、减法有3种:

1.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求剩余用减法)

例:小丽家养兔12只,其中有白兔8只,其余的是灰兔,灰兔有多少只?

想:已知总数(12只),和其中一部分数(白兔8只),求另一部分数(灰兔有多少只?)也就是求剩余部分。

列式:12—8=4(只)

2.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例:小强家养白兔8只,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只(或养的灰兔比白兔少3只)。养灰兔多少只?

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3只),求小数(灰兔有多少只?)(即求比8少的数)

列式:8-3=5(只)

3.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

例:小勇家养白兔8只,灰兔5只。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灰兔比白兔少多少只?)

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小数(灰兔5只),求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或灰兔比白兔少多少只?)

列式:8-5=3(只)

三、乘法有2种:

1.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例:小利家养了6笼兔子,每笼4只。一共养兔多少只?

想:已知每份数(4只)和份数(6笼),求总数(一共养兔多少只?)也就是求6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4×6=24(只)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例: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灰兔有多少只?

想: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也就是说:灰兔有白兔只数两个那么多,就是求2个8只是多少?

列式:8×2=16(只)

四、除法有4种:

1.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例:小强有15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苹果?

想:已知总数(15个),份数(放3盘)。求每份数(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列式:15÷3=5(个)

2.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数)

例:小强有15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想:因为已知总数(15个苹果)和每份数(5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也就是看25里面有几个5,就可以放几盘?

列式:15÷5=3(盘)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小勇有15个苹果,有5个梨,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想:看苹果的个数里面有几个梨的个数,就是梨的几倍。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列式:15÷5=3

4.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小勇有15个苹果,是梨个数的3倍,有梨多少个?

想:苹果的个数是梨的3倍也就是苹果里面有3个梨的个数,求梨的个数,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

列式:15÷3=5(个)

解题时注意:“比……多……”不一定用加法来计算;遇到“比……少……”也不一定用减法来计算;或有“倍”字的题也不一定用乘法来计算。先分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类型,如果出现上述问题时,要用加法来计算,想一想你算的这道(或这步)应用题是属于哪一类加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因为加法只有2类),如果你对不上类型,你一定是算错了。

在两步或两步以上复合应用题时,也要时刻强调: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上述十一类的数量关系。虽然世间的事物千变万化,但是在“+、-、×、÷”这四种运算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不会离开上述某一个类型。只有清晰地掌握这十一种关系,才掌握了解题的规律。例如:

同学们植了350棵树,其中200棵是松树,其余全是树。松树比树多植多少棵?

分析:这是一道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很容易与一步应用题的解法相混。那么只有学生清晰地掌握了基本类型中的“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这一类数量关系。教者可以从问题入手,应用“分析法”来引导:(1)求“栽的松树比树多多少棵?:要什么数?(是相差数)。(2)要

求相差数,必须已知哪两个数?[大数(松树的棵数)与小数(树的棵数)](3)大数与小数的数量题中告诉我们了吗?告诉了,是多少?没告诉怎么办?[大数(松树200棵)已知。小数(树的棵数)不知道。必须先求出树有多少棵?]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找出解答本题的关键一环——中间问题:树有多少棵?

解题:

(1)树有多少棵?

想(说算理):已知总数(350棵)和一部分数(200棵),求另一部分数(树的棵数)[用减法来计算]

350-200=150(棵)

(2)松树比树多多少棵?

想(说算理):已知数(200棵)和小数(150棵)求相差数,(用减法来计算)

200-150=50(棵)

从上面明显看出:正确理解和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首先必须清晰地掌握以上十一种数量关系。在解答复合应用题时,每一步都离不开这种关系。虽然应用题的容千变万化,但是在“+、-、×、÷”四种运算的过程中,每一步的数量关系都不会离开上述十一种关系中的某一种。只有清晰地掌握了这十一种数量关系,才能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规律。才能达到高屋建瓴,纲举目的作用。

同时,学应用题的解法时,尽量运用线段分析图示之,有了第一感知印象,达到数形统一。并要学会用“综合分析法”等思考方法。

典型应用题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数量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例1:求34、4、82三个数的平均数。

先找:总数量——34+4+82 总份数——3

再算:(34+4+82)÷3=40

例2: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 ,所用的时间为1/100,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 千米,所用的时间是1/60,汽车共行的时间为1/100+1/60 = 2/75,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 ÷2/75 =75(千米)

(2)归一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距离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归一法”。有些归一问题可以采取同类数量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

解题关键:求出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中“照这样计算”、“用同样的速度”等句子的含义,抓准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算式,求得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先求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再乘上不同类数量。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

例1 一个织布工人,5天织布1500 米,照这样计算,20天织布多少米?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归一法:(1500 ÷5)×20=6000 (米)倍比法:20÷5×1500

例2 一个织布工人,5天织布1500 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000米,需要多少天?

归一法:6000 ÷(1500 ÷5)=20 (天)倍比法:6000÷1500×5

(3)归总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总量,如总产量、工作总量、总价、总路程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总问题。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1 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 米,6 天修完。实际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0 ×6 ÷4=1200 (米)

例2 修一段公路,12个工人45天可完成,如果要提前9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人?

这样想:要求需要增加的人数,要用现在需要的人数一原来的人数,就可以求出需要增加的人数。其中“现在需要的人数”还不知道,要用总工作量÷现在需要的天数。根据“12个工人45天可完成”可以求出总工作量,即工作总量12×45=540。根据“原来45天完成”与“如果要提前9天完成”可以求出现在需要的天数45-9=36(天),根据工作总量540与现在需要的天数36天,可以求出现在需要的人数540÷36=15(人),最后用现在需要的人数-原来的人数15-12=3(人)。

解:12×45÷(45-9)-12

=12×45÷36-12

=15-12

=3(人)

答:需要增加3人。

(4)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和-小数= 大数

例1:一批锡铝合金共重500㎏,其中铝比锡重100㎏,问两种金属各多少?

锡:(500-100)÷2=200kg

铝:500-200=300KG

(提示:解和差问题时,通常先用公式求一个数,再用减法求另一个数)

例2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总数转化成2 个乙班,即9 4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9 4 -12 )÷2=41 (人),乙班在调出46 人之前应该为41+46=87 (人),甲班为9 4 -87=7 (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解题规律:和÷倍数和=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1:甲是乙的五倍,甲乙的和是30。

想:可以设乙是一份,则甲是五份,总共是六份,即是和30。

那么一份就是:30÷6=5

所以乙是5,甲是:5×5=25

例2: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5 倍多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7 辆,这7 辆也在总数115 辆,为了使总数与(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115-7 )辆。

(115-7 )÷(5+1 )=18 (辆)

18 ×5+7=97 (辆)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 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某工厂一车间人数是二车间的3倍,一车间比二车间多120人,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解答方式:把二车间人数看作“1”,一车间是二车间的3倍,相当于3个“1”,一车间比二车间是3:1。多出来的120人,就是二车间与一车间相差的份数,相当于2份。

二车间:120÷(3-1)=60(人)

一车间:120+60=(人)或60×3=(人)

例2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63 米,乙绳长29 米,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长的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 3 倍,实比乙绳多(3-1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

列式(63-29 )÷(3-1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

17 ×3=51 (米)…甲绳剩下的长度,

29-17=12 (米)…剪去的长度。

(7)行程问题: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但归纳起来,不管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还是“两个物体的运动”,不管是“相向运动”、“同向运动”,还是“相背运动”,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具体地说,就是它们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纳为:速度×时间=路程。

解题关键及规律:要正确的解答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如运动的方向(相向,相背,同向),出发的时间(同时,不同时),出发的地点(同地,不同地),运动的路线(封闭,不封闭),运动的结果(相遇、相距多少、交错而过、追击)。

两个物体运动时,运动的方向与运动的速度有着很大关系,当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时,此时的运动速度都是“两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和”(简称速度和),当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时,此时两个物体的追击的速度就变为了“两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差”(简称速度差)。

按运动方向,行程问题可以分成三类:相向运动问题(相遇问题)、同向运动问题(追及问题)、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

1、相向运动问题

相向运动问题(相遇问题),是指地点不同、方向相对所形成的一种行程问题。两个运动物体由于相向运动而相遇。解答相遇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的速度之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例1、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城市相距138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两城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3千米,乙每小时行12千米,求从出发到相遇经过几小时?

例3、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经过3.6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同向运动问题(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同向而行,一快一慢,慢在前快在后,经过一定时间快的追上慢的,称为追及。

解答追及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的速度之差。

基本公式有: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例1、一个通讯员骑摩托车追赶前面部队乘的汽车。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通讯员出发后2小时追上汽车。通讯员出发的时候和部队乘的汽车相距多少千米?

要求距离差,需要知道速度差和追及时间。

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60-48)×2=24千米

例2、甲乙两人在相距12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乙骑车在后面,每小时速度是甲的3倍。几小时后乙能追上甲?

12÷(4×3-4)=1.5小时

例3、一个人从甲村步行去乙村,每分钟行80米。他出发以后25分钟,另一个人骑自行车追他,10分钟追上。骑自行车的人每分钟行多少米?

要求“骑自行车的人每分钟行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人的速度差”;要求“两人的速度差”需要知道距离差和追及时间80×25÷10+80=280米

3、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

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是指地点相同或不同,方向相反的一种行程问题。两个运动物体由于背向运动而相离。

解答背向运动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例1、甲乙两车同时同地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比甲车每小时快5.5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距

多少千米? (40+40+5.5)×4=342(千米)

例2、 甲乙两车从AB 两地的中点同时相背而行。甲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到达A 地后又以原来的速度立即返回,甲车到达A 地时,乙车离B 地还有40千米。乙车加快速度继续行驶,到达B 地后也立即返回,又用了7.5小时回到中点,这时甲车离中点还有20千米。乙车加快速度后,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乙车在7.5小时行驶了(40×7.5+40+20)千米的路程,这样可以求得乙车加快后的速度。

(40×7.5+40+20)÷7.5=48(千米)

例3、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而行,3小时后甲车在乙车前方15千米处;如果两车同时同地背向而行,2小时后相距150千米。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根据“3小时后甲车在乙车前方15千米处”,可求得两车的速度差;根据“两车同时同地背向而行,2小时后相距150千米”,可求得两车的速度和。从而求得甲乙两车的速度(和差问题)

速度和:150÷2=75(千米)速度差:15÷3=5(千米)甲:(75+5)÷2=40(千米)乙:40-5=35(千米)

(8)工程问题

一、工程应用题的意义

计算有关工程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叫做工程问题。工程应用题是分数应用题的一种特殊题型。

二、工程应用题的特征

一般不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常常把“一项工程”、“一份稿件”、“修一条公路” 等看作工作总量即用单位“1”表示,部

分工作量就要用“ ”表示。工作总量定了之后,通常用 、 表示各自的工作效率,用 + 表示工效和。

注:水管注水问题、有些行程问题等其解法与“工程问题”完全相同。

三、工程应用题解答方法

1、解题主要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 效 和×合作时间 = 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 效 和=合作时间 工作总量÷合作时间=工 效 和

2、在计算工效和工时的时候,找准工作总量是解题的关键。还需要注意使用:工作总量“1”— 已完成部分工作量“”= 剩余部分工作量“”。如果剩余部分工作量由谁来做,就除以谁的工效,等于完成剩余部分工作量所需的工时。在这里“剩余部分工作量”对于它的工作者来说是工作总量,应用的仍然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例1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 天?

[思路说明] 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修建需要12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 /12;乙队修建需要20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甲、乙两队共同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 的1/12+1/20=2/15,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2/15,就是两队共同修建完成这项工 程所需要的天数。

1÷(1/12+1/20)=1÷2/15=15/2(天)

②设这项工程的全部工作量为60(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甲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12=5, 乙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20=3,甲、乙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为5+3=8。用工作总量除以两队合建 一天的工作量,就是两队合建的天数。

60÷(60÷12+60÷20)=60÷(5+3)

=60÷8=15/2(天)

例2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8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全部工程的3/4?

[思路说明] 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独做8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 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甲、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1/1 0=9/40,工作总量“1”中包含多少个甲乙效率之和,就是甲乙合做所需要的天数。甲乙合做所需时间 的

3/4,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

1÷(1/8+1/10)×3/4

=1÷9/40×3/4=10/3(天)

②把甲、乙两队合做的工作量3/4,除以甲、乙两队的效率之和1/8+1/10=9/40,就是甲 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要的时间。

3/4÷(1/8+1/10)=3/4÷9/40=10/3(天)

例3 东西两镇,甲从东镇出发,2小时行全程的1/3,乙队从西镇出发,2小时行了全程的1/2。 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才能相遇?

[思路说明] ①由甲2小时行全程的1/3。可知甲行完全程要2÷1/3=6(小时);由乙2小时 行全程的1/2,可知乙行完全程要2÷1/2=4(小时)。求出了甲、乙行完全程各需要的时间,时间的 倒数便是各自的速几几a 1b 1a 1b 1

度,进而可求出两人速度之和,把东西两镇的路程看作“1”,除以速度之和,就可求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2÷1/3)+1/(2÷1/2))

=1÷(1/6+1/4)=1÷5/12=12/5(小时)

②由甲2小时行了全程的1/3,可知甲每小时行全程的1/3÷2=1/6;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2÷2=1/4。把东西两镇的路程“1”,除以甲、乙的速度之和,就可得到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3÷2+1/2÷2)

=1÷(1/6+1/4)=1÷5/12=12/5(小时)

例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乙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思路说明]把一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6,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甲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8。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甲的工作效率1/18,就可得到乙的工作效率:1/6-1/18=1/9。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乙的工作效率,就是乙独做这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

1÷(1/6-1/18)=1÷1/9=9(天)

例5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乙要15天完成,丙要12天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人合做5天后,剩下的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题目要求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必须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和丙的工作效率。

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甲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0;乙要15天完成,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5;丙要12天完成,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2。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10+1/15=1/6,合做5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6×5=5/6,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做5天的工作量,就得到剩下的工作量。把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丙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综合算式:

[1-(1/10+1/15)×5]÷1/12

=[1-1/6×5]÷1/12

=1/6÷1/12=2(天)

例6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又用8天正好做完。这件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可知甲、乙合作1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甲、乙合作2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2=1/3。用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作2天的工作量1/3,所得的差1-1/3=2/3,就是余下的工作量。又知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用了8天正好做完,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8,就可以求出1天的工作量,即乙的工作效率。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乙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的工作效率。求出了甲的工作效率,只要把工作总量“1”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独做这件工程所需要的天数了。

综合算式:

1÷[1/6-(1-1/6×2)÷8]

=1÷[1/6-(1-1/3)÷8]=1÷[1/6-2/3÷8]

=1÷[1/6-1/12]=1÷1/12=12(天)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鸡兔同笼共50 个头,170 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170-2 × 50 )÷ 2 =35 (只)

鸡的只数50-35=15 (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