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导学案

《超重和失重-》导学案
《超重和失重-》导学案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课前自主预习

1.视重: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___________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

2.当物体有向_______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物体的重力___________,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__。

3.当物体有向___________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__重力。

4.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________现象,此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

5.(单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6.(单选)一个人站在磅秤上,在他蹲下的过程中,磅秤的示数将()

A.先小于体重,后大于体重,最后等于体重

B.先大于体重,后小于体重,最后等于体重

C.先小于体重,后等于体重

D.先大于体重,后等于体重

;

答案:1.等于2.上,不变,变大3.下,小于4.完全失重

等于零5.A 6.B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1 超重与失重

新知探究

情景1:小明家住十八楼,每天上学放学均要乘垂直升降电梯上下楼.上学时,在电梯里,开始他总觉得有种“飘飘然”的感觉,电梯向下做__________运动,加速度方向___________,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小明此时对电梯的压力___________其重力,此时小明是__________状态;快到底楼时,他总觉得自己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电梯向下做__________运动,加速度方向_________,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小明此时对电梯的压力___________其重力,此时小明是__________状态。

答案:加速,竖直向下,小于,失重,减速,竖直向上,大于,超重。

情景2:蹦极是一种颇为刺激的娱乐游戏。其最惊险之处莫过于从一个很高的位置跳下.在此过程中,你会感到整个心似乎悬于空中,很不踏实。实际上,并不是心脏的位置提高了,而是自身的重心位置相对平衡位置提高,产生向下的加速度,这就是“__________现象”。反之,若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可以是竖直向上,也可以是某加速度的竖直向上的分量)就是“__________现象”。

"

答案:失重,超重

重点归纳

1.超、失重的定义

(1)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2)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

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2.超、失重的解释

(1)超重

小明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体重计上,以小明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F=ma 有:

F-mg=ma

F=mg+ma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F’=F=mg+ma

即体重计示数为

F=mg+ma>mg

(2)失重

小明站在加速下降的电梯里的体重计上,以小明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有:

mg - F =ma

F=mg-ma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F= mg-ma

即体重计示数为

F= mg-ma < mg

a

^

图4-6-2

3.对超、失重现象的理解

(1)超重与失重仅仅是一种表象,所谓超重与失重,只是拉力(或支持力)的增大与减小,是视重的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始终未变。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不一定是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也可以是竖直向下做减速运动,即只要物体的加速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同理,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可能竖直向下加速也可能竖直向上减速。

(3)物体不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向上有分量,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有竖直向下分量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例1](单选)某人站在一静止的台秤上,当他猛地下蹲的过程中,若不考虑台秤的惯性,则台秤的示数( )

A.先变大后变小,最后等于他的重力B.变大,最后等于他的重力

C.先变小,后变大,最后等于他的重力D.变小,最后等于他的重力

解析: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运动状态的变化确定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最后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人下蹲的过程经历了从静止、加速向下、减速向下和静止三个过程,显然在这三个过程中,人的加速度方向是:向下、向上、为零。可见,人从静止到最大下蹲速度的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台秤的示数将变小;从最大的下蹲速度到静止,人处于超重状态,台秤的示数将变大;最后人处于静止状态,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

;

答案:C

触类旁通

1.(双选)站在电梯上的人,当电梯竖直减速下降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小于人对电梯的压力

B.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的压力

C.电梯对人的支持力等于人对电梯的压力

D.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解析:减速下降时,加速度向上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所以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受到的重力而人对电梯的压力和电梯对人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必定相等)

]

答案:CD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2 完全失重现象

新知探究

情景1: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中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走路

务必小心,稍有不慎,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食物要做成块状

图4-6-3

或牙膏似的糊状,以免食物的碎渣“漂浮”在空中,这些就是

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完全失重

情景2:弹簧测力计拉着重5N的物体一起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发现测力计的读数为零,这是因为物体处于_________________状态。

]

答案:完全失重

重点归纳

1.完全失重: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状态。

2.完全失重的理解

(1)完全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无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可以向上运动,也可以向下运动,但加速度一定等于重力加速度。

(2)物体完全失重时会有一些特殊现象,如液体不再产生压强,利用物体所受的重力而使用的仪器(如天平等)不能再使用。

(3)几种完全失重状态: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进入轨道后其中的人和物,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等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例2]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中,下述哪些仪器可以使用( )

:

A.天平

B.弹簧秤

C.水银温度计

D.水银气压计

解析: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凡是工作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在卫星中不能正常使用,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实验,在卫星中都无法进行。如天平失效、测力计不能测重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答案:C

触类旁通

2:(单选)如图4-6-4所示,在一升降机中,物体A置于斜面上,当升降

机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A恰好静止不动,若升降机以加速度g竖直向

下做匀加速运动时,以下关于物体受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4-6-4 A.物体仍然相对斜面静止,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均不变

B.因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所以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

C.因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所以物体所受重力变为零,其它力不变

D.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物体除了受到的重力不变以外,不受其它力的作用

解析:当物体以加速度g向下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其视重为零,因而支持物对其的作用力亦为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地球对它的引力即重力依然存在.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方法技巧\易错易混\实验透视

易错易混

超重与失重易错点

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视重的变化,物体的实重没有改变。

2.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3.有时加速度方向不在竖直方向上,但只要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也处于超、失重状态。

4.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例3] 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物体,根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与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读数变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变小,表明装置加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定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

解析:读数变大,物体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可能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A错;读数变小,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可能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B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零,即完全失重,

这表明装置运动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可能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故C正确;读数准确,可能匀速或静止,D错。

答案:C

触类旁通

3.(单选)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

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4-6-5所示.那么下列说法中正

图4-6-5

确的是( )

A.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B.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

&

D.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

解析:在梯匀速运动时,人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支持力,A错;只在向上加速时,才超重。向上匀速时,支持等于重力,B错;电梯向“右上方”加速运动,则梯对人的摩擦力向右,梯对人的支持力向上,梯对的合力就是向右上方的。人对梯的作用力,就是向左下方的。向上匀速时,梯对人无摩擦力,梯对的支持力向上,人对梯的作用力就竖直向下,C对D错。答案:C

随堂练习

1.一个质量为m=70kg的人站在电梯中体重计上称体重,当电梯静止时,体重计读数为_____N;当电梯以a=g的加速度向下做减速运动时,体重计上的读数为_____N.

解析:当电梯静止时,人受到平衡力,所以体重计的读数为人受到的重力.当电梯以a=g的加速度向下减速时,N-mg=rna,N=mg+ma=70+=1372N。

答案:686N,1372N

2.(单选)在升降机中要使用天平来称物体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不论升降机做何种运动,都可以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B.只有在升降机做匀速运动时才能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C.当升降机具有方向向下、大小为g的加速度时,不能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D.当升降机具有方向向上、大小为g的加速度时,不能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解析:当升降机以a=g向下加速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天平无法正常使用所以C正确.当升降机以a=g向上加速时,物体与砝码同处于超重状态,当砝码的质量与物体质量相等时,对天平的压力相等所以天平仍能使用,故B、D错误。

答案:C

3.(单选)一根竖直悬挂的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有一个体重为G的运动员要沿这根绳子从高处竖直滑下.若G>T,要使下滑时绳子不断,则运动员应该( )

A.以较大的加速度加速下滑

%

B.以较大的速度匀速下滑

C.以较小的速度匀速下滑

D.以较小的加速度减速下滑

解析:要使绳子不断,且人的体重G>T,所以人一定处于失重状态,那么加速度的方向一定是向下的,所以B和C选项排除,而A答案是加速度的方向是向下的,所以A答案正确,D 答案错误。

答案:A

4.(双选)质量为2kg的物体通过弹簧秤挂在升降机顶板上,升降机在竖直方向匀变速运动

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6N ,当升降机的速度为3m/s 时开始计时,经过1s ,升降机的位移可能是(g 取2

10/m s )( )

A .2m

B .3m

C .4m

D .8m

解析:由题意可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由()T m g a =-可得,物体向下的加速度大小为

22/t a g m s m =-

=,即物体做向上匀减速运动或者向下匀加速运动。由2012s v t at =+

可得当物体向上做减速运动时位移为211

(3121)22s m m

=?-??= 。当物体向下做加速运

动时位移为221

(3121)42s m m

=?+??=。所以正确答为AC 。

答案:AC

5.一个质量为40kg 的小孩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t=0时刻从静止开始上升,在0到6s 内体重计示数F 的变化如图4-6-6所示.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2

/10s m g =)

解析:物体0-2s 内,支持力为N=440牛,合力为

F=N-mg=40N ,加速度为a1=F/m=1m/s2,位移为S1=a1t2/2=2m 物体在2-5s 内N=mg ,合力F 为零,做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为S2=at1t2=6m.

物体在5-6s 内,合力为F=mg-N=80牛竖直向下,

a2=2m/s2,做减速运动,S3= at1t3-a2t32/2=1m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为H=S1+S2+S3=9m

图4-6-6

答案:9m

6.如图4-6-7所示,是电梯上升的v ~t 图线,若电梯的质量为100kg ,则承受电梯的钢绳受到的拉力在0~2s 之间、2~6s 之间、6~9s 之间分别为多大(g 取10m/s2)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梯的运动情况为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根据v -t 图线可以确定电梯的加速度,由牛顿运动定

律可列式求解,

对电梯的受力情况分析如答图4-6-1所示:

(1)由v -t 图线可知,0~2s 内电梯的速度从0均匀增加到6m/s ,其加速度a1=(vt -v0)/t =3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1-mg =ma1 解得钢绳拉力F1=m(g +a1)=1300N

(2)在2~6s 内,电梯做匀速运动.F2=mg =1000N

(3)在6~9s 内,电梯作匀减速运动,v0=6m/s ,vt =0,加速度a2=(vt -v0)/t =-2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3-mg =ma2,解得钢绳的拉力F3=m(g +a2)=800N .

点评:本题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而电梯的运动情况则由图象给出.要学会从已知的v ~t 图线中找出有关的已知条件.

课后巩固与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图4-6-1

图4-6-7

1.下列几种情况中,升降机绳索拉力最大的是( )

A.以很大速度匀速上升

B.以很小速度匀速下降

C.上升时以很大的加速度减速

D.下降时以很大的加速度减速

解析:当重物处于超重时,升降机绳索拉力最大,所以可能的情况有加速向上或减速下降.答案:D

!

2.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解析:所谓超重或失重都是指物体的视重发生变化,而物体受到的重力保持不变,所以本题应选D。

答案:D

3.在升降机中要使用天平来称物体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不论升降机做何种运动,都可以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B.只有在升降机做匀速运动时才能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C.当升降机具有方向向下、大小为g的加速度时,不能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D.当升降机具有方向向上、大小为g的加速度时,不能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解析:当升降机以a=g向下加速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天平无法正常使用所以C正确。

当升降机以a=g向上加速时,物体与砝码同处于超重状态,当砝码的质量与物体质量相等时,对天平的压力相等所以天平仍能使用,故B、D错误。

答案:C

4.金属小筒的下部有一个小孔A,当筒内盛水时,水会从小孔中流出,如果让装满水的小筒从高处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则在小筒自由下落的过程中( )

A.水继续以相同的速度从小孔中喷出

B.水不再从小孔中喷出

C.水将以较小的速度从小孔中喷出

D.水将以更大的速度从小孔中喷出

解折:当小筒与水一起放下时,小筒与水都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水与小筒没有相对运动,水就不会从小孔中流出,所以选择B。

答案:B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均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5.升降机地板上放一个弹簧秤,盘中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当秤的读数为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

A.加速上升B.加速下降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

'

可知物体处于失重解析: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即物体对弹簧称的压力小于重力,N G

状,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物体可以处于加速下降,也可以处于减速上升,所以正确答案是:BC

答案:BC

6.把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在电梯中看到弹簧秤的示数是3N,g取10m/s2,

则可知电梯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以4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B.以4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4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D.以4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

解析:弹簧秤的示数显示出物体受到的拉力为3N,所以物体所受的合力为F合=mg-T=2N,

且合力方向向下,所以加速度

2

s/

4m

5.0

2

a=

=

方向向下.

答案:BC

7.某人站在升降机底板上的台秤上,他从台秤的示数看到自己的体重减少了20%,则由此可以判断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

A.升降机以a=0.2g匀加速上升B.升降机以a=0.2g匀减速上升

C.升降机以a=0.2g匀加速下降D.升降机以a=0.2g匀减速下降

解析:台秤示数减少20%,即示数为体重的倍此时人所受的合力为F合==,所以加速度a=,且方向向下,升降机可能的运动状态为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答案:BC

8.在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对于此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对地球的引力为m(g+a),方向向上

B.人对电梯的压力为m(g+a),方向向下

C.此人所受的重力为m(g+a),方向向下

D.此人的视重为m(g+a)

解析:人处于超重状态时,重力保持不变,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N-mg=ma,得N=m(g+a),方向向上,即为视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电梯的压力为m(g+a),方向向下。

答案:BD

9.原来做匀速运动的升降机内,有一被伸长弹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A 静止在地板上,如图4-6-8所示,现发现A 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由此可判断此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

A .加速上升

B .减速上升

C .加速下降

D .减速下降

解析:当升降机匀速上升时A 物体对升降机的压力就等于物体A 的重力,A 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的拉力,只有当A 对升降机的压力变小时,物体力会被拉动,所以A 以够向右运。动,可知道,物体A 是处于失重状态的。所以,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就有,减速上升,或者加速下降,所以正确答案为BC . 答案:BC

三.非选择题(根椐题目要求作答)

10.一个质量是50 kg 的人站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升降机的顶部悬挂了一个弹簧秤,弹簧秤下面挂着一个质量为m=5 kg 的物体A ,当升降机向上运动时,他看到弹簧秤的示数为40 N , g 取10 m/s2,求此时人对地板的压力。

解析:以A 为研究对象,对A 进行受力分析如答图4-6-1所示,选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可行

mg-FT=ma ,所以

2

2/2/5

40

105s m s m m F g m a A T A =-?=-=

,再以人为研究对象,他受到向下

的重力m 人g 和地板的支持力FN 。仍选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同样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方程m 人g-FN=m 人a 所以

N

N a m g m F N 400)210(50=-?=-=人人。

则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地板的压力为400N ,方向竖直向下。

人g 答图4-6-2

图4-6-8

11.找一条纸带,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固定一重物,另一端用手拿住,小心提起重物,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上加速提起重物,纸带就断了;或者提起重物急剧向下运动后突然停住,纸带也会断裂。做一做,观察现象说明理由。

解析:实验中,当重物以加速度a向上运动时,重物受到重力G和纸带的拉力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mg=ma,所以F=m(g+a)。这时拉力大于重物所受的重力。当拉力达到纸带承受力时,纸带就断裂了。这种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当重物由急剧向下运动到停住前这段时间内,重物做向下的减速运动,也属于超重现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槐乡五月》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槐乡五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融在一起,花美人美生活美,表达了作者对槐乡五月深深的喜爱之情。本文的语言如诗如画,美妙动听,描写与抒情水乳交融,对称的句式错落有致,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理念: 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倡导自主、协作的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品味语言文字、朗诵优美词句中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槐花的方法。 3、感受槐乡五月的美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快乐幸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受。 教学重难点: 品味欣赏优美词句,感受槐花的美丽清香,感悟槐乡孩子的热情纯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飘溢;那里的孩子热情好客,纯朴可爱,于是,人们称这里为“槐乡”。同学们,让我们沐浴着轻柔的春风,迈着轻盈的脚步,一起走进槐乡,走进槐乡的五月,好吗?

[板书:槐乡五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去感受槐乡的气息。 2、同学们读得真投入,似乎被槐乡的美景迷住了,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是呀,五月的槐乡,处处飘香;五月的槐乡,笑声飞扬,难怪作者写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课件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4、朗读2遍。 三、品读赏析,感受槐乡美景 1、的确是这样,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不信,你听:[课件出示:在五月,洋槐开花了(吆喝)音乐声中播放画面] 2、槐花美吗?赶快读读第一自然段吧,边读边体会,槐花有什么特点?槐花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 3、白 (1)读有关语句。 [课件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2)齐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槐花洁白无瑕,似瑞雪,如白银,咱们边读边想象。 4、美 (1)读有关词句。 [课件出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2)请美美地读一读,细细想一想,你欣赏到了什么? (3)咱们来体会体会这个“抱”和“挂”字,从“抱在一起”你感受到什么?从“挂满枝头”感受到什么? 对,这个“抱”字,把槐花写活了,“挂”字把槐花写美了,这是一种团结之美,一种生机勃勃之美,一种充满生命之美。谁来把这种美读出来? (4)这么美的槐花,在作者眼中像什么?在你的眼中呢? (5)槐花美,你们的想象力美,作者的语言更美,咱们来试着记住这些优美的文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4分) 1. (3分)看拼音写汉字。 qǐng zuòshì qíng qīng tí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8分) (2017一下·温州期末) 我会拼一拼,写一写yīn wèi jiě jie yǐ jīng xīng x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àn fǎgù xiāng fēi cháng huǒ b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分)查字典填空。 (1)“谓”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琴”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4. (3分)写出近义词 俯看—________ 仿佛—________ 将来—________ 5. (2分)写出反义词 俯看—________ 将来—________

6. (3分)加偏旁变成课文《小池》学过的字: 也________ 木________ 青________ 7. (6分)填入适当的词 茂密的________ 低陷的________ 高耸的________ 庞大的________ 美丽的________ 丰富的________ 8. (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奇异________ 强烈________ 美丽________ 反义词:寒冷________ 幸福________ 温和________ 9. (5分)填空 远望________,翡翠和蓝玉合壁,蔚为________。“翡翠”是指________,“蓝玉”是指________。“合壁”有两种解释:①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而配合得宜。②指两种东西摆在一起对比参照。本文中“合壁”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10. (3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________ 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________ ③大片水域壮观景象,通常修饰相对平静的江河湖泊。________ 11. (4分)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星罗________布难以________数 用之不________ 水天相________ 12. (3分)根据课文《海滨小镇》内容填空。 ①“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热闹”的意思是________。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承转过渡: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温故知新: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承转过渡: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温故知新: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看图片,从各种地形类型的实际形态来识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算作实地考察法。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的更多地是在地形图上识别。 温故知新: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的文本框中是关于某种地形类型特点的描述,请同学们用直线将其连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地势相对较低,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应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又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平原。在图中的中下部,因为这里成片的绿色,从陆高海深表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表示海拔高度低于200米。这里等高线又比较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所以是平原。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的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应该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地形地势特征导学案

万善初中八年级上期地理导学案 主备教师:申丹丹,审核领导: ___________ ,执教:申丹丹,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 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是() A.山地、高原 B.山地、高原 C.丘陵、平原 D.高原、盆地 2. 五种地形类型中占我国陆地面积比例最大的是() A.山地B .丘陵C .高原D .平原 3?“我国既有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也有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此叙述最足以说明哪一项地理事实?() A.疆域面积广阔 B. 地势高低起伏很大 C.地势向东逐级下降 D. 主要河川多由西向东入海

4.下列山脉,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 B.天山 C.祁连山 D.雪峰山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是描写那里的景观( )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成都平原D内蒙古高原 6. 我国第一阶梯上的典型内陆高原盆地是( ) A .准噶尔盆地 B .塔里木盆地 C .四川盆地 D .柴达木盆地 7. 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我国水能资源东部地区更丰富。 B、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C使我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D是我国内陆地区降水丰富。 二、读图综合题 8. 读我国沿36° N附近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 题:12分 (1 )我国地势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级阶梯地形以________ 为主,平均海拔在米以上。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N在第二、三阶梯经过的地形 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两地形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 山脉 (4 )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_________ 级阶梯上。 (5)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注入 _______________ 洋。 (6 )我国的地势对航运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水电开发的影响是 课1、这节课我收获了什么? 后 记 2、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了什么问题?

美丽的南沙群岛教案

《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初步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语言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渺”等,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 教学资源课文磁带、挂图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沿海国家,你们知道在我国最南端有什么嘛?那里有金色的海滩,辽阔的大海、美丽富饶的群岛。今天,我们就到美丽的南沙群岛去看一看。指板书:是一个岛吗?理解“群岛” (二).质疑课题,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课题)对于这美丽的南沙群岛,你们想知道什么? 2.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相信认真的学生一定能找到答案。3.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字词 (三)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1.你找到答案了吗,那南沙群岛共有多少个岛啊?从哪知道的?请你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还知道了什么? (1)第一句:这真是个美丽的传说!“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从“一串串晶莹的珍珠”你能体会到什么?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岛屿之多?边读边想象,并找出重点的词语。(二百多座、星罗棋布。相机理解“星罗棋布)”。 (3)作者不仅用美丽的传说,还用数字和成语写出了岛的数量之多,写的得真好,想不想读一读1、2句【生读1、2句】

师小结:南沙群岛的岛屿星罗棋布,美如珍珠,你们读得真不错。 ⑷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会怎样生活,请细细读读第三句。 师总结: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南沙群岛上,说明自古以来美丽的南沙群岛就是我国的领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为之骄傲,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第1自然段。 2、过渡:美丽的南沙群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你是被南沙群岛的丰富物产吸引了呢,还是被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哪儿吸引你,就在哪儿多看看,多读读。 【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哪里最吸引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交流有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 2、出示第二句。如果老师把这一句改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她有很多很多的海洋生物,有很多很多的矿产资源,有很多很多的海洋动力。】自己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生读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点拨:多到什么程度?】 3、过渡:为了进一步说明南沙群岛的物产丰富,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具体说明。齐读第三句。从“仅”这个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4、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了资料,那你能结合自己的资料用这样的总分句式来说一说吗? 【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章鱼),有(海星),有(乌贼)。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石油),有(锌),有(天燃气)。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风力),有(潮汐)】 5.师:南沙有难以计数的海洋生物,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这些都说明什么?(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所以这一句是这一自然短的---中心句。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南沙群岛是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第三自然段】 1、南沙不仅物产丰富,景色也十分迷人,是个迷人的世界”。请大家默读第三小节,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出南沙美丽的句子。 2、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谁来读一读你认为南沙美丽的句子。 生交流,指生说美在哪?和他一样也找这个句子的同学,可能你觉得美的理由和他不一样,你可以补充一下。 3、(1)【(出示2、3句)】请大家自由朗读这句描写蓝天、海水的句子。 师小结:南沙群岛的海水幽兰深邃,天空一碧如洗,置身其中,我看很多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美丽的南沙群岛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 一,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难以计数选第2个,其余选第一个。 二,找错别字。 1,座布 2,仅计 三,选词填空。 1辽阔广阔宽阔 2蕴藏蕴含 3胜地圣地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航行捕鱼,开垦种植,搏击风浪的汗水;生息繁衍的烟灰。 2,难以计数珍贵,极为丰富矿产资源,用之不竭。第二波斯湾。 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画第一句。 2,标点有逗号 2个顿号逗号句号 3.好像未来舞动 4,蓝玉,翡翠,水天相连,五彩缤纷。南沙群岛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 一,先组词,再填空。 反向写字暴风 返回一泻千里瀑布 方访火伙包泡 二,填上合适的词。 神秘顶 茫茫座 舒服座 秀丽条 三,写成语。 1,一泻千里 2,腾云驾雾 3,千姿百态 四,填空。 1,雄伟 2,美丽的南沙群岛真令人流连往返。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幻无常一泻千里。 2,千姿百态。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六,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1,千姿百态 2,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阻挡山峰。绒帽,玉带,大海,天幕。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那些云彩不知从哪里飘过来的,一朵朵散落在天空,仿佛茫茫草原上欢快的羊群。不一会儿,调皮的羊儿们开始玩耍起来,一只只首尾相连,就像一条夕阳下飞舞的巨龙。不知为何巨龙又盘旋起来,慢慢地聚拢成一座巨大的山峰,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大约是风姑娘不愿意这座大山吓坏了孩子们,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大山就碎成了无数小块,像极了一群顽皮可爱的小白兔。孩子们高兴地笑了……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微笑着承受一切 一,选择正确读音, 输赢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 二,照样子,写写。 清风习习 秋雨绵绵 威风凛凛 白发苍苍 银光闪闪 北风呼呼 生机勃勃 三,造句。 1,他用询问的目光望想大家。 2,病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发生了意外。 四,选择关联词语。 1,因为所以 2,虽然但是 3,不仅还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2,失声痛哭,没有掉一滴眼泪,桑兰很坚强。 1,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2,桑兰非常喜欢体操。 3,桑兰你真坚强! 4,不屈不挠百折不挠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雪儿 一,查字典,填空。 1,A 点哀伤 2,S 直刀旁 10 二,填空。 道明媚轻轻 只蓝蓝咕咕 双漂浮喃喃 三,选词填空。 1,顽强坚强 2,连续陆续继续 四,仔细观察课本上的雪儿插图,用几句话描写出雪儿的样子,尽量用到下面的词语。 雪儿的羽毛雪白雪白的,长着一双金黄的眼珠,一见到我就咕咕只叫。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2017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

2017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 全册备课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特点,是承上启下,就是从一二年级的认识字教学为重点,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翻苏版国标本第六册,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有“五新”: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单元目的 1、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 3、引导享受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的课文。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激发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建议 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分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2) 《长城和运河》(2)《美丽的南沙群岛》(2) 《庐山的云雾》(2)习作1(2)练习1(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预习、复习,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培养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学准备 1.收集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照片。 2.整理学生假期学习习惯调查表。 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学习用品摆放整齐3.布置预习本课:看懂图意。 4.积木一套、白纸、信封、书法用纸一张、优秀作业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造“成长塔”,谁的高而且稳,谁就是成功者,老师奖一颗“成功之星”。 小组领取积木开始搭建,相机评议,得出:“成长塔”基石越多越稳,才可以搭建得更高。 2.同学们,“成长塔”的基石就是你们的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你才能成为成功者哟。 3.根据家长填写的调查表给自己的“成长塔”贴基石。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大兴安岭 B.台湾山脉 C.小兴安岭 D.雪峰山 2.我国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该山脉是()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C.昆仑山 D.天山 3.下列山脉位于两大高原之间的是 ( ) A.祁连山脉 B.太行山 C.天山山脉 D.巫山山脉 4.我国四大高原面积辽阔,形态各异,其中最为平坦的是 (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5.在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中,表示山地的是 ( ) A.① B.②C.③ D.④ 6.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下面有关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在维护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大力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 B.我国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我国山区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所以只能发展木材加工业和采矿业。 D.山地坡度较大,耕种会有利于保持水土而不流失,改善山区的环境。 二、综合题: (一)读下图,回答问题:

1.山脉: ⑤②③④ ⑤⑥它们都是走向的山脉。 2.地形区: 高原:⑦⑧; 盆地:⑨⑩; 平原:⑾⑿。 3.位于青、陇交接处的是山;位于渝、鄂交接处的是山,位于藏、新交接处的是山;位于晋、冀交接处的是山。 三、拓展题: (一)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它通常是某些地形区的界线,请把图中山脉两侧的序号与地形区连线。

① A 东北平原 ② B 准噶尔盆地 ③ C 内蒙古高原 ④ D 黄土高原 ⑤ E 塔里木盆地 ⑥ F 四川盆地 ⑦ G 华北平原 ⑧ H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和地形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 学习目标: 1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2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1】前提测评: 1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一条重要的人口分界线是从的到云南省的。 2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是。 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等地区。 【活动2】自主学习 1.对照《中国地形图》可知:深色集中在,说明该地区的地形主要是;浅色集中在,说明该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2.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22页图),思考: ①A是第阶梯B是第阶梯C是第阶梯 ②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活动3】小组合作: 1.读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说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完成活动1。(答案写 到课本图上) 2.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会产生什么 样的影响(答案整理在课本上)

当堂练习 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西部以什么为主() A.盆地、高原、山地 B.高原、山地、平原 C.盆地、平原、丘陵 D.丘陵、山地、平原 2.下列地势变化,与我国地势变化相符的是()。 3填充图册 小结与反思 地势总特点:高低, 呈分布。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 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 地势呈分布第三级阶梯—— 一二级界线: 阶梯分界线二三级界线: 学习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我国主要地形的分布及特点 【活动1】前提测评 1我国地势总特征为,。 2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 【活动2】自主学习 1.读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24页图)找出四大高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结合图) 2.读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出三大平原,并完成下列连线题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以肥沃的黑土着称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地势低平,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华北平原 3.读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出四大盆地,并完成下列连线题 面积最大的盆地四川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我国位于第一级阶梯的盆地准格尔盆地 唯一位于长江以南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活动3】小组合作 1读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观察,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1) 东西走向:; (2) 东北—西南走向: (3)喜马拉雅山走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西北——东南走向是 2将下面这些山脉填入下图中:. ①大兴安岭②太行山③巫山④雪峰山⑤长白山⑥武夷山⑦台湾山脉⑧天山 ⑨阴山⑩昆仑山

2018年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人教最新苏教版 语文配套教学设计 各课内容如下: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文 1 长城和运河 2 美丽的南沙群岛 3 庐山的云雾 习作1 练习1 课文 4 微笑着承受一切 5 雪儿 6 花瓣飘香习作2 练习2 课文 7 菩萨兵 8 李广射虎9 少年王勃10 大作家的小老师 习作3 练习3 课文 11 赶海12 荷花 13 古诗两首习作4 练习4 课文 14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15 水上飞机16 跟踪台风的卫星 习作5 练习5 课文 17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18 狼和鹿19 放飞蜻蜓 习作6 练习6 课文 20 恐龙21 槐乡五月22 海底世界23 日月潭的传说 习作7 练习7 课文 24 寓言两则25 争论的故事26 剪枝的学问 习作8 练习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全册 学校:X X小学 班级:X X年级 任课教师:X X X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特点,是承上启下,就是从一二年级的认识字教学为重点,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翻苏版国标本第六册,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有“五新”: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单元目的 1、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 3、引导享受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的课文。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激发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建议 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分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2) 《长城和运河》(2)《美丽的南沙群岛》(2) 《庐山的云雾》(2)习作1(2)练习1(3)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课文及 教案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 航行、捕鱼,在小岛上开垦、种植。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 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 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 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淼的南沙海域,连浪涛 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 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能够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 魅力的旅游胜地。 【教案】 教学要求】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边默读边思考,初步理解一个自然段中的几层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南沙、热爱祖国辽阔海疆的思 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在中国的最南端,那里有金色的海滩,黝黑的礁石,雪白的浪花清澈的海水,五彩的海龟……真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热带风光图。这就是祖国的南大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今天,我们大伙儿,就去走一走,瞧一瞧。 二、出示课题。(“美丽”用红粉笔写)齐读,读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四、指导生词。 1、出示生字词。 Liaokuoyujiaoluohaohan 辽阔岛屿礁石星罗棋布浩瀚 kujinanguikuangyu 宝库仅仅黑暗海龟心旷神怡海域 a、读准生字的音。 重点:阔、屿、仅、旷 b、想办法记字形。 礁阔域 c、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知识点、教 案及练习题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捕鱼,在小岛上开垦、种植。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淼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字:撒、璧、俯、魅 词:辽阔、晶莹、岛屿、浩瀚、繁衍、蕴藏、储量、美誉、翡翠、碧波浩淼、心旷神怡 重点句子 1、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 2、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 3、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 4、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淼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主要内容: 《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句向我们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主要写了南沙物产富饶。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地形和地势》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3. 掌握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挂图录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板书: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师活动]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学生活动]1.分小组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指导学生在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学生活动]2.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 [教师活动]3.课件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景观。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的分布”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学生活动]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活动]4.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学生活动]4.欣赏景观图,学生阅读教材24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总结: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导学案

八年级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设计人:黄先丽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我国地形特点,认识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2)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认识地势分布对气候、水能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依据地图(中国地形图、山脉分布图、地势图等)为学习媒体,通过个人自主学习、互学、群学、小组交流、班级利用地图展示等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特点,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与地势特点;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名称与位 置及主要山脉的分布; 2、学习难点:掌握地形区与山脉的分布;理解我国地势对气候与河流等的 影响。 学习方法: 利用地图(地势、地形、山脉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预学——新课导入、呈现目标 1、导入:利用白板播放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的图片,配乐——歌曲“青藏高原”。 2、展示目标:(学习目标同上) 二、互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P22—23内容: ①“中国地形类型图” ②“中国地形分布图” ③“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 找出: (1)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吗? (2)在图2.2“中国地形分布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3)在完成以上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4)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过渡提问:我国的地形区是怎样被分割开的?(地形的骨架——山脉) 2、小组合作分别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过程: ①生自主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 ②与同组同学交流、讨论,对主我的山脉按走向进行分类 ③小组间形成一致意见; ④班级展示:(利用多媒体)生上台展示,师辅助动画演示主要山脉; ⑤师释疑、点拔,对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订正; ⑥生小结:我国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各有哪些? 3、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P26—29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读图2.9分析:我国地势分布有什么特点? 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有哪些? (2)阅读“我国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说说你的体会; (3)讨论:我国的地势对气候与河流有什么影响?说说你的依据; 过程: ①生先自主读图,形成自己的看法; ②与同组交流、讨论; ③班级利用媒体展示,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展示,发现问题; ④师提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引导讨论、点拔释疑; ⑤由学生总结,要求:语言简练、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三、评学——巩固拓展 1、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2) 2、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学到了哪些知识?(总结性发言) 3、自评: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怎样? 4、组评与师评:小组间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 5、作业:完成长江全能学案中“地形与地势”一节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 3、引导享受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的课文。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激发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学建议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时分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2)《长城和运河》(2)《美丽的南沙群岛》(2)《庐山的云雾》(2)习作1(2)练习1(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预习、复习,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培养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学准备 1、收集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照片。 2、整理学生假期学习习惯调查表。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3、布置预习本课:看懂图意。 4、积木一套、白纸、信封、书法用纸一张、优秀作业若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造“成长塔”,谁的高而且稳,谁就是成功者,老师奖一颗“成功之星”。小组领取积木开始搭建,相机评议,得出:“成长塔”基石越多越稳,才可以搭建得更高。 2、同学们,“成长塔”的基石就是你们的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你才能成为成功者哟。 3、根据家长填写的调查表给自己的“成长塔”贴基石。 3、好的习惯终生受益,今天老师带来了摄像机,我要将你们的表现摄下来,给大家评议,希望你的好习惯使你的“成长

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同步练习2

《美丽的南沙群岛》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Liáo kuòdǎo yǔkuàng chǎn bǎo kùzhuàng guān ()()()()() Xīng luóqíbùshuǐtiān xiāng lián hǎi guī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的南沙群岛()的海水()胜地 ()的海洋生物()的浪花()南沙 ()的矿产资源()的胜地()岛屿 三、选择,在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下加横线。 1、这是(一片一块)(富饶富裕丰富)的土地,风景优美,物产(富饶富裕丰富),人们辛勤劳动,生活(富饶富裕丰富)。 2、南沙群岛留下了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生息繁衍)的烟火。 四、阅读训练。 《美丽的南沙群岛》片段 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天水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1.用波浪线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俯看()仿佛()将来()挥舞()

4.照样子再写几个词。 一簇簇、一团团、()()()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参考答案 一、辽阔岛屿矿产宝库壮观星罗棋布水天相连海龟 二、美丽清澈明亮充满魅力珍贵洁白碧波浩渺丰富星罗棋布 三、一片丰富富裕生息繁衍 四、1、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3、俯视好像未来挥动 4、一朵朵一串串一株株 5、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参考教案 《地形和地势》参考教案(第2课时)

《地形和地势》参考教案(第2课时)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总特征;分析我国的地势对气候、河流、水能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初步树立辩证思维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法,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地形特点和分布,那么我国的地势如何呢? 板书:地势 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活动:《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思考: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西部高、东部低) 练习: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学生:图B)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遍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阶梯状)

活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思考: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 活动:同学们仔细阅读图 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讲述: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提问: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2和25页图2.6,在图2.10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山地高原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1000~2000 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平原平原丘陵500米以下 讨论: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教材(P27)。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