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及损失量计算

渔业资源及损失量计算
渔业资源及损失量计算

日照港岚山港区北作业区一期码头(围填海)工程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补充资料:

一、渔业资源现状

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09年5月进行的30个站位(见表1、图1)的取样调查。

图1 渔业资源、鱼卵仔鱼调查站位

因RS11站底质为石块,导致拖网时网破,调查未能完成,实际完成站位23个。

(1)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58种,其中鱼类37种,占总种类数的63.8%;虾类14种,占24.1%;蟹类3种,占5.2%;头足类4种,占6.9%(见图2)。

图2 渔业资源种类组成

表2 渔业资源种类名录

种类序号名称拉丁名

(2)资源量组成及平面分布状况

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平均渔获量为53.6kg/h,平均资源密度为22816.4尾/h,平均资源量为402.2kg/km2。其中,渔获量大于100kg/h的站位2个,分别为RS22站和RS23站,渔获量分别为148.9kg/h和145.9kg/h;渔获量在50~100kg/h的站位8个,分别是RS25、RS24、RS08、RS20、RS07、RS13、RS09和RS10站,渔获量分别为96.0kg/h、84.2kg/h、78.3kg/h、78.1 kg/h、76.9 kg/h、66.7 kg/h、65.4 kg/h和59.0kg/h;渔获量在25~50kg/h的站位6个,分别为RS12、RS18、RS15、RS14和RS28站,

渔获量分别为48.6kg/h、47.6kg/h、45.9kg/h、34.3kg/h和32.3kg/h;其余站位渔获量在10~25 kg/h,渔获量最低的站位为RS19站,仅10.8 kg/h(表3)。

表3 各站位资源分布一览表

23个站位中,资源密度超过1×105尾/h的站位1站,为RS23站,资源密度为170703尾/h,资源密度在1×104尾/h以上的站位有15个,分别为RS09、RS20、RS22、RS25、RS28、RS07、RS10、RS15、RS12、RS08、RS14、RS16、RS30、RS21和RS24站;资源密度在5000~10000尾/h的站位有RS13、RS17、RS26和RS18站;资源密度在3000~5000尾/h的站位有3个,RS29、RS19和RS27站,其中资源密度最低站位为RS27站,仅为3680尾/h。

(3)资源结构及优势种类

以重量计,本次调查鱼类占74.7%,无脊椎动物(虾、蟹、头足类)占25.3%;以数量计,鱼类占74.5%,无脊椎动物占25.5%。

本次调查中,重量组成比例超过1%的种类有14种,分别是方氏云鳚23.8%、尖海龙18.7%、短鳍衔13.1%、细纹狮子鱼8.1%、长蛸7.2%、戴氏赤虾4.4%、鳀4.4%、口虾蛄2.7%、六丝矛尾鰕虎鱼2.6%、短蛸2.3%、玉筋鱼1.8%、大泷六线鱼1.7%、枪乌贼1.3%和双喙耳乌贼1.3%。

表4 资源结构特征及相对重要性指数

数量比例超过1%的种类有12种,分别是尖海龙45.7%、戴氏赤虾18.1%、方氏云鳚7.2%、短鳍衔6%、六丝矛尾鰕虎鱼4.2%、细纹狮子鱼2.5%、海蜇虾2.1%、疣背宽额虾1.8%、中华安乐虾1.7%、玉筋鱼1.6%、双喙耳乌贼1.4%和枪乌贼1.1%。

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优势种有4种,分别是尖海龙、方氏云鳚、戴氏赤虾和短鳍衔,重要种有13种,分别是细纹狮子鱼、长蛸、六丝矛尾鰕虎鱼、鳀、短蛸、大泷六线鱼、枪乌贼、双喙耳乌贼、口虾蛄、海蜇虾、玉筋鱼、疣背宽额虾和中华安乐虾。

(4)鱼卵、仔鱼分布

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09年5月进行的30个站位(见表5、图3)的取样调查。

图3 鱼卵仔鱼调查站位

1)采样方法

鱼卵仔稚鱼样品的采集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长280cm,筛绢规格38GG,水平拖网5min,拖网速度2nmile/h,采集的样品经5%甲醛海水溶液固定保存后,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类鉴定和计数。

2)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

(1)种类组成

调查期间30个站位共采获鱼卵190404粒(表6),隶属于5目6科6种,1种鉴定到属,其余5种均鉴定到种;仔鱼64尾,隶属于2目2科2种,均鉴定到种。其中,鳀鱼卵25500粒,占总卵数的13.4%;蛇鲻1378粒,占总卵数的0.7%;斑鰶1310粒,占总卵数的的0.7%;高眼鲽118粒,占总卵数的0.06%;鲐48粒,占总卵数的0.03%;梭鱼2粒,占总卵数的0.001%;蛇鲻仔鱼46尾,占仔鱼总数的71.9%;斑鰶仔鱼18尾,占总卵数的28.1%。在采获的鱼卵中,死卵达162048粒,占总卵数的85.1%。

(2)数量分布

30个站位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06×108粒/km2,仔鱼的密度为3.56×104尾/km2。调查的30个站位中,RS18、RS24两个站位未出现鱼卵及仔鱼,其余站位均有出现,出现频率为93.3%(表7)。

二、损失量评价结果

(一)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的规定,对工程建设所造成的生态损失进行估算。

(1)底栖生物损失量

工程对底栖生物影响主要分为二个部分:①填海造地;②填海、疏浚的悬沙扩散。

A.填海造成的损失量

根据海洋生物现状调查可知,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9.22g/m2,填海面积为59.2451万m2,该区域底栖生物在挖掘过程中几乎100%死亡,根据式5.4-2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5.46t。

B.填海、疏浚的悬沙造成的损失量

根据现状调查可知,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9.22g/m2,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填海、疏浚及悬浮沙增量超一(二)海域影响面积为226万m2(填海悬沙扩散面积149万m2 + 疏浚悬沙扩散面积184万m2 —填海、疏浚重合面积48万m2—填海面积59万m2),该区域底栖生物会受到间接影响,底栖生物损失率按10%计,由式5.4-1估算,则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2.08t。

(2)鱼卵仔鱼损失量

A.填海造成的损失量

根据渔业资源现状调查资料统计,海域鱼卵平均密度为1.06×108粒/km2计,仔鱼平均密度为3.56×104尾/km2。

工程用海区域内,原有的海洋生态系统基本被破坏,造成相应的鱼卵和仔鱼全

部死亡。工程填海面积59.2451万m2,根据式5.4-2工程填海区域造成的鱼卵损失量为62.8×106粒,仔鱼损失量为2.1×104尾。

B.填海、疏浚的悬沙造成的损失量

依据渔业水质标准要求,人为增加悬浮物浓度大于10mg/L,对鱼类生长造成影响,鱼卵、仔鱼因高浓度的含沙量部分死亡。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悬浮物扩散增量超一、二类面积为226万m2,损失率按10%计,根据式5.4-1估算,施工期间悬浮泥沙造成的鱼卵损失量为24.0×106粒,仔鱼损失量为0.8×104尾。

(3)成鱼损失量

A.填海造成的损失量

根据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9年5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统计,成鱼平均生物量为300.4kg/km2,填海面积为59.2451万m2,按100%的死亡率,根据式5.4-2造成的损失量为0.18t。

B.施工期悬沙造成的损失量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施工期最大悬浮泥沙增量超一(二)面积约226万m2,成鱼损失率按10%计,由式5.4-1估算,施工期间悬浮泥沙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0.07t。

(4)甲壳类及头足类等

A.填海造成的损失量

根据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9年5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统计,头足及甲壳类资源密度为101.8kg/km2,填海面积为59.2451万m2,按100%死亡,根据式5.4-2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0.06t。

B.施工期悬沙造成的损失量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施工期最大悬浮泥沙增量超一(二)面积约226万m2,生物损失率按10%计,由式5.4-1估算,施工期间悬浮泥沙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0.02t。

(5)浮游动物损失量

根据海洋生物现状调查可知,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39.90mg/m3,浮游动物损失按10%计,平均水深为5m,最大悬浮泥沙增量超一(二)面积约226万m2,根据式5.4-1,造成浮游动物损失量为1.4t。

工程填海面积59.2451万m2,平均水深按5m考虑,浮游动物按平均生物量124.9mg/m3计,根据式5.4-2造成浮游动物总损失量为0.04t。

因此,工程共造成浮游动物总损失量为1.44t。按照营养级十分之一转化定律,浮游动物转化为低级游泳动物损失量为0.14t。

各类工程施工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的,其生物资源损害的补偿年限均按不低于20年计算。

占用渔业水域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占用年限低于3年的,按3年补偿;占用年限3-20年的,按实际占用年限补偿;占用年限20年以上的,按不低于20年补偿。

一次性生物资源的损害补偿为一次性损害额的3倍。

结果:

本工程施工期间悬浮泥沙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按损害额3倍计。底栖生物按0.5万元/t,成鱼按1万元/t,鱼类苗种的平均价格按0.5元/尾计,甲壳及头足类按1.5万元/t计,因此,本工程生态补偿金额共计728.9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138718万元的0.5%。详见表8。

对底栖生物、鱼卵和仔鱼的损失采用增殖放流的方法进行恢复和补偿,应与当地渔业部门协商确定投放站位、物种、数量和时间。

本项目附近海域无珍稀和濒危生物。项目用海对其他海域海洋生物资源无较大影响,且不会破坏海洋生态结构,对海洋生态环境无明显影响。

表8海洋生物资源损失金额

(二)其他评估方法

根据《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DB37/T1448-2009)(以下简称《方法》)的规定,对工程建设所造成的生态损失进行估算。

根据《方法》中的海域界限,本项目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海域;根据《方法》中“表2 海洋建设项目及油污染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内容”的规定,该项目属于填海造地用海,因此生态损害与补偿内容确定为:鱼类、甲壳类及头足类等、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本工程施工期间疏浚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按损害额3倍计,填海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按损害额20倍计。

底栖生物按5元/kg,浮游动物按5元/kg,鱼类按10元/kg,头足类、甲壳类按15元/kg计。本工程生态补偿金额共计1286.2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138718万元的1.0%。详见表9。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1)浅论干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构想——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2)构建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体系研究 3)城市温室效应笼罩下构建城市生态风道研究 4)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5)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及治理 7)矿产资源价格下降对自治区经济效果的影响 8)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9)呼伦贝尔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研究 10)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崩溃及其出路 11)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12)某地区生态足迹分析及发展对策 13)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某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14)城镇化过程中的新能源应用及其问题分析 15)某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 16)某地区能源供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景分析 17)校园碳排放估算与绿色校园建设研究 18)我国资源回收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9)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效益评价 20)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21)干旱地区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 22)呼和浩特垃圾处理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23)呼和浩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24)呼和浩特市煤改气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 25)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理 26)企业生产过程中外部性案例调查研究 27)呼和浩特家庭能源使用调查及能源节约途径分析 28)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9)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0)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1)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32)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3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边界划定 34)大数据潮流下人文地理学专业发展思考 35)内蒙古城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6)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7)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8)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9)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40)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41)XX旗县农村脱贫的途径与扶贫措施 42)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途径与办法 43)农区秸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效果分析 44)太阳能发电与局域电网的建设及应用 45)我区生物质能源利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 46)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与途径 47)包头市环境产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分析 48)我区“城市矿产”发展条件与前景分析 49)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 50)建筑节能系统应用推广及发展前景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渔业经济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增加渔民收入、保持渔区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切实需要。 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葫芦岛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的西北沿岸,海岸线长258公里,在环渤海圈内,处于连接东北、华北及关内外的重要部位,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海洋渔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近海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连续四年放流海蜇幼苗,连续十年放流日本对虾,为渔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部分渔民转产转业,渔船数量有所压缩,减缓了近海捕捞强度。养殖业发展迅速,工厂化渔业养殖已经成为龙头产业。紧紧围绕辽宁省“五点一线”和葫芦岛市“三点一线”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谋划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良性发展。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还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渤海近海资源严重衰减,给渔民增收造成了很大难度。历史上渤海传统的捕捞品种如大小黄鱼、鲅鱼(蓝点马鲛)、中国对虾等已形不成渔汛。葫芦岛市近海的贝类资源如杂色蛤、毛蚶、中国蛤蜊等已不能批量捕捞,海蜇、毛虾的资源量也严重减退,虾蛄、梭子蟹等产量也很低。渔民在近海能捕到的经济种类已经少之又少。远海捕捞也存在油品涨价、费用增加、风险较大等诸多问题,加上中韩、中日过渡水域限额捕捞,捕捞渔民面临生计问题。 二是环境生态变化很大,海洋富营养化程度加重,赤潮次数增多。陆源污染物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由于渤海净化能力差,随着污染的加剧,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一些经济品种产量下降,敌害生物增多,造成了生态隐患和荒漠化现象。 三是渔船数量多,网具网眼小,捕捞强度大。尤其是从事近海生产的小船数量较多,增加了近海资源压力。一些渔民追求眼前利益,使用一些网眼小、破坏性大的网具,使幼鱼虾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亲体得不到有效保护,给资源恢复造成了很大难度。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因此市场竞争力较弱。加工业落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拳头产品。海洋渔业经济还处于从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少,还没有真正把分散的渔户统一起来,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制约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 五是海洋渔业产业和渔民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目前,还没有对渔业产业的保障政策,遇到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的灾祸,只能由渔民自己埋单。捕捞渔民和渔船的互保制度实行了多年,在保障渔民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缺乏政策性的保障,渔民的保障水平还较低,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渔业资源及损失量计算

日照港岚山港区北作业区一期码头(围填海)工程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补充资料: 一、渔业资源现状 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09年5月进行的30个站位(见表1、图1)的取样调查。

图1 渔业资源、鱼卵仔鱼调查站位 因RS11站底质为石块,导致拖网时网破,调查未能完成,实际完成站位23个。 (1)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58种,其中鱼类37种,占总种类数的63.8%;虾类14种,占24.1%;蟹类3种,占5.2%;头足类4种,占6.9%(见图2)。

图2 渔业资源种类组成 表2 渔业资源种类名录 种类序号名称拉丁名

(2)资源量组成及平面分布状况 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平均渔获量为53.6kg/h,平均资源密度为22816.4尾/h,平均资源量为402.2kg/km2。其中,渔获量大于100kg/h的站位2个,分别为RS22站和RS23站,渔获量分别为148.9kg/h和145.9kg/h;渔获量在50~100kg/h的站位8个,分别是RS25、RS24、RS08、RS20、RS07、RS13、RS09和RS10站,渔获量分别为96.0kg/h、84.2kg/h、78.3kg/h、78.1 kg/h、76.9 kg/h、66.7 kg/h、65.4 kg/h和59.0kg/h;渔获量在25~50kg/h的站位6个,分别为RS12、RS18、RS15、RS14和RS28站,

渔获量分别为48.6kg/h、47.6kg/h、45.9kg/h、34.3kg/h和32.3kg/h;其余站位渔获量在10~25 kg/h,渔获量最低的站位为RS19站,仅10.8 kg/h(表3)。 表3 各站位资源分布一览表 23个站位中,资源密度超过1×105尾/h的站位1站,为RS23站,资源密度为170703尾/h,资源密度在1×104尾/h以上的站位有15个,分别为RS09、RS20、RS22、RS25、RS28、RS07、RS10、RS15、RS12、RS08、RS14、RS16、RS30、RS21和RS24站;资源密度在5000~10000尾/h的站位有RS13、RS17、RS26和RS18站;资源密度在3000~5000尾/h的站位有3个,RS29、RS19和RS27站,其中资源密度最低站位为RS27站,仅为3680尾/h。 (3)资源结构及优势种类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试行) 一、基本要求 1.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分析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应与地表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评价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等相互协调。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初步估算。 2.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本次规划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或独立水系为计算单元,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在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时,全国初步划分为90 个水系,然后对全国10 个水资源一级区进行汇总。各水资源一级区水系划分见附件2 。具体控制节点由流域机构商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在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的区域),估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在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用于对流域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 4.各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及协调与汇总工作要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对于全部或绝大部分在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系,可以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进行估算,流域机构进行协调平衡与合理性分析;对于涉及省际之间上下游关系的水系,分析计算工作应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助下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5.本规划仅要求估算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地表水资源量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学分: 2 总学时: 36 实验(上机)学时: 无 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突出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教学,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分析与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 二、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第二节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 消费。稀缺。市场。 第三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 第四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

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第五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对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对经济系统的扩展。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选 择。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指导思想。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八节怎样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重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双重属 性。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3课时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 市场。市场结构。帕托最优。效率。 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 需求。供给。均衡。 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需求 个别需求。总需求。 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4课时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储罐呼吸损耗计算方法

诸位: 这是一篇关于固定顶储罐储存有机液体时所产生的呼吸损耗的计算方法(依据美国的研究成果),特提供给大家参考,如有做化工类的或加油站(库)项目环评时可套用. 1、储存有机液体的基本罐型有固定顶罐、浮顶罐、可变蒸气空间罐和压力罐等五种,而固定顶罐是一种最普通的罐型,在国内最常被使用,是储存有机液体的普通罐型,一般认为是最低的接受水平,特别是在加油站和石油库用于储存汽油和柴油。 典型的固定顶罐由带有永久性附加罐顶的园筒钢壳组成,其罐顶可以有锥形、园拱顶形到平顶的不同设计。固定顶罐一般装有压力和排气口,它使储罐能在极低或真空下操作,压力和真空阀仅在温度、压力或液面变化微小的情况下阻止蒸气释放。固定顶罐的主要是呼吸排放和工作排放等两种排放方式。 2.排放量计算 2.1呼吸排放 呼吸排放是由于温度和大气压力的变化引起蒸气的膨胀和收缩而产生的蒸气排出,它出现在罐内液面无任何变化的情况,是非人为干扰的自然排放方式。 固定顶罐的呼吸排放可用下式估算其污染物的排放量: LB=0.191×M(P/(100910-P))^0.68×D^1.73×H^0.51×△T^0.45×FP×C×KC 式中: LB—固定顶罐的呼吸排放量(Kg/a); M—储罐内蒸气的分子量; P—在大量液体状态下,真实的蒸气压力(Pa); D—罐的直径(m);

H—平均蒸气空间高度(m); △T—一天之内的平均温度差(℃); FP—涂层因子(无量纲),根据油漆状况取值在1~1.5之间; C—用于小直径罐的调节因子(无量纲);直径在0~9m之间的罐体,C=1-0.0123(D-9)^2 ;罐径大于9m的C=1; KC—产品因子(石油原油KC取0.65,其他的有机液体取1.0) 2.2工作排放 工作排放是由于人为的装料与卸料而产生的损失。因装料的结果,罐内压力超过释放压力时,蒸气从罐内压出;而卸料损失发生于液面排出,空气被抽入罐体内,因空气变成有机蒸气饱和的气体而膨胀,因而超过蒸气空间容纳的能力。 可由下式估算固定顶罐的工作排放 LW=4.188×10^-7×M×P×KN×KC 式中: LW—固定顶罐的工作损失(Kg/m3投入量) KN—周转因子(无量纲),取值按年周转次数(K)确定。 K36,KN=1 36<K≤220, K>220,KN=0.26 其他的同 (1)式。 转EIA-3一个贴子: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答案(DOC)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 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 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 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 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 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 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 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 i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的作用与意义:1)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2)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物质基础3)为人类提供消纳废物的场所,即沉库服务4)为人类提供美学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3.环境特点:稀缺性;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性 4.环境阈值:环境在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的. 5.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6.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旱灾等自然力引发的灾害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这种退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引起的.例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量土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除的废弃物和余能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扰乱和侵害,并反过来对人类生产不利的影响 8.环境问题的实质:1)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9.两条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格鲁斯曼1990年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原理提出了~学说,即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纵:污染程度横:人均收入资源依赖性曲线: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呈现倒U形曲线轨迹.纵:资源依赖程度横: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初中后期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先增大后减小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条件与工业化国家当初面临的条件不同(越早发展的国家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越小;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具备).2)实际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模式.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明无法等待曲线的转折点.4)中国必须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使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平稳向右移动直至出现稳定下降.路径①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生产率②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0.经济资源:指能够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切自然的、人类的以及已生产出来的资源,如土地、矿藏、资本设备、劳动力等.而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11.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12.稀缺资源最优配置应至少满足两点:1)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2)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13.环境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14.市场: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并非单一的交易场所) 1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16.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可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显然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16.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福利: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映或主观评价,是评价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标准 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资源配置会使每个人的境况都较前变好了,或者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了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么现存的资源配置就没有达到帕~,在这种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向调整现存的资源配置,就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提高称为~

热能损耗量计算讲解

热能损耗量计算 一、工作时热损耗计逄 公式:Q=K(Q1+Q2+Q3+Q4+Q5) 式中:Q——工作时总的热损耗(J/H) Q1——通过烘干室外壁散失的热损耗量(J/H) Q2——加热工件及输送机移动部分的热损耗量(J/H) Q3——加热涂料(或水份)和涂料中溶剂(或水份)气化潜热损耗量(J/H) Q4——加热新鲜空气的损耗量(J/H) Q5——通过烘室门洞散失的热量损耗(J/H) K——考虑至其它未估计至的热量损耗储蓄备系数一般耳K=1.1~1.3 通过烘干室外壁热量损耗Q1计公式 Q=KF(t-t。) K——(保温板传热系数,单位J/m2·h·℃) 烘干室保温层厚150mm,取系数3500焦耳每平方米每小时每摄氏度 F——壁板面积(H2.45m+W2m)×2×38m=338m2 风道及燃烧表面积26m2 合计364m2 t400℃-t。30℃=370° Q1=3500J×364m2×370℃=471380000J/H =471380000÷4.1868=11258.178752kal≈11.26万大卡 2台炉——11.26×2=22.52万大卡 二、加热工件及输送机移动部分的热量耗量 Q2=G×C×(t-t。) 式中:G——工件质量克 C——工件的比热容[J/(kg·℃)] 工件:铁板输入速度80m/min ,W1.25m,厚1mm 铁密度为7.85g/cm3 铁比热为0.120卡/克℃ G=125cm×8000cm×0.1cm×7.85g/cm3×60min=47100000g 底漆炉 Q2=47100000克×0.120卡/克℃×230℃=129996000kal=129.996×104kal/h 面漆炉 Q2=47100000克×0.120卡/克℃×200℃=11304000kal=113.04×104kal/h 三、加热涂料及溶剂蒸发热量耗量 Q3=G×C×(t-t。)+r G——每小时进入烘干室最大涂料消耗量 C——涂料比热量容 r——溶剂的气化潜热

矿山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 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 计算步骤: 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 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 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 的体积和储量; 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 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二)开采块段法 开采块段主要是按探、采坑道工程的分布来划分的。可以为坑道四面、三面或两面包围形成矩形、三角形块段;也可为坑道和钻孔联合构成规则或不甚规则块段。同时,划分开采块段时,应与采矿方法规定的矿块构成参数相一致,与储量类别相适应。 该法的储量计算过程和要求与地质块段法基本相同。 适用条件:适用于以坑道工程系统控制的地下开采矿体,尤其是开采脉状、薄层状矿体的生产矿山使用最广。由于其制图容易、计算简单,能按矿体的控制程度和采矿生产准备程度分别圈定矿体,符合矿山生产设计及储量管理的要求,所以生产矿山常采用。但因为开采块段法对工程(主要为坑道)控制要求严格,故常与地质块段法结合使用。一般在开拓水平以上采用开采块段法或断面法,以下(深部)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 (三)断面法 定义:矿体被一系列勘探断面分为若干个矿段或称块段,先计算各断面上矿体面积,再计算各个矿段的体积和储量,然后将各个块段储量相加即得矿体的总储量,这种储量计算方法称为断面法或剖面法。 根据断面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分为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凡是用勘探(线)网法进行勘探的矿床,都可采用垂直断面法;对于按一定间距,以穿脉、沿脉坑道及坑内水平钻孔为主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断面法计算矿床资源量和储量。根据断面间的关系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1平行断面法 无论是垂直平行断面法还是水平平行断面法,均是把相邻两平行断面间的矿段,作为基本储量计算单元。首先在两断面图上分别测定矿体面积,然后计算块段的体积和储量。体积(V)的计算有下述几种情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冷却塔损失量计算

冷却塔的工作原理: 冷却塔是利用水和空气的接触,通过蒸发作用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废热的一种设备。基本原理是:干燥(低焓值)的空气经过风机的抽动后,自进风网处进入冷却塔内;饱和蒸汽分压力大的高温水分子向压力低的空气流动,湿热(高焓值)的水自播水系统洒入塔内。当水滴和空气接触时,一方面由于空气与水的直接传热,另一方面由于水蒸汽表面和空气之间存在压力差,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蒸发现象,带到目前为走蒸发潜热,将水中的热量带走即蒸发传热,从而达到降温之目的。 冷却塔的工作过程: 圆形逆流式冷却塔的工作过程为例:热水自主机房通过水泵以一定的压力经过管道、横喉、曲喉、中心喉将循环水压至冷却塔的播水系统内,通过播水管上的小孔将水均匀地播洒在填料上面;干燥的低晗值的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由底部入风网进入塔内,热水流经填料表面时形成水膜和空气进行热交换,高湿度高晗值的热风从顶部抽出,冷却水滴入底盆内,经出水管流入主机。一般情况下,进入塔内的空气、是干燥低湿球温度的空气,水和空气之间明显存在着水分子的浓度差和动能压力差,当风机运行时,在塔内静压的作用下,水分子不断地向空气中蒸发,成为水蒸气分子,剩余的水分子的平均动能便会降低,从而使循环水的温度下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蒸发降温与空气的温度(通常说的干球温度)低于或高于水温无关,只要水分子能不断地向空气中蒸发,水温就会降低。但是,水向空气中的蒸发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当与水接触的空气不饱和时,水分子不断地向空气中蒸发,但当水气接触面上的空气达到饱和时,水分子就蒸发不出去,而是处于一种动平衡状态。蒸发出去的水分子数量等于从空气中返回到水中的水分子的数量,水温保持不变。由此可以看出,与水接触的空气越干燥,蒸发就越容易进行,水温就容易降低。 冷却塔的分类: 一、按通风方式分有自然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混合通风冷却塔。 二、按热水和空气的接触方式分有湿式冷却塔、干式冷却塔、干湿式冷却塔。 三、按热水和空气的流动方向分有逆流式冷却塔、横流(交流)式冷却塔、混流式冷却塔。 四、按形状分有圆形冷却塔、方形冷却塔、矩形冷却塔。 五、按冷却温度分有标准型冷却塔、中温型冷却塔、高温型冷却塔。 六、按噪声级别分为普通型冷却塔、低噪型冷却塔、超低噪型冷却塔、超静音型冷却塔。 七、按用途分有塑机专用冷却塔、发电机专用冷却塔、中频炉专用冷却塔、中央空调冷却塔、电厂冷却塔。 八、其他有喷流式冷却塔、无风机冷却塔、双曲线冷却塔等。 冷却水的补水问题 冷却塔水量损失,包括三部分 :蒸发损失,风吹损失和排污损失,即: Qm=Qe+ Qw+Qb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一、地热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要求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应建立在地热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方法 进行。概念模型应能反映地热田的热源、储层和盖层、储层 的渗透性、内外部边界条件、地热流体的补给、运移等特征。 依据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勘查开发利用程度、地热 动态,确定地热储量及不同勘查程度地热流体可开采量。 表3—1地热资源/储量查明程度 类别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 单泉多年动态资 料年动态资料调查实测资 料 文献资料 单井多年动态预 测值产能测试内 插值 实际产能测 试 试验资料 外推 地热田钻井控制 程度 满足开采阶 段要求 满足可行性 阶段要求 满足预可行 性阶段要求 其他目的 勘查孔开采程度全面开采多井开采个别井开采自然排泄动态监测 5年以上不少于1年短期监测或 偶测值 偶测值

计算参数依据勘查测试、多 年开采与多 年动态 多井勘查测 试及经验值 个别井勘查、 物探推测和 经验值 理论推断 和经验值 计算方法数值法、统计 分析法等解析法、比拟 法等、 热储法、比拟 法、热排量统 计法等 热储法及 理论推断 二、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重点是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包括可利用的热能量)。计算方法依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地热田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可采用地表热流量法、热储法、比拟法;可行性勘查阶段除采用热储法及比拟法外, 还可依据部分地热井试验资料采用解析法;开采阶段应依据勘查、开发及监测资料, 采用统计分析法、热储法或数值法等计算。 (一)地表热流量法 地表热流量法是根据地热田地表散发的热量估算地热资源量。该方法宜在勘查程度低、无法用热储法计算地热资源的情况下,且有温热泉等散发热量时使用。通过岩石传导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可以依据大地热流值的测定来估算,温泉和热泉散发的热量可根据泉的流量和温度进行估算。

资源量估算

资源量估算 按照DZ/T0205-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与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本次工作对主要由钻探工程控制的下营子区Ⅲ-1、Ⅲ-2、Ⅲ-8银多金属矿体与Ⅳ-4、Ⅳ-7、Ⅳ-8、Ⅳ-9、Ⅳ-10、Ⅳ-12、Ⅳ-18、Ⅳ-19、Ⅳ-21、Ⅳ-25、Ⅳ-26、Ⅳ-32、Ⅳ-34、Ⅳ-41号钼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对由坑道工程控制吕家区Ⅲ-1号金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其它矿体未进行资源量估算。 第一节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一、金矿工业指标 根据DZ/T0205-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推荐的岩金矿参考工业指标,结合邻区东韩家金矿的生产情况,确定本次资源量估算的金矿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质量分数):1×10-6 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3×10-6 矿床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5×10-6 最小可采厚度:0.8m 夹石剔除厚度:2m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中岩金矿伴生组份评价参考指标,确定本次资源量估算的伴生矿工业指标为: Ag>2×10-6、Cu>0.1×10-2。 二、银矿工业指标 根据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附录G.2.5银矿床一般工业指标要求,确定本次资源量估算的银矿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质量分数):40×10-6 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80×10-6 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150×10-6 最低可采厚度:0.8m

夹石剔除厚度:2m 银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 (质量分数) Pb0.2×10-2、Zn0.4×10-2、Cu0.1×10-2, Pb、Zn、Cu为伴生元素参与储量计算。 三、钼矿工业指标 根据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附录G.2.4钼矿床一般工业指标要求,确定本次资源量估算的钼矿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质量分数):0.03×10-2 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0.06×10-2 最小可采厚度:1m 夹石剔除厚度:4m 工业米百分值:0.06% 钼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 (质量分数)Cu0.1×10-2,Cu为伴生元素参与储量计算。 第二节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随着地质科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日益增多,国外克里格法和国内SD(标准偏差)法已经开始在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全面推广施行,传统的几何法正在逐步被地质统计方法所取替。然而,由于受传统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约束,以及对新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掌握程度有限,为准确和把握起见,本次资源量估算仍采用传统的几何法。 一、方法选择及依据 (一)下营子区 1.方法选择:选择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将本次控制的矿体投影到纵剖面上,根据矿石不同工业类型、品级、储量级别等地质特征,将一个矿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厚度的理想板块体,即块段,然后在每个块段中用算术平均法(品位用加权平均法)的原则求出每个块段的储量。各部分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进行资源量估算。 2.选择依据:①根据不同阶段普查工作初步查明的矿体形态、规模、范围、勘探线间距及方位不一致,矿体在不同标高水平切面图上是以北山爆破角砾岩筒为中心呈环状分布,以及矿体在走向和倾斜方向上的工程控制网度不足的特点,勘探线以北山爆破角砾岩筒为中心呈放射状布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 P igou, A. C.,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1920 William J. Baumol and Wallace E. Oate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中高级水平) Xepapadeas, A., Advanced Principle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Edward Elgar, 1997(中高级水平) A.M. Freeman,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Theory and Methods, 2nd edition, Resources For Future, 2003 Maler, Karl-Goran and Jeffrey Vincent,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Vol1,2,3, North-Holland, 2003(vol 1), 2005(vol 2and 3) T. Haab and T.E. McConnell, Valuin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nometrics of Non-market Valu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2002 Stavins, Robert, eds.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Selected Readings, 5th edition 200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 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王亚华,水权解释,上海三联书店,2005 沈满洪,水权交易制度研究——中国的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Harold Hotelling,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39,2, 137-75,1931 Meade,J. Externial Economics and Diseconomies in a Competitive Situation,Economic Journal, Vol.62,PP54-67, 1952 Coase, 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1-44, 1960 Buchanan, J. and W. Stubblebine, Externality, Economica, 371-384, 1962 Baumol, W.J., On Tax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Externalities, America Economic Review, PP.307-321, 1972 Demsetz,H.,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