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蠕虫药研究进展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

寄生虫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经国际兽医局调查发现蠕虫病为世界围流行最广的动物疾病,蠕虫的感染常因对生长速度及饲料报酬的影响而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蠕虫感染还具有重要的医学及公共卫生上的意义。

目前对蠕虫感染的控制在很大程度还是依赖抗蠕虫药物。所幸的是,在过去40年里,高效、安全、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大大降低了蠕虫的感染。当今驱治肠蠕虫中的扁虫类(吸虫和绦虫)药物首推吡喹酮(PZQ),而线虫类则以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Alb)和甲苯达唑(Meb)]为特效。如果要同时驱治线虫和扁虫,则需把上述两类药物联合应用,方可达到综合驱治的目的。大多数抗蠕虫药物对几乎所有的肠道或肠道外寄生性蠕虫的成熟或未成熟发育阶段的虫体都有非常好的杀灭作用。

1.常用的抗蠕虫药

1.1苯并咪唑类药物

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benzimidazol carbamate)药物是一组广谱抗蠕虫药物,包括噻苯哒唑、甲苯哒唑、阿苯哒唑、尼妥必敏等。这类药物是许多寄生蠕虫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蠕虫微管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而发挥作用。

目前国外对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报道较多。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一是药物通过不可逆性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使

虫体源性糖原耗竭。药物通过引起虫体肠细胞胞浆微管变性,并与微管蛋白结合,造成细胞运输堵塞,致使高尔基器的分泌颗粒积累,胞浆渐趋溶解,导致虫体死亡。

Jasmer研究了苯并咪唑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认为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一是:药物通过使虫体微管解聚来抑制吸收通道分泌颗粒的转运[1]。Russell发现[3H]标记的苯并咪唑氨基甲酸脂类药物对哺乳动物大脑组织微管蛋白具有较低的毒性,而对寄生蠕虫具有很强的毒性,能够形成不可逆转的复合物[2]。Morgen研究了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和几种微管抑制剂在体抗梨形鞭毛虫虫卵的作用,两种药物作用相似,均能导致滋养体分离、形态和基本结构破坏,说明苯并咪唑类具有一种可能的抗微管作用模式。甲苯达唑、阿苯达唑、芬苯达唑被证实最为有效,对微管结构具有不可逆的改变,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砜以及其它的抗蠕虫药物,只显示对微管蛋白的短暂抑制[3]。

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二是药物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止三磷酸腺苷产生,导致虫体死亡。Wani研究了缩小膜壳绦虫的与苹果酸代有关的酶类,包括延胡索酸还原酶、NADH氧化酶、苹果酸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和NADPH:NAD+转氢酶的活性和甲苯达唑、芬苯达唑等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对这些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药物可显著抑制这些酶的活性,但苹果酸酶除外。由其结果推测甲苯达唑、芬苯达唑等可能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复合体活性,引起复合体中有关酶活性降低[4]。Marriner报道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寄生蠕虫糖原的摄取或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活性,也可能同时具有两种作用,他认为药物对寄生蠕虫糖原摄取的抑制可能是药物破坏虫体肠道细胞微管结构的结果。

1.2盐碱激动剂类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是抗线虫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寄生虫的神经系统来发挥作用。它们多是乙酰胆碱激动剂,如左旋咪唑、四氢蝶啶类(噻咪啶、甲噻咪啶等)和其它一些结构相似的药物。左旋咪唑的作用靶位点(也包括噻嘧啶、甲噻嘧啶及其它结构类似的药物),是在线虫体肌上由nAChR所形成的具有药理学上独特的离子通道。该类药物的选择性毒性是基于线虫nAChR的独特性,它与高等动物的同源受体之间存在显著的药物学特性差异。

1.3吡喹酮类药物

吡喹酮系吡嗪并异喹啉化合物,20世纪70年代初即用以驱除绦虫.继而又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血吸虫作用。并于70年代末试用于临床治疗血吸虫病[5]。吡喹酮是目前惟一对人体5种血吸虫病均有效的治疗药物,其突出优点是口服方便、安全有效和疗程短。

吡喹酮的杀虫过程包括2个方面,即药物对虫的直接作用和宿主的免疫效应。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迅速引起虫体活动兴奋、虫体肌肉挛缩和皮层的广泛受损,不仅会影响血吸虫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而且因其吸盘不能附着于血管壁,从而导致虫的肝移[6-8],影响虫的体表营养吸收、排泌和防御功能以及继发的代紊乱,且皮层的损害和剥落则破坏了虫得以在宿主体存活的伴随免疫机制,其体表抗原决定簇的显露为宿主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攻击提供了靶部位。这一杀虫过程的2个方面不可缺一。但是只有在虫体经吡喹酮作用受损后,宿主的免疫效应才能发挥。由此可见,吡喹酮对虫的直接作用在其杀虫过程中是极其关键的。

1.4大环类酯类

大环类酯类抗蠕虫药物主要包括阿维菌素类(伊维菌素和多拉菌素)和近年来发现的摩的菌素(milbemycins)。这类抗寄生虫药物具强大的抗线虫及体外寄生虫的潜能。

阿维菌素类药物作用机理开始认为是可以在线虫和节肢动物体与特异位点Y一氨基丁酸(GABA)结合产生一系列的电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引起突触前GABA 释放,膜对Cl—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由GABA介导的中枢神经及神经—肌肉间传导受阻,使虫体麻痹死亡或被排出体外。后来研究表明,本药的驱虫活性另一原因是药物引起谷氨酸控制的Cl—;通道的开放,从而导致膜对Cl—;通透性增加,带负电荷的Cl—;引起神经元休止电位的超极化,使正常的电动电位不能释放,神经传导受阻,最终引起虫体麻痹死亡。阿维菌素安全围较宽,对哺乳动物危害较小,因哺乳动物外周神经传导递质为乙酰胆碱,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递质才是GABA,药物要对其产生作用需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需经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又可以阻断阿维菌素类药物进入。即使本药进入后要对哺乳动物的神经功能产生影响所需药物浓度也要比寄生虫的大得多,因此本类药物对哺乳类动物宿主十分安全。目前,有关阿维菌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报道较少。

1.5其它的抗蠕虫药物

三氯苯达唑是80年代瑞士汽巴-嘉基制药生产的一种新的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业已证明该药对家畜和人的肝片吸虫的各期幼虫和成虫有特效,对并殖吸虫病病人和实验动物感染治疗也有明显效果。但其杀虫谱较窄,对曼氏血吸虫、华支睾吸虫感染无效。

三氯苯达唑确切的杀虫机理还不甚清楚,其代产物亚砜和砜被认为是主要活性物质[9]。目前,该药对吸虫的杀虫机制有两种解释。Bernett 等[10]对肝片吸

虫体外实验,通过生化方法证明药物具有抑制秋水仙素的作用,束缚了微管蛋白的精制;同时能强烈抑制虫体蛋白水解酶的释放,这提示主要干扰和抑制了虫体的微管结构和功能;Stitt等[11]发现在药物作用后的肝片吸虫,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核仁消失,RNA合成下降,核糖体减少,抑制成虫初级精原细胞的分化,阻止精母细胞和精子的形成。因此提出其作用是抑制虫体蛋白质合成。上述两种解释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药物作用早期可能主要作用于微管,而后期则主要抑制蛋白质合成。

许世锷等[12]观察了三氯苯达唑对卫氏并殖吸虫体壁及卵黄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发现三氯苯达唑对卫氏并殖吸虫的体壁及卵黄细胞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它可使体壁的皮层裂解消失,肌肉坏死,核异染色质凝集,聚边,直至溶解。胞质的线粒体变性,质网膨胀扩大,高尔基复合体消失。也能使卵黄滴破坏,但对糖原颗粒的影响并不大。

2.一些新型药的开发

2.1硝唑尼特(NTZ)

硝唑尼特是一种新的广谱抗肠道寄生虫药。它是自苯丙咪唑类药问世30多年来值得注意的一个新发展。它的广谱活性对许多种类的原虫,特别如肠道孢子形成类原虫,以及许多常见的蠕虫,包括绦虫、线虫和吸虫均有特效。

近年使用NTZ驱治肠道蠕虫病取得新进展。Ortiz[13]分别用NTZ100 mg(1~3岁)、200 mg(4~12岁),每天2次连用3 d;Alb 400 mg单剂和PZQ 25 mg/kg 单剂比较观察驱治蛔虫、鞭虫和膜壳绦虫的效果,证明前者疗效并不亚于后两种特效药:NTZ与Alb驱治蛔虫的阴转率分别为89%(25/28)和91%(32/35);驱治鞭虫的阴转率分别为89%(16/18)和58%(11/19);NTZ与PZO驱治膜壳

绦虫的阴转率分别为82%(32/39)和96%(47/49)。这3种药的虫卵减少率均达98%以上,且副反应发生率小,均较轻微。另外,NTZ与Meb作比较也取得类似的结果。如Horton[14]报道,比较NTZ与Meb驱治蛔虫、鞭虫、膜壳绦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贾第原虫的感染者,治后14 d复查,NTZ的治愈率依次为:69%、81%、95%、85%及64%;Meb的治愈率依次为67%、87%、100%、66%“及57%。该组溶组织阿米巴感染用Meb治疗并加服quinfamide,其疗效尚不及NTZ(85%)]。使用剂量:NTZ 200 mg,每天2次,连用3 d;Meb 200 mg,每天1次,连用3 d。

硝唑尼特是当前较为理想的肠道寄生虫病驱治剂。它的优点主要有:(1)广谱功能更广,既可驱治多种蠕虫,又可驱治原虫(主要是肠道及腔道寄生原虫);

(2)近年来,特别值得强调的是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因伴随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等多种肠道孢子形成类原虫所致长期慢性腹泻的治疗有了可能,这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发挥更为重要的治疗作用;(3)由于NTZ的广谱性,一药多治,在驱治已查见的寄生虫的同时,尚须对虽未查出但已感染的潜在性感染同样发挥驱治作用;(4)NTZ对人的耐受性较好,有利于在人群中推广应用。但能否用作大面积集体治疗以取代现有的多种特效驱虫药物,尚需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观察研究,或采取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2.2奥芬达唑

奥芬达唑( oXfendazole,OFZD 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广谱、低毒的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 benzimidazole carbamateD 抗蠕虫药物,又称砜苯咪唑或磺苯咪唑,为芬苯达唑硫原子上的氧化物,其化学名称为5-苯-2-苯并咪唑-氨基甲酸甲酯。于70 年代初由美国新泰克斯公司最先研制成功,《英国兽药典》( 1985

年版)已收载。目前该药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家畜、家禽驱虫。在国,于1993 年被农业部批准为二类新兽药,属新合成药。在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和汉江制药厂的共同合作下研制合成了此药。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一样,在体代物都是相应的砜和亚砜*,最终代物为氨基砜。奥芬达唑和奥芬达唑砜均具有驱虫活性。

Gonzalez (2001) 发现囊尾蚴病经奥芬达唑杀灭虫体后, 在3个月受到免疫保护而不被感染绦虫虫卵[15]。邱加闽( 1999) 报道兽用奥芬达唑对实验性泡球蚴病有治愈作用, 药物抑囊率与治愈率均达 1 %,,奥芬达唑效果明显优于阿苯达唑[16]。吉庆( 2000 ) 利用奥芬达唑混悬剂5, 1 , 15 mg/kg 单剂量驱除消化道线虫, 粪检虫卵转阴率和减卵率均达1 %, 各剂量组羊均未出现毒副反应, 表明奥芬达唑是低毒高效驱虫药[17]。

奥芬达唑等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物阻止微管形成和抑制蠕虫的延胡索酸还原酶似乎是矛盾的,学术界对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物的作用机理也有上述两种不同的提法。McCracken( 1990) 认为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物的本质作用机制是抑制蠕虫线粒体的电子传递体系和与电子传递体系偶联的磷酸化反应,而与微管形成有关的葡萄糖转运系统受阻则是ATP 合成反应受抑制的结果。奥芬达唑和其它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物具有基本的显效结构。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基本相同,但关于奥芬达唑的作用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18]。

3.小结

药物作用机制的阐明是进一步开发新药以及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基础,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抗蠕虫药物的作用机理还不是完全清楚。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研究手段进一步的深人,阐明这些药物详细的作用机理应是指

抗寄生虫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 一、抗蠕虫药 1.抗线虫药: 苯并咪唑类:常用有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噻苯达唑、非班太尔 咪唑并噻唑类:左旋咪唑、四咪唑(噻咪唑) (光谱、高效、低毒) 有机磷类:(有机磷酸脂类中一些低毒的化合物)敌百虫(我国应用最广泛) 阿维菌素类:是由阿维链霉菌产生的一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维菌素(阿维菌素类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广谱高效安全和用量小的理想抗体内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对绦虫、吸虫及原生动物无效)、莫西菌素(主要用于驱杀犬的某些体表寄生虫) 哌嗪类-:哌嗪、乙胺嗪 2.抗绦虫药【大部分为片状口服药】 依西太尔:伊喹酮(为吡喹酮同系物)、氯硝柳胺:灭绦灵(广谱高效驱绦虫药)、硫双二氯酚:别丁(对犬猫各种绦虫及吸虫均有驱除效果)、氢溴酸槟榔碱(对绦虫肌肉有麻痹作用)、丁氮脒(使绦虫在宿主消化道内被消化,常被制成盐酸丁萘脒和羟萘酸丁奈脒,是犬猫的驱绦虫药) 3.抗吸虫药

吡喹酮:是抗血吸虫的首选药,具有广谱驱血吸虫,驱吸虫和驱绦虫的作用使宿主体内血吸虫产生痉挛性麻痹而脱落,拜宠清因含有吡喹酮因此对吸虫是有效果的。 4.抗血吸虫药 硝硫氰酯:具有广谱的驱虫效果。 二、抗原虫药 1.抗球虫药 氨丙啉:安宝乐(结构与硫胺相似,是硫胺拮抗剂,对于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抗虫作用最强,对巨型艾美耳球虫没有作用) 地克珠利:杀球灵(是新型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球虫药可驱除犬猫体内球虫) 托曲珠利:甲苯三嗪酮(杀球虫方式独特,安全性高主要用于驱除犬的球虫) 磺胺喹噁啉:属磺胺类药物,专供抗球虫使用,主驱除犬体内球虫 2.抗锥虫药物(锥虫是由寄生在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锥虫引起的一类疾病) 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二脒那嗪(对锥虫、梨虫和无浆体的边虫均有作用,是治疗锥虫病和梨形虫病的高效药,但预防作用较差,对犬的各种巴贝斯虫病治疗作用较好,对猫巴贝斯虫无效,与同类药物相比,具有用途广,使用简便等优势,是目前治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掌握抗组胺药 组胺的来源 前体:组氨酸(鱼虾海鲜中组氨酸含量丰富) 以颗粒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胃壁细胞、神经末梢也可合成组胺; 组胺的代谢 最主要的代谢场所是皮肤,主要途径:组胺(组胺甲基转移酶)——甲基组胺(单胺氧化酶)——甲基咪唑已酸;第二条途径:组胺(二氨基氧化酶)——咪唑丙酸——核氧咪唑已酸(排出体外)组胺受体的分类和功能 1.H1受体 (1)(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收缩:支哮,腹痛; (2)皮肤血管扩张:红斑、风团、水肿; (3)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一种游离的神经末梢):瘙痒; (4)心房、房室节:收缩增强,传导减慢; 2.H2受体 (1)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休克(组胺大量入血); (2)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3)心室、窦房结: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

3.H3受体 (1)负反馈性调节中枢与外周神经元细胞组胺合成及释放; (2)减少肥大细胞组胺释放; (3)减少气道无髓C神经纤维速激肽的释放; (4)抑制气道胆碱能和非胆碱能神经纤维兴奋; 4.H4受体 不同于HI1、H2、H3受体,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系,功能不明。 5.未分类的组胺受体(H5) 存在于细胞内,未定类 关于组胺的中枢作用 脑内组胺受体主要包括H1、H2及反馈性抑制组胺合成和释放的自身受体H3。脑内组胺在许多中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神经内分泌调节、饮水摄食调节、体温调节、学习记忆、觉醒-睡眠、运动及攻击行为等。 1.组胺可以改善认知能力:H-R阻滞剂的中枢抑制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组胺增强了海马(与记忆有关)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认知功能的下降。我们的实验还发现,组胺、组氨酸及胆碱酯酶抑制剂tacrine可以改善基底核毁损引起的大鼠记忆障碍,所以组胺也可能通过增强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的活性,使海马内胆碱含量增加而改善认知能力。 2.脑内组胺具有抗癫痫作用:长期服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

过敏性结膜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天津药学TianjinPharmacy2009年第21卷第5期67 15曲海波,李占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内顽固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12(4):21716宋现涛,陈韵岱.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西罗莫司支架置人后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情况分析.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6,14(3):131 过敏性结膜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王巨存1,冯亦颖2 (1.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300211;2.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100) 摘要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类常见的眼表过敏性疾病,其主要由I型及IV型变态反应引起。药物是本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局部用药可为病变部位提供更高的药物浓度,起效更快、更好,且可避免全身用药引起的副作用。近来局部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药物种类明显增多,给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血管收缩剂(减少充血剂)及其复方制剂、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抗组胺药、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其中0.2%奥洛他定滴眼液是首个每日1次的双效抗组胺药。因此进一步开发长效、高效和耐受性良好的抗过敏滴眼剂对于提高患者用药的方便性和依从性意义重大。同时,对于局部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治疗严重的顽固性的春季角结膜炎和特应性角结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还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过敏性结膜炎,药物治疗,滴眼剂 中图分类号:R9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87(2009)05-0067-05 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conjunctivitis)是一类常见的眼表过敏性疾病,其主要是由I型及IV型变态反应引起。该病最主要的症状是眼痒,常伴有结膜充血、水肿和乳头、滤泡增生等体征。现对过敏性结膜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由于过敏性结膜炎的分类还不统一,因此在讨论过敏性结膜炎的药物治疗进展时,首先对过敏性结膜炎的分类做一简介。 1过敏性结膜炎的分类 Hannouche等…根据患者的l临床表现、病程及预后的差异,将过敏性结膜炎分为5种类型:①季节过敏性结膜炎(seasonalallergicconjunctivitis,SAC);②常年过敏性结膜炎(perennialallergicconjunctivitis,PAC); ③巨乳头性结膜炎(giantpapillaryconjunctivitis,GPC);④春季角结膜炎(vernalkeratoconjunctivitis,VKC),又名春季卡他性结膜炎;⑤特应性角结膜炎(atopickeratoconjunctivitis,AKC)。前3种类型一般预后良好,后2种类型常合并角膜的炎症而威胁视力。临床上,此5种类型的过敏性结膜炎常存在某种联系,某些患者可同时或先后患有几种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结膜炎。 Calonge【2]提出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类单纯由I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变应性结膜疾病,包括急性过敏性结膜炎(主要为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和慢性过敏性结膜炎(主要为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两大类型。而巨乳 ?收稿日期:2009-05-29头性结膜炎、春季角结膜炎及特应性角结膜炎的发生除了I型变态反应外,可能还有其他机制的参与(如巨乳头性结膜炎与机械性刺激有关,春季角结膜炎和特应性角结膜炎可有IV型变态反应参与)。因而,Cal.onge将这类结膜炎与过敏性结膜炎列为平行的关系,统称为过敏性结膜疾病。 虽然两种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本质均是以I型变态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结膜疾病。临床上还有一类过敏性结膜炎,即药物、化妆品等引起的接触性过敏性结膜炎(CBC)。在本文中,过敏性结膜炎采用了Han—nouche的分类方法。 2局部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常用药物 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常用药物以眼部用药为主,分类如下旧。J: 2.1眼用抗组胺药(topical/ophthalmicantihistamines)0.05%左卡巴斯汀(1evocabastine),0.05%依美斯汀(emedastine)。 2.2眼用血管收缩剂(topicalvasoconstrictors)(减少充血剂)及其复方制剂0.25%羟甲唑啉(oxymetazo.1ine)、0.025%盐酸奈甲唑啉/0.3%马来酸非尼拉敏(naphazolineHCl/pheniraminemaleate)、0.05%盐酸奈甲唑啉/0.5%安他唑啉(naphazolineHCl/antazoline)。2.3眼用肥大细胞稳定剂(topicalmastcellstabiliz—ers)4%色甘酸钠(sodiumcromoglicate)、2%奈多罗米(nedocromil)、0.1%洛度沙胺(10doxamide)、0.1%吡 万方数据

那可丁市场简要分析

那可丁产品市场简要分析 一、产品基本信息 药物名称:那可丁 药物类别:呼吸系统用药所属类别:镇咳药 拼音名:Nakeding 英文名称:Noscapine 药物别名:乐咳平;那可汀;诺司咳平;诺斯卡宾;那可可;盐酸诺斯卡品;盐酸乐咳平;盐酸诺司咳平;盐酸那可汀 英文别名:Narcotine; Noscapinum; 规格1:那可丁糖浆每100ml中含那可丁0.27~0.33g 规格2:那可丁片10mgNoscaprina; Opianine; Narcotine Hydrochloride 适应症:用于干咳。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10~20mg,一日3次。不良反应:有时可见轻微的恶心、头痛、嗜睡。 相互作用:1.不宜与其他中枢兴奋药同用。2.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注意事项:1.用药7天,症状未缓解,应立即就医。2.本药无祛痰作用,痰多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3.不推荐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该品。4.大剂量可能兴奋呼吸,引起支气管痉挛。5.对该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6.该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7.请将该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8.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该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药理作用:该品系外周性镇咳药,抑制肺牵张反射引起的咳嗽,镇咳作用一般维持4小时。无耐受性和依赖性。 二、审批及厂家情况

2、药品上市厂家情况 那可丁单方制剂上市厂家国内2家,分别是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和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那可丁剂型剂分别是片剂和糖浆剂。进口上市仅日本一家。 三、价格基药医保情况 那可丁单方制剂,非基药、非医保。 那可丁单方制剂属于非基药、非医保品种,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的那可丁片(规格:10mg*30片)最高零售价116.0元,没查到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那可丁糖浆的零售价格,估计在市场上销售量较少。 四、含那可丁的复方制剂情况 阿斯美(复方甲氧那明胶囊)ASMETON 【商品名称】阿斯美 【拼音名】Fufang Jiayangnaming Jiaonang 【英文名】Compound Methoxyphenam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每粒胶囊含氨茶碱25mg,盐酸甲氧那明12.5mg,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药名。 抗组织胺药物根据竞争受体的不同,抗组胺药可分为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H1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H2受体主要分布在消化道,皮肤微小血管有H1、H2两种受体存在。本类药物适用于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脂溢性皮炎。 1.H1受体拮抗剂 (1)作用机理:乙基胺结构-CH2-CH2-N 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因此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此外尚有一定的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 根据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作用的不同,可将H1受体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第一代药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 (1)(副作用)乏力、嗜睡、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导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散大. . (2)(适应症)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3) (禁忌症) 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器操作者(精细工作者)等,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也慎用。 第二代(新一代)H1抗组胺药物特点:,药物不通过血脑屛障、服用简便,每日一次、作用持久 常用药物:扑尔敏、特非那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第一代(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赛平、赛庚啶、异丙嗪、酮替芬) 第二代(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特非那定、氯雷那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伐斯汀) 2.H2受体拮抗剂(1)作用机理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的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2)(适应症) 与H1受体拮抗剂合并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等 (3)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引起阳痿和精子减少(西米替丁)、血压轻度升高、GPT上升、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以恢复。孕妇、哺乳妇女慎用。 (4)常用药物: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 2.带状疱疹临床表现1.典型的临床表现(1)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症状,皮肤可有灼热、刺痛也可无前驱症状。(2) )皮损特征:潮红斑、丘疹很快出现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成簇而不融合,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各簇性水泡间皮肤正常。呈带状排列,水疱干涸、结痂、脱落、暗红斑或色素沉着。(3)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分布好发部位依次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较为剧烈。病程2-3周,老年认为3-4周 2.特殊表现(1).眼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明显,可累计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2)耳带状疱疹: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引起,影响面神经的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皮疹特点: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ey-Hunt 综合征(3)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4)其他播散性带状疱疹、出血性、坏阻性,泛发型、顿挫型、不全型带状疱疹 3.体股癣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夏秋季节多发。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为易感人群。体股癣临床表现相似。皮损基本特点:(1)原发损害为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约针头到绿豆大小,色鲜红或暗红。(2)呈环状倾向。(3)活跃的边缘。 2.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亦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病损与体癣相同。 3.自觉瘙痒。 体癣Tinea corporis 临床特点 –皮损部位:好发于面、颈、腰腹、四肢

一个新药推广方案

一个新药推广方案 本文由isazue贡献 市场推广方案 *****市场推广方案 总论部分 1,市场调研部分⑴抗过敏药市场总份额分析(包括地区分布,用药分布,厂家分布,剂型分布) ⑵抗过敏药市场推广模式分析(包括新型抗组胺药医学推广模式) ⑶价格分析,医保分析,招标分析⑷电话问询分析(调查一些小公司的具体运作方式) ⑸第三方分析(调查公司,医院专家意见分析,同时组建部分专家库) 目的:结果趋势并为 SWOT 分析提供素材要素 2,SWOT 分析 4P 分析目的预测该产品的市场潜力,从而决定策划方案. 3,市场推广方案部分 Where Are We? 我们在哪里?- 分析(主要告知我们是什么,我们的优势及潜在的机会是什么) Where do we want to go? 我们要去哪里?- 目标(总体目标,部门目标,销售目标,利润指标) How can we get there? 我们如何能到达那里- 策略(近期上市前要做的工作,中期占领市场策略,远期生命线的延长策略.) 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https://www.360docs.net/doc/1e9404421.html, 市场推广方案 正文部分 疾病概述过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当人体接触某些特殊的过敏原所发生的异常反应,发作较急促,多在 1~10min 后出现,但也有在几日后出现的.敏疾病的发病率大约占人口的 20%,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但过敏疾病可能有遗传因素.常见的过敏疾病多为 4 种,分别是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鼻炎.指鼻腔黏膜对某些特定过敏原,如温度湿度改变,物理化学物质的刺激, 食物或药物等敏感而产生不正常的生理反应. 临床上一般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型.常年性过敏性鼻炎,随时可以发生,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吸入尘螨,真菌,动物皮毛;进食导致过敏食物,如鱼虾,鸡蛋,牛奶等;服用导致过敏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奎宁,抗生素等;接触致敏物质,如油漆,器皿等;温度变化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发生于某季节, 季节间发病率有明显差异.过敏性鼻炎的病征多为鼻痒,鼻塞,打喷嚏和流清涕.因为与感冒病征极为相似,故多被患者误认为感冒,从而延误治疗.过敏性鼻炎长期未能根治,有可能造成鼻窦炎,过敏性哮喘或支气管哮喘等更严重的疾病. 抗过敏药的分类: 现在主要分为 4 类: (1)抗组织胺药,为常用的抗过敏药.近年,新型抗组胺药的改良品种不断上市,甚至被称为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左***,***等,如其中****的特点:有起效快,效力强, 无心脏毒性,药物相互作用少以及无食物禁忌等优点. (但国外文献不支持) (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也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如***,黄芩苷 (3)钙剂. (4)免疫抑制剂. 抗过敏药市场容量分析据统计我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 37.3%.其中,

最新抗组胺类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物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二、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三、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四、西替利嗪(Cetirizine) 五、氮卓斯丁(Azelastine)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 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常用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 180,Allegra,【异名】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 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 h,蛋白结合率60%~70%(主要是α1酸性糖蛋白)。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广泛结合, 结合率高达95%。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 P-450酶系统的CYP酶代谢。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用法和剂量】有片剂、胶囊、混悬液三种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120mg,一日一次,或60mg每日2次;用于皮肤过敏疾病180mg一日一次;为预防夜间或清晨哮喘发作,睡前可顿服120-180mg/次。混悬液为5ml,含非索非那丁30mg。含本品60 mg和盐酸伪麻黄碱120 mg的Allegra D已在美国上市,主要用于12岁以上伴有鼻塞等鼻部症状的感冒患者。 【副作用】动物放射标记试验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没有嗜睡和困倦等副作用。常规临床推荐剂量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头晕,偶有头痛和恶心等,停药后可很快消失。由于非索非那丁对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对H2受体影响很小,因此无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通常的影响胃酸分泌作用,也无抗胆碱作用和α1-受体阻滞作用。 【安全性】动物试验没有发现非索非那丁有心脏毒性,分别给狗和兔子高于成人常规口服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 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 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 3、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 ㈡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 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 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 (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 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 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㈠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在其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㈡非变态反应 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 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 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应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三、抗组胺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㈠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1、一种药和它的衍生药(或光学异构体) —氯雷他定+氯他定 —阿伐斯汀(欣民立)+曲普立定(克敏)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 2、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赛庚啶 —氯雷他定+特非那丁(或息斯敏)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波丽玛朗+非那根

呼吸系统类药物市场分析报告

呼吸系统类药物市场分析报告组员:邹玲玲、何艳、黎丹 一、呼吸系统疾病及用药概述 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城市占第三位,农村为首位。常见典型症状:咳、痰、喘。咳、痰、喘、炎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共同症状,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有平喘药、镇咳药、祛痰药、呼吸兴奋药和抗感染药平喘、镇咳、祛痰药属于对症治疗药,只能消除或缓解呼吸道症状,必要时要合用对因治疗药。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牵涉面广 , 用药种类或数量亦较多 , 如抗感染药、镇咳药、平喘药、呼吸兴奋药、抗肿瘤药、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是喘息、咳嗽和咳痰 , 这些症状若不加以控制 , 长期不愈 , 会促使病情恶化。随着呼吸疾病病因学、自体活性物质对病因学的作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 平喘、镇咳、祛痰三类药物 , 特别是前者 , 也在不断地更新 ,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 除病因治疗外 , 必须重视对症治疗。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因比较复杂 , 没有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 ,则对症治疗显得特别重要 , 通过控制症状防止病情发展。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分为5个亚类:清热解毒用药、止咳祛痰平喘用药、感冒用药、咽喉用药、呼吸道疾病其它用药。从2010年9大城市呼吸系统类中成药医院用药各亚类所占比例来看,清热解毒用药占58.00%、止咳祛痰平喘用药占20.40%、感冒用药占11.62%、咽喉用药占9.09%、呼吸道疾病其它用药占 0.89%。 二、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医院市场分析

世界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市场2000年的增长率为10.6%,市场价值达20亿美元。预计到2007年,该类药物市场的容量将达450亿美元。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占世界药品总销售额的6%。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药物,市场份额在18%左右。目前,平喘药统治着该类药物市场,其中,抗炎药占30%的市场份额,支气管扩张药占33%。 在国内呼吸系统疾病医院市场,应用最多的是抗炎、镇咳、平喘、祛痰类药。在2004年全国入网样本医院中,呼吸系统疾病用药销售金额在大类排序中位列第十,购药金额为4.7亿元,占到当年样本医院用药总额的2.1%。在2002年第一季度~2005年第三季度3年多的时间里,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的购药数量基本平稳,每年的需求总量没有太大变化,而购药金额的逐渐增加,平均药价呈升高趋势。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分类,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医院市场各亚类的金额份额分别为:镇咳药和感冒药类占40%,平喘药占35%,抗组胺药占19%,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其销售金额在秋冬季节的增势较为突出。其余3类药品的市场份额均在2%左右有许多新剂型的鼻用药制剂的医院市场份额仅为2.01%,主要原因是此品经过OTC渠道销售的数量较大。在2005年前三季度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医院市场单品销售金额排序中,氨溴索的销售金额排序第一,占26.96%的份额,市场优势较为明显。其他几种药物的份额均在10%以下。市场增长最快的是强力安喘通,增长率为37.85%。排序前10位的药品中有6种平喘药,占21.12%的市场份额。2004年,共有546家企业生产的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在入网医院使用,其中,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企业占据总市场49.28%的份额,可见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品牌较为集中。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 寄生虫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经国际兽医局调查发现蠕虫病为世界围流行最广的动物疾病,蠕虫的感染常因对生长速度及饲料报酬的影响而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蠕虫感染还具有重要的医学及公共卫生上的意义。 目前对蠕虫感染的控制在很大程度还是依赖抗蠕虫药物。所幸的是,在过去40年里,高效、安全、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大大降低了蠕虫的感染。当今驱治肠蠕虫中的扁虫类(吸虫和绦虫)药物首推吡喹酮(PZQ),而线虫类则以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Alb)和甲苯达唑(Meb)]为特效。如果要同时驱治线虫和扁虫,则需把上述两类药物联合应用,方可达到综合驱治的目的。大多数抗蠕虫药物对几乎所有的肠道或肠道外寄生性蠕虫的成熟或未成熟发育阶段的虫体都有非常好的杀灭作用。 1.常用的抗蠕虫药 1.1苯并咪唑类药物 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benzimidazol carbamate)药物是一组广谱抗蠕虫药物,包括噻苯哒唑、甲苯哒唑、阿苯哒唑、尼妥必敏等。这类药物是许多寄生蠕虫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蠕虫微管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而发挥作用。 目前国外对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报道较多。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一是药物通过不可逆性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使

虫体源性糖原耗竭。药物通过引起虫体肠细胞胞浆微管变性,并与微管蛋白结合,造成细胞运输堵塞,致使高尔基器的分泌颗粒积累,胞浆渐趋溶解,导致虫体死亡。 Jasmer研究了苯并咪唑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认为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一是:药物通过使虫体微管解聚来抑制吸收通道分泌颗粒的转运[1]。Russell发现[3H]标记的苯并咪唑氨基甲酸脂类药物对哺乳动物大脑组织微管蛋白具有较低的毒性,而对寄生蠕虫具有很强的毒性,能够形成不可逆转的复合物[2]。Morgen研究了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和几种微管抑制剂在体抗梨形鞭毛虫虫卵的作用,两种药物作用相似,均能导致滋养体分离、形态和基本结构破坏,说明苯并咪唑类具有一种可能的抗微管作用模式。甲苯达唑、阿苯达唑、芬苯达唑被证实最为有效,对微管结构具有不可逆的改变,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砜以及其它的抗蠕虫药物,只显示对微管蛋白的短暂抑制[3]。 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二是药物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止三磷酸腺苷产生,导致虫体死亡。Wani研究了缩小膜壳绦虫的与苹果酸代有关的酶类,包括延胡索酸还原酶、NADH氧化酶、苹果酸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和NADPH:NAD+转氢酶的活性和甲苯达唑、芬苯达唑等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对这些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药物可显著抑制这些酶的活性,但苹果酸酶除外。由其结果推测甲苯达唑、芬苯达唑等可能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复合体活性,引起复合体中有关酶活性降低[4]。Marriner报道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寄生蠕虫糖原的摄取或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活性,也可能同时具有两种作用,他认为药物对寄生蠕虫糖原摄取的抑制可能是药物破坏虫体肠道细胞微管结构的结果。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组胺H1 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由于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增加趋势,人们对进一步开发研究组 胺H1 受体拮抗剂寄予希望,据统计,目前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约有8个,现简述如下: 1 . fexofenadine hydrochloride 系美国Hoechst Marion Roussel 公司研制成功的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已于1996 年在美国首次上市,获准用于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本品是特非那定的活性代谢产物,其抗组胺活性约为特非那定的30%,但不会干 扰肌细胞K+通道,对心血管系统无不良影响,没有致心律不齐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该产品在人体内可进一步代谢为特非那定的酮酸代谢物,性别、年龄对药代动力学参数影响不大,人体对其耐受性良好,口服吸收后大部分从粪中排泄,少量从尿中清除,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42 小时,最大血药浓度为167ng/ml 。临床结果表明,本品对豚草致敏病人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病人均有良好疗效,在14天的疗程中,仅有少数病人出现轻微不适感,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 2. 咪唑斯汀(mizolastine) 本品是法国Synthelabo 公司与日 本Mitsubishi Chemical 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1996年首次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荨麻疹;同时在包括英国在内的 1 5个欧盟国家提出注册申请,其中瑞士已批准注

册。在欧洲作为治疗哮喘的辅助用药正在进行H期临床试 验。研究表明,本品对外周H1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亲和力,对 5-羟色胺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受体、M胆碱受体无作用,在治疗剂 量下没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活性高于氯雷他定和特非那定,且能抑制过敏反应时组胺的释放。较高剂量时能抑制由血小板激活因子和白三烯D4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哮喘。口服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小时,清除半减期约8 小时。报道的临床不良反应有倦睡、疲劳和头痛。 3. olopatdine hydrochloride 本品是日本Kyowa Hakko Kogyo 有限公司和美国Alcon 公司共同开发的抗过敏药。 1 997年以0.1 %外用溶液制剂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临时预防过敏性结膜炎引起的眼部瘙痒,同时在日本作为抗过敏药和抗哮喘药正在进行皿期临床试验。此药是具酮替芬(ketotifen) 样三环骨架结构的化合物,有抗多种变态反应的作用,活性比酮替芬强,对组胺H1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能抑制细胞释放组胺、类胰蛋白酶、前列腺素D2、速激肽、白三烯 B4、促凝血素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生成;无中枢镇静作用,也没有类似特非那定的潜在致心律不齐作用。 4. rupatadine fumarate 本品是西班牙J Uriach &Cia SA 公 司开发的具有拮抗组胺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双重作用的抗过敏药。适用于治疗常年过敏性鼻炎和枯草热,正处于H期临床试验中。其口服治疗剂

抗过敏药市场研究报告

米内网行业信息服务TIME:2013全年抗过敏药物市场研究报告 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 2014年 https://www.360docs.net/doc/1e9404421.html,

目录 前言 (1) 1、疾病概述及产品定义 (1) 2、流行病学分析 (1) 第一部分抗过敏药物制剂概述 (2) 第一节:抗过敏药物制剂发展历程 (2) 第二节:抗过敏制剂分类 (2) 第二部分抗过敏药物制剂市场吸引力 (4) 第一节:抗过敏药物制剂市场整体规模及增长情况 (4) 第二节:抗过敏药物制剂用药途径分布情况 (5) 第三节:抗过敏药物制剂剂型分布情况 (6) 第四节:抗过敏药物制剂医院市场集中程度变化 (7) 第五节:抗过敏药物制剂主要生产厂家医院市场份额分析 (8) 第三部分:抗过敏药物制剂主要品牌市场竞争力分析 (9) 第一节:抗过敏药物制剂主要品牌市场规模分析 (9) 第二节:抗过敏药物制剂主要品牌市场成长性 (10) 第三节:抗过敏药物制剂市场重点品牌市场潜力分析 (11) 第四部分重点品种分析 (12) 第一节:氯雷他定 (12) 第二节:枸地氯雷他定 (13) 第三节:西替利嗪 (14) 第四节:依巴斯汀 (15) 第五节:左西替利嗪 (16) 第五部分中国抗过敏药物制剂商品名、价格及进入医保目录情况 (17) 第一节:进入医保目录情况 (17) 第二节:部分省份抗过敏药物中标价格情况 (19) 第六部分抗过敏药物制剂研发状况 (29) 第七部分附录说明 (31)

图表目录 图表 1:2009-2013年抗过敏药物市场规模及趋势 (4) 图表 2:2009-2013年抗过敏药物制剂用药途径分布情况 (5) 图表 3:2009-2013年抗过敏药物制剂剂型分布情况 (6) 图表 4:2009-2013年抗过敏药物制剂医院市场集中度 (7) 图表 5:抗过敏药物制剂市场重点品牌市场潜力分析 (11) 表格目录 表格 1:2009-2013年抗过敏药物制剂主要生产厂家市场份额 (8) 表格 2:2009年-2013年全国抗过敏药物制剂市场主要品牌份额 (9) 表格 3:2009-2013年全国抗过敏药物制剂市场主要品牌增长率 (10) 表格 4:氯雷他定市场竞争格局 (12) 表格 5:枸地氯雷他定市场竞争格局 (13) 表格 6:西替利嗪市场竞争格局 (14) 表格 7:依巴斯汀市场竞争格局 (15) 表格 8:左西替利嗪市场竞争格局 (16) 表格 9:2009年医保目录中抗过敏药物的品种 (17) 表格 10:部分省份抗过敏药物中标价格情况 (19)

抗组胺药物H1心得

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 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 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意见建议: 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 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 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别 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 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 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 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精品文档 1.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药名。 抗组织胺药物根据竞争受体的不同,抗组胺药可分为 H1 受体和 H2 受体拮抗剂。 H1 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 H2 受体主要分布在消化道,皮肤微小血管有H1、H2 两种受体存在。本类药物适用 于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脂溢性皮炎。 1. H 1 受体拮抗剂 ( 1)作用机理:乙基胺结构 -CH2-CH2-N 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因此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 H1 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此外尚有一定的抗胆碱及抗 5- 羟色胺作用根据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作用的不同,可将 H1 受体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药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 (1)(副作用)乏力、嗜睡、头晕 . 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导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散大 . . (2)(适应症)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3)(禁忌症)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器操作者(精细工作者)等,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也慎用。 第二代(新一代)H1抗组胺药物特点:,药物不通过血脑屛障、服用简便,每日一次、作用持久常用药物:扑尔敏、特非那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第一代(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赛平、赛庚啶、异丙嗪、酮替芬)第二代(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特非那定、氯雷那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伐斯汀) 2. H 2受体拮抗剂(1)作用机理与HL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的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2)(适应症)与H受体拮抗剂合并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等 (3)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引起阳痿和精子减少(西米替丁)、血压轻度升高、 GPT 上升、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以恢复。孕妇、哺乳妇女慎用。 ( 4)常用药物: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 2. 带状疱疹临床表现 1. 典型的临床表现(1)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症状,皮肤可有灼热、刺痛也可无前驱症状。(2))皮损特征:潮红斑、丘疹很快出现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成簇而不融合,丘疹 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各簇性水泡间皮肤正常。呈带状排列,水疱干涸、结痂、脱落、暗红斑或色素沉着。(3)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分布好发部位依次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较为剧烈。病程 2-3 周,老年认为 3-4 周 2. 特殊表现(1) .眼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明显,可累计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引起,影响面神经的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皮疹特点: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 Ramsey-Hunt 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 4)其他播散性带状疱疹、出血性、坏阻性,泛发型、顿挫型、不全型带状疱疹 3. 体股癣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1.夏秋季节多发。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为易感人群。体股癣临床表现相似。皮损基本特点:(1)原发损害为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约针头到绿豆大小,色鲜红或暗红。(2)呈环状倾向。(3)活跃的边缘。 2. 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亦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病损与体癣相同。 3. 自觉瘙痒。 体癣 Tinea corporis 临床特点 - 皮损部位:好发于面、颈、腰腹、四肢 精品文档

抗组胺药

理论课教案

教学内容 第十章抗组胺药 导入新课: 1.组胺酸脱羧反应: 2.组胺的生理作用: 第一节H 1–受体拮抗剂 一、H 1–受体拮抗剂的发展 二、H 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1.结构通式: CH2 n ) ( X R1 R2 N CH3 CH3 式中:R 1、R 2一般为芳环、杂环或联成三环; ~3 2 n= ; CH , N , CHO X= 2.N与芳环之间距离为0.5~0.6nm好; 3.两个芳环不同平面时,具有最大的抗组胺活性,否则活性降低。 三、H 1–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 H COOH N N CH2CH H22 H CH2CH N N COOH 组胺 H 1受体 血管平滑肌扩张 H 2受体 内脏平滑肌收缩 胃酸分泌增多

X = CHO 氨基醚类: 盐酸苯海拉明 X = N 二胺类: 二胺类曲吡那敏 哌嗪类美克洛嗪、西替利嗪 三环类盐酸异丙嗪 X = CH 丙胺类: 马来酸氯苯那敏 其它类阿司咪唑、特非那啶 四、H 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用途 1.抗过敏作用:用于皮肤粘膜的过敏性疾病、药疹、接触性皮炎等。 2.中枢抑制作用:用于烦躁、失眠等。 3.抗晕止吐作用:用于乘车、船的晕动病等。 五、主要药物介绍 盐酸苯海拉明 (一)结构 CHOCH2CH2N CH3 CH3 .HCl (二)性质及应用 1.醚键: 易水解生成二苯甲醇和二甲氨基乙醇应用:鉴别,遇酸遇热生成二苯甲醇白色沉淀。 应用:忌与酸性药物配伍。

2H 3O + H 2O ++ .HSO 4- + H + H + OH HO CH CH 2CH 2N CH 3CH 3 H 2SO 4 + CH O CH 2CH 2N CH 3 CH 3(白色) 2.叔胺: ①显碱性,其盐与氢氧化钠试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 应用:其盐遇碱生成游离体沉淀,忌与碱性药物配伍。 ②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作用生成沉淀 应用:鉴别。 3.氯离子:与硝酸银试液作用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 马来酸氯苯那敏 (一)结构 COOH COOH HC HC . CH 3 CH 3Cl CH 2CH 2N CH N (二)性质及应用 1.马来酸的性质 ①使高锰酸钾试液褪色。 应用:鉴别,加稀硫酸后,滴加高锰酸钾试液,红色消失,系马来酸中不饱和键发生氧化反应所致。 ②使溴水褪色。 应用:鉴别,滴加溴水,黄色消失,系马来酸中不饱和键发生加成反应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