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

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
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

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

——“世界读书日”系列主题活动

前言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和威廉﹒莎士比亚都是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简称为“世界读书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在每年的4月23日,各国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

为了进一步激发我校师生的读书热情,享受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同时也为了纪念莎士比亚这位最伟大的英语作家,我馆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将开展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活动。

本次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我们将详细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主要作品、作品特色,并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重点推介莎士比亚的几部代表作品。针对我馆外文阅览室收藏的纸本外文资源,推荐关于莎士比亚的馆藏书籍,方便读者借阅。希望通过这次对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的导读可以使各位读者加深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人物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

1616年4月23日),文艺复兴时期英

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是英国文学史

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他在欧洲文

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

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不但创作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悲剧,他的很多出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主要作品有《李尔王》(King Lear)、《哈姆雷特》(Hamlet,Prince of Denmark)、《奥赛罗》(Othello,the Moore of Venice)、《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此外他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歌。这些诗歌不只是单纯的叙述,而能触及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佳作。一般相信,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是在1585年到1610年这段时间内,但是确切的日期我们已经无法知晓。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主要作品

一、早期作品(1590-1600)

我们可以将莎翁文学创作的这一时期称为历史剧或者喜剧时期(他在这个阶段一共创作了十余部喜剧和九部历史剧作品,并且也是莎翁作品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发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数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作品有热情积极的《仲夏夜之梦》、惩恶扬善的《威尼斯商人》、英国社会群众真实写照的《温莎的风浪娘儿们》、赞美纯洁爱情的《无事生非》等。这些作品主要围绕爱情、家庭与友情等话题,具有鲜明的抒情色彩,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生活的向往。他在1592年创作的历史剧《查理三世》深刻批判了封建阶级的残暴君主,赞美了新君主的开明,体现出当时人文主义中反封建的开明政治理念。

二、中期作品(1601-1607)

这一时期被称为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时期(他在这一阶段完成了八部悲剧作品),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由于当时英国封建社会的贵族阶层与人民矛盾激化,莎士比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压抑残酷的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反差。因此,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增强了抨击的力量。早期的喜剧风格也不复存在,被阴郁与悲愤的情感所代替,这些悲剧情感主要用来批判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是莎翁塑造的典型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形象,一直处于现实与憧憬的矛盾之中。

三、晚期作品(1608-1612)

这一时期被我们称为传奇剧时期(他在这一阶段创作了十一部戏剧)。英国此时的社会矛盾急剧紧张,经过几十年的创作依然难以解放人民的思想,莎翁寄予人文主义思想的渴望破灭了,他知道这些只是乌托邦一般的泡沫,因此,把自己的美好憧憬全融入到文字之中,文学创作风格也体现为浪漫与虚幻。比如《辛白林》与《冬天的故事》就分别写的是家庭失散后的重逢与主人公遭到陷害后久经波折得以昭雪;《暴风雨》讲的是米兰公爵运用魔法将篡权的弟弟等人乘坐的轮船召唤到岛屿,随后原谅了弟弟,而他的弟弟也让出了王位,将所有邪恶去除,用大团圆来结尾。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莎翁的作品将人文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在创作中重点突出。

作品特色

一、语言通常是华丽的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的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

二、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

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

三、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

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

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裘力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五场第二幕中,莎士比亚用它来表现哈姆雷特思维的混乱:

英文剧本原文:

Sir, in my heart there was a kind of fighting,

That would not let me sleep; methought I lay

Worse than the mutines in the bilboes, rashly,

(And praised be rashness for it, let us know,

Our indiscretion sometimes serves us well…

中文翻译:

先生,那夜,我因胸中纳闷,无法入睡,

折磨得比那铐了脚镣的反叛水手还更难过;

那时,我就冲动的——

好在有那一时之念,

因为有时我们在无意中所做的事能够圆满……

四、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他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

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例如,在《麦克白》中,语言从一个不相关的隐喻或直喻转换到另一个,如第一场第七幕中:

英文剧本原文:

Was the hope drunk,

Wherein you dress’d yourself?

中文翻译:

难道你把自己沉浸在里面的那种希望,

只是醉后的妄想吗?

英文剧本原文:

Pity, like a naked new-born babe,

Striding the blast, or Heaven’s cherubin, hors’d

Upon the slightless couriers of the air...

中文翻译:

“怜悯”像一个赤身裸体在狂风中漂游的婴儿,

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

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五、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象那个时代所有的剧

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代表作品

一、戏剧

(一)四大喜剧

1《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595))

《仲夏夜之梦》描绘了以雅典大公

忒修斯和希波吕忒婚礼为中心的一系

列故事。包括四名雅典恋人和六个业余

演员的冒险经历,而森林里的仙子们则

在背后操作它们的命运。本戏剧是莎士

比亚最流行的剧本之一,在全世界都有

上演。

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剧中有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

这部戏剧没有什么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内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

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2《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1596))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

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

剧。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3《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1599))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

的著名喜剧。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

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

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

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

境界。

已故的罗兰爵士有三个儿子,大儿

子阿立夫没有按照父亲的遗嘱好好的照顾小儿子欧兰得,于是欧兰得准备拿着属于自己的遗产离开哥哥,阿立夫为了不让欧兰得得到遗产,安排他和大公爵的武士卡而斯比武。大公爵被自己的弟弟取代了爵位,他的女儿罗斯兰却因为和新公爵弗得利克的女儿西利亚要好而留了下来。罗斯兰和西利亚去观看了比武,胜利的欧兰得爱上了罗斯兰,罗斯兰也对他抱有好感。弗得利克放逐了罗斯兰,西利亚决定和她一起走,她们带著小丑试金石去亚敦森林投奔被放逐的大公爵。

在森林里,罗斯兰和欧兰得相遇并且相爱了。阿立夫被弗得利克拿去了所有的田产,也来到了森林,大公爵收留了他,他和自己的弟弟冰释前嫌并且和西利亚相爱。最后阿立夫拿回了自己的田产,欧兰得继承了大公爵的爵位和财产,故事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4《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1600))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

之一,全剧五幕十八场。主要情节是:

伊利里亚公爵奥西诺向奥丽维亚小姐

求爱,屡遭拒绝。这时,一对孪生兄妹

航海到伊利里亚,在附近海上遇难。妹

妹薇奥拉改扮男装,投身奥西诺公爵家

中为侍童,并充当了代他向奥丽维亚小姐求爱的使者。奥丽维娅对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一见钟情,而薇奥拉却偷偷爱上了公爵。后来,奥丽维亚碰巧遇上薇奥拉的孪生兄长西巴斯辛,两人以误就误地结成夫妇。公爵也和薇奥拉终成眷属。全剧以兄

妹相聚,情人结合而告终。

(二)四大悲剧

1《哈姆雷特》(Hamlet, Prince of Denmark(1601))

《哈姆雷特》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

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

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

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

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2《奥赛罗》(Othello,the Moore of Venice(1605))

《奥赛罗》是多主题的作品,其中

包括: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

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关于《奥

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17世纪

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

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

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

“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3《李尔王》(King Lear(1605))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

一,首演于1606年,故事取自传说。

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

给3个女儿,幻想着以此避免往后的纷

争。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

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

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4《麦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1605))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

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

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

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

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

后代要做王。他颇为心动,而他的夫人

是一个心如蛇蝎的女人。她一心想坐上王后的宝座。本来还很善良的麦克白在她怂恿下,终于利令智昏。他在国王访问他家时下手弑君。这之后他登上了王位。为掩人耳目和防

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一步步的铲除异己,苏格兰国内陷入了屠杀。在血腥中,麦克白和夫人遭受着自己良心的谴责。他们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两位王子率军从国外打了回来。麦克白众叛亲离,在绝望中自杀。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二、十四行诗

(一)起源

十四行诗是源于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文艺复兴初期时盛行于整个欧洲,其结构十分严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段为八行,下段为六行,每行十一个音节,韵脚排列:abba, abba, cdc, ded。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构却更严谨,他将十四个诗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每行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cdcd,efef,gg。这样的格式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式”或“伊丽莎白式”。对诗人而言,诗的结构越严谨就越难抒情,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毫不拘谨,自由奔放,正如他的剧作天马行空,其诗歌的语言也富于想象,感情充沛。

(二)简介

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

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

立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

体时,极为得心应手,主要表现为语汇

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

音调铿锵悦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

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

语格言。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

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称。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

非戏剧类著作。学者无法确认154首十四行诗每一首的完成时间,但

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为一位私人读者创作了这

些十四行诗。更早的时候,两首未经许可的十四行诗出现在1599年

出版的《热情的朝圣者》。英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曾在1598年提

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少数分析家认为出版

的合集是根据莎士比亚有意设置的顺序。看起来他计划了两个相对的

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

是关于一位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

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尽

管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敞开

了他的心”。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

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献词究竟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还是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个谜,索普的名字缩写出现在题献页的末尾。尽管有大量学术研究,谁是“W.H.先生”先生也依旧不为人知,甚至连莎士比亚是否授权出版该书也不清楚。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三)精选例子

Sonnet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 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第一百一十六首(屠岸译)

让我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是阻挡不了的。爱算不得爱,

要是人心变了,它也变得,

或者人家改道了,它也快改:

不呵!爱是永不游移的灯塔光,

它正视风暴,绝不被风暴摇撼;

爱是一颗星,它引导迷航的桅樯,

其高度可测,其价值却无可计算。

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

到头来总不被时间的镰刀遗漏;

爱绝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

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

假如我这话真错了,真不可信赖,

算我没写过,算爱从来不存在!

赏析:这首诗里,莎士比亚的特点在于他认为指引生活前进的是爱(友谊)本身而不是所爱的人(朋友)。这个细微的区别表明莎士比亚强调的是爱的双方的协调与融合:“两颗真心的结合”。莎士比亚已多次指出,能征服时间的是两种力量,即人的后裔和人的创作(诗)。这两种力量都是具体的。这首诗里,莎士比亚又加上一种力量:爱,或者说,对爱的信仰。这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能征服时间。这样,莎士比亚对爱的歌颂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_李文明

V ol. 7 No.1 Feb. 2013 第7卷 第1期2013年2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8 [收稿日期]2012-10-21 [作者简介]李文明(1968-),江西临川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生态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剧作家,也是世界闻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已成为英国旅游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已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之一。据估计,在英国每年有大约100万的入境旅游者和约200万的国内旅游者参与了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及相关的旅游活动,年均创造了约12亿英镑的旅游收入。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的成功开发主要利益于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汤显祖是一位在国内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戏剧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但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开发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尽管个中原因多种多样,但在旅游文化营销传播上的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也即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营销传播处于非常弱的态势,特别是在整合营销传播方面更是弱差交加。坦而言之,虽然汤显祖戏剧文化的影响力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比性,但同属戏剧文化的旅游开发,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做法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全面具体地探讨这一借鉴意义以促进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探讨 为便于论述,本研究需对如下概念进行界定:(一)戏剧文化旅游朱江勇(2010)首次提出了戏曲文化旅游的概念:“戏曲旅游是戏曲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1]”本研究认为,上述概念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本研究将戏剧文化旅游界定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即戏剧文化旅游是戏剧观赏为核心吸引物,以与戏剧创作的作者和表演的演员、戏剧创作人员的创作地、出生地、居住地等的参观以及相关的媒体、纪念物的购买等为一般吸引物的文化旅游形式。 (二)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简称IMC) 是全美广告业协会1980年提出的概念。IMC 理论的创始人舒尔兹教授(Schultz)等1991年指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管理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所接触产品或服务所有信息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顾客忠诚度[2]。”数年后他又给整合营销传播下一个新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3]。”本研究在参考上述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修正的定义,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是对营销传播活动中各组成要素的整合,包括传播主体的整合、传播客体的整合、传播对象的整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对国内的借鉴 ——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 李文明,徐沅林 (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旅游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界的一个近来备受关注的议题,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文 化旅游开发特别是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英国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其经验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相关部门可借鉴英国的经验,结合汤显祖戏剧文化开发的特点加大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的力度,并尝试与英国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跨国营销传播主体间的整合,以推动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并提高其绩效。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主体整合;媒体整合;戏剧文化旅游;莎士比亚;汤显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3)01-0028-05 DOI:10.14067/https://www.360docs.net/doc/1e9485334.html,ki.1673-9272.2013.01.026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汤

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莎士比亚戏剧美学中情与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主人公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封建贵族世仇及门第观念之间的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争。汤显祖戏剧美学中的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他敢于将,’J清”和“理”对立起来,敢于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不同于封建统治思想的“理”。在当时程朱理学甚嚣尘上的时代,汤显祖敢标新,能立异,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斗士。由于宗教信仰的终极目的有的在来世(彼岸),有的在现世(此岸),基督教的目标在来世,而儒家思想的信仰在现世,两者完全不同。儒家为入世说,基督教为出世说;儒家重视始而不注重终,基督教顾及彼岸而不顾及此岸。儒家文化是世俗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宗教文化。受此影响莎士比亚的“情”表现为一种出世文化,即灵的追求;而汤显祖的“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入世文化,即欲的追求,正所谓“幸福就在人间”。父权制的社会中的性别系统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在男性看来,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女性的性功能。女人的操行,因夫权家庭性质而归结为一个“贞洁”,成为女人安身立命的基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教案

永远的莎士比亚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事迹、历史地位、代表作品,激发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兴趣。 2.引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作品。 【学习重难点】 莎士比亚戏剧阅读指导。 【教学设想】 1.本导读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戏剧作品的兴趣,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构建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优雅的审美取向。 2.鉴赏莎翁作品的精彩片段,一起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了解烛照后世的人文主义思想;共同品味莎翁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步骤】 一、永远的莎士比亚 ——历史如是评价 ☆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英伦何幸邀天宠,九重降下一莎翁。”英皇乔治五世曾这样感叹。 ——世界如是铭记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原因之一是因为这天是莎士比亚出生与去世日。 二、丰盈的莎士比亚 任务:了解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主要作品。 学生阅读教材,圈出莎翁作品及分期。 概括:莎士比亚创作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代表作: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等9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等3部 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时期。 代表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7部 喜剧《一报还一报》 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代表作:传奇剧《暴风雨》等 历史剧《亨利八世》等 小结: 莎翁将人生的欢乐与痛苦,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艺术世界。他从历史剧出发,经由喜剧的明朗乐观、悲剧的痛苦与磨难,最后达到传奇剧的和谐终点。在他三个时期的发展轨迹中,充盈着生命的灵动与生活的多姿异彩。 三、高妙的莎士比亚 莎翁的作品,给我们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鲜活的人物,有绚丽的语言、有深邃的思想。这个世界精彩纷呈,叫人流连忘返。 (一)栩栩如生的人物 之一:哈姆雷特之踌躇延宕、奥赛罗之轻信猜忌、麦克白之野心膨胀、李尔王之刚愎自用。 之二: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是爱的精灵,是西方的梁祝。为了爱,双双殉情,留给我们无尽的哀婉、思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完整版)汤显祖与《牡丹亭》巩固练习

汤显祖与《牡丹亭》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集思广益鞭长莫及夙兴夜寐敛声屏气 B.变本加厉秣马厉兵良莠不齐再接再厉 C.各行其是枉费心机焕然一新闲情逸致 D.刻不容缓欢心鼓舞迫不及待良晨美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曲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是历来的名曲,简直可与唐诗宋词的名作相媲美。 ②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③四十年后再到母校,他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④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疑问,可刘老师却说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的问题。 A.传诵品位淡泊质疑 B.传诵品位淡薄置疑 C.传颂品味淡薄置疑 D.传颂品味淡泊质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幅剪纸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可是个细致的手工活儿,手稍一哆嗦,就可能。虽说难,但学生们乐此不疲,最后终于开心地向我秀出剪得千奇百怪的蝴蝶。 ②十年,有人漂洋过海,定居国外,他却选择抛下一切,执意回国;十年,有人安于现状,乐享生活,他却心无旁骛,埋头研发;十年,有人,退居一隅,而他却执意进取,愈战愈勇。 ③报复性涨价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投机性的本质特点,这几乎已经伴随着调控全过程,并一次次使得调控成果,毁于一旦。 A.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B.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C.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半途而废D.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半途而废 4. 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正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他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戏剧有喜剧、悲剧、悲喜剧(正剧)等不同种类,被马克思赞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也有著名的《牡丹亭》问世,其思想性、艺术性亦达到极高的境界。 D.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属章回小说。《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水平。 5.完成下列填空。 (1)汤显祖,()代()作家。字义仍,号(),又号若士,别署(),江西临川人。 (2)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叫《》,和《邯郸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一战:社会背景: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第二战:相同之处: 1.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两部戏剧作品期间,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后两部戏剧作品是在他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以后创作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两位大师的作品先是讴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对传统的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转而表现不受节制的欲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他们个人的悲剧一丧子之痛无疑也是他们由乐观转向悲观的重要原因。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2.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 “生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汤显祖的《牡丹亭》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公开课教案_8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特点;赏析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台词品读莎剧语言特色、莎剧深邃思想、莎剧艺术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莎士比亚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台词品读莎剧语言特色、深邃思想 3. 分析戏剧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1. 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特点; 2. 通过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 通过时代背景探究戏剧的主题。 教学准备 1.莎士比亚的图文和影像资料 2.PPT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一柄气贯长虹的利刃划破了中世纪的阴霾,听,那是封存在公元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里的岁月回声。屠戮、野心、谎言、嫉妒,潘多拉魔盒现已开启。他的作品是永远高悬于世纪

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嘲笑着谎言与瞒骗,鞭挞着邪恶与背叛......烈火足以使丑陋与罪恶战栗,燃烧!燃烧!连同一个黑暗的世纪焚尽,而光明必将在新世纪的晨曦中破茧重生!长风万里吹不断那惊世的爱与恨,红尘沧海仍眷念那泪眼中的一抹娇红! 37部伟大的作品,一座文艺复兴时代无法逾越的高峰!那波诡云谲的世事变幻,那苦难深重的布衣百姓,还有那永远让人琢磨不透的复杂人性,都镌刻在波澜壮阔的莎氏剧目中! 也许时间的障壁重重,阻隔了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记忆,那就请记住一个仅次于上帝的名字——莎士比亚。他的脚下暴风咆哮;他的头顶光明显耀! 二.走进莎士比亚: 1. 代表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两部长诗、一部十四行诗集、37部剧作。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⑴早期(1590——1600):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十四行诗集》;九部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代表作)、《亨利五世》、《约翰王》;喜剧代表作是《威尼斯商人》,吝啬鬼夏洛克; 悲剧代表作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 (2)中期(1601——1607):,七部悲剧、四部喜剧: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代表作)、《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雅典的泰门》也很著名。 ⑶后期(1608——1612),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代表作)。 2. 文人眼中的莎翁: “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戏剧元勋。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本·琼生) “他有非凡的心灵,是才气横溢的全能大师。只有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一个伟大的婴孩。”(泰纳) 雨果认为《圣经》、荷马、莎士比亚“三位一体”。“莎士比亚就是无限。”(歌德) “莎士比亚是一个仅次于上帝,创造最多的人。”(大仲马)“莎士比亚是戏剧方面的荷马。”(别林斯基) 三.课后作业

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篇一: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面对古老的选择题》的线索(用原文回答)《面对古老的选择题》的线索(用原文回答)笑看浮华b梸 2014-10-11 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无限神圣的亮光.篇二: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李弘冰月满冰轮,人约黄昏。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姗姗而来。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不少年轻人陷于甜蜜的烦恼,面对亲情与爱情选择题:当汤圆遇上玫瑰,陪佳人还是陪家人?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撞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细看古老的元宵节,两千年来正是在各种文化浸润下才渐渐圆润而璀璨。元宵节从秦汉的祭太一神发端,佛教称其为参佛吉日,道教以燃灯来愉悦天官,民间信奉元宵节时能散百病,清代加入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元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是古已有之。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姑娘,借上元观灯之机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玫瑰与元宵,原本就佳偶天成。有网友戏言,今年的2月14日,是十九年一遇的绝佳上门节,何妨带着恋人见父母,捧着玫瑰吃元宵?值得关注的,还不是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交融,而有节日中文化味道的探寻。不独元宵节,像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再如七夕,有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也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而今成了商人的促销良机。中秋节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设计,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暗度陈仓的送礼佳期,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过节,咱要吃美食,也要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长江长城汤圆与玫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民歌与交响乐,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类似的碰撞与选择层出不穷。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安然倚靠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稳住改革开放30年的浩荡底气,敞开纵横九万里的广阔胸怀,更借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我们,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我们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沐浴着欧风美雨,包括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上元、端午、中秋,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4日,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元宵节遇上情人节,不少年轻人陷入了亲情与爱情的艰难选择,似乎陪佳人就无法陪家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对立,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b. 元宵节是在融合古代祭祀、佛教、道教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包含百戏元素,也有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的浪漫,这和西方的情人节有相通之处。c. 端午节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这种将传统节日恶俗化的倾向值得反思。d. 我们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汲取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同时也可以喜度洋节,敢于沐浴欧风美雨,感知和融入时代潮流。11、文中说要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12、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节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开放型”结构的莎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一般有三大特征:多场次、可延续性、告诉观众,隐瞒剧中人。封锁型结构有利于体现逼真的舞台性,开放型的结构有利于体现假定型舞台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开头就介绍了剧情和主人公,这是它们相同之处。接下来要说莎剧与中国戏曲的差异,必须从同中的异处,异中的同处切入。第一、思想深度有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一对情人双双死去,两家和解;《牡丹亭》的结局是悲喜剧,杜丽娘死而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与杜丽娘双宿双栖。有人就说,《牡丹亭》的结局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结局使人更痛恨现实社会,因此莎士比亚高于汤显祖。在此我想提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两国国情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比如杜丽娘要求个性解放是很强烈的,生生死死的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斗争是很激烈的,希望杜丽娘和柳梦梅成其好事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又有什么不好呢?人们有这种美好的希望有何不可呢,何必非要苛求。当然莎士比亚的写作时期又有不同,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要取代封建主义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很普遍了。从时代来看,汤显祖作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希望,是一个审美乌托邦。第二,作品主人公的身份不同。莎剧作品中上层、中层、下层都有,而且下层居多,主人公身份有变化;中国戏曲中的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主。第三、艺术形式有区别。莎士比亚以无韵诗的对白和独白为主,有韵诗只占次要地位,它是诗剧但是是无韵诗,以对白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话剧。元曲以唱腔曲艺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歌剧。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2 主讲:刘咏梅 教学目的: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教学重点: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深入理解这段唱腔的内在含义。 2、《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建议: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同一时代的两个中西方戏剧代表人物作一横向比较,简要分析二者在创作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教学时数:一大节。 一、正反两方的矛盾冲突: 提问: 1、正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丫环春香在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性格如何? 2、反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各自代表哪些阶级?各有些什么言论? 二、《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提问: 1、《牡丹亭》是悲剧吗?杜丽娘的悲剧意蕴何在? 2、《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

明确: 1、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情感价值。 2、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 3、以柳反理,反对封建道德,鼓舞青春理想。 小结: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 一体的复合戏。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则有泪;叹者真叹,叹则有气。”――――王思任 《牡丹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 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 三、《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比较: 1、作者生平汤显祖――――莎士比亚 (1550—1616)(1564—1616) 2、时代背景中国明朝———英国文艺复兴 3、人物性格杜丽娘――――哈姆莱特 不同点:杜敢说敢做,敢爱敢恨 (重于行动)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哈苦闷矛盾,犹豫不决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摘要人类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莫过于恋爱和死亡了,正是如此“爱”和“死”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的爱情观逃脱不了对传统封建制度的的批判与谴责。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观点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本文就从奠定他们在戏曲坛上的两部代表作《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入手,来简要的谈谈他们的爱情观。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 十六世纪中叶在中国和英国两名对世界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剧作家诞生了,他们分别是生活于明代末叶的汤显祖和生活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在他们生活的时间里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异同,这些不同导致他们的思想不同,以及他们对爱情的看法也不同,下面我想来简要分析下导致他们爱情观不同的因素及怎样不同。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十六世纪,英国实现了两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世纪前半叶亨利八世巩固王权并在宗教上同罗马教皇决裂,跟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僧侣运动,把大面积的教会土地据为己有,增加了王室收入;部分赏赐贵族,使他们更加倾向中央。第二次,是世纪后半叶伊丽莎白女王领导英国臣民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了海外扩张,国内文教艺术发达,从而出现了大治的局面,到世纪之末才见颓势。两次大变之间,英国社会又呈现一种什么面貌?对于十四、五世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往日,英国人民是犹有余悸的,因此上下都渴望一个安定的局面。宗教哲学家理查德·胡克写一本书,叫做《论教会政策的法则》,论述政治教会与国家的大法,认为都必须遵从自然地法则,从个人来说就是必须服从“一个头或统治者”,这样才能使“秩序、温和、理智”得以控制住“感情”。因此宗教在西方国家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在这时的英国家庭里,子要服从父亲,妇要服从夫,家长统治了这个家庭。社会也和各个小家庭一样,有一个权力中心和一个从上至下的尊卑制度,构成一种至为重要的秩序。在莎士比亚的戏曲作品中对这种社会样态的描写数不胜数,如《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莎士比亚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英国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描绘了人的感情和心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身世界。马克思称之为“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 与此同时,在大洋的彼岸的中国正是朱姓的明朝的嘉靖年。穆宗于隆庆六年(1572)五月去世,其子朱翊钧(明神宗)继位,改年号为万历。明神宗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此时,张居正是明皇朝最有权势的首辅的权力是朝中最主要的势力,而汤显祖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在官道上一直受排挤,理想无疑实现,对于自己的理想只能借助自己的作品来表现出来。在嘉靖到万历(1573~1620)年间,在文坛上有大量的士大夫文人参与戏曲创作,汤显祖从中脱颖而出。他们通过戏曲作品表达出自己对这个社会制度的不满,尤其对封建家长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阻碍。在汤显祖的对封建制度不满的作品中以《牡丹亭》对社会的影响最大。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的作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生活在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高祖和祖父都是藏书家。幼年时曾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双重影响,很小的时候就颇有点名气,14岁时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21岁时又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但在进士考试中屡考屡败,受挫十载。据《明史》本传记载,万历五年汤显祖第三次参加会试时,因不接受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这使他对朝政的昏暗有了切身的体会。直到张居正去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进士。万历十九年,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员的贪贿的行为,抨击宰辅,把万历朝的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人教版练习题六十六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人教版练习题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挫折(cuò)锋芒毕露(lù)万恶不赦(shè) B、畸形(jī)拂晓(fó)骇人听闻(hài)引吭高歌(háng) C、湖泊(bó)瓦砾(lì)屏气凝神(bǐng)苦心孤诣(yì) D、污秽(huì)冗杂(rǒng)浑身解数(xiè)咬文嚼字(ju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凡职业没有不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②因为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③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④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⑤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A、③①⑤④② B、③④⑤①② C、①④⑤③② D、③②①⑤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名著《百万英镑》《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牛虻》的作者分别是美国的马克·吐 温,英国的雨果、莎士比亚和伏尼契。 B、明代主要有两种戏剧样式:一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 戏剧。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C、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是一篇台阁名胜记;明代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人事杂记。 D、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孙犁,是“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老舍 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高晓声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人生难免会寂寞.但寂寞的滋味却不尽相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寂寞是的,苏轼“人有悲欢离合”的寂寞是的,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的,李白“我歌月徘徊”的寂寞的……;唯有直面寂寞.才能品出别样人生。 A、孤傲洒脱浪漫豁达 B、洒脱浪漫豁达孤傲 C、浪漫豁达孤傲洒脱 D、洒脱豁达孤傲浪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爱情比较 (2)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前言 (2) 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3) (一)汤氏与莎氏其人 (3) (二)关于爱情主题的选择 (4) 二、爱情观的共性 (4) (一)反封建传统的爱情观 (5) (二)提倡纯真、忠诚的爱情观 (6) (三)突破禁欲主义的爱情观 (6) 三、爱情观的特性 (8) (一)莎士比亚的乐观性 (8) (二)汤显祖的妥协性 (9) 四、爱情观何以异 (9) (一)表现手法不同 (10) (二)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 (10) (三)宗教文化的影响 (10) (四)创作理念的不同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爱情比较 ——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摘要: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十六至十七世纪时,东西方剧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两位伟大的戏剧艺术家固然是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进程中创作和思考,同时也承担着不同时代任务,而两位戏剧家对时代认知、人生价值实现和意义追寻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因此,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看法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戏剧入手,试图找出两位戏剧家的爱情观的不同,从而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异同 Comparing The Love Topic Between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Taking Peony Pavilion and Romeo And Juliet As Examples Abstract: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are the two bright pearl both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n the sixteen to seventeenth century. Of course, the two great theater artists are not only different in cultures, social backgrounds, historical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reflection, but also bearing the different task in different time and nation. Furthermore, the two dramas are different in the tim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able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meaning in our life. Therefore, they ar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ir views of love are in an amazing same page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ramatists' view of love, and then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view from Tang Xianzu's Peony Pavilion an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 Key words:Tang Xianzu; Shakespeare; View of Lo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中外名作戏剧欣赏-选修03 汤显祖与牡丹亭 知识讲解

汤显祖与《牡丹亭》 学习目标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2.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戏剧常识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人物:旦,贴。 每出戏有下场诗。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字词汇总 字音 炷zhù恁nèn髻jì晌shǎng钿diàn揣chuǎi 迤yǐ茜qiàn/xī簪zān颤chàn颓tuí垣yuán 乐lè轩xuān忒tuī/tè韶sháo荼tú眄miǎn缱qiǎn 注释 (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乱煞:撩乱。年光:春光。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怎么。似:胜似,过。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 (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5)“停半晌”五句意谓:暂停片刻对镜梳妆时,不料镜子偷看了自己半面,羞得我把头发也弄偏了。 (6)艳晶晶:光灿灿。爱好:爱美。“翠生生”三句意谓:你看我穿戴、打扮这么漂亮夺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 IANG NORM AL UNIVERSITY 第24卷(增) (2009)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黄 杨*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为世界著名的戏剧家之一,虽说东西方相隔万水千山,两位巨人在年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他们的身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差异也很显著。他们在剧作中反映出了其所处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本文从文化背景、戏剧艺术、舞台表现及其代表作方面进行了比较浅析,以了解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及戏剧差异,对跨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戏剧;异同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9)S2-0244-03 在十七世纪初,于西半球的不列颠帝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及戏剧家,其作品享誉世界,经久不衰。他的出现是整个西方戏剧上了一个台阶,亦出现了一个难以跨域的高峰。在其名著 哈姆雷特中出现的那一句!to be o r no t to be?通过设立一个人生僵局,或者十字路口来引导人们对人生,对爱情,对一切的一切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思索。而他在抒情诗方面的登峰造极之作###十四行诗,在一些学者看来,其伟大成就在西方文学界至今仍无法超越。他就是威廉?莎士比亚(Wi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而此时,就在东半球的中国明朝,昆曲艺术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和戏剧史上不朽的人物。他流传下的主要作品### 紫钗记、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这四部戏剧著作,都因内容于梦有关,又被统称为!临川四梦?。其代表作 牡丹亭情节曲折,构思奇特富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其问世之时,受到欢迎之热烈,甚至!家喻户诵,几令 西厢减价。?,!京华满城说 惊梦 ?的痴狂程度。他就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戏剧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清远道人)。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堪称奇迹的人物,他们的戏剧作品就如同!一座蕴藏着开采不尽的黄金和钻石的宝藏?,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巧合,有着太多的可比性,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他们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也在这里表述一下我的粗浅的观点。 一、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汤显祖则生活在我国明朝中后期,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和统治者的提倡,出现了戏剧的繁荣局面。 莎士比亚时代是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先后统治的时代,这是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盛时期。英国自十五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刺激了工厂手工业的畸形繁荣,它利用所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区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掠夺,成为海上霸主,国力强盛,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信贷中心,市民生活富裕。而汤显祖所处的时代,百姓的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滋润的。虽然大环境不怎么样### 明史称,明亡亡于神宗。朱氏王朝从此一直走下坡路,到崇祯吊死煤山而灭亡,但普通百姓只管小日子,不管大环境,有一口饭吃,有一张床睡,不兵荒马乱,不妻离子散,就谢天谢地了。因此,此时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自然也就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下。在这种生活富足,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主动地寻找一定的事情来满足精神需求,文化生活就成为其必需品。 百姓喜欢戏剧,几乎平均每周有十分之一的居民去看戏。统治者处于政治统治和宫廷享受之需要,也大力扶植戏剧,戏班子为使戏剧顺利演出,也不得不投身于权贵之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603###1616的十三年间,英国宫中演戏达三百多场。到莎士比亚时代,戏剧演出改变了在城乡利用临时舞台演出的形式,开始在固定剧场演出。据统计,从1558#1616年间,公开营业的和为贵族特设的戏院达十八所,戏班子有三十五个,剧本在五百以上,剧作家不少于一百八十人,戏剧盛况和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极其相似。在明代,封建剥削阶级的疯狂掠夺与兼并,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与此相一致的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方面的封建统治,像浓密的阴云窒息着神州大地。而在朱明王朝业已腐溃的土壤中,却已朦胧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萌发 ? 244 ? 收稿日期:2009 12 15 作者简介:黄杨(1989-),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06级16班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