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致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地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学了这篇小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认真学好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

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字帖tiè 强qiǎng迫踱duó步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最后一课》一线串珠式优质教案设计及评析.doc

《最后一课》一线串珠式教案设计及评析 设计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l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课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 人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个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一动不动地瞪着眼睛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知识全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高潮。3.讨论,点拨: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

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评析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有超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住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爱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是又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讨论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过程看,内容丰富,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设计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l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课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精讲素材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 惩罚(chéng)祈祷(qí dǎo)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皱边(zhòu)督学(dū)郝叟(hǎo sǒu)膝头(xī)懊悔(ào)萨(sà)钥匙(yào) 挟(xié)惨白(cǎn) (2)多音字辨析 (3)解词 哽:声气阻塞。 赚:获得利润。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重点句子分析】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上课后,听了老师“最后一课”的宣布,他“心里万分难过”,受到了震动,又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说不出分词用法,他内心难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师一动不动的姿态,他充满了对老师的同情;最后一课结束时,他更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总之,在这“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觉醒、成长起来了。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从最后一课看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最后一课看环境描写的作用 【写作背景】第一次单元考过后给学生分析试卷时很多学生都苦恼地向我诉说老师我每一次考试都是现代文阅读扣分最多了你说怎么办啊我问他她是文章看不懂吗他她回答说有时是看不懂可有时看得懂也扣了好多分现代文阅读怎么就这么难得分啊诚然如果说积累与运用是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是考查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要掌握好字词拼音对病句、修辞、语言表达类题目多加练习要得分其实并不难而文言文阅读则要求理解、掌握和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只要能掌握常用的一些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及常用虚词的用法和作用多背多做多积累也是容易得分的唯独现代文阅读真真叫学生害怕中偏下的学生常常看不懂中偏上的学生看得懂但常失分而现代文阅读又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占有极大的比值不容忽视。为此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在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中就一起探究讨论了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赏析方法如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的理解等等并安排3月22日由柯老师执教《最后一课》以文本为载体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环境描写进而学会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应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 【课堂过程】在研讨文章这个环节上柯老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小弗朗士是个变化发展中的人物请同学们抓住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完成以下任务1、对法语的认识变化----2、对老师的认识变化--------3、对普鲁士兵的认识变化----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填表的理由。 在经过18分钟的探究合作交流后学生完成了表格的填写1、对法语的认识变化害怕、讨厌-------热爱。 理由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6?7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2、对老师的认识变化怕----理解同情----充满敬意。 理由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6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

最后一课课文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课文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课文读书笔记1 今日,我们学完了法国作家都德所著的一篇名作:《最终一课》,我的感触颇深。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描述了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终一节 法语课。经过一个童稚无知,但又能管住自我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述,生动形象得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我祖国的热爱。 由景及人,我们不正如此吗?此刻我们正在应对“萨德危机”,一旦韩国把萨德安装好,那么日本,菲律宾就会紧随其后。那时的中国将会像一个一丝不挂的人一样,将自我所有的保密暴露在别人眼前,让美国人民看得一清二楚。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人民的自尊又去哪里了?可笑的是韩国乐天的负责人却对中国 人民抵制乐天不以为然,并说:“没有事的,只要我一打折,中国人立刻又回去蜂拥而至买我们的商品。”这是带着一种轻蔑和讽刺嘲笑的语气。他们韩国人越打心眼里瞧不起中国,中国就越要挺直腰板。可是仍然有些人却不顾自我的尊严。

一天早晨,乐天玛特里人山人海,那些人大多是中国人,他们跑去乐天玛特里,就只是为那几件打折的商品。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抵制乐天,他们却这样回答:“中国的人口这么多,就算我们不抵制,还有其他人呢。”听到这句话,我为他们而感到羞耻,我只想问一句:难道为了自我眼前的利益,就能将祖国的利益置之度外了吗?难道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吗?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多学习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那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敌人少一些怜悯,就是对自我多一份热爱。好好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应从小事做起。 最后一课课文读书笔记2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终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明白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经过上最终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终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我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我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教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7《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 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熟悉了文章的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堂实录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2. 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 从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小弗郎士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要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怕老师、幼稚、贪玩、不爱学习) 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朦胧的爱国心) 铁匠对我的喊话我认为是在拿我开玩笑。(强烈的自尊心)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4. 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5.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二、寻找关键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试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再读课文,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交流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 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作用: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细读文章,找出细节描写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人物的性格,寻找能细节描写的句子,组内交流质疑,班内展示解惑。 “细节描写”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在文艺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文艺用形象反映生活。而形象总是非常具体的。因此,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明确: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本节课共设计了五步骤十环节。 第一步骤两个环节,一是互助检查,二是师友探讨,通过这一步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掌握字词、有关文学常识。 第二步骤是研读共品,分师友研读和师生共品两个环节。主要是品析人物形象和语言。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步骤是互助释疑,分师友解惑和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个别指导,查缺补漏。 第四步骤是拓展学习,将课内教学拓展到到课外。第一环节交流品读,朗读积累爱国古诗词,学习体会现代诗《我爱这土地》,第二环节是表情达意,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第五步骤是总结提高,分师友总结收获和教师总结提高两个环节,对整堂课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总结拔高。最后在《国家》的歌曲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结束整堂课。 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文学作品的知识积累较少,本片课文以一个小学生弗朗士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又是爱国主义题材,学生较易接受。本班学生爱动脑,爱思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完全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友互助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作者概况等文学常识和

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了语言并借此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和知识拓展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整堂课课堂容量大,课堂生成问题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师友互助极大的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课堂效果好。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抓住小弗郎士心情的变化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来理解他爱国主义的萌芽,还应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测练习 1、课外爱国古诗词朗诵展示,积累爱国诗词名句,激发爱国之情: 2、《我爱这土地》现代诗赏析,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感: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6-最后一课

6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2、“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像。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

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3、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 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在本文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路上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教室的异常安静,上课使人难受的气氛。这些环境描写有两点作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小弗郎士的人物性格:贪玩、害怕、难过、懊悔、专心直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幼小的心灵里萌芽。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可爱、真实。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对小弗朗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 4、白描手法: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划出来的,虽然没有全面铺开描写,但却栩栩如生,十分感人。作者紧紧抓住他们在上最后一课这一场面中的强烈反应,突出他们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5、取材集中: 这篇小说取材集中,文笔简炼,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可以说全文没有一句题外话。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每一个细节,都环绕着《最后一课》这个轴心,都起着烘托环境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主备人审核授课年级班级课时2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最后一课全部笔记

《最后一课》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体裁:小说 2、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二、课文分析: 1.线索: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2、主旨: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三部分:①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开端) ②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转变。(发展) ③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高潮和结局) 四、分析小弗郎士形象 1、没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天真、幼稚、不懂事。 2.怎么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使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设置悬念。 3.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属于小说的环境描写。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4.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 ①气氛:喧闹——安静、严肃 ②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But today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③教师:盛装;态度(严厉——温和)。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8.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 10.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

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都德,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课文背景:1870年法国发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只准这两个地方的学校教德语,不准再学法语。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与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 现人物性格。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此文的背景和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世博会成功举办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引入爱国 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 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学习新课 (一)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 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 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 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 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 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字音 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 2、小说常识介绍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最后一课》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理解此文写作技巧。 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是啊!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训练案 新人教版

7、《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ang)捂(wǔ) D.紫藤(t?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4、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练习 (一)课内练习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5、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 6、在________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7、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