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国进出口状况

第五章 我国进出口状况
第五章 我国进出口状况

第五章、我国商品进出口状况

一、当前进出口形势

(一)2009年我国外贸运行特点

(二)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背后的真实含义

二、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现状

(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国际压力

(三)人民币升值对国内进出口的影响

三、高额贸易顺差

(一)贸易顺差现状

(二)贸易顺差的影响

(三)贸易顺差成因分析

(四)贸易顺差未来趋势

四、贸易摩擦

(一)对外贸易摩擦现状

(二)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五、贸易壁垒

(一)新贸易壁垒

(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壁垒

(三)各国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

一、当前进出口形势

2009年l—11月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需求减少、贸易保护主义趋向增强等诸多不利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降。据最新海关统计数据,2009年l —11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9 640.03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 709.8l 亿美元,同比下降18.8%;进口8 930.22亿美元,同比下降15.8%。虽然出口仍处于下降通道,但降速已明显趋于减缓,进口已明显回升,进出口复苏迹象明显。但是,当前各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2010年对外贸易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2009年我国外贸运行特点

1、进出口同比持续下降,降幅逐渐收窄,贸易顺差下降较大

l—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8.8%,进口同比下降15.8%。分季度看,出口前三季度降幅分别为19.8%、23.5%及20.5%;进口前三季度降幅分别为30.9%、20.3%及11.8%(见图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去年同期进出口水平较低,2009年11月当月我国进口增速已由负转正,同比增长26.7%;出口降速也明显减缓,同比下降1.2%,复苏迹象比较明显。但由于出口下降的幅度大于进口,l —11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较2008年大幅减少,同比下降30.47%。

2、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进出口均大幅下降,进口降幅收窄先于出口

从表l中可看出,1一11月份一般贸易出口4 723.06亿美元,同比下降22.5%;进口4 743.44亿美元,同比下降11.5%。其中,2009年11月份.一般贸易进口额同比已出现大幅正增长,同比增长32.8%;出口额同比降幅收窄为6.1%。l一11月份,加工贸易出口5236.42亿美元,同比下降16%:进口2 866.06亿美元,同比下降19%。2009年11月份当月,进口增加4%,出口增加23%,进出口都有上升趋势,顺差有所扩大。

3、各类型企业出口增速均大幅下降,民营企业降幅最小

根据表2,从出口看,l—10月份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降幅分别为29.7%、20.0%和15.3%。从进口看,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口降幅分别为26.4%、19.4%和1.0%。各类型企业中,国有企业进出口降幅最大,民营企业进出口降幅最小。

4、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降幅较小,机电产品进出口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大宗商品进口有所上涨。2009年l一11月,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降幅小于同期总出口水平,其中服装类出口964.9亿美元,同比下降11.6%;纺织品出口537.6亿美元,同比下降11.2%;鞋类出口252.0亿美元,同比下降6.1%。1—11月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 350.8亿美元,同比下降16.7%;机电产品进口4372.9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大宗商品进口较去年同期有所上涨,其中部分资源类产品上升明显,如铁矿砂、未锻造的铝及铝材、钢坯及粗锻件等。

5、我国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仍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出口明显企稳回升,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复苏仍显艰难,我国贸易发展格局东强西弱。东部沿海六省市(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出口占全国出口八成以上。根据截至2009年8月份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东部沿海地区整体出口情况好于全国平均,出口降幅明显减小甚至出现正增长。截至2009年8月份,全国出口额累积降幅为22%,而广东省出口额累积降幅为17.4%,浙江省出口额累积降幅为19.5%,山东省出口额累积降幅为19.3%,福建省出口额累积降幅为13.3%。相比之下,其它所有省市出口的平均降幅大于全国降幅近8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省份,前8个月出口同比降幅甚至超过40%,复苏迹象远没有沿海省市明显。

(二)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背后的真实含义

1、外商主导我国出口贸易的局面已经形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外商进入中国时,外商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0.04%,到了2005年这一比重上升为58.3%。外商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同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一致性。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外商的产品结构提升和优化强于我国,主要表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有很多外资进入中国,投资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促使1985年中国出口主导产品由资源型的石油向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的转变。1992年以后,在“以技术换市场”的政策下,西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猛增,并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机电项目,机电产品出口迅猛增长,促使其在1995年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近几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飞速增长,外商在其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可以看出外商在我国出口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2、对外贸易结构低级化、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不高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更多关注的是扩大货物出口,而忽视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 0%左右。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而我国服务贸易中比重较大的项目主要是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其他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货物结构也不合理,首先表现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在出口中占有较高比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如2005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2989.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 500.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7%和27.5%。但从机电产品内部结构来看,发达国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机械设备出1:3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而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30%左右均为日用小五金、金属制品和针头线脑似的小商品,另外70%虽然也属机械设备,但其附加值仍然偏低。

中国传统强项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较小。近年来,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5%。但是这25%在出口当中,80%以上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不是本土企业所完成的。以每年出口额最大的机电商品而言,其高科技产品不足1 5%,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往往达到40%~50%。出口产品中,高科技比重较小,这已成为中国走向外贸强国的一个最大瓶颈。

3、对外贸易方式初级化,低端加工贸易比重过大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带动的。1995年以来。加工贸易在外贸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0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为10245.1亿美元.其中出口5464.2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4893.6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7.76%,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0.01%。

加工贸易飞速发展并没能带动国内的其他产业同步发展。尽管中国的贸易收支目前保持着约900亿美元的顺差,但如果剔除加工贸易因素,中国的贸易状态实际上是逆差。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往往只承担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位置。

4、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商品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减1%。长期以来出口“有规模、没效益”,出口商品价格一路下滑,导致贸易摩擦增加。截至2005年底,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5年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为178件,针对中国的就达到55件,接近31%;这与中国出口仅占世界出口的7%是不成比例的。

5、对外贸易风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

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社会冲突、恐怖事件、贸易摩擦等频繁发生,使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风险逐年增大,海外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0 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5年1 2月8日发布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5)》显示,目前中国企业的贸易伙伴有70%处于国家风险水平较高或显著即5-8级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和我国的经济利益关系非常密切,这对我国经贸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隐患。

6、地区分布不合理

中国内地的出口业务大部分集中在沿海一带,全国四分之三的出口来自仅3%的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地区,其中香港和上海的周边地区更加是出口重地。正因为中国的出口依赖大量入口,沿海城市成为节省运输成本的要点,也因为运输配套设施不足,因此无法把业务转移内陆,造成大部分劳工从内陆涌至沿岸城市的现象。

7、技术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出口首要障碍

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技术性障碍。技术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内容复杂,透明度低,具有隐蔽性、针对性和表面合法性,已成为我国出口首要障碍。据联合国一份资料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波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口企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商品。据美国对外公开消息称,从2007年3月1日起,美国对所有中国平板数字彩电征收20美元~30美元/台专利费。如果美国真要付诸行动的话,中国彩电只有集体退出美国市场,或者只考虑做贴牌。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装备落后,跨越西方国家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非易事。

8、我国面临着货币大幅升值压力

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庞大外储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货币升值压力。与当年日本和韩国一样,迄今我国经济的成功主要依靠外贸,2006年,我国的外贸顺差将达到经济总量的7%。根据德意志银行经济师们的估算,若按购买力计算,当前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了50%。一旦大幅升值就会失控,会对我国出口带来难以估量的打击,继而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二、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现状

1、人民币对各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化

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提高,从2005年7月22日至2007年7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约6.59%。同期,美元却在持续贬值,如表1所示,2005年7月22日至2007年7月9日,美元除了对日元升值外,对其他主要货币都大幅贬值了,例如,美元对英镑贬值了13.65%,对欧元贬值了11.34%,对加拿大元贬值了13.97%,对饿罗斯卢布贬值10.31%,对泰铢贬值了23.60%。

由于美元的大幅贬值,人民币对各主要货币也随之贬值(见表2)。2005年7月22日至2007年7月9日,人民币除了对日元升值外,对欧元、韩元、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颠卢布、英镑、澳元、泰铢及加元都是贬值的。不过,人民币除了对泰铢的贬值幅度稍大外,对大部分货币的贬值幅度都比较小,只在5%左右浮动。(见图1)。

(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国际压力

从2003年2月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五次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第一次面对国际社会的升值压力源于2003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从那时起,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一直延续到今天。

2010年3月,来自美国众议院的130名议员联名致信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财政部长盖特纳,敦促政府针对中国的汇率问题采取制裁措施。议员们要求财政部在4月15日公布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汇率制度报告中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并要求商务部对被贴上此标签的国家逐个征收反补贴关税。

(三)人民币升值对国内进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现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恰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给我国经济带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消极的作用。从积极方面来看,首先,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其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强了国内居民的国际购买力。从消极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使得我国外贸出口严重受挫,降低国内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1、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一方面,汇率升值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以外币计价转化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变化也会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

总的来看,由于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在国内都出现了可替代的产品,而且工艺、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很多国外厂商开始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内,这也增加了国内产品与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但是由于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升值将会使这些行业进口成本下降,进而改善其盈利状况。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等。2003年中国进口石油9112万吨,2005年上半年又进口5634万吨,同比增加了40%。按目前的势头,2020年可能超过3亿吨。对于进口替代性行业,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对国内的同类产品带来冲击,尤其是那些在技术含量、品牌以及质量等方面与世界

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产品,必将影响其价格和市场份额,从而导致盈利状况恶化,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2、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使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逐步提高,销售量却逐步减少,对于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增加,而对于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减少。另一方面,出口所获外汇收入需要转换成人民币,人民币的升值会带来出口收入的汇兑损失。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多,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少。不同行业的出口额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盈利也必然会因此而出现下降,这种不利影响对服装业和电子通讯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显著。由于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因此,纺织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出口价格弹性较低。由于服装类产品还会受到品牌、设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方面我国并不占优势,所以该类商品的出口价格弹性高于纺织类产品。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有限,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出口商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或许国际上会产生一种对中国不利的心理效应,即国外消费者会不加具体分析地认为,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上涨了,中间商也会认为来自中国的产品利润下降,从而给我国的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这将会延迟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激化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据扬子晚报4月3日的报道:“若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出口举步维艰。

三、高额贸易顺差

(一)贸易顺差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外资和鼓励出口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外贸总额为207亿美元,2007年达到21738亿美元,1978年至2007年的29年间对外贸易增长105倍(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为我国带来大量外汇入,并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二)外贸顺差的影响

1、积极意义

2005年以来,我国顺差迅速攀升,该年达到1020亿美元,2007年已超过2600亿美元。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防止大规模资金流出对本币币值稳定的威胁;二是有利于保证外债还本付息和支付外资分红、股本收益;三是有利于增强出口部门吸收就业能力;四是有利于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总之,在一定发展时期中,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和出口优先政策,追求外贸顺差,这些都是工业化大国曾经经历的历史,否则就不会完成资本积累,不会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

2、负面影响

(1)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于欧美,导致贸易摩擦频发

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欧洲和美国两大贸易伙伴顺差的持续扩大,成为美欧等国对中国商品设限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我国纺织、服装、家电等反倾销调查此起彼伏,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针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发达国家采取了许多违反世贸组织和自由贸易精神的不合理限制措施,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这些不仅会加大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失去部分世界市场,给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给我国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日益紧张。

(2)拉高了我国外贸依存度,给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力逐年上升。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约为40%,经济大国,如美国稳定在25%左右,日本稳定在20%左右,而人口最多的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高达65%。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特征。外贸依存度过高,市场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过度依赖外部需求这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使国际市场、国际经济贸易波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的负传递影响日益增大,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隐忧。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国内消费应该占经济发展促进因素的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而我国才60%左右,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却明显偏低。因此,我们不能仅为“世界离不开中国”而喜悦,更应该为“中国更离不开世界”的隐忧而担心。

(3)增加了流动性过剩,埋下了金融隐患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直接加剧了境内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入既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隐患。由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实行管制,中国央行必须通过发行更多人民币来购买由贸易顺差带来的所有外汇,这样便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继而促使银行不得不想办法将这些资金利用起来。如此一来,在收窄境内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同时,亦导致银行在信贷市场上过度竞争,盲目降低贷款条件和利率,不仅加大了利率风险,还为未来不良资产的上升埋下了隐患,也使政府所倡导的控制信贷的措施难以执行。

(4)引发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引发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5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持续攀升导致央行通过外汇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使得流动性进一步泛滥,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又对国内的金融稳定造成威胁。同时,在国际外汇、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的情况下,也加大了储备资产的管理难度。贸易顺差还直接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而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让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三)外贸顺差的成因分析

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与我国的产品竞争力、国内需求、国际环境、产业状况、外贸结构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拓宽了出口市场

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固然有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依赖低廉的出口价格。这种低廉的出口价格是由于部分牺牲劳动者和社会利益,或让渡政府利益而造成的。首先,劳动力价格较低。近两年我国劳动力价格虽有一定提升,但仍然十分有限。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一方面降低了产品成本,推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其次,社会承担了环境成本。庞大的制造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却将本应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再次,产生诸多隐性出口优惠。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以各种政策优惠作为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先供给、出口补贴、出口奖励、认证补贴、展会摊位费补贴、出口产品研发贷款贴息、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企业的出口欲望。

2、国内需求长期相对不足增加了出口压力

与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较高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市场却一直平淡,缺乏充分活力和持续热点。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收入偏低,居高不下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广大农民及城市低收人人群的社会保障缺失等都制约着居民消费欲望,造成结构性的内

需不足,从而不仅抑制了进口增长,也迫使企业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海外市场,这是造成顺差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3、成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出口增长

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加速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入世不仅使我国的商业和法律规则与WTO规则更快接轨,而且使世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有了明确的预期,进一步提升了向我国投资和进行产业转移的信心。这种信心与我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相契合,大大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逐渐巩固了我国作为部分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这种“世界工厂”角色的确立和巩固,一方面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诉求。

4、特殊的外贸结构带来了高额顺差

我国外贸结构比较特殊,加工贸易几乎占了外贸总额的一半。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此外,美欧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国内产品对进口的替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和快速增长。

(四)外贸顺差未来走势

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来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并且这种发展趋势还将会持续下去,主要原因有:

1、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

我国从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当月人民币即升值2%,之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8%。预计今后,我国人民币还将会保持小幅升值态势。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2.从长期看,我国进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

从进出口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的主要是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而且价格将呈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同时下游出口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扩张会受到一定抑制。

3.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

今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一般都要经历出口增速迅速,到维持相对平稳,再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我国出口增速会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

四、贸易摩擦

(一)我国贸易摩擦情况现状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

由图2可以看出,2007年底金融危机发生后,世贸组织成员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调查案件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预计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调查数量将会超越2006年,达到近10年的最高值。截至2008年。中国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中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1、贸易摩擦方式

据2009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反倾销调查占据了对中国贸易调查的60%以上,说明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调查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产品涉嫌倾销。预计2010年,中国企业将要面对贸易保护措施仍是反倾销调查。

2、贸易摩擦商品品种

从2009年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商品品种、遭受损失的金额来看,钢铁、轮胎产品无疑受到最多关注。由于金融危机以来汽车业遭遇重创,所以钢铁、轮胎等上游行业自然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点行业。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不振。若2010年这一境况不能发生明显改变,由此所导致的贸易摩擦涉及的行业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直接影响到的是我国汽车行业及其相关部件等进出口,进一步可能影响到其它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机械类产品。此外,各国若为保证就业率,有很大可能对诸如鞋类、玩具、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展开更多的贸易救济调查等。

3、贸易摩擦来源国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9月份,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数量虽同比下降6%。但涉案总额同比大幅上涨639%,达58.4亿美元。美国因失业率持续高企、国内消费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在2010年仍会为我国贸易冲突的最主要对象之一。欧盟和日本作为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对中国的贸易调查也将有可能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2009年对中国发起的贸易调查数量也相当可观。由于发展中国家急于摆脱危机,预计2010年我国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摩擦将有可能明显增加。

(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世界经济不景气将导致国际贸易保护的加剧和贸易争端的增多,贸易保护主义伴随着经济危机而来。我国出口商品将遭遇更多贸易摩擦,且贸易摩擦将呈现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等特点,这一新的挑战应引起各方的重视。中国出口产品在遭遇越来越多以安全和环保为名的技术壁垒的同时,反补贴、反倾销等新型贸易摩擦在过去一年里呈现出更加频密的态势。反补贴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中国遭遇反补贴调查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据世贸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反倾销案件针对中国。

1、贸易摩擦将呈现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一些国家将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为借口,以偏概全、夸大事实,对我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成为影响我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2、我国遭遇反补贴等新的贸易摩擦形式将继续增加。反补贴调查的对象包括政府和企业,而且主要矛头指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被指控的项目一旦被认定为补贴,就会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的运用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被裁定为补贴的项目,往往会成为后续对我国反补贴调查的证据,从而诱发更多反补贴调查。从行业来看.钢铁、纺织、机械造船等是反补贴的热点。

3、我国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化工产品将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4、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加剧。一些东欧、拉美国家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因此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我国产品的冲击。

五、贸易壁垒

(一)名目繁多的新贸易壁垒

所谓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主要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而传统贸易壁垒指的是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高关税、配额、许可证、反倾销和反补贴等。区别传统贸易壁垒与新贸易壁垒的根本特征是:前者主要是从商品数量和价格上实行限制,更多地体现在商品和商业利益上,所采取的措施也大多是边境措施;而后者则往往着眼于商品数量和价格等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更多地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采取的措施不仅是边境措施,还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

随着新贸易壁垒的出现和发展。贸易壁垒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贸易壁垒逐渐走向分化,其中的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壁垒逐渐弱化,而反倾销等传统贸易壁垒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并有升级强化的趋势。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并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

(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壁垒

1、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简称技术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阻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技术性措施,具体表现为苛刻的技术标准、严格的认证制度、繁琐的检验检疫程序等。目前技术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增长的最大障碍。

(1)技术标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标准是指由公认的(规定产品或有关生产工艺和方法的)规则指南或机构所核准,供共同和反复使用的、不强制要求与其一致的一种文件。出口产品只有符合进口国规定的技术标准,才准予进口,从而达到其限制或阻止商品进口的目的。为了阻碍外国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市场,许多国家制定了繁多的,严格的标准、法规,甚至用法律明确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进口国标准。目前,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lO多万个,其中德国的工业标准约1.5万个;根据日本1994年3月调查的结果,日本约有81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美国是目前公认的法制、法规比较健全的国家,其技术标准和法规相当的多且十分繁杂。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产品难于达到发达工业国家的标准。发达国家的这些标准往往就成为事实上的技术壁垒。

(2)由技术标准引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据商务部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2004年中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TBT的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影响行业、涉及企业和影响出口额度均高于前几年。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最明显,占总损失的95%。其中,欧盟所占份额最大,为40%;美国和日本分

别占27%和25%。对我国实施TBT频率较高的国家如下图l:

TBT限制造成我国出口损失的额度,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损失依然严重,高技术和机电产品受损成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各产业遭受,I'BT 的损失却高于以往任何一年,食品土畜产业、轻工产业、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五矿化工产业和医疗保健产业六个产业中,出口企业数量遭受TBT限制的比例分别高达89。7%,67。4%,64.7%,67.2%,60.1%和70.6%。主要集中在6大产业中。其受TBT造成损失所占的比例见下图2:

当前中国外贸出口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进口国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为手段,用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2005年8月13日起欧盟25国开始正式实施《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这将令我国机电业出口的门槛和成本均大大提高,国内的中小企业可能会因此而退出欧洲市场。WEEE规定,从2005年8月13日起,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气电子设备的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必须在法律意义上承担支付自己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的责任。如冰箱最高回收费用为20欧元/件、洗衣机和空调的回收费用为10欧元/件、微波炉的回收费用为5欧元/件、其他小家电的回收费用为l欧元/件。这将导致家电出口价格整体上涨10%左右,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

2、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或环境为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主要通过设置非常苛刻的强制性环境保护和卫生检疫标准来歧视外国商品并限制其进口。表现为环境技术标准、绿色包

装制度、卫生检疫制度、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法规和标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形式。据统计,2003年我国因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受阻的产品总值达500多亿美元。

实际上,2005年配额取消后,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欧美替代配额的最重要的壁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出口货物大多属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而这一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与环境的波及是广泛和深入的,几乎波及到我国开展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随着绿色壁垒的不断扩展,我国出口产品本身及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农产品出口、食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服务贸易、生态标志和包装等都受到了发达地区和国家环保法规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3、社会壁垒

社会壁垒指的是,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社会壁垒由社会条款而来,社会条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文件,而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也就是有关人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国际劳工组织(ILO)及其制定的上百个国际公约,详尽地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劳动标准的问题。在北美和欧洲自由贸易区协议中也规定,只有采用同一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国家与地区才能参与贸易区的国际贸易活动。

目前,在社会壁垒方面颇为引人注目的标准是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该标准是从IS09000系统演绎而来,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的管理标准体系。其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为名,通过管理体系认证,把人权问题与贸易结合起来,最后达到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通过论证的公司会获得证书,并有权在公司介绍手册和公司信笺抬头处印上SGS—ICS论证标志和CEPAA标志。此外,它们还可得到SAS000证书的副本用于促销。欧洲在推行SA8000上走在前列,美国紧随其后,若出口到欧美市场,采用该标准更具紧迫性。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迫使很多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劳工成本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社会壁垒将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近几年来提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SA8000要求的欧美公司数量呈急速上升趋势。但是,目前中国很多企业的生产条件很难达到SA8000的要求。截止2004年3月,我国共有53家企业通过了SA8000认证。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贸易较发达的城市。当前在我国受到买家压力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制造厂,如服装厂、玩具厂、体育用品厂以及鞋厂等,同时这一趋势正迅速扩展到整个消费品行业乃至制造业和食品业。

尽管SA8000的宗旨是好的,但是在关税和一般非关税不断被削减的今日,非常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利工具。实际上,贸易保护主义者已与人权组织联手,以SA8000名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及皮制品、小家电等行业的出口进行全方位的限制。比如国外一些人权机构借此对进口商施加压力,要求其进口获得SA8000认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团体要求对达不到劳工标准要求的企业征收社会反倾销税。我国作为这些类型产品的生产大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对劳工的保护虽已开始,但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一旦被要求实施SA8000,则原有的竞争优势将大打折扣或者不复存在。

(三)各国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

1、担心会受到崛起的中国的威胁

当前全球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制造业正在加速向中国积聚,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从装配制造中心逐步升级,集中从装配到装配制造等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些国家产业调整不及时、不积极,确实可能受到一定的冲击。由于担心会受到中国的

威胁,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指向中国。在中国出口额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后,不仅欧盟、美国会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实施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也会担心对其造成影响,对我国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涉及的产品越来越广,涉案金额也越来越高。据世贸组织统计,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

2、外贸依存度过高,对外依赖性较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1990年的29.8%上升到2005年的63.4%,再到2007年的67.1%,2009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达60%,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据相关计量分析资料表明,从长期来看,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弹性较大。我国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8150个百分点,这种强烈的关联性作用使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出口主导的贸易政策,成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3、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非关税壁垒

在金融危机下,一些发达国家在科学和合理的名义下,采用合法性较强的绿色壁垒、TBT等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其手法更加巧妙,更加智慧和软化,让人防不胜防。同时,众多国家对国外商品采取限制政策,并从WTO的规则中寻找“合理的内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高产品的进口门槛,这使我国出口的不确定性和出口难度大大增加。

4、出口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和贴牌生产为主,这些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企业,又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其出口产值占据我国出口的半壁江山。由于长期靠国外订单生产,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许多企业只不过就是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而已。但毕竟是出口量大,又无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还常常出现“袜子论堆卖”,“摩托论斤卖”的局面。如果中国企业不注重自主技术的研发,不注重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立,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还会屡屡发生,这应该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