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里尔_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1)

欧洲里尔_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1)
欧洲里尔_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1)

欧洲里尔,对于中国规划界和建筑界来说还很陌生。虽然尼尔斯?卡尔松将这个新城中心的规划视为“工业社会转向通讯和信息社会后城市建设的

一个典范”[1]

,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介绍它的文字

见诸于国内刊物。在库哈斯获得23届普利策建筑奖后,国内掀起了研究其理论的热潮,作为库哈斯都市理论最具体反映的欧洲里尔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从发表时间还是具体内容来看,欧洲里尔无疑是《普通城市》问世的主要实践基础。它不仅有力地印证了无个性、无历史、无规划的城市存在和生长的可能性,而且体现了不可遏抑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即旧有城市体系和边界随经济的一体化而瓦解,城市产业中心将附和着交通体系进行跳跃式发展。虽然作为旧城更新的规划项目,欧洲里尔对历史的叛逆受到了众多非议,但它

仍不失为“当今欧洲最富震撼力的城市景观”[2]。

对库哈斯和包赞巴克建筑作品熟悉的人会发现里尔似曾相识,因为克莱迪特大厦和蛋型会展中心都是当代建筑的杰作。从某种角度来看,欧洲里尔很像波茨坦广场的重建工程,都发生在历史和文化悠久的城市,并以发挥经济潜能为战略目标。波茨坦广场的形成来源于东西德合并,而欧洲里尔则源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里尔坐落在法国TGV(高速列车)和传统火

车站的交接地带。其特殊的区位、规划理念和建筑形象,反映了20世纪法国城市和建筑设计中面向未来的设计观。针对这个西欧联系北欧的交通枢纽城市,库哈斯倾向于将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指标作为影响当代城市状况的因素,而弱化其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也许正是这点和里尔的决策者们不谋而和。的确,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更新已经使旧的城市形式面临解体,新的城市必须在尚不明朗的城市格局中预测未来的城市经济、文化结构和公共空间的形态。也许欧洲里尔并非尽善尽美,至少它在尝试去适应未来。

1 里尔的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

里尔是法国北部诺尔-加来海峡大区首府,历史上以采矿和纺织为主体产业。从1960年代开始,里尔地区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制造业不断萎缩,而屡屡受挫的城市中心区开发计划又抑制了城市新型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失业等社会问题的凸现,里尔面临着老工业城市日趋衰败的命运。

在20世纪末,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打破了传统城市由国家行政划分等级的局面,国家疆域边界的弱化产生了“泛欧城市”这一新的城市概念。在这种宏观环境下,欧洲的中等城市竭力寻求发展的契机,以便在欧洲新的城市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里尔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在

黄靖/ HUANG Jing

欧洲里尔——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

EUROLILLE: THE URBAN CENTRE PLANNING REFLECTING THE URBAN THEORY OF KOOLHAAS

摘要:欧洲里尔的规划形象地反映了库哈斯的都市理论,即一种反历史文脉、倡导巨型建筑和力主开放式规划的思想。本文将欧洲里尔的空间规划与库哈斯的理论进行一一对应,并尝试分析其积极与消极的双面

效应。

Abstract: Eurolille reflects the urban theory ofKoolhaas, which embodies his anti-context, biasof "bigness" and openness in planning. This paper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patialplanning and the theory of Koolhaas, andanalyses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pects.关键词:欧洲里尔,库哈斯,反文脉,巨型建筑,开放式规划,普通城市

Keywords: Eurolille, Koolhaas, Anti-context,Bigness, Open planning, General city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02-01-05

1 欧洲里尔鸟瞰

2 欧洲里尔的沿街断面

法国总理皮埃尔?马龙(前里尔市长)的敦促下,法国国家铁路公司(SNCF)最终将高速列车的车站由塞克林(Seclin)改至里尔市中心。这样,里尔成为伦敦、巴黎和欧盟所在地布鲁塞尔的重心。通过快速交通,这3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直接辐射到里尔。

1988年,里尔建立了欧洲里尔都市发展公司(Euralille-Metropole),并制定出了发展框架,即以南北向的新的TGV车站为发展中轴,向两侧开发70hm2的建筑用地作为欧洲的新商务中心。都市发展公司同时向世界征集规划建议,除邀请了4名法国建筑师外,还邀请了包括库哈斯在内的4名国际著名建筑师[3]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投标。为摆脱

具体图像对想像力的束缚,建筑师在不借助任何方案模型、图纸和文本的情况下用纯粹的语言来描述对未来的构想。出身于记者的库哈斯“舌战群儒”,一举获得了全部评委的认可。库哈斯的成功在于其没有将项目结果形象化,而是从宏观去阐述其复杂的交通系统如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从城市的现实中汲取能力,而不借助当代哲学和文化来铺垫其观点。这恰好是里尔最为需要的——即使丧失一定的文脉痕迹,也要实现其“现代化进程”。正如库哈斯反复强调的:当城市原有的可识别性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时,固守历史沉积又有什么意义呢?

2 欧洲里尔的规划格局

欧洲里尔位于里尔城区的东北部,用地内部聚集了大量交通线路,包括相互斜交的环城公路、TGV高速铁路和老铁路。为了使用地结构清晰,在规划中将环城公路的局部路位改为平行于TGV线路。欧洲里尔的功能主要分为:

?交通中心:TGV车站、地铁和火车站;?商务信息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克莱迪特大厦、其他办公用房;

?城市公共设施中心:车站购物中心、会展中心、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公园:包括城市公园和欧洲广场。在欧洲里尔的规划中,两套网格体系相互交叠,一套是沿TGV轴线,通过组织方块体量的建筑群来强化交通流线;另一套是沿老铁路和车站的方向,强化维利大街的走向。欧洲里尔与城市和近郊的联系主要通过柯布西耶大道。在环线调整后,原来封闭的环线道路改为可步行穿越的林荫路,从而将会展中心与欧洲里尔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

3 普通城市在欧洲里尔的投影

库哈斯在规划欧洲里尔时,力图超越八九十年代城市中心区的规划模式。他认为,规划应将新的生活内容直观地反映在物质环境面貌上,而不是虚弱地延续文脉的空壳。“如果有必要建立新的城市主义,它不应停留在秩序和权力之上。它应是不定性的化身。它必须摒弃对永恒元素的偏好。这意味着放弃稳定的架构。”在欧洲里尔,库哈斯“普通城市”的特征和巨型建筑的概念在建筑与城市空间中回响,振聋发聩。

3.1反文脉情节(Fuck Context Syndrome)“里尔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氛围……我惊诧于这座如此完好、古典而纯净的城市,不着一丝现代化的痕迹。”这是库哈斯对里尔的印象。但古城的典雅并不能阻止他去建立一套截然不同的城市中心区模式来引导新的时代生活。

欧洲里尔座落在老城区和近郊的防御用地上。由于其原有的军事用途,该地区一直是城乡接合部的一处断层。为修补这块失落的空间,减少环形公路和TGV线路对城市和郊区的双重隔离,欧洲里尔都市发展公司原打算隐藏TGV车站,消除高架路和步行廊道。但是库哈斯的做法却与之不尽相同。

在处理TGV车站的问题上,库哈斯提出车站的形态应反映出快速交通对里尔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在暴露和强化车站的基础上,设计还将作为商务区的一系列塔楼沿TGV线路均匀地插入车站,形成一排醒目的地标。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柯布西耶大街不得不高架越过车站,而公路环线的一部分不得不被封闭成隧道,来实现垂直方向的商务区与水平方向的居住区的绿化式空间过渡。但城市空间也因此更加丰富,尤其是位于TGV车站和车站购物中心之间的三角形下沉式欧洲广场(Place del'Europe)。通透的玻璃幕墙使车站内外空间相互交融,在广场的人们可目睹列车飞驰而过。

欧洲里尔的规划模式与瑞士苏黎世中心车站扩建构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设计出于文脉的考虑,将大部分的新建项目——购物中心、银行、办公用房被一层接一层地布置在地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天际线。该做法受到众多赞誉,并成为批判欧洲里尔的例证。 库哈斯在《普通城市》中对这种通过消隐现代性来保护古城的规划观念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他认为苏黎世模式是“反考古”[4] 

模式,是抹煞真实

雷姆 库哈斯

1944年 出生于荷兰鹿特丹1968-1972年 英国建筑师协会

1972至1979年 纽约建筑与都市研究学院1975年 与其合作者创建了OMA事务所

3 法国TGV高速列车网(红色为建成部分)

4 欧洲里尔在里尔的位置,其中,黄色粗线为TGV铁路,红 色为环城公路

5 欧洲里尔的远期规划图

大的经济代价,而且牺牲了当代文明的自尊。

欧洲里尔规划的第一阶段工作刚刚进入尾声,

大量的不定因素让规划者们难以给出明确的正面和

负面评价。在从老城区走向新城中心的短短几分钟

内,人们体会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

反差强烈的建筑风格。但他们能在这种混乱、多元

化的城市中发现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城市的整体性

并没有因为形式的对抗而削弱。

3.2对“大”的偏好(“Bigness”)

在后工业化时代,发达的信息通讯和高速交通

必然导致新的城市形态的出现。越来越综合的土地

利用方式要求建筑有巨大的体量来容纳各种功能要

素,然而建筑学却缺乏对这一宏观趋势的认知。库

哈斯试图扭转这种现象,提倡在不忽略必要细部的

前提下整合具有内在联系的建筑个体。在欧洲里尔

的项目中,“大”不仅反应在他的建筑作品上,而且

弥漫在整个规划中——从商务区与TGV车站的结

合、覆盖了近4hm2地面的车站购物中心(Station

Triangle)到三位一体的会展中心(Congrexpo)。

里尔的特定用地条件造就了欧洲里尔巨构的品质,

因为在这样一个被交通网络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复杂

现状上,整合破碎必然形成集聚。建筑的相互覆盖、

连接和并置,形成了自然而然的巨构。

努维尔是实施库哈斯“大”理论的建筑师之一。

在车站购物中心中,同一的均质外观包容了其复杂

的内部功能。建筑的立面法则随建筑核心与表皮距

离的加大而弱化,导致建筑很难再具有“表里如一”

的品质。车站购物中心斜边的群房完全是相同的立

面片断组合,但其中却布置着音乐厅、商业学校和

办公用房。只有外挂的走廊和扶梯暗示了直接对外

的服务功能。3.5hm2的倾斜铝网格屋面上,光和反

射随时间变化而异彩纷呈。

在库哈斯最初的草图中,会展中心是跨越在

TGV和老铁路上的桥型建筑,但经济因素不允许如

此夸张的结构形式。在保持原有体量的基础上,库

哈斯将飞艇的造型纳入设计,造就了现在的里尔会

展中心。它的占地面积与车站购物中心相仿,内部

的功能区并置在一起,体现了特殊的灵活性,可提

供5万m2的空间。打碎的实体通过缝隙为内部交通

提供了光线和变化。虽然库哈斯大声疾呼“无细节”

的设计,他在会展中心的立面处理上却展现了制造

6 里尔会展中心

7 欧洲里尔的规划概念草图

8 TGV车站内景

9 皮拉内西大厅

10 克莱迪特大厦和世界贸易中心

11 车站购物中心的入口

12 从郊区看TGV车站和商务中心

13 里尔老城区和作为背景的欧洲里尔

梦幻效果的细部,交错的不规则划分的玻璃幕墙、鱼鳞状的墙面,都体现着粗犷之美。

3.3开放式的规划思维(Openness inplanning)

欧洲里尔在实施后遭到规划界人士的猛烈抨击,其中一点在于其规划的动态和不确定性。很多曾被库哈斯草图吸引的建筑师对实施结果与原始创意的巨大差异难以接受。在开始的草图中,跨越铁路的会展中心与车站联为一体,车站上架设3~4个呈序列的塔楼, TGV与地铁交接处的螺旋上升的辟兰乃西[5]式的空间(Piranesian space)引人入胜。但是,随着规划的深入,这些意图逐渐淡化,其中一些概念彻底被推翻,另外的一些也只是一息尚存。比如原本委托筱原一男设计的酒店大楼,在更换建筑师后,至今没有建成;辟兰乃西式的空间被简化得只残留一些壁画;世界贸易中心与车站购物中心出现突兀的衔接。这些都是库哈斯开放式规划不确定性带来的结果。

“在欧洲里尔,我发现城市规划不应该限定一切——他应该给一定的内容留有变更的余地,只研究草图和方案,而不把最终的形象具体表达出来。”因此,库哈斯并不在意具体的建筑形象,只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主旨(比如世贸中心,建筑风格仍停留在1970年代)。这种开放呈现出一种近乎于无规划的纷杂。因为传统的详细规划,往往要明确

建筑高度、立面材料、细部风格等等,以求得整体

的一致性。而在欧洲里尔,建立的是一种松弛的动

态平衡——一种不需要去维护的无可识别性的状态

——它受经济指标的控制,而非都市美学的约束。

4 对欧洲里尔的评述

欧洲里尔是不搀杂任何怀旧情绪的现代手笔。

像德方斯和巴黎中央菜市场改建项目一样,与传统

文脉割裂的设计引起了建筑评论界的巨大争议。也

许只有历史才能客观地评价欧洲里尔。

无论如何,欧洲里尔毕竟具有很多积极的规划

意义。首先,欧洲里尔成为了城市新产业和新生活

方式的容器。它作为拯救城市衰退的经济举措,是

切除病患的外科手术。

“这个项目的成败不能通过伤

疤的美观与否来判断,而是取决于病人是否感觉恢

复了活力,取决于他的身体性能而非外表。”正如德

方斯弥补了巴黎老城现代化进程中的空白,欧洲里

尔提供了老里尔无法提供的集中高效的交通和商务

模式。库哈斯认为,那些追求渐变的评论家没有真

正理解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没有温和的宣言,当

城市形态已不合时宜时,它提倡死亡和新生。

其次,欧洲里尔在规划投标中开创了新的思

路。城市发展公司采用了一种不受细节干扰、以达

到项目发展原则的最优共识为目标的评标方法。规

划师摆脱具象空间的束缚,从更为宏观的城市经济

和社会生活角度去分析一个城市中心区的角色。

另外,在设计、集资和建设方面,欧洲里尔为

后人提供了可借鉴的先进手段。通过建立专门性机

构和决策模式,有效地协调了公共和私人间的利益

关系。虽然欧洲里尔带有很强的政府行为色彩,但

其项目总投资中,私人投资部分占69%。正因为其

私人投资的高比例份额,实现了项目的高效率运作。

但欧洲里尔无疑是存在着缺憾的。城市本身是

各个时代城市生活和与其相适应的物质形态的积淀。

把欧洲里尔作为里尔发展变化中一个暂时的城市器

官,势必降低其对于整体城市形态发展所能起的更

为积极的作用。

欧洲里尔规划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量潦草收场

的空间。丰满的建筑单体和零落的外部空间构成了

强烈的反差,规划的开放进程有些显得虎头蛇尾。

然而归根到底,欧洲里尔具有老里尔没有的勃

勃生机。也许库哈斯在针对传统城市逐渐被抛弃的

现实问题上采用了激进的方法,但他面对外来的城

市时空观作出了一种新的物质形态的诠释。欧洲里

尔使里尔的居民感受到城市新的生命力,从这一点

看,库哈斯可算是无愧于他的使命。□

注释:

[1] 卡尔松, 尼尔斯. 建筑与城市. 建筑学报, 1999.7

[2] Fargier, Jean Paul. Le Monde. 1997.7

[3] 建筑师为Claude Vasconi, Jean-Paul Viguier,

Yve Lion , Michel Macary, Norman Foster ,Vittorio

Gregotti, O. M. Ungers, Koolhaas

[4]传统的考古根据文物所处的地质层来确定年代前后。

[5]辟兰乃西(Piranesian):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

版画家。

14 欧洲里尔的平面

15 皮拉内西大厅草图7-旅馆(未建)

8-公园

9-柯布西耶高架桥

10-欧洲广场

11 车站购物中心,欧洲里尔中心12 会展中心

1-里尔老火车站2-TGV车站

3-地铁车站

4-皮拉内西大厅5-世界贸易中6-克莱迪特大厦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 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2010年11月27日

目录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 2田园城市 (1) 3工业城市 (1) 4带形城市 (1) 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1) 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1) 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1)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1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 5 、未来主义城市 (1)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1) 9、卫星城理论 (1) 10、雷德伯恩体系 (1) 11、邻里单位 (1) 12、划区 (1) 13、雅典宪章 (1) 14、广亩城市 (1)

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 三、战后40年代 (1) 1、大伦敦规划 (1) 2、哈罗新城 (1) 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 四、20世纪50年代 (1) 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 2、英国第二代新城 (1) 3、新建大城市 (1) 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 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 1、大城市连绵区 (1) 2、反磁力吸引体系 (1) 3、英国第三代新城 (1) 4、马丘比丘宪章 (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 早期:托马斯. 摩尔(Thomas Moore) 的乌托邦(Utopia) (及乌有之乡、理想 之国)安德雷亚的基 督教之城,康博内拉 的太阳之城。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二战后城市规划

二战后城市规划 理论解读 园林81001 刘晔 100013121

——目录—— 前言- 3 系统规划理论- 3理性规划理论- 3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 4政治经济规划理论- 5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 5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5 实用主义规划理论- 6 协作式规划理论- 6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 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6 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 7 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9 集中与分散- 10 结语- 13

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解读 前言: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二、理性规划理论

1 城市规划概述:概念与方法

1城市规划原理(1) 城市规划概述:概念与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李 明 (博士、副教授) 2009~2010第2学期 2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的内涵解析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作用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结构 ·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与方向(注重公众参与,例) ·课程主要讲授内容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3 1 什么是城市规划? ·不同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同,对于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理解也各有差异 ·城市规划在不同国家及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同 4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中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定义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特点 界定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3)局限: 仅明确出城市规划是“做什么”,缺乏对城市规划性质的解析。

5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1)定义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涉及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2)特点 从方法论和规划的目的与作用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了定义,揭示出城市规划的主要属性,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核心目的。 6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1)定义 为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共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的安排。 是为塑造和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一项政府职能,或一门专业技术,或者是这三者的融合。 7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2)特点 A. 强调了城市规划的内容集中在物质环境方面; B. 强调了城市规划的目标; C. 通过对社会活动、政府职能和专门技术的明确,揭示出城市规划属性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地位。 8 2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 ·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引导 城市规划更偏向于文科,需要对认识论和方法论有较高的把握,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个知识领域方法的能力,这与理科的深厚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显著不同。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城市的复杂性,缺少相关体验难以深入理解抽象问题;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能激发学习热情。将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9 2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续) ·注重联系社会发展动态和前沿热点 城市规划涉及的因素太广,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人文、政治等,城市规划需要动态应对这些因素的变化,使之与城市发展趋势相吻合。 ·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成功的城市规划师需要较长时期的认识过程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哲学、方法论的自觉锻炼。

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用地规模: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 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开始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如吴国国都阖闾城被规划成水乡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齐国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赵国的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彰益。 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已经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隋初: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的坊里。 5.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6.元朝: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其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2.古罗马时期: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1)由托马斯?莫尔提出的空想主义的乌托邦;2)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方案;3)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新协和村”;4)傅立叶提出的理想社会。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他认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式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一个田园城市的人口有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202 3.4公顷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物,公建的外围是一圈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和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3.卫星城镇的理论:20世纪初,大城市的额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昂温与1922年以“田园城市”为基础,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同时期美国的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包围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1912-1920年,巴黎意图在距离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1918年伊利尔?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这些城镇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得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二战后英国人在伦敦外围建立了多个独立的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一定的工业。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认为大城市主要的问题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现有道路系统无法满足机动交通的要求,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同时期,美国人赖特却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年代,依靠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将大城市分散,使得家庭与家庭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通过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与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 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 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 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 定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 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 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 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 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 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4.城市形态: 15.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 满足城市技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用地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6.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通道。通 常由铁路、公路、航运以及航空运输组成。 17.城市基础设施:最初由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泛指由国家或各种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 摘要本文简洁明了地阐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脉络,主要就是介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历程。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第二部分为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历程,核心内容就是其主要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介绍霍华德得“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即分散主义与集中主义两种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第三部分讲述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历史意义;第四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理论演变田园城市柯布西耶

目录 1.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 2.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 2、1、霍华德得“田园城市” 2、2、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 2、3、西方现代其她城市规划思想 3.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得历史意义 4、小结

1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普遍进入资本主义得快速发展期,产生了一系列得社会问题。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中得人口与用地急剧扩张,各种新得空间要素不断出现,城市得蔓延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得预期,形态呈现出犬牙交错得花边形态与明显得拼贴特征,城市环境得异质性增强,特色日渐消失,质量日渐下降。这时人们强烈得认识到,有规划得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得发展就是十分必要得,只有通过整体得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市发展现实中得困境。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得种种探索正就是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起源。 2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 早期得一些理想城市模式有托马斯空想社会主义得乌托邦、康帕内拉得太阳城、欧文得新协与村等,这些设想与理论学说成为以后得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得渊源。发展到今天得立足于以人为本,主张建设与谐,自然,绿色,平衡得城市,与西方规划思想长期得发展就是离不开得,今天得规划思想正就是由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现代建筑运动、《雅典宪章》这三大支柱孕育而生得。 2、1 霍华德得“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就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得词汇。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得生活状况》一书中对当时曼彻斯特工人得生活状况得触目惊心得描述与深刻得分析,成为“田园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社会改革方案得背景。田园城市就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解决城市社会卫生状况得方案,限制城市得自发膨胀,并把城市土地归于城市。Garden City 方案不但就是这个时期得城市社会改革得标志性方案,而且还由于其划时代得社会价值观念与大量经济方案得内容,被普遍地认为就是现代城市规划得开端。霍华德1902年以《明日得田园城市》为书名,重新发表了她得1898年末造成重大影响得《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得与平道路》,田园城市得名字与思想迅速传遍了大西洋两岸。 2、2 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 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得《城市规划设计》中就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之后她又发表了一个称为“300万人口得当代城市”得规划方案,城市得路网就是方格对称地构成,几何形体得天际线,标准得行列式空间得城市。她以建筑美学得角度,从根本上向旧得建筑与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得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在柯布西耶提出了空间集中得规划理论得时候,另一位却相反地提出反集中得空间分散得规划理论。赖特在1935年发表于《建筑实录》上得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得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她倡导得美国化得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得人得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她呼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