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

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源》

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们先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点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一)原始农耕

考古学家依据人类制作、使用工具的质料、方式等差异,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图片,时间节点约1万年前)两者划分的标准是前者运用的是打制石器(图片),后者运用的是磨制石器(图片)。两者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看一下PPT比较一下新旧石器的差别。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它们有什么差别:

生:形状不一样。

师:(前者比较粗糙,种类单一;后者相对精密,种类变多)

而也就这个时候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伟大变革—原始农耕的出现。

人们开始改变了以往采集狩猎的生产形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现谷物的种子在松软的土地里可以生长出粮食,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耕种,这就是农业的起源。在农耕之外呢,还将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畜牧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这就是原始农耕的具体内容。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生产方式)农耕使得食物来源具有稳定性。那么我国早期的农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一下。

生: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

师: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与中国的自然条件有关,北方的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粟黍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是喜水的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具备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我们现在看一下PPT这是北方半坡遗址出土的装粟的陶罐,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和当时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我们来看一下,骨耜用途像我们现在的铁锹,大家注意一下猪纹钵,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驯养猪。

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那么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一下。

农业的起源,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而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请同学们看一下姜寨遗址的复原图,你能看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有五组房群,每组有一个最大的。

这个聚落整个布局呈圆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啊,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师: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形、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边缘用壕沟把整个聚落包围起来,这是一种防卫上的需要。遗址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墓地,四周围着五组房屋群,每组都以一个大房屋为主体,周围分布着几十个小房屋,所有房屋都围绕着公共墓地。五组房屋群组成的大聚落应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在遗址中的大房屋中没有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有可睡二三十人的对称的土床,说明大房屋是大家族的公房,供家族集会议事,或未婚男女夜宿使用,小房屋是小家庭使用的。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个我们可以从新时代后期的遗址中求证。

这时候墓葬随葬品也有了差异,大家看一下知识链接上有关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情况。

1、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存在。(PPT大汶口时期的墓葬)

PPT展示良渚文化遗址以及玉质礼器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玉器。其中就有玉璧、玉琮、玉钺。

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礼器,由于玉的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实用武器,故玉质兵器多是礼器。

玉钺象征着军事,玉钺作为某种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在中国的文字演变中,最早的“钺”字,后来演变成“王”字。玉钺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玉琮玉璧作为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集中神权、军权、超然高居众人之上的“王者”已经出现。

王者的出现,是因为部族间矛盾冲突已经激化,甚至斥之战争,这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

在这些发现的遗址内,有类似宫殿宗庙的建筑,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遗址,遗址外围都有围墙,中心城址之外都存在一些小聚落的遗址,是普通民众的集居地。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的出现,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

2、从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出现。

文明起源的标志性特征: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等级已存在,部族冲突已激化,政治实体产生。

这些遗址以及考遗物等窥见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我们都是从考古遗址、以上,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这些考古遗址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而且一些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人物,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状况。

燧人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盘古氏用斧子开天辟地、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通过这些早期先民的创造,我们了解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而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后来炎黄两族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黄帝族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族,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PPT展示炎帝和黄帝的图片。其中黄帝被人们成为“人文初祖”。

练习与测评2: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

⑴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史料价值: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说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让我们理清一下线索,回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有什么关系?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人类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甚至出现了剩余。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也应用而生。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造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这深远的影响我们举例来说: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

以及田园诗,都是围绕农业展开的。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四页,观察“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

这一系列重要文化遗址分部的主要特点?

从这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也就是相当于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从长城到长江,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文明遗址已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中华的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是一个充满兴衰起伏、不但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为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因为它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探索与争鸣P5

1、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帮助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小结: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出现。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农业的起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从神话传说以及考古资料中,我们找寻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神话传说以及遗址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中国文明起源呈现出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状态。中华文明的曙光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中华文明在发展的历程中。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一颗明珠——师德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涵盖了所有积极向上的,富有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优良品德。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运用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眼光来审视当今校园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师德是重中之重的传统美德一点都不为过。教师曾一度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师德行为世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我校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几千年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从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规范世人,治理国家,而且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有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根准绳来约束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兴旺,我们的国家将会愈发的飞黄腾达。作为当代的一名教师,如何将师德演绎的更加精彩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每位老师仔细推敲,耐心琢磨,才能将师德独具的魅力彰显出来,与学生的尊师爱友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于肩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教师来说,要想给学生立规矩,首先自己就得遵守规矩。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达到行为世范的作用,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时时刻刻都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六种品行,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条规范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 为贯彻落实东丰县下发的相关文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精神为宗旨,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学生的日常行为,把我们本土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我对这份输送人才的教育事业充盈着无限的热爱。在这份爱的驱使下,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忠爱人民伟大的教育事业。事业是伟大的,教师是平凡的,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因为,平凡中,我们一如既往的奉献着我们的青春。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世人给教师带上了无比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让这个“花环”更加绚丽夺目。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观念,摈弃道德滑坡等不良风气,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心灵的那片沃土。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学生天生就具有向师性,学生每天面对着什么样的老师,他就会向着自己所崇拜的形象去发展自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数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第一印象会给他们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的教授内容必须准确无误,科学严谨。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教书育人是一项职

幼儿园小班教案《中华传统美德》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中华传统美德》含反思 小班教案《中华传统美德》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爱妈妈,爱长辈的美好情操,促进家庭和睦,完善人际关系,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中华传统美德》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1. 促进家庭和睦,完善人际关系。 2. 了解爱妈妈,爱长辈的美好情操。 3.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 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并了解感恩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小动物头饰、音乐CD。 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响起)教师讲故事《小乌鸦爱妈妈》 二、基本部分: 1. 有感情的复述故事 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含义。 2. 启发提问 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 幼儿:小乌鸦、乌鸦妈妈、小燕子、小喜鹊。 提问:乌鸦妈妈为什么不自己捉虫子吃?小燕子和小喜鹊说什么了? 幼儿:乌鸦妈妈因为生小乌鸦得病了。小燕子和小喜鹊说乌鸦妈妈懒。 提问:那你们觉得乌鸦妈妈懒吗? 幼儿:不懒。 提问:小燕子和小喜鹊最后知道事情的真相了吗?小乌鸦是个好孩子吗? 幼儿:知道了。小乌鸦是个好孩子,他爱妈妈。 引导幼儿大胆发言,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三、和幼儿讨论’我的妈妈’ 四、结束部分(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总结长辈对我们的爱) 孩子们是妈妈将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是妈妈和爸爸给了我们美丽的衣服和好吃的饭菜。在我们摔倒是是他们将我们扶起,当我们生病时使他们将我们照顾,所以我们要记住爸爸妈妈的爱并感谢爸爸妈妈 小结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是中国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代代相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三)农业的起源意义: 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题班会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题 班会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题 班会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题班会 ——立志勤学 一、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立志勤学,“立志”与“勤学”两者之间紧密相联,它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 我们的小学生在学习上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勤奋方面欠缺很多,有的甚至厌恶学习。因此设计这样一个主题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但同时明确一个人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际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胜利的目标。使“勤”成为通向成功的桥梁。 古时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勤能补拙”。对青年学生尤其是这样。“勤”包括勤学习、勤劳动、勤思考。《新三字经》中有很多关于勤学的故事,如囊萤映雪、悬梁剌股等。克服侥幸心理,培养勤奋的作风,这不光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养成勤奋的作风。将令青年人一生受用无穷。 二、主题活动的设计指导思想 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像古今中外所有伟大人物那样,少年立志,志在国家,志在人民,志在天下,为实现志向刻苦学习。2.教育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懂得勤奋学习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础的道理,并付诸于行动。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有一个“挤”劲、“钻”劲、“韧”劲,切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马马虎虎,粗枝大叶。在学习中,要讲求科学地学习方法,变苦学为乐学,有效地利用每分每秒,提高学习效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要“多思”,要好学好问,既不但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能者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3.教育学生谦虚求实,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强以不知为知。能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实施过程 1、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当间学生中的学习动态: 主要问题:你父母为什么要你读书你现在学习的主要压力来自何方初中学习是否愉快 你设计过你的将来吗你每天花多少课余时间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 你如何处理你经常问老师或同学问题吗…… 2、对上述问卷调查进行整理,反映班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态度。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主题班会教案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主题班会教案 Class meeting teaching pla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dilige nt learning"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主题班会教案 前言: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包括学生共同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之间认识有分歧的问题、集体中产生的较重大的问题,中心思想明确,内容丰富集中,切合学生需要,班级成员共同参与。本教案根据主题班会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教育,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班会中要穿插进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勤学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使得同学们正确理解勤学的重要性,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二、教学过程 1、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意义 主持人:众所周知,勤学和勤俭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一次在开了“传统美德——勤俭”班会以后,同学们十分正确的意识到了勤俭的重要,这次的班会也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同学们端正态度,并把勤学贯彻到和自己

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去。下面有几句关于学习的格言,请大家看一看,并进行讨论。 格言: 天才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 钟不敲不响,人不学不灵。 话语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有了知识不去用,等于耕耘不播种。 2、同学讨论关于“勤学” 同学甲:这学期我们班的学习风气十分浓郁,而且大家 也都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开始有意识的学习而不是盲目随从,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形式上的成绩,所以大家的成绩也逐渐有了提升,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新动力。 同学乙:没错,同学们对学习的态度不再如同以往的不 在乎,而且大家对这次班会的召开也不会如此的轻视和不重视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3、中华勤学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

“扬中华美德做时代新人”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以培育学生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为内容,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校决定进一步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工作。 二、实施原则 1、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是应付形式的走过场,而是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一部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 2、坚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高校学生的原则,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感知的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外显行为,要将这种认识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三、工作目标。 1、总目标:以“孝、诚、敏、忠、礼”为切入点,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断学美德、行美德、创美德;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推进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建设。 2、培养目标 以“孝”、“礼”为主题,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懂礼

貌、讲文明。 以“诚”、“礼”为主题,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诺言、知礼明礼。 以“忠”、“礼”为主题,培养学生忠心爱国、无私奉献、懂礼行礼。 以“敏”、“礼”为主题,培养学生勤奋努力、聪明乐观、明礼行礼。 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加强领导和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1、成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周天峰 成员:全体教师 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全体教师和辅导员都应参与其中来共同开发研究这一宏大的工程。 (二)立足主阵地找准突破口,扎实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找准切入点,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动态链。根据学校实际,经反复论证我们选定以“孝、诚、敏、忠、礼”作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突破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循序渐进地去达到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 1、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组长应组织全组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紧扣教材、自然进行、点滴渗透、细雨润物、潜移默化。 2、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发楼道文化建设,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案1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案 活动目的: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做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活动设计说明: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孩子缺乏谦让的美德,做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只顾自己而不为他人着想。这样下去,必将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树立谦让意识,在生活中做到主动谦让。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谦让的小故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表演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两只小山羊,它们同时走到一座独木桥前,两只小山羊都想先到河的对岸去,它们同时走上了小桥。 (1)教师讲述: 两只小羊各不相让,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继续演: 两只小羊各不相让,同时掉入河中。 3.教师提问: 两只小羊为什么都掉进河里了?(它们不懂得谦让) 4.教师小结: 两只小羊都想自己先过桥,谁也不谦让谁,结果都掉到河里去了。 5.请学生谈谈看了小羊过桥的事情,你有什么想法? 6.如果他们谦让会有什么结果?(学生接着表演) 二.讲故事:《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四岁的孔融都能够做到谦让,大家都做到吗? 三.情境选择: 1.在出教室门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往外走,结果都堵住了,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 2。秋游的时候,一年级一班和一年级二班同坐一辆车,上车的时候,有的同学抢着上车,上去以后又抢着坐座位,他们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 3.一天,小明家来了好多客人,有爷爷奶奶,还有小表弟表妹。妈妈做了好多菜,大家都入席了,小明一下子就用筷子夹了一个大鸡腿给自己,他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

传统美德教育计划 “扬中华美德做时代新人”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以培育学生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为内容,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校决定进一步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工作。 二、实施原则: 1、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是应付形式的走过场,而是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一部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 2、坚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高校学生的原则,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感知的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外显行为,要将这种认识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三、工作目标: 1、总目标:以典型的重大节日为切入点,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断学美德、行美德、创美德;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推进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建设。 2、培养目标 以“感恩节”为主题,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懂礼貌、

讲文明。 以“法制教育”为主题,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诺言、知礼明礼。 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培养学生忠心爱国、无私奉献、懂礼行礼。 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加强领导和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1、成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段守强 副组长:任刚各班班主任 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全体教师和辅导员都应参与其中来共同开发研究这一宏大的工程。 (二)立足主阵地找准突破口,扎实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找准切入点,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动态链。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突破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循序渐进地去达到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 1、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组长应组织全组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紧扣教材、自然进行、点滴渗透、细雨润物、潜移默化。 2、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少先队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利用班会时间集体讨论学习。 3、开展有效实施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美德征文比赛。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和家训”主题班会教学计划 黄小琴,二年级一班 二年级一班[班会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家庭传统及其起源。 2.树立学生建立文明良好家庭作风的意识。 3.深化礼仪学习,努力建设“中国梦”。 4.要求学生践行良好的家庭传统和家训,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活动准备]: 1。主题班会 2.中国传统文化、良好的家庭传统及相关史料。[班会流程]: 1。什么是家庭风格? 简而言之,家庭风格是家庭的传统时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化孕育的许多优良传统。家庭风格是我们确立人类身份的行为准则。家庭风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古代家风:五常、八德、五常、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义、和。 新时期的家庭风格:孝道是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是维护家庭和谐的根本环节。除了孝道,家庭成员应该把孝道的美德延伸到家庭所在的国家和民族。这是忠诚。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2.谈论你家庭的家庭风格和家训。学生们讲述了他们的家庭传统和家训及其对他们的影响。3.古今中外的家族故事《燕家训》和《傅雷家书》孔融让梨的故事婆婆纹身——忠于国家的季洪章——高官不准发财。

曾国藩——经营家庭的八字法则:舒舒鱼与猪(读书、种菜、养鱼、养猪)早间扫屋(早间扫屋祭祖) 4.好的家庭风格和家庭指导有什么效果? 家庭风格,也称为家庭风格,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氛围、风格和时尚。它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观念、价值观和人生观。家庭生活方式的构建对孩子的成功、家庭生活方式的质量以及家庭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家庭风格是一个丰富多彩和生动的教科书,伴随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虽然它没有挂在墙上的文字要求,也没有放在床边的详细物品,但它发挥了一种无形的潜在教育功能,并对儿童产生了微妙的影响。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言语和行为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培养他们的情感是他们成长的风向标。一般来说,来自学习型家庭的孩子喜欢读书,来自勤劳家庭的孩子喜欢工作,来自和谐家庭的孩子注重礼貌,来自民主家庭的孩子懂得尊重。不同的家庭风格会给孩子的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记,影响他们性格、品质和价值观的形成。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心情轻松,心理安全,兴趣浓厚,学习进步。相反,他们空虚、不安、态度消极、学习松懈。这是家庭风格的重要性,也是家庭风格的感染和熏陶。 虽然家庭风格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是没有痕迹的,它默默地滋润着一切。它常常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日常生活标准、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直接教育和影响儿童,而且往往比简单的说教和管教更有效。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也影响他们的未来。为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传统美德教育教案

《传统美德》教育教案 活动目的: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做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活动设计说明: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孩子缺乏谦让的美德,做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只顾自己而不为他人着想。这样下去,必将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树立谦让意识,在生活中做到主动谦让。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谦让的小故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表演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两只小山羊,它们同时走到一座独木桥前,两只小山羊都想先到河的对岸去,它们同时走上了小桥。 (1)教师讲述: 两只小羊各不相让,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继续演: 两只小羊各不相让,同时掉入河中。 3.教师提问: 两只小羊为什么都掉进河里了?(它们不懂得谦让) 4.教师小结: 两只小羊都想自己先过桥,谁也不谦让谁,结果都掉到河里去了。 5.请学生谈谈看了小羊过桥的事情,你有什么想法? 6.如果他们谦让会有什么结果?(学生接着表演) 二.讲故事:《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四岁的孔融都能够做到谦让,大家都做到吗? 三.情境选择: 1.在出教室门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往外走,结果都堵住了,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 2。秋游的时候,一年级一班和一年级二班同坐一辆车,上车的时候,有的同学抢着上车,上去以后又抢着坐座位,他们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 3.一天,小明家来了好多客人,有爷爷奶奶,还有小表弟表妹。妈妈做了好多菜,大家都入席了,小明一下子就用筷子夹了一个大鸡腿给自己,他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